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互感器集成CAD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常战胜,张立广[1](2021)在《软启动技术在矿井主排水泵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赤峰柴胡栏子金矿为例,从现矿井主排水泵高压液阻柜进控制启动系统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并根据现有问题提出采用高压固态软起动柜进行水泵起动运行,通过对软启动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点进行阐述,最后对其在赤峰柴胡栏子金矿三号井主排水泵的升级改造进行探讨。
吴俊[2](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融合视觉SLAM的机器人导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永旺,欧振国,彭强,黄博伟,舒晔,邓珊,刘海斌[3](2021)在《10kV高压互感器的接入及自动化检定方法》文中指出针对传统技术中10kV高压互感器接线的不足,提出新型的接线方案。设计出融合接线和检测为一体的新型系统,该系统采用新型的标准化接线装置,避免了常规技术中接线繁琐、走线不规范的问题。还设计出融合DBN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和蚁群算法模型的接线分析方法,通过获取10kV高压互感器接线等信息,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层学习和挖掘,实现了接线技术分析的智能化和数字化,避免了常规技术中采用检测设备和人工检测带来的不便。试验表明,该研究的方法接线准确率高,误差小。
李刚,蒋鑫源,何道远,吴云浪[4](2021)在《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能计量系统校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电能计量装置在智能变电站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也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电子式互感器作为智能变电站核心电能计量设备,与传统互感器相比,在高压电能计量方面有很多优点。设计了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高压电能计量校准方法。首先,从电子式互感器的优点出发,进行软硬件设计及电能计量系统的结构设计。然后,对电子式互感器、数字接口功率计、电能计量系统进行校准,给出校准步骤,以及校准系统的不确定性评估、实例分析等。最后,经过性能评估和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精准度。与传统分散校准方法相比,所提出的电能计量系统装置和校准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较强的适用性,在推动电能计量校准发展方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刘杨[5](2021)在《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数字高压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安全测试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气安全测试仪的输出信号作为标准源输入时对于数据测试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测量方案需要的设备种类较多、测试接线较为复杂、工作效率低、成本高且集成度低,难以满足高压信号源评估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本课题在高压信号测量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一台用于对电气安全测试仪输出的高压信号交直流电压、电流和频率进行综合测量的设备,这将对综合评估数字高压表设备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首先根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一个高性能的系统结构,然后根据所设计的结构分模块对系统进行设计。本文由高压衰减电路和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组成的双通道输入,可分别对信号进行测量。由于系统测量的对象是高压,所以必须有对高压进行衰减的外围电路并将其输出电压转换为ADC所能接受的输入电压范围。因为各种噪声的干扰,输入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发生失真,所以需要在高压衰减电路之后添加滤波电路进行滤波。由于硬件滤波的方式不足以满足要求,故在高压表软件设计时使用数字滤波的方式提高信号质量。为了进行更好的频率测量,需要在滤波电路后增加一级整形电路。通过FPGA控制ADC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fifo进行缓存并传输到单片机,最后单片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显示。经过测试,本课题研究的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数字高压表对高压信号的交直流电压、电流和频率参数的分别测量,测量结果满足设定的指标要求,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刘嫣[6](2021)在《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电能质量扰动直接关系工业生产的用电品质和安全,对电能质量扰动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长期、多点、在线、高频监测必然会形成电能质量扰动“数据池”,从而引发数据存储成本高、数据传输效率低等问题。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技术是一种解决海量数据的信息处理工具,但当前的CS技术一般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还存在压缩采样和重构方法不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的问题。为攻克该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难题,本文围绕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和重构方法开展应用技术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并试图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造纸工业供电网络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中。