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瘘应用中意外的分析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崔金锐,鄢建军,童辉,张仲华[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Herth希望量表、Charlson合并症指数、FRAIL衰弱量表及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对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162例经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120.84±10.02)分,处于中上等水平。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工作状态、有无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动静脉内瘘评估与监测、有无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史、衰弱状态、Charlson合并症指数、希望水平是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59.20%的变异量。结论:护理人员应识别病人的个体因素、动静脉内瘘相关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并指导病人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提升希望水平,以提高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
郭悦[2](2021)在《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自体内瘘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从湖州市某三级医院纳入自愿参与研究的82例使用自体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根据血透患者自体内瘘建立时间,应用Excel软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三个月,干预前后分别用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自体内瘘相关指标对其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婚姻、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肾移植、内瘘使用时间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症状识别、症状管理、症状预防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总分(71.10±2.79)及各维度症状识别(39.69±2.53)、症状管理(17.64±0.81)、症状预防(13.77±0.68)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总分差值(7.92±3.34)及各维度症状识别、症状管理、症状预防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得分差值(3.10±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7.14±0.50)高于对照组得分(6.83±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差值(0.77±0.56)高于对照组得分差值(0.54±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干预组自体内瘘穿刺部位血肿、渗血、硬结以及透析低血压、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提高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提高血透患者自我效能水平;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降低内瘘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透析并发症发生率。
陈珏莹[3](2021)在《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水蛭酊湿热敷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疼痛等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采用内瘘每周规律透析(3次)的60例患者(脱落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治疗组予水蛭酊湿热敷治疗,均于透析间隔期进行干预。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凝血功能:D-二聚体、APTT、PT,肾功能:Scr、BUN及炎症指标CRP,观察内瘘血流量、内径、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及随访对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组内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流量对比,治疗组血流量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流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内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内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随访4周,观察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血肿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各自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蛭酊湿热敷可以提高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增加穿刺段内径和减轻穿刺后疼痛,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
黄炳法[4](2021)在《动静脉瘘仿真模型与无创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具有患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血液透析是肾病终末期患者最主要的保守治疗手段,用于透析的血管通路是肾病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由于可以反复穿刺、并发症少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作为血液透析治疗的首选血管通路。为了提高瘘使用寿命和透析治疗质量,临床透析医嘱中普遍要求对瘘状态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狭窄或栓塞。目前采用的触诊,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存在病人难以自主实施,成本高、需要到院实施,或有创等问题,因此研究无创动静脉瘘评估技术成为迫切需求。本文针对无创瘘状态评估临床应用首先需要回答的两个关键问题开展了初步探索研究:(1)如何利用工程学方法有效描述动、静脉吻合后血管几何结构与血流模式的改变;(2)是否存在对应动静脉瘘状态改变的有效可检测无创生理信号及特征。本文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结论主要包括:(1)在总结分析动静脉瘘建模和状态评估相关的国内外工作基础上,通过电路阻容特性与动静脉瘘血管阻力和顺应性类比以及对动静脉瘘血管几何结构分析,分别提出了基于二阶电阻-电容集总参数的电路模型和体外瘘结构物理模型;(2)在瘘电路模型基础上探索通过压力、流量估计瘘阻力、顺应性的方法。提出了约束条件下结合模型仿真与遗传算法的瘘电路模型参数求解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估计瘘阻力和顺应性;阻力增大和顺应性降低是狭窄产生后瘘静脉压力增大、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3)设计并实现了体外瘘模型流体参数测量系统和基于激光的振动信号测量系统,在定量研究体外模型流体特性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无瘘/有瘘和不同狭窄度下流体参数和表面振动信号特征。结果表明“动静脉吻合”结构的流量和压力增大,在瘘结构下表面激光信号呈现脉动性增强并叠加“震颤”信号特点,同时在狭窄后压力和振动信号有所增强。压力增大引起表面激光测量信号中脉动成分明显增强,瘘结构下湍流性增强导致测量得到的信号中出现“震颤”成分;此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静脉”压与表面振动信号呈强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99;(4)基于体外模型实验结果,在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开展了临床验证。我们对比了5名健康志愿者和5名动静脉瘘透析患者的桡动脉/瘘口的体表振动信号。健康志愿者的信号幅度较弱且不易测量,其能量主要集中在20Hz以内;透析患者的信号幅度较强,除出现强脉动特点外,信号中出现了20Hz以上高频“震颤”成分,该结果与体外模型实验结果相一致。论文研究结果对深入探究低成本的非接触无创动静脉瘘状态监测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借鉴意义。
