一、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金敏[1](2017)在《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西藏牧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性能各异的微生物菌相,是获取具有优良发酵性能乳酸菌的主要来源。本试验以从西藏牦牛奶渣、奶疙瘩和奶皮中分离鉴定得到的113株乳酸菌(LAB)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以产酸、产胞外多糖能力等为目的的不同发酵特性,并藉此对优势乳酸菌进行混合发酵优化,确定最优菌株组合;同时利用复合菌种进行牛羊乳发酵应用研究,探讨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异同。主要结论如下:(1)初筛:对从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牦牛奶渣、奶疙瘩和奶皮)中分离鉴定出的113株乳酸菌,通过遗传稳定性、凝乳时间、凝乳酸度、后发酵酸度及组织状态等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出7株优良乳酸菌,分别为A(GY-L109)、B(GY-L003)、C(GY-L004)、D(GY-L055)、E(GY-L112)、F(GY-L111)、G(GY-L104),其共性特征是:凝乳时间在36h之间,凝乳酸度在60.4670.40oT之间,后发酵酸度在93.76109.20oT。(2)7株乳酸菌发酵性能比较结果表明:(1)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株在液体MRS培养基中10 h左右达到最大值,进入稳定期;(2)以MRS为发酵基质,产胞外多糖性能菌株B最优,胞外多糖(EPS)产量达379.94 mg/L;其次是菌株C,产量为333.46 mg/L;菌株F和G的产量分别为94.13 mg/L、78.37mg/L,产胞外多糖能力较弱;(3)4℃冷藏21 d发现,菌株F和G后酸化产酸能力较强,酸度分别增加17.76oT、16.01oT。其他5株菌后酸化产酸能力弱,在冷藏期间酸度变化较小,范围在7.510.0oT之间。(3)对优选的乳酸菌进行发酵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4℃冷藏21 d后发酵乳活菌数都仍在106 CFU/mL以上;(2)乳酸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酵耐受特性,以菌株A、B和C性能较优。在极限pH 1.5、胆酸盐浓度0.4%、NaCl浓度9%时,其对应的活菌数分别为103 CFU/mL、105 CFU/mL、105 CFU/mL以上,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3)各菌株的抑菌特性不尽相同。其中菌株C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力最强,抑菌圈(15.94±0.31)mm;菌株B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均最强,抑菌圈分别达(18.21±0.65)mm、(16.27±0.50)mm;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以菌株E性能最优,抑菌圈(15.24±0.35)mm。(4)优选菌株组合发酵优化结果表明:(1)以增菌性能和产酸性能为指标进行组合优化,显示AB组合和AC组合具有共生关系,在脱脂牛乳中37℃发酵8 h,AB组合活菌数最高,达6.46×109 CFU/mL,AC组合酸度最高,达91.87oT。AB、AC组合发酵性能均优于各单菌株,差异显着(P<0.05),而AD、AE组合与各单菌株间发酵性能无显着性差异(P>0.05);(2)最优菌株组合为AB(1:1),活菌数为4.57×109 CFU/mL,凝乳酸度为71.54oT,后发酵酸度为115.30oT,发酵乳乙醛含量为36.91μg/mL、丁二酮含量为13.82μg/mL,产品质构性能良好。(5)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和气质联用(GC-MS)方法,对牛羊发酵乳中存在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B(1:1)分别发酵牛羊奶24 h后,生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多且在组成种类上基本相同,均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羧酸类、烃类、其他类等7大类,复合发酵剂AB(1:1)组合性能优良,风味良好,具工业化利用潜力。
李银聪[2](2011)在《自然发酵酸牦牛奶的微生物区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发酵乳制品,酸牦牛奶深受人们喜爱,它主要由牦牛主产区牧民采用传统发酵方法制作而成,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并具有一定保健功能,这种保健功能很可能与其中的微生物菌群有极大关系。由于受各地区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发酵温度、时间和制作方法,牧民生活习惯、挤奶用具以及发酵容器具等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自然发酵酸牦牛奶中的优势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但以乳酸菌为主。乳酸菌不仅可以改善食品的风味,提高食品营养价值、保藏性能和附加值,大量研究表明,它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促进食物营养成分的分解、吸收,调节机体的胃肠道正常菌群,维持和改善机体的正常机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活性等。对于乳酸菌的研究起步我国比较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及其制剂较少,得到大量推广应用的更是微乎其微。本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本论文主要以西藏和川西青藏高原牧民自制的自然发酵酸牦牛奶为研究对象,分析鉴定其中的优势微生物,并从中分离筛选出一些优良菌种,研究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为我国传统酸奶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数据,并对建立青藏高原乃至我国酸奶微生物资源库奠定一定的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发酵酸牦牛奶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研究表明,在取自西藏和川西青藏高原的10份自然发酵酸牦牛奶样品中微生物含量均很高,其中主要是乳酸菌,活菌数达到了107cfu/g以上:其次为酵母菌,来自西藏地区的样品中酵母菌活菌数普遍高于来自川西地区的样品,前者均为106cfu/mL数量级,后者在105~106cfu/mL数量级之间。