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习护士临床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香,栾顺莲,韩成如,刘娜,边雪玲[1](2021)在《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的实习护士48名,随机分为两组,各24名。对照组接受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应用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带教模式。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专业实践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带教模式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使实习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提高,有利于其顺利过渡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
尚丹丹[2](2020)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科胜任力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初步探讨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专科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本研究对国内外数据库、护理院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检索,获取并筛选社区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胜任力、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相关的文献及网站资料,以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初步拟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为工具,对研究领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以及全科医学的6名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与社区高级护理实践需求现状、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岗位胜任力情况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初步选取35名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结合指标纳排标准以及专家和课题组的参考意见,最终确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及SPSS 22.0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构成比对专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对专家的积极性进行描述;采用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学术水平、对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决定)对专家权威性进行描述;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对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以及权重值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本次研究中指标的权重通过比例分配法进行计算。结果1.文献回顾法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及网站信息,最终确定将社区护理高级实践护士的专科胜任力作为本研究中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初步确定了实践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以及培养环节质量控制。2.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3个主题(MNS专科化培养的认可度、社区护理MNS专科化培养的理论要点、社区护理MNS临床培养质量控制)以及6个亚主题(角色定位、实践培养目标、社区专科特色实践安排、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与带教师资质量、院校与实践基地间的交流)。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两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90.00%。本研究中的函询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17个省市,其研究方向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全科医学。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05)。第一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87(P<0.05),第二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95(P<0.05)。4.指标修改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指标13项,增加指标19项,修改指标36项。最终形成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培养环节质量控制),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171项。在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所占权重最高。在培养目标中,权重排名为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社区全科护理实践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教育指导能力”。结论本次函询的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地域代表性较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社区高级护理实践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思路,对提高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随着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及社区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角色范畴的改变,该临床实践体系的内容仍需不断调整与更新。
袁美玲[3](2020)在《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能力结局—行为评估(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COPA)模型为指导,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相互衔接的培养思路融入到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旨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体现ICU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方法1.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医学高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国家相关文件政策,了解新入职护士培训及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现状,根据文献回顾结果拟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初稿。2.半结构访谈:课题组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ICU专科护理相关领域的6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结束后修订函询问卷,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3.德尔菲专家函询:从全国选取30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按Likert5级评分法对各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指标删除标准为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3.5、变异系数>0.25,结合课题组讨论意见进行修改或删除。4.统计学方法:函询专家一般资料用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研究可靠性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系数表示;条目重要程度用均数±标准差、权重值表示。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68篇文献,依据相关程度将文献分为两组:一组是非直接相关文献(78篇),这组文献主要包括培养现状、对策及发展建议,旨在了解目前MNS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本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MNS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另一组是直接相关文献(190篇),主要围绕MNS培养内容探索,包括培养模式、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与新入职护士培训并轨等内容。2.半结构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包括MNS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有效衔接可行性及衔接后ICU方向MNS培养策略两大主题。3.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来自12个省份的25位专家完成了两轮专家函询。专家年龄为(49.56±7.56)岁,参加工作年限为(28.32±8.93)年。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33%和89.29%,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17(P<0.001)和0.206(P<0.001)。4.指标修改结果:第一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74项,共有12名专家提出35条修改建议。按照本研究的指标纳入排除标准,本轮共增加指标29项,删除指标4项,修改指标12项;第二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99项,共有3名专家提出5条修改建议。修改指标4项,增加指标1项。最终形成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体时间安排、临床实践内容、过程考核及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6部分在内的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结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较高,构建的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为我国新入职护士培训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
