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雨龙,丁爽,罕迦尔别克·库锟,王宝龙,王云玲[1](2022)在《T1WI-3D-MPRAGE在难治性癫痫海马及杏仁核体积上的成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T1WI-3D-MPRAGE研究难治性癫痫(RE)患者与正常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2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纳入病例组(RE组),22名健康体检人员纳入对照组(HC组),两组人员均接受T1WI-3D-MPRAGE扫描,并借助Free Surfer软件测量双侧海马和杏仁核体积,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成员双侧海马和杏仁核体积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上述指标对于难治性癫痫(RE)的诊断价值。结果 RE组左侧海马和杏仁核体积显着低于RE组右侧和HC组同侧(P<0.05);RE组右侧海马和杏仁核体积与HC组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左侧海马体积显着低于右侧(P<0.05);HC组左、右侧杏仁核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联合诊断难治性癫痫的价值优于单一诊断(联合诊断AUC为0.709,单一诊断AUC分别为0.700、0.676)。结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可以有效反映难治性癫痫患者局部脑结构改变,两者联合诊断难治性癫痫价值较好,而T1WI-3D-MPRAGE序列可实现脑组织的精细成像。
赵华,常玉霞,杜丽霞[2](2021)在《院前FAST评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分诊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急诊医护人员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第一道防线,主要负责患者的快速评估及分流。急救分诊有助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及早启动"脑卒中救治生存链",选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1]。面、臂、言语、时间评分量表(FAST)是英国急救人员设计的脑卒中识别工具,可对面瘫、非对称性上肢瘫痪、言语障碍三项体征进行快速评估,简单易行[2]。本研究选取我院急诊就诊的疑似急性脑卒中患者216例,旨在探究院前FAST评估在其急诊分诊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郭伟凡[3](2021)在《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究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12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6例)进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56例)进行急救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治疗相关时间、伤残率及死亡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与伤残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显着小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两组患者急救相关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急救相关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实施急性护理路径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伤残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与普及。
孔令胜,刘丽艳,常焕显,韩学聃,赵平,洪波,任孝林[4](2021)在《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东方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4例,发病均在4.5 h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为其标准剂量,最大使用剂量不超过90 mg)静脉溶栓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溶栓24 h后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第1~2天,阿加曲班注射液60 mg静脉滴注24 h;第3~7天,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静脉滴注3 h,2次/d,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14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检测两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检测血清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监测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血清MDA、IL-6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MBI评分及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14 d内,H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加曲班注射液具有抗炎、抑制氧化应激作用,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卒中安全有效,与单独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可显着改善预后,且未增加HT风险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万雪莲,孙秀英,吕秋丽[5](2021)在《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进行急性脑卒中救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急诊救治方式;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进行急性脑卒中救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救治时间、致残率、病死率、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家属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结果:观察组救治时间、致残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观察组GC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干预措施,可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及家属满意度。
黄信鸿[6](2021)在《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急性脑卒中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发病后常遗留后遗症,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早期明确合理有效的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一种能够快速、准确诊断急性脑卒中的方法,可直接影响早期治疗及预后。当下,临床针对脑卒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史、影像学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但诊断结果易受到接诊医生经验及医疗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且急性脑卒中具有出血性和梗死性两种类型,而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治疗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故探索一种快速、简单易操作的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方法,以早期诊断急性脑卒中及其分类尤为重要。血清生物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的一种特有标志物,在神经系统损伤及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中的一员,在脑血管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属于一种半胱氨酸水解酶,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炎症反应等诸多生理病理反应,在大脑中含量较高,成为神经系统损伤评估的常见标志物。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50例和梗死性脑卒中50例作为急性首发脑卒中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做好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前提下应用荧光免疫层析法、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GFAP、MMP-9和UCH-L1水平,分析上述血清生物标志物在急性首发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评估上述指标在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急性首发脑卒中组病例结合标本采集时间,分析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病例从发病到标本采集不同时间段(<6h、6h-12h、12h-24h、24h-48h、48h-72h、>72h)GFAP、MMP-9和UCH-L1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在出血性脑卒中及梗死性脑卒中早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GFAP、MMP-9、UCH-L1水平最高,其次为梗死性脑卒中,正常对照组最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梗死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分别作为状态变量,血清GFAP、MMP-9、UCH-L1水平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GFAP、MMP-9、UCH-L1诊断及联合诊断梗死性脑卒中的AUC均>0.7,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当获得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诊断价值,其中以联合检测敏感度最高;血清GFAP、MMP-9、UCH-L1诊断及联合诊断出血性脑卒中的AUC均>0.9,具有很高诊断价值,当获得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诊断价值,其中以联合检测敏感度最高。