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分娩(论文文献综述)
邱海艳,孙亚玲,李锋[1](2020)在《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患者使用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进行腹腔镜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样本,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每组50例的常规组以及试验组,予以常规组瑞芬太尼以及异丙酚进行麻醉,予以试验组瑞芬太尼以及七氟烷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麻醉各时期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内皮素-1水平。结果麻醉后试验组在心率、平均动脉压方面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气腹建立后15 min试验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常规组,内皮素-1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七氟烷与瑞芬太尼联合使用可维持腹腔镜手术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麻醉效果满意。
郝玉萍[2](2019)在《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无痛分娩对产妇泌乳功能及母婴一氧化氮与皮质醇的影响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研究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无痛分娩对产妇泌乳功能及母婴一氧化氮与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122例无痛分娩产妇,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泌乳情况、产后血清皮质醇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皮质醇及一氧化氮水平。结果观察组产妇泌乳良好31例,泌乳适量26例,泌乳不足4例,泌乳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产妇泌乳良好22例,泌乳适量27例,泌乳不足12例,泌乳总有效率80.33%;观察组产妇泌乳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皮质醇水平(701.33±97.95)ng/ml低于对照组的(849.27±109.98)ng/ml,一氧化氮水平(95.43±2.01)μmol/ml高于对照组的(83.49±11.37)μmol/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皮质醇水平(711.19±98.33)ng/ml低于对照组的(853.10±120.47)ng/ml,一氧化氮水平(95.16±9.22)μmol/ml高于对照组的(81.79±10.03)μmol/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用于无痛分娩可以明显提高产妇泌乳功能,有助于产妇更快、更好地泌乳,同时可有效改善母婴一氧化氮及皮质醇水平,有助于产妇后续恢复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何文睿[3](2019)在《药物镇痛分娩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自然分娩过程中的产痛对每位产妇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它不仅威胁着母婴的健康,而且给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无痛分娩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给广大产妇带来了福音,也进一步保障了医疗安全。本文就药物镇痛分娩法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综述。
陈云[4](2019)在《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瑞芬太尼麻醉诱发痛觉过敏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阿片类药物引起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是指大量或者连续应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的一种痛阈值降低和/或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超敏反应为特点的感觉异常现象。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μ受体激动剂,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而恒定,重复用药体内亦无蓄积,由于这些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瑞芬太尼被广泛用于全身麻醉。但临床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停药后易出现爆发痛和痛觉过敏,手术结束前常需给予小剂量其他阿片类药物来缓解,导致它发生痛觉过敏现象明显频于、强于其他阿片类药物,给术后镇痛以及疼痛治疗增加了难度,也带来了更多并发症。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治疗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以及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发生机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如何有效预防、治疗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还存在不少的争议,目前临床上最普遍的方法是在手术结束前给予小剂量其他阿片类药物,试图减轻瑞芬太尼长时间用药停药后诱发的爆发痛或痛觉过敏。但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仅仅是掩盖了痛觉过敏的现象,并未从本质上消除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发生。有研究报道,脊髓中的环氧化酶参与了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发生,而环氧化酶拮抗剂,如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等都能有效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也有研究报道认为,其他药物如氯胺酮、可乐定等,对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有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该研究目前还存在争议。对术后使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硫酸镁,14个多中心前沿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报道认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不能有效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防治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现象。目前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内源性阿片浓度的减少以及NMDA受体的激活等相关。有研究发现,电针刺激可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传统医学中针灸的良好疗效已被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和应用。电针用于慢性疼痛的疗效确定,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镇痛方法。近年研究显示,关于针刺镇痛的主要机制,可能是刺激机体释放了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腺苷、5-羟色胺等有关。也有研究报道电针能减轻吗啡耐受。还有研究报道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以减轻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现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但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作用及机制还鲜有报道。