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青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一、奇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彭健,王永萍,刘欣[1](2021)在《油桐花水提物对大鼠烫伤创面的促愈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油桐花水提物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及体重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成模后分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给予对应的药物治疗。每周用相机拍摄各组患处并测量面积和称体重,21 d后取材用HE染色观察创面形态学变化。结果给药21 d后,阳性组和油桐花各组比模型组创面明显减小,愈合率明显增高,体重明显增加。HE染色显示,各给药组烫伤皮肤修复较好,而模型组皮肤修复较差。结论油桐花水提物对大鼠烫伤有明显的促愈作用。

雷明豪[2](2021)在《地榆不同炮制品促进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地榆不同炮制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分析其对点状温热灼伤法诱导的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地榆不同炮制品中的没食子酸、鞣花酸、地榆皂苷Ⅰ、地榆皂苷Ⅱ的含量差异。色谱柱为UPLC BEH C18柱(100mm×2.1 mm,1.7μm),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柱温为50℃,体积流量为0.4 m L/min。ESI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毛细管电压为3.0 k V,离子源温度为550℃,锥孔电压为45 V,脱溶剂气流和锥孔气流均为氮气,流速分别为1000 L/h和40 L/h,碰撞气为氩气,没食子酸、鞣花酸、地榆皂苷Ⅰ、地榆皂苷Ⅱ均采用多级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2)采用牛津杯法测定生地榆、焦地榆、地榆炭、完全炭化地榆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地榆四种不同炮制品对上述四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3)采用点状温热灼伤法复制深Ⅱ度烧伤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地榆组、焦地榆组、地榆炭组、完全炭化地榆组、芝麻油组,每组6只。生地榆组、焦地榆组、地榆炭组、完全炭化地榆组分别以对应的药材制备的软膏外敷,芝麻油组以芝麻油外敷,模型对照组以空白敷贴外敷创面,每天换药1次。21 d后,以透明膜描记法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各组大鼠创面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观察创面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筛选出疗效最佳组。(4)采用点状温热灼伤法复制深Ⅱ度烧伤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芝麻油组、地榆炭组(n=18)。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空白敷贴外敷,地榆炭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以地榆炭膏和芝麻油外敷,每天换药1次。于给药后第7、14、21 d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取创面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观察病理改变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IL-6的水平,Western-Blot法测定创面组织中p38磷酸化水平。结果:(1)4种待测成分在各自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的RSD均小于3.0%,平均加样回收率在101.05%~103.2%之间,RSD小于3.55%。没食子酸、鞣花酸、地榆皂苷Ⅰ、地榆皂苷Ⅱ在地榆不同炮制品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45、0.66~11.5、0~24.2、0~0.86mg/g。(2)地榆不同炮制品中地榆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是焦地榆和生地榆;生地榆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是焦地榆和地榆炭;完全炭化地榆在浓度低于0.5g/m L时对四种细菌几乎无抑菌作用。生地榆、焦地榆、地榆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是15.63、15.63、7.82 mg/m L,对大肠杆菌的MIC分别是7.82、15.63、15.63 mg/m L,对产气杆菌的MIC分别是125、62.5、31.25 mg/m 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125、125、62.5 mg/m L。(3)给药7、14、21 d后,模型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9.55±1.54%、47.48±0.84%、83.49±2.57%;芝麻油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0.05±1.41%、48.85±1.80%、87.11±1.10%;生地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62±1.23%、51.55±1.17%、91.00±1.48%;焦地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9.03±1.24%、51.66±1.34%、90.07±1.03%;地榆炭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3.51±1.37%、54.82±1.34%、95.25±1.21%;完全炭化地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65±1.22%、51.65±0.99%、93.48±0.20%。给药21 d后,地榆炭组和正常组皮肤结构最接近,然后依次是完全炭化地榆组、生地榆组、焦地榆组、芝麻油组和模型组。(4)烧伤后模型组血清中IL-1β和IL-6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14、21 d后,地榆炭组的IL-1β和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和芝麻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7 d后,模型组、芝麻油组、地榆炭组p38磷酸化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14 d后,模型组、芝麻油组、地榆炭组p38磷酸化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但地榆炭组p38磷酸化水平低于模型组和芝麻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21 d后,地榆炭组p38磷酸化水平和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且均低于模型组和芝麻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炮制可以改变地榆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影响地榆的抑菌作用。地榆不同炮制品中,地榆炭对烧伤创面愈合作用最强,可能与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的释放和p38磷酸化有关。

刘青武[3](2021)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放化疗、周围血管病等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迁延难愈,愈后常复发。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呈现疮面清冷,脓液稀薄,疮周紫黯不温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阴证疮疡的疮面,治疗难度最大。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主的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植入MSCs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存在细胞来源不稳定、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及费用昂贵等不足,临床使用和推广困难。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其中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具有“肾精虚衰”的特点。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及其传人王玉章、吕培文教授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回阳生肌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安全有效。鸡血藤作为回阳生肌汤活血通络的主要成分,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受到广泛报道,但鸡血藤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较少。干细胞具有中医“肾精”的属性,因此提出回阳生肌汤通过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促进内源性骨髓MSCs的增殖,提升其趋化和迁移能力,达到化生气血、生肌长肉,而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假说。研究将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探索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的作用和靶点。目的:研究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对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中医血管外科防治慢性皮肤溃疡阴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制备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糖尿病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提取小鼠全骨髓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观察骨髓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 1,Sca-1)、CD117阳性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MSCs标志物CD29、CD271阳性细胞数量;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创面中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IL-6、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8mg/kg)的多柔比星联合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进行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称量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采用血常规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浓度;HE及Masson染色并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和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和纯化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的BMSCs;EdU染色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成脂和成骨分化鉴定BMSCs;使用H2O2刺激BMSCs制作氧化应激BMSCs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提取物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趋化试验检测BMSCs的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1)对回阳生肌汤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萜类,皂苷类及糖类,含量较高者分别为刺芒柄花苷、汉黄芩素、马钱素、(6αR,11α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6-氧乙酰茯苓酸甲酯、莫诺苷、核黄素、β-谷甾醇、奥刀拉亭-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主要来自鸡血藤、牛膝、苍术、山茱萸、黄芪、茯苓;(2)对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芒柄花黄素、阿夫罗摩辛、异甘草素、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密花豆素、樱黄素、卡亚宁。