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指导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

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指导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

一、应用整体护理观念指导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带教(论文文献综述)

汪玲[1](2021)在《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男护士无论在体力、心理、适应等方面优势明显,在临床工作中,男护士所具备的优势也让他们成为护理医疗卫生单位紧缺人才,但目前就男护士队伍来看,人数稀缺、专业认同低、职业生涯短、职业满意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有效地减少男护士的流失,有必要从源头做起,做好刚进入学校学习护理专业的男护生的专业认同工作。专业认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待专业的情感,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进而坚定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意志,使学生受到专业内涵的熏陶和感染,更加深刻地认识护理专业内在价值,这对于中职男护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培养工作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相关参考文献,研究护理高学历学生的专业认同较多,而研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比较少,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研究就更少了。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作为中职男护士护理教育的起点。研究其专业认同以及探讨提升策略对改进护理教育、稳定男护士思想、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同学、教师关于影响男护生专业认同因素的访谈。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成都市中职男护生整体专业认同现状处于一般水平,专业认同随着年级的增长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在六个基本维度:专业认知、专业价值观、专业情感、专业期望、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中,“专业技能”的分值最高,“专业期望”的分值最低。同时对学生、教师等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访谈,从环境、课程、个人三个方面分析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最后在提升专业认同策略上建议分阶段、全过程进行思考,整体考虑在校男护生的专业认同教育,在结合环境、个人、课程三个方面的因素从选择专业、在校学习、医院实习、就业工作四个阶段逐步实施,分层递进,达到提升专业认同的目的。

刘萍[2](2021)在《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依据,充分调研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系统检索我国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文献,运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Johns Hopkins Nurs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HNEBP)模型中的科研证据评价工具和非科研证据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质量评价等级为A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现有培养方案的要素及内容,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内容来源。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14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内的MNS毕业生和8名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明晰“需求二元体”视角下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能力需求指导。综合文献内容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形成本研究培养方案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24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使用优序图法确定各种能力的权重,形成最终版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结果1.共纳入4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出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的4个要素及内容包括:培养目标(10个主题,40项内容)、课程设置(29种课程)、临床实践(4个主题,30项内容)、考核评价(8个主题,31项内容)。2.通过对14名MNS毕业生和8名护理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得到MNS研究生2个层面8种需求能力,基本需求层面:专业实践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软技能;发展需求层面:学科领导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3.共有24名专家完成了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85.71%和100%,两轮函询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79.17%和33.33%),权威性较好(Cr=0.88),协调程度较好(两轮函询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160和0.20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4.应用优序图法确定2个层面9种能力的权重。9种能力的组合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实践能力(0.1101)、护理科研能力(0.0843)、教育指导能力(0.0615)、护理管理能力(0.0584)、基本非技术技能力(0.0577)、创新实践能力(0.0559)、护理领导力(0.0380)、职业规划能力(0.0380)、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0.0202)。结论1.本研究确定了 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包含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2个层面9种能力,为本研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可为今后MNS研究生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本研究构建了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内容贴近现实需求,研究结果合理可靠,以期为我国改进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MNS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范罗丹[3](2021)在《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构建并持续完善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方 法]本研究分四阶段进行,即现状调查阶段、行动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反思总结阶段。1.现状调查阶段应用文献回顾法、参与式观察法、团体访谈法(资料分析用Colaizi的描述性现象学七步分析法)、自主学习能力量表(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对已完整参与《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的2016级本科护生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2.行动准备阶段成立行动研究小组,初步制定解决方案。3.