卢棉[5](2021)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对比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HD)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影响,旨在为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231例尿毒症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对比观察对象非计划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包括:一般情况、原发病、透析方式、检验指标、临床因素等。结果:(1)一般情况:性别:共纳入231例透析患者,男性患者152例(65.80%),女性患者79例(34.20%)。本研究中,男性的HD患者再入院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两组再入院患者平均年龄48.01±13.46岁,纳入研究的PD患者平均透析年龄(44.93±12.98岁)偏小于HD组患者(49.98±13.4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中年组再入院透析患者较多,约占总研究病例的50.22%。体重、血压:初入院透析前,两组患者的血压、体重无明显差异,HD组及PD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透析性高血压。HD组经透析治疗后,体重较前下降,而血压无明显改变。而PD组患者透析后,体重较初入院透析前增长,收缩压则较前下降。(2)原发病:231例再入院的尿毒症透析患者原发病病因主要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118例(51.08%),其次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38例(16.45%),高血压肾病24例(10.38%),痛风性肾病13例(5.63%)。(3)透析方式:纳入的231例患者中,HD组患者141例(61.04%),PD组患者90例(38.96%),HD组患者再次入院时间间隔较PD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多在90天以上再入院,约占总研究病例的72.34%。(4)检验指标:经透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血清磷浓度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均较初次透析前下降,而胱抑素-C(cystatin-C,Cys-C)、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清钙浓度、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均较初次透析前上升。HD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较前提升,血清钾浓度平均水平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D组治疗后易出现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5)临床因素:纳入研究的141例HD患者中,总体再入院原因主要为感染(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通路异常、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等。纳入研究的90例PD患者中,总体再入院原因主要为感染(肺部感染、PD相关性腹膜炎)、水肿等。HD组感染、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D组,而HD组通路异常的发生率较PD组高。结论:(1)性别、年龄是影响透析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之一。(2)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通路异常是HD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而肺部感染、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PD患者非计划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吕元桑,周玲令[6](2020)在《医护一体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医护一体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7月在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两组都实行优质护理,A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医护一体服务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B组低(P<0.05)。A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5%,明显比B组的82.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医护一体模式,有助于降低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使良好医护患关系的建立。
杨柳,赵琳娜,武海捷,邵莉[7](2020)在《单病种护理路径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单病种护理路径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MHD治疗的12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病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4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MHD护理干预,单病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路径,针对首次透析患者、透析间期患者、维持性透析期患者制订单病种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对透析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透析耐受度。结果单病种护理组患者饮食原则、功能锻炼、用药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内瘘及静脉置管5个方面评分及透析知识总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单病种护理组的渗血、血栓发生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单病种护理组患者的肾脏病为目标的评估、生活质量评估得分以及透析生活质量问卷总得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病种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提高MHD患者透析知识掌握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透析耐受度。
景月娟,王震,杜海瑛[8](2020)在《预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病人自身血管保护行为评估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汉化预行动静脉内瘘术自我护理行为评估量表(ASBAC-AVF),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方法]遵循Brislin双人翻译与回译的原则,对原量表进行正译、回译。邀请1名肾内科专业留美博士对ASBAC-AVF初稿与原量表进行校正,在不违背量表原意的前提下,对语句进行文化调适、修正,形成中文版ASBAC-AVF初稿。通过预调查、测试量表内容效度后形成量表终稿。方便抽取太原某三级甲等医院30例预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病人进行正式调查。采用SPSS17. 0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中文版ASBAC-AVF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 92;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的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 532%;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 814,重测信度为0. 822。[结论]汉化版ASBAC-AVF量表信度、效度良好,可用于预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病人自我护理行为水平的评估,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评价工具。