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升高;在创面中,与模型组相比,创面肉芽组织新生增多,MSCs 标志物 CD29、CD271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L-3、IL-6、IL-15、Fas 配体(Fas ligand,Fas L)表达升高,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LIX/CXCL5表达降低;在骨髓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骨髓细胞数量增加,骨髓中MSCs标志物CD29、CD44、Sca-1阳性细胞比例升高。(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可提高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升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在创面中,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组大鼠中创面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合成增加,干细胞标志物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骨髓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在外周血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血清中SDF-1和G-CSF的浓度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加,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多;分离提取药物干预后的原代大鼠BMSCs,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增多。3.体外实验:大鼠BMSCs细胞呈梭形,呈旋涡状、席纹状排列,折光性良好;第三代细胞MSCs标志物CD29、CD4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99.9%和97.8%,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率为0.47%。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原代大鼠BMSCs的增殖活力降低,趋化和迁移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活力升高,迁移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入血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的药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回阳生肌汤干预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并促进小鼠骨髓BMSCs的增殖,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调控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能够促进大鼠血清SDF-1和G-CSF的分泌,且激活模型大鼠BMSCs SDF-1/CXCR4信号轴,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能力,并动员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促进胶原合成,加速创面的修复;4.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在体外作用于大鼠BMSCs,能够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保护氧化损伤的BMSCs的活性,提升氧化损伤状态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

赵新哲[4](2021)在《纤维基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各种自然及人为等造成皮肤损伤时,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屏障作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会引起不良反应,比如伤口感染,水分流失,温度控制系统失调,失血过多等。此时,敷料可以被用来覆盖伤口,保证机体功能正常的同时,促进伤口的愈合。此外,临床调查表明,81%的患者表示在敷料更换过程中,会由于伤口和敷料之间的粘连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新生的上皮组织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整个伤口的愈合过程。因此,除了基本的透气、保湿功能外,阻止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敷料粘连是设计创面敷料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功能。纳米纤维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多孔材料,其作为伤口敷料具有以下优势: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都比较高,有利于吸收渗出液,能够保证伤口处的气体交换;尺寸和形态与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类似可以提供合适的伤口愈合环境;良好的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伤口的贴合性更好,不会造成患者不适感也更加能够阻挡外界细菌的侵入等。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类型的纳米纤维膜,并对纳米纤维膜的相关功能性进行评价。最后,针对纳米纤维膜单位面积吸液能力差的问题,将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和海藻酸钙无纺布进行复合,制备多层复合创伤敷料,并对其应用性能和动物实验进行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敷料的促进伤口愈合功能,制备了仿天然细胞外基质组成和结构的纳米纤维膜。选用牛肌腱I型胶原为原材料,以不同比例的六氟异丙醇(HFIP)和乙酸(HAc)混合溶液为溶剂,系统探索了胶原的溶解、静电纺丝及三螺旋结构的影响因素,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了科学系统化的路线。结果表明通过溶剂优化选择后,不仅可以获得均匀连续的胶原(Col)/聚环氧乙烷(PEO)纳米纤维,同时保证胶原的三螺旋结构可以保留60%以上,实现了可纺性和三螺旋结构之间的平衡,保证了胶原纳米纤维的良好生物活性。在获得均匀连续的Col/PEO纳米纤维后,系统研究了Col/PEO纳米纤维膜的交联方式及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将制备的Col/PEO纳米纤维膜分别进行了戊二醛(GA)蒸汽交联及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乙醇溶液交联,研究了不同交联方式及交联参数条件下纳米纤维膜在液态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拉伸性能、凝血性能及细胞增殖性能。对比分析了GA和胶原氨基之间形成Schiff碱、EDC/NHS交联剂“协助”胶原内部形成酰胺键两种交联方式对Col/PEO纳米纤维膜性能的影响机制,验证了两种化学交联的原理及“交联距离”的差异对胶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DC/NHS乙醇溶液交联后的纳米纤维膜更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其力学曲线为“J”型,更加复合人体结构的拉伸曲线特性,同时,EDC/NHS乙醇溶液交联后的纳米纤维膜在液态环境下的溶胀更加“均匀”。针对Col/PEO纳米纤维由于胶原在促进细胞增殖的同时也会成为细菌的营养物质从而引起细菌滋生的问题,以及抗生素使用仍存在耐药性的问题,采用天然抗菌剂壳聚糖(CS)和胶原进行混纺制备Col/CS/PEO纳米纤维膜。一方面利用壳聚糖的游离氨基和细菌表面带负电生物分子作用赋予敷料一定的抗菌性,另一方面发挥壳聚糖的促凝血功能,与胶原协同作用赋予敷料更加优异的止血功能。结果表明当壳聚糖含量高于60%时,Col/CS/PEO纳米纤维混纺膜具有90%以上的抑菌率。通过不同壳聚糖含量的纳米纤维膜的体外凝血指数(BCI)及凝血后样品SEM测试,分析了胶原及壳聚糖基于不同止血机理在混纺纳米纤维膜中的协同促凝血作用。针对防止敷料和伤口粘连,以纳米氧化锌(ZnO)为防粘连材料,基于纳米ZnO对水的亲和力比较好,其可以和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子相结合,在材料表面形成类似的“水化层”,从而降低蛋白吸附及细胞粘附达到防粘连的效果。本文制备了PVDF/ZnO复合纳米纤维膜,讨论了不同PVDF和ZnO质量比的纳米纤维膜性能的影响,并在体外建立了细胞粘附和明胶蛋白凝块剥离强力试验评价了纳米纤维膜的防粘连性能。成纤维细胞的粘附结果表明,纳米ZnO的加入可以显着降低蛋白吸附量,从而降低细胞的粘附;明胶蛋白凝块剥离测试结果表明,纳米ZnO在纳米纤维膜上的均匀分布可以显着降低模拟伤口渗出液在其上的粘附,充分证实了纳米ZnO的防粘连性能。此外,当纳米ZnO占PVDF的质量分数为5%时,PVDF/ZnO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而PVDF/ZnO复合纳米纤维膜浸提液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也不会造成溶血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针对纳米纤维膜单位面积吸液量不大的缺陷,基于“离子交换”原理,对海藻酸钙无纺布进行表面Na+溶液喷洒,交换Ca2+后形成凝胶粘接点,从而提供一种安全无毒且有效的敷料复合制备方式。分别对Col/PEO、Col/CS/PEO以及PVDF/ZnO三种纳米纤维膜和海藻酸钙无纺布的复合敷料的单位面积吸液量、水蒸气透过率以及凝血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凝胶粘接点复合后的敷料成型良好,复合体系具有更加优异的吸液性能,水蒸气透过率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仍保持在适合的范围内。此外,复合敷料均具有优异的凝血性能。最后,对Col/CS/PEO纳米纤维膜和海藻酸钙无纺布复合功能敷料进行了大鼠背部全皮层伤口愈合实验,以商用胶原泡沫敷料为阴性对照组,分别对伤口面积、伤口组织切片以及伤口愈合涉及的三种生长因子EGF、bFGF和TGF-β的表达进行了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功能敷料的伤口愈合率显着高于商用对照组,复合敷料在伤口愈合的前期,可以有效促进上述三种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显着缩短伤口愈合时间,证实了复合功能敷料有效促愈性和安全性。