行动阶段通过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的三轮教学行动:第一轮教学行动对象为2017级本科护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资料分析用Nvivol 1.0软件)分析其对混合式教学的需求采用SDL进一步明确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按初步制定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行动,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证物法及SDL对教学行动效果进行观察/评价,反思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第二轮行动教学对象为2018级专科及助产班护生,基于第一轮行动反思对认知工具进行调整,采用团体焦点小组访谈法、满意度问卷调查法观察/评价其学习体验及课程满意度,反思本轮和第一轮教学行动中待解决的问题。第三轮教学行动对象为2018级本科护生,在行动中强化校-院合作,组织心理护理教学查房,改良教学模式,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证物法、SDL观察/评价教学行动效果,反思本轮教学行动。4.反思总结阶段,应用归纳总结法,总结三轮教学行动,得出本研究结论。[结 果]本研究构建形成了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1.现状调查阶段:(1)文献回顾法与参与式观察法结果显示,该课程采用传统课堂+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教法单一、护生呈被动接受教师上课传授知识的状态。(2)分析护生对《护理心理学》学习体验的访谈资料得到2个核心范畴:学习感受、学习状态;4个主题群:课堂学习感受、课下学习感受、学习态度、学习效果;8个主题:教学互动局限、教学活动单一、学习工具传统、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时间分配不均匀、评价方式单一、与临床联系不紧密。(3)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调查结果显示2016级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护生SDL总分和除学习动机外的各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国内常模(p<0.01)。(4)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教学模式传统单一,信息化学习资源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联系不紧密;护生学习状态、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2.行动准备阶段:成立行动研究小组,据存在问题初步制定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3.行动阶段:(1)第一轮行动研究:①第一轮行动教学对护生混合式教学需求访谈数据分析显示有3个一级编码:混合式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情景及情感态度;9个二级编码:教学安排、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认知工具、积极态度、混合态度及消极态度;11个三级编码:引导督促式学习、协作探索式学习、情景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评价途径、评价方式、基础资源、辅助资源、情感反应、加强能力及提升专业。②对护生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学习体验分析结果显示有3个一级编码:主体性体验、实践性体验及情感性体验;9个二级编码:学习效果评价、学习建议、教学安排、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策略、认知工具及专业情感反应与感知;13个三级编码:心理护理技能的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内化、线上、线下学习任务适量整合、临床情景内容进一步更新丰富、学习任务增加,课程负担加重(负性体验)、线上学习不够深入资源未充分利用(负性体验)、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不便利(负性体验)学习内容联系临床实践(积极体验)、评价方式丰富,有利用课堂参与(积极体验)、学习策略多样化,课堂互动多元(积极体验)、培养临床思维,憧憬临床实习、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人文关怀及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③护生在教学行动前,SD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教学行动后,除自我管理维度,其余维度SDL得分和总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行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课程满意度得分为36.60±11.12分。④反思教学行动中认知工具存在问题,在第二轮教学行动中调整认知工具为学习通。(2)第二轮行动研究:①基于学习通开展《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的学习体验团体访谈分析显示有2个核心范畴主题群:积极体验与负性体验;8个主题: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功能,提高课堂效率、伴随式的学习评价,动态掌握自主学习情况、简单便捷的使用感,帮助树立学习信心、优化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平台有效融合课程,缓解在家上课的焦虑、网络条件影响,有卡顿现象及娱乐APP的使用频率增加,注意力分散。②应用于《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护生对学习通平台的使用表现出接纳态度,各条目满意度均大于80%。③反思教学行动在本轮和第一轮中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改良教学模式,深化校-院合作。(3)第三轮教学行动研究:①基于校-院合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体验访谈材料分析得3个一级编码、9个二级编码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一致,13个三级编码:有效迁移利用心理护理技能、积极展开专业理论知识探究、持续更新实时专业学习资源、拓宽校-院合作途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课堂氛围愉快、学习资源丰富,利于拓展巩固学习、学习内容切合临床真实情景、评价方式多元且具有连续性、教学互动密度大,课堂参与感加强、使用便捷,符合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理解人文关怀、培养临床思维,增强职业认同感及憧憬临床实习,自我效能感提升。②2018级护生教学行动前SDL总分与除沟通交流维度的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1),行动后除自我管理维度,其余各维度及总分与常模比较均高于常模(p<0.01),行动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行动后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③课程满意度得分为42.1 ±8.63分,对比第一轮行动护生对该课程的课程满意度有效提高(p<0.01)。4.反思总结阶段:(1)总结归纳法从有效教学模式运行和丰富教学资源方面对三轮教学行动取得成果进行归纳;(2)分析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活动功能具有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动机,深化校-院合作机制三方面主要功能(3)反思混合式存在问题及展望。[结 论]基于校-院合作的《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优化了护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护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且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护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有效提高了护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