卢冬梅[4](2020)在《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卫计委近年不断要求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护患纠纷日趋严重,分析其因之一应该归结于目前的护理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出来的护士生难以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南宁市四所医学院校对三年制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编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包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人文关怀量表(CAI)》两个部分,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30份。在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被调查的四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实习生)中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12人,二是从南宁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长和带教老师共8人,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访谈,以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对病人实施关怀的情况,同时收集他们关于当前学校或临床实习医院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南宁市高职护生CAI总分为178.88±18.35,处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CAI总分<203.1),处于国内常模的中等偏低水平(CAI总分介于210.53-171.55之间),同时在CAI的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外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影响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级、政治面貌、学制、生源性质、是否第一志愿报读、是否自主自愿报读、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从业意愿、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担任班干部、参加实践活动次数、家人及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有照护病患的经历、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次数、对护理人文关怀知识的熟悉度、对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及关爱能力的认可度、所处关爱氛围等。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高职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不足,体现在其运用护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掌握的人文知识表浅和人文素质的不足导致与患者沟通的沟通能力不足,对患者实施的关怀有限;学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及临床护理带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本文对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建议学校提升人文关怀教育水平、政府提供法律政策支持、社会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学校的各方面举措是重点。本研究在学校举措中展示了以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并验证了该实践能有效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李雪珠[5](2020)在《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重症专科护士(ICU CNS,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核心能力现状;了解ICU医护人员、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NS,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构建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利用钟丽萍等编制的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对在江苏省专科护士培养基地的386名重症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和分析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形成衔接培养方案的核心能力框架。2.在前期现状调查和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江苏省三家医院的95名ICU专科护士、40名ICU医生、55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了解不同对象对衔接培养的期望和需求,形成衔接培养初步方案的课程设置、师资要求、考核评价方式等框架要素。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并同时参考现行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方案和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制定专家咨询问卷。应用Delphi法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确定衔接培养方案。结果:1.研究显示江苏省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和工作现状:目前重症专科护士在工作岗位承担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管理等多种角色,但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临床实践能力最强,科研能力最弱,ICU相关专科知识不足。2.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重症专科护士培养、MNS教育等内容不太了解,认为ICU专科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是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的最大优势,教育系统化、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是MNS教育的最大优势。衔接培养是将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融合,以期系统地提高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实现与国外培养模式的接轨等;在制定衔接培养方案时需要突破培养模式、招生及报考条件、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学位/资格证授予标准等方面的障碍。3.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5%;专家个人权威系数0.73~1.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5;第一轮专家咨询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条目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0.214、0.045~0.195、0.034~0.569、0.072~0.181,第二轮四个维度变异系数分别为0.056~0.180、0.046~0.180、0.033~0.195、0.076~0.186;两轮专家咨询培养目标维度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05~0.233、0.154~0.200(P<0.001),理论课程设置维度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6~0.292、0.209~0.248(P<0.001),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79~0.352(P<0.001)、0.108~0.266(P<0.001);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理论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组成,培养目标包含职业价值观、重症医学专业理论知识、重症护理专科实践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8个一级条目,40个二级条目。理论课程分为重症护理专科课程、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生专业拓展课程4个模块,包含23门课程。临床实践方案包含实践目标11个条目、实践内容14个条目、临床轮转安排3个条目、临床带教老师资质6个条目。考核评价方式包含毕业课题类型为重症护理临床课题、理论考核方式3个条目、临床实践考核方式5个条目。结论:1.重症专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总体在中上等,临床护理能力得分最高,最低的是科研能力得分,其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能力、管理/领导能力、顾问/咨询能力。2.ICU护士、ICU医生、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持积极态度,认为具有可行性。3.构建的衔接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临床实践方案、理论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四部分内容,凸显了重症护理的专科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李玉[6](2019)在《院校协同教育和传统教育对高职护生临床胜任力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院校协同教育和传统教育下高职护生的临床胜任力,比较其对临床胜任力的影响,从而为护理院校选择培养方式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江苏医药职业学院2015级三年制护理专业的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院校协同教育模式的2个合作班100名护生为协同教育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2个在校班100名护生为传统组。于2018年5月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所在科室的导师使用《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评价护生临床胜任力情况;最终完成有效问卷197份。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研究结果1.