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实人才工程 推动事业发展——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彬[1](2019)在《G电力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在电力体制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设计企业面临重大挑战,又有新的机遇,如何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之中抓住机遇、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如何使设计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持续生存和发展变成了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设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优化发展方向,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用于指导企业的规划、发展、经营,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战略分析工具对电力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SWOT矩阵研究G电力设计院具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G电力设计院内部资源和能力在同行中相对偏弱,但利用和把握外部机会的能力较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G电力设计院的战略目标:以“顾客信赖,企业发展,团队和谐”为使命,以“转型发展、水电先锋”为愿景,着力打造科技型、高效型、国际化、多元化的优秀工程公司。结合G电力设计院的战略目标,分别进行集中化、成本领先、差异化三大战略的优势与风险分析,进而综合可能性和必要性、内外部支撑条件等因素,研究了G电力设计院的竞争战略实施步骤、实施方案、实施保障等内容,给出G电力设计院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方案:坚持以咨询设计为依托,促进主营业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公司产业升级开展产品差异化建设;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坚持三个转变,开展服务差异化建设。按照国际工程企业的标准,推动企业国际化,全面提升企业的业务市场和经营能力;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勘察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培养特色人才梯队,确保区域性技术领先优势。
王小松[2](2017)在《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建设分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专业化电网建设管理单位。公司伴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体制的改革经多次改制形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战略及其核心工作。从1996年公司成立至今,先后完成三峡输变电工程、东北华北联网等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及扩建工程、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等工程建设管理,2013年开始对省电力公司建设管理的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展统筹支撑服务等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尤其是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建设管理和咨询经验,夯实了公司的发展基础。当前,国网交流公司面临着业务发展达到瓶颈、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缺乏独立的决策机制、业务全面发展面临障碍的困境,国网交流公司的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威胁,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为国网交流公司带来了潜在的机会,如何扬长避短,适应体制和环境的变化,提升国网交流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这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和审视公司的发展。本文在介绍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国网交流公司发展的背景,运用PEST、SWOT等理论,首先从国网交流公司的PEST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等外部环境分析切入,然后对国网交流公司的资源和能力进一步分析,提炼总结出公司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威胁因素,从而提出国网交流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进而明确战略措施和实施保障。本文认为,按照国网交流公司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威胁因素和国家电网公司对国网交流公司的要求,国网交流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为: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为宗旨,以保障中国特高压电网建设为中心,全力支撑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将国网交流公司建成国际一流的电网工程建设管理公司,国内一流的电网工程管理咨询公司,逐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电网工程管理咨询公司。文章建议应从公司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项目前期和执行、财务管理、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等重点方面进行了战略措施规划,并采取组织战略规划宣贯、强化战略规划执行、增强各项资源保障、实施战略规划监控等方面保障战略的实施。
谭晓玲[3](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裴玺[4](2014)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指导的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总体上必须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次,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而作为国有背景的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如何面对电力基建日益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采取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及弊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合理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发挥作用的目标?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本人结合自身经历和当前重庆电建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提出了解决重庆电建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就在于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有关“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要求,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谋划、实施和推进,在实现企业职工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完成。通过实施积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策略,势必会加快重庆电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战略实施的转化能力,加快重庆电建管理组织进行不断的自我更新,增强重庆电建应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的适应性,抢占企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本论文从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入手,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才思想,当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背景、概念以及内涵等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次是结合本人的实地、实际工作经验,对目前重庆电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与其企业战略发展的不适应性和差距,务实地提出要全面实现重庆电建新战略的途径就是必须构建以“snell模型”为基础的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和框架设计。