吕希坤[5](2020)在《皮肤修复用美洲大蠊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文中提出皮肤覆盖在人体外表,并作为最大的器官起到维持与保护的作用。然而皮肤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创伤,一些应用于创伤修复的药物主要活性物质多为易溶于水的极性大分子,这些大分子很难穿透皮肤表层抵达创伤处,其效果受到了限制与阻碍。脂质体(liposome,LIP),其膜由磷脂分子等构成并与人体细胞膜相似,由于这一特性脂质体与皮肤角质层相较于其他药物载体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包裹药物时能够很好地透过角质层,使被包载的药物到达真皮层附近后在创伤处蓄积,达到持续释药、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本论文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脂质体(Periplaneta Americana extract liposome,PAE-LIP)制备,探讨工艺条件及组分配方对包封率的影响,进一步将载药脂质体制成凝胶制剂,对凝胶制剂的皮肤透过性能和抗炎性能进行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乙醇注入法,以乙醇为有机相,美洲大蠊提取物溶液为水相,制备美洲大蠊提取物脂质体(Periplaneta americana extract liposome,PAE-LIP)。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T)、搅拌强度、卵磷脂(EPC)浓度、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mEPC:mCHO)、水相与有机相的比例(Qa:Qw)对美洲大蠊提取物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规律。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40℃、搅拌强度:750 r/min、卵磷脂浓度:45 mg/mL、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7.5:1、水相与有机相的比例:1:1,包封率为41.60%。进一步,制备了美洲大蠊提取物柔性脂质体(PAE-ULIP),以增强脂质体变形能力,提高皮肤透过能力。通过比较不同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及相关性质,选择以吐温-20(Tween-20)为柔性剂,考察了吐温-20的用量对包封率的影响,当吐温-20与EPC的质量比为1:10时包封率达46.2%;(2)制备了 PAE凝胶、PAE-LIP凝胶、PAE-ULIP凝胶。首先对这三种凝胶的体外释放性能进行表征,三者24 h的累积释药量分别为60.4%、52.10%、61.8%;对三种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进行测量,24 h的PAE-ULIP凝胶的单位面积累积释放量为(690±38)μg/cm2,PAE-LIP凝胶的单位面积累积释放量为(550±36)μg/cm2,PAE凝胶几乎没能透过Strat-M膜。表明脂质体凝胶显着增强药物透皮性,柔性脂质体凝胶具有更好的皮肤透过性能。(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AE-ULIP凝胶的抗炎性能,通过测量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TNF-α的浓度表征药物的抗炎性能。未加药物时,RAW264.7细胞模型实验中的TNF-α浓度为1181.6 ng/mL,分别加入PAE药液与PAE-ULIP凝胶后,细胞上清中TNF-α的浓度分别为667.7 ng/mL、862.6ng/mL,炎症因子的释放均得到了抑制;加入脂多糖(LPS)刺激后,细胞上清中的TNF-α浓度为1529.3 ng/mL,分别加入两种剂型的药物后,细胞上清中TNF-α的浓度分别为1153.6ng/mL、1095.9 ng/mL,炎症因子的释放也得到了抑制。说明本研究中的PAE-ULIP凝胶剂型对PAE的有效成分的抗炎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同样具有抗炎活性。

张冬梅[6](2020)在《抗皮肤伤口纤维化结疤的仿生智能基质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认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是机体抵御外界环境损伤的第一道屏障,在维持生命体稳态与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创(烧)伤是最普遍的皮肤损伤,也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的机体损伤。然而迄今为止,皮肤伤口的有效治疗及其组织再生仍是世界范围内挑战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研究者们逐渐对伤口愈合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先进材料和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由严重创(烧)伤导致的死亡率和治愈率发生了明显的改观。但不幸的是,伤口愈合后产生的不可逆性皮肤纤维化结疤问题却严重影响着病患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是生物医学和组织工程再生领域面临的巨大临床挑战之一。本论文从伤口愈合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创(烧)伤皮肤纤维化结疤的关键因素为出发点,通过仿生手段来设计伤口敷料,进而解决严重伤口造成的纤维化结疤问题。针对烧伤皮肤后,固有的氧化应激是皮肤纤维化结疤的主要因素,受体内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启发,设计制备了一种多维度的细胞内、细胞外及细胞膜活性氧(ROS)清除的可注射抗氧化防御水凝胶基质,并将其应用于深Ⅱ度烧伤伤口中进行抗皮肤纤维化结疤修复。针对创面伤口的分子愈合机制,受胎儿伤口无疤愈合启示,设计制备了一种模拟胎儿皮肤特性的可穿戴仿生膜,并将其应用于大面积全层皮肤切除的小鼠创面上进行抗皮肤纤维化结疤修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仿酶控释的抗纤维化活性分子包载体的构建及性能:维生素E(VE)是体内天然的抗纤维化生物活性分子,以类似于酶作用机制的β-环糊精(β-CD)为基础,采用乙二胺、长链聚醚胺和芳香胺(多巴胺,DA)对β-CD主面6位羟基进行单取代修饰,得到四类β-CD胺基化衍生物主体分子,并将其分别对VE进行主客体分子识别,得到不同类型的主客体包结物β-CD/VE、β-CD-6-EDA/VE、β-CD-6-D400/VE、β-CD-6-D2000/VE和β-CD-6-DA/VE。当包结物主体分子物质的量相同时,其对VE的包封率顺序为β-CD-6-D2000>β-CD-6-DA>β-CD-6-D400/VE>>β-CD-6-EDA>β-CD。此外,相比于β-CD对VE的2:1主客体包结比来说,β-CD-6-D2000/VE和β-CD-6-DA/VE的主客体包结比达到了1:1,加倍地提升了对VE的包封效率。进一步地,β-CD-6-D2000/VE和β-CD-6-DA/VE包结物显示了35℃的温度响应性可控释放、自然条件下的持久稳定性和优异的细胞内外活性氧清除效率。(2)可注射的仿生抗氧化防御水凝胶(MICH)基质的构建及性能:烧伤后氧化应激是皮肤纤维化结疤的关键因素,受体内细胞抗氧化防御体系启发,以透明质酸(HA)为细胞信号传导介质、VE为小分子抗氧化剂、多巴胺酚-Fe3+配位复合物为人工“Fe-SOD”模拟物,通过化学接枝、主-客体相互作用和金属配位交联制备MICH基质。该MICH基质具有原位瞬间成胶的可注射性能、对氧化应激病灶敏感的pH刺激响应(p H~6.0或7.4)性能以及凝胶强度可调的应力刺激响应性能。以体外化学反应为抗氧化模型,MICH基质展示出了几乎100%的O2×-、×OH、DPPH×和ABTS×+清除活性;以H2O2诱导的NIH3T3成纤维细胞为氧化应激模型,MICH基质呈现出了浓度正相关的氧化应激防御性能。当MICH基质的浓度为600μg m L-1时,其表现出几乎100%的细胞内和细胞膜ROS清除活力。与此同时,MICH基质上调了细胞内源性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的蛋白活力,抑制了细胞凋亡,维持并修复损伤细胞到正常的细胞活性和形态。(3)MICH基质对小鼠深Ⅱ度烧伤伤口的干预治疗效果:通过控制温度,成功构建了深Ⅱ度皮肤烧伤氧化应激模型,将MICH基质原位注射于烧伤伤口上。结果发现,MICH基质迅速与周围创面组织结合,为烧伤组织提供了所需的水合和细胞外基质微环境,减少组织坏死;进一步地,MICH基质将伤口组织内黄嘌呤氧化酶(XO)和丙二醛(MDA)活性水平几乎抑制到了健康小鼠的水平,极大地降低了烧伤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并促进了伤口组织的再上皮化和新生血管生成。伤口重塑组织的病理切片显示,MICH介导修复的真皮中主要合成了III型胶原纤维及较少的I型胶原纤维,且胶原纤维构架与健康组织相似。组织病理评估揭示了MICH基质抵抗了烧伤皮肤的纤维化结疤,获得了良好的皮肤组织再生。(4)模拟胎儿皮肤特性的可穿戴仿生膜(WBMF)的构建和性能,及其创面伤口抗纤维化治疗效果:受孕早期胎儿伤口无疤愈合特征启示,通过化学接枝和主客体相互作用将细胞因子调控器透明质酸(HA)和抗纤维化的VE引入聚合物体系中,然后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构建适应皮肤各向异性张力、持久保湿及可穿戴的生物活性仿生膜(WBMF)。该WBMF以20.87±8.30 kPa的粘附强度无缝粘附在皮肤上,为伤口提供封闭环境,从而为伤口创造了无菌、生理低氧压、快速止血的生理条件。WBMF的断裂伸长率为473±25%,拉伸模量为0.72±0.03 MPa,迟滞应变能密度损失为1.79 kJ m-3,这些机械性能参数匹配了正常皮肤的各向异性拉伸张力及高循环的抗疲劳性能,从而为伤口提供了持久保护,减少伤口发生继发性损伤。此外,WBMF在37°C和50%的相对湿度下,展示了长时间的水持有率,为伤口组织提供了必要的水和微环境。如此,WBMF的特有物理特性及组成成分为伤口组织提供了类似于胎儿皮肤的生理情形及胎儿细胞外基质。在大面积小鼠全层皮肤外切口损伤模型中,WBMF抑制了炎性细胞数量、TNF-α活性水平及TGF-β1活性水平,进而减缓了伤口炎症反应。与此同时,WBMF刺激诱导了低氧压调控的VEGF表达,促进了伤口肉芽组织血管化。在组织形成期,WBMF促进了角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迁移,进而加速了伤口表皮闭合。重要的是,在伤口愈合中、后期,WBMF抑制了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活性及调控了肌成纤维母细胞的分化和凋亡。在组织重塑期,WBMF介导的真皮伤口组织中胶原纤维合成减少且分布均一、胶原纤维构架呈正常网状晶格表型并获得了无疤的伤口愈合外观。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表明通过仿生策略设计的具有治疗针对性的智能基质能够有效地改善创(烧)伤口愈合以及抗皮肤纤维化结疤,开发的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同时对材料科学及生物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王忠萍[7](2020)在《草鱼鱼鳞明胶缓释膜的制备、性质和对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方面,我国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资源比较缺乏,烫伤载药缓释膜材料更是缺乏;另一方面,我国大量的鱼类副产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鱼类副产品的产量巨大,其中鱼鳞产量较为突出,而鱼鳞中富含丰富胶原蛋白,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原材料来提取明胶蛋白。但目前受到技术限制,鱼鳞并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本实验以草鱼鱼鳞为原材料,采用Protease A酶法制备草鱼鱼鳞明胶,进一步研制草鱼鱼鳞明胶壳聚糖烫伤载药缓释膜。主要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目的:诠释草鱼鱼鳞明胶的理化性质以及草鱼鱼鳞明胶烫伤膜的生物安全性和对创面愈合作用,为后期烫伤载药缓释膜的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对于推动医用高分子材料和鱼类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方法: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草鱼鱼鳞明胶得率、凝胶强度和粘度为响应值,分析出Protease A的最佳酶解条件。