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至标本采集不同时点(<6h、6h-12h、12h-24h、24h-48h)血清GFAP、MMP-9水平均高于梗死性脑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梗死性脑卒中患者各时点血清UCH-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发生作为状态变量(1=出血性脑卒中,0=梗死性脑卒中),血清GFAP、MMP-9水平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不同时点血清GFAP、MMP-9水平鉴别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及梗死性脑卒中的AUC均>0.7,具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当获得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鉴别诊断价值;其中GFAP指标在<6h、12h-24h与24h-48h的AUC均>0.9,表示具有很高的鉴别诊断价值;MMP-9在各时点的AUC均>0.7,虽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与GFAP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结论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水平在急性首发脑卒中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GFAP水平在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早期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诊断价值,MMP-9水平在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早期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以上均以联合诊断价值最高;UCH-L1水平在出血性脑卒中和梗死性脑卒中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未来,预期临床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为早期明确诊断脑卒中和脑卒中具体类型及早期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以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赵丽[7](2020)在《卒中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潜在高危因素,为本病的预防提供依据;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从中医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疗区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16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医保类型、受教育程度)、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部位、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的信息。在患者发病后的14天±2天,给与HAMD测评,根据HAMD评分结果,将其分为PSD组和非PSD组,观察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医保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部位与PSD的关系;观察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与PSD的关系。结果:1.对符合纳排标准的16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筛查,其中卒中后抑郁患者共81例,总发生率为48.5%。其中轻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48例,发生率为59.3%;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24例,发生率为29.6%;重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9例,发生率为11.1%;2.经单因素筛选发现,位于基底节区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33例,抑郁发生12例,占36.4%;位于脑叶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34例,抑郁发生9例,占26.5%;位于脑干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27例,抑郁发生18例,占66.7%;位于丘脑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30例,抑郁发生10例,占33.3%;多发病灶的急性脑卒中发病人数43例,抑郁发生32例,占74.4%,PSD组与非PSD组在卒中部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与非PSD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医保类型、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部位、高血压是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基底节区病灶为参照,丘脑病变的抑郁发生情况为参照病灶的3.297倍,多发病变的抑郁发生情况为参照病灶的5.521倍;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风险是未合并高血压的7.077倍;4.对两组患者的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PSD组与非PSD组在内火证、气虚证、痰湿证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风后内火证、气虚证、痰湿证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且β>0,Exp>1)。中风病内火证积分高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是积分低的患者的1.133倍,气虚证积分高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是积分低患者的1.105倍,痰湿证积分高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是积分低患者的1.077倍。结论:1.PSD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卒中部位是PSD的相关危险因素。2.PSD的发生与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内火证、气虚证、痰湿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出现抑郁。
马潇越[8](2020)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人工智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饱和脉冲参数调制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探究饱和脉冲参数调制(length and offset varied saturation,LOVARS)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在检出和鉴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脑出血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了发病24小时内的11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和9位急性脑出血受试者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常规MRI、LOVARS MRI和临床数据。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经CT或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所有急性脑出血受试者经CT或MR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确诊。2位神经影像医生各自独立测量缺血性脑卒中病变、脑出血病变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病变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脑出血病变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病变与脑出血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显着低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9位急性脑出血受试者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显着高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急性脑出血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显着高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变的LOVARS MRI实部分量值(所有P<0.01)。结论:LOVARS MRI能够同时检出并鉴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脑出血,为实现急性脑卒中的一站式检查提供了可能。第二章 绝对定量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探究绝对定量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自校准平面回波灌注加权成像(self-calibrated echo planar imaging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SCALE-PWI)在定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了 14位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的常规MRI、SCALE-PWI和临床数据。