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论文文献综述)
殷双喜[1](2021)在《国家记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雕塑史的重要主体,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性雕塑与主题性创作反映了新中国雕塑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政策与方针的指导下,自觉地将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表现工农兵相结合,同时,以雕塑的形象建构20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设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本文梳理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创作的发展历程、重要的雕塑家和代表性的作品,讨论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创作的一些基本问题,勾勒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创作的基本轮廓,认为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创作是建构国家记忆,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项祎[2](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研究表明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熊冰雪,程洁[3](2021)在《八大美院校考信息一览表(2021年)》文中提出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4](2020)在《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第十二届“王子云艺术奖”揭晓》文中研究说明第十二届"王子云艺术奖"于2020年11月25日在西安美术学院评选完成,并于近日举办线上获奖作品展览。本届"王子云艺术奖"面向全国高等艺术院校2020年雕塑艺术方向的应届毕业生,参评项目为雕塑专业毕业创作及美术学雕塑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设立奖项为"王子云艺术奖""王子云艺术奖"优秀奖与"王子云艺术奖"入围奖三个层面。采取专家推荐入围与评委会终评入选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作品组与论文组进行评选。
胡柱娟[5](2020)在《《综艺》杂志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综艺》杂志创办于1948年的天津,以刊登现实生活题材的艺术作品和文章为主要内容,分享艺术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与艺术思想,展现1948年的时代风貌与艺术生存状态。本选题拟从艺术理论的视角全面把握《综艺》杂志的内容,整体探析《综艺》杂志的主要艺术思想主张,挖掘当时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具体表现内涵,进一步分析《综艺》杂志艺术思想的价值与意义。《综艺》杂志在天津创刊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影响为《综艺》杂志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二,时世政局的转变:从1947年12月国民党创办的《天津民国日报画刊》的停刊,到1948年1月先进杂志《综艺》的创办,前后时间连接紧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里,《综艺》杂志继续发扬毛泽东延安文艺精神,为宣传和革新艺术做出重要贡献;其三,在这个中国社会命运鼎革的关键时期,艺术界除了鲁迅引领的木刻新艺术发展繁盛外,其他艺术基本步入低潮时期,基于此,一群先进艺术工作者试图以创办《综艺》杂志改善这一现状。《综艺》杂志涉及美术、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杂志。内容包括中西艺术理论、艺术实践与技法、艺术教育等文章,是一本与国际接轨的杂志,可谓当年艺术界的百科全书。《综艺》杂志的作者,如叶圣陶、徐悲鸿、矛盾、郭沫若、刘铁华、马思聪等都是人民艺术家,倡导现实主义,他们的艺术思想影响着当年艺坛的整体发展方向。从当代反响来看,《综艺》这群作者的艺术思想及其作品一直流传至今,他们的艺术创作技法与艺术思想对当今学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综艺》杂志以“为人民艺术”为宗旨,以现实关照艺术,尝试净化艺术、改革艺术教育,倡导艺术家能够把握时代的脉络,创作新艺术,发展新思想,从而用典型抗战生活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宣传教化。这种科学性的艺术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艺术作品深入人心,因此深受大众追捧。《综艺》杂志的创办为推动新艺术的发展和艺术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西艺术相互交流与碰撞促使艺术多元化。
杜英奇[6](2020)在《建构与回响 ——《农奴愤》研究》文中提出《农奴愤》的创作始于1974年,它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远赴西藏革命展览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以及展览馆的工作人员集体创作完成的大型综合性作品,它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首先梳理了《农奴愤》创作的来龙去脉,以及雕塑文本与西藏封建农奴制历史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致力于在创作中完成三个方面的建构——创作方法、创作队伍、创作母题。然后深入分析作品艺术本体语言的价值,发现《农奴愤》并不只是一组单一的泥塑作品,而是集合了多种艺术媒介的综合性作品,并与中央大厅的油画以及展览中另外两组大型雕塑之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叙事、象征体系。最后笔者从创作方法入手,以雕塑专业从业者的角度试图穿越历史原境,梳理《农奴愤》雕塑组在西藏的重要探索,总结《农奴愤》创作中的历史经验,并以此反思《农奴愤》的创作对后来学院中雕塑创作和雕塑教育的影响。