(2)自然发酵酸牦牛奶样品中乳酸菌鉴定结果表明,从这10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得到15株乳酸菌。其中,球菌8株,分别是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 mesenteroides subsp. mensenteroides)、野生链球菌(S. ferus)、嗜热链球菌(S.thermophilus)、棉籽糖乳球菌(L.raffinolactis),唾液链球菌(S. salivarius)、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 lactis subsp. lactis)、乳明串珠菌(L. lactis)和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 mesenteroides subsp. dextranicum);杆菌7株,分别为口乳杆菌(L. oris)、发酵乳杆菌(L. fermentum)、干酪乳杆菌(L. casei)、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德氏乳杆菌乳亚种(L.delbrueckii subsp.lactis)、短乳杆菌(L. brevis)和瑞士乳杆菌(L. helveticus)。(3)自然发酵酸牦牛奶样品中酵母菌鉴定结果表明,从这10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得到酵母菌8株,即:乙醇假丝酵母(C. ethanolica)、马克斯克鲁维酵母(H. marxianus)、酿酒酵母(S.cerevisiae)、克劳森酒香酵母(B.claussenii)、清酒假丝酵母(C. sake)、发酵毕赤氏酵母(P. fermentans)、异常汉逊酵母(H. anomala)和郎比可酒香酵母(B. lambicus)。(4)以该15株乳酸菌作为被试菌株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对H2O2的耐受能力、清除超氧自由基(O-2.)的能力、螯合Fe2的能力、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等五个指标中,15株乳酸菌都具有抗氧化活性,只是抗氧化活性水平相差较大,其中DX-1、DX-3和DLDQ1-1菌株对各个测定指标都显示了较高的抗氧化水平,显示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陈少迁[3](2010)在《云南撒尼乳饼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对采自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5个不同地点的25份撒尼山羊奶乳饼和5份酸乳清样品进行了乳酸菌的分离,同时结合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46株杆菌分离株和27株球菌分离株进行种属鉴定,最终对其中16株分离株的耐酸、耐胆盐和抑菌等各项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份乳饼和5份酸乳清样品中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是乳酸菌,样品中乳酸菌数量高达108cfu/g或108cfu/mL,而酵母菌数量为104cfu/g或104cfu/mL,显而易见,样品中乳酸菌数量明显高于酵母菌数量;研发出一种简便、准确、经济的平板微生物菌落计数的半自动化方法;在乳制品的微生物研究领域首次开展乳饼后发酵的乳酸菌数及pH值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46株杆菌分离株分属于4个属13个种:乳杆菌属22株,包括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4株,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3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2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2株,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1株;魏斯氏菌属16株,包括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confusa)11株,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 4株,Weissella cibaria 1株;芽孢杆菌属7株,包括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3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凝固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1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1株;柠檬酸杆菌属1株,归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其中,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为优势菌株。27株球菌分离株分属于5个属9个种:片球菌属14株,包括乳酸片球菌(Pedicoccus acidilactici)7株,戊糖片球菌(Pedicoccus pentosaceus)7株;乳球菌属5株,均归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肠球菌属4株,包括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2株,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2株;明串珠菌属2株,包括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lactis)和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各1株;葡萄球菌属2株,包括头状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pitis)和模仿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imulans)各1株。测序后,绘制乳酸菌分离株的系统进化树,对其进行分子遗传分析。所筛选的16株代表菌株中,有15株分离株可以在pH2.0的MRS肉汤培养基中生长,并且仅有2株植物乳杆菌可以在添加0.5%猪胆盐的MRS肉汤培养基中生长,16株分离株均可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生长繁殖。
