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宗元“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思想及其渊源

论刘宗元“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思想及其渊源

一、论柳宗元的“德治”与“民本”思想及其渊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1](2019)在《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对于国家生存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道德的根基在于养成,而道德养成之难以至于中外先贤都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以试图破解这一难题,也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德养成思想与实践智慧,它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宋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是继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是中国教育思想与文化奔流涌动的黄金时代。其中,宋代理学家“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养成思想是这一时代教育思想丰赡发展的成果和重要标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为宋代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主体思想与道德言说,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是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历史样态。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回顾、意义澄清和现代价值转化,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本土创生、德育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是对新时代德育工作新要求的时代回应,是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提升教育理论话语权、坚定教育自信的必然选择,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现状仍然差强人意:在价值定位方面,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常被冠以“以理杀人”的帽子,被当做中国文化难以现代转化的原罪;在研究视角方面,鲜见有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当做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作为学界广泛使用的术语,没有获得准确定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独特性、时代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研究结论方面,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如何从儒家学者对理想人格的设计转化成普罗大众普遍认同、易知易行的教育实践的这一中间环节阐述语焉不详,这些不足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这也是本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一是在研究视角方面,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展开研究,注重其整体性、独特性的同时聚焦其历史意蕴和现实价值的挖掘;二是提出一种观点,即认为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实施与传播是儒家思想从书斋到民间,从思想到实践的过程,它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民族特性;三是以古鉴今,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合理转化,为当下德育理论的完善与创新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挖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立德树人”智慧,以回应新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主要围绕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一反道德滑坡、势力浇漓之乱象,成功实现“尽人情之美”、风敦俗睦的同时汇聚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回答“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这些被广泛使用却含义不清的概念进行学理分析,确定道德养成的特征与内涵。采用思想史、专题史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张栻、陈亮、叶适等宋代理学家的道德养成思想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回答了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从中发现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总体趋势。第二部分回答“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必要与可能”的问题。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进行分析,以期描绘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创生环境的宏大画卷,进而揭示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产生的历史合理性。其次,分析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对宋代社会的深刻影响,阐述其时代影响和历史意蕴。最后回答“新时期的道德养成何以可能”问题。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虽存在历史局限性,但仍然饱含立德树人智慧,为当今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关注人生根本问题的道德养成可以很好的解决和回答现今德育针对性不强、方法陈旧刻板等问题;德育应该兼顾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性与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的双重功效;道德养成在倡导内省修身、道德践履的同时不应排斥以道德理想为价值导向的功利追求,而应该将二者整合为一;道德养成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道德养成应该是“道德的实践”与“实践的道德”之统一;道德养成必须坚持民族特色与文化立场。

王亮[2](2019)在《柳宗元“德治”思想的时代价值》文中认为柳宗元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倡导的"德治"思想沿袭了尧舜、孔孟之道,强调"德治"思想并不是圣人之意的具体表现,而是社会历史发展之势的必然产物。其政治观点比较鲜明、深刻,而且将"为国为民"的德治思想贯穿始终,在提倡"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传承、宣扬和借鉴的积极意义。

