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杂交一代制种生产技术

万寿菊杂交一代制种生产技术

一、万寿菊杂交一代制种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宋江琴[1](2021)在《万寿菊矮杆两用系及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15个矮杆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17个万寿菊杂交亲本(含部分矮杆两用系)和15个万寿菊杂交一代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和形态标记探讨矮杆两用系之间和杂交一代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对矮杆两用系进行综合评价,探究杂交一代与亲本的亲缘关系,为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矮杆两用系和杂交一代,利用两用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花前期和群体花朵开放时间将15个矮杆两用系分为早花型长花期品系(C-4,C-10),中花型长花期品系(C-3,C-5,C-8,C-9)中花型中长花期品系(C-20),晚花型中长花期品系(D-1,D-3,C-6,C-12),晚花型短花期品系(C-1,C-7,C-14),晚花型长花期品系(C-11)。通过比较形态学指标发现,15个两用系在形态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花径和株高上。在数量性状中,有5对性状(株高与一级分枝数,株高与花朵数,冠幅与一级分枝数、株高与冠幅,冠幅与花朵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在质量性状中,有6对性状(舌状小花顶端性状与花瓣类型,舌状小花顶端性状与舌状小花轮数,舌状小花轮数与花瓣类型、舌状小花顶端性状与小花类型,花瓣类型与小花类型)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通过15个矮型两用系的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可以分为3大类,并筛选了整体表型性状优良的矮杆两用系3个,即C-9,C-14和C-12。上述分析为矮杆两用系选育、评价和了解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奠定了基础。2.从48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引物能够稳定扩增出清晰条带的多态性引物。引物扩增多态性比率为95%,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45个。Shannon信息指数0.5834,多态信息含量为0.304,所选标记的多态信息含量能够满足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此外,利用SSR标记构建了15份矮杆两用系的分子指纹图谱,为15个矮杆两用系的鉴定与利用提供了依据。3.15个杂交一代在形态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株高和冠幅上。聚类分析将15份万寿菊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不同类别的万寿菊,其分类的依据主要体现在株高的差异上。15个杂交一代具有不同程度的综合超亲优势和综合中亲优势,对于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较高的杂交一代(如组合5,组合18),后期可重点关注并加以应用。4.15个杂交一代群体遗传距离为0.0645-0.7332,平均遗传距离为0.402,遗传差异相对较大,杂交一代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Popgene群体间聚类结果显示,杂交一代更倾向于父系遗传。通过F统计量分析可知,Fst平均值为0.0519,表明万寿菊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94.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很小。

牟丹[2](2016)在《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苗期分子标记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究中心提供的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为材料,利用RAPD、ISSR、SRAP三种分子标记筛选与万寿菊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然后转化成稳定的SCAR标记,将SCAR标记用于两用系苗期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2-2的不育单株DNA为试验材料,结合单因素优化和L16(45)正交设计,建立并优化了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的RAPD-PCR扩增体系。用200条RAPD引物对两用系2-2的可育和不育基因池进行了PCR扩增,没有筛选出在可育和不育中具有差异性条带的引物。(2)用20条ISSR引物对两用系2-2的可育和不育基因池进行了PCR扩增,从中筛选出3条在可育和不育之间扩增出差异条带的引物,即I1、I7、I15。(3)以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2-2的不育单株DNA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和L16(45)正交设计对影响SRAP-PCR反应体系的五个参数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对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的SRAP-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利用209对SRAP引物组合对两用系2-2可育和不育花器官DNA进行SRAP-PCR扩增,筛选出4对在两用系可育和不育之间扩增出差异条带的引物组合,即me1+em5、me2+em18、me5+em1、me5+em11。(4)将筛选出的差异引物的特异片段进行回收、转化和测序,其中包括6条ISSR特异片段,4条SRAP特异片段。通过测序,获得5个ISSR特异片段的序列,4个SRAP特异片段的序列。根据获得的序列,设计得到17对SCAR引物,仅1对引物(F13R13)在可育和不育之间扩增出差异条带,表现为可育有,不育无;用F13R13对2-2两用系进行育性验证,以花器官为材料,该差异性条带在4个不育株均缺失,以叶片为材料,可育和不育株各24株,该差异性条带在1个不育株缺失,在不育株中的准确率达到了95.8%,因此F13R13可以作为检测标记。