杜晓华[4](2009)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自然发酵酸粥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认为对内蒙古的4个不同地区13个采样地点采集的28份自然发酵酸粥中的微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了分离、鉴定。28份酸粥样品的细菌总数在3.2×105cfu/mL~2.51×109cfu/mL,细菌总数平均值为3.71×108 cfu/mL,乳酸菌数在3.20×103cfu/mL~1.99×109cfu/mL之间,乳酸菌数平均值是2.98×108 cfu/mL。28份酸粥样品在15℃、30℃和45℃三个不同温度培养下共分离到170株菌,其中乳杆菌164株,乳酸球菌6株,对其中的82株乳杆菌和6株乳酸球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研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0株乳酸菌通过传统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相一致,其余8株采用传统鉴定方法无法准确归类,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建立将其鉴定为6株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2株Enterococcus saccharominimu,其余菌株均采用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归属。170株乳酸菌中64株L.fermentum(占总分离株的37.6%)和61株L.casei (35.8%)是酸粥样品中的优势乳酸菌菌群,同时还分离到了26株L.plantarum(15.2%)、6株L.helveticus(4.6%)、4株L.brevis( 2.3%) ,和少数的L.reuteri、L.hamster、E.saccharominimus、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E.faecalis。其中有24株乳酸菌能够在pH3.0琼脂培养基上生长。
周雨霞[5](2006)在《内蒙古牧区传统乳制品中乳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益生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内蒙古牧区传统乳制品中的乳杆菌为研究对象,从菌株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潜在益生菌的体外筛选、体内生理功能的探讨与验证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期为传统乳制品中乳杆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益生乳杆菌在功能性食品及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提供微生物菌种和理论支持。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从98份乳样中共分离到乳杆菌属细菌53株,除1株为异型发酵外,其余均为同型发酵。其中L. plantarum 30株,L. casei 5株,L. helveticus 5株,L. coryniformis subsp. coryniformis 3株,L. curvatus 3株,L. zeae 2株,L. agilis、L. murinus和L. farciminis各1株,另有2株未能鉴定到种。大多数菌株具有较宽的温度生长范围。样品虽然来源于气候环境、草原类型、畜种不尽相同的三个地区,但其优势菌株均为植物乳杆菌。2.对53株乳杆菌的潜在益生作用研究发现,在含0.3%牛胆酸钠MRS培养基中生长率超过30%,同时在pH3环境中孵育1h存活率大于60%的乳杆菌有12株,且均为植物乳杆菌;这些菌株对HT-29细胞的黏附率从1.90细菌/细胞~3.45细菌/细胞不等;多数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等病原菌的生长有广谱抑制作用,但对非病原菌的抑菌作用较弱,抑菌物质主要为有机酸,植物乳杆菌WH24-2-4还能够产生细菌素类抑菌物质;12株植物乳杆菌均对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克林霉素、磺胺甲恶唑、利福平、呋喃妥因敏感,对头孢哌酮、乙酰螺旋霉素中度敏感,对阿奇霉素、新霉素敏感或中度敏感,对青霉素、万古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多数菌株对氨苄青霉素敏感,对头孢噻肟敏感或中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耐药;L.plantarumWH13-1、WH24-1-2、WH23-1细胞中不含有质粒,L.plantarumWZ32-2-1、WH24-2-3、WH15-3和WZ47-1均含有分子量大于19kb的质粒。3.所试12株植物乳杆菌均具有从生长培养基中脱除胆固醇和使牛磺胆酸钠脱结合的能力,脱除率在25.5%~43.1%之间,菌株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在胆盐脱结合能力上具有菌株特异性,释放的胆酸为0.65μmol/mL~1.15μmol/mL;胆盐耐受性、牛磺胆酸钠脱结合和胆固醇脱除两两之间无显着相关性;胆固醇的脱除主要是由胆固醇与脱结合型胆盐的共沉淀引起,同时也与细胞的吸收(吸附)有关;对选出的3株菌进行调节大鼠血脂代谢研究发现,只有菌株WH24-2-3对大鼠血脂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这种作用只在短时期内有效。4.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研究表明,L. plantarumWZ47-1和WH13-1均具有维持正常小鼠肠道菌群平衡和调节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徐杰[6](2006)在《青海部分地区自然发酵酸牦牛奶的化学与微生物组成分析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文中指出本项研究对采集于青海省海南州、海西州和海北州3个地区9个不同采样地点的32份酸牦牛奶样品,进行了化学和微生物组成分析,并对从中分离到的46株杆菌分离株和66株球菌分离株,进行了属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样品的干物质、脂肪、蛋白质、乳糖和灰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3.25±0.15g/100mL、5.46±0.10g/100mL、5.42±0.11g/100mL、2.28g/100mL、0.88±0.03g/100mL ,钙和磷平均含量为148.11±3.61mg/100mL、146.72±1.91mg/100mL。