刘真伦,岳珍[3](2018)在《柳宗元思想研究百年述评》文中指出与20世纪之前持续千年的否定性主流意见相比,20世纪初叶迄今的柳宗元研究大多坚持肯定性意见,而且肯定乃至赞颂的调门一天比一天高亢。20世纪上半叶,柳宗元思想研究的主题词是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封建、政治革新、法家。20世纪下半叶迄今,上述议题仍然是柳宗元思想研究的主流观点。但随着80年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对20世纪初叶以来主流观点的反思、论争与总结,成为柳宗元思想研究的热点。研究的主题也由"文革"中的儒法斗争、韩柳之争,变成了现实主义、民本思想、法治思想、吏为民役、大公之道、大中之道、统合儒释、中晚唐儒学复兴的主将、宋明理学的先驱等。近期的研究,则倾向于为准确定义柳宗元思想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孙萍[4](2014)在《柳宗元的主体意识及其文学创作的主体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柳学”从柳宗元逝世后就开始了,至今已逾千年,对柳宗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年谱、文学成就、文学理论、哲学思想等几个方面。主体意识是指主体对于自身主体地位、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我意识的显现,它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依据。唐代大一统的文化格局,强势的文化惯性以及开放的社会文化风气,使得文人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高扬。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虽然政局混乱,社会矛盾丛生,对李唐王朝政权冲击比较大,但文化自信力依然存在,文人依旧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影响了柳宗元的命运、性格和行为方式。本论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柳宗元主体意识及在文学创作中主体性能力的展现这一角度入手,探寻柳宗元对主体的关注情况、主体意识的理论显现,挖掘其主体意识凸显出的创新性以及批判性的一面,探索柳宗元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对文学创作中文学主体自主性精神的追寻,对柳宗元的文论做一番新的审视和探究,进而对柳宗元有更为准确和深入的把握,发掘其仍有生命力的内容。本论文的论述拟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简述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从哲学、政治等层面挖掘柳宗元理论中对人及人性的强烈关注,对社会主体的独特认知,探寻其主体意识的文化生成。第三部分从柳宗元作为社会主体的创作主体出发,对他的内在品性和主体生命的价值诉求进行探索,挖掘其主体意识的自我展现,对自我品性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确定,发掘柳宗元主体意识对自我的建构和完善。第四部分从文学主体这一层面出发,挖掘柳宗元主体意识投射到文学上,对文学主体性价值体系的构建。第五部分主要讲柳宗元充分发挥主体性,凭借自己强烈的主体意识,从主体创新和批判的角度探寻文学创作中主体性的理论展现,为后世士人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指示意义。最后是总结。

刘丽丽[5](2014)在《试论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思想家,他一生留下了六百多篇散文和诗赋,经后人编辑为四十五卷,名为《柳宗元集》。《柳宗元集》是一部蕴含了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的着作,深入挖掘和研究柳宗元具有实用价值的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不仅可以为健全我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体系贡献一份力量,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做到以古为鉴、古为今用。本文以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为切入点,围绕君德观和吏德观两个方面对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从而阐释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对于我国领导干部树立公仆意识、行政人员加强责任意识和勤政廉政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

王洪臣[6](2013)在《论柳宗元《非国语》的政论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内容给予否定,突出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非国语》的政论性突出地表现出柳宗元"德"的思想观念上。他认为"德"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先决条件,是使人归顺的力量。柳宗元"德"的思想意识即是"大中之道";《非国语》的政论性还突出地表现出了柳宗元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德政"的执政理念;《非国语》的政论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观点与现实的密切关联上。