何晛含[7](2020)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始于晚清新式学堂,而美术教育的出现也联系着中小学堂图画课教师的特定需求。民国初期,随着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立,高等美术教育借由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建构,并逐渐形成专业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这两种模式。在此前提下,本论文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现实—历史结构框架中,基于艺术和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以当今世界艺术和艺术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切入点,探究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以及重要的现象、背景、成因和影响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艺术”这一概念经由美术学院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授和艺术史叙述被不断定义和经典化,而“艺术”的“边界”也在历史进程中频频变动。本文第一章将通过对于艺术、艺术教育、美术学院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探讨美术学院在当代艺术现场中如何想象与实践美术教育。本文第二章将现代大学制度下的美术教育放置在晚清以来的百年历史脉络中考察,试图梳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和美术教育之间如何进行互动与构建。这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历史逻辑、理论来源和话语支撑。本文第三章则结合具体样本论述专业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美术学院这两种美术教育体系的突出特征、目标诉求、现实价值、问题局限。最后基于两种美术教育模式的现状,着重反思未来中国美术教育新的可能性,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美术教育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为典型的“实验”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未来的想象与实践。在当下,专业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美术学院这两种美术教育模式都需要思考如何在“宽厚的大学教育”与当代艺术现场之间充分实践符合自身属性定位的美术教育。相关从业者、参与者首先要充分厘清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这两种身份角色的区别、产生背景、联系性。而在美术教育借由大学制度进行建构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美术教育自身所包含的独特性、整体性、流动性,继而进一步推动美术教育形成更符合时代诉求与历史使命的演变轨迹。
吴笛[8](2020)在《当下青年雕塑创作思维的演变 ——以明天雕塑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建设的脚步加快,人们在日趋关注文化发展的同时,当下青年一代的精神文化成长与其生存的状态也越来越受到了关注。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在材料语言、形式手段、观念文化等方面变得愈加多样,这使得我们对当代雕塑的概念界定愈加困惑,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已然成为当代雕塑发展中的主角,那么,探讨分析当下青年在雕塑创作中的意识转变与行为表现,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我们理清当代雕塑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对其认知的问题。回顾20世纪以来艺术发展的历程,艺术创作在历史传统与新生文化的碰撞之间迈向了一个新阶段,以青年一代为主的创作群体展现了他们应有的活力与出其不意的思维观念,故而,我们对于当代雕塑创作的理解不能仅从作品呈现的结果上看,更应该将作者与创作过程之间的联系纳入更深入地研究。另一方面,随着艺术市场与展览机制的日新月异,为青年艺术家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由四川美术学院发起的“明天雕塑奖”作为2010年以后密切关注当下青年艺术创作成长的首个关于当代雕塑的展览,它以极大的包容性向我们展现出了当代雕塑创作的多元化状态以及当下青年创作者们独异的艺术理念与现实思考,选择该展览作为本文研究论述的针对性个案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笔者作为该展览的亲身见证者与志愿者,将会以艺术人类学常用的田野调查、切身体验、跟踪访谈为研究方法,结合该展览中的实际案例,以小见大,归纳问题,继而提出对于青年雕塑艺术的未来展望与期待。青年艺术家是时代的宠儿,他们代表着雕塑创作的现状与趋势,因为各自出发的角度不同,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观察和思考,所以通过本文研究,笔者以求可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其一,因本文探讨的是关于当下青年雕塑创作思维方式演变的相关问题,希望能为接下继续从事当代雕塑创作的艺术学者们提供相应的创作思路与方法论;其二,对于文章所取得的阶段成果与珍贵一手资料的整理,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效地理论及数据支持,进而为当代雕塑艺术的理论发展尽绵薄之力。