周珺[4](2020)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定并实施手术室行为导向教学具体方案,探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进入手术室实习的护理实习生共240人展开研究。所有护理实习生在护理部按照完全随机的分配方法,分别进入手术室A病区和B病区实习。应用抛硬币法随机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进入A病区手术室实习的护理实习生为干预组,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同期进入B病区手术室实习的护理实习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习周期为4周,分别应用护士核心能力测评表、一般自我效能感、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成绩、实习生带教满意度及临床护理带教教师行为锚定等级评价表,对护生的综合能力及临床带教教师的带教水平进行评价。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均值±标准差、率和构成比等方法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行为导向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手术室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共236名护生完成了整个研究,其中,对照组117人,干预组119人,结果显示:1.护士核心能力测评总分比较: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P>0.05);干预后,对照组总分为(107.92±3.59)分,干预组总分为(118.18±5.72)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0,P<0.01)。且两组护生在带教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P>0.05);干预后,对照组为(2.12±0.52)分,干预组为(2.23±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9,P<0.01)。且两组护生在带教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P>0.05);干预后,对照组为(84.21±3.65)分,干预组为(89.75±3.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7,P<0.01),且两组护生在带教干预前后理论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干预后,对照组为(85.13±4.33)分,干预组为(91.36±2.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3,P<0.01),干预组在进行带教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则无显着差异(P>0.05)。4.手术室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后,对照组得分为(68.36±4.68)分,干预组得分为(90.14±2.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2,P<0.01)。5.临床带教教师行为锚定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05);干预后,对照组为(9.07±1.17)分,干预组(11.69±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5)。结论1.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中,可以提升护理实习生的护士核心能力,增强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使其熟练掌握手术室相关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提高护生对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的满意度。2.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改变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理念,督促带教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实践中,利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完善和补充临床护理带教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孙丽梅[5](2020)在《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文献分析结果,结合护理案例资源库的标准化案例,制订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方案并应用于内科护理学实践课程,通过比较教学前后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有效性(即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满意度)、课程考核成绩的测评数据,评价其应用效果,为内科护理学实践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2017级护理本科生126名为实验组,2016级122名护理本科生为对照组。2.基线调查。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相关资料,作为基线资料。开课前一周由任课教师通过问卷星平台统一发放。3.实施教学方案。对照组沿用本学院常规的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首先教师充分备课,制作案例相关内容的课件;然后1/3课上时间教师讲授案例相关理论知识;最后剩2/3时间学生开展案例讨论并教师总结。实验组应用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围绕“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以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构成的循环圈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聚焦问题,在课前一周教师通过e-教学平台同时发布学生用案例和学习任务单;然后激活旧知,通过课前小组案例研读绘制思维导图、课中前10min回顾案例相关理论知识实现;之后示证新知,课中小组分别汇报案例讨论内容,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没有提及或理解欠缺的新知,结合文字、图片或视频等,通过类比示范、看图想象、学生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展示说明;再后应用新知,通过变式案例题测验或护理模拟教学视频观摩首次将新知理论运用于实践;最后融会贯通,课后要求学生登录e-教学平台,在内科护理学案例库中学习其他病因的类似案例,同时讨论区发布案例学习收获,教师查阅点评,学生思辨交流。两组的授课教师、教学案例数、课时数、教学环境、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均相同。4.课后评价。最后一次实践课堂,教师当堂发放《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同时由课题小组未代课的2位教师及3名研究生旁听,并利用《新课程有效教学评价表》诊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结课一周后进行考试。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学生性别、年龄、两学年平均成绩、独生子女、班干、第一志愿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评判性思维能力。两组学生开课前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DTI-CV)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析能力、系统化、自信心3个维度得分均较低。结课后,实验组学生CDTI-CV总分及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成熟度七个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学生课程结束后CDTI-CV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开课前(P<0.05)。对照组学生CDTI-CV总分及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四个维度得分较开课前均无统计学差异;自信心维度得分较开课前提高1.53分(4.59%),但升高幅度低于实验组该维度得分5.43分(16.02%);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维度得分下降(P<0.05)。3.课堂有效性。实验组在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课堂环境营造、教学策略、技术运用6个条目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4.课程考核成绩。实践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学生成绩总分为(91.00±3.64)分,对照组学生组分为(82.74±3.89)分,试验组总成绩及各题型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提升构建护理知识体系的能力,为其他护理专业学科应用首要教学原理提供借鉴。2.在内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标准化案例,基于护理程序制作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给予了学生实践整体护理的体验,同时丰富了护理案例资源库应用于护理教育的实践经验。