接着,又对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框架构建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机制构成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最后,提出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方案及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的主要特色是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有关“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贯穿于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当中,并以此为主线,把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重庆电建企业战略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阐述。然而,限于本人对所研究企业资料的有限掌握和自身的认识水平、理论高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局限,论文中尚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刘建城[5](2014)在《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人类历史舞台上两股最活跃的力量,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进入21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继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向共产主义理想拼搏奋进的道路上实现着一个又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作为这两个伟大历史发展力量共同推动的一个结果,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在新时期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一个最新发展的系统科学和系统论,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做出了新的继承和丰富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对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思考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作用。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迅猛发展,实现了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迅速崛起的伟大奇迹。基于我国新时期以来科技发展的事实,本文将尝试提出并分析的这样一个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实力为什么如此之快地实现其跨越式发展?这个发展的路径机制和路径是如何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将参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发展——系统论方法之中的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将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的科技思想和理论、实践层面的科技战略、方针政策,以及科技思想和政策的科技实践成果,以明晰的形式对其组成要素和结构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演进的理论和逻辑脉络,并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将细致介绍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主要考察的问题,应对问题的逻辑思路以及所要应用的方法论、主要的文献来源等,并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最后介绍本文的若干创新点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在文章的第二章将对本文所讨论的“新时期”,“科技思想”,“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及“演进”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解析和界定,并对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索和梳理。最后,介绍了系统论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方法论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中科学技术思想及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一社会现象的可行性与优势。第三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三到第六章,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将视野聚焦在在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社会环境内,科技思想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驱动科技水平和实力快速提升的运行机制和路径上。考察新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技术思想如何具体化为各项科学技术政策,并最终得以实现在各项科技和经济社会成果之中。我党关于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的观点和理论,构成了特定时期内科技思想的主体内容之一,而作为一个执政党的科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策性的思想,与科学技术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但同时又有明显的区别。因而,考察一定历史阶段内科技思想与科技政策的内在联系,以及科技思想如何演化为科技政策并最终在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是考察科技思想“演进”一个应有的纬度。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对前述四章对新时期以来科技工作领域的运行机制,科技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和科技成果得以实现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本章将对新时期科技思想理论作为一个整体,从科技理论的主体内容入手,分析理论整体中各主要组成要素在不同历史演化和继承发展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最后,文章从中概括出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在新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具有一般性的特征,以及科技工作中突显出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张思军[6](2012)在《“十二五”时期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把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的升级和改造,加快建设各区域、省级电网的主网架,基本形成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的能源战略格局。安徽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分公司之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总体战略部署,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调整优化网架结构、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能力。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和制定好人才战略,不断增强电网企业的竞争力。文中采取文献对比研究、理论与实际分析、定性与定量比较、战略计划与战略实施对比、整体战略与分项战略比较、具体数据与定性分析等方法,来展开“十二五”时期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研究。在文中主要研究了选题背景、现状、意义、方法及思路;人才战略的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原则、目标体系及基本模式、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人才战略修正及实施;企业文化背景的人才战略,主要论述了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企业文化基础、人才培养策略、人才培训模式等内容;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研究,主要论述了人才战略发展、人才战略管理面临的问题、人才战略的对策、工作任务实施与保障;通过研究,得出安徽省电力公司应该制定、实施、调整好人才战略,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范运年[7](2010)在《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 电力企业在行动》文中提出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涉及到人才培育和使用,涉及到各个层面的人才建设,纲要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放"的24字方针。整体上看来,人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8](2009)在《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文中研究说明