SCALE-PWI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以4 mL/s的流速依次注射单剂量(0.1 mmol/kg)钆对比剂(Magnevist,Berlex,Montville,NJ,USA)和20mL生理盐水。随后,在线自动后处理生成定量脑血流(quantit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qCBF)图和定量脑容量(quantit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qCBV)图。2位神经影像医生各自独立测量低灌注区、缺血核心区与镜像区的qCBF和qCBV,并计算缺血半暗带区与镜像区的qCBF和qCBV。采用配对t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位缺血性脑卒中受试者低灌注区、缺血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qCBF和qCBV均低于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相应值(所有P<0.05),缺血核心的qCBF和q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的相应值(qCBF平均值分别为:16.42 mL/100g/min和21.54mL/100g/min,P=0.013;qCBV平均值分别为:1.23 mL/100g和 1.47mL/100g,P=0.049)。缺血核心qCBF的最佳临界值为18.18 mL/100g/min,缺血半暗带qCBF的最佳临界值为28.09 mL/100g/min。结论:不同于以往的半定量灌注成像,SCALE-PWI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绝对定量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识别缺血核心和缺血半暗带,具有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潜力。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深度学习工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核心分割与预后预测目的:开发一套新的三维全自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人工智能工具,用于分割缺血核心及预测预后,有助于提高分割的精确度。方法:2019年回顾性收集了麻省总医院收治的1205例经MR DW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试验利用手动标注数据开发并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采用改良的U-Net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同时整合多种网络结构训练集成模型。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测试集的S(?)rensen-Dice相似系数评估U-Net模型和集成模型的性能,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手动分割体积与自动分割体积的一致性,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佳算法是三维4 Inception U-Nets集合模型,其S(?)rensen-Dice相似系数的中位数是0.737。手动标注和自动标注体积计算具有高度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77。模型对腔隙性脑卒中(平均梗死核心体积为0.155 mL)及位于皮质、深层白质的缺血性脑卒中识别能力较弱。自动体积计算具有预测缺血性脑卒中90天预后的潜力。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全自动脑卒中分割工具能够准确分割缺血核心,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前景。
陆克刚[9](2020)在《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嗜酸性粒细胞在既往研究中表明其计数下降严重影响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可用于评估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预后情况。然而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相关机制间的关系现仍不明确,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这也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下的一般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旨在探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以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092019.12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住院的3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使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设备测定其相关生化、常规指标,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否低于总白细胞数的0.5%分成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组和嗜酸性粒细胞正常(Eosino)组,并在入院30分钟内及出院当天完成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在出院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完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指标,进一步对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01),且年龄(P=0.048,OR=1.031,95%CI=1.0001.062)、白细胞(P=0.027,OR=1.170,95%CI=1.0181.34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32,OR=1.052,95%CI=1.0041.101)、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12,OR=2.771,95%CI=1.2526.136)、感染(P=0.006,OR=2.825,95%CI=1.3485.920)和入院NIHSS评分(P=0.001,OR=2.451,95%CI=1.8283.287)均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卒中Eosino组相比,Eosino-组患者显着多见高龄者、有房颤史者,感染风险也显着提高,在空腹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收缩压、心率、住院时间、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以及3个月mRS评分方面显着高于Eosino组(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心源型卒中患者多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5),而小血管闭塞型卒中病人则大部分表现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水平(P<0.05);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各分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表现更为严重且短期预后不良(P<0.05),在病程中出现感染风险显着增加并且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增高(P=0.032,OR=1.052,95%CI=1.0041.101)虽然也是影响急性脑卒中预后的不良因素,但这种结果并不影响嗜酸性粒细胞对急性脑卒中机制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12,OR=2.771,95%CI=1.2526.136)是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有效评估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夏结婷[10](2019)在《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营养不良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前对于进行营养支持的时机仍存在争议,因此,对不同时机进行营养支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探讨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神经康复及临床结局的潜在影响,并为今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住佛山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1021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支持开始时间分为入院24h组(24h内)、入院48h组(24-48h内)、入院7d后组(含7d)。采集病历资料内容为:患者基本信息、营养风险筛查评分、GCS评分、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结局情况等。结果1.纳入研究对象共有99例,其中,入院24h组35例、入院48h组32例、入院7d后组32例。入院时三组病例的卒中类型、性别、年龄构成比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①入院第1天,三组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营养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入院14天时,对比三组营养指标情况:入院24h组患者营养状况与48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h组患者优于7d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组患者优于7d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情况①入院第1天,三组患者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入院14天时,24h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48h组与7d后组(P<0.01),神经功能改善最佳,48h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7d后组患者(P<0.05)。