在已确定最佳酶解条件和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得到热水法提取鱼鳞明胶的优化工艺。分别采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鱼鳞明胶的氨基酸组成以及其与其它哺乳动物明胶的比较、Tricine-SDS-PAGE不连续电泳系统测定鱼鳞明胶的相对分子量、荧光探测剂ANS法测定鱼鳞明胶疏水性指数S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鱼鳞明胶的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仪测定鱼鳞明胶的X射线衍射强度以及采用流变仪测定草鱼鱼鳞明胶的凝胶温度和熔化温度。根据草鱼鱼鳞明胶的成膜性制备鱼鳞明胶膜片,依据膜片的力学性能、透气性和表面蒸发量以及吸水率的性质,确定最佳的成膜介质以及最佳的成膜条件。采用HPLC法测定白藜芦醇在虎杖提取物中的含量,进而确定虎杖提取物的添加量。再以新西兰兔和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膜片的生物安全性以及对烫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结果:最佳酶解条件:酶解时间5h、酶解温度35℃以及加酶量0.15%(w/w)。最佳提胶工艺:提胶温度55℃、提胶时间5h和pH6.5。对提取的草鱼鱼鳞明胶性质进行测定发现草鱼鱼鳞明胶中亚氨基酸含量占24.1%,低于酸法提取的猪皮明胶和碱法提取的牛骨明胶,高于海水鱼鱼皮中亚氨基酸含量。草鱼鱼鳞明胶中存在两条明显的α带,即α1亚基124kD,α2亚基108kD,α1+α2的构像比例约为40.21%,因此草鱼鱼鳞明胶空间构像中大部分为单股左手螺旋构像和小部分三股螺旋构像,具有两个衍射峰,分别为7.887。和19.939。,草鱼鱼鳞明胶表面疏水性指标S0为217.23,凝胶温度21.3℃和熔化温度27.8℃。根据膜片性质,发现草鱼鱼鳞明胶膜成膜介质为光滑塑料板,成膜条件:明胶溶液浓度20mg/ml,甘油添加量30%(相对于鱼鳞明胶的质量),制备鱼鳞明胶壳聚糖复合膜时鱼鳞明胶与壳聚糖比例4:1。同时根据载药缓释膜的溶出曲线,确定当虎杖提取物添加量为30%时,已达到膜片的最大载药量。生物安全性的评价结果发现,利用草鱼鱼鳞明胶制备的五种膜片均满足生物材料的安全等级要求。同时根据膜片对新西兰兔深Ⅱ度烫伤的结果显示,五种膜片均能显着促进烫伤创面脱痂和愈合(P<0.05),并能显着增加羟脯氨酸表达量(P<0.05),且峰值提前。与阳性对照组医用壳聚糖抗菌膜相比,实验草鱼鱼鳞明胶壳聚糖虎杖缓释膜、壳聚糖虎杖缓释膜促愈合效果较强,实验草鱼鱼鳞明胶膜、草鱼鱼鳞明胶壳聚糖膜复合膜以及草鱼鱼鳞明胶虎杖缓释膜组的作用低于阳性对照组,但高于阴性对照组。结论:综合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利用金属肽酶Protease A对草鱼鱼鳞进行酶解提取出的鱼鳞明胶其成膜性较好,以草鱼鱼鳞明胶制备的草鱼鱼鳞明胶壳聚糖虎杖缓释膜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其促愈合作用高于阳性对照组,烫伤修复后创面无明显的疤痕,是一种潜在安全的烫伤缓释膜。而草鱼鱼鳞明胶壳聚糖复合膜其促愈合作用虽然低于阳性对照组,但是其生物安全性能较好,可以看成是一种安全的新型医用高分子材料。

毕振原[8](2017)在《麦胚球蛋白的抗炎活性及组织修复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胚球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在改善身体机能和消除炎症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麦胚球蛋白的开发利用及提取都属于小麦精深加工领域。本课题从麦胚球蛋白的水洗盐提、体外生物活性分析、创面组织修复效果评估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为麦胚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较系统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发功能性保健品及抗炎药品原料开发提供了思路。主要研究包含以下内容:试验采用水洗盐提法制备麦胚球蛋白,以麦胚球蛋白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研究了工艺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盐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麦胚球蛋白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麦胚球蛋白的最好提取条件是:盐浓度2.89%,提取时间1.86 h,提取温度30.45℃,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麦胚球蛋白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增殖指数达到67.89±2.31%。经氨基酸分析表明,麦胚球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麦胚,各氨基酸含量较为均衡,离散程度最小。相比于前人的盐提-酸沉、Osborne分级分离、盐酶协同提取工艺,在麦胚球蛋白的提取工艺中首次以麦胚蛋白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生物活性为指标对麦胚球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此工艺大大提高了麦胚球蛋白的商业及其他应用价值,拓宽了麦胚资源的应用领域。(2)试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了麦胚球蛋白对RAW264.7细胞的体外生物学活性,实验研究显示麦胚球蛋白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各种浓度麦胚球蛋白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能够显着促进正常RAW264.7的NO产生量;各浓度的麦胚球蛋白均能显着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的产生,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效应愈加显着;对促炎因子TNF-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麦胚球蛋白在与促炎因子相关的炎症疾病中起到一定的抗击炎症的作用。麦胚球蛋白在浓度为500800μg/mL范围内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明显的增殖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指数明显升高。从细胞水平证实了麦胚球蛋白在与促炎因子相关的炎症疾病中起到抗炎症和组织修复功能,为进一步利用动物实验评估麦胚蛋白对创面组织的修复作用提供理论基础。(3)试验建立大鼠Ⅲ度烧伤模型,分析麦胚蛋白对小鼠创面组织的修复作用,与模型组比较,麦胚球蛋白对烧伤大鼠创面愈合效果明显(P<0.01)。通过烧伤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麦胚球蛋白对创面组织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麦胚球蛋白对烧伤大鼠创面具有显着的修复作用,促进了创面的愈合;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中蛋白含量、SOD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MDA、HOP与EGF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说明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发生了显着变化;麦胚球蛋白作用后,蛋白含量、EGF含量、SOD活性显着升高(P<0.01),HOP含量显着降低(P<0.01)。实验表明,随麦胚球蛋白显着改善了创面组织的各理化指标,为创面组织的恢复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对烧伤大鼠免疫功能研究,烧伤大鼠的免疫功能紊乱,麦胚球蛋白显着降低了因烧伤引起的免疫器官的肿大,对免疫器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烧伤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麦胚球蛋白能够显着的提高烧伤大鼠的免疫功能。总之,本课题研究内容为开发功能性保健品及抗炎药品原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周凯[9](2016)在《龙眼核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小鼠烫伤愈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龙眼加工废弃物龙眼核为研究对象,对龙眼核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通过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大孔树脂结合Sephadex LH-20凝胶对龙眼核多酚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HPLC-ESI-MS)初步分析了龙眼核多酚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此基础上对龙眼核多酚各级组分进行了抗氧化、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同时探究了龙眼核多酚对小鼠烫伤愈合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核中的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蛋白质和还原糖,粗纤维、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多酚类物质,故可作为一种良好的营养源。(2)液-液萃取法分离龙眼核多酚的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多酚含量最高,达到693.51±9.52 mg/g;在不同自由基体系中,4种萃取物均对?O2-的清除能力最弱,但对ABTS?+、DPPH?、?OH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效果,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除水层剩余物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外,4种萃取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为突出。(3)通过静态试验比较了7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龙眼核多酚的吸附及解吸效果,筛选出AB-8为最佳树脂,其吸附率和解析率分别为69.65%和94.47%。龙眼核多酚的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p H值3.5,上样浓度2 mg/m L,上样流速2 m L/min,洗脱剂70%乙醇,洗脱流速2 m L/min。在此条件下,龙眼核多酚的回收率为75.65%,产品得率为4.93%,纯度为65.84%。(4)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对AB-8树脂上吸附的龙眼核多酚进行梯度洗脱,发现各洗脱部分的多酚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表明AB-8树脂可用于龙眼核粗多酚的初步分离;体外抗氧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多酚浓度下,30%乙醇洗脱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总体上均优于其他洗脱部分。Sephadex LH-20凝胶对30%乙醇洗脱物的分离效果较好,能获得5个组分,经HPLC和HPLC-ESI-MS初步分析表明,龙眼核多酚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柯里拉京、鞣花酸等化合物。(5)通过创面愈合率、生化指标测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来评价创面的愈合质量,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在烫伤愈合前期对创面收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之后不同时间点的愈合率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一定剂量的龙眼核多酚溶液对创面组织和血清中蛋白质和羟脯氨酸的含量变化有一定影响;在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生成、肉芽组织形成等方面对组织病理学进行评价,龙眼核多酚各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因此,龙眼核多酚对小鼠深Ⅱ度烫伤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无明显促进作用。