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1)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构造及其性能分析研究。针对电能质量扰动连续信号的压缩采样和可靠重构问题,设计了基于随机解调模拟信息转换器(Random Demodulation Based on Analogy-to-Information Converter,RD-AIC)的压缩采样和重构方案,建立了研究RD-AIC不相关性和采样相位偏差性的观测矩阵模型,分析了伪随机序列周期、低通滤波器通带截止频率及其单位脉冲响应移位偏差对不相关性和采样相位偏差性的影响规律,并获得了提高重构精度和抗噪鲁棒性的RD-AIC参数设定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和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强不相关性和无采样相位偏差的RD-AIC不仅能高比例压缩采样连续信号,还具有良好的采样恢复精度和抗噪鲁棒性。(2)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稀疏特性分析与改进重构算法研究。针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在DFT字典下的重构实时性问题,推导了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幅度谱解析表达式,获得了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在DFT字典下稀疏表示的科学依据,并由此提出一种基于频谱能量差的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Sparsity Adaptive Matching Pursuit,SAMP)改进算法。针对瞬时脉冲扰动信号在级联字典下的重构实时性问题,构造了含工频和瞬时脉冲原子的过完备级联字典,验证了该字典的有效性和抗噪鲁棒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级联字典的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改进算法。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和实验结果表明,DFT字典下的SAMP改进算法和级联字典下的OMP改进算法,达到了提高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实时性的目的。(3)基于TCN理论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算法研究。针对传统重构算法受限于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稀疏表示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间卷积神经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理论的重构方案,建立了基于TCN理论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模型,设计出一种具有非因果性和重构能力的TCN网络结构,构建了电能质量扰动原始和压缩数据集,并训练和测试了基于TCN的重构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上述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探索出一种免稀疏表示的快速重构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重构算法的瓶颈,还达到了批量重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目的。(4)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以高耗能流程工业中的典型代表一—造纸工业为应用背景,开展了 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分析了制浆造纸的主要生产工艺、先进生产技术、主要用电负荷与电能质量扰动的相互作用关系,由此给出谐波和电压暂降是造纸工业典型电能质量扰动的结论。其次,研制了用于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压缩采样和重构实验装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CS技术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优化方案。再三,谐波和电压暂降测试结果表明了 CS技术在应用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通过以上研究工作,为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中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针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开展了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的构造及其性能分析、基于DFT和级联字典的稀疏特性及其改进重构算法、基于TCN的重构算法等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将部分研究结果应用于造纸工业供电网络的电能质量扰动监测实验装置和优化方案中去。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改善CS技术的性能,能够满足工程应用对可靠性和实时性需求,并能促进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监测中的推广和应用。
高炳文[7](2020)在《高速动车组车载电压互感器的故障监测》文中研究表明车载电压互感器是高速动车组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高压电气设备,具有接触网网压测量、功率测量和计量保护等功能。近3年据北京、沈阳等多个动车段动车组运行统计,同比前5年车载电压互感器发生炸裂等故障占比较大,既而引起电压互感器铁心烧毁,严重时导致供电所跳闸,造成列车途停等运行事故。通过以下横向、纵向相比,得出车载电压互感器更容易遭受过电压的冲击。其一,相比电网很少遭受操作过电压的冲击,动车组频繁的过分相与起停导致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对车载电压互感器影响很大。其二,相比以前韶山型系列等机车采用压缩空气开关,现动车组均采用真空断路器,速度更快,在过分相中由真空断路器引起的操作过电压幅值更大。经研究表明动车组频繁遭受过分相过电压的冲击是导致车载电压互感器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因此,研发高速动车组车载电压互感器的在线故障监测装置,对运行中的电压互感器进行在线监测和预警显示,为判断其可靠性提供定性分析的依据,提高牵引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对于降低机故和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车载电压互感器在线故障监测装置进行建模。