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报要有现代气息(论文文献综述)
许道军[1](2020)在《“忘却的飞行”及其痕迹——上海城市诗人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城市诗人社是继"城市人"诗派后又一有着鲜明城市书写意识、理论追求并有较丰富创作实绩的诗歌团体。与许多易聚易散、易反易复的诗人群体相比,它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至今仍旧充满活力:"作为一个松散的文学社团,上海城市诗人社近四十年的坚持被很多人称为奇迹。"①但这个诗歌群体在占据了"城市诗"美学制高点和"上海"题材优势后,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一种声名不远播甚至默默无闻的状态。相较于"城市人"诗派,他们的工作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这种状况正如他
于健[2](2019)在《中国古典意象视域中的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叶美国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化活动家。他的一生创作有中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近百部,此外还发表有自传、回忆录、游记等多部。他的小说创作是他的主要文学成就,铸成了他的文学大师身份,并历来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主题和深刻的文化意蕴着称于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包括福克纳、海明威、T.S.艾略特在内的诸多美国作家和评论家都曾高度评价他的小说创作,认定他的创作在美国文学传统中所占的奠基地位及对后世美国文学的重大影响。他们的评价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着名作家、评论家对吐温的小说创作做出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什么是吐温小说艺术中具有持久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吐温的小说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这种机制对于说明小说艺术规律具有怎么的意义?鉴于诸多评论家也曾刻意强调他的创作所具有的意象化特征,我们很自然地将目光集中到了吐温小说的意象化描写上。我们发现马克·吐温的小说意象在美国民族文学传统初步形成的时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这也意味着,他的小说创作所包含的意象描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种价值无论对于吐温在美国民族文学史上占有的位置,还是对于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美国文学地位的确立,以及世界文学总体形态的构成,都有成立的理由。同时,这种意象描写不仅在和同时代美国其他作家的对比上,而且在和世界文学史上相当普遍的小说艺术创作的对比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个性化和体系化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本论文将研究重点确定为吐温各体小说(长篇小说为主,中、短篇小说为辅)包含的意象描写,考察和研究其小说意象产生的成因、特征、艺术技巧,以及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兼及他的小说意象对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做出的美学贡献。期望对其意象创造的经验做出客观的考察和理论性的总结,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经典的范例和有益的借鉴。研究吐温小说的意象,就必然依靠对于意象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本文依据中国古典意象观念,借助中国历代主要意象理论,形成阐述吐温小说意象的理论视角,据此对马克·吐温小说的意象化描写加以考察阐释,以便深入挖掘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深层含义以及个人化的形式技巧,探索到推动马克·吐温创作的动力性因素,即马克·吐温的个人经历和人格特质中推动他进行艺术创造的因素,以及美国社会现实中产生的创立美国民族文学的历史要求。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为了解决学术研究的前提问题,本文在第一章中便对涉及到的若干重要概念做一简要的说明。这些概念包括意象、核心意象、象征型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观念。在梳理概念范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中形成的意象概念和西方国家的意象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一定的差别。西方社会在古代时期对意象很少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主要从戏剧形象,即演员的扮演形式和装束方面,关注到这一艺术因素。在古罗马抒情诗人那里,尽管描绘到众多意象诸如自然山川和诸神象征,但也没有达到近代以来对于象征方法的热衷程度;在中国,则呈现出另一趋势。早在《诗经》《楚辞》形成的时代,诗人就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和象以及辞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老庄一派哲学伦理学,对中国古代的意象观念发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本文在运用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理论对吐温小说意象进行分析阐述时,既考虑到中外意象观念的差别,又侧重利用了两者的一致之处,使文本的分析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为了探讨吐温小说意象创造的个人成因,本文对促成吐温小说意象创造的社会和个人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特别是对具有直接作用意义的吐温个人性格特征做了比较细致的总结概括。