杨胜群[10](2016)在《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烫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TGF-β1/Smads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美洲大蠊提取物具有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的研究基础,筛选美洲大蠊抗烫伤作用有效部位,观察有效部位对小鼠烫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抗烫伤作用的TGF-β1/Smads信号转导机制,进一步揭示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烫伤作用及物质基础。方法:(1)有效部位筛选研究:系统溶剂提取法制备美洲大蠊各部位药物,以小鼠烫伤模型为载体,通过测定创面愈合率、血清TGF-β1、IL-6含量,筛选美洲大蠊抗烫伤作用有效部位。(2)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抗烫伤作用的验证实验研究:取健康ICR雌性小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康复新液组、美洲大蠊水提取物低(0.327 g/kg)、中(0.490 g/kg)、高(0.653 g/kg)剂量组,采用82±2℃砝码烫伤小鼠背部脱毛区皮肤制备模型,观察药物外用5、10d对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影响,同时进行烫伤创面皮肤组织病理检查。(3)药物抗烫伤作用机制研究:①LISA法测定烫伤小鼠血清TGF-β1、IL-6含量,及皮肤组织bFGF、EGF含量,碱水解法测定烫伤小鼠皮肤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生化法测定血清SOD活力、MDA含量。②RT-PCR法测定药物对烫伤小鼠皮肤组织TGF-β1、Smad2、 Smad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③Western-Blot法测定药物对烫伤小鼠皮肤组织Smad2、Smad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美洲大蠊水提取物能显着性提高小鼠烫伤后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升高第5天小鼠血清TGF-β1含量,降低第10、15天血清TGF-β1水平(p<0.05,p<0.01);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氯仿部位显着性提高第10、15天创面愈合率;乙酸乙酯部位能降低第15天TGF-β1水平,氯仿部位、水萃部位及95%醇部位能显着性降低第10天血清TGF-β1、含量(p<0.05);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95%醇部位升高第5天IL-6含量(p<0.01),乙酸乙酯部位、氯仿部位能降低第15天IL-6含量(p<0.05)。(2)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各剂量用药5、10天均显着提高烫伤小鼠创面愈合率,并促进烫伤小鼠皮肤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等增生,亦能促进表皮、真皮及肌层损伤和真皮胶原纤维束排列紊乱的修复,尤以0.490 g/kg剂量的修复作用明显。(3)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水提取物0.490 g/kg用药5d显着提高小鼠血清TGF-β1、SOD水平(p<0.05,p<0.01),降低烫伤小鼠血清MDA含量(p<0.01),提高皮肤组织羟脯氨酸含量(p<0.01)与EGF含量(p<0.05),用药10 d则降低血清TGF-β1、IL-6含量(p<0.05);0.327g/kg剂量用药5d亦能提高血清SOD活性(p<0.05),升高皮肤组织EGF、bFGF含量(p<0.05),用药10 d则降低血清TGF-β1含量(p<0.05);0.653 g/kg剂量用药5d能提高烫伤小鼠血清SOD活力(p<0.05)、皮肤组织EGF含量(p<0.05)(4)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水提取物0.490 g/kg、0.653 g/kg用药5d上调小鼠皮肤组织Smad2 mRNA表达水平(p<0.05),0.490 g/kg剂量同时上调TGF-β1、 Smad3 mRNA表达水平(p<0.05);但0.490 g/kg、0.653 g/kg用药10 d则下调小鼠皮肤组织TGF-β1、Smad2 mRNA表达水平(p<0.05),0.327 g/kg剂量亦下调Smad2 mRNA表达水平(p<0.01)。 (5)与模型组比较,0.653 g/kg剂量组用药5d能显着上调烫伤小鼠皮肤组织Smad2蛋白表达水平(p<0.01),0.490g/kg剂量显着上调Smad3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美洲大蠊水提取部位为抗烫伤的有效部位,对烫伤小鼠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抗烫伤作用表现为明显促进烫伤模型小鼠创面的愈合,促进损伤表皮、真皮等的修复。作用机制与增强模型小鼠血清SOD活性,提高皮肤组织羟脯氨酸、EGF、 bFGF水平,降低血清MDA和IL-6水平有关,即从抗氧化、增加胶原合成、促进生长因子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效应,作用发挥与调控TGF-β1/Smads(早期促进,后期抑制)信号转导通路有关,表现为既可促进修复但又避免瘢痕形成。

二、奇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奇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油桐花水提物对大鼠烫伤创面的促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药材处理
        1.2.2 油桐花水提物制备
        1.2.3 动物造模及给药
        1.2.4 取材
        1.2.5 指标检测
        1.2.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烫伤大鼠模型建立验证
    2.2 油桐花水提物对大鼠烫伤创面的影响
    2.3 大鼠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
    2.4 油桐花水提物对烫伤大鼠体重的影响
    2.5 油桐花水提物对烫伤大鼠伤口面积及愈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2)地榆不同炮制品促进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炮制方法对地榆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二章 地榆不同炮制品水提液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地榆不同炮制品对深Ⅱ度烧伤大鼠的创面愈合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地榆炭对深Ⅱ度烧伤大鼠血清中IL-1β、IL-6含量及创面组织中p38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地榆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烧伤的认识
    2 西医对烧伤的认识
    3 地榆的研究现状
    4 地榆治疗烧烫伤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综述一 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 表皮干细胞
        2 间充质干细胞
        3 毛囊干细胞
        4 细胞外囊泡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回阳生肌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1 疮疡的阴阳辨证
        2 回阳生肌法的现代理论体系
        3 回阳生肌法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回阳生肌汤对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回阳生肌汤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鸡血藤水提物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体外对氧化损伤大鼠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纤维基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伤口及敷料概述
        1.1.1 皮肤组织
        1.1.2 伤口分类
        1.1.3 伤口愈合过程
    1.2 敷料的分类
        1.2.1 传统敷料
        1.2.2 新型敷料
        1.2.3 理想敷料的基本性能要求
    1.3 新型敷料的研究进展
        1.3.1 促愈合敷料
        1.3.2 防粘连敷料
        1.3.3 抗菌敷料
        1.3.4 纳米纤维敷料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胶原基纳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4 Col/PEO静电纺丝膜的测试与表征
        2.2.5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纯胶原的可纺性研究
        2.3.2 Col/PEO纳米纤维膜中PEO含量的优化
        2.3.3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纺丝溶剂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原基纳米纤维膜的交联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化学交联
        3.2.4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2.5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血液相容性测试与表征
        3.2.6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测试与表征
        3.2.7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交联度测试及交联机理分析
        3.3.2 Col/PEO纳米纤维膜PEO的洗脱
        3.3.3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结构稳定性
        3.3.4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3.3.5 Col/PEO纳米纤维膜交联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Col/PEO纳米纤维膜交联后的亲水性能
        3.3.7 Col/PEO纳米纤维膜交联后的热稳定性
        3.3.8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溶血性能
        3.3.9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凝血性能
        3.3.10 Col/PEO纳米纤维膜的细胞增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原/壳聚糖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4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4.2.5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血液相容性测试