林登贵,曾丽,王鹏,裴峰,陶懿伟,刘晓丛,迪力达尔,徐佳琳[3](2014)在《万寿菊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万寿菊是提取叶黄素的优质材料,是重要的经济花卉,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从形态结构、栽培技术、育种方法和叶黄素提取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万寿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万寿菊发展前景。

孟晓平[4](2013)在《西宁地区色素万寿菊新种质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是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墨西哥,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本文旨在从引进及本地培育品系中筛选出适合西宁地区的,先后对50个色素万寿菊品系在同工酶、农艺性状及褐斑病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省外引进品系与花卉所自有品系的同工酶酶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说明可能是因为不同地区的选育过程不同从而引起遗传基础存在差异。46份供试材料的POD同工酶酶谱总体上比较接近,反映了它们间的亲缘关系较近。(2)根据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母本C*40-1(2)的组合优于母本2-2的,而其中C*40-1(2)×8-1的特殊配合力表现最优。通过对供实杂交一代的综合评价分析F[C*40-1(2)×8-1]表现最优,综合性状表现优良,株形粗壮紧密,花大色艳,叶黄素含量达17.9426g/kg。(3)根据色素万寿菊所有供试材料的株高、单花鲜重及色素含量动态记录分析,其动态变化均呈S形曲线,不同品系的性状曲线趋势有很大差异,由动态图分析杂交种性状比常规种略好,其中杂交13最优。要保证万寿菊高产丰收,除了选择品种外,还应增强田间管理,注意气候影响。(4)色素万寿菊褐斑病病情指数对不同供试材料的鲜花产量影响是不同的,与品系有很大关联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甘肃酒泉的供试材料,影响最小的是黑龙江的供试材料。品系1、品系3和蓝翔常规1号产量损失率均达到50%以上,赤菊4号及杂交15产量损失率紧随其后,对于这些病情指数高,产量损失率大的品系应采取对应措施,防范与治理同时进行,最大程度的减少产量损失。

伍亚平[5](2013)在《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遗传差异性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青海大学高原花卉研究中心培育的9个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为材料,从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三个方面进行遗传差异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9个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与可育株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中,其株高可育株高于不育株、花径可育株明显大于不育株、花朵数不育株多于可育株、一级分枝数一般不育株多于可育株,但两者相差不明显、冠幅可育株与不育株无显着差异、不育株的始花期晚于可育株2~3天、可育株单花花期长于不育株。形态学性状聚类结果表明,9个两用系可分为三大类,不育株与可育株被明显聚为2大类。(2)9个雄性不育两用系的生化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不育株还是可育株,随着花蕾的发育,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到花朵盛开时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蕾发育各时期,不育株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可育株;但均表现出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低于花蕾和花朵中的含量。从现蕾到盛花期,不育株和可育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花蕾的发育呈现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小花蕾时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花朵盛开时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花蕾及花朵;不育株和可育株在发育各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着,但不育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稍高于可育株。因此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以作为育性鉴定指标。(3)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Mg2+、 dNTPs、引物和Taq酶浓度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筛选模板DNA浓度及ISSR引物,并对引物退火温度进行梯度检测,通过优化建立ISSR-PCR反应体系。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5条引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9个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与可育株进行ISSR遗传多样性检测。共扩增出16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48条,多态性率为87.6%,表明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多态性较高,遗传变异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用PopGen32软件分析9个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遗传变异,发现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总遗传多样度(Ht)为0.2921,遗传分化系数(Gst)为1.0000。用NTSYSpc软件计算万寿菊两用系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共获得153个两两不同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9个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相似系数在0.4375以上,最高为1.0000(2-2重瓣不育系与2-2单瓣不育系之间)。通过对9个两用系的聚类分析表明,可以聚为四大类,两用系之间遗传差异显着,不育株和可育株间无显着差异。