为此,本文在同是基础部分的第二章,对马克·吐温生活的时代生活和美国社会基本状况做了一般性说明,对吐温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乃至一般性格心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论证,目的是要揭示时代生活和个人经验如何相互作用,并同时对吐温的小说意象的产生发挥了实质性作用。再次,马克·吐温小说意象艺术的构成。这部分是在初步整理吐温的小说意象描写的分布、类型、呈现方式、基本构造后,对若干具有重大意义的意象所做的尽可能全备的分析论证。这部分内容属于本文的重心所在,分别由第三、第四、第五章加以展开。其目的是将把吐温小说的意象体系从时代生活和个人经验背景中分离出来,以便单独就其审美内涵和象征意义加以分析论证。具体做法是研究其内部构造,审美机能,以及具有持久认同作用的审美含义和审美题旨,并根据其意象描写的实际成果,将自然意象、人物意象、民族国家意象分别予以讨论,对其中包含的自然观、人性观、以及包括道德和宗教观在内的民族国家意识等核心内容予以分析论证。最后,在全文的结论部分,对吐温小说意象的审美风格特征、文学史地位、艺术经验价值等问题做一简要总结。这部分是综合以上研究所形成的佐证,对其意象体系进行具体的美学风格和艺术内容的总结,目的是在总体风格上得出意象艺术的规律认识和相关结论,以便论证该意象体系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意象艺术贡献和地位,表明支撑马克·吐温小说艺术的审美价值的核心性要素的美学地位。
陈丽丽[3](2018)在《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特色小镇建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加快了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小镇经济建设,更有力地改善了以农业为主的小镇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态景观。杭州作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模范城市,在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上,更加注重以产业为特色,小镇经济与景观建设共同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研究性。农业类特色小镇依托小镇农业特色产业存在,本文选取杭州市政府公布的杭州特色小镇创建与培育名单中的农业类特色小镇进行重点调查研究,根据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的功能分别对小镇的生态景观、农业产业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四个景观方面进行景观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的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并指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当前景观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对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的景观建设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计算分析,并且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特色小镇景观评价等级进行确定,得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综合质量评价结果从高到低分别为龙坞茶镇、渔家小镇、好竹意小镇、稻香小镇、草莓小镇。归纳分析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的优势与不足,最后从农业产业景观营造的角度总结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的策略、设计原则及主要营造内容。文章特色之处在于创造性地将活动性景观作为农业类特色小镇的景观营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农业类特色小镇实际参与情况对对杭州的农业类特色小镇进行调研与分析。
袁荃荃[4](2013)在《新闻叙事学视野下的公司新闻研究 ——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新闻是目前财经媒体,尤其是新财经媒体的主流报道题材。它像一个有着独特偏好的跟踪监测器,不断向读者呈现着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公司“相”,不管是报道负面消息还是正面消息,它都会宣称它尊重真实与客观,强调它始终追求的是公共价值而非商业价值。研究方法上,本文一方面从《21世纪经济报道》公开发表的公司新闻中抽取出了一个有效样本,以便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另一方面,本人从该报社历次编委会上得到了不少内幕消息,可更真切地揭示出公司新闻的生产流程并阐释其生产逻辑。研究结论显示,《21世纪经济报道》的公司新闻更加偏好负面叙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更多地去报道负面消息而非正面消息;二,即便是中性报道,其报道也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凡报道基本离不开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信源使用方面,该报引用的匿名信源占总信源将近一半,且多数匿名信源实际上为报道提供了最关键的“爆料”或者最给力的“观点”。这些匿名信源常被报社记者称为“我的线人”、“深喉”,也会以保护消息源为由拒绝公开其真实身份。但这也难免会给某些记者留下作假空间,从而给报社公信力带来挑战。此外,该报在国内信源和国外信源的引用方面,虽没有明显偏信哪一类,但正是这种所谓不偏不倚,导致国外信源某种程度上的强势,这一方面挤占了国内信源,也即国内公司的发声空间,一方面也给报社公信力带来法律风险乃至政治风险。总体而言,本文希望通过细致审慎的抽样、分析,清晰地揭示出目前媒体是怎样报道公司的,并尽可能深入地阐释媒体何以如此进行报道。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独立商业媒体的运作,以及探索如何培育出拥有公信力和绝佳口碑的财经媒体,大有裨益。