        4.2.6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测试
        4.2.7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及结构稳定性
        4.3.2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分子作用力
        4.3.3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4.3.4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水蒸气透过率
        4.3.5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血液相容性
        4.3.6 Col/CS/PEO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防粘连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2.4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性能表征
        5.2.5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防粘连性能测试
        5.2.6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测试
        5.2.7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溶血性能测试
        5.2.8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理化性能
        5.3.2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蛋白及细胞粘附性能
        5.3.3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明胶蛋白凝块剥离强力
        5.3.4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
        5.3.5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浸提液细胞毒性
        5.3.6 PVDF/ZnO纳米纤维膜的溶血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6.2.4 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
        6.2.5 复合功能敷料的剥离强力测试
        6.2.6 纳米纤维膜的结构及性能测试
        6.2.7 复合功能敷料的结构及性能测试
        6.2.8 复合功能敷料的止血性能测试
        6.2.9 PVDF/ZnO复合功能敷料的导液性能测试
        6.2.10 统计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复合功能敷料的复合效果评价
        6.3.2 PVDF/ZnO复合敷料的导液性能评价
        6.3.3 复合功能敷料的吸液性能评价
        6.3.4 复合功能敷料的水蒸气透过性能评价
        6.3.5 复合功能敷料的凝血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复合功能敷料的促愈合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动物
        7.2.3 实验仪器
        7.2.4 实验试样准备
        7.2.5 SD大鼠背部割伤愈合实验
        7.2.6 ICR小鼠全身急性毒性实验
        7.2.7 统计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复合功能敷料的促愈合研究
        7.3.2 复合功能敷料的全身急性毒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论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情况
致谢

(5)皮肤修复用美洲大蠊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皮肤修复
        1.1.1 皮肤功能及创伤
        1.1.2 皮肤创伤的修复
        1.1.3 皮肤创伤修复用药研究进展
    1.2 纳米脂质体
        1.2.1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1.2.2 脂质体的性能评价
        1.2.3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1.2.4 脂质体在皮肤透过给药中的应用
    1.3 美洲大蠊
        1.3.1 美洲大蠊的药理作用
        1.3.2 美洲大蠊用药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脂质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脂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2.3.2 脂质体制备的进一步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柔性脂质体凝胶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美洲大蠊提取物柔性脂质体的制备
        3.3.2 美洲大蠊提取物柔性脂质体凝胶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柔性脂质体凝胶体外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体外透皮实验
        4.3.2 体外释药试验
        4.3.3 细胞毒性
        4.3.4 抗炎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抗皮肤伤口纤维化结疤的仿生智能基质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皮肤伤口愈合概述
        1.2.1 皮肤伤口愈合的经典阶段
        1.2.2 皮肤伤口愈合的关键分子机制
    1.3 烧伤伤口的氧化应激效应及对皮肤纤维化结疤的影响
        1.3.1 烧伤伤口的氧化应激效应
        1.3.2 氧化应激对皮肤伤口纤维化结疤的影响
    1.4 胎儿皮肤伤口非纤维化结疤愈合因素
        1.4.1 胎儿伤口的细胞外基质
        1.4.2 胎儿伤口的细胞类型
        1.4.3 胎儿伤口的细胞因子
    1.5 伤口敷料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5.1 交互式伤口敷料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5.1.1 半透性膜伤口敷料
        1.5.1.2 半透性泡沫伤口敷料
        1.5.1.3 水胶体伤口敷料
        1.5.1.4 水凝胶伤口敷料
        1.5.1.5 功能性水凝胶伤口敷料
        1.5.2 生物活性伤口敷料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1.5.2.1 基于纳米颗粒释放体系的伤口敷料
        1.5.2.2 抗菌活性的伤口敷料
        1.5.2.3 基于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伤口敷料
        1.5.2.4 基于干细胞的伤口敷料
    1.6 仿生智能生物医用材料概述及研究进展
    1.7 论文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仿酶控释的抗纤维化活性分子包载体的构建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不同类型β-CD胺基衍生物的合成
        2.2.4 主客体包结物的制备
        2.2.5 主客体包结物温度响应性可控释放测试
        2.2.6 主客体包结物的光稳定性测试
        2.2.7 主客体包结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2.2.8 主客体包结物细胞活性和细胞内ROS水平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类型β-CD胺基衍生物的合成
        2.3.2 主客体包结物的包封率
        2.3.3 主客体包结物的分子识别行为
        2.3.4 主客体包结物的温度响应性可控释放
        2.3.5 主客体包结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稳定性
        2.3.6 主客体包结物的体外抗氧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注射的仿生抗氧化防御(MICH)基质的构建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β-CD-DA-HA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3.2.4 主客体包结物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3.2.5 原位形成的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
        3.2.6 基于化学模型的ROS清除活性测试
        3.2.6.1 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
        3.2.6.2 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
        3.2.6.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3.2.6.4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
        3.2.7 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及细胞ROS清除活性测试
        3.2.7.1 细胞活性测试
        3.2.7.2 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建立
        3.2.7.3 MICH或 MICH_(VE)-对细胞的氧化应激防御测试
        3.2.7.4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胞内ROS水平测试
        3.2.8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胞凋亡测定
        3.2.9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胞内抗氧化酶及MDA的活性水平测试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注射的仿生抗氧化防御水凝胶基质的构建及表征
        3.3.2 原位形成的可注射MICH基质及其粘弹行为
        3.3.3 MICH基质的双重刺激响应性能
        3.3.4 以化学反应为模型MICH基质对ROS的清除活性
        3.3.5 氧化应激条件下MICH基质对细胞内ROS的清除活性
        3.3.5.1 MICH基质对NIH3T3 的细胞毒性评估
        3.3.5.2 MICH基质对H_2O_2 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防御性能
        3.3.5.3 细胞内ROS水平及抗氧化酶活力水平
        3.3.6 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胞膜中ROS的活性水平
        3.3.7 氧化应激条件下MICH基质介导的细胞凋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ICH基质对烧伤皮肤的抗纤维化结疤愈合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器材和设备
        4.2.3 MICH基质的合成及制备
        4.2.4 深Ⅱ度烧伤模型的建立
        4.2.5 烧伤伤口处理方法及分组
        4.2.6 创面愈合率计算
        4.2.7 创面组织学检测