黄玉玲[6](2013)在《万寿菊栽培技术及其叶黄素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是一种重要的园林绿化花卉,花期长,花色鲜艳,适应性强,栽培容易,普遍栽植于我国南北各地。万寿菊是提取叶黄素的重要原料。由于叶黄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杀菌等重要药理活性,开展万寿菊规范化种植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在国内,万寿菊干花颗粒及万寿菊提取物叶黄素多出口欧美一带。随着欧盟进口产品标准的提高,对万寿菊产品也相应提高了要求,在重金属、砷及传统提取溶剂正己烷的限量值上日趋严格。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在于结合亚热带气候的特点,引进经筛选培育后,适合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高湿、短日照的色素万寿菊品种“杂交一代”,在福建泰宁种植。着手从源头上制定包含相关指标的可控质量评价体系,以保障原料的质量与安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土壤、水质和大气环境等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泰宁县杉城镇基地环境符合相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2.研究表明,氮、磷、钾配合施肥对万寿菊生长发育、干花产量和叶黄素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合理施肥能达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在一定的N肥处理下,叶黄素含量及鲜花产量会得到提高。施加一定量的P、K肥,能促进万寿菊植株生长,株冠直径、干花产量和叶黄素含量都有所提高。综合产量与生产成本,万寿菊栽培最佳施肥配比为N0.3g/kg,P2.0g/kg,K0.6g/kg。3.不同颜色薄膜遮光处理使万寿菊中叶黄素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加幅度达到0.63%~13.75%。经多重比较,黄膜和紫膜遮光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具有极显着差异,红膜和蓝膜遮光处理与自然光处理差异显着,红膜、蓝膜和白膜遮光处理间差异不显着。4.正已烷可以作为提取叶黄素的良好溶媒,能够满足工业化生产的低成本、低能耗、低毒、高效的要求。根据L16(45)正交试验结果,可知影响叶黄素提取率诸因素的主次关系依次为:料液比(A)、温度(D)、提取时间(C)和提取次数(B)。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显着性测验表明,料液比、温度和提取时间三因素对叶黄素的提取率都有极极显着影响,而提取次数对叶黄素的提取的影响不显着,说明料液比、温度和提取时间三因素对叶黄素的提取率起主要作用。以正已烷作为溶媒,提取叶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温度60℃,提取时间5h,提取次数3次。5.研究结果表明,本课题建立的以重金属、砷及叶黄素含量为重点监控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及叶黄素提取工艺,符合国内外供货标准。同时,在亚热带气候区建立万寿菊种植基地,其产品能够满足质量标准要求。

郭洋楠[7](2010)在《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遗传及杂种优势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万寿菊雄性不育遗传类型分析;(2)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主要观赏性状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3)研究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间主要观赏性状及同工酶酶谱,了解其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4)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研究。通过相关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对万寿菊10个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遗传规律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万寿菊10个不育系是一对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两用系,其遗传由质量性状控制,为主效基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2.通过对10个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可育株及不育株的单花花期、株高、一级分枝数、冠幅、单株花朵数、花径的6个主要观赏性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指标评价表现最好的是34-2(1)、较好的为34-1;综合表现最差的是2-2。聚类分析表明可育株C×40-1(1)与C×40-1(2)之间遗传距离最近; 2–2与C×F1-Ⅰ-Ⅱ(3)距离最远;不育株C×40-1(1)与C×40-1(2)之间遗传距离最近,最大的2-2与C×F1-Ⅰ-Ⅱ(3)。3.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分析了10个万寿菊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探讨了其系间及系内不育株与可育株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同系内除小花外不育株与可育株间差异很小,而系间差异较大。4.通过对万寿菊6个主要观赏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计算以及各组合POD同工酶分析,并对F1代间的POD同工酶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F1代的酶带数越少,酶活性越弱,其杂种优势就越强;在F1代间,23与其它酶带数、迁移率、酶活性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说明万寿菊杂种优势与POD同工酶酶谱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且F1代间存在较远或较近的亲缘关系。5.通过对双亲和子代的6个主要观赏性状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观察组合34-1×216.08除花径为SCA效应为负值外,且效应高,说明相对其余杂交组合,是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系,有选育新品种的潜力。其次34-1×216.05除花径和一级分枝数不排在前五名,其余的SCA效应值均较高,是综合性状较优良的杂交组合,这也说明特殊配合力表现比较复杂。

张春华,王锡忠,黄前晶,文峰,滑建立,杨志[8](2009)在《色素万寿菊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研究发现T2063雄性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用符号ms表示,而与其相对应的显性基因为Ms,Ms对ms为显性,ms为隐性,使得Msms(保持株)表现为正常可育株,msms表现为雄性不育株。