李志启[9](2009)在《电力勘测设计行业的“国家队”——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前身——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原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基础上组建,1988年至1992年隶属原能源部,1993年至1988年隶属原电力工业部,1998年至2002年隶属国家电力公司。2002年,为适应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依据《国
饶德江,莫梅锋,熊蕾,汪潇,刘潆檑[10](2005)在《2005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述评》文中指出 在进行一项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因此,研究述评必不可少。研究述评不应该只是某些专家学者的专利,而应成为每一个研究者必备之能力。如何建构一套科学的述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个研究者来说都至关重要。研究述评的目的在于用最精简的语言呈现出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全貌。一般先科学地确定主题,再分别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和"评论"。我们可采用三种计量方法来确定主题:一是单纯的主题词统计、排序,得出研究的热点,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不能挖掘出主题词之间的关系;二是共词聚类法(Co-word Cluster),共词聚类是对当前发表文献的直接统计,反映的是目前已有论文所集中关心的主题,它不仅寻求高频率出现的词,更注重这些词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反映主题之间的关系;三是同被引(Co-citedCluster)聚类法,通过对以往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情况表现人们目前关注的焦点。但是,我国媒体发展研究缺乏引文索引工具,此法也难以顺利实现。
二、落实人才工程 推动事业发展——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实人才工程 推动事业发展——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G电力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3.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1.3.2 电力设计行业战略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G电力设计院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
2.2.2 行业市场结构及容量 |
2.2.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
第三章 G电力设计院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
3.2 公司资源 |
3.2.1 市场资源 |
3.2.2 人力资源 |
3.2.3 技术资源 |
3.2.4 品牌资源 |
3.2.5 文化资源 |
3.2.6 财务资源 |
3.3 公司能力 |
3.3.1 经营管理能力 |
3.3.2 市场营销能力 |
3.3.3 成本控制能力 |
3.3.4 核心竞争力 |
3.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 |
第四章 G电力设计院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 |
4.1.2 SWOT矩阵分析 |
4.2 战略目标 |
4.2.1 总体目标 |
4.2.2 具体发展目标 |
4.3 竞争战略选择 |
4.3.1 三大竞争战略的比较 |
4.3.2 竞争战略的确定 |
4.4 竞争战略实施 |
4.4.1 实施步骤 |
4.4.2 实施方案 |
第五章 G电力设计院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人才保障 |
5.3 资金保障 |
5.4 机制保障 |
5.5 技术保障 |
5.6 文化保障 |
5.7 风险防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 战略及战略管理 |
2.2 发展战略 |
2.3 战略管理过程 |
2.4 战略分析工具 |
第三章 国网交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产业环境分析 |
3.2.1 电网规划情况 |
3.2.2 电网建设和咨询企业概况 |
3.3 机会(O)分析 |
3.3.1“一带一路”为公司带来机遇与挑战 |
3.3.2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践为公司提供了机会 |
3.3.3 产业环境现状为公司发展提出了要求 |
3.4 威胁(T)分析 |
3.4.1 国网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时序不可控 |
3.4.2 特高压属地化管理要求公司转型 |
3.4.3 产业环境竞争激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网交流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情况 |
4.1.1 国网交流公司基本情况 |
4.1.2 当前发展战略及发展现状 |
4.1.3 国网交流公司发展困境 |
4.2 国网交流公司资源和能力分析 |
4.2.1 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 |
4.2.2 管理与技术能力 |
4.2.3 组织管理资源 |
4.2.4 财务状况 |
4.2.5 企业文化 |
4.3 优势(S)分析 |
4.3.1 强大的国家电网品牌资源 |
4.3.2 掌握特高压建设核心技术 |
4.3.3 丰富的工程建设执行经验 |
4.3.4 专业的工程建设管理团队 |
4.3.5 良好的组织管理等资源 |
4.4 劣势(W)分析 |
4.4.1 公司体制和组织机构或成瓶颈 |
4.4.2 项目商务和前期管理人员缺乏 |
4.4.3 缺乏属地管理优势 |
4.4.4 尚无国际项目管理经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国网交流公司的SWOT分析 |
5.2 国家电网公司对交流公司战略的要求 |
5.3 国网交流公司战略定位及战略目标 |
5.3.1 战略定位 |
5.3.2 战略目标 |
5.4 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战略 |
5.4.1 电网建设管理业务 |
5.4.2 电网建设咨询业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战略措施与实施保障 |
6.1 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战略措施 |
6.1.1 组织结构措施 |
6.1.2 人力资源措施 |
6.1.3 项目前期和执行措施 |
6.1.4 财务管理措施 |
6.1.5 科技管理措施 |
6.1.6 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
6.2 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6.2.1 组织战略规划宣贯 |
6.2.2 强化战略规划执行 |
6.2.3 增强各项资源保障 |
6.2.4 实施战略规划监控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
一、组织机构 |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
(四) 课题组 |
二、运行机制 |
(一) 项目建设 |
(二) 基地建设 |
(三) 团队建设 |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
(二) 工程成果丰硕 |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