金春岚[7](2013)在《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程式”的说法在古代是由来已久,其基本的意义为“法式”或者“特定的格式”。八股文从明初定形后,发展数百年,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也成为历代所批判的对象。本文所研究的八股文的“程式”基本意义为八股文篇章构成的“法式”与“格式”,包括篇章整体和局部的谋篇布局之法,八股文的程式结构核心是在于由上至下的统帅(确定主题的“篇”制约“章”、“章”制约“股”、“股”制约“句”、“句”制约“字”)及每个部分内部的语义、逻辑紧密勾连,至于如何统帅和勾连则因题、因人而异,以变化无穷,引人入胜为佳。因此本文以为程式之法应该由“审题命意”、“篇章句字”、“起承转合”之法构成。本文同样也将兼顾考察在八股文文献及评点中的“格”、“式”、“格式”、“程式”、“文法”(文法:“为文之法”,古代指文章局部遣词造句和整体的谋篇布局)、“技法”等许多的概念混用的状况,以尽可能合乎在八股文程式创作与批评的实际情况。虽然对于八股文的渊源说法不一,但是如果以八股文的“程式”结构为考察的起点,古文或者说文章学中“论”体是远源,近源则是律赋。八股文的“程式”应该被理解或者定位为古代发展至极致的一种篇章组织方式,是上千年文章学论述文结构的集大成者,虽限制颇多,但在文章的组织中仍不乏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认为此种程式对初学读或者写文章的人理清思路大有益处。在许多的八股文献中对“程式”也多有描述,如归有光《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武之望《举业卮言》、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等,表现了明清时期的文人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重视。而对八股文“程式”的分析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审题命意”、“篇章句字”和“起承转合”。一方面八股文强调行文间起承转合之机轴,重视义理的连贯性,可以说把古代文章学中“篇章之法”发扬到极致,而从立意到成篇、再到字句的斟酌和连贯的分析是文章学分析篇章之要领;另一方面从最初的审题命意到写作时的篇章句字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关系也是八股文写作时构思内容及基本步骤所在。此外,本文将把八股文的程式逻辑与西方的非形式论证逻辑进行对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希望可以以客观且全新的眼光来了解蕴含在八股文中的逻辑思想和理念,继而对其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特质有更深的理解。最后,本文以为八股文“程式”的应用意义在于其美学及教学法意义。此种“程式”结构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大都是通过立“意”来统领全局,在文章学上则篇章形式里的立意,各个局部的安排都在“意”的统摄下有机而非割裂地加以措置,有意味的形式经过多方面和长时期积淀,成为一定模式,为各种门类艺术所遵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美学的范式和要求。而八股文“程式”对现代篇章结构意义深远,也有助于语文作文的的教学。因为“蒙学”的作文教学看似为科举服务,但是实际却是基于汉字基本特征而进行的文字启蒙的教育,从“字”、“句”、“对”到“章”、“篇”,把握汉字、音韵、篇章结构的特点而进行的教育,而这也是研究八股文“程式”的现代意义所在。

刘姗姗[8](2011)在《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柳宗元是中唐时期一位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本文着重探讨柳宗元政治哲学方面的成就,集中论述了他的国家学说体系。本文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国家学说概述。本章简述了东西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介绍了政治权力的一系列理论,并概述了我国古代国家学说史。第二章,国家起源论。本章讨论了两类不同的国家起源论——“合作说”与“冲突说”,并强调指出我国传统儒家具有“合作说”的特质。在君权合法性问题上,儒家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交相辉映,一种是以“性善论”为基点,从国家具有教化民众向善的公共职能的角度说明政治权力合法性。一种是以“性恶说”为基点,从国家具有管理社会民生的公共职能的角度说明政治权力合法性。而柳宗元偏重于后者。随后详细介绍了柳宗元的国家起源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哲学依据。第三章,国家结构形式论。本章回顾了唐以前的“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种国家结构形式的斗争史。在唐代对这两种制度的看法中,以柳宗元的《封建论》最为精彩,提出“非圣人之意,势也”的着名论断。从“势”的角度判定制度的优劣,超越了以往以“公”、“私”为制度判定标准的思维。柳宗元这一论断对明清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夫之对“势”这一范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且此时这两种制度之争又有了新的特点。第四章,国家政权的约束。本章主要阐述柳宗元对如何约束皇权、如何为政的看法,他主要强调了“德治”和“民本”在权力约束方面的重要性。德治思想和民本思想是传统儒家的两个根本性的治国理念,柳宗元提出的“民自利”、“官为民役”等思想,丰富并深化了儒家思想,这较之“天谴说”更深刻、更理性。第五章,国家理想。本章介绍了柳宗元对国家的美好设计。柳宗元不仅仅是设想,还积极的付诸于实践,彰显了儒家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怀。

杨涛[9](2011)在《柳宗元民本思想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人民并非是官吏的奴仆。他指出的"受命于生人之意"、"吏为民役"、"民利"与"民自利"、"官为民役"与"民可黜罚"等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骆正军[10](2008)在《以舜文化为依托镕铸“爱心”接力棒》文中研究说明以舜文化为依托,铸"爱心"接力棒,坚持26年如一日,开展"学雷锋、献爱心、送温暖"的活动;传承舜文化,不断增强"爱心"接力棒的育人功效;弘扬舜文化,不断扩大"爱心"接力棒的影响面,激发青年学生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谱写潇湘大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凯歌。

