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8年北京东城区痢疾杆菌和病原性大肠杆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童淑梅,胡群,马思杰,邹春颖,吴薇[1](2019)在《宁波大榭口岸鼠类携带细菌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宁波大榭口岸鼠类携带细菌的情况。方法用鼠笼鼠夹法在大榭口岸捕鼠,对鼠类肠组织进行细菌16S rDNA的扩增、克隆和测序;采用细菌分离和生化鉴定法进行细菌种属鉴定。结果 2017年5月—2018年4月,从大榭口岸4个生境中捕获71只鼠类,检出201株细菌,包含粪肠球菌、希氏肠球菌、松鼠葡萄球菌、短小芽胞杆菌等17种;克隆测序法鉴定到16种细菌,分离培养法鉴定到9种。结论掌握了大榭口岸鼠类携带细菌情况,建立了菌种库。
高璐[2](2016)在《天津市细菌性痢疾疫情分析、志贺菌病原分型及检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天津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研究病例临床特点、志贺菌检出的影响因素及病例治疗花费,为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探讨ARIMA模型的应用。方法2008-2014年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对菌痢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日常监测工作,在位于市区、近郊地区、滨海新区和远郊地区的医疗机构设立监测点,将2008年2014年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的成人和儿童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经患者或儿童家长知情同意后收集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志贺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志贺氏菌的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平板纸片扩散法检测氨苄西林等1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应用SPSS 11.5 for windows对天津市20042012年细菌性痢疾的月发病率进行ARIMA模型拟合,预测2013-2014年月发病率,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2008-2014年天津市报告65179例细菌性痢疾病例,年均发病率72.00/10万,年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地区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区、近郊地区、滨海新区、远郊地区。发病时间上显现出夏季单峰,峰值在8月份。发病率以5岁以下和85岁以上人群为高,不同年龄组和性别发病率呈现“两头高,男高于女;中间低,女高于男”的特征。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和离退人员发病为多。ARIMA(0,1,0)×(0,1,1)12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既往时间段上的发病率序列,对2013-2014年月发病率的预测值符合实际发病率变动趋势。对病例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志贺菌阳性229株,阳性率为5.79%,其中宋内志贺菌136株,占比59.39%,福氏93株,占比40.61%。在89株福氏志贺菌中检出8种亚型,以F2a为主,其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在10-19岁人群志贺菌检出率最高。市区宋内志贺菌阳性率最高,福氏志贺菌阳性率最高的地区为近郊地区。229株志贺菌对13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在50.00%以上的抗生素依次为复方新诺明(83.41%)、氨苄西林(82.97%)、头孢噻肟(53.08%)。敏感率较高的为亚胺培南(100.00%)、阿莫西林+棒酸(98.05%)和环丙沙星(89.15%)。福氏志贺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84.95%),其次为氨苄西林(73.12%),宋内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89.71%),其次为复方新诺明(82.35%)和诺氟沙星(68.66%)。福氏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其次为阿米卡星(95.51%)和阿莫西林+棒酸(95.24%);宋内志贺菌对亚胺培南和阿莫西林+棒酸敏感率均为100%,其次为环丙沙星(96.27%)。对5岁以上人群中检出志贺菌和未检出志贺菌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前腹泻病例接触史OR=2.176;发病前食用生冷食品OR=1.399;发病前食用海产品OR=1.566。病例经济负担调查表明,5岁以上门诊病例的治疗费用中位数为134.0元,5岁以下为108.1元。结论天津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逐年下降,但报告发病率仍居甲乙类传染病之首,因此细菌性痢疾的防控工作仍是天津市难以回避的公共卫生问题。ARIMA时间序列模型可以较好模拟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趋势,为制订科学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防控的重点人群为散居儿童和老年人群,应加强宣传与健康教育,提高重点人群及其日常护理人员的卫生意识。志贺菌属随着时间推移菌群在不断变迁,各亚型彼此消长,需继续开展长期监测,摸清志贺菌的变迁规律。在菌痢病例的治疗中应首选亚胺培南。病例发病前腹泻病例接触史、食用生冷食品和海产品是检出志贺菌的影响因素,提示居民在接触腹泻症状的病人时注意个人防护,尽量避免食用不洁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的海产品。