薛雅静,李惠霞,赵雨晴[6](2020)在《责任制教学模式在胸部肿瘤科本科实习护生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责任制教学模式在胸部肿瘤科本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实习的124名本科生,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与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临床带教中采用责任制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生专业知识水平、临床服务能力与教学满意度及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卢冬梅[7](2020)在《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卫计委近年不断要求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护患纠纷日趋严重,分析其因之一应该归结于目前的护理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出来的护士生难以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南宁市四所医学院校对三年制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编制《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包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人文关怀量表(CAI)》两个部分,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30份。在访谈调查中,访谈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被调查的四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三学生(实习生)中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12人,二是从南宁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长和带教老师共8人,采用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方法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访谈,以了解高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对病人实施关怀的情况,同时收集他们关于当前学校或临床实习医院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南宁市高职护生CAI总分为178.88±18.35,处于国外常模的低分段水平(CAI总分<203.1),处于国内常模的中等偏低水平(CAI总分介于210.53-171.55之间),同时在CAI的认知、勇气、耐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国内外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影响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级、政治面貌、学制、生源性质、是否第一志愿报读、是否自主自愿报读、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从业意愿、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担任班干部、参加实践活动次数、家人及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有照护病患的经历、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次数、对护理人文关怀知识的熟悉度、对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及关爱能力的认可度、所处关爱氛围等。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高职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不足,体现在其运用护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掌握的人文知识表浅和人文素质的不足导致与患者沟通的沟通能力不足,对患者实施的关怀有限;学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及临床护理带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本文对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建议学校提升人文关怀教育水平、政府提供法律政策支持、社会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学校的各方面举措是重点。本研究在学校举措中展示了以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案例,并验证了该实践能有效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郑鹏飞[8](2020)在《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201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明确指出:2018年注册护士人数为410万人,从数据上看比2015年的320万增长了 26%,护士从业人员虽有所增加,但目前我国儿科护士占我国注册护士总人数仍不足1%[1]。同时因我国人口结构特点发生变化,近几年来逐渐放开“二孩”政策[2],导致人们对儿童的卫生保健需求日益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儿科护士的需求量。新入职护士是儿科护理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进儿科护理事业稳步成长以及护理团队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保障新入职护士接受科学的入职培训,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掌握踏实的专业技术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儿科专科护理事业起步较晚,且儿科专科护理也尚未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3],导致在儿科新入职护士在入职初期的培养阶段,仍存在较多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为缺乏对儿科新入职护士的评价、选拔、考核等较统一的指标。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科学和新型的理论模型[4],它通过针对某一特定职位,能够很好的将胜任该职位所需的胜任素质科学的联系起来构成胜任组合结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选拔人才、开发工作分析与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胜任力理论由于其对工作岗位的深度挖掘能力及科学性,已经被各大工作领域所接受[5]。各大公司积极构建属于自己公司专属的胜任能力模型,以期提高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及实时对员工现有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针对性提高所欠缺的胜任能力。护理领域最早在20世纪后期便将胜任力理论引入进来,并深受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所认可。我国在21世纪初,护理学者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将其引入我国护理领域中[6],经过不断的钻研,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将该理论应用于专科护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及护理管理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目前胜任能力在儿科护理领域中仍缺乏应用,仍欠缺针对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新入职护士,通过质性访谈的方式充分了解新入职护士岗位所需具备的胜任能力,同时采用大量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的方式,对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每项胜任行动素质进行权重分析。以期通过构建新入职护士胜任能力评价体系,来更好的完善新入职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工作素质,使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岗位中,最终达到为患者提供更佳的优质护理服务。