二、论柳宗元的“德治”与“民本”思想及其渊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柳宗元的“德治”与“民本”思想及其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当代中国道德伦理重建之需要
        (二)宋代理学家教育思想内在价值之体现
        (三)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之诉求
        (四)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之旨归
    二、研究综述
        (一)有关道德养成的相关研究
        (二)有关宋代理学家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有关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研究呈现的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问题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是什么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何以必要与可能
        (三)新时代的道德养成何以可能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价值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道德养成的学理审视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与“理学”
        (二)宋代理学家
        (三)道德养成
    二、道德养成思想的基础与依据
        (一)哲学基础:道德可教
        (二)心理学基础:习惯可成
        (三)历史依据:思想渊源
    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划分依据
        (一)以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依据
        (二)以学派主张或地域为依据
        (三)以宋代理学思想发展阶段为依据
第二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奠基塑型
    一、一理二气,五行分合:周敦颐道德养成思想
        (一)“自太极论始”的哲学基础
        (二)“顺万物化万民”的教育目的
        (三)以“诚”为主的教育内容
        (四)“主静”“行之”的原则方法
        (五)“穷禅客”真儒家:周敦颐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二、以物观物,体四用三:邵雍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即物穷理”为哲学基础
        (二)“以道尽人”“正人”“效我”的教育目的与作用
        (三)以儒家典籍为主要内容
        (四)“循理”“润心”“慎独尚行”的原则方法
        (五)“以物观物”的“异数”:邵雍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三、民胞物与,礼以持性:张载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气本论与人性二元论为哲学基础
        (二)“变化气质”,“敦本善俗”的教育目的
        (三)“民胞物与”,“尊礼贵德”的教育内容
        (四)“养正于蒙”、“事中明理”的原则方法
        (五)“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四、养正于蒙,敬义兼持:二程道德养成思想
        (一)“人与天地一物”的哲学基础
        (二)“醇教化”“尽人情之美”的教育目标
        (三)“九德”“六艺”的教育内容
        (四)“敬义兼持”“习而后能安”的原则方法
        (五)“德性宽宏”“文理密察”:二程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五、性情一也,陶冶成之: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
        (一)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基础
        (二)“仁者圣之次也,智者仁之次也”的教育目标
        (三)“德以仁为主”“德以礼为体”的教育内容
        (四)“振民育德”“风俗法度”的原则方法
        (五)“经世致用”“知命厉节”:王安石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大成分化
    一、去欲存理,易知易行:朱熹的道德养成思想
        (一)“君子务本,本立道生”的教育目标
        (二)“尊德性,道问学”的教育内容
        (三)“知行相须”,“整齐严肃”的践履举措
        (四)“去欲存理”,“易知易行”的思想特质
        (五)“穷理禁欲”:朱熹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二、明理立心,代天理物:陆九渊道德养成思想
        (一)以“心即理”为哲学基础
        (二)“君子”、“存心”的教育目的
        (三)“仁义者,仁之本心也”的教育内容
        (四)陆九渊道德养成方法体系
        (五)“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陆九渊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三、其为有渐,其进有序:张栻道德养成思想
        (一)“性,天下之大本也”的哲学基础
        (二)“尽仁道者圣人”,“传道济民”的教育目的与作用
        (三)“礼俗”、“伦纪”的教育内容
        (四)“知行互发”“其为有渐,其进有序”的原则方法
        (五)“只说践履而不务穷理”:张栻道德养成思想评价
    四、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浙东学派道德养成思想
        (一)兼顾内外,本末并举:吕祖谦道德养成思想
        (二)复正情性,义利双行:陈亮、叶适道德养成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创生环境
        (一)经济环境:富庶繁荣,一道德以同俗
        (二)政治环境:内权集上,外权不竞
        (三)文化环境:多元圆融,返之淳正
        (四)科技环境:嘉惠学林,公诸同好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社会的互动
        (一)义利相辨: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经济之互动
        (二)才资德帅: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政治之互动
        (三)教化人伦: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文化之互动
        (四)格物致知: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与科技之互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之历史经验与现实观照
    一、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经验
        (一)哲学基础:关注道德人格尊严,“参赞天地之化育”
        (二)目标定位:以内圣外王为旨归
        (三)内容选择:“身心”“内外”“知行”与“纲常名教”
        (四)原则方法:“躬行”、“事上磨练”的实践品格
        (五)思想传播:构建多元化、多途径的传播体系
        (六)文化立场:兼顾文化继承与文化互鉴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评价之依据
        (二)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历史局限
    三、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的现实观照
        (一)准确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民族特色与文化立场
        (二)目标设计: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兼顾个人修养提升与社会能力增强
        (三)内容选择:聚焦人生根本问题,精选道德榜样
        (四)原则方法:内在超越与外在约束并举,坚守实践品格
        (五)实施基础: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为道德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柳宗元“德治”思想的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柳宗元的“德治”思想体系剖析
二、柳宗元“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一)对于尧舜“德治”思想的首肯和传扬
    (二)极力倡导将儒学“仁义”思想作为治国原则
    (三)宣扬“仁德”“仁爱”的思想美德
    (四)倡导“德治”与“法治”的高效融合
三、柳宗元“德治”思想的理论与时代意义
    (一)柳宗元“天人相分”的“德治”思想强烈冲击了孔孟儒学“天人合一”思想
    (二)主张统治阶级应以“任于利民,利安元元”为从政时务