滴定酸度、乳酸、醋酸、柠檬酸和乙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4.77±1.22oT、1.139g/L、0.255g/L、0.382g/L、3.530g/L。VB1、VB2、VB6和VC平均含量分别为0.6278ug/g、6.2247ug/g、0.2776ug/g和1.1647mg/100g。测定了其中20份冷冻干燥样品的矿物质元素的含量:钾、镁、钠、锌和硫平均含量分别为1378.68mg/kg、153.84mg/kg、284.83mg/kg、5.74mg/kg和453.82mg/kg。样品中的微生物基本由乳酸菌和酵母菌组成。有1份样品乳酸菌数量为5.55×105cfu/mL;1份样品乳酸菌数量为2.14×106cfu/mL;有5份样品乳酸菌数量在2.45×1079.45×107cfu/mL之间;有15份样品乳酸菌数量在1.37×1089.25×108cfu/mL之间;有7份样品乳酸菌数量在1.22×1094.5×109cfu/mL之间;有3份样品乳酸菌数量在1.02×10101.96×1010cfu/mL之间。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有2份样品酵母数量为2.07×105cfu/mL和4.25×105cfu/mL;有1份样品酵母数量为5.65×106cfu/mL;有21份样品酵母菌数量在1.07×1078.60×107cfu/mL之间;有7份样品酵母菌数量在1.55×1089.30×108cfu/mL;有1份样品酵母菌数量为2.00×109cfu/mL。46株杆菌分离株中,40株同型乳酸发酵乳杆菌分离株归属9个不同群中的15个种及亚种;6株异型乳酸发酵乳杆菌分离株,归属1个群中的2个种。同型乳酸发酵乳杆菌分离株中, 8株归入L. acidophilus ;3株归为L. casei subsp. pseudoplantaurm ; 3株归为L.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4株归为L. debrueckii subsp. delbruckii; 3株归为L. gasserri;2株归为L. coryniformis subsp. torquens;3株归为L. helveticus;3株归为L. farciminis;2株归为L. animalis;2株归为L. sake;1株归为L. casei subsp. casei; 2株归为L. salivarius; 1株归为L.casei subsp. rhamnosus;1株归为L.murinus;2株归为L.homohiochii,异型乳酸发酵杆
贾旭[7](2005)在《乌拉特西部草原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项研究主要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牧区草原四个苏木即:朝格温都尔苏木,巴彦温都尔苏木,乌力吉苏木和那仁布拉格苏木的牧民家庭采集新鲜山羊乳,发酵山羊乳及乳制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从 35 个乳样中分离到 66 株菌,其中 31 株被鉴定为乳酸菌。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细菌细胞壁氨基酸成分分析等方法,将菌株分别归属于乳杆菌属,乳球菌属和肠球菌属 3 个属8 个种。这些菌株中有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5 株,瑞士乳杆菌 (Lactobacillus helevticus)3 株,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各 1 株。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7 株、坚强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和鸟肠球菌(Enterococcus avium)各 1 株;乳乳球菌乳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2 株。其中以乳杆菌属(64.5%)的细菌最多。 研究结果表明,测试菌株的形态,染色特性和生化反应等特征基本符合各自属和种的鉴定标准。 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乳及乳制品中以植物乳杆菌和粪肠球菌为优势菌群;并且大多数菌株在 15℃、20℃、40℃和 45℃均生长,但在 15℃和 20℃生长弱,因此大部分菌株属于高温性菌。 本试验还筛选出了 14 株乳酸菌既耐酸又耐胆盐,可以为乳品工业筛选优良乳酸菌菌种之用。
雷霞[8](2005)在《伊敏河和海拉尔河两岸牧区乳及乳制品中益生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筛选》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内蒙古伊敏河岸牧区 3 个苏木和海拉尔河岸牧区 4 个苏木的 61 份乳及乳制品为样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菌的体外筛选研究。共分离得到乳酸菌 33 株,其中杆菌 12 株,球菌 21 株。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菌细胞壁 DAP 成分分析及糖发酵试验等鉴定方法,将菌株分别归属于乳杆菌属、乳球菌属、肠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共 4 个属的 13 个种。另外,有 4 株球菌未能得到鉴定。杆菌中,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4 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2 株,棒状乳杆菌棒状亚种(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 subsp.coryniformis)和玉米乳杆菌(Lactobacillus zeae)各 1 株;球菌中,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lactis subsp.lactis)或二乙酰亚种(L.lactis subsp.diacetylactis)5 株,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L.lactis subsp.cremoris)4 株,棉子糖乳球菌(L.raffinolactis)2 株,坚强肠球菌(E.durans)2 株,粪肠球菌(E.faecalis)、乳明串珠菌(L.lactis)、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mesenteroides)及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mesenteriodes subsp.Mesenteroides)各 1 株。植物乳杆菌(4 株)占被鉴定杆菌数的 33.33%,乳酸乳球菌(9 株)占被鉴定球菌数的 42.86%,所以,植物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是该地区乳及乳制品中的优势菌群。 大多数试验菌株产生的有机酸对所选指示菌有较强的抑菌性,而且,乳酸乳球菌 CB20-2 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细菌素。试验菌株坚强肠球菌CB4-2 和 CB8-3 等 10 株菌在耐酸(pH3)试验中能存活,耐胆盐(0.3%牛胆酸钠)试验中生长率大于 3.0%。药敏试验中,大部分试验菌对青霉素 G、氨苄西林、乙酰螺旋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耐药,多数试验菌对所选的其它抗生素敏感或中度敏感。11 株试验菌对 HT-29 细胞有粘附性,但粘附性小,其粘附数的平均值为 0.09~1.26 个菌/个细胞。
