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哈密凹陷四道沟地区T_2~k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哈密凹陷四道沟地区T_2~k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一、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哈密凹陷四道沟地区T_2~k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贾祥明[1](2019)在《孤西地区中生界火山岩裂缝发育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渤海湾盆地油气田勘探的不断深化,在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生界火山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流,测试显示该层位勘探潜力巨大,有望成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接替区。济阳坳陷已有的火山岩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界火山岩,而对中生界火山岩的研究还未系统展开。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岩心资料、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技术、碳氧同位素测试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等手段,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次序和脉体充填时间。论文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孤西地区火山岩主要发育六种不同类型的裂缝:自碎裂缝、构造裂缝、风化淋滤裂缝、网状裂缝、充填残余构造缝隙和构造-充填-溶蚀缝隙,其中缝内充填矿物为: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英、燧石和长石,主要矿物是方解石。(2)裂缝发育的先后次序为:自碎缝、网状缝、风化缝、构造缝。(3)在岩心描述的基础上,借助镜下观察和阴极发光手段,发现晶体形态主要分为三类:拉长块状结构、拉伸状结构和纤维状结构;根据晶体生长方向和生长界面的不同分为:对向式脉体、背向式脉体和拉伸式脉体。孤西地区方解石CL主要呈明亮色桔黄色、中等桔黄色和红褐色;其中有些矿物还能观察到交代作用和溶蚀现象,如方解石交代粘土矿物、石英溶蚀后被方解石充填现象。孤西地区某些火山岩发育裂缝复合脉(石英+燧石+方解石或石英+方解石),其中硅质矿物在方解石CL的衬托下,不发光。孤古19井埋深2483.85m处的缝1发育四期不同CL的方解石脉,能够推断出至少存在四期流体,再结合研究区热演化史,可以推断出不同方解石CL所对应的时间:第一期红褐色光(浅埋)、第二期中等桔黄色光(早起抬升)、第三期明亮桔黄色光(深埋)和第四期红褐色光(深埋)。(4)通过方解石脉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能够确定五种成脉流体来源:围岩上部或下部沉积岩中的地层水、围岩中内源流体、烃源岩排烃、大气淡水和地幔热液;推断出随着深度增大,氧同位素也增大,而碳同位素先减小后增大。电子探针分析通过分析铁含量,验证了氧同位素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方解石脉体均一温度温度范围54℃~146.6℃之间,可大致划分出四期不同区间温度,其中主峰分布范围在100℃~120℃,次峰分布在80℃~100℃之间。

马珊珊[2](2018)在《基于地震数据曲率几何属性的裂缝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的预测已经成为裂缝性油气藏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裂缝的分布极其复杂,基于地震数据的曲率属性能准确地反映和预测裂缝发育规律,使用曲率属性可以有效地提高裂缝预测精度和准确度。南堡凹陷最主要的特征是断裂和裂缝极其发育,在南堡凹陷油气藏的储存和运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南堡凹陷的中浅层仍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因此,本文采用地震数据体提取曲率属性,对南堡凹陷断裂和裂缝发育情况进行预测。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了曲率属性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层面曲率属性,主要是在3×3网格化的基础上进行趋势面拟合获得曲率值;另一种是三维体曲率属性,体曲率属性综合利用地震数据体的三维空间方位中的信息,是应用离散导数的算法对地震同相轴倾角数据进行一次一阶求导而获得各类体曲率属性。同时对比了各类曲率属性对裂缝的识别效果。(2)厘定了地震数据三种预处理方法,并对各方法适应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分析了中值滤波、高斯滤波和构造导向滤波三种地震数据预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探讨了滤波窗口大小和迭代次数对去噪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不同滤波方法对地震数据的噪声的压制效果,在提取曲率属性之前,选取最合适的滤波方法先对地震数据体进行预处理,从而消除噪声的影响。(3)运用层面曲率属性和体曲率属性对南堡凹陷2号构造进行了裂缝预测。层面曲率的主要利用地震数据体追踪出的层位计算曲率值而获得曲率分布图,从而预测裂缝的发育区。而体曲率属性进行裂缝预测,首先是在获取曲率属性的基础上,追踪研究区内的断裂,并建立整个区域的断裂分布。随后将曲率属性和蚂蚁追踪技术相结合,获得区域内的裂缝分布,并提取了裂缝碎片,利用确定性建模的方法,建立裂缝离散模型,从而获得裂缝的走向,倾向和长度等几何特征。

曾均[3](2016)在《优质储层地震预测与评价的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以研究优质含油气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及应用为核心,依托准噶尔盆地MD地区DA10井区三维实际地震资料,结合工区内的地质以及测井资料,开展研究区百口泉组优质储层预测。首先结合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区百口泉组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分析总结出该区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1)有利沉积相带;2)断裂及裂缝发育区;3)岩性和物性有利区。采用了地震波形分类、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结合地震剖面对MD地区有利沉积相带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进行识别;分析研究区经历的地质构造运动,认为研究区裂缝主要是构造裂缝,有针对性的选取地震分频相干技术、基于方向性加权相干分析、曲率属性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目的层断层进行组合以及裂缝发育带的识别。利用地震叠后数据体,运用地震分频振幅属性、叠后稀疏脉冲反演、基于神经网络的测井参数反演,再结合叠前AVO的初步分析,对DA10井区三维地震资料范围内百口泉组优质储层的岩性及物性进行了识别和预测。本次研究解释了DA10井区的断裂系统,已经落实了DA13、DA14两块断块圈闭;研究认为研究区裂缝为断层伴生裂缝为主,裂缝发育带主要处于大断裂带附近,DA10井区总共落实4块裂缝发育带;综合优质储层各个主控因素的预测,认为研究区目的层总共有4块优质储层发育带。有利储层分别为:DA11井西边以及南边区域、DA13-DA14-YAN001-XY2-YAN002井区域、YB2井区域、DA10井南区域。以上研究成果为研究区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本次研究所建立的优质含油气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技术及工作流程对于研究区及类似地区今后的优质储层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值得推广应用。