徐永涛[9](2020)在《雕塑与天鹅起舞 人文共旅游振兴——2019第四届中国雕塑年鉴展及交流会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12月26日,主题分别为为"生命·生态·生活""雕塑使威海更具魅力"的2019第四届中国雕塑年鉴展及交流会,在美丽的威海好运角天鹅湖畔盛大开幕。100件(组)艺术精品,在碧波荡漾、芦苇飘扬的自然生态背景下,以优美的造型、深刻的内涵给年末岁尾的威海市民和来访的各地游客献上了一道丰盛的视觉盛宴;遍布大江南北的百余位着名艺术家与学者云集威海,从学理上对雕塑与城市的互动作用进行前瞻性的探讨,将为新时期的城市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麒钧,韩文华[10](2019)在《科技智造——以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为例》文中指出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项目于2017年10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师资力量雄厚,学员基础卓越,资源配置合理。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强化了学员的数字雕塑创作技法,提升了学员的认识高度与视觉表达能力。并于2018年12月22日下午,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校数字雕塑探索与创新研讨会",全国多所高等艺术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数字雕塑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动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发展和传承了数字雕塑的魅力,利用雄厚的硬件技术储备、师资优势,增强数字雕塑艺术人才储备,为今后的数字雕塑创作人才培养开辟出新的模式。
二、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记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纪念碑雕塑 |
(一)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 |
(二)新中国纪念性雕塑创作的热潮 |
1. 锦州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 |
2. 大连苏军烈士纪念碑 |
3. 旅顺中苏友谊纪念碑 |
4. 朝鲜志愿军纪念碑 |
5. 哈尔滨防洪纪念碑 |
6. 淮海战役纪念塔 |
二、新中国成立十七年的纪念性雕塑 |
(一)50年代“十大建筑”雕塑 |
(二)60年代的《收租院》群雕 |
三、60年代至70年代的纪念性雕塑 |
(一)大型纪念性群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 |
(二)《农奴愤》 |
(三)毛主席纪念堂群雕 |
四、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雕塑中的纪念性雕塑创作 |
(一)中国雕塑的第三次创作高潮 |
(二)抗日战争纪念群雕 |
五、21世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
(2)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
一、从学习到执教 |
二、从悠游到探究 |
三、从笔记到着述 |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
王子云学术年表 |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
致谢 |
(3)八大美院校考信息一览表(2021年)(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5)《综艺》杂志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三、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综艺》杂志在天津创刊的时代因缘 |
第一节 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政局转变:从《天津民国日报画刊》到《综艺》 |
第三节 杂乱的艺术发展现状 |
第二章 《综艺》杂志的创办主旨与栏目设置 |
第一节 《综艺》杂志的宗旨与取向 |
一、以现实关照艺术净化艺术 |
二、用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改革艺术教育 |
三、探索“为人民艺术”的发展道路 |
第二节 《综艺》杂志的栏目设置 |
一、美术 |
二、戏剧 |
三、电影 |
四、音乐 |
第三章 《综艺》杂志的艺术思想 |
第一节 提倡新艺术新思想 |
一、倡导新艺术 |
二、发展现实主义 |
第二节 把握时代性脉络 |
第三节 推崇以典型抗战生活为主的艺术创作题材 |
一、塑造典型艺术形象 |
二、以抗战生活为主要艺术题材 |
第四章 《综艺》杂志艺术思想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
第一节 《综艺》杂志艺术思想的价值 |
一、推动新艺术的发展 |
二、加快艺术教育改革 |
三、促使艺术多元化 |
第二节 《综艺》杂志艺术主张的当代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综艺》杂志文章信息概览及部分作者简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建构与回响 ——《农奴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农奴愤》的创作与探索 |
第一节 历史机遇与藏地实践 |
第二节 雕塑的文本与母题 |
第三节 雕塑家群体与创作 |
第二章 综合性艺术语言的创造 |
第一节 高原的革命场域 |
第二节 现实与浪漫的交响 |
第三节 多维度艺术综合体 |
第三章 《农奴愤》创作中的方法与经验 |
第一节 从采风到创作的实践与传承 |
第二节 集体的塑造 |
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目的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一章 艺术、美术教育和美术学院 |