本研究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8.5%。2.两组护生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协同教育组护生在导师评价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个维度得分比较:协同教育组均高于传统组,除“护理基础知识”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维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每个维度的子条目进行比较:两组护生在临床护理技能维度中的“能规范地进行专科常用护理操作”、临床判断性思维维度中的“能及时观察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临床处置维度中的“主动对新入院病人进行接诊、介绍各种制度、病区环境”、护生健康教育维度中的“能了解不同疾病健康教育内容”、“能主动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应变处理维度中的“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应对,及时上报”、综合管理维度中的“参与科室设备、药品管理,能保持物品放置有序、急救物品备用状态”和职业品质维度中的“能够正确评价、认识和摆放自己”、“有慎独精神,能坚持护理道德信念”条目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初步说明了院校合作教学模式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高职护生临床护理能力、临床思维判断能力、评估与干预能力、临床处置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职业品质的胜任力。为院校合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院校合作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临床胜任力中护理基础知识的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3.院校合作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高职护生的临床胜任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教学提供一定实践经验。但全面提高高职护生临床胜任力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院校合作教学培养方案。
王留芳[7](2013)在《云南省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1世纪护理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是护士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已逐渐被广大护理人员所重视。护理本科生是未来护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健康教育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体护理的深入持久开展。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云南省医学院校四年制护理本科在校三年级护生和本科护理四年级实习生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态度、影响护生健康教育的因素和临床健康教育实施情况,了解目前护理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实习期间对健康教育认知和临床健康教育实践情况,对比有无差异性,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为提高整体护理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研究对象:考虑到课题要求,对云南省目前具有护理本科专业的三所医学院校即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和大理学院随机抽取270名四年制护理本科在校三年级护生和150名四年制护理本科四年级实习护生一共42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内容与方法:对以上三所医学院校的护理本科在校三年级护生和护理本科四年级实习护生分别进行健康教育态度和认知情况、影响护生健康教育的因素、健康教育相关能力和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实施健康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最后将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将两组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发现护理本科在校三年级护生和四年级实习护生均对健康教育的知识掌握不全面。其中对健康教育的概念、目的、对象和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有较高程度的了解,但对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方法、技巧和程序的掌握较差。另护理本科在校三年级护生和护理本科四年级实习护生在健康教育态度、认知水平及临床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存在差异性,尤其护理本科实习生在临床实习实施健康教育情况明显低于护理本科在校护生在临床见习中实施健康教育情况。提高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建议与对策:1.高校对策提高医学院校对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度,建议护理学院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注重教学改革,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人文学科的比例,拓宽护理本科生知识面,对于在校护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同时建议尽早让护生接触临床健康教育。2.教学实习医院对策提高教学实习医院对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度,建议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技能规范化培训”,使护生重点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程序和技巧,临床实习中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度,注重实习生沟通和交流技巧培养,提高其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健康教育水平和带教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健康教育带教师资队伍。3.学生对策强化健康教育意识,针对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制定出健康教育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唐红梅[8](2012)在《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刘萍[9](2021)在《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依据,充分调研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系统检索我国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文献,运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Johns Hopkins Nurs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HNEBP)模型中的科研证据评价工具和非科研证据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质量评价等级为A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现有培养方案的要素及内容,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内容来源。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14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内的MNS毕业生和8名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明晰“需求二元体”视角下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能力需求指导。综合文献内容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形成本研究培养方案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24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使用优序图法确定各种能力的权重,形成最终版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结果1.共纳入4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出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的4个要素及内容包括:培养目标(10个主题,40项内容)、课程设置(29种课程)、临床实践(4个主题,30项内容)、考核评价(8个主题,31项内容)。2.通过对14名MNS毕业生和8名护理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得到MNS研究生2个层面8种需求能力,基本需求层面:专业实践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软技能;发展需求层面:学科领导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3.共有24名专家完成了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85.71%和100%,两轮函询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79.17%和33.33%),权威性较好(Cr=0.88),协调程度较好(两轮函询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160和0.20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4.应用优序图法确定2个层面9种能力的权重。9种能力的组合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实践能力(0.1101)、护理科研能力(0.0843)、教育指导能力(0.0615)、护理管理能力(0.0584)、基本非技术技能力(0.0577)、创新实践能力(0.0559)、护理领导力(0.0380)、职业规划能力(0.0380)、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0.0202)。结论1.本研究确定了 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包含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2个层面9种能力,为本研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可为今后MNS研究生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本研究构建了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内容贴近现实需求,研究结果合理可靠,以期为我国改进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MNS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盛永琴,张莹[10](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二、实习护士临床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习护士临床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3.1 胜任力(Competency) |