研究目的:1.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现状,确定新入职儿科护士胜任能力特征框架。2.对护理领域年限较高者进行半结构访谈,结合胜任素质模型,初步构建评价指标。3.将问卷发放给该领域专家进行修改,完成最终指标构建,对每项指标进行赋值。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等方法,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本研究通过使用万方、维普、知网、百度学术、SinoMed、Ovid、PubMed等文献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搜索,中文关键词以“儿科”、“新入职护士”、“胜任力”、“量表”、“胜任力模型”、“能力”、“儿科护士”等进行搜索查找相应文献。外文关键词以“Pediatrics”、“Newly recruited nurses”、“Competence”、“Gauge”、“Competency Model”、“ability”、“Pediatric Nurse”、等进行搜索。将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整理,排除掉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对剩下的文献一一进行回顾,同时,将胜任力模型理论及职务分析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初步确定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要素。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胜任能力要素框架为理论依据,设计半结构访谈提纲。选取苏州市某儿童专科医院在职资深护士进行访谈,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入职护士岗位所需具备的胜任能力,尝试初步构建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运用Colaizzi法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提炼胜任能力主题。结合胜任能力辞典,描述各项胜任能力的行动要素,初步构建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内容。第三部分:通过前两部分所构建初步模型,编写德尔菲专家问卷咨询内容。选取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地共28名护理领域资深专家进行交流与咨询,经过两轮咨询与修改后,完成儿科新入职护士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构建。本研究采用客观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为后续学者应用时提供参考侧重依据。研究结果1.经过对中外文文献及胜任能力模型的分析与整理,针对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共整理出25种胜任能力要素,分别为:基础护理知识、儿科护理知识、法律知识、科研知识、专业技能、循证护理能力、整体护理、沟通合作能力、应急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工作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压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慎独自律、良好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职业规划、积极进取、逻辑清晰、热情自信、耐心、谦虚谨慎。2.半结构访谈,共计整理文字141123字,按照colaizzi七步分析法深入分析整理资料[7]。最终整理后共提炼6大胜任能力领域,经科研小组反复讨论和修改后,构建初步的儿科领域新入职护士胜任能力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模型以冰山模型为建模依据,分为6大领域,分别为知识储备、临床护理技能、工作技能、工作管理能力、职业素养、个性特征。6大领域又分为25项二级指标,参考Spencer胜任特征辞典及麦克利兰辞典对行为素质的定义,结合访谈内容,定义二级指标内容以及二级指标的各项行为要素。3.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的方式,对初步构建的模型指标进行删减和修改。最后,由科研小组讨论后确定模型结构。分为6大领域,29个胜任素质,52项行动要素。行动要素所赋权重系数见附录六。经过两轮咨询后,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一百。胜任领域专家的熟悉程度,经过统计得到(cs)为0.900,判断依据自评经过计算为(ca)为0.939,专家权威程度(cr)最终得数是0.9195,远大于0.7,表明专家咨询结果有足够可信度。在第二次对专家进行咨询后,计算总体的德尔菲系数,各行动要素的系数分别为0.279、0.287、0.268(P值<0.01),数据可以表示咨询的专家,意见趋于稳定,模型评价指标修改结果被专家认可。研究结论1.经过大量文献回顾后发现,胜任力理论已经被护理领域所认可,各大学者将其积极引进到护理领域各方面中来,但儿科护士领域中,仍缺乏相关研究。2.培训者在制定新入职儿科培训方案和对护理人员考核评价时,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技能训练,应将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素养、个性特征同样作为重点。3.本研究构建的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经过德尔菲问卷咨询和修改,得到了专家们较为一致的认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评价指标内容设置较为合理。

周悦[9](2020)在《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立足临床护理岗位并承担护理科研任务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方案构建、岗位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提供依据,为护理研究生教育策略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同时为临床各专科、各阶段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核心能力指标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1.采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稿。2.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概念界定和指标筛选。3.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计算专家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和内容熟悉程度,以此来判断专家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结果 1.界定了“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和“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构建了由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护理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8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6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260,0.3443,0.0764,0.0542,0.2731,0.1260。3.两轮函询问卷的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7和 0.88。4.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9,0.18,0.16,卡方检验p值均<0.05。结论 在对“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和“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方面能力提升提出改进建议,为此群体的临床规范化培训、考核和职业规划提供了评价工具,并为各专科、各阶段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期提高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临床和科研能力,促进我国临床护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