张华丽[9](2009)在《万寿菊新品种选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收集的万寿菊亲本为育种材料,以10个雄性不育系为母本,5个自交系为父本,配制了10个杂交组合,通过调查各杂交一代株高、冠幅、花色、花型、花径、生育期,从中选出两个中型、大花,花型蜂窝状,抗逆性强,生长健壮、整齐一致的F1代万寿菊新品种,分别是橘红色GF09和黄色GF10;将新品种和国外2个品种‘奇迹’、‘安提瓜’和国产3个品种‘钻石’、‘GF30’、‘GF40’进行栽培对比试验,观察记录各品种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两个新品种表现优良,在观赏性和抗性方面不亚于国外品种,是两个表现好、抗性强的中型万寿菊新品种,最后确定了新品种适宜的栽培管理技术。

吴娟,吴彦玲[10](2009)在《北方万寿菊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从育苗、整地施肥、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北方万寿菊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二、万寿菊杂交一代制种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寿菊杂交一代制种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万寿菊矮杆两用系及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万寿菊概况
        1.1.1 万寿菊植物学性状
        1.1.2 万寿菊资源分布及应用
    1.2 万寿菊育种研究进展
        1.2.1 万寿菊杂交育种
        1.2.2 万寿菊杆型育种
        1.2.3 万寿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3 万寿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3.1.1 形态学标记
        1.3.1.2 细胞学标记
        1.3.1.3 生化标记
        1.3.1.4 分子标记
        1.3.2 万寿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万寿菊矮杆两用系的表型遗传差异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万寿菊矮型两用系的开花习性
        2.2.2 两用系数量性状及质量性状的变异及差异性分析
        2.2.3 基于矮杆两用系的表型分类
        2.2.4 矮杆两用系的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2.2.5 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2.6 基于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排名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矮杆两用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1.2.2 引物筛选
        3.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2.2 SSR标记的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3.2.3 基于SSR标记的矮杆两用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3.2.4 矮杆两用系指纹图谱构建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杂交一代表型遗传差异性分析及优势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杂交一代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性分析
        4.2.2 基于杂交一代表型性状的遗传关系
        4.2.3 基于杂交一代表型的优势评价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基于SSR标记的杂交一代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SR标记的引物多态性分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5.2.2 亲本与子代遗传关系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介

(2)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苗期分子标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万寿菊研究现状
        1.1.1 万寿菊简介
        1.1.2 育种研究
    1.2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理论研究
        1.2.1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类型
        1.2.2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机理
        1.2.3 植物雄性不育的应用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研究上的应用
        1.3.1 常见的分子标记类型
        1.3.2 菊科植物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3 万寿菊属植物分子育种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RAPD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建立及差异性标记筛选
    2.1 本章引论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叶片总DNA提取与检测
        2.2.3 构建基因池
        2.2.4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RAPD-PC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
        2.2.5 与万寿菊雄性育性相关的引物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浓度及质量分析
        2.3.2 RAPD-PCR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3.3 RAPD-PCR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3.4 退火温度和循环数的优化
        2.3.5 反应体系验证
        2.3.6 引物筛选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ISSR分子标记的差异性标记筛选
    3.1 本章引论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叶片总DNA提取与检测
        3.2.3 构建基因池
        3.2.4 与万寿菊雄性育性相关的引物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NA浓度及质量分析
        3.3.2 引物筛选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 4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SRA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建立及差异性标记筛选
    4.1 本章引论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4.2.3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SRAP-PC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
        4.2.4 与万寿菊雄性不育相关的引物筛选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NA浓度及质量分析
        4.3.2 SRAP-PCR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4.3.3 SRAP-PCR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3.4 退火温度的优化
        4.3.5 反应体系验证
        4.3.6 引物筛选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SCAR分子标记的建立
    5.1 本章引论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检测
        5.2.3 回收产物的转化和测序
        5.2.4 SCAR引物的设计及反应体系
        5.2.5 SCAR标记的检测与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检测结果
        5.3.2 克隆片段的测序结果
        5.3.3 SCAR引物的设计
        5.3.4 SCAR标记的检测与验证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万寿菊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万寿菊形态结构研究
    1.1 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1.2 营养器官解剖结构
    1.3 花器官解剖结构
2 万寿菊栽培与繁殖技术研究
3 万寿菊育种研究
4 万寿菊叶黄素提取及应用研究
5 万寿菊发展前景与展望