徐奔奔[4](2016)在《基于各向异性的致密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致密裂缝型油气藏作为新兴的油气资源,是一种具有极大开采潜力与实际应用价值的非常规资源。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对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致密裂缝性油气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致密储层地层介质的特点,基于裂缝介质各向异性理论,建立了等效致密储层裂缝介质模型。利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进行数值模拟,针对各种模型模拟结果,研究讨论了地震波在该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特征,通过对比一系列不同情况下的VTI、HTI介质模型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与结论。在此基础之上,对表征各向异性的物性参数进行了分析,通过模型试算,得到了不同参数分析结果并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了HTI介质中P波方位各向异性特点,开展讨论不同的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近似公式,研究了不同近似公式的近似程度与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HTI介质中反射系数随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基于简化近似公式对方位各向异性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HTI介质走时计算与模拟基础之上,得到了裂缝型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时间的方位特性及相关规律。根据地震波在HTI介质中传播时振幅与走时两方面的方位特性,研究了两种裂缝识别与检测的方法。常规方法是基于弱各向异性介质反射系数的近似公式,利用最小二乘通过求解超定方程可以得到裂缝发育的方位信息。针对常规方法精度低,结果可靠性差等问题,研究了新的方法:去除反射系数中各向同性成分,利用不同测线反射系数差值提高了裂缝方位信息反演的精度。根据不同方位测线反射走时信息,利用反射波走时的非双曲特性,通过不同测线方位动校正速度得到了裂缝发育方位与裂缝发育密度信息。基于正演模拟道集数据,对致密储层裂缝进行了定量化描述,在模型上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了走时预测方法,常规方法是通过解超定方程组确定裂缝方位信息。如果介质的走时或速度差异很小就会造成病态矩阵,无法得到可靠解。对于超定问题,利用自适应方位线数值选取方法,通过动校正叠加能量最大的办法,进行计算迭代控制。然后取拟合结果的加权值,作为最终结果。通过理论模型数据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靠性。

杨锋[5](2016)在《川西新场须五段裂缝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页岩气、致密砂岩气与火成岩油气藏等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裂缝研究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裂缝对油气藏的运移、成藏与储集有重大影响,既有利于油气藏的运移与储集,也会对已有油气藏形成破坏,且大量微小裂缝的存在对改善储层储集性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裂缝成因的复杂性、形态多样性及大小尺度问题,裂缝预测存在较强的多解性,单一学科或单一方法来预测裂缝发育带,往往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多学科的结合与多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多解性,提高裂缝预测的可信度。本论文以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五段为例,采用多种叠后裂缝预测技术手段来预测裂缝的有利发育区。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是新场气田主要含气层系之一,须五段为典型的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岩性较致密,横向非均质性强,储集类型为孔隙裂缝型,储层有效性与裂缝密切相关,因此寻求新场须五段有效裂缝预测技术,指出裂缝的有利发育区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统计工区内各井井上裂缝类型及发育情况,分析裂缝在测井上的响应特征,分析井上裂缝发育程度;通过精细井震标定寻找井上裂缝发育段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裂缝段地震剖面反射特征,提取相应的地震属性来分析裂缝区在属性图上的特征;依托四个目的层位的构造图,结合断裂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识别断裂—裂缝构造带。针对裂缝尺度问题,采用高低分辨率相结合来提取不同地震属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地层倾角技术能较好的识别出大断裂及其断裂发育带,圈定断裂与裂缝大体分布范围,定性分析断裂—裂缝系统的分布;提取四个目的层沿层相干属性并加以分析,优选目的层沿层裂缝的有利发育区;蚂蚁体裂缝识别技术主要针对小断层与微裂缝的识别,参照地质构造条件及应力分析来设置合理参数,完成小断裂与微裂缝的追踪与识别,优选裂缝有利发育区。综合不同叠后裂缝预测方法预测的裂缝有利区,以地层倾角为参考,重点结合相干属性与蚂蚁体技术,圈定裂缝发育的综合有利区,再同井上裂缝统计成果比对,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裂缝有利区同井上裂缝平面分布大体吻合,可信度较高。

王本强[6](2014)在《元坝中部须家河组四段裂缝特征及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在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钻井、录井、地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测、成像测井解释和生产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对元坝中部须家河组四段裂缝特征和预测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元坝中部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燕山晚期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须家河组四段主要发育构造裂缝,以低角度和高角度剪切缝为主,分别占该区裂缝总数的45%和30%,水平缝和直立缝占总数的25%;裂缝长度中等,宽度较小,密度小,间距大,以小宽度裂缝为主;裂缝充填程度以未充填和半充填为主,占裂缝总数的65%,全充填裂缝占35%;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沥青质,其次是碳质和泥质。须家河组四段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NW向和NEE向,其次为近SN向和NE向;该区裂缝主要发育两期,第一期为NW向、NE向的平面剪切缝,第二期为近SN向、NEE向的平面剪切缝,以及少量NW向的剖面剪切缝;NW向裂缝与现代地应力方向NWW-SEE向基本一致,表明该组裂缝的有效性相对较好。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受构造应力和构造部位、岩性及岩层厚度的影响。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Ⅰ级裂缝发育区主要为断鼻构造、多组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断裂转折端及断裂尾部;Ⅱ级裂缝发育区主要为构造高点和多组断裂夹持带。裂缝发育区主要位于元坝9-元坝3-元坝5井区、元陆301H-元陆1-元陆29井区、元陆3-元陆28井区、元陆31井区以及元陆4-元陆16井区。综合研究表明元坝中部须四段裂缝发育的有利区主要为沿着北西向断层呈带状分布的Ⅰ级裂缝发育区和构造走向为北西向的断鼻构造的Ⅰ级裂缝发育区。