对电压互感器进行监测,常见的是通过监测其二次侧电压来实现。但是当电压互感器发生故障导致铁心饱和时,其二次侧电压可能发生畸变,存在非线性失真,故通过二次侧电压对其监测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本文所设计的电压互感器的物理监测模型是在不影响一次侧绕组精度的前提下,通过从一次侧绕组末端并联一小部分线圈做一个并联抽头电压,一次侧并联抽头电压与一次侧电压始终呈线性关系,实现对电压互感器的监测。然后,通过动车组过分相产生的过电压,对电压互感器物理监测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结合Matlab/Simulink针对动车组过分相进行仿真模型的搭建,通过仿真分析验证车载电压互感器物理监测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最后,设计了一套基于DSP控制器车载电压互感器在线故障监测装置。确定该监测装置的硬件系统总体结构,选用TMS320F28335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硬件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复位电路、时钟电路、系统外部存储、信号采集电路和DSP与A/D接口电路等。并利用TI的CCS5.5和微软的Visual Studio2017开发环境进行下位机和上位机软件设计,完成系统主程序、中断程序、监测信号显示程序、故障监测预警程序、串口数据通信程序等设计,最终实现故障监测及故障预警等功能。
阎文博[8](2020)在《12kV电子式互感器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网智能化的发展以及其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由于体积大、绝缘特性差等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智能电网的发展。而电子式互感器在信号可靠性、精度、绝缘结构和成本等方面比传统电磁式互感器更具有优势,更能满足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需要。互感器作为智能电网中重要的测量装置,其准确度和稳定性对电网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电子式互感器准确度特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首先在介绍电子式互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引起各类电子式互感器误差的影响因素。搭建了电子式互感器采集系统,利用其采集系统在试验中对互感器的实时电流/电压值进行数据的测量,在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其次,对电子式互感器进行试验,并对其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对于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试验使用比较法。以型号为HCJ20-10的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准确度试验,互感器符合0.5级互感器准确度要求。对环境温度影响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进行了分析,并对互感器进行准确度试验和温度试验,互感器满足0.5级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准确度要求。然后以某公司ART-B22系列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准确度试验,互感器符合0.5级准确度要求。并对环境温度影响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导线、线圈骨架和积分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温度循环试验的方式,计算出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比差和角差,其比差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变大,而角差均符合0.5级互感器准确度要求。最后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对互感器进行补偿。建立基于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且通过LM算法对其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得到最佳的训练模型,完成对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补偿。结果表明,补偿后的互感器符合0.5级互感器准确度要求,在-40+70℃温度变化范围内比差小于?0.5%,角差小于?20’,验证了BP神经网络算法补偿的有效性。
刘申易[9](2020)在《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重载铁路货运机车的快速发展,机车的故障率与事故发生率随之上升,机车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基于动态故障树算法和分布式传感网络,研究并设计了适用于SS4B型机车的故障诊断系统,分析了机车的故障模式,确定了传感器布设位置,对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了电路设计与选型,提出了动态故障树分析算法,并通过C#进行编程实现,最后对设计中的理论以及系统整体进行了建模、仿真,验证了可行性。首先本文根据机车的实际情况,将诊断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为传感器网络、分布式传感节点、数据检测终端以及智能故障诊断终端四个部分;对SS4B型机车的主、辅电路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辅电路以及气路制动系统的具体故障模式;针对机车的重要故障模式,确定了9个电压传感器和23个电流传感器的布设位置,并对布设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系统硬件方面进行了设计。选择了传感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了传感网络的接口;对模拟和数字式传感节点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对数据检测终端各个板卡实现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完成智能故障诊断终端的选型。相关的软件方面,对网络的通讯协议、传输数据内容以及拥塞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设计了传感节点的滤波算法,并对各个节点和终端的软件流程进行了设计。另外,本文在故障树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感器信息的动态故障树分析法,能够根据故障原因部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对故障树分析得到的故障原因进行化简。最后,对网络的拥塞控制算法、数字滤波器进行了建模仿真,通过C#编写了能够实现动态故障树分析算法的诊断软件,进行了验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传感器滤波、网络数据传输、故障原因诊断进行了综合建模与仿真,验证了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图113幅,表16个,参考文献79篇。