4.三组患者的临床结局情况 入院24h组与48h组(P<0.05)、7d后组(P<0.01)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h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7d后组患者下降(P<0.05);入院24h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少于48h组(P<0.05),而7d后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中以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居多,且7d后组患者高于48h组,24h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低。结论本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提高综合预后。入院后24h内即开展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优于入院后48h内或7d后。由于该研究是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其他未被发现或矫正的偏倚因素,因此,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二、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T1WI-3D-MPRAGE在难治性癫痫海马及杏仁核体积上的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参数 |
1.3 图像数据的处理及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论 |
2.1 RE组和HC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RE组和HC组双侧海马、杏仁核体积的比较分析 |
2.3 海马、杏仁核体积及其联合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早期病情诊断价值的评估 |
3 讨论 |
(2)院前FAST评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分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诊断结果: |
2.2 急性脑卒中患者及非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
2.3 急性脑卒中发病的多因素分析: |
2.4 院前FAST评估急性脑卒中结果: |
3 讨论 |
(3)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护理 |
1.2.2 观察组护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
2.3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急救相关时间比较 |
3 结论 |
(4)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1.5 HT的判定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6.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1.6.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
1.6.3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
1.6.4 安全性评估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临床疗效 |
2.3 两组HT发生率比较 |
2.4 两组HINSS评分及MBI评分比较 |
2.5 两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
2.6 药物不良反应 |
3 讨论 |
(5)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干预前后GCS、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救治时间比较 |
2.3 两组致残、病死情况比较 |
2.4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6)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设备 |
2.2.2 试剂 |
2.3 血液标本获取 |
2.4 研究方法 |
2.4.1 研究资料的收集 |
2.4.2 血清GFAP、MMP-9、UCH-L1 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血清GFAP、MMP-9、UCH-L1 水平 |
3.3 血清 GFAP、MMP-9 、UCH-L1 水平诊断梗死性脑卒中发生的价值分析 |
3.4 血清 GFAP、MMP-9 、UCH-L1 水平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价值分析 |
3.5 发病至标本采集不同时点血清GFAP、MMP-9、UCH-L1 水平 |
3.6 不同时点血清GFAP、MMP-9 水平对鉴别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及梗死性脑卒中的价值分析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 GFAP、MMP-9 、UCH-L1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卒中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
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研究 |
文献综述二 |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
研究方案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排标准 |
4 信息采集 |
5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人工智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饱和脉冲参数调制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章 绝对定量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深度学习工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核心分割与预后预测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影像学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绩 |
致谢 |
(9)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
3.相关指标评定及分组 |
3.1 评分标准 |
3.2 嗜酸性粒细胞分组 |
3.3 中性粒细胞分组 |
3.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组 |
3.5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分组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基本资料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3 三组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情况比较 |
3.4 三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 |
3.5 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3.6 三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发生情况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影响因素 |
4.2 脑卒中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 |
4.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4.4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 |
4.5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发生情况的影响 |
4.6 急性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宜时机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T1WI-3D-MPRAGE在难治性癫痫海马及杏仁核体积上的成像研究[J]. 孙雨龙,丁爽,罕迦尔别克·库锟,王宝龙,王云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2)
- [2]院前FAST评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分诊中的应用[J]. 赵华,常玉霞,杜丽霞. 山西医药杂志, 2021(20)
- [3]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郭伟凡. 智慧健康, 2021(29)
- [4]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 孔令胜,刘丽艳,常焕显,韩学聃,赵平,洪波,任孝林. 药物评价研究, 2021(10)
- [5]急诊快速通道下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万雪莲,孙秀英,吕秋丽. 齐鲁护理杂志, 2021(17)
- [6]急性首发脑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MMP-9、UCH-L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 黄信鸿. 南昌大学, 2021(01)
- [7]卒中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的分析[D]. 赵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人工智能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D]. 马潇越. 郑州大学, 2020(02)
- [9]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陆克刚.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10]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D]. 夏结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