孙风[5](2012)在《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小银章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居民投资途径也向多样化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贵金属及其衍生品等投资品成为居民投资的新方向。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依托中国具有116年历史的沈阳造币有限公司,拥有“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品牌的独家使用权专业承揽金、银、铜质纪念章的设计、加工、营销及定制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公司拥有大型精密和专用的加工设备,产品达到超一流工艺水准。多年来,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品牌第一为核心理念,专业加工各种贵金属及其衍生品,题材丰富,规格齐全,制作精美,口碑极佳,。本文研究的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小银章产品就是根据大铜章的高浮雕、多次压印、工艺复杂的特点,借助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国家造币工艺优势,为满足广大币章爱好者的收藏需求而开发的产品。通过小银章进行的设计、开发的深入研究、探讨,拓展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思路,为公司未来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方向。论文共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论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小银章产品市场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沈阳银泉实业总公司的具体情况,介绍了小银章的工艺特点,并与其他产品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小银章产品开发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介绍了沈阳银泉实业总公司小银章产品开发的环境分析,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外部环境方面,主要从贵金属价格的持续上涨刺激了贵金属纪念章的消费需求、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拓展了新型保值产品市场、理财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相应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传统币章收藏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为小银章提供了市场以及竞争对手分析五个方面组成。而内部环境则是从资源能力、销售能力和研发能力对企业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产品开发策略分析部分。在这一部分中,结合沈阳银泉实业总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合该公司实施的策略建议。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为小银章的开发成功提出了必要的保证措施。
谢玉阳[6](2011)在《BF集团品牌策划研究》文中提出国内摩托车行业发展到了今天,众多摩托车生产企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市场萎缩、原材料上涨等不利因素,价格竞争激烈,利润难以维持。风险总是伴生着机遇,危机同时,产业升级、市场整合的挑战也即将到来。做为老字号的摩托车生产企业,BF集团如何改变现状?能否抓住机遇?塑造强有力的品牌成为关键,关系到BF集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品牌理论、战略管理、营销理论角度出发,以BF集团本部拥有的“洛嘉”品牌为研究对象,对BF集团的品牌战略进行策划分析。本文充分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市场和企业调研,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对BF集团品牌策划的定位、推进、实施进行分析,为BF集团的品牌设计了定位,指出了BF集团的品牌要素,即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精益生产、信息系统、思想文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并且对企业在品牌策划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给出对策,完成较为全面的分析策划。对我个人而言,整个策划分析的过程,是将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这一目的也基本实现。BF集团是国内摩托车行业的大型企业,和国内大多数同行一样面临困境,正确的品牌战略能保证BF集团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为企业和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本文对BF集团具有相当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本文从行业全局出发,最终着眼于BF集团本部产量规模较小的“洛嘉”品牌,所以对于国内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的摩托车企业,本文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纹[7](2010)在《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我国白酒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格局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近10年的调整与发展,作为我国老八大名酒的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洋河酒厂)在市场上刮起了一阵阵“蓝色风暴”。