贾旭,周雨霞,雷霞,乌尼[9](2004)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项研究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4个苏木即:朝格温都尔苏木,巴彦温都尔苏木,乌力吉苏木和那仁布拉格苏木的牧民家庭采集稀奶油,新鲜山羊奶及发酵山羊奶中分离到乳杆菌11株,经过对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有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6株,瑞士乳杆菌(L.helevticus)3株,弯曲乳杆菌(L.curvatus),干酪乳杆菌(L.casei)各1株。
王善辉[10](2004)在《乌拉特半荒漠草原牧区绵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半荒漠草原牧区4个牧业苏木的48份绵、山羊乳及乳制品为样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共分离到乳酸菌59株,其中杆菌26株,球菌33株。经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糖发酵特征等以及细菌细胞壁氨基酸成分分析等化学分类方法,将菌株分别归属到乳杆菌属、丹毒丝菌属、链球菌属、乳球菌属、肠球菌属和片球菌属共6个属16个种。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 )12株、瑞士乳杆菌(L.helveticus ) 5株、干酪乳杆菌(L.casei)2株、玉米乳杆菌(L.zeae )和口乳杆菌(L.oris )各一株;坚强肠球菌(E.durans )11株、粪肠球菌(E.faecalis )4株、假鸟肠球菌(E.pseudoavium )3株、黄色肠球菌(E. casseliflavus )2株、殊异肠球菌(E.dispar )2株、意外片球菌2株(P.inopinatus),盲肠肠球菌(E.cecorum )、鱼病肠球菌(E.seriolicida )、屎肠球菌(E.faecium )、咽峡炎链球菌(S.anginosus )和乳乳球菌乳亚种(L.lactis subsp lactis)各一株。另外,有4株球菌未能在本实验中确定到属种。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乳及乳制品中以干酪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坚强肠球菌、粪肠球菌为优势菌群;并且大多数菌株能在15℃、20℃和40℃温度下生长,属中温性菌。
二、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西藏牦牛乳及传统发酵牦牛乳制品 |
1.1.1 西藏牦牛及牦牛乳概况 |
1.1.2 发酵牦牛乳制品 |
1.2 乳酸菌 |
1.2.1 乳酸菌的定义及分类 |
1.2.2 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研究现状 |
1.3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
1.3.1 酸生成能力 |
1.3.2 后酸化能力 |
1.3.3 产胞外多糖能力 |
1.3.4 产香能力 |
1.3.5 耐不良环境能力 |
1.3.6 抑菌作用 |
1.4 乳酸菌发酵剂的研究 |
1.4.1 常用于乳品发酵的乳酸菌菌株 |
1.4.2 筛选优良乳酸菌发酵剂的研究 |
1.5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乳酸菌发酵制品风味物质的研究 |
1.5.1 发酵乳制品风味成分 |
1.5.2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培养基 |
2.1.3 试验试剂 |
2.1.4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1.5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乳酸菌菌株的筛选 |
2.2.2 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3 乳酸菌产胞外多糖能力比较 |
2.2.4 冷藏期间乳酸菌酸度的测定 |
2.2.5 冷藏期间乳酸菌活菌数变化情况测定 |
2.2.6 乳酸菌耐酸能力比对 |
2.2.7 耐胆酸盐能力测试评价 |
2.2.8 耐渗透压能力比较 |
2.2.9 乳酸菌抑菌特性比较 |
2.3 小结 |
第三章 乳酸菌组合发酵优化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培养基 |
3.1.3 试验试剂 |
3.1.4 试验仪器 |
3.1.5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菌株和复合菌株增菌变化情况 |
3.2.2 单菌株和复合菌株产酸性能比较 |
3.2.3 优势组合复配比例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发酵乳挥发性成分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培养基 |
4.1.3 试验试剂 |
4.1.4 试验仪器 |
4.1.5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牛、羊酸乳挥发性物质解析 |
4.2.2 牛、羊酸乳挥发性物质的总体比较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优势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研究 |
5.1.2 优良乳酸菌菌株组合发酵优化研究 |
5.1.3 牛羊酸乳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自然发酵酸牦牛奶的微生物区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发酵乳制品概述 |
1.1.1 发酵乳的定义 |
1.1.2 发酵乳分类 |
1.1.3 发酵乳的功能特性 |
1.2 牦牛乳及其制品概述 |
1.2.1 牦牛的种类及分布 |
1.2.2 牦牛乳的组成及利用 |
1.2.3 酸牦牛奶的化学组成和微生物组成 |
1.3 乳酸菌 |
1.3.1 乳酸菌概述 |
1.3.2 乳酸菌的分类 |
1.3.3 发酵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