孙琦[10](2020)在《自动绕线机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电机作为机构和机械传动系统常用驱动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类机电系统中,因此如何高效高质量生产电机是产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电机绕线用的自动绕线机这一生产装备展开研究,针对自动绕线机的运动需求,探讨其工作原理和设计目标,设计相应的排线模型和绕线运动方式,研究相应的多轴运动控制算法,并通过仿真和物理样机验证,得到较为可行的控制解决方案。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根据自动绕线机的基本原理,明晰了绕制工艺并制定工艺流程,明确了绕线机的相关运动需求。探究了线圈绕制运动特点,对线圈绕制过程中的几种运动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绕线机的多轴同步运动需求。并针对单线绕线与多线并绕的排线问题,设计四线并绕排线模型,并对其绕线运动进行计算机仿真和验证。本文重点研究自动绕线机的多轴运动控制与算法,在分析几种同步控制策略的优劣基础上提出了适用本文针对无刷电机绕线的偏差耦合同步控制策略,并研究基于此策略的控制算法,提出利用基于偏差耦合控制的PID控制算法,并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该算法能达到自动绕线机的同步控制指标。本文最后通过设计多轴运动控制软硬件系统以及物理样机的研制,开展了线圈绕制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此同步控制策略有效可行。
二、高压互感器集成CAD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互感器集成CAD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软启动技术在矿井主排水泵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机启动现状 |
2 软启动系统简介 |
2.1 结构及原理 |
2.2 软启动系统优势 |
3 软启动技术的应用 |
4 结语 |
(3)10kV高压互感器的接入及自动化检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接线、检测一体化系统设计 |
2 标准化接线模块设计 |
3 10kV高压传感器接线检定方法 |
3.1 遗传算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2 DBN深度学习算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 技术效果分析与验证 |
4.1 硬件测试条件 |
4.2 10kV电压互感器选择 |
4.3 接线验证 |
4.4 蚁群算法验证 |
4.5 DBN深度学习算法验证 |
5 结束语 |
(4)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能计量系统校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能计量系统的工作原理 |
1.1 电子式互感器 |
1.2 高压电能计量系统的结构 |
1.3 电子式互感器的校准 |
1.4 DPM的校准 |
1.5 电子式互感器高压电能计量系统的校准 |
①电压通道测试。 |
②电流通道测试。 |
2 性能评估 |
2.1 校准系统的不确定度预算 |
2.2 试验案例分析 |
3 结论 |
(5)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数字高压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结构 |
第2章 系统设计方案 |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 系统指标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检测及调理电路设计 |
3.1 高压检测模块设计 |
3.1.1 高压检测电路设计 |
3.1.2 电压分压器电路设计 |
3.2 电流信号/电压信号转换模块设计 |
3.2.1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3.2.2 隔离电路设计 |
3.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3.1 仪表放大电路设计 |
3.3.2 信号滤波电路设计 |
3.3.3 反向放大电路设计 |
3.4 信号整形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表硬件电路设计 |
4.1 高压表硬件选型 |
4.1.1 FPGA选型 |
4.1.2 ADC选型 |
4.1.3 MCU选型 |
4.2 主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
4.3 FPGA的硬件电路设计 |
4.3.1 ADC与 FPGA电路设计 |
4.3.2 电源电路设计 |
4.3.3 外部时钟电路设计 |
4.3.4 FPGA与 MCU通信接口设计 |
4.3.5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4.4 MCU的电路设计 |
4.4.1 液晶显示接口设计 |
4.4.2 液晶显示接口读写时序 |
4.4.3 上位机接口设计 |
4.4.4 键盘模块设计 |
4.4.5 FLASH的接口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压表软件设计 |
5.1 ADC模块设计 |
5.1.1 ADC数据采集 |
5.1.2 ADC接口时序设计 |
5.1.3 ADC外部接口RTL图 |
5.2 系统模块设计 |
5.2.1 按键输入模块 |
5.2.2 通道选择模块 |
5.2.3 ADC控制模块 |
5.2.4 数据预处理模块 |
5.2.5 数据缓存模块 |
5.2.6 频率测量模块 |
5.2.7 主控制器通信接口模块 |
5.2.8 采样时钟生成模块 |
5.2.9 数字滤波器模块 |
5.2.10 顶层设计及仿真 |
5.3 单片机模块软件设计 |
5.3.1 数据测量控制模块 |
5.3.2 Flash模块 |
5.3.3 液晶显示模块 |
5.3.4 上位机通信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电压性能测试 |
6.2 电流性能测试 |
6.3 频率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能质量扰动问题概述 |