裴承河[7](2014)在《玉北1井区奥陶系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麦盖提斜坡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是塔西南坳陷内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近几年来西北油田分公司加大了巴-麦地区的勘探力度。2009年11月在麦盖提斜坡东南部针对奥陶系部署的YB1井第三次大型酸压获工业油气流,实现了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突破。2011年在玉北1断隆带先后部署了5口开发评价井,先后获得工业产能并投入试采。由于玉北地区目前完钻井资料较少,勘探开发程度低,勘探中开发还存在储层类型及储层分布特征认识不清、油水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和油藏能量及油井产能状况认识不够等问题。本论文研究采用储层地质学、实验室测试、储层地球物理测井、油气开发地质学和油藏工程等的原理与方法,在前人构造、断裂及古地貌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心、钻测井资料分析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类型研究。充分利用已投产井的测试、生产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分析油水分布特征并明确油藏类型。依据试采井动态特征进行油藏能量评价,对有利储层发育区带进行产能评价。通过研究区19口探评井岩心、录井、测井(包括成像测井)和测试等资料,明确研究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溶蚀孔洞以及大型溶洞,其中裂缝和以不同程度充填的高角度中-小裂缝为主;溶蚀孔洞以小洞为主,方解石充填为主;YB1、YB1-1X、YB1-2和YB1-5等4口井钻遇洞穴。将钻井剖面储层划分为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溶洞型储层。通过典型岩心裂缝、孔洞发育层段和放空漏失层段的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的响应特征研究,建立了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溶洞型储层的综合识别标志。对研究区11口单井纵向上各类储层的发育进行了划分并编制单井综合柱状图,结合试采情况和地震剖面开展了连井储层发育段对比研究。目前建产井以裂缝-孔洞型和溶洞型为主,纵向上初步划分为3个储层段。以单井测井、试油、试采资料为依据,总结了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溶洞型储层的电性特征,提出了划分油层和水层的电性标志并进行了单井剖面的油水层综合划分。储层电阻率受地层流体性质、储层类型和井漏有关,没有井漏时的裂缝型、裂缝-孔洞型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以100.m为分界,但井漏的溶洞层段油层电阻率一般低于100.m。当井孔位处储集体较低位置或储层条件较差时,可能返排率较高,不能把初期产水简单归结为水层或油水同产层。从原始单井油水分布和开发油水变化分析了缝洞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结合断裂、古地貌和储层空间发育预测成果,从缝洞储层形成和烃源充注方面研究了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玉北1断隆带东段高部位除YB1-8顶部测试产水外,各井剖面均以含油为主,中段低部位的YB1-1X顶部以水为主。各试采井地层压力下降快、无水采油期短,除YB1-4井外各井均已经产出地层水,研究区油气充注程度整体不高。玉北1井区储层为裂缝和岩溶成因,这决定了储集空间的相互分隔性。油井能量普遍较低、开发动态各异和过早见水表明储集空间以小型局限缝洞体为主。结合原油性质、地层压力和温度条件,玉北1井区奥陶系油藏特征可以综合描述为具有正常温度、压力条件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中-重质未饱和油藏。统计表明玉北1井区各井产能与地震反射特征、储层特征有一定关系,当储层剖面主要为裂缝-溶洞型储层时有较高初期产量;当储层剖面主要为裂缝型储层时一般产量较低。基于缝洞储层发育以鹰山组顶面以下80m为主,建议进入古风化面深度不超过100m,以断垄的高部位部署开发井为宜。

汪勇[8](2013)在《裂缝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逐渐增多,导致常规油气藏正在逐渐减少,勘探开发的难度也日益增大。这些现实导致了必须将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转向深部储层和非常规油气藏,所以裂缝油气藏已成为当前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领域。需要注意的是,裂缝油气藏的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大、储集空间类型和渗流物理特征复杂、裂缝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大、填充物性质和类型多样、储集空间分布规律不清等诸多因素,都给裂缝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裂缝油气藏也成为当前油气勘探工作的难点之一。目前,生产和科研实践表明,如果要利用单一的学科或方法对裂缝进行预测通常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多学科、多方法和多参数对裂缝进行综合预测,减少多解性,提高勘探发开的成功率。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是该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认识不清,且针对火山岩裂缝预测的识别技术缺乏,因此需要建立适合哈山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建立火山岩裂缝有效的地震识别模式,指出哈山西地区不同构造带的裂缝有利发育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不但能尽快明确裂缝发育特征,建立火山岩裂缝综合预测技术,还对类似勘探区带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论文围绕哈山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综合预测,为下一步该地区的勘探部署提供依据,主要开展了以下7个方面的研究:(1)对国内外裂缝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研究区特点,提出了针对本地区裂缝识别的具体思路和方法。(2)收集、整理、分析了各类地质、录井、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通过观察、描述裂缝,对裂缝发育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总结;从构造、断裂、储层等多个方面,对本区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裂缝段的测井、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完成了裂缝段测井响应图版和裂缝段地震响应成果图。(3)完成了6个不同裂缝参数的地震地质模型的建模及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并对其地震波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本区地震属性分析和敏感性属性提取提供了依据。(4)计算并分析了相干、倾角、方位角、曲率、吸收衰减等多种叠后地震属性数据体,并分析了属性过井剖面以及水平切片。在此基础上,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利用地震属性对本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发育带进行了预测;此外,在对6口重点探井的测井资料进行特征曲线重构的基础上,采用拟测井曲线稀疏脉冲反演的方法进行了叠后裂缝预测。(5)研究了裂隙介质的基本理论(Hudson理论和Thomsen理论),从速度、振幅、衰减等方面对叠前纵波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6)对本区叠前地震道集进行了叠前保幅处理、偏移距-方位角处理,分方位角叠加、偏移及裂缝发育段的岩石物理模型正演,以及基于应力场分析的构造成因裂缝预测;利用叠前AVAZ和FVAZ特征,对本区进行了综合裂缝预测,得到了裂缝发育方位和密度预测图。(7)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系、不同类型裂缝的预测技术展开适用性研究,明确不同技术之间的组合衔接关系,优选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系的适用方法。在技术适用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岩性特征、裂缝规律、构造复杂程度、地震资料质量、钻井多少,优化组合不同裂缝预测技术,建立准西北缘火山岩裂缝的地震有效识别模式,最终指导裂缝储层有利发育区的预测。