但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如何抓住市场经济开放格局的大好机遇,实施有效的品牌营销来占领更大的市场,带来更高的企业效应,是洋河酒厂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白酒行业的整体营销态势为研究基础,以市场营销和品牌营销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紧紧结合洋河酒厂的市场营销现状,对洋河酒厂的发展及品牌营销的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通过将洋河酒厂与其他知名白酒企业的比较分析后,获得了构建洋河酒厂品牌营销模型的7个要素,并建立了相应的品牌营销模型,并结合洋河酒厂与其他白酒企业营销比较结果,提出了洋河酒厂品牌营销的相应对策,以期树立洋河酒厂的强势品牌营销形象,提升洋河酒厂的市场生命力,并希望能够为其他知名白酒企业实现强势品牌营销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赵小娟[8](2010)在《企业环境责任探析》文中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力量,同时企业污染环境的事件也是此起彼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环境责任问题的研究进入我国,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环境责任的争论到人们对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的逐渐认同,企业环境责任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截至目前,学术界并未对企业环境责任进行准确界定,关于企业环境责的概念也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相应科学的标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企业承担环境责任面临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就企业环境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并进行了分析。从环境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环境责任的产生过程,进而探讨企业环境责任的性质。对环境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一种法律责任,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依据。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理论、企业主体论、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权利义务理论做了深入论述,为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阐述。从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等方面论述了我国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现状,同时对国外的企业环境责任的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其经验进行分析。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足的原因分别从社会、政府、企业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主要对促进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提出了建议。首先从社会层面推进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其次从政府层面论述了如何推进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强调加大执法力度;最后建议从企业层面推进环境责任的承担。
李春杰[9](2010)在《新时期打工诗歌论》文中研究指明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打工文学,记录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文化心态的变迁。打工诗歌是打工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打工诗歌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它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因此它在当代文学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对打工诗歌文本的分析,着重论述了打工诗歌的价值和艺术上的不足之处,对这一新兴的文学潮流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冷静的剖析。首先,本论文探讨了打工诗歌的概念,并根据相关的资料,笔者对打工诗歌的流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将打工诗歌分成三个发展阶段。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细读,本论文探讨了打工诗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独特价值:打工诗歌是底层独特生命体验的审美表达;它是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文明冲突的真实反映;它是具有浓重乡土情结的城市文学;它创造了大量新颖独特的诗歌意象。然后是对郑小琼这个独具特色的打工诗人的个案研究。不容忽视的是,打工诗歌在艺术上存在着种种明显的、不可回避的缺陷,本论文分析了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几点建议。总之,作为草根阶层的创作,打工诗歌尚且处于边缘地带。我认为打工诗歌有它独特的价值,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艺术上的不足。打工诗歌应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地自我完善。