1.2.1 电能质量扰动现象及分类 |
1.2.2 电能质量扰动成因及危害 |
1.2.3 电能质量扰动数据及压缩 |
1.3 CS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
1.4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研究现状 |
1.4.1 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的理论研究现状 |
1.4.2 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3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构造及其性能分析研究 |
2.1 传统观测矩阵模型及存在问题 |
2.2 RD-AIC的工作原理及其观测矩阵构造 |
2.2.1 RD-AIC的工作原理及压缩采样模型 |
2.2.2 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构造 |
2.3 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不相关性分析 |
2.3.1 不相关性判别定理 |
2.3.2 正交性和非奇异性分析 |
2.3.3 广义相关度计算及统计分析 |
2.4 基于RD-AIC的观测矩阵采样相位偏差分析 |
2.5 基于RD-AIC的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的实验设计 |
2.5.1 实验设计 |
2.5.2 不同硬件参数下的重构性能对比 |
2.5.3 不同观测矩阵下的重构性能对比 |
2.6 RD-AIC的硬件设计指导原则 |
2.7 小结 |
3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稀疏特性分析与改进重构算法研究 |
3.1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在DFT字典下的稀疏特性研究 |
3.1.1 DFT变换的数学描述 |
3.1.2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DFT变换 |
3.1.3 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稀疏特性分析 |
3.2 基于DFT字典的SAMP改进算法研究 |
3.2.1 SAMP算法及其在DFT字典下的存在问题 |
3.2.2 改进算法思想及其实现框架 |
3.2.3 实验设计与性能对比 |
3.3 瞬时脉冲信号在级联字典下的稀疏特性研究 |
3.3.1 级联字典构造 |
3.3.2 瞬时脉冲信号在级联字典下的稀疏特性 |
3.4 基于部分级联字典的OMP改进算法研究 |
3.4.1 基于级联字典的OMP算法及其存在问题 |
3.4.2 改进算法思想及其实现框架 |
3.4.3 实验设计与性能对比 |
3.5 小结 |
4 基于TCN理论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算法研究 |
4.1 TCN理论及其网络结构 |
4.1.1 因果卷积 |
4.1.2 膨胀卷积 |
4.1.3 残差链接 |
4.2 基于TCN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算法设计 |
4.2.1 基于TCN的重构模型建立 |
4.2.2 基于TCN的重构算法网络结构设计 |
4.2.3 网络学习优化算法 |
4.3 基于TCN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算法实现 |
4.3.1 电能质量扰动数据集建立 |
4.3.2 网络搭建、训练与测试 |
4.3.3 训练和测试结果 |
4.4 实验设计与性能对比 |
4.4.1 重构对比实验 |
4.4.2 数据分析与总结 |
4.5 小结 |
5 CS技术在造纸工业电能质量扰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5.1 浆纸生产与电能质量扰动 |
5.1.1 浆纸生产工艺与先进制造技术 |
5.1.2 主要用电负荷与典型电能质量扰动 |
5.2 CS技术在电能质量扰动监测装置中的应用研究 |
5.2.1 实验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5.2.2 硬件设计与开发 |
5.2.3 软件设计与开发 |
5.2.4 实验装置联调与测试 |
5.2.5 实验设计 |
5.3 CS技术在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监测方案中的应用研究 |
5.3.1 现有监测方案及其存在问题 |
5.3.2 造纸工业用户电能质量扰动监测拓扑与优化方案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高速动车组车载电压互感器的故障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发展 |
1.2.2 在线故障监测装置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车载电压互感器故障监测的理论分析 |
2.1 车载电压互感器 |
2.1.1 车载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
2.1.2 车载电压互感器的非线性特性 |
2.1.3 车载电压互感器的故障类型 |
2.2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 |
2.3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对车载电压互感器影响最严重的理论分析 |
2.3.1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对车顶高压设备影响的对比 |
2.3.2 动车组过分相真空断路器对车载电压互感器的影响 |
2.3.3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对车载电压互感器绝缘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载电压互感器在线故障监测装置建模与仿真 |
3.1 车载电压互感器物理监测模型的设计 |
3.2 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物理监测模型的理论分析 |
3.3 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物理监测模型的理论计算 |
3.3.1 牵引网电气参数的相关计算 |
3.3.2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幅值与接触线电源相位角的关系 |
3.3.3 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一次侧并联抽头电压的理论计算 |
3.4 动车组过分相仿真模型的搭建 |
3.4.1 牵引变电所的仿真模型 |
3.4.2 牵引网的仿真模型 |
3.4.3 动车组及车载电压互感器的仿真模型 |
3.4.4 牵引供电系统的仿真模型 |
3.5 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物理监测模型的仿真分析 |
3.5.1 电压互感器过分相过电压的仿真分析 |
3.5.2 过分相电压互感器一次侧并联抽头电压和二次侧电压的仿真分析 |