结合上述研究内容,通过对哈山西地区实际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本论文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研究区的裂缝表现为高角度、近平行分布的特征;裂缝走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裂缝发育密度可以达到50条/米,而半充填-未充填的裂缝占裂缝总数的86%,因此工区裂缝整体具有“高角度、高密度、高有效”的特征,对于该区的油气运移、富集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本区的裂缝主要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对本区裂缝发育起到主要控制作用的因素为岩性和区域构造位置。(2)明确了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对裂缝发育的响应规律:①钻井液的侵入会使高导缝在FMI图像上主要表现为深色的正弦曲线;被后期次生作用的高阻矿物所填充的高阻缝在FMI图像上则主要表现为亮色正弦曲线。②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发育段的响应特征为:声波时差对裂缝的反映效果与裂缝规模及形态有关,若裂缝为水平缝或网状缝,且裂缝相对发育,则声波时差值会变大,速度会降低;当裂缝开度较大时,声波曲线可能会出现“周波跳跃”的现象:自然伽马曲线一般较低,但可能出现突然增大的现象:井径曲线可能出现扩径现象;密度曲线在裂缝发育段可明显降低;此外,还由于钻井液的侵入,导致电阻率曲线值显着降低,所以其特征为高电阻率的背景上出现相对较低的电阻率值:由于补偿中子测井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所以在裂缝发育段上,显示的孔隙度值较高,若中子孔隙度越大,则表示裂缝相对越发育。(3)对裂缝段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认为:在叠后地震剖面中裂缝发育段的反射主要以延伸距离较短、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同相轴为主,横向连续性差:在反射强度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反射强度高值呈串珠状、非连续样式:瞬时频率会随深度的增加和油气的填充产生衰减,但在低频趋势下可能出现高频信息,推测与裂缝导致地震波干涉有关。(4)从裂隙模型正演和实际地震属性分析两方面来看:①裂缝密度和裂缝速度是影响地震波场特征的首要因素,裂缝密度越大,速度与围岩的差别越大,裂缝响应越明显,总体上是杂乱反射特征,局部呈现短的倾斜同相轴。②裂隙发育区会使得其下伏地层成像不清楚。③地震属性最能反映裂缝密度和裂缝速度的变化,其次是裂缝长度和宽度,很难反映裂缝倾角的变化。对裂缝发育比较敏感的属性包括均方根振幅、平均反射强度和瞬时频率等。④所设计的实际过哈浅6-哈山1井的地震地质模型,其正演结果与实际地震剖面能较好地对应,其裂缝发育带的反射特征与实际地震记录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属性分析结果认为相干体、倾角、方位角和曲率等属性也对裂缝发育带较敏感,为实际资料的裂缝预测奠定了依据。(5)通过相干及多属性叠合技术能更好地从宏观上检测裂缝的主要发育部位,预测结果认为裂缝发育区带主要位于哈浅6井以南的区域,并且自上而下,裂缝预测发育区域有自北向南逐渐变小的趋势,但是裂缝发育程度是逐渐由弱变强的。(6)通过对多条敏感测井曲线的加权拟合重构出了对裂缝段反映更为准确的特征曲线,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拟测井稀疏脉冲反演研究,从而实现了对裂缝发育特征的定性-半定量预测。预测的结果显示:裂缝发育区与波阻抗反演剖面中的低值区对应,其吻合关系较好。(7)分别从裂隙参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纵波反射系数的方位各向异性、NMO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单层EDA介质时距曲线特征、正交测线的P波时差、方位变化的Q值估算裂隙走向这6个方面研究裂缝,对叠前方位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①裂隙介质中三类波的速度和衰减与裂隙密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裂隙密度的增大,纵横波速度降低,衰减增大②在EDA介质中,三类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干裂隙中纵波变化明显,含流体裂隙中横波变化明显;③在近偏移距(小入射角)时,反射系数在不同方位角时差别较小,在大偏移距时差别增大,所以大偏移距信息更能反映各向异性特征。④沿裂缝走向观测时,波的视速度最大,其旅行时最小,取得最大的动校正速度;垂直裂缝走向观测时,波的视速度最小,其旅行时最大,得到最小的动校正速度。⑤测线沿着裂缝对称轴方向或垂直裂缝走向时衰减最大,垂直裂缝对称轴方向或沿着裂缝走向时衰减最小值;入射角越小,衰减随观测夹角的变化越小,入射角为0°(垂直入射)时,衰减小且不同方位观测时无差别。(8)运用叠前AVAZ和FVAZ综合裂缝预测技术对哈山西三维区的裂缝发育方向和密度开展半定量-定量研究,预测结果认为:裂缝发育密度以哈山1井—哈山2井—哈浅7井一线为裂缝密度的转折线,该线以南密度明显要高于以北,而研究区以南的区域内裂缝密度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存在一些局部高值区,如哈浅6井、哈浅101井等;裂缝发育方向以北东-南西、北西-南东为主。(9)针对研究区不同裂缝特征、不同层系、不同构造区带的地质特征及所具有的资料情况,在不同裂缝预测技术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典型预测模式进行了总结:按照裂缝宏观描述→裂缝定性描述→裂缝半定量—定量描述逐步深入的思路,首先在正演模拟基础上运用叠后多属性技术揭示相对宏观的断裂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曲线重构反演技术对裂缝发育特征展开更为精确的定性预测,指出不同区域、不同层段裂缝的相对发育程度。最后,通过叠前AVAZ和FVAZ裂缝预测技术指出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裂缝发育密度及方向,实现对裂缝的半定量—定量的预测。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首次应用多属性预测技术及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哈山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发育带进行了预测,其预测结果与实钻资料吻合较好。在基于地震多属性的预测中,为了更好地减少预测的多解性,首先优选了对裂缝发育敏感的地震属性。本次研究通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含裂隙介质的层状模型及实际过井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属性交会分析两种手段,确定了能较好反映本区裂缝发育的若干地震属性,为叠后裂缝预测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BP神经网络原理,得到了地震属性与裂缝发育密度的非线性关系,最后预测了全区裂缝发育密度的平面分布图,实现了裂缝的半定量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钻资料吻合。(2)从理论上对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推导了裂隙密度等因素与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的关系,为叠前裂缝预测奠定了理论依据。本文中重点论述了由方位角变化的Q值估算裂隙走向和岩石速度比的方法,并推导出利用正交测线的Q值参数计算裂隙方位的计算公式。最后基于叠前P波方位各向异性分析技术进行了哈山西地区裂缝综合预测,得到了裂缝发育方位和密度预测平面图,其结果与实钻资料吻合度较高。(3)首次对不同裂缝预测技术优势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哈山西地区的火山岩裂缝综合预测模式,明确了其技术流程。综合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该地区其他类似勘探区带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其预测模式为:按照裂缝宏观描述→裂缝定性描述→裂缝半定量—定量描述逐步深入的思路,首先运用叠后多属性技术揭示相对宏观的断裂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曲线重构反演技术对裂缝发育特征展开更为精确的定性预测,指出不同区域、不同层段裂缝的相对发育程度。最后,通过叠前裂缝预测技术指出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裂缝发育密度及方向,实现对裂缝的半定量-定量的预测。