3.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
3.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
3.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 |
3.5 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与专科护士(Specialist Nurse,SN) |
3.6 临床实践模式(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2.2 文献回顾法 |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 |
3 统计学方法 |
3.1 专家一般资料 |
3.2 专家积极性 |
3.3 专家权威系数 |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
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6 指标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7 指标权重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5.1 问卷编制阶段 |
5.2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
5.3 数据统计阶段 |
结果 |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
2 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 |
2.1 访谈专家基本资料 |
2.2 专家访谈结果 |
3 预函询结果 |
3.1 专家基本资料 |
3.2 预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 |
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
4.2 专家积极性 |
4.3 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
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
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6 第一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
4.7 第二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
讨论 |
1 本研究中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
1.1 课题研究小组对MNS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丰富 |
1.2 实践模式目标明确,内容量化,可操作性强 |
1.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
2 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成 |
2.1 培养目标明确,指标全面,充分体现社区护理MNS的专业角色特点 |
2.2 培养内容详细,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
2.3 考核体系科学,可动态反馈培养效果 |
2.4 严抓培养环节,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
结论 |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3)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ICU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2 ICU 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衔接方案指标分析 |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4)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的特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特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四)概念界定 |
1.人文 |
2.人文关怀及护理人文关怀 |
3.人文关怀能力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
(五)相关理论 |
1.Watson的人性照护理论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二、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
(一)南宁市医学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概况 |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方法 |
3.调查结果 |
(三)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内容 |
3.调查方法 |
4.调查结果 |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
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2.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4.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5.高职护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
三、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
1.社会对护理行业存在偏见 |
2.护理工作难度增加 |
3.学生思想素质欠佳 |
(二)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的原因 |
1.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
2.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
3.实习医院带教不足 |
(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
1.学生性格原因 |
2.网络社会影响 |
(四)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的原因 |
1.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欠缺 |
2.学生难以获得早接触临床的机会 |
(五)学校及医院关怀氛围不足的原因 |
1.学校方面 |
2.医院方面 |
四、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对策 |
(一)学校方面的对策 |
1.加强人文关怀型师资队伍建设 |
2.完善人文关怀教育课程体系 |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
4.打造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
5.营造人文关怀育人氛围 |
6.加强与医院的交流合作 |
7.学校对策的实践案例 |
(二)政府方面的对策 |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
1.网络媒体正向舆论引导 |
2.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示范 |
(四)学生个人的对策 |
五、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五、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章 利益相关群体对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认知、态度和期望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
二、研究结果 |
三、衔接培养方案的确定 |
四、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果 |
二、创新性 |
三、局限性 |
四、未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专科护士培养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衔接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院校协同教育和传统教育对高职护生临床胜任力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文献回顾 |
第四节 操作性定义 |
每五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院校协同教育和传统教育对高职护生临床胜任力影响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小结和启示 |
第三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临床护士胜任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略缩词表 |
附录 |
附一: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二:《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 |
攻读研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云南省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内容 |
1.2 文献回顾 |
1.3 我国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发展动态 |
第二章 护理本科专业在校护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护理本科专业实习护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护理本科在校生与实习生对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分析 |
4.2 护理本科在校生与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实施健康教育现状讨论分析 |
4.3 影响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五章 提高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
5.1 高校对策 |
5.2 教学实习医院对策 |
5.3 学生对策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论文情况 |
致谢 |
(8)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2.1 界定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
1.2.2 了解护理教育发生发展过程中政策的推动作用 |