(4)西宁地区色素万寿菊新种质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色素万寿菊研究进展
        1.1.1 色素万寿菊栽培及生物性状的研究
        1.1.2 色素万寿菊的育种研究
        1.1.3 色素万寿菊的色素叶黄素分离提取研究
    1.2 万寿菊种质资源研究及杂种优势的研究
        1.2.1 万寿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2.2 万寿菊种质资源及其分类方法
        1.2.3 万寿菊雄性不育研究
        1.2.4 万寿菊杂种优势的研究
    1.3 色素万寿菊新种质筛选的方法
        1.3.1 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1.3.2 同工酶分析
        1.3.3 分子标记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色素万寿菊同工酶研究
    2.1 本章引论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及药品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省外引进的色素万寿菊同工酶酶谱
        2.3.2 高原花卉所色素万寿菊不同品系同工酶酶谱
        2.3.3 色素万寿菊杂交组合的同工酶酶谱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色素万寿菊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及色素含量分析
    3.1 本章引论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色素万寿菊杂交组合配合力分析
        3.3.2 色素万寿菊杂种优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色素万寿菊株高、色素含量及鲜重动态变化分析
    4.1 本章引论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色素万寿菊株高增长动态变化分析
        4.3.2 色素万寿菊单花鲜重及色素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色素万寿菊褐斑病病情指数的调查分析
    5.1 本章引论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色素万寿菊褐斑病病情指数分析
        5.3.2 色素万寿菊褐斑病病情指数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5.3.3 色素万寿菊褐斑病对产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遗传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万寿菊
    1.2 万寿菊研究现状
        1.2.1 万寿菊栽培与管理技术研究
        1.2.2 万寿菊叶黄素含量及提取工艺的研究
        1.2.3 万寿菊杀菌抗虫作用研究
    1.3 植物雄性不育
        1.3.1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
        1.3.2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
        1.3.3 植物雄性不育应用
    1.4 遗传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1.4.1 遗传多样性
        1.4.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5 万寿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5.1 形态学标记研究
        1.5.2 细胞学标记研究
        1.5.3 生化标记研究
        1.5.4 分子标记研究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形态差异性分析
    2.1 本章引论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形态学数据测定结果
        2.3.2 9个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生化差异性分析
    3.1 本章引论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与用具
        3.2.3 试剂
        3.2.4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制作
        3.3.2 结果计算公式
        3.3.3 试验测定结果
        3.3.4 生化测定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 ISSR 分子标记研究
    4.1 本章引论
    4.2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仪器
    4.3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
        4.3.1 试验方法与步骤
        4.3.2 结果与分析
    4.4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 ISSR 标记分析
        4.4.1 试验方法
        4.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3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ISSR标记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万寿菊栽培技术及其叶黄素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万寿菊研究进展
        1 栽培技术研究
        2 化学成分研究
        3 临床应用及药理活性研究
        4 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
    第二节 叶黄素研究概况
第二章 万寿菊规范化栽培技术(GAP)研究
    第一节 万寿菊规范化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1.3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基地土壤质量监测结果与评价
        2.2 种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评价
        2.3 灌溉水质量监测结果与评价
        2.4 基地自然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
        3 小结
    第二节 配合施肥对万寿菊生长势及叶黄素含量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单因素效应分析
        2.2 氮、磷、钾施肥配比的优化
        3 小结
    第三节 不同颜色薄膜遮光对万寿菊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1.3 样品采集及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万寿菊工业化生产质量评价
    第一节 叶黄素提取工艺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剂
        3 主要仪器(规格、型号、厂家)
        4 试验方法与内容
        4.1 叶黄素提取工艺
        4.2 叶黄素提取影响因子分析
        4.3 叶黄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4.4 叶黄素提取物成品质量控制
        5 结果与分析
        5.1 提取溶媒对叶黄素提取率的影响
        5.2 料液比对叶黄素提取率的影响
        5.3 提取次数对叶黄素提取率的影响
        5.4 提取时间对叶黄素提取率的影响
        5.5 提取温度对叶黄素提取率的影响
        5.6 叶黄素提取工艺的优化与验证
        5.7 叶黄素提取物成品质量控制
        6 小结
    第二节 万寿菊中叶黄素中试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1 研究目标
        2 叶黄素提取工艺(中试)
        3 工艺要求
        4 技术要点
        5 供货标准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遗传及杂种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 万寿菊研究现状
        1.1 万寿菊形态特征
        1.2 万寿菊种质资源
        1.2.1 常见的一年生栽培种
        1.2.2 常见的多年生栽培种
        1.3 生物学特性
        1.4 繁殖
        1.5 育种的研究
    2 植物雄性不育
        2.1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
        2.2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2.3 植物雄性不育的机理
        2.3.1 细胞核雄性不育
        2.3.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2.4 植物雄性不育创建基理
    3 同工酶研究
        3.1 同工酶标记
        3.2 同工酶的染色方法
        3.3 常用于分析的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4 杂种优势研究
        4.1 杂种优势计算
        4.2 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5 配合力分析
        5.1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关系
        5.2 配合力测定方法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遗传类型的研究
    1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试验方法
    2
        2.1 结果与分析
        2.1.1 育性分离分析
        2.1.2 单株花序比较分析
    3 小结
第3章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主要观赏性状综合评价
    1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2.1 结果与分析
        2.1.1 10 个两用系可育株间主要观赏性状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2.1.2 10 个两用系不育株间主要观赏性状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2.1.3 10 个万寿菊主要观赏性状综合评价
        2.2 10 个两用系6 个主要观赏性状聚类图
    3 小结
第4 章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POD 同工酶分析
    1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2.1 结果与分析
        2.1.1 叶片POD 同工酶
        2.1.2 萼片POD 同工酶
        2.1.3 小花POD 同工酶
    3 小结
第5 章万寿菊杂交组合POD 同工酶酶谱分析
    1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2.1 结果与分析
        2.1.1 不育系杂交组合POD 同工酶谱分析
    3 小结
第6 章万寿菊杂种优势分析
    1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2.1 结果与分析
        2.1.1 超亲优势分析
        2.1.2 中亲优势分析
    3 小结
第7章 万寿菊主要观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1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2.1 结果与分析
        2.1.2 一般配合力分析
        2.1.3 杂交组合F1 代特殊配合力分析
        2.2 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估算及性状遗传力分析
    3 小结
第8 章结论与讨论
    8.1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
    8.2 万寿菊两用系主要观赏性状评价与遗传分析
    8.3 万寿菊两用系POD 同工酶遗传差异性
    8.4 万寿菊杂种优势与POD 同工酶关系
    8.5 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作者简介