孙艳萍[10](2020)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现状;分析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其教学能力、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影响情况;明确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为降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工作倦怠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从山东省威海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50名临床护理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问卷247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回收率93.2%。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问卷、中文版临床护理教师角色压力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工作倦怠总分为72.55±15.08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由高到低依次为:降低自我效能感25.53±5.99分、情感枯竭22.55±7.40分、讥诮态度22.13±6.97分,在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编制、工作年限、带教年限、技术职称、教学后培训、护理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总分为85.81±14.86分,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护理兴趣、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带教年限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角色压力总分为105.97±21.69分,处于中等水平,但部分单项评分≥3分,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在工作编制、护理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对象的教学能力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30(P<0.01);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8(P<0.01);教学能力与角色压力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5(P<0.05)。(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护理兴趣、带教年限、教学能力与角色压力得分是影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工作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工作倦怠处于较高水平,角色压力处于中等水平。(2)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教学能力与角色压力呈负相关。(3)护理兴趣、带教年限、教学能力与角色压力得分是影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工作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应用整体护理观念指导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带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整体护理观念指导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带教(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关于护理专业认同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护理专业认同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核心概念
        1.3.1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
        1.3.2 中职男护生
        1.3.3 专业认同
    1.4 理论基础
        1.4.1 舒伯(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
        1.4.2 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1.5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现状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2.2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
        2.2.3 调查问卷的实施
    2.3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2.3.1 访谈提纲的设计
        2.3.2 访谈的实施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成都市中职男护生基本情况的描述统计
        2.4.2 专业认同总体得分情况
        2.4.3 专业认同及各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3 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1 环境因素
        3.1.1 家庭环境因素
        3.1.2 社会环境因素
        3.1.3 学校环境因素
    3.2 课程方面
        3.2.1 专业课方面
        3.2.2 临床实习方面
    3.3 个人因素
        3.3.1 个人感受
        3.3.2 自我效能感
        3.3.3 个人兴趣爱好
4 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提升策略
    4.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2 加强在校期间专业认同教育
        4.2.1 护理专业课融入专业认同元素提升男护生专业认同
        4.2.2 各类主题活动加深男护生专业认同
    4.3 重视实习期专业认同教育
        4.3.1 促进学院教师和临床教师交流
        4.3.2 增强临床带教老师指导和模范作用
    4.4 借助男护士临床工作优势提升其专业认同
        4.4.1 男护士职业发展优势
        4.4.2 突发公共事件中男护士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
附录2: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访问提纲
致谢

(2)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2.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现状概述
    2.3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供给的现状概述
    2.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确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 文献检索策略
        3.2.3 文献质量评价
        3.2.4 资料分析与整理
    3.3 研究结果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内容分析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质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纳入标准
        4.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4.3 研究方法
        4.3.1 制定访谈提纲
        4.3.2 资料收集方法
        4.3.3 资料分析与处理
        4.3.4 伦理学原则
        4.3.5 质量控制
    4.4 研究结果
        4.4.1 受访者一般资料
        4.4.2 主题提炼
    4.5 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专家遴选
        5.2.2 拟定初始函询问卷
        5.2.3 函询过程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5 伦理原则
    5.3 研究结果
        5.3.1 专家基本情况
        5.3.2 专家意见整理
第六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能力的权重确定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确定2个层面的能力权重
        6.2.2 确定9种能力权重
第七章 讨论
    7.1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7.2 方案构建的内容分析