1.3.4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1.3.5 当前乳酸菌的研究热点 |
1.4 酵母菌 |
1.4.1 酵母菌的定义 |
1.4.2 酵母菌的分类 |
1.4.3 酵母菌在低酒精度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
1.4.4 发酵乳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
1.5 本论文的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酸牦牛奶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样品中乳酸菌数量测定结果 |
2.2.2 乳酸菌鉴定结果 |
2.2.3 样品中酵母菌数量测定结果 |
2.2.4 酵母菌鉴定结果 |
2.3 小结 |
第3章 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对H_2O_2的耐受能力试验 |
3.2.2 清除超氧自由基(O_2~-.)的能力试验 |
3.2.3 螯合Fe~(2+)能力的能力试验 |
3.2.4 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试验 |
3.2.5 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试验 |
3.3 小结 |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3)云南撒尼乳饼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山羊奶乳饼 |
1.1.1 山羊奶乳饼简介 |
1.1.2 山羊奶乳饼的生产原料和制作工艺 |
1.1.3 山羊奶乳饼的营养价值 |
1.1.4 山羊奶乳饼及酸乳清中的微生物种群 |
1.2 乳酸菌 |
1.2.1 乳酸菌概述 |
1.2.2 乳酸菌的分类与鉴定 |
1.2.3 乳酸菌的益生特性 |
1.3 立题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实验方案 |
第二章 乳饼及酸乳清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山羊奶乳饼及酸乳清样品来源 |
2.2.2 培养基 |
2.2.3 实验试剂 |
2.2.4 主要仪器 |
2.2.5 软件 |
2.3 技术路线 |
2.4 实验方法 |
2.4.1 样品的采集 |
2.4.2 样品稀释液pH值测定 |
2.4.3 涂布培养 |
2.4.4 菌落计数 |
2.4.5 菌种保存 |
2.4.6 菌种培养液pH值测定 |
2.4.7 过氧化氢酶实验 |
2.4.8 菌落形态观察 |
2.4.9 革兰氏染色与镜检 |
2.4.10 样品乳酸菌数及其培养液pH值的动态监测 |
2.5 实验结果 |
2.5.1 云南撒尼山羊奶乳饼及酸乳清样品采集记录 |
2.5.2 样品稀释液的pH值 |
2.5.3 新式菌落计数法与传统手工计数法的一致性检验 |
2.5.4 样品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分析 |
2.5.5 分离株的菌落形态特征 |
2.5.6 分离株的菌体细胞形态特征 |
2.5.7 分离株的理化特性与形态学特征 |
2.5.8 样品乳酸菌数及样品培养液pH值动态监测 |
2.6 讨论 |
2.6.1 平板菌落计数的新策略 |
2.6.2 乳饼及酸乳清样品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分析 |
2.6.3 乳酸菌分离株的理化特性与形态学特征 |
2.6.4 样品乳酸菌数及样品培养液pH值动态变化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乳饼及酸乳清中乳酸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培养基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软件 |
3.3 技术路线 |
3.4 实验方法 |
3.4.1 菌体培养 |
3.4.2 基因组DNA提取 |
3.4.3 DNA质量检测 |
3.4.4 目的基因(16S rDNA)扩增 |
3.4.5 PCR扩增产物检测 |
3.4.6 PCR扩增产物纯化 |
3.4.7 PCR扩增产物纯化效果检测 |
3.4.8 序列测定 |
3.4.9 序列分析 |
3.4.10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5.1 分离株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3.5.2 PCR扩增产物纯化效果检测 |
3.5.3 序列测定 |
3.5.4 分离株种属鉴定 |
3.5.5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
3.6 讨论 |
3.6.1 16S rRNA/DNA序列分析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3.6.2 乳酸菌分离株的生存环境与样品中乳酸菌群分布分析 |
3.6.3 乳酸菌分离株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
3.7 小结 |
第四章 乳饼及酸乳清中优良乳酸菌菌株的体外筛选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培养基 |
4.2.2 指示菌株 |
4.2.3 实验试剂 |
4.2.4 主要仪器 |
4.2.5 软件 |
4.3 技术路线 |
4.4 实验方法 |
4.4.1 耐酸实验 |
4.4.2 胆汁耐受实验 |
4.4.3 麦氏比浊法的建立 |
4.4.4 抑菌实验 |
4.5 实验结果 |
4.5.1 分离株的耐酸性 |
4.5.2 分离株的胆汁耐受能力 |
4.5.3 菌液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4.5.4 分离株的抑菌特性 |
4.6 讨论 |
4.6.1 乳酸菌分离株的耐酸性和胆汁耐受性 |
4.6.2 乳酸菌分离株的抑菌特性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云南山羊奶乳饼的研究现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内蒙古西部地区自然发酵酸粥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酸粥 |
1.1.1 酸粥及其制作工艺 |
1.1.2 酸粥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2 乳酸菌 |
1.2.1 乳酸菌概述 |
1.2.2 乳酸菌的分类研究 |
1.2.3 乳杆菌属 |
1.2.4 乳酸球菌属 |
1.2.5 乳酸菌资源研究的现状 |
1.3 立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3.1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酸粥样品来源 |
2.1.2 乳酸菌标准菌株 |