为此本课题拟通过临床研究探讨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缓解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有效性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研究目的拟通过观察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刺激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位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行脾切除术患者术中使用瑞芬太尼麻醉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并检测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外周静脉血中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前列腺素E2(PGE2)等炎性因子水平,探讨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择期拟行脾切除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80例,年龄1850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n=20):瑞芬太尼组(R组),疏密波+瑞芬太尼组(DR组),连续波形组+瑞芬太尼组(CR组),断续波+瑞芬太尼组(IR组)。针刺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针刺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干预,电针连接至脉冲治疗仪并调节输出波形:分别调节电针刺激参数:疏密波1mA+2/15 Hz,连续波1mA+15 Hz,断续波1mA+0/15 Hz。持续刺激1小时,刺激结束后留针至手术结束。术后观察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Ramsay镇静评分等。于术后2h(T1)、12h(T2)、24h(T3)、48h(T4)记录疼痛评分(VAS),T4舒适度评分(BCS)和机械痛域值(QST)。记录四组患者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舒适度评分和切口周围痛阈。记录手术总时间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测手术前(T1)、手术后2h(T2)、24h(T3)、48h(T4)时间点血液标本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含量。研究结果1.四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比较,DR组、CR组和IR组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舒适度评分和切口周围痛阈升高,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DR组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CR组和I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R组比较,CR组和IR组舒芬太尼用量增多,补救镇痛率升高,舒适度评分和切口周围痛阈降低(P<0.05);CR组和IR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CR组和IR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与R组静息VAS比,CR、IR组无统计学差异,DR组较低(P<0.05)。T2时,R组静息和运动VAS以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的均值均比CR组、DR组、IR组高(P<0.05);且与DR组静息VAS比,CR组较高(P<0.05)。T3时,R组静息VAS和瑞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组、DR组、IR高(P<0.05);同时,与DR组静息VAS比,CR组、IR组较高(P<0.05);与R组运动VAS比,DR组较低(P<0.05)。T4时,R组静息和运动VAS以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组、DR组、IR组高(P<0.05);与DR组静息和运动VAS和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组、IR组较高(P<0.05);R组QST和BCS比CR组、DR组、IR组均低(P<0.05);DR组QST和BCS比CR组、IR组均较高(P<0.05)。术后CR、DR、IR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R组低。2.DR组患者血浆中5-HT水平T2、T3时间点含量分别为(133.22±40.65和52.48±51.15)ng/ml,和R组(167.33±55.84和223.28±80.03)ng/ml、CR组(164.14±47.13和217.74±76.45)ng/ml、IR组(163.15±47.15和215.14±75.65)ng/ml相比,DR组明显降低。DR组患者血浆中β-EP水平在T3、T4含量分别是(175.94±44.73)pg/ml和(161.96±34.11)pg/ml,相对于R组(133.22±37.25和127.79±40.54)pg/ml、CR组(136.56±45.81和129.85±36.14)pg/ml、IR组(135.48±44.72和128.95±35.84)pg/ml显着升高(P<0.05)。DR组患者血浆中PGE2水平在T2、T3时间点含量分别是(41±5和40±5)pg/ml,和R组(64±5和62±7)pg/ml、CR组(66±6和62±6)pg/ml、IR(65±6和61±6)pg/ml相比,显着降低。各组中无呼吸抑制和低血压发生。结论电针刺激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位可抑制瑞芬太尼麻醉诱发痛觉过敏,且疏密波形输出电针刺激效果最佳。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刺激增加内源性β内啡肽(β-EP)产生,抑制炎症性介质5-羟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2(PGE2)的释放有关。
王立云,林志武[5](2018)在《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分娩镇痛技术能有效镇痛,提高自然分娩率。阐述分娩疼痛的机制,对母婴的影响,分娩镇痛方式的研究,无痛分娩的护理,开展无痛分娩的安全实效性和社会制约,旨在我国城市基层推广无痛分娩,提高对分娩镇痛的科学认识,共同保护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冷永玲[6](2017)在《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产妇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方法指导分娩,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产妇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统计两组患者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宫产、负压吸引、器械助产),并评价比较两组产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统计其催产素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程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娩前,两组产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期间,观察组产妇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催产素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产程,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自然分娩顺利进行,且可减轻产妇疼痛程度。
刘海军[7](2017)在《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娩疼痛是女人一生最剧烈疼痛的一种,导致绝大部分孕妇十分惧怕自然分娩,同时,对分娩疼痛也十分恐惧,进而要求无痛分娩或剖宫产,伴随围产医学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产科医务人员为了将剖宫产率有效降低,缓解或消除分娩疼痛进行了多数研究,腰硬联合麻醉法能够使分娩疼痛有效减轻。该探究对要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此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具体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王桂荣,侯华萍[8](2017)在《不同麻醉方式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比较硬膜外麻醉和静脉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75例产妇。A组采取硬膜外麻醉处理,B组采取静脉麻醉处理,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均取得麻醉镇痛效果,组间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程时间为(8.4±3.2)h,B组产程时间为(8.3±3.1)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剖宫产率为10.7%,B组剖宫产率为17.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评分(8.9±0.6)分,B组新生儿评分(8.8±0.5)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和静脉麻醉的镇痛效果相当,对母婴健康不造成影响,临床可根据产妇具体情况选择。