    7.3 方案构建的意义分析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性
    8.3 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行动研宄法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护生接受传统手术室护理带教
        2.2 干预组:护生接受行为导向教学法干预的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
        2.3 基于行为导向的带教方法与传统带教方法比较
    3 工具与效应指标
        3.1 实习生一般情况调查表
        3.2 护士核心能力测评表(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 CIRN)
        3.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3.4 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成绩
        3.5 教学满意度评分
        3.6 临床护理带教教师行为锚定等级评价量表
    4 数据处理
    5 质量控制
        5.1 排除教学内容差异的影响
        5.2 排除教师教学水平差异的影响
        5.3 排除考核标准评分差异的影响
        5.4 排除数据录入误差的影响
        5.5 排除问卷收集过程的影响
    6 技术线路图
结果
    1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2 两组护生的护士核心能力测评比较
        2.1 教学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护士核心能力比较结果
        2.2 带教干预对两组护生的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
    3 两组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3.1 教学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结果
        3.2 带教干预对两组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 两组护生考核成绩比较
        4.1 教学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考核成绩比较结果
        4.2 带教干预对两组护生考核成绩的影响
    5 两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调查
    6 两组临床护理教师带教能力比较
        6.1 教学干预前两组临床护理教师带教能力比较
        6.2 教学干预后两组临床护理教师带教能力比较
讨论
    1 实验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中的优势分析
        2.1 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护生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2.2 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显着提高护理实习生满意度
        2.3 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手术室临床护理教师带教能力
    3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临床护理带教师资力量局限性
        3.2 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学资料不足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教学方案的实施
    2.4 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
    3.3 两组教学后课堂有效性比较
    3.4 两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4.2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4.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责任制教学模式在胸部肿瘤科本科实习护生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评价方法
        1.3.1 出科考核
        1.3.2 患者满意度调查
        1.3.3 教学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教学满意度比较(见表3)
3 讨论
    3.1 有利于提高护生专科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
    3.2 有利于提升护生临床能力
    3.3 有利于提升护生教学满意度
4 结语

(7)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的特点、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特点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四)概念界定
        1.人文
        2.人文关怀及护理人文关怀
        3.人文关怀能力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五)相关理论
        1.Watson的人性照护理论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二、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一)南宁市医学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概况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3.调查结果
    (三)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3.调查方法
        4.调查结果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2.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4.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导致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5.高职护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
三、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1.社会对护理行业存在偏见
        2.护理工作难度增加
        3.学生思想素质欠佳
    (二)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的原因
        1.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2.学校教育教学不足
        3.实习医院带教不足
    (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
        1.学生性格原因
        2.网络社会影响
    (四)学生相关实践经验欠缺的原因
        1.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欠缺
        2.学生难以获得早接触临床的机会
    (五)学校及医院关怀氛围不足的原因
        1.学校方面
        2.医院方面
四、南宁市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对策
    (一)学校方面的对策
        1.加强人文关怀型师资队伍建设
        2.完善人文关怀教育课程体系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4.打造第二课堂特色活动
        5.营造人文关怀育人氛围
        6.加强与医院的交流合作
        7.学校对策的实践案例
    (二)政府方面的对策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1.网络媒体正向舆论引导
        2.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示范
    (四)学生个人的对策
五、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1. 儿科新入职护士
        2. 胜任力
        3. 胜任力模型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内容及胜任能力理论回顾
        2. 第二部分: 质性访谈及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3. 第三部分: 德尔菲问卷咨询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胜任力理论及护理岗位胜任能力研究进展回顾