(3)柳宗元思想研究百年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上半叶的柳宗元思想研究
    (一) 20世纪上半叶柳宗元思想研究的时代潮流
    (二) 对20世纪下半叶柳宗元思想研究的影响
    (三) 小结
二、20世纪下半叶前半期的柳宗元思想研究
    (一) 20世纪下半叶前半期柳宗元思想研究的主流观点
    (二) 20世纪下半叶前半期柳宗元思想研究主题词统计
    (三) 小结
三、20世纪下半叶后半期迄今的柳宗元思想研究
    (一) 20世纪下半叶后半期迄今的柳宗元思想研究主流观点
    (二) 对主流观点的反思、论争与总结
    (三) 小结
四、结语

(4)柳宗元的主体意识及其文学创作的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2 主体意识的文化生成
    2.1 “天人不相预”的哲学思想
    2.2 “取惟民主义以为政本”的政治观
    2.3 儒学复兴
3 主体意识的自我展现
    3.1 主体的内在品性
    3.2 主体生命情态的价值诉求
4 文学的主体建构
    4.1 文学的自觉
    4.2 “文有二道”
5 文学创作中主体性的理论展现
    5.1 主体创新性
    5.2 主体批判意识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试论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柳宗元及《柳宗元集》
    二、 基本概念界定
    三、 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现状及方法
第一章 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社会
        二、 显贵家族的沦落及亲友的影响
        三、 个人怀才不遇的为官经历
    第二节 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 儒家学说的继承与沿袭
        二、 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融合
        三、 道教观点的吸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柳宗元的君德观
        一、 “惟人之仁,匪祥于天”的反天命思想
        二、 “以生人为主”的民本思想
        三、 “民利”与“民自利”的为政之要
        四、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的用人主张
    第二节 柳宗元的吏德观
        一、 “吏为民役”、“民可黜罚”的民本思想
        二、 “凡居其位,思直其道”的为官理念
        三、 “廉洁自持,忠信是仗”的清廉思想
        四、 “行为人高,言为人信”的修身之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的时代定位
        一、 柳宗元的地位和影响
        二、 柳宗元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 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 行政人员应具有“吏为民役”的公仆意识
        二、 行政领导应树立“廉洁自持”的廉政观念
        三、 领导干部应确立“使贤者居上”的用人思想
        四、 政府应构建“以生人为主”的和谐社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柳宗元《非国语》的政论性(论文提纲范文)