王秋艳[3](2010)在《三种基因分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溯源方面的应用》文中提出各种细菌性疾病一直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分型技术能够根据细菌的生化特征或基因组成分析不同来源菌株间的关系,从而对某次疾病暴发追踪溯源。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基于DNA的基因分型技术发展起来,表现出传统分型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基因分型技术要满足一些标准才能广泛推广,如分辨力、稳定性、简便快速、易于解释等。本研究主要比较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Sau-PCR和ERIC-PCR三种方法在微生物溯源中的应用,来探讨适于广泛推广的技术。首先用三种方法对一起由福氏志贺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溯源分析,分型结果高度一致,推论此次菌痢疫情的罪魁祸首是该餐馆中污染了福氏志贺菌的食物。据此建议相关食品监督部门和卫生检疫部门加强对其监测和管理。三种技术所用时间长短和成本花费多少的比较依次为PFGE>Sau-PCR>ERIC-PCR。因此建议基层单位可首选便宜快速的ERIC-PCR或Sau-PCR进行初期的溯源分析。其次利用三种方法对传代培养30代和室温放置30天的志贺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验证这三种方法带型的稳定性。PFGE带型未发生可检测的变化,具有完美的重复性。而ERIC-PCR发生了较大变化,容易提供错误的流行病学信息。发现Sau-PCR对于传代培养和室温放置的志贺菌分型结果都非常稳定,使实验室间的数据交流和建立数据库成为可能。进一步论证了Sau-PCR推广使用的可行性。最后比较了Sau-PCR和ERIC-PCR技术对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型研究。结果显示MRSA的Sau-PCR基因型与SCCmec(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e mec)基因型一致。而Sau-PCR技术无需了解菌株的基因信息,不需要特殊设备,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的优点,为MRSA的快速检测和溯源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论文依次比较了三种分型技术对病原微生物溯源的简便快捷性、稳定性和对革兰氏阳性菌MRSA的分辨力,发现了新发展的Sau-PCR技术比PFGE简便易行,比ERIC-PCR稳定、分辨力更强,为新方法Sau-PCR在基层单位的推广使用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吴学兵,唐建云,杨建华,陆利君,章丽娜,刘军[4](2009)在《志贺菌致感染性腹泻菌型监测结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志贺杆菌致感染性腹泻的菌型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对2008年1-9月份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疑为感染性腹泻的大便标本接种在SS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对其中占优势的宋内Ⅰ相志贺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1334份标本共分离33株志贺菌,其中宋内志贺菌Ⅰ相菌占29株,福氏志贺菌2a型4株,以宋内志贺菌占优势(29/33);10种抗生素中,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敏感,对头孢噻肟敏感性较高,对其余的7种药物的耐药性都较高。结论本地区志贺菌所致感染性腹泻以宋内志贺菌占优势,原因可能与本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的提高、细菌的变异、医疗条件改善、培养的技术的提高等因素有关,同时提示应合理利用抗生素。
许志涛,牛桓彩,马文军[5](2008)在《2007年北京市昌平区细菌性痢疾菌群分布和耐药谱变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2007年北京市昌平区细菌性痢疾(菌痢)的病原体菌群分布及耐药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SS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分离病原体筛选志贺菌,用生化试验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菌群和血清型分型。药敏试验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以前称NCCLS)推荐的Kirby-Bauer法。结果2007年昌平区志贺菌菌型分布以D群宋内志贺菌为主,占62.75%;其次为B群福氏志贺菌,占35.29%,B群福氏志贺菌以F4亚型和F1亚型血清型为主;X亚型4株,占22.22%;C群鲍氏痢疾杆菌1株,占1.96%。药敏试验结果:菌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7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庆大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5种药物耐药。结论D群宋内志贺菌取代了既往的B群福氏志贺菌,成为2007年昌平区菌痢的主要流行菌群;B群福氏志贺菌F4亚型和F1亚型取代了既往的福氏2a亚型,成为新的流行血清型;昌平地区的志贺菌耐药谱与北京其他地区既有相似性,也有地区特点,临床上应根据本地区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药物。
蒋忠堂,郭树荣,魏娟[6](2008)在《20株非常见福氏志贺氏菌菌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监测志贺氏菌属在当地的流行及耐药特点。方法:采集当地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大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共分离培养鉴定福氏志贺氏菌26株,其中20株为国际命名的血清鉴定表上没有给出亚型学名的菌株,占本次监测志贺氏菌感染者的比例达76.9%(20/26)其对传统抗菌药物中的氨苄青霉素、抗菌优、氯霉素的耐药率100%,对氧哌嗪的耐药率达75%。结论:提示对该类菌株及其耐药性应密切监测并就其抗原式应考虑国际统一命名。
刘力,吴杨,侯少华,程均福[7](2008)在《湖北省细菌性痢疾杆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文中指出
王勇[8](2007)在《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文中认为有效的监测体系是感染性腹泻预防与控制的基础,实验室监测是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流行的主要环节,目前国外对于感染性腹泻的监测主要从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等病因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感染性腹泻,如食源性疾病监测网(Foodborne Disease ActiveSurveillance Network,FoodNet)和水源性疾病监测系统(Waterborne Disease OutbreakSurveillance System,WBDOSS)等监测系统,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还可做出及时的预警。