    第一节 胜任力理论回顾
        一、胜任力概述理论基础
        二、胜任力的应用
        三、胜任力模型概述
        四、胜任素质辞典
        五、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文献回顾
        一、我国护士胜任力研究现状
        二、我国儿科护士胜任能力现状
    第三节 小结
        1. 明确胜任能力概念,奠定理论基础
        2. 结合多种方法,构建模型指标
        3. 探索儿科护士岗位素质,构建模型框架
第三章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初稿)
    第四节 讨论
        1. 本研究访谈结构设计具有一定可靠性
        2. 以实际情况为重心,调整胜任素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修订
    第一节 德尔菲问卷咨询
        一、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的修订
        三、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第二节 德尔菲专家问卷咨询修改结果
    第三节 讨论
        1. 模型评价指标构建的可靠性及科学性
        2.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的研究结果及各级指标的权重分析
        3.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的意义与实用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局限性
    第四节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科护理岗位胜任能力研究进展及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咨询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2 德尔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3 专家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
    附录4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5 权重系数
    附录6 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访谈记录表
致谢

(9)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硕士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二) 以学历为因素分层培训,加强硕士护士培训针对性
        (三) 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规范化培训方案,促进能岗匹配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 核心能力与护理核心能力
        (二) 团队角色理论
    三、护理核心能力框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注册护士的核心能力
        (二) 专科护士/高级实践护士的核心能力
        (三) 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四、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方法及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护理核心能力的文献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文献检索结果
        (二) 核心能力概念界定及特质
    三、小结
第二部分: 半结构式访谈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二) 硕士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结果
        1. 临床实践能力
        2. 临床科研能力
        3. 护理教育能力
        4. 组织管理能力
        5. 沟通协调能力
        6. 专业发展能力
    三、小结
第三部分: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二、函询结果
        (一) 专家的基本情况
        (二) 第一轮函询反馈意见
        (三) 第二轮函询反馈意见
        (四) 相关统计结果
    三、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一) 科学性分析
        (二) 可靠性分析
    二、硕士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结果分析
        (一) 临床实践能力
        (二) 临床科研能力
        (三) 护理教育能力
        (四) 组织管理能力
        (五) 沟通协作能力
        (六) 专业发展能力
    三、硕士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现实意义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3: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4: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综述 临床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抽样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现状
    3.3 研究对象教学能力现状
    3.4 研究对象角色压力现状
    3.5 研究对象教学能力、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3.6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4.2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现状分析
    4.3 研究对象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4.4 研究对象角色压力现状分析
    4.5 研究对象教学能力、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分析
    4.6 研究对象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已发表综述)
    参考文献

四、应用整体护理观念指导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带教(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市中职男护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汪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D]. 刘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护理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 范罗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周珺. 青岛大学, 2020(01)
  • [5]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案例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孙丽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6]责任制教学模式在胸部肿瘤科本科实习护生教学中的应用[J]. 薛雅静,李惠霞,赵雨晴. 卫生职业教育, 2020(11)
  • [7]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D]. 卢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儿科新入职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郑鹏飞. 苏州大学, 2020(02)
  • [9]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周悦.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角色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研究[D]. 孙艳萍. 延边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指导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