2.1.3 乳酸菌分离及生理生化试验培养基 |
2.1.4 16S rDNA 序列分析试验试剂 |
2.1.5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酸粥样品的采集 |
2.2.2 酸粥样品中微生物组成分析 |
2.2.3 酸粥样品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
2.2.4 酸粥样品中乳酸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酸粥样品的温度和pH 值 |
3.2 酸粥样品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
3.3 酸粥样品中乳酸菌的分离 |
3.3.1 分离株的来源、分离温度和分离株数 |
3.3.2 分离株的菌落形态和菌体细胞形态 |
3.4 乳酸菌的鉴定 |
3.4.1 乳杆菌属的传统生理生化鉴定 |
3.4.2 乳杆菌属内种的鉴定 |
3.4.3 乳酸球菌属的传统生理生化鉴定 |
3.4.4 乳酸球菌属中种的糖类发酵鉴定 |
3.4.5 16S rDNA 同源性序列分析 |
3.4.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4 讨论 |
4.1 酸粥样品中乳酸菌数分析 |
4.2 酸粥样品中乳酸菌的分布分析 |
4.2.1 酸粥样品中乳酸菌的地区分布 |
4.2.2 酸粥样品中乳酸菌的温度分布 |
4.3 酸粥样品中乳酸菌的传统鉴定 |
4.4 16S rDNA 同源性分析 |
4.5 内蒙古西部地区自然发酵酸粥中乳酸菌的多样性 |
4.5.1 酸粥样品中的乳酸菌 |
4.5.2 酸粥样品中产生粘性物质的乳酸菌 |
4.5.3 酸粥样品中耐酸乳酸菌筛选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5)内蒙古牧区传统乳制品中乳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益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乳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分类 |
1.1.1 乳杆菌的形态和结构 |
1.1.2 乳杆菌的生长条件 |
1.1.3 乳杆菌的生化特性 |
1.1.4 乳杆菌的分类 |
1.1.5 乳杆菌的分布 |
1.2 益生乳杆菌的生理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
1.2.1 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1.2.2 免疫调节作用 |
1.2.3 调节血脂作用 |
1.2.4 其他生理功能 |
1.3 益生菌的评估标准 |
1.4 益生菌的研究方向 |
1.5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一内蒙古牧区传统乳制品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乳杆菌的分离结果 |
2.2.2 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研究二内蒙古牧区传统乳制品中益生乳杆菌的体外评估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胆盐耐受性试验结果 |
3.2.2 酸耐受性试验结果 |
3.2.3 黏附性试验结果 |
3.2.4 抑菌性试验结果 |
3.2.5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
3.2.6 质粒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研究三植物乳杆菌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植物乳杆菌对胆固醇的脱除作用 |
4.2.2 植物乳杆菌对牛磺胆酸钠的脱结合作用 |
4.2.3 植物乳杆菌对大鼠血脂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研究四植物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植物乳杆菌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2.2 植物乳杆菌对菌群失调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研究五植物乳杆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实验结果 |
6.2.1 植物乳杆菌WH13-1 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6.2.2 植物乳杆菌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脾细胞IL-4 和IFN-γ产生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总体讨论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 者 简 介 |
(6)青海部分地区自然发酵酸牦牛奶的化学与微生物组成分析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青海地区的酸牦牛奶资源 |
1.1.1 青海的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及气候特征 |
1.1.2 青海的畜牧业状况 |
1.1.3 青海的牦牛乳及其利用 |
1.2 乳酸菌 |
1.2.1 乳酸菌概述 |
1.2.2 乳酸菌分类 |
1.2.3 乳杆菌属 |
1.2.4 乳酸球菌相关属 |
1.2.5 乳酸菌益生作用 |
1.3 立题目的及主要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酸牦牛奶样品来源 |
2.1.2 对照菌株 |
2.1.3 培养基 |
2.1.4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样品的化学组成分析 |
2.2.3 样品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
2.2.4 酸牦牛奶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2.2.5 酸牦牛奶中乳杆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2.2.6 耐酸性乳杆菌菌株的初步筛选 |
2.2.7 酸牦牛奶中乳酸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样品的化学组成分析 |
3.2 样品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
3.3 酸牦牛奶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3.3.1 样品来源、分离株的生存环境及分离株数 |
3.3.2 乳酸菌分离株菌落形态及菌体细胞形态观察 |