1.2.3 比较国外护理教育的模式、实践和发展趋势 |
1.2.4 调查分析护理队伍现状和护理教育发展现况 |
1.2.5 我国护理教育与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
1.2.6 提出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3.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
1.3.2 统计工具与方法 |
1.3.3 主要分析方法 |
1.3.4 质量控制 |
1.3.5 技术路线 |
2 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
2.1 健康及其社会价值 |
2.1.1 健康的内涵 |
2.1.2 健康的价值 |
2.2 护理及其社会价值 |
2.2.1 护理的概念界定 |
2.2.2 护理的社会属性 |
2.2.3 护理专业受到社会认可并具有社会地位 |
2.3 护理教育及其社会价值 |
2.3.1 护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2.3.2 护理教育的特征 |
2.3.3 社会发展与健康转型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
2.4 护理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 |
2.4.1 实现护理模式转变,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 |
2.4.2 顺应社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 |
2.4.3 影响初级卫生保健,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
3 我国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与研究现状 |
3.1 护理教育相关政策回顾 |
3.1.1 新中国成立之初 |
3.1.2 改革开放至今 |
3.2 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
3.2.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3.2.2 结果 |
3.2.3 反思与讨论 |
3.3 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和研究现状小结 |
3.3.1 政策制度促进护理教育发展 |
3.3.2 护理教育研究进一步聚焦 |
4 国外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
4.1 美国的护理教育概况 |
4.1.1 美国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4.1.2 美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
4.1.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4.2 英国护理教育概况 |
4.2.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4.2.2 英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
4.2.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4.3 日本护理教育概况 |
4.3.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4.3.2 日本的护理教育制度 |
4.3.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4.4 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 |
4.4.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
4.4.2 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制度 |
4.4.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
4.5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
4.5.1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 |
4.5.2 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
5 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5.1 护理队伍现状和需求分析 |
5.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5.1.2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与分析 |
5.1.3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
5.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 |
5.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5.2.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小结 |
5.3 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
5.3.1 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结构与学生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
5.3.2 护理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 |
5.3.3 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
6 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
6.1 策略思路模型 |
6.1.1 目标是完善护理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 |
6.1.2 核心是建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
6.1.3 重点是构建体现护理理念的贯通课程体系 |
6.2 治标之策 |
6.2.1 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 |
6.2.2 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 |
6.2.3 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 |
6.2.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
6.2.5 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
6.3 标本兼治之策 |
6.3.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
6.3.2 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 |
6.3.3 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 |
6.3.4 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 |
6.3.5 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2.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现状概述 |
2.3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供给的现状概述 |
2.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确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 文献检索策略 |
3.2.3 文献质量评价 |
3.2.4 资料分析与整理 |
3.3 研究结果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内容分析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质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2.1 纳入标准 |
4.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
4.3 研究方法 |
4.3.1 制定访谈提纲 |
4.3.2 资料收集方法 |
4.3.3 资料分析与处理 |
4.3.4 伦理学原则 |
4.3.5 质量控制 |
4.4 研究结果 |
4.4.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4.4.2 主题提炼 |
4.5 小结 |
第五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专家遴选 |
5.2.2 拟定初始函询问卷 |
5.2.3 函询过程 |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5 伦理原则 |
5.3 研究结果 |
5.3.1 专家基本情况 |
5.3.2 专家意见整理 |
第六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能力的权重确定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2.1 确定2个层面的能力权重 |
6.2.2 确定9种能力权重 |
第七章 讨论 |
7.1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
7.2 方案构建的内容分析 |
7.3 方案构建的意义分析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性 |
8.3 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四、实习护士临床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黄家香,栾顺莲,韩成如,刘娜,边雪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1(36)
- [2]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D]. 尚丹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3]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D]. 袁美玲. 青岛大学, 2020(01)
- [4]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D]. 卢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重症专科护士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方案的构建[D]. 李雪珠. 东南大学, 2020(01)
- [6]院校协同教育和传统教育对高职护生临床胜任力影响的调查研究[D]. 李玉. 苏州大学, 2019(04)
- [7]云南省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王留芳.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2)
- [8]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 唐红梅. 浙江大学, 2012(09)
- [9]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D]. 刘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10]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