张庆[9](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长6段储层特征与油气藏分布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富黄探区的勘探成效都比较低,随着油藏认识水平提高、勘探工艺的进步,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黄探区的石油勘探取得突破,主要是在探区西部延长组长6段发现多口高产井,并圈定了含油面积,揭示出本区延长组长6段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但限于本区勘探程度低、分析测试等资料缺乏,对油藏特征方面研究进展缓慢。本文在收集大量地质、钻探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应用常规岩心物性分析测试、铸体薄片及鉴定、粒度测试、粘土矿物X衍射、重矿物分析、锆石同位素法、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压汞等技术手段,对本区延长组长6段物源及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从沉积、成岩角度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储层进行了综合分类评价;在储层研究的背景下分了析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确定了长6油藏的物性下限,并建立了长6油藏油水判别图版,对典型油藏进行了解剖,探讨了储层特征对油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油气富集规律,完成有利目标区优选。取得的主要认识:1、三叠系延长期,研究区内沉积物源为双物源(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具有混源特征,长63-长61北东-南西向物源增强,南西-北东向物源减弱;研究区长6段以三角洲-深湖、半深湖沉积为主,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是水下河道砂体和浊积水道砂体;2、研究区长6段为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的细粒长石砂岩,具有填隙物(主要为碳酸盐、粘土矿物)分布不均匀,长英质次生加大的特征;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造成原生孔隙减少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解作用形成次生溶蚀孔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孔隙、有机质及粘土矿物的演化特征表明研究区成岩阶段已进入中成岩A期;3、研究区长6储层孔隙度主要在7.3%-8.3%之间,平均为7.8%;渗透率大多介于0.26-0.49×10-3um2,平均为0.35×10-3umm2,为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较高,层内夹层普遍发育,反映研究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强;4、依据试油层位录井油气显示、自然伽马—电阻、声波时差—电阻的关系,确定了延长组长6油藏的岩性下限为粉砂岩,自然伽马下限86.9API,声波时差下限226gs/m,含油级别下限为油迹;物性下限孔隙度为7%,渗透率为0.15×10-3umm2,并建立了油水判别图版;5、对长6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整体分为3类(好、中、差):好储层长61占26%,长62占15%,长63占10%;6、从储层特征对油藏分布的影响来看,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主要在河道砂体侧翼、储层类型为IVa处富集,在主河道砂体上倾方向、储层类型为Ⅲb油气较富集,油藏含水相对较高:在间湾处,砂体较薄处,储层类型为IVb,油藏丰度最小,但如果有透镜状砂体,会形成一定规模油气富集。基于上述,完成含油有利目标优选:共优选I类有利区5个;优选II类有利区9个;优选III类有利区2个。

王彭[10](2013)在《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裂缝特征和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渗透储层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类型,其储量占我国目前探明采油气资源总储量的1/3以上,其中70%以上为低渗透砂岩储层。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多发于小尺度裂缝,裂缝是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本论文结合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岩石学等理论,对大庆长垣杏树岗地区储层的裂缝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有限元方法对裂缝的发育进行了预测研究,最终确定了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裂缝的有效性。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岩芯裂缝观察成果是裂缝预测的最基础资料和最可靠的佐证。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裂缝的倾角以≥75°的直立缝为主,所占比例超过75%,其次,倾角在45°-75°的高角度缝约占15%左右,低角度缝和水平缝较为少见。中尺度裂缝占裂缝总数的60%以上,大尺度裂缝占20%左右,裂缝的宽度主要集中在0.1-1mm之间,占裂缝总数的55%以上,裂缝的密度主要分布在0.01-0.03条/米之间,占总数的60%左右,裂缝半充填和未充填占总数的70%左右,全充填为20%左右。(2)利用定性的方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进行了预测。从地质方法定性预测结果来看,裂缝发育区位于杏70井与附近断层交汇处,杏76井、杏7-4-更22井、杏扶71-3井、杏8-2-524井区域内,杏6-2-更123井、杏扶71-1井、杏67井一带;古构造应力场模拟裂缝预测结果显示,裂缝发育区位于杏扶71-5井、杏扶71-斜11井、杏9-2-518井、杏扶71-3井井区内,杏4-3更丙13井、杏扶71-1井井区内,以及杏69井范围内。(3)结合以上的成果,对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裂缝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区未充填和半充填占裂缝总数的50%左右,对有效性具有良好的贡献;研究区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北东向,研究区的裂缝走向主要是近北东向,可见近北东向裂缝与现今的最大主应力方向较为一致,这有利于保持裂缝开启,有效性较好。与现今地应力方向平行的北东向裂缝的渗流最好,但随着开发的进行,地层压力的下降,不同组系裂缝渗透率的变化应作为后期井网调整的依据。

二、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哈密凹陷四道沟地区T_2~k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哈密凹陷四道沟地区T_2~k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孤西地区中生界火山岩裂缝发育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1.2.2 裂缝研究现状
        1.2.3 裂缝脉体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区域地质演化特征
第三章 火山岩裂缝宏观特征
    3.1 裂缝发育主要类型
    3.2 裂缝产状
        3.2.1 倾角特征
        3.2.2 走向特征
    3.3 裂缝规模
第四章 裂缝脉体充填特征
    4.1 脉体充填矿物类型
    4.2 裂缝脉体微观特征
        4.2.1 微观形态特征
        4.2.2 生长形态
    4.3 脉体充填期次及流体性质
        4.3.1 脉体生长期次
        4.3.2 方解石脉体的碳氧同位素特征
        4.3.3 电子探针的微区分析