因此,本研究按照国际实验室监测的理念和方法,将分布于城市内、城乡结合部和郊区的三个等级的医疗机构作为感染性腹泻监测哨点,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中心实验室构建一个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网络(平台),以探索传染性疾病实验室监测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对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进行系统研究,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提供系统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本研究构建了可用于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中的实验室监测平台,组织了以三个监测点和一个中心实验室为基础结构的监测体系,主要包括监测哨点、中心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实验室设备与试剂、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和管理等部分。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统一的标本采集方法、统一的调查方法、统一的实验室方法,开展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并针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中心实验室将收集的各种资料信息建立数据库,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各监测点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特征、病原体检出的种类、构成及耐药状况和影响因素,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至监测哨点,以开展对监测哨点的技术培训和临床指导。本实验室监测平台,在较小的经费投入情况下试运行两年,形成了感染性腹泻实验室实验室监测工作模式,并在监测工作中获得了以下结果:一是获得了北京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流行规律,以夏秋季为主,患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岁~49岁,两年的比例分别为49.3%和44.2%。二是明确了北京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和变化趋势,两年的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监测点收集腹泻标本480份,检出率为54.79%,其中致病菌47.1%,条件致病菌25.9%,A组轮状病毒22.1%,混合感染4.9%。主要病原菌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痢疾杆菌不仅所占比例下降,而且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以福氏志贺菌F4c为主,占所有福氏志贺菌的56.8%。条件致病菌所占比例也较高,并呈上升趋势。轮状病毒性腹泻不仅发生于儿童,而且在成人中也占较高比例。2006年采集到450份标本,除检出率(28.89%)有所降低外,在病原菌的构成和变化趋势上与2005年一致。三是检查确认了北京部分地区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模式,两年检测到的肠道致病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第三代头孢类、糖肽类耐药比较严重,而对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比较敏感。四是通过对感染性腹泻标本阳性分离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患者就诊时的最高体温、腹痛持续时间、腹泻次数和需要静脉注射治疗等特征可以作为感染性腹泻病原培养的指标,提出了血样便和腹泻持续时间并不能够作为从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的临床指征。五是通过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暴发疫情调查,确认了饭前、便后洗手是感染性腹泻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瓜果食前不清洗、生吃海鲜、饭前和便后不洗手和食品加工不规范是危险因素。最后,根据本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的运行情况、监测结果以及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以加强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监测和报告意识,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积极开展以病原分型技术为主的科研工作,同时在公众中间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身防病意识和社会卫生意识为主的五项对策和五项建议。本研究依据感染性腹泻防治的国际先进理念,构建了以哨点医院和中心实验室为主要组成的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并按照设计方案有效开展监测工作。运行两年来的监测数据,反映了监测点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和流行基本规律,而且临床分析和细菌类病原体检测结果,以及开展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和暴发调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病原学依据,提出的对策和建议能为预防控制其流行提供有益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李培勇,胡宝元,苏汉良,田辉,热比古丽[9](2007)在《19922005年玛纳斯县志贺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玛纳斯县细菌性痢疾病原菌志贺菌的菌群、菌型分布及耐药状况,以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对19922005年玛纳斯县检出的149株志贺菌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9株志贺菌中,福氏(B群)占69.80%,痢疾志贺菌(A群)占13.42%,宋内氏(D群)占12.75%,鲍氏(C群)占4.03%,B/D为5.47,不同时期分离的菌均以B群为主,A群次之,D群和C群分列第3、4位;B群2al、b分别占36.91%、8.72%,A1型和宋内氏菌分别占11.41%、12.75%。检测87株菌,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利福平、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头孢呋辛、痢特灵的耐药率分别为95.40%、98.85%、95.40%、97.70%、60.92%、16.09%、26.44%、10.34%、14.94%。[结论]玛纳斯县志贺氏菌的主要流行菌为B群(以2a为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严重。