(8)色素万寿菊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反交组合配制及F1代不育性状表现
    2.2 各组合F2及F3代不育性状分离表现
    2.3 组合F2代兄妹交及其对应父本自交后代表现
    2.4 T2063群体随机兄妹交后代不育性状表现
3 结论

四、万寿菊杂交一代制种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万寿菊矮杆两用系及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D]. 宋江琴. 青海大学, 2021(02)
  • [2]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苗期分子标记及应用[D]. 牟丹. 青海大学, 2016(08)
  • [3]万寿菊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林登贵,曾丽,王鹏,裴峰,陶懿伟,刘晓丛,迪力达尔,徐佳琳. 上海农业学报, 2014(06)
  • [4]西宁地区色素万寿菊新种质筛[D]. 孟晓平. 青海大学, 2013(S1)
  • [5]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遗传差异性分析[D]. 伍亚平. 青海大学, 2013(S1)
  • [6]万寿菊栽培技术及其叶黄素提取工艺研究[D]. 黄玉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7]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遗传及杂种优势研究[D]. 郭洋楠. 青海大学, 2010(01)
  • [8]色素万寿菊雄性不育遗传规律研究[J]. 张春华,王锡忠,黄前晶,文峰,滑建立,杨志.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05)
  • [9]万寿菊新品种选育研究[A]. 张华丽. 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9
  • [10]北方万寿菊栽培技术[J]. 吴娟,吴彦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7)

标签:;  ;  ;  ;  ;  

万寿菊杂交一代制种生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