        4.3.4 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
    4.4 脉体示踪流体性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地震数据曲率几何属性的裂缝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缝预测的研究现状
        1.2.2 曲率属性的研究现状
        1.2.3 南堡凹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1.1 古近系
        2.1.2 新近系
        2.1.3 第四系
    2.2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断裂特征
        2.3.1 断裂剖面特征
        2.3.2 断层展布特征
第三章 曲率及其基本属性
    3.1 曲率的概念和意义
    3.2 层面曲率属性
        3.2.1 三维曲率概念
        3.2.2 趋势面分析方法
        3.2.3 构造曲率裂缝预测原理
    3.3 体曲率属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曲率属性分析前的预处理
    4.1 滤波方法
        4.1.1 中值滤波
        4.1.2 高斯滤波
        4.1.3 构造导向滤波
    4.2 滤波效果的影响因素
        4.2.1 滤波窗口大小的影响
        4.2.2 迭代次数的影响
    4.3 滤波效果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南堡2号断裂及裂缝预测
    5.1 层面曲率属性的裂缝预测
    5.2 体曲率属性对断裂及裂缝的预测
        5.2.1 断裂预测
        5.2.2 裂缝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3)优质储层地震预测与评价的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带地震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断层及裂缝预测研究现状
        1.2.3 岩性和物性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优质储层预测地震技术理论分析
    2.1 有利沉积相带地震识别技术分析
        2.1.1 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分析理论
    2.2 断裂及裂缝发育带地震识别技术理论
        2.2.1 地震分频技术理论分析
        2.2.2 基于方向加权的相干检测技术
        2.2.3 构造曲率分析技术
    2.3 储层物性及岩性预测技术原理分析
        2.3.1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2.3.2 地震地震属性约束下的测井参数反演技术
        2.3.3 地震资料叠后波阻抗反演技术
        2.3.4 地震资料叠前AVO分析及反演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分析
    3.1 研究区构造特征分析
        3.1.1 区域构造背景
        3.1.2 区域构造特征
    3.2 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
        3.2.1 储层测井特征分析
        3.2.2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第4章 地震预测技术在优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4.1 地震技术在识别有利沉积相带中的应用
        4.1.1 平剖结合地震相分析
        4.1.2 地震属性在划分有利沉积相带中的应用分析
    4.2 地震技术在断层及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4.2.1 基于方向性加权相干体分析
        4.2.2 构造曲率分析
    4.3 地震技术在储层岩性及物性预测中的应用
        4.3.1 利用测井参数进行储层分析
        4.3.2 地震分频属性分析
        4.3.3 研究区阻抗反演属性分析
        4.3.4 研究区基于神经网络测井参数反演
    4.4 叠前资料定性分析
    4.5 优质储层的综合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基于各向异性的致密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致密储层裂缝介质正演模拟及各向异性参数分析
    2.1 各向异性理论
        2.1.1 致密储层介质模型
        2.1.2 各向异性介质表征参数
    2.2 裂缝介质各向异性介质理论
        2.2.1 Hudson裂隙理论
        2.2.2 Thomson裂隙理论
    2.3 裂缝各向异性介质波场模拟
        2.3.1 各向异性介质应力—速度波动方程
        2.3.2 各向异性介质波动方程交错网格差分格式
        2.3.3 裂缝各向异性介质模型波场模拟
    2.4 各向异性参数分析
        2.4.1 各向异性参数敏感度分析
        2.4.2 理论模型试算
第三章 HTI介质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3.1 HTI介质纵波反射系数方位各向异性
        3.1.1 纵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关系
        3.1.2 HTI介质反射系数与入射角方位角关系
    3.2 HTI介质纵波走时方位各向异性
        3.2.1 各向异性条件下走时计算
        3.2.2 地层各向异性介质对走时影响
第四章 基于方位各向异性理论的裂缝检测方法
    4.1 基于HTI介质反射系数的裂缝检测方法
        4.1.1 裂缝检测方法原理
        4.1.2 理论模型验证
    4.2 基于HTI介质走时的裂缝检测方法
        4.2.1 裂缝检测方法原理
        4.2.2 理论模型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位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川西新场须五段裂缝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勘探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特征
第3章 裂缝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3.1 井上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3.2 裂缝段地震响应特征
第4章 叠后地震资料裂缝预测
    4.1 地层倾角裂缝预测
    4.2 相干体裂缝预测
    4.3 蚂蚁体裂缝预测
第5章 裂缝有利发育区综合分析
    1.主体裂缝有利发育区分析
    2.裂缝与构造关系
    3.裂缝发育区与储层砂岩的关系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元坝中部须家河组四段裂缝特征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
    1.6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构造特征
        2.2.2 断裂特征
        2.2.3 区域构造演化
    2.3 地层岩性
    2.4 储层特征
第3章 裂缝特征
    3.1 井下裂缝特征
        3.1.1 裂缝类型
        3.1.2 裂缝发育程度
        3.1.3 裂缝充填特征
        3.1.4 裂缝产状
    3.2 地表裂缝特征
        3.2.1 裂缝类型
        3.2.2 裂缝发育程度
        3.2.3 裂缝产状
第4章 裂缝期次及发育模式探讨
    4.1 地表裂缝分期配套
    4.2 井下裂缝分期配套
    4.3 断层构造期次分析
    4.4 井下裂缝发育模式探讨
第5章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5.1 应力
    5.2 构造
    5.3 岩性
    5.4 岩层厚度
第6章 裂缝预测