李培勇,胡宝元,苏汉良,田辉,李华[10](2006)在《19902003年玛纳斯县细菌性痢疾流行强度、菌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和分析玛纳斯县细菌性痢疾的发生频率和流行规律,志贺氏菌型变迁及耐药分析。方法对19902003年玛纳斯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历年来检出的志贺氏菌型构成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3年玛纳斯县法定报告细菌性痢疾年发病率在16.07/10万102.70/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48.89/10万,呈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志贺氏菌均以B群为主,A群次之,D群和C群分列第3,4位。主要流行菌型以福氏2 a为主,次为lb和4 a、A l型和宋内氏菌。不同时期志贺氏菌对AMP、TET、STR、COS、R IF耐药率均高,对CMP、ERY耐药率在50.0%72.7%之间,对GEN、KAN、CXM、FU均敏感,对NOR耐药率明显增高(χ2=7.63,P<0.05)。结论玛纳斯县法定报告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是缓慢下降的,仍需加强对其监测和管理。B群仍为玛纳斯县的主要流行菌(以福氏2 a为主)。志贺氏菌耐药性日趋严重,提倡临床诊断与药敏试验相结合,合理用药。
二、1998年北京东城区痢疾杆菌和病原性大肠杆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8年北京东城区痢疾杆菌和病原性大肠杆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宁波大榭口岸鼠类携带细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采集 |
1.2 方法 |
1.2.1 细菌DNA提取 |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3 16S rDNA扩增、克隆及测序 |
1.2.4 鼠类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 |
2 结果 |
2.1 鼠类捕获情况 |
2.2 细菌检出情况 |
2.2.1 检出的菌种分布 |
2.2.2 不同生境鼠类肠道细菌检出情况 |
2.2.3 不同鼠种检出肠道菌情况 |
2.2.4 不同方法检出的肠道细菌情况 |
3 讨论 |
(2)天津市细菌性痢疾疫情分析、志贺菌病原分型及检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诊断 |
1.2.1 流行病学史 |
1.2.2 症状体征 |
1.2.3 实验室检查 |
1.2.4 病例分类 |
1.3 实验检测方法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病例的调查 |
1.6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 |
2.1.1 流行强度 |
2.1.2 不同地区发病情况 |
2.1.3 不同月份发病情况 |
2.1.4 不同人群发病情况 |
2.2 ARIMA模型在天津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
2.2.1 发病趋势 |
2.2.2 建立ARIMA预测模型 |
2.3 志贺菌菌型变迁及耐药性监测分析 |
2.3.1 一般情况 |
2.3.2 志贺菌血清型 |
2.3.3 福氏志贺菌亚型 |
2.3.4 志贺菌检出情况 |
2.3.5 志贺菌药敏试验结果 |
2.4 细菌性痢疾病例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花费分析 |
2.4.1 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病人感染危险因素 |
2.4.2 志贺氏菌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征 |
2.4.3 药物使用情况 |
2.4.4 疾病负担分析 |
3 讨论 |
3.1 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 |
3.2 ARIMA模型在天津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
3.3 志贺菌菌型变迁及耐药性监测分析 |
3.4 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花费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三种基因分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溯源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病原微生物 |
1.1.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
1.1.2 院内感染病菌 |
1.2 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表型分型技术 |
1.2.2 基因分型技术 |
1.3 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与选择 |
1.3.1 分子流行病学中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 |
1.3.2 评估标准 |
1.3.3 分型技术的选择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种分型技术对一起志贺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溯源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2 试剂和实验耗材 |
2.2.3 菌株来源 |
2.2.4 主要培养基和常用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PFGE 方法分析志贺氏菌的同源性 |
2.3.2 Sau-PCR 方法分析志贺氏菌的同源性 |
2.3.3 ERIC-PCR 方法分析志贺氏菌的同源性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FGE 电泳结果 |
2.4.2 Sau-PCR 电泳结果 |
2.4.3 ERIC-PCR 电泳结果 |
2.4.4 溯源分析 |
2.4.5 三种方法的成本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种分型技术的稳定性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2 主要试剂和实验耗材 |
3.2.3 实验菌株 |
3.2.4 主要培养基和常用溶液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流程 |
3.3.2 传代培养和室温放置 |
3.3.3 三种基因分型技术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原代菌株基因型 |
3.4.2 传代和室温放置菌株PFGE 分型结果 |
3.4.3 传代和室温放置菌株Sau-PCR 分型结果 |