        4.2.8 真皮胶原的分形维数和孔隙率分析方法
        4.2.9 创面组织中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检测
        4.2.10 小鼠血常规检测
        4.2.11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深Ⅱ度烧伤模型建立
        4.3.2 MICH基质对深Ⅱ度烧伤组织的氧化应激抑制效应
        4.3.3 MICH基质对深Ⅱ度烧伤组织中内源性抗氧酶的调控
        4.3.4 MICH基质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效应
        4.3.5 炎症期的伤口愈合
        4.3.5.1 MICH基质介导的炎性反应
        4.3.5.2 MICH基质介导的伤口愈合
        4.3.6 组织形成和重塑期的伤口愈合
        4.3.6.1 MICH基质介导的肉芽组织形成
        4.3.6.2 MICH基质介导的真皮胶原纤维的沉积及排布
        4.3.7 MICH介导的烧伤皮肤抗纤维化愈合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受胎儿伤口无疤愈合启发的可穿戴仿生膜(WBMF)的构建及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2.3 不同取代度的β-CD-DA-HA的合成方法
        5.2.4 不同取代度的β-CD-DA-HAOH的制备方法
        5.2.5 WBMF的制备方法
        5.2.6 WBMF的机械性能测试
        5.2.7 WBMF的可逆愈合性能测试
        5.2.8 WBMF的粘弹性能测试
        5.2.9 WBMF的亲水性、溶胀率和水保有率测试
        5.2.10 WBMF体相中的非共价键表征
        5.2.10.1 水相中氢键表征
        5.2.10.2 水相中π-π堆积表征
        5.2.11 WBMF细胞相容性实验
        5.2.12 WBMF血液相容性实验
        5.2.13 WBMF的皮肤组织安全性评估
    5.3 结果与讨论
        5.3.1 WBMF的设计、制备和表征
        5.3.2 WBMF在湿润猪皮上的粘附性及相关机理
        5.3.3 WBMF与皮肤各向异性拉伸张力的匹配特性
        5.3.4 WBMF的抗疲劳性能及相关机理
        5.3.5 WBMF的流变粘弹性能
        5.3.6 WBMF的自愈合性能及机理探讨
        5.3.7 WBMF的亲水性和溶胀率
        5.3.8 WBMF的保水率及机理探讨
        5.3.9 WBMF的细胞相容性
        5.3.10 WBMF的血液相容性评估
        5.3.11 WBMF的皮肤安全性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BMF对全层皮肤切除伤口的抗皮肤纤维化结疤愈合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6.2.2 实验器材和设备
        6.2.3 小鼠止血实验
        6.2.4 组织病理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
        6.2.5 组织α-SMA免疫组化检测
        6.2.6 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6.2.7 组织TGF-β1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6.2.8 细胞划痕迁移实验
        6.2.9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WBMF的止血性能
        6.3.2 WBMF介导的表观伤口愈合
        6.3.3 WBMF介导的伤口组织炎症反应
        6.3.4 在组织形成期WBMF介导的伤口愈合
        6.3.4.1 组织形成初期的伤口愈合
        6.3.4.2 组织形成中后期的伤口愈合
        6.3.5 在组织重塑期WBMF介导的伤口愈合
        6.3.5.1 胶原纤维沉积量和胶原合成类型
        6.3.5.2 真皮胶原纤维网络拓扑结构
        6.3.6 WBMF介导的创面伤口的抗皮肤纤维化愈合机制
        6.3.6.1 WBMF介导的伤口组织中TGF-β1 活性表达
        6.3.6.2 WBMF介导的伤口组织中肌成纤维母细胞的分化与凋亡
        6.3.6.3 WBMF介导的伤口愈合机制探讨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草鱼鱼鳞明胶缓释膜的制备、性质和对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鱼鳞明胶的提取工艺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方法
        1.3.1 鱼鳞明胶提取
        1.3.2 酶法制备草鱼鱼鳞明胶的单因素实验
        1.3.3 Protease A酶解工艺的优化
        1.3.4 鱼鳞明胶热水提胶的单因素实验
        1.3.5 鱼鳞明胶热水提胶工艺的优化
        1.3.6 鱼鳞明胶粘度的测定
        1.3.7 鱼鳞明胶凝胶强度的测定
        1.3.8 鱼鳞明胶得率的计算
    1.4 结果与讨论
        1.4.1 鱼鳞明胶酶解条件的确定
        1.4.1.1 响应面实验的设计与实验结果
        1.4.1.2 回归分析
        1.4.1.3 最佳酶解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1.4.2 鱼鳞明胶提取工艺的确定
        1.4.2.1 提胶的时间对鱼鳞明胶性质的影响
        1.4.2.2 提胶PH对鱼鳞明胶性质的影响
        1.4.2.3 提胶温度对鱼鳞明胶性质的影响
        1.4.2.4 料液比对鱼鳞明胶性质的影响
        1.4.3 热水法提取草鱼鱼鳞明胶工艺的优化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鱼鳞明胶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方法
        2.3.1 鱼鳞明胶的提取
        2.3.2 鱼鳞明胶的氨基酸组成
        2.3.3 电泳法测定鱼鳞明胶相对分子质量
        2.3.4 鱼鳞明胶粘度的测定
        2.3.5 鱼鳞明胶等电点的测定
        2.3.6 鱼鳞明胶表面疏水性指数测定
        2.3.7 红外光谱测定
        2.3.8 X-射线衍射测定
        2.3.9 凝胶温度和熔化温度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草鱼鱼鳞明胶的氨基酸组成
        2.4.2 草鱼鱼鳞明胶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2.4.3 草鱼鱼鳞明胶的特性粘度
        2.4.4 草鱼鱼鳞明胶的等电点
        2.4.5 草鱼鱼鳞明胶的表面疏水性
        2.4.6 草鱼鱼鳞明胶的红外光谱
        2.4.7 草鱼鱼鳞明胶的X-射线衍射分析
        2.4.8 草鱼鱼鳞明胶的凝胶温度和熔化温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鱼鳞明胶的成膜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方法
        3.3.1 草鱼鱼鳞明胶膜的制备
        3.3.2 膜厚度的测定
        3.3.3 膜的力学性能
        3.3.4 膜透气性和表面蒸发量的测定
        3.3.5 膜的吸水性测定
        3.3.6 虎杖提取物的提取
        3.3.7 虎杖提取物含量的测定
        3.3.8 载药膜的制备
        3.3.9 载药膜中虎杖提取物含量的测定
        3.3.10 载药膜的溶出曲线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鱼鳞明胶成膜介质的选择
        3.4.2 鱼鳞明胶浓度对膜的性质的影响
        3.4.2.1 对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2 对膜的透气性和表面蒸发量的影响
        3.4.2.3 对膜的吸水率的影响
        3.4.3 甘油含量对鱼鳞明胶膜性质的影响
        3.4.3.1 对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2 对膜的透气性和表面蒸发量的影响
        3.4.3.3 对膜的吸水率的影响
        3.4.4 壳聚糖添加量对鱼鳞明胶膜性质的影响
        3.4.4.1 对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3.4.4.2 对膜的透气性和表面蒸发量的影响
        3.4.4.3 对膜的吸水率的影响
        3.4.5 载药膜载药量的测定
        3.4.5.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5.2 膜片的最大载药量的测定
        3.4.6 载药膜的溶出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烫伤膜的制备及理化性质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方法
    4.4 膜片理化性质的测定
        4.4.1 膜厚度的测定
        4.4.2 膜的力学性能
        4.4.3 膜片透气性和表面蒸发量的测定
        4.4.4 膜的吸水性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膜片厚度的测定
        4.5.2 膜的力学性能
        4.5.2.1 断裂强度的测定
        4.5.2.2 拉伸强度的测定
        4.5.3 膜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4.5.4 膜的吸水性测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膜片的生物安全性及促进愈合作用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3 方法
        5.3.1 生物安全性研究
        5.3.1.1 溶血率的测定
        5.3.1.2 家兔皮下实验
        5.3.1.3 全身急性毒性实验
        5.3.2 膜皮的促愈合作用的研究
        5.3.2.1 新西兰兔深Ⅱ度烫伤模型的制备
        5.3.2.1 实验分组和给药
        5.3.2.3 创面促愈合情况的观察
    5.4 数据的处理
    5.5 结果与讨论
        5.5.1 生物安全性研究
        5.5.1.1 溶血率
        5.5.1.2 新西兰兔皮下刺激实验
        5.5.1.3 全身急性毒性实验
        5.5.2 膜片的促愈合作用研究
        5.5.2.1 深Ⅱ度烫伤模型的制备结果
        5.5.2.2 新西兰兔深Ⅱ度烫伤创面的大体观察
        5.5.2.3 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
        5.5.2.4 组织学切片观察
        5.5.2.5 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麦胚球蛋白的抗炎活性及组织修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小麦胚芽简介
    1.2 抗炎与组织修复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以细胞增值指数为指标的麦胚球蛋白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麦胚的基本成分测定
        2.2.2 麦胚球蛋白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活性的影响
        2.2.3 麦胚球蛋白的提取工艺
        2.2.4 麦胚球蛋白的提取
        2.2.5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麦胚球蛋白的体外抗炎及促进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麦胚球蛋白对创面组织的修复作用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4.4.1 主要结论