    6.1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裂缝原理方法
    6.2 古构造应力场分析
    6.3 地质原型分析
    6.4 计算模型范围
    6.5 地质结构模型
    6.6 边界条件及物理力学参数
        6.6.1 边界条件
        6.6.2 物理力学参数
    6.7 模型的离散化
    6.8 古构造应力分布特征
    6.9 岩体破裂特征及裂缝预测
        6.9.1 须四段岩体破坏特征
        6.9.2 须四段裂缝分布预测
        6.9.3 裂缝类型及方位预测
    6.10 裂缝预测结果与生产资料对比分析
第7章 裂缝有效性及有利区选择
    7.1 裂缝有效性分析
        7.1.1 裂缝充填程度与裂缝有效性的关系
        7.1.2 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与裂缝有效性的关系
    7.2 生产实际对比
    7.3 叠前裂缝预测
    7.4 裂缝发育有利区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玉北1井区奥陶系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研究
        1.2.2 碳酸盐岩油藏流体分布研究
        1.2.3 玉北 1 井区奥陶系油藏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完成工作量情况
    1.6 主要认识
    1.7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演化及主要构造带发育特征
        2.2.1 构造演化
        2.2.2 断裂发育特征
        2.2.3 构造特征
        2.2.4 构造带划分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3.1 储渗空间类型和主要储层类型
        3.1.1 储渗空间类型
        3.1.2 主要储层类型
    3.2 不同类型储层测井识别标志
        3.2.1 裂缝型储层
        3.2.2 裂缝-孔洞型储层
        3.2.3 溶洞型储层
        3.2.4 储层综合识别标志
    3.3 单井纵向储层发育状况
        3.3.1 单井储层划分
        3.3.2 连井储层对比
第4章 油水分布特征
    4.1 流体性质
        4.1.1 地层流体性质
        4.1.2 地面流体性质
    4.2 单井剖面油水层划分
        4.2.1 油层电性特征
        4.2.2 水层电性特征
        4.2.3 单井油水层识别
    4.3 油水分布特征
        4.3.1 油气分布广泛,局部较富集
        4.3.2 构造低部位可能以水为主
        4.3.3 试采表明油气充注程度差
    4.4 油水分布控制因素
        4.4.1 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
        4.4.2 岩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4.4.3 断裂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第5章 油藏能量与产能评价
    5.1 试油试采特征
        5.1.1 油井产能差异大
        5.1.2 油井无水期短
        5.1.3 水体能量差别大
    5.2 油藏能量评价
    5.3 产能初步评价
第6章 油藏类型分析
    6.1 油藏连通性分析
        6.1.1 岩溶储层井间连通性较差
        6.1.2 流体性质和压力存在明显差异
        6.1.3 单井开发动态差别大
    6.2 油藏类型
    6.3 油藏充注不足的原因分析
    6.4 开发建议
        6.4.1 油井合理工作制度
        6.4.2 井型和进入古风化面深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裂缝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研究
    §2.1 区域地质简况
    §2.2 构造圈闭特征
        2.2.1 资料及编图情况
        2.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特征
        2.3.1 断裂剖面特征
        2.3.2 断裂平面特征
    §2.4 地层特征
        2.4.1 哈拉阿拉特山组
        2.4.2 阿腊德依克赛组
    §2.5 储层特征
        2.5.1 岩石学特征
        2.5.2 储集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眼裂缝探测方法研究
    §3.1 裂缝的特征参数研究
        3.1.1 裂缝倾角、走向
        3.1.2 裂缝发育间距、高度、长度
        3.1.3 裂缝充填特征
    §3.2 裂缝成因研究
        3.2.1 力学成因分类
        3.2.2 地质成因分类
    §3.3 裂缝发育主控因素研究
        3.3.1 岩性
        3.3.2 区域应力场
        3.3.3 局部构造位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裂缝段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1 裂缝段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1.1 成像测井响应特征
        4.1.2 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4.2 裂缝段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4.2.1 地震反射特征
        4.2.2 振幅参数分析
        4.2.3 频率参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裂隙介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研究
    §5.1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原理
    §5.2 裂缝介质数值模拟及波场特征分析
        5.2.1 裂隙密度变化模型
        5.2.2 裂隙倾角变化模型
        5.2.3 裂隙长度变化模型
        5.2.4 裂隙宽度变化模型
        5.2.5 裂隙速度变化模型
        5.2.6 实际地震地质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叠后纵波的裂缝预测技术研究
    §6.1 叠后相干体裂缝检测
        6.1.1 相干分析技术基本原理
        6.1.2 叠后相干体裂缝检测
    §6.2 叠后属性分析
        6.2.1 倾角属性
        6.2.2 方位角属性
        6.2.3 曲率属性
        6.2.4 蚂蚁体属性
        6.2.5 弧长、吸收衰减等属性
    §6.3 多属性叠合裂缝检测
        6.3.1 相干+倾角+方位角叠合分析
        6.3.2 曲率+倾角+方位角叠合分析
    §6.4 利用多属性进行裂隙密度预测
        6.4.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6.4.2 预测裂缝密度体
    §6.5 曲线重构反演技术预测裂缝
        6.5.1 测井曲线重构
        6.5.2 稀疏脉冲反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7.1 裂隙介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7.1.1 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
        7.1.2 Hudson裂隙理论
        7.1.3 Thomsen裂隙理论
    §7.2 EDA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点
        7.2.1 裂隙密度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7.2.2 裂隙密度对地震波衰减的影响
        7.2.3 观测夹角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7.2.4 观测夹角对地震波衰减的影响