第一节 艺术的概念及边界 |
第二节 艺术教育和美术学院 |
第二章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点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新式学堂 |
第二节 师范美术院校的成立 |
第三节 专业美术院校的成立 |
第三章 日、欧美术教育和艺术观念的影响 |
第一节 日本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欧美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 |
第四节 两种美术教育理念和模式 |
一、古典范式和现代理念的并存 |
二、人文综合培养与现代专业分化 |
第四章 师范院校和专业学院的美术教育异同比较 |
第一节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 |
一、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理念 |
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方法 |
第二节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
第三节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生美术教育 |
第四节 专业学院美术教育的独特理念和目的 |
第五节 专业学院和师范学院的构成比较 |
第五章 师范学院和专业学院两种教育模式的反思和预想 |
第一节 人文综合素养的视野 |
第二节 专业技能的深度训练 |
第三节 美育人材的全面培养 |
第四节 兼容并包的教育格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当下青年雕塑创作思维的演变 ——以明天雕塑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概述 |
1.2.2 国外的研究概述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6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2章 思维演变的文化基础 |
2.1 当代雕塑发展的“前因后果” |
2.1.1 西方雕塑发展的历史推演 |
2.1.2 中国雕塑姿态的历史行径 |
2.1.3 当代雕塑创作的语言特征 |
2.2 青年雕塑的文脉传承 |
2.2.1 “青年”的含义与象征 |
2.2.2 走向舞台的青年雕塑 |
2.3 青年雕塑创作的平台:明天雕塑奖 |
2.3.1 川美“学统”与展览缘起 |
2.3.2 对展览实施的关注与认知 |
第3章 思维演变的意识建构 |
3.1 意识运作的经验依据 |
3.1.1 历史活化 |
3.1.2 现实生产 |
3.1.3 科技调控 |
3.1.4 自然生存 |
3.1.5 自我本位 |
3.2 行为表现的意识倾向 |
3.2.1 内化与外显 |
3.2.2 习得与本能 |
3.3 创作方法的路径生成 |
3.3.1 回归“传统” |
3.3.2 再造“现实” |
第4章 思维演变的形态呈现 |
4.1 不同创作意识形态的特点分析 |
4.1.1 传统具象的当代转化 |
4.1.2 材料构成的综合新生 |
4.1.3 科学技术的结合融入 |
4.1.4 身体力行的参与介入 |
4.1.5 组合跨介的集中力量 |
4.1.6 类装置化雕塑的表现 |
4.2 青年雕塑创作的问题反思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雕塑与天鹅起舞 人文共旅游振兴——2019第四届中国雕塑年鉴展及交流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活动组织及参会嘉宾简介 |
二、开幕仪式及展览简况 |
1、领导致辞 |
2、展览内容 |
三、交流会简况 |
1、专题发言: |
2、公众交流: |
3、专家点评: |
四、活动意义 |
(10)科技智造——以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项目培训制定紧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二、项目研讨会顺利开展,深度研讨数字化雕塑发展及应用 |
三、专家对项目的高度评价,展望数字雕塑专业的未来 |
四、项目受媒体机构广泛关注,扩大影响力 |
四、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记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创作[J]. 殷双喜. 美术, 2021(08)
- [2]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3]八大美院校考信息一览表(2021年)[J]. 熊冰雪,程洁.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Z1)
- [4]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第十二届“王子云艺术奖”揭晓[J].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雕塑, 2020(06)
- [5]《综艺》杂志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研究[D]. 胡柱娟. 河南大学, 2020(02)
- [6]建构与回响 ——《农奴愤》研究[D]. 杜英奇.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7]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比较研究[D]. 何晛含.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当下青年雕塑创作思维的演变 ——以明天雕塑奖为例[D]. 吴笛.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9]雕塑与天鹅起舞 人文共旅游振兴——2019第四届中国雕塑年鉴展及交流会综述[J]. 徐永涛. 雕塑, 2020(01)
- [10]科技智造——以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为例[J]. 王麒钧,韩文华.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