周艳玲[10](2010)在《社会资本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金正大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将社会资本理论应用到社会研究上。由“社会资本”发展而来的“企业社会资本”概念,成为研究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着眼点。本文以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金正大为研究对象,以访谈和文献为主要研究方式,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机理,研究特定场域的制度、文化环境与民营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在特定场域中社会资本的运用与累积过程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以此透视民营企业的成长规律。探讨民营企业成长的机制和过程,素描企业现实状态,不仅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而且也可以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中国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从本质上说取决于国家制度安排。而“市场配置资源”这只“无形之手”却又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左右着民营企业的兴衰。从近30年的发展历程看,民营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无论是在要素占有量上,还是在要素配置能力上都处在极其弱势的地位,致使民营企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的需求超强急迫。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企业要素参与企业运营,无疑是给企业增加了要素配置,同时也增强了企业要素的配置能力。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对社会资本有更高的奢望与渴求,有条件和充分的动机全方位地发展企业的社会资本。从企业社会资本的特征、生存状态、价值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企业需求的驱动下,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民营企业重要的资源配置渠道,而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作为企业社会资本,左右着民营企业的兴衰。企业社会资本作为要素进入企业,使得企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围墙”之内的经济体。企业更像是一个无边界组织,或者是边界内外的混合体。企业要发展,必须“拆除围墙”,跨越企业边界,通过多种途径编织关系网络,积极主动地建立广泛的交往和联盟,为自己带来机会和资源。企业社会资本的积聚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社会资本不仅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制度的完善而逐步衰弱,恰恰相反,它在实践中会越来越被强化,并通过契约绑定逐步走向规范化,使企业与其他社会实体的交往互动模式化,不会因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企业需要投资社会资本,发挥其功效,利用制度创新增加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在制度的逐步完善中重新建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机制,这是更重要、更艰巨的工作。构建和谐的企业关系网络,对和谐社会建设和企业的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了解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金正大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蕴藏在临沂社会、历史、文化的种种因素,使金正大有着巨大的社会资本存量。金正大正是将临沂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之中,整合相关资源,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融合中独自创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构建了适合企业发展的社会资本体系,使金正大的社会资本在文化、市场与制度的融合中越来越被强化。从企业角度看,企业要重视特定场域中企业社会资本生成要素的培养,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通过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不断建构和完善社会资本,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经营效率,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系统地剖析和探讨,需要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综合利用。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环境到政策,从经济到文化,综合分析研究民营企业的成长规律,不仅对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具有意义,而且对于学术研究也颇具价值。
二、企业报要有现代气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报要有现代气息(论文提纲范文)
(1)“忘却的飞行”及其痕迹——上海城市诗人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2)中国古典意象视域中的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意象与马克·吐温的小说意象 |
第一节 意象概念与中国传统意象观念 |
第二节 意象问题在晚近中国和外国 |
第三节 核心意象及其范例 |
第四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范例 |
第五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特征 |
第二章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主观与客观基础 |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主观、客观基础的理解 |
第二节 马克·吐温的童年记忆 |
第三节 马克·吐温的人格特质 |
第四节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主观自觉 |
第五节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客观依据 |
第三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自然意象 |
第一节 密西西比河意象 |
第二节 西部旷野意象 |
第四章 吐温小说的人物意象——少年儿童 |
第一节 汤姆·索亚意象 |
第二节 哈克贝利·芬意象 |