3.5.3 铁心饱和时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与二次侧电压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电压互感器在线故障监测装置硬件系统设计 |
4.1 故障监测装置硬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2 硬件器件选择 |
4.2.1 DSP控制器选型 |
4.2.2 传感器选型 |
4.3 F28335小系统设计 |
4.3.1 电源与仿真接口模块 |
4.3.2 复位电路与时钟信号电路 |
4.3.3 系统外部存储系统 |
4.4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4.4.1 电压信号采集电路 |
4.4.2 温度信号采集电路 |
4.4.3 DSP与A/D接口电路 |
4.5 下位机显示模块设计 |
4.5.1 HMI选型及其技术参数 |
4.5.2 TJC3224T028_011X结构 |
4.6 系统PCB板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电压互感器在线故障监测装置软件系统设计 |
5.1 DSP开发环境CCS及其配置 |
5.2 故障监测装置下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5.2.1 系统主程序 |
5.2.2 中断程序 |
5.2.3 HMI显示界面设计 |
5.3 故障监测装置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5.3.1 监测信号显示程序 |
5.3.2 串口数据通信程序 |
5.3.3 故障监测预警程序 |
5.3.4 上位机显示界面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车载电压互感器在线故障监测装置主要元器件清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12kV电子式互感器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电子式互感器国外发展现状 |
1.2.2 电子式互感器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电子式互感器工作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 |
2.1.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分类 |
2.1.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分类 |
2.2 电子式互感器工作原理 |
2.2.1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工作原理 |
2.2.2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
2.2.3 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
2.3 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的区别 |
2.3.1 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对比 |
2.3.2 整体结构的区别 |
2.3.3 性能的区别 |
2.4 电子式互感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4.2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4.3 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式互感器的采集和处理 |
3.1 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平台硬件电路设计 |
3.1.1 电源电路设计 |
3.1.2 A/D转换电路设计 |
3.1.3 开关量输入电路设计 |
3.1.4 通信电路设计 |
3.2 电子式互感器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
3.3 电子式互感器数据处理 |
3.3.1 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优越性 |
3.3.2 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测量原理 |
3.3.3 FFT算法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式互感器试验及其分析 |
4.1 测试方法 |
4.2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试验及其分析 |
4.2.1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准确度试验及其分析 |
4.2.2 电容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温度试验及其分析 |
4.3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试验及其分析 |
4.3.1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准确度试验及其分析 |
4.3.2 环境温度对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影响 |
4.3.3 LPCT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温度试验及其分析 |
4.4 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试验及其分析 |
4.4.1 Rogowski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准确度试验及其分析 |
4.4.2 环境温度对Rogowski线圈结构的影响及试验结果分析 |
4.4.3 环境温度对Rogowski线圈+积分器的影响 |
4.4.4 环境温度对Rogowski线圈+积分器影响的试验及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温度补偿技术的研究 |
5.1 人工神经网络 |
5.1.1 人工神经元 |
5.1.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温度补偿模型 |
5.2.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5.2.2 模型训练 |
5.2.3 温度补偿模型流程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机车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机车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重载货运电力机车的故障诊断系统方案 |
2.1 SS4B型电力机车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