唐子琴[9](2007)在《曲马多和一氧化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曲马多静脉麻醉和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32例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曲马多组(观察组):采用曲马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在静脉麻醉下实施人工流产术中镇痛;一氧化氮组(对照组):采用50%一氧化氮与50%氧气为混合气体吸入实施人工流产术镇痛。观察两组的镇痛作用、宫口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出血情况及离床时间。结果:曲马多和一氧化氮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和宫口松弛作用,但其镇痛和宫口松弛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综合征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曲马多和一氧化氮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均有良好效果,曲马多镇痛效果优于一氧化氮。
刘志荣,高群[10](2006)在《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丙泊酚静脉麻醉和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例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丙泊酚组(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在静脉麻醉下实施人工流产术中镇痛;一氧化氮组(对照组):采用50%一氧化氮与50%氧气为混合气体吸入实施人工流产术镇痛。观察两组的镇痛作用、宫口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出血情况及离床时间。结果:丙泊酚和一氧化氮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和宫口松弛作用,但丙泊酚的镇痛和宫口松弛作用均明显高于一氧化氮(P<0.005)。两组综合征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不同(P>0.05),而观察组离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均有良好效果,丙泊酚镇痛效果优于一氧化氮。
二、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分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分娩(论文提纲范文)
(1)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比较每组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 |
2.2 比较每组各时期血浆一氧化氮以及内皮素-1水平 |
3 讨论 |
(2)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无痛分娩对产妇泌乳功能及母婴一氧化氮与皮质醇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比较 |
2.2 两组产妇血清皮质醇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 |
2.3 两组新生儿血清皮质醇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药物镇痛分娩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镇痛的机制 |
2 药物镇痛的主要药物 |
2.1 麻醉类药物 |
2.2 镇痛类药物 |
3 药物镇痛的主要方式 |
3.1 硬膜外阻滞镇痛 |
3.2 腰硬联合阻滞镇痛 |
3.3 笑气吸入性镇痛 |
3.4 其它方式 |
4 药物镇痛对胎儿的影响 |
5 讨论 |
(4)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瑞芬太尼麻醉诱发痛觉过敏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1 麻醉设备及药物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分组 |
1.1.4 麻醉方法 |
1.1.5 电针刺激(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EAS)方法 |
1.1.6 术前及术中数据监测 |
1.1.7 采集数据 |
1.1.8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四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
1.2.2 四组患者术中MAP和 HR比较 |
1.2.3 四组患者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和术后48 h时舒适度评分、切口周围痛阈的比较 |
1.2.4 四组患者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1.2.5 四组患者术后VAS比较 |
1.2.6 四组患者术后48 小时QST和 BCS比较 |
1.2.7 四组患者血浆中β-EP,5-HT和 PGE2 比较 |
1.3 讨论 |
1.3.1 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可能机制 |
1.3.2 电针镇痛 |
1.3.3 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作用 |
1.3.4 β-EP、5-HT和PGE2 |
1.3.5 本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及其诱发痛觉过敏的可能机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娩疼痛产生机制 |
2 分娩疼痛的特点及对母婴的影响 |
3 无痛分娩的研究 |
3.1 无痛分娩的发展概况 |
3.2 分娩镇痛实施方法 |
3.2.1 硬膜外阻滞镇痛 |
3.2.2 腰硬联合阻滞镇痛 |
3.2.3 水针分娩镇痛 |
3.2.4 耳针分娩镇痛 |
3.2.5 水中分娩和笑气吸入 |
4 无痛分娩的护理 |
4.1 产前宣教和心理护理 |
4.2 无痛分娩辅助 |
4.3 产后护理 |
5 结语与展望 |
(6)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产程、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 |
2.2 分娩方式 |
2.3 VAS评分 |
2.4 催产素使用情况 |
3 讨论 |
(7)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
2 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无痛分娩 |
2.1 适宜的应用时间 |
2.2 停药时间 |
2.3 局麻药的最佳浓度 |
3 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对母婴的影响 |
3.1 对母体的影响 |
3.1.1 镇痛效果 |
3.1.2 产程进展 |
3.1.3 分娩方式 |
3.1.4 产后出血 |
3.2 对胎儿与新生儿的影响 |
4 总结 |
(8)不同麻醉方式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对比 |
2.2 两组产妇母婴结局对比 |
3 讨论 |
(10)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项目和标准 |
1.3.1 扩张子宫颈吸宫时疼痛情况 |
1.3.2 宫口松弛情况 |
1.3.3 人工流产综合征[2] |
1.3.4 术中出血量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分娩(论文参考文献)
- [1]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研究[J]. 邱海艳,孙亚玲,李锋. 中国处方药, 2020(01)
- [2]不同麻醉方式用于无痛分娩对产妇泌乳功能及母婴一氧化氮与皮质醇的影响观察[J]. 郝玉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9(25)
- [3]药物镇痛分娩法的研究进展[J]. 何文睿. 甘肃科技, 2019(17)
- [4]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瑞芬太尼麻醉诱发痛觉过敏的作用及机制[D]. 陈云.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J]. 王立云,林志武.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01)
- [6]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 冷永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15)
- [7]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研究进展[J]. 刘海军. 中外医疗, 2017(05)
- [8]不同麻醉方式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王桂荣,侯华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03)
- [9]曲马多和一氧化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观察[J]. 唐子琴.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7(02)
- [10]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比较[J]. 刘志荣,高群.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