(一) 经典着作编译 |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一) 建设概况 |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
一、总体部署 |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
(一) 基础理论教材 |
(二) 重点学科教材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
(四) 其他重点教材 |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
一、学术交流 |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
二、人才培养 |
(一) 开展国情调研 |
(二) 进行国外考察 |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
一、理论读物 |
(一) 学习读本 |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
(一) 报刊 |
(二) 电视 |
(三) 网络 |
(四) 微式宣传 |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
(一) 扩大宣传范围 |
(二) 丰富宣传形式 |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
(一) “四大平台”建设 |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
(一) 健全学科体系 |
(二) 完善教材体系 |
(三) 构建人才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4)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指导的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价值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2 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
2.1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所包含的基本内涵 |
2.2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丰富与发展 |
2.3 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
2.4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对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及其实现的意义 |
3 重庆电建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公司新战略的适应性分析 |
3.1 重庆电建简介 |
3.2 重庆电建现有人力资源及管理现状分析 |
3.3 重庆电建企业战略发展情况 |
3.4 重庆电建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新战略的适应性分析 |
4 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和框架设计研究 |
4.1 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SNELL模型 |
4.2 SNELL模型对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的意义 |
4.3 重庆电建以“SNELL模型”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和框架设计研究 |
4.4 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框架所包含的四大管理机制的具体内容 |
5 重庆电建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需以人为本,树立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5.2 需与时俱进,加强基于公司战略的新的人力资源规划 |
5.3 需追求实效,落实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 |
5.4 需奠定基础,打造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和思路 |
(二) 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五) 研究意义 |
二、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界定及理论渊源 |
(一) 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界定 |
1、 党的科技思想“新时期”发展的时间起点 |
2、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演进的阶段划分及依据 |
3、 新时期科党的科技思想的内涵 |
4、 “演进”概念的两层含义 |
(二) 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渊源 |
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 |
2、 毛泽东科技思想 |
(三) 系统论简介 |
1、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
2、 马克思主义中的系统思想与方法 |
3、 系统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
(四) 小结 |
三、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萌芽:1975-1978 |
(一) 新时期科技思想孕育的政治经济形势 |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 |
1、 形成脉络与逻辑构成 |
2、 科技属性的重新定位与科技工作规律的认识 |
3、 科学技术的地位与功能 |
4、 科技发展策略思想 |
(三) 科技方针与政策的起步 |
1、 文革前科技政策回顾 |
2、 文革后初期科技工作的整顿与恢复 |
(四) 新时期初期科技事业的恢复 |
1、 1976 年科技战线的状况 |
2、 1978 年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普查 |
3、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科技水平统计 |
(五) 小结 |
四、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探索与发展:1979-1989 |
(一) 科技体制改革启动的社会形势 |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
1、 科技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条件 |
2、 开拓人才培养渠道 |
3、 科技体制改革思想 |
4、 发展高技术的思想 |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三) 科技体制改革的酝酿与开展 |
1、 “依靠 面向”的战略方针 |
2、 “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 |
3、 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人才政策 |
4、 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 |
(四) 科技体制改革驱动科技实力快速提升 |
1、 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着 |
2、 年度数据分析:1988 至 1990 年 |
3、 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成果:六五和七五期间 |
(五) 小结 |
五、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成熟:1990-2000 |
(一) 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二) 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 |
1、 党工作重心的进一步战略转移——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着眼点 |
2、 科教兴国战略——党的新的战略工作重心的具体展开 |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4、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5、 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在人才 |
6、 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
7、 科技伦理思想 |
(三) 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科技政策 |
1、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落实 |
2、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 |
3、 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展开 |
4、 科技人才政策改革日益深化 |
5、 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