        4.4.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9)龙眼核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小鼠烫伤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龙眼和龙眼核概述
    1.2 龙眼核研究概况
        1.2.1 龙眼核多酚的组成及其结构
        1.2.2 龙眼核的主要生理活性和药效作用
    1.3 多酚分离纯化方法
        1.3.1 有机溶剂萃取法
        1.3.2 大孔树脂吸附柱法
        1.3.3 凝胶柱色谱法
    1.4 烫伤修复与植物多酚
        1.4.1 烫伤修复
        1.4.2 植物多酚
        1.4.3 植物多酚对烫伤修复的作用
    1.5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2.3.1 主要试剂
        2.3.2 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龙眼核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2.4.2 液?液萃取法分离龙眼核多酚
        2.4.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龙眼核多酚
        2.4.4 Sephadex LH-20 凝胶柱层析分离龙眼核多酚
        2.4.5 龙眼核多酚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
        2.4.6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2.4.7 体外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2.4.8 动物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龙眼核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3.2 龙眼核各萃取物总酚含量的比较
    3.3 龙眼核各萃取部分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3.3.1 龙眼核各萃取物对ABTS+?的清除能力
        3.3.2 龙眼核各萃取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
        3.3.3 龙眼核各萃取物对?OH的清除能力
        3.3.4 龙眼核各萃取物对?O2-的清除能力
    3.4 龙眼核各萃取部分的抑菌活性比较
        3.4.1 龙眼核各萃取部分的抑菌效果
        3.4.2 龙眼核乙酸乙酯萃取物的MIC测定结果
    3.5 大孔树脂纯化龙眼核多酚的工艺优化
        3.5.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结果
        3.5.2 树脂的静态吸附及解吸附动力学曲线
        3.5.3 AB-8 树脂静态吸附及解吸条件的优化
        3.5.4 AB-8 树脂动态吸附及解吸条件的优化
        3.5.5 动态洗脱曲线
        3.5.6 龙眼核多酚的提取纯化效果
    3.6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 柱层析分离结果
    3.7 龙眼核多酚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
        3.7.1 三种多酚标准品和龙眼核乙醇提取液的色谱图
        3.7.2 龙眼核中三种多酚成分的含量测定
        3.7.3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的色谱图
        3.7.4 Sephadex LH-20 柱层析分离组分的色谱图
    3.8 30%乙醇洗脱物各组分的质谱分析结果
    3.9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比较
        3.9.1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对ABTS~+?的清除能力
        3.9.2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
        3.9.3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对?O_2~-的清除能力
        3.9.4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对?OH的清除能力
        3.9.5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的抑菌效果
        3.9.6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3.10 烫伤小鼠各愈合指标分析
        3.10.1 小鼠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变化
        3.10.2 小鼠创面皮肤组织和血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10.3 小鼠创面皮肤组织和血清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3.10.4 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液?液萃取法分离多酚
    4.2 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 分离、纯化多酚
    4.3 龙眼核多酚对小鼠烫伤愈合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烫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TGF-β1/Smads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2.1 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制备
        1.2.2 其它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设备
    1.5 实验场地
    1.6 统计方法
2 方法与结果
    2.1 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烫伤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
    2.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抗烫伤作用的验证实验研究
        2.2.1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2.2.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烫伤模型小鼠皮肤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2.3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抗烫伤作用的机制研究
        2.3.1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给药5d对小鼠创面愈合率的影响(2次验证)
        2.3.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烫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的影响
        2.3.3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烫伤小鼠血清IL-6水平的影响
        2.3.4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烫伤小鼠血清SOD酶活力、MDA含量的影响
        2.3.5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烫伤小鼠皮肤EGF、bFGF、羟脯氨酸水平的影响
    2.4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抗烫伤作用的TGF-β1/Smads分子机制研究
        2.4.1 美洲大蠊水提取部位对烫伤小鼠皮肤组织TGF-β1、Smad2、Smad 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荧光定量PCR)
        2.4.2 Western blot法检测烫伤小鼠皮肤组织Smad2、Smad 3蛋白表达的变化
3 讨论
    3.1 动物烫伤模型的建立方法
    3.2 生长因子表达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3.2.1 止血期
        3.2.2 炎症反应期
        3.2.3 增生期
        3.2.4 基质重建期
    3.3 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3.4 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
4 结论
    4.1 美洲大蠊水提取部位是其抗烫伤作用的有效部位
    4.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烫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能促进创面愈合
    4.3 调控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是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抗烫伤作用的机制之一
5 问题与展望
    5.1 美洲大蠊抗烫伤有效部位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
    5.2 美洲大蠊水提取部位抗烫伤机制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药在烧烫伤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奇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桐花水提物对大鼠烫伤创面的促愈作用研究[J]. 彭健,王永萍,刘欣.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04)
  • [2]地榆不同炮制品促进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D]. 雷明豪.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青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纤维基复合功能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新哲. 东华大学, 2021(01)
  • [5]皮肤修复用美洲大蠊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 吕希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抗皮肤伤口纤维化结疤的仿生智能基质的构建及应用[D]. 张冬梅. 江南大学, 2020(01)
  • [7]草鱼鱼鳞明胶缓释膜的制备、性质和对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研究[D]. 王忠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麦胚球蛋白的抗炎活性及组织修复作用研究[D]. 毕振原. 河南工业大学, 2017(02)
  • [9]龙眼核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小鼠烫伤愈合的影响[D]. 周凯.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10]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小鼠烫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TGF-β1/Smads机制研究[D]. 杨胜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青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