3.4.4 传代和室温放置菌株ERIC-PCR 分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Sau-PCR 和ERIC-PCR 技术对MRSA 菌株分型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 |
4.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2 主要试剂和实验耗材 |
4.2.3 菌株来源 |
4.2.4 主要培养基和常用溶液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Sau-PCR 技术分析 MRSA 的同源性 |
4.3.2 ERIC-PCR 技术分析 MRSA 的同源性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Sau-PCR 结果分析 |
4.4.2 ERIC-PCR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2007年北京市昌平区细菌性痢疾菌群分布和耐药谱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菌群分布 |
2.2 志贺菌的血清亚型分布 |
2.3 药敏试验 |
3 讨论 |
(7)湖北省细菌性痢疾杆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2.1 抗生素敏感率 |
2.2 不同血清群敏感率 |
3 讨 论 |
(8)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感染性腹泻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技术前沿 |
一、感染性腹泻基本概念 |
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 |
三、感染性腹泻流行状况 |
四、感染性腹泻国家预防控制对策现状 |
五、感染性腹泻预防与控制技术前沿 |
六、感染性腹泻预防与控制发展趋势 |
第二部分 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构建及监测方法设计 |
一、国外的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网络 |
二、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构建 |
三、监测方法 |
四、监测质量控制 |
五、预期结果 |
六、小结 |
第三部分 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运行情况与结果分析 |
一、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运行情况 |
二、感染性腹泻实验室监测平台监测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四部分 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建议 |
一、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 |
二、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感染性腹泻实验室设备与试剂 |
附件2 感染性腹泻疫情现场采样装备 |
附件3 感染性腹泻个案调查表 |
附件4 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 |
附件5 感染性腹泻病原诊断方法 |
附件6 API生化鉴定 |
附件7 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 |
附件8 肠杆菌科药敏试验抑菌圈判断标准 |
附件9 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 |
附件10 感染性腹泻实验室检测结果图表 |
附件11 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及赋值 |
综述 传染病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19922005年玛纳斯县志贺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菌群分布与变迁 |
2.2 志贺菌菌型分布 |
2.3 菌株药物敏感性检测情况 |
3 讨论 |
(10)19902003年玛纳斯县细菌性痢疾流行强度、菌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痢发病资料: |
1.2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 |
1.3 药敏试验: |
1.4 质控菌株: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趋势: |
2.2 志贺氏菌群、型分布与变迁: |
2.3 耐药性监测: |
3 讨论 |
四、1998年北京东城区痢疾杆菌和病原性大肠杆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大榭口岸鼠类携带细菌调查[J]. 童淑梅,胡群,马思杰,邹春颖,吴薇.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9(02)
- [2]天津市细菌性痢疾疫情分析、志贺菌病原分型及检出影响因素研究[D]. 高璐.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3]三种基因分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溯源方面的应用[D]. 王秋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4]志贺菌致感染性腹泻菌型监测结果[J]. 吴学兵,唐建云,杨建华,陆利君,章丽娜,刘军. 实用预防医学, 2009(03)
- [5]2007年北京市昌平区细菌性痢疾菌群分布和耐药谱变化分析[J]. 许志涛,牛桓彩,马文军. 疾病监测, 2008(06)
- [6]20株非常见福氏志贺氏菌菌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 蒋忠堂,郭树荣,魏娟.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8(03)
- [7]湖北省细菌性痢疾杆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J]. 刘力,吴杨,侯少华,程均福. 中国公共卫生, 2008(03)
- [8]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D]. 王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 [9]19922005年玛纳斯县志贺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李培勇,胡宝元,苏汉良,田辉,热比古丽. 预防医学论坛, 2007(04)
- [10]19902003年玛纳斯县细菌性痢疾流行强度、菌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李培勇,胡宝元,苏汉良,田辉,李华. 地方病通报,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