(四) 科技思想成果的全面进步 |
1、 八五期间的主要科技成就 |
2、 九五期间科技进步情况与 2000 年科技发展状况 |
(五) 小结 |
六、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完善:2000-2010 |
(一) 新世纪开篇的经济政治新形势 |
(二) 21 世纪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胡锦涛科技思想 |
1、 战略方针的深化和任务目标的提出——胡锦涛科技思想的出发点 |
2、 胡锦涛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 新世纪的科技发展政策 |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 |
2、 创新人才政策 |
3、 新世纪国际科技合作政策 |
(四) 小结 |
七、 新时期我党科技思想的主体内容演进分析与启示 |
(一) 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历史演变 |
1、 科技思想历史转折实现的历史背景 |
2、 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
3、 世纪之交的科技发展新环境 |
(二)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理论的逐步推进 |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 |
2、 科学技术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3、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三) 科技体制改革思想的不断深化 |
1、 “双管齐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思路 |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体制改革思路 |
(四) 科教兴国战略的酝酿与完善 |
1、 科技教育两手抓 |
2、 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五) 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发展理论的演进 |
1、 鼓励科技探索与创新 |
2、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
3、 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创新型国家” |
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强国梦 |
(六) 新时期以来党的科技思想的主要特征与启示 |
1、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2、 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学技术的优越性 |
3、 坚持和深化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开放 |
4、 坚持以人为本,坚定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附录 2 九五期间科技进步检测结果 |
附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附录 4 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十二五”时期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战略 |
1.2.2 国家电网公司的人才战略意义 |
1.2.3 安徽电力公司的发展战略背景 |
1.2.4 构建安徽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人才战略的基本理论 |
2.1 关于人才战略的概念及内涵 |
2.1.1 人才战略的时代内涵 |
2.1.2 人才战略的概念及理论内涵 |
2.2 人才战略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
2.2.1 人才战略的基本特征 |
2.2.2 人才战略的基本作用 |
2.3 人才战略的基本原则 |
2.3.1 人才系统运行基本原则 |
2.3.2 系统静态的人才战略制定原则 |
2.3.3 系统动态的人才战略制定原则 |
2.4 人才战略的基本任务 |
2.5 人才战略目标体系及基本模式 |
2.6 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
2.7 人才战略修正及实施 |
2.7.1 人才战略目标修正 |
2.7.2 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 |
2.7.3 人才战略实施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文化背景的人才战略 |
3.1 国家电网公司的人才战略文化内涵 |
3.1.1 “四个创新”的内涵 |
3.1.2 “五个结合”的内涵 |
3.2 安徽省电力公司的人才战略组合 |
3.3 国家电网公司及安徽省电力公司的组织关联 |
3.4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企业文化基础 |
3.4.1 安徽省电力公司企业基本状况 |
3.4.2 安徽省电力公司的企业荣誉 |
3.4.3 安徽省电力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
3.5 安徽省电力公司的人才培养策略 |
3.6 安徽省电力人才培训模式 |
3.7 实施人才战略的国际经验启发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研究 |
4.1 国家电网公司人才战略发展目标及人才优势 |
4.1.1 国家电网公司人才战略发展目标 |
4.1.2 国家电网公司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 |
4.2 安徽省电力公司的人才资源管理现状 |
4.3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管理面临的问题 |
4.3.1 实施电力企业人才战略的人力管理问题 |
4.3.2 实施电力企业人才战略的企业体制问题 |
4.3.3 国家智能电网要求建立与之适应的人才战略 |
4.4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构建 |
4.4.1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理念 |
4.4.2 安徽省电力公司实施人才战略思路 |
4.4.3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特点 |
4.5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对策 |
4.6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工作任务实施与保障 |
4.6.1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工作任务 |
4.6.2 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的保障措施体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落实人才工程 推动事业发展——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G电力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D]. 刘彬. 广西大学, 2019(01)
- [2]国网交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小松.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7(03)
-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4]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指导的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裴玺. 西南大学, 2014(10)
- [5]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D]. 刘建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6]“十二五”时期安徽省电力公司人才战略研究[D]. 张思军.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7]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 电力企业在行动[J]. 范运年. 中国电力教育, 2010(20)
- [8]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J].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09(Z1)
- [9]电力勘测设计行业的“国家队”——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J]. 李志启. 中国工程咨询, 2009(Z1)
- [10]2005年中国媒体发展研究述评[J]. 饶德江,莫梅锋,熊蕾,汪潇,刘潆檑.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05(00)
标签: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论文;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