李鹤[9](2020)在《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知信行理论构建血液透析患者Teach-back法(回授法)健康教育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观察其效果。旨在提高MHD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为MHD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第一部分:确定健康教育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因素,经过专家访谈和多次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初稿;通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行筛选与修改,形成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第二部分:使用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哈市某综合三甲医院治疗的MH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签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知信行为基础的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干预期12周。干预前填写一般调查表。干预前后记录发作性低血压频数、肌肉抽搐频数、生化指标、甲状旁腺、血压和IWGR%。最后将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构建了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共包含考核目标及内容: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两组患者比较: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要指标好转,说明试验组整体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6.试验组干预后舒张压小幅升高,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Teach-back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包括尿毒症及其相关知识、透析及其并发症、营养与饮食、透析患者常见疾病及用药、透析通路维护、抗阻及有氧运动指导。2.Teach-back健康教育方案能降低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肌肉抽搐的发生;可降低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提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IWGR%值比。3.Teach-back法的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可改善患者透析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罗丽敏[10](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医护患三方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证据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的诊疗效果。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医护患进行质性研究,了解目前郑州市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对管理的需求;2.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系统检索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有关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并对所得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3.依据“JBI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6版)”对上述证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质性访谈研究结果,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在相同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相关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对构建的管理方案初稿进行完善,形成终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对郑州市四家三级医院肾脏内科2019年5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进行干预,并设置对照组,评价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医护人员动脉瘤知识掌握率、护理人员规范穿刺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指标。所得研究数据双人录入核对,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12名肾脏内科医护人员的质性访谈,提炼出4方面的主题:重视不足,执行率低,知识缺乏及其他因素;通过对12名患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3方面主题:动脉瘤管理及维护知识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及建议。质性访谈的结果为下一步循证研究提供依据;2.通过成立方案小组成员对文献进行检索,最终汇总纳入25篇文献,包括8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7篇随机对照实验、3篇观察性研究及2篇类实验研究,对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析,汇总有关血透患者动脉瘤的管理最佳证据;3.在质性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检索文献最佳证据形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肾脏内科、血液净化、超声科、营养科等13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法对制定的方案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共修改内容删除4项,增加4项,形成最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通过管理方案的应用,干预组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由56%提高到96.8%、医护人员动脉瘤管理知识由10.70±4.85分提高到19.85±1.28分、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有49%提高到94.5%、瘤体缩小率由5.6%提高到68.4%等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目前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不理想,有必要开展对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干预和管理,观察动脉瘤的动态变化,改善动脉瘤临床结局。2.基于质性访谈、循证研究及专家会议成功构建适合临床现状及患者管理需求的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3.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评价指标,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内瘘应用中意外的分析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瘘应用中意外的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调查工具 |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1.2.2 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 |
1.2.3 FRAIL衰弱量表(Fatigue, Resistance, Ambulation, Illness, Loss of Weight, FRAIL) |
1.2.4 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 HHI) |
1.2.5 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量表 |
1.3 资料收集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得分 |
2.2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单因素分析 |
2.3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分层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上等水平 |
3.2 性别、工作状态是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
3.3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史、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评估与监测是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的促进因素 |
3.4 衰弱状态、Charlson合并症指数是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的危险因素 |
3.5 希望水平是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的促进因素 |
4 小结 |
(2)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
1.2.2 血透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
1.3 理论框架 |
1.3.1 保护动机理论 |
1.3.2 保护动机理论应用现状 |
1.4 小结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终止标准 |
2.1.4 样本量估算 |
2.1.5 分组方法 |
2.2 对照组干预内容 |
2.3 干预组干预内容 |
2.3.1 组建干预团队 |