第五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人物意象——美国梦幻者 |
第一节 塞勒斯意象 |
第二节 萝拉意象 |
第六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国家意象及其他 |
第一节 美国国家意象 |
第二节 吐温小说的其他意象 |
第三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风格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特色小镇建设受到政策大力支持 |
1.1.2 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广阔前景 |
1.1.3 杭州特色小镇建设成果突出 |
1.1.4 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理论缺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1.5.1 国外相关研究 |
1.5.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类特色小镇 |
2.1.2 景观 |
2.1.3 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景观生态学 |
2.2.2 景观美学 |
2.2.3 大众行为心理学 |
2.2.4 层次分析法 |
2.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三章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方法 |
3.2.1 相关文献调查法 |
3.2.2 现场调研法 |
3.2.3 咨询与问卷调查法 |
3.2.4 归纳总结与分析法 |
3.3 调查安排 |
3.4 调查结果 |
3.4.1 稻香小镇 |
3.4.2 草莓小镇 |
3.4.3 渔家小镇 |
3.4.4 好竹意小镇 |
3.4.5 龙坞茶镇 |
第四章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 |
4.1 景观质量评价指标集的建立 |
4.1.1 建立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权重分析 |
4.2.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
4.2.2 计算权重并完成一致性检验 |
4.3 评价结果 |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等级 |
4.5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 |
4.5.1 稻香小镇 |
4.5.2 草莓小镇 |
4.5.3 渔家小镇 |
4.5.4 好竹意小镇 |
4.5.5 龙坞茶镇 |
4.6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4.6.1 产业特色挖掘不充分 |
4.6.2 景观营造趋于城市化 |
4.6.3 道路交通景观设施不健全 |
4.6.4 后期景观管理维护不到位 |
4.7 小结 |
第五章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策略 |
5.1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手法 |
5.1.1 方案合理,特色突出 |
5.1.2 活动融入,体现乡土 |
5.1.3 道路改造,完善设施 |
5.1.4 完善法规,加强景观维护 |
5.2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主要营造内容 |
5.2.1 特色农业景观营造 |
5.2.2 活动性景观营造 |
5.2.3 特色空间景观营造 |
5.2.4 特色文化景观营造 |
5.2.5 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文章特色之处 |
6.3 文章不足之处 |
6.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1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调研名单 |
附录2 专家征询问卷 |
附录3 专家评分权重计算结果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新闻叙事学视野下的公司新闻研究 ——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动机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预设与问题 |
1.5 重要概念的操作化界定 |
第二章 新闻叙事学:理论与方法 |
2.1 信息时代中的新闻叙事学 |
2.2 本研究选取的相关理论及其界定 |
2.3 对公司新闻抽样框的确定 |
2.4 对公司新闻叙事框架和消息来源的编码 |
第三章 对公司新闻“负面”叙事的实证分析 |
3.1 “负面”叙事在公司新闻中的运用 |
3.2 “负面”叙事主导公司新闻的新闻学内涵 |
小结 |
第四章 对公司新闻信源引用情况的实证分析 |
4.1 公司新闻信源引用情况概要 |
4.2 匿名信源在公司新闻中的引用情况 |
4.3 国外信源在公司新闻中的引用情况——兼议国外信源在公司新闻中的形象、作用 |
4.4 公司新闻信源引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
小结 |
第五章 对公司新闻叙事修辞的分析 |
5.1 研究方法及个案选取 |
5.2 对三大修辞手段在公司新闻中运用情况的分析 |
5.3 对公司新闻语言策略的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及引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小银章产品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2.1 研究内容 |
0.2.2 研究方法 |
第1章 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小银章产品市场前景 |
1.1 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简介 |
1.2 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小银章产品介绍 |
1.2.1 小银章的产品开发的市场背景 |
1.2.2 小银章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比较分析 |
1.2.3 小银章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
第2章 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小银章产品开发的环境分析 |