        7.2.5 衰减随地震波频率变化规律
        7.2.6 裂隙物质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7.2.7 裂隙物质对地震波衰减的影响
    §7.3 EDA介质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反射系数分析
        7.3.1 纵波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
        7.3.2 纵波反射系数随观测夹角变化
        7.3.3 纵波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及观测夹角变化
    §7.4 EDA介质NMO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
    §7.5 EDA介质时距曲线特征
    §7.6 EDA介质正交测线的P波时差
    §7.7 粘弹EDA介质的P波衰减方位各向异性
        7.7.1 频散HTI介质模型的衰减特征
        7.7.2 裂隙参数(α、e)与△_N、ε_Q、ε~((v))的关系
        7.7.3 HTI介质中的任意方向传播的P波衰减
        7.7.4 由方位角变化的Q值估算裂隙走向和岩石速度比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的裂缝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8.1 技术适用性分析
    §8.2 叠前保幅处理
    §8.3 裂缝段叠前纵波合成地震响应分析
    §8.4 叠前地震分方位角处理及叠加
    §8.5 应力场数值模拟
    §8.6 各向异性裂缝检测
    §8.7 应用效果分析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基于地震资料的典型裂缝预测模式
        9.1.1 不同裂缝预测技术优势及适用条件
        9.1.2 裂缝预测技术组合
        9.1.3 裂缝地震识别模式建立及应用
    §9.2 结论
    §9.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长6段储层特征与油气藏分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延长组长6段地层划分及对比
    2.3 长6、长7段顶底面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3.1 延长组物源分析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 沉积相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孔隙结构特征
    4.3 成岩作用特征
    4.4 储集层的物性特征
    4.5 长6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第五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5.1 测井曲线标准化
    5.2 岩性与物性
    5.3 岩性与含油性
    5.4 岩性与电性
    5.5 物性与含油性
    5.6 物性与电性
    5.7 含油性与电性
    5.8 含油饱和度解释
    5.9 储层岩性、物性下限
第六章 储层综合评价
    6.1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6.2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第七章 储层特征与油藏分布关系研究
    7.1 储层与“生、盖”关系
    7.2 不同类型储层油藏特征差异及典型油藏解剖
    7.3 油藏控制因素分析及储层约束下油气富集规律
    7.4 含油有利区块预测
主要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裂缝特征和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位置和构造特征
    2.3 地层及岩性特征
    2.4 构造演化分析
        2.4.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4.2 大庆长垣和杏树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裂缝特征研究
    3.1 裂缝类型
    3.2 裂缝发育程度
        3.2.1 裂缝长度
        3.2.2 裂缝宽度
        3.2.3 裂缝密度
    3.3 裂缝充填特征
    3.4 裂缝产状
    3.5 裂缝发育期次和发育模式
        3.5.1 裂缝的发育期次
        3.5.2 裂缝的发育模式
第4章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
    4.1 岩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4.2 层厚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4.3 构造部位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4.4 构造期次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第5章 裂缝的预测
    5.1 基于地质方法的裂缝预测
    5.2 古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
        5.2.1 裂缝预测的方法与原理
        5.2.2 地质原型分析
        5.2.3 模型范围
        5.2.4 地质结构模型
        5.2.5 边界条件
        5.2.6 物理力学参数
        5.2.7 模型的离散化
        5.2.8 古构造应力分布特征
        5.2.9 研究区重点区域破裂特征和裂缝预测
    5.3 裂缝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比较
第6章 裂缝的有效性与渗流作用
    6.1 裂缝的有效性
        6.1.1 充填程度与裂缝有效性
        6.1.2 现代地应力与裂缝有效性
    6.2 裂缝的渗流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哈密凹陷四道沟地区T_2~k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孤西地区中生界火山岩裂缝发育特征[D]. 贾祥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2]基于地震数据曲率几何属性的裂缝预测[D]. 马珊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优质储层地震预测与评价的方法研究及应用[D]. 曾均.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4]基于各向异性的致密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D]. 徐奔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5]川西新场须五段裂缝预测[D]. 杨锋. 长江大学, 2016(12)
  • [6]元坝中部须家河组四段裂缝特征及预测研究[D]. 王本强.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7]玉北1井区奥陶系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D]. 裴承河.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8]裂缝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 汪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9]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长6段储层特征与油气藏分布关系研究[D]. 张庆. 西北大学, 2013(01)
  • [10]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裂缝特征和预测研究[D]. 王彭.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哈密凹陷四道沟地区T_2~k储层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