2.3.2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2.3.3 修改干预方案 |
2.3.4 确立护理干预方案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量表 |
2.4.3 慢性疾病自我效能感量表 |
2.4.4 自体内瘘相关并发症 |
2.5 数据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比较 |
3.2.1 干预前两组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比较 |
3.2.2 干预后两组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比较 |
3.2.3 干预前后两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差值比较 |
3.2.4 干预前后两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组内比较 |
3.3 两组血透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发生率比较 |
3.4.1 两组内瘘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
3.4.2 两组透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基于PMT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
4.3 基于PMT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4.4 基于PMT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透析并发症的影响 |
4.5 基于PMT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内瘘质量的影响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实验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结果 |
2.1 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穿刺疼痛评分 |
2.4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血流量对比 |
2.5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内瘘内径对比 |
2.6 治疗后随访4周并发症发生率 |
2.7 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情况 |
2.8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
3.讨论 |
3.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3.2 中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
3.3 西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
3.4 西医对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3.5 活血化瘀药物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
3.6 水蛭的作用 |
3.7 水蛭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理论依据及疗效分析 |
3.8 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 |
3.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患者满意度调查 |
缩略词表 |
综述 活血化瘀中药外治法对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动静脉瘘仿真模型与无创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血管建模研究现状 |
1.2.2 动静脉瘘建模研究 |
1.2.3 动静脉瘘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方面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动静脉瘘仿真模型 |
2.1 动静脉瘘生理学基础 |
2.1.1 动静脉瘘血流特点 |
2.1.2 动静脉瘘几何结构 |
2.2 动静脉瘘的电路建模 |
2.2.1 windkessel血管电路仿真模型 |
2.2.2 动静脉瘘集总参数电路模型 |
2.3 体外瘘结构物理建模 |
2.3.1 体外瘘管径设计与实验 |
2.3.2 体外瘘结构设计与实现 |
2.3.3 体外瘘模型出入口流体模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静脉瘘电路模型参数求解与分析 |
3.1 动静脉瘘血流参数与电路参数对应关系分析 |
3.2 瘘电路模型分析 |
3.3 实验设计与设置 |
3.3.1 Simulink电路模型 |
3.3.2 模型参数约束条件 |
3.3.3 激励源选择 |
3.3.4 求解器选择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模型主动脉压与瘘口参数关系 |
3.4.2 模型狭窄与静脉动力学参数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外动静脉瘘结构流体仿真研究 |
4.1 硬件系统设计 |
4.1.1 数据采集平台设计 |
4.1.2 传感器标定 |
4.1.3 体外瘘结构物理模型设计 |
4.2 软件设计 |
4.3 表面振动测量装置设计 |
4.3.1 激光测距原理 |
4.3.2 激光传感器选择 |
4.3.3 激光传感器频率响应测试 |
4.4 体外动静脉瘘流体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1 体外瘘结构流体参数设置 |
4.4.2 振动信号与流体动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静脉瘘振动测量装置设计与临床数据采集 |
5.1 动静脉瘘振动测量装置设计 |
5.1.1 振动采集装置 |
5.1.2 自适应滤波 |
5.1.3 动静脉瘘生理参数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5.2 实验过程及结果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实验过程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医护一体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成立动静脉内瘘维护小组 |
1.2.2 建立医护合作责任制小组 |
1.2.3 医疗护理协作小组建立医护患小组微信群 |
1.2.4 开展各医疗护理协作小组评先活动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1 医护协作团队肯定了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的职业价值,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3.2 医护协作团队沟通合作,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3.3 医护协作团队之间争先创优,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
4 结论 |
(8)预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病人自身血管保护行为评估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1.2.2 ASBAC-AVF |
1.3 研究过程 |
1.3.1 量表翻译及回译 |
1.3.2 量表文化调试 |
1.3.3 内容效度的评价、预调查 |
1.3.4 资料收集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量表调试 |
2.2 项目分析 |
2.3 量表的性能评价 |
2.3.1 效度检验 |
2.3.2 量表的信度 |
3 讨论 |
3.1 ASBAC-AVF条目分析 |
3.2 量表的效度评价 |
3.3 量表的信度评价 |
4 小结 |
(9)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列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基本概念及内涵 |
1.1 血液透析 |
1.2 Teach-back |
1.3 知信行理论 |
2 终末期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
3 血液透析相关研究现状 |
3.1 国外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
3.2 国内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
3.3 MHD患者死亡率 |
4 MHD患者并发症频发死亡率高的原因 |
4.1 血液净化本身 |
4.2 患者本身 |
5 MHD患者常见并发症 |
5.1 透析中的并发症 |
5.2 透析远期并发症 |
6 MHD患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7 Teach-back法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应用 |
8 理论框架 |
8.1 Teach-back |
8.2 德尔菲法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编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回顾法 |
1.2 德尔菲(Delphi)法 |
2 研究步骤 |
2.1 研究对象 |
2.2 专家函询过程 |
2.3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
2.4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回顾法结果 |