2.1 小银章产品开发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1 贵金属及其衍生品消费需求增加 |
2.1.2 新型保值产品市场发展 |
2.1.3 理财产业的不断推新 |
2.1.4 传统币章收藏对新产品的需求为小银章的开发提供了机会 |
2.1.5 竞争对手分析 |
2.1.6 小银章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
2.1.7 小银章产品的消费者心理分析 |
2.2 小银章产品开发的内部环境分析 |
2.2.1 品牌影响力分析 |
2.2.2 生产销售能力分析 |
2.2.3 科技研发能力分析 |
第3章 小银章产品的产品开发策略设计 |
3.1 小银章产品进攻式开发策略 |
3.2 小银章产品模仿式开发策略 |
3.3 小银章产品系列化开发策略 |
3.4 小银章产品差异化开发策略 |
第4章 小银章产品的开发保障措施 |
4.1 完善小银章产品开发的外部基础 |
4.2 小银章产品的品种创新 |
4.3 建立合理的发行销售机制 |
4.4 建立切实有效的设计师选择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BF集团品牌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品牌理论 |
2.2 品牌策划与策略 |
2.3 相关理论与工具 |
3 BF集团概况及品牌策划存在的问题 |
3.1 BF集团概况 |
3.2 BF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
3.3 BF集团品牌策划存在的问题 |
4 BF集团品牌策划设计 |
4.1 BF集团品牌策划的原则 |
4.2 BF集团品牌定位 |
4.3 BF集团品牌策划方案设计 |
5 品牌策划和实施与评估 |
5.1 BF集团品牌策划的实施重点 |
5.2 品牌策划实施的误区与风险 |
5.3 BF集团品牌策划的评估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品牌的理论研究 |
2.1.1 品牌的起源及定义 |
2.1.2 品牌的作用 |
2.2 品牌营销的理论研究 |
2.2.1 品牌营销的概念及内涵 |
2.2.2 品牌营销概述 |
2.2.3 品牌营销的五个要素 |
第三章 洋河酒厂的品牌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 洋河酒厂品牌发展回顾 |
3.1.1 建国以前洋河酒厂的地位与发展 |
3.1.2 建国以后洋河酒厂品牌的发展状况 |
3.2 洋河酒厂营销现状分析 |
3.2.1 洋河酒厂产品现状 |
3.2.2 洋河酒厂的营销渠道分析 |
3.2.3 洋河酒厂营销现状阐述 |
第四章 洋河酒厂品牌营销模型的研究 |
4.1 建立品牌营销模型的意义 |
4.1.1 建立品牌营销模型的理论意义 |
4.1.2 提升品牌营销模型的现实意义 |
4.2 洋河酒厂品牌营销模型的建立 |
4.2.1 品牌营销模型要素的选取 |
4.2.2 品牌营销模型的建立 |
4.2.3 品牌营销模型结构阐述 |
4.2.4 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
第五章 洋河酒厂提升品牌营销效应的对策 |
5.1 洋河酒厂导入企业识别体系的对策 |
5.1.1 洋河酒厂理念识别系统的构建 |
5.1.2 洋河酒厂行为识别系统的构建 |
5.1.3 洋河酒厂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 |
5.2 提升产品质量与产品创新力度 |
5.2.1 与其他知名白酒产品质量及创新的比较研究 |
5.2.2 洋河酒厂提高产品质量与产品创新的对策 |
5.3 洋河酒厂的品牌定位创新 |
5.3.1 赋予洋河酒厂"蓝色"文化新的内涵 |
5.3.2 营造洋河酒厂兼容并蓄的蓝色文化新环境 |
5.4 洋河酒厂品牌营销的整合 |
5.4.1 强化洋河酒厂的广告传播力度 |
5.4.2 创造独特的洋河酒厂公关传播模式 |
5.5 优化洋河酒厂的多品牌战略模式 |
5.5.1 与其他知名白酒品牌模式的比较分析 |
5.5.2 洋河酒厂品牌模式的选择对对策 |
5.6 构建洋河酒厂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 |
5.6.1 洋河酒厂伙伴营销网络的构建 |
5.6.2 洋河酒厂网络渠道健康成长的保障 |
5.6.3 洋河酒厂大客户渠道的营造 |
5.7 加强洋河酒厂品牌的保护力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洋河酒厂的品牌营销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企业环境责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 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 |
1.1 环境问题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
1.2 企业环境责任的性质 |
2 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依据 |
2.1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理论 |
2.2 企业主体论 |
2.3 环境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理论 |
2.4 外部性理论 |
2.5 权利义务理论 |
3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企业环境责任的国内外现状 |
3.2 我国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足的原因 |
4 促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建议 |
4.1 从社会层面推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
4.2 从政府层面推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
4.3 从企业层面推进承担环境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新时期打工诗歌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打工诗歌的界定及流变 |
1.1 打工诗歌的概念 |
1.2 打工诗歌的流变 |
1.2.1 萌生期 |
1.2.2 生长期 |
1.2.3 勃兴期 |
第2章 打工诗歌的独特价值 |
2.1 底层生命体验的审美表达 |
2.1.1 生存困境的直接投射 |
2.1.2 精神困境的如实展示 |
2.2 城乡文明冲突的真实反映 |
2.2.1 农民工是城市化过程的必然产物 |
2.2.2 城乡文明冲突的客观展示 |
2.3 浓重乡土情结的城市文学 |
2.4 新颖独特的诗歌意象 |