(7)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由来之阐释
    0.2 研究对象之界定
    0.3 研究意义之确定
    0.4 研究现状之梳理
    0.5 研究思路之重建
    0.6 研究框架之布设
第一章 明清八股文“程式”溯源
    1.1 八股文“程式”起源的思考
    1.2 八股文“程式”形成
    1.3 八股文“程式”构成特点
    1.4 小结
第二章 明清八股文献中的“程式”研究
    2.1 归有光《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
    2.2 武之望《举业卮言》
    2.3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
    2.4 小结
第三章 明清八股文“程式”技法研究
    3.1 “审题命意”之法
    3.2 “篇章句字”之法
    3.3 “起承转合”之法
    3.4 八股文“程式”技法特点
    3.5 小结
第四章 明清八股“程式”逻辑与西方非形式论证逻辑对比研究
    4.1 对比研究之前的思考
    4.2 西方论证逻辑面面观
    4.3 八股文程式逻辑的探索
    4.4 程式化的八股“程式”逻辑与西方非形式逻辑论证对比
第五章 明清八股文“程式”的美学和现代意义
    5.1 八股文“程式”美学透视
    5.2 八股文“程式”的语篇研究意义
    5.3 八股文“程式”的现代语文教学意义
    5.4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意义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0.3 选题的框架安排和思路
第1章 国家学说概述
    1.1 对国家的认识
    1.2 政治权力的含义、分配和制约
    1.3 中国古代国家学说史概述
第2章 国家起源论
    2.1 合作说与冲突说
        2.1.1 合作说与冲突说简介
        2.1.2 传统儒学的"合作说"特质
    2.2 柳宗元国家起源说
        2.2.1 国家产生过程
        2.2.2 哲学基础
第3章 国家结构形式论
    3.1 中唐之前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的历史回顾
    3.2 《封建论》时代背景
    3.3 《封建论》中的"势"论
        3.3.1 "势"概念的流变
        3.3.2 "势"论超越了传统的"公私"之说
    3.4 对后世的影响
        3.4.1 王夫之对"势"这一范畴的扩展
        3.4.2 封建制与郡县制之争的延续
第4章 国家政权的约束
    4.1 德治思想
    4.2 民本思想
        4.2.1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4.2.2 柳宗元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5章 国家理想
    5.1 柳宗元的国家理想
    5.2 政治理想的践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专着类
    论文类
致谢

(9)柳宗元民本思想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受命于生人之意”的启示
2“吏为民役”的启示
3“民利”与“民自利”的启示
4“官为民役”、“民可黜罚”的启示

(10)以舜文化为依托镕铸“爱心”接力棒(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托舜文化持之以恒地开展“爱心”接力棒活动
二传承舜文化不断增强“爱心”接力棒的育人功效
三弘扬舜文化不断扩大“爱心”接力棒的影响面

四、论柳宗元的“德治”与“民本”思想及其渊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研究[D]. 王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2]柳宗元“德治”思想的时代价值[J]. 王亮.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3]柳宗元思想研究百年述评[J]. 刘真伦,岳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 [4]柳宗元的主体意识及其文学创作的主体性研究[D]. 孙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2)
  • [5]试论柳宗元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 刘丽丽. 黑龙江大学, 2014(10)
  • [6]论柳宗元《非国语》的政论性[J]. 王洪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9)
  • [7]明清八股文程式研究[D]. 金春岚.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
  • [8]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D]. 刘姗姗.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9]柳宗元民本思想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J]. 杨涛. 长春大学学报, 2011(03)
  • [10]以舜文化为依托镕铸“爱心”接力棒[J]. 骆正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论刘宗元“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思想及其渊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