3.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
3.3 权重的计算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临床干预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样本量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干预内容 |
4 观察指标 |
4.1 发作性低血压 |
4.2 肌肉抽搐 |
4.3 生化指标 |
4.4 高血压和IWGR% |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1.2 干预前两组患者透析效果相关资料比较 |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资料组内比较 |
2.1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内比较 |
2.2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内比较 |
2.3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内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资料组间比较 |
3.1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间比较 |
3.2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间比较 |
3.3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间比较 |
讨论 |
1 研究内容的科学性 |
2 研究内容的可靠性 |
2.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
2.2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3 MHD患者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内容及分析 |
4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 |
4.1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的急性并发症的影响 |
4.2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血压和IWGR%的影响 |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局限性与展望 |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动静脉内瘘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的作用 |
1.2 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 |
1.3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现状 |
1.4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目前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存在的管理问题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 |
4 理论基础 |
4.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
4.2 循证医学“6S”金字塔证据模式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1 管理实践现状质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访谈资料结果 |
1.2.2 提炼主题 |
1.3 讨论 |
1.3.1 医护人员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有待改善 |
1.3.2 加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监测操作执行 |
1.3.3 明确医护人员在动脉瘤患者管理中的职责,保障人力配置 |
1.3.4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瘦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 |
2 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访谈资料结果 |
2.2.2 提炼主题 |
2.3 讨论 |
2.3.1 关注血透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及家属需求 |
2.3.2 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健康教育 |
2.4 访谈小结 |
3 文献分析 |
3.1 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
3.2 证据资源检索 |
3.2.1 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3 文献的质量评价及证据等级的划分 |
3.2.4 文献质量的评价过程 |
3.3 结果 |
3.3.1 文献的筛选流程 |
3.3.2 纳入指南证据的一般情况 |
3.3.3 纳入系统评价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3.4 纳入文献研究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4 构建方案 |
4.1 研究方法 |
4.1.1 成立构建方案研究小组 |
4.1.2 明确拟解决的临床问题 |
4.1.3 评审方案 |
4.1.4 构建方案初稿 |
4.1.5 方案修订 |
4.1.6 资料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专家的基本资料 |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2.3 专家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
4.3 讨论 |
4.3.1 管理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
4.3.2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4.3.3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可行性 |
4.3.4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科学性 |
4.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5 干预内容 |
2.6 评价指标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质量控制 |
2.9 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医护人员层面 |
3.3 患者层面 |
4 讨论 |
4.1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医护人员执行力的影响 |
4.2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的影响 |
4.3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代偿率的影响 |
4.4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瘤体及血管通路安全性的影响 |
4.5 管理方案对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内瘘应用中意外的分析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崔金锐,鄢建军,童辉,张仲华. 全科护理, 2021(31)
- [2]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D]. 郭悦.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D]. 陈珏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动静脉瘘仿真模型与无创检测技术研究[D]. 黄炳法.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5]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D]. 卢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医护一体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分析[J]. 吕元桑,周玲令.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12)
- [7]单病种护理路径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杨柳,赵琳娜,武海捷,邵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30)
- [8]预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病人自身血管保护行为评估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J]. 景月娟,王震,杜海瑛. 护理研究, 2020(12)
- [9]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D]. 李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D]. 罗丽敏.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