2.4.1 与打工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象 |
2.4.2 卑小的动物意象 |
第3章 郑小琼——具有独特气质的女诗人 |
3.1 超越性别的大胆书写 |
3.2 颇具深度的批判精神 |
第4章 打工诗歌艺术上的缺失 |
4.1 文本呈现的共同困境 |
4.1.1 语言浅显、粗砺 |
4.1.2 题材相对狭窄 |
4.1.3 格调较为低沉、灰暗 |
4.1.4 意境的缺失 |
4.2 呈现困境的原因 |
4.3 如何走出困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打工诗歌大事年表 |
附录2:部分打工诗人资料 |
致谢 |
(10)社会资本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金正大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个案的选取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社会资本概念的由来和定义 |
二、社会网络观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 |
三、社会资本的功能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定位和说明 |
第五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二章 制度、市场与企业社会资本 |
第一节 国家制度安排:"巨人之手"掌控生死 |
一、关于民营企业 |
二、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崛起 |
三、政治松绑: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
第二节 市场配置资源:企业社会资本价值凸现 |
一、市场配置资源为民营企业要素配置打开方便之门 |
二、民营企业发展原因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资本的价值分析 |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界定 |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特征 |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流程与生存状态 |
四、企业社会资本价值分析 |
第四节 小结:制度安排与内在需求的融合 |
第三章 战略、需求与金正大的发展 |
第一节 民营企业的缩影:了解金正大 |
一、走进金正大 |
二、不能不说的三个重要历史截点 |
第二节 金正大发展战略定位的核心价值取向 |
一、认识缓释肥料 |
二、金正大发展战略定位的核心价值取向 |
第三节 金正大——企业社会资本的集合体 |
一、金正大创业发展之企业要素需求 |
二、金正大——企业社会资本的集合体 |
第四节 小结:战略与合作——金正大社会资本的运用 |
第四章 金正大社会资本的建构 |
第一节 金正大社会资本生成的来源要素 |
一、网络 |
二、契约 |
三、信任 |
第二节 金正大社会资本的构成 |
一、扩展营销网络:纵向社会资本生成 |
二、创造社会支持网:横向社会资本生成 |
第三节 金正大社会资本的建构途径 |
一、打造核心竞争力:创新网络形成 |
二、品牌推广:支撑体系建立与完善 |
三、建设示范田:培育用户支持网 |
四、广告与赞助:媒介网络的维护与创新 |
第四节 金正大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构 |
一、品牌营销:企业纵向社会资本缺乏整合性 |
二、企业合作:企业横向社会资本缺乏产业集聚性 |
三、政策支持:社会资本生成的环境支撑有待加强 |
四、筹资上市:资本的转换需关注 |
第五节 小结:"拆除围墙"——金正大发展实践反思 |
第五章 文化传承与企业成长 |
第一节 "梦幻临沂"让金正大得以随波逐流大浪淘沙 |
第二节 场域文化:金正大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文化根基 |
一、淳朴、厚道、善良、耐劳的品格力量助推企业打开外地农资市场 |
二、拥护领导、服从权威的价值取向积聚起民企创业期的资本 |
三、良好的党群关系让企业得到更多行政支持 |
四、知足长乐、安贫乐道的信念为企业财富聚集提供心理基础 |
五、强烈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建立企业秩序 |
六、儒家文化的传承演绎出金正大的企业文化 |
第三节 存在场域的文化环境塑造了金正大经营者的社会资本 |
一、金正大创业者的精神特质 |
二、示范效应:金正大经营者决定投身化肥行业 |
三、身份转换:金正大经营者获得稀缺资源 |
四、政治投资: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转换 |
第四节 小结:临沂肥业发展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金正大企业名称阐释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企业报要有现代气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忘却的飞行”及其痕迹——上海城市诗人社研究[J]. 许道军. 文艺评论, 2020(02)
- [2]中国古典意象视域中的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研究[D]. 于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D]. 陈丽丽.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4]新闻叙事学视野下的公司新闻研究 ——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D]. 袁荃荃. 山东大学, 2013(10)
- [5]沈阳泉银实业总公司小银章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 孙风. 辽宁大学, 2012(05)
- [6]BF集团品牌策划研究[D]. 谢玉阳. 西北大学, 2011(05)
- [7]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研究[D]. 吴纹. 中南大学, 2010(03)
- [8]企业环境责任探析[D]. 赵小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3)
- [9]新时期打工诗歌论[D]. 李春杰. 河北大学, 2010(11)
- [10]社会资本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金正大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D]. 周艳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