2.2 机车主电路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布设方案 |
2.2.1 机车主电路的主要构成 |
2.2.2 机车主电路的主要故障模式 |
2.2.3 机车主电路的相关传感器布设 |
2.3 辅助电路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布设方案 |
2.3.1 辅助电路的主要构成 |
2.3.2 辅助电路的主要故障模式 |
2.3.3 辅助电路的相关传感器布设 |
2.4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引入方案 |
2.4.1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主要故障模式 |
2.4.2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相关传感器引入 |
2.5 分布式传感节点布设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重载货运电力机车的车载分布式传感网络的软硬件设计 |
3.1 传感器网络通讯协议的设计 |
3.1.1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 |
3.1.2 传感器网络的接口选型 |
3.1.3 以太网的网络传输协议 |
3.1.4 网络的传输数据内容 |
3.1.5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 |
3.2 分布式传感节点的软硬件设计 |
3.2.1 模拟式传感节点软硬件设计 |
3.2.2 数字式传感节点硬件设计 |
3.2.3 节点滤波功能的设计 |
3.3 数据检测终端方案 |
3.4 智能故障诊断终端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FTA的重载货运电力机车故障诊断算法 |
4.1 FTA与 DFTA算法 |
4.1.1 FTA算法的概述 |
4.1.2 DFTA算法 |
4.2 机车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及仿真分析 |
5.1 数字滤波器的仿真及分析 |
5.2 基于OPNET的网络拥塞控制仿真及分析 |
5.3 DFTA的实现测试和分析 |
5.4 传感器滤波及网络状态下的诊断系统模型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自动绕线机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绕线机研究现状 |
1.2.2 多轴运动控制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自动绕线机的结构设计 |
2.1 自动绕线机的基本原理 |
2.1.1 自动绕线机简介 |
2.1.2 自动绕线机的绕线原理 |
2.1.3 自动绕线机的排线原理 |
2.2 自动绕线机的绕制工艺 |
2.3 自动绕线机的系统组成 |
2.4 自动绕线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
2.4.1 转轴系统设计 |
2.4.2 绕线系统设计 |
2.4.3 剪线机构设计 |
2.4.4 辅助机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绕线机的线圈绕制运动 |
3.1 线圈的绕制 |
3.2 运动分析 |
3.3 自动绕线机的四线并绕排线模型 |
3.4 绕线运动仿真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多轴运动控制与算法研究 |
4.1 多轴运动控制分析 |
4.2 多轴同步控制策略 |
4.2.1 主从式同步 |
4.2.2 交叉耦合同步 |
4.2.3 偏差耦合同步 |
4.3 基于偏差耦合的PID控制算法 |
4.3.1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 |
4.3.2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
4.3.3 PID参数设定 |
4.4 同步控制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绕线机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硬件框架 |
5.1.2 控制器硬件接口 |
5.1.3 控制器电路图 |
5.1.4 控制器指示灯 |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软件概述 |
5.2.2 绕线机程序编制 |
5.3 控制界面设计 |
5.3.1 主界面 |
5.3.2 零件编辑 |
5.3.3 工件程序管理 |
5.3.4 系统测试界面 |
5.3.5 轴参数设置 |
5.4 绕线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高压互感器集成CAD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启动技术在矿井主排水泵控制中的应用[J]. 常战胜,张立广.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7)
- [2]基于神经网络融合视觉SLAM的机器人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 吴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10kV高压互感器的接入及自动化检定方法[J]. 张永旺,欧振国,彭强,黄博伟,舒晔,邓珊,刘海斌. 信息技术, 2021(05)
- [4]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能计量系统校准方法研究[J]. 李刚,蒋鑫源,何道远,吴云浪. 自动化仪表, 2021(05)
- [5]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数字高压表设计[D]. 刘杨.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6]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采样与重构方法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D]. 刘嫣.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7]高速动车组车载电压互感器的故障监测[D]. 高炳文.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5)
- [8]12kV电子式互感器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研究[D]. 阎文博.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D]. 刘申易.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自动绕线机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研究[D]. 孙琦. 温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