3.3.3 乳杆酸菌的属特性分析鉴定 |
3.3.4 乳杆菌糖类发酵特性分析与种的鉴定 |
3.3.5 乳杆菌耐酸性菌株的初步筛选 |
3.3.6 相关乳酸球菌属的特性分析鉴定 |
4 讨论 |
4.1 酸牦牛奶样品微生物组成分析 |
4.2 酸牦牛奶样品与其他自然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群分布分析比较.. |
4.3 青海省不同地区与乳酸菌分离株的关系 |
4.4 耐酸性乳杆菌的初步筛选 |
4.5 酸牦牛奶样品的化学组成分析 |
5 结论 |
5.1 酸马奶样品的化学组成和微生物组成分析 |
5.2 乳酸菌分离鉴定的研究 |
5.3 乳杆菌耐酸性菌株初步筛选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7)乌拉特西部草原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参考菌株 |
2.1.3 指示菌株 |
2.1.4 主要培养基 |
2.1.5 试验试剂 |
2.1.6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
2.2.3 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2.3 筛选试验 |
2.3.1 耐胆盐试验 |
2.3.3 产抑菌物质试验 |
3 实验结果 |
3.1 乳酸菌的分离结果 |
3.2 乳杆菌各属及种的鉴定结果 |
3.2.1 乳杆菌各属的鉴定 |
3.2.2 乳杆菌种的鉴定 |
3.3 乳酸球菌鉴定结果 |
3.3.1 肠球菌属及种的鉴定结果 |
3.3.2 乳球菌属及种的鉴定结果 |
3.4 乳酸菌的培养特性 |
3.5 乳酸菌的形态特征 |
3.6 筛选试验结果 |
3.6.3 产抑菌物质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图 |
(8)伊敏河和海拉尔河两岸牧区乳及乳制品中益生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乳酸菌的概念及分布 |
1.2 乳酸菌的分类 |
1.3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1.4 乳酸菌的应用 |
1.5 当前乳酸菌的研究热点 |
1.6 本实验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参考菌株 |
2.1.3 抑菌性试验指示菌 |
2.1.4 培养基 |
2.1.5 主要实验试剂 |
2.1.6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乳酸菌的分离与保存 |
2.2.2 乳酸菌的鉴定 |
2.2.3 益生菌体外筛选试验 |
3 实验结果 |
3.1 分离结果 |
3.2 鉴定结果 |
3.2.1 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
3.2.2 乳酸球菌的鉴定结果 |
3.3 益生菌体外筛选试验结果 |
3.3.1 抑菌性试验结果 |
3.3.2 试验菌耐酸试验结果 |
3.3.3 试验菌耐胆盐试验结果 |
3.3.4 试验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3.5 试验菌粘附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10)乌拉特半荒漠草原牧区绵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标准菌株 |
2.1.3 培养基 |
2.1.4 实验试剂 |
2.1.5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
2.2.3 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2.3 牛乳发酵实验 |
2.3.1 单发酵实验 |
2.3.2 混合发酵实验 |
3 实验结果 |
3.1 分离的菌株 |
3.2 乳杆菌属及种的鉴定结果 |
3.2.1 乳杆菌属的鉴定 |
3.2.2 乳杆菌属种的鉴定 |
3.2.3 丹毒丝菌属的鉴定 |
3.3 乳酸球菌鉴定结果 |
3.3.1 肠球菌属及种的鉴定结果 |
3.3.2 乳球菌属及种的鉴定结果 |
3.3.3 链球菌属及种的鉴定结果 |
3.3.4 片球菌属及种的鉴定结果 |
3.4 乳酸菌的培养特性 |
3.5 乳酸菌的形态特征 |
3.6 牛乳发酵实验结果 |
3.6.1 单发酵实验结果 |
3.6.2 混合发酵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四、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研究[D]. 万金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2]自然发酵酸牦牛奶的微生物区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李银聪. 西南大学, 2011(09)
- [3]云南撒尼乳饼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 陈少迁.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4]内蒙古西部地区自然发酵酸粥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D]. 杜晓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5]内蒙古牧区传统乳制品中乳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益生作用的研究[D]. 周雨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1)
- [6]青海部分地区自然发酵酸牦牛奶的化学与微生物组成分析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D]. 徐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0)
- [7]乌拉特西部草原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贾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 [8]伊敏河和海拉尔河两岸牧区乳及乳制品中益生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筛选[D]. 雷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 [9]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贾旭,周雨霞,雷霞,乌尼.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10]乌拉特半荒漠草原牧区绵山羊乳及乳制品中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王善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