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视频广播OFDM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渊[1](2020)在《基于FPGA的OFDM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5G开始投入商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开启了一个泛在连接的物联网时代。在目前一些需要嵌入式设备的物联网场景中,大都需要视频业务的传输,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由于视频传输业务的需求特点,不少研究聚焦于相关物理层、链路层等方面,试图解决视频业务爆发式增长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对于嵌入式设备的视频传输业务,需要在接收端实时接收发送端的信息。然而,视频传输带宽大、信道条件复杂、嵌入式设备算力不足、设备的电源续航能力较差,这些都对视频传输系统提出了要求。因此,本文针对视频业务的传输特点进行研究,有效分析和获取较佳的系统参数,使得在嵌入式场景中能够有效收发视频信息。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针对视频传输信道条件复杂的问题,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作为传输手段,可以有效对抗多径干扰。首先设计了有效的传输系统框架,对OFDM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定时同步、频率同步、信道均衡等。第二,针对嵌入式设备中电源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对定时同步算法进行分析。本文研究了经典算法的硬件空时效率。由于空时效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硬件的功耗情况,所以本文就降低算法硬件空时效率提出了优化方法。本文在设计同步方式时采用了两次同步,使得本文算法在极端信噪比条件下的同步性能表现优异。首先在粗同步中简化了定时函数,其次在精同步中,引入了量化函数,有效降低了因定时同步函数中的相关运算而带来的乘法器使用,从而降低了硬件开销。本文在MATLAB中对定时精度进行了仿真,验证算法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信噪比小于0d B时,仍然有良好的同步性能。之后,本文就硬件资源消耗与传统算法进行对比,可提高约40%的硬件空时效率。第三,本文对整个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整个系统可以分为视频处理部分、OFDM调制解调部分以及无线收发部分。OFDM调制解调部分通过Modelsim仿真分析,显示其能正确实现调制解调功能;视频处理部分采用乒乓缓存,有效降低视频卡顿问题;为了实现无线收发,本文又设计了一种参数配置及数据收发接口控制模块,将FPGA产生的基带信号送入射频芯片,该模块可以过PC串口实时回读射频芯片的工作状态。第四,借助MATLAB分析系统的误码性能、通过Xilinx ISE综合工具分析了系统的硬件资源占用、时序以及功耗情况,将分析结果与项目指标进行对比,验证了本系统达到项目要求。最后部分,本文搭建了完整的硬件平台,用在线逻辑分析仪对板上信号进行抓取分析,结果表明,FPGA内部信号与仿真结果一致,满足设计需要。
商林松[2](2020)在《基于循环前缀的OFDM系统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同步是通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中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尤为重要,其主要作用是确定OFDM正确的定时位置与估计OFDM频偏。而定时同步直接会影响到后续的信道估计、译码等步骤。目前已经有许多经典的OFDM同步算法,针对不同的信道条件,不同的同步算法表现出不同的性能。OFDM同步算法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基于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同步算法,有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ML)算法、集相关算法、差分算法等。另一类是基于训练序列的同步算法,主要有Schmidl&Cox算法、Minn算法、Park算法等。本文在研究仿真这些算法的过程中发现,ML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下,定时估计效果较好,但是在多径衰落信道下,估计精度较差。集相关算法通过使用多个OFDM符号进行同步估计,计算量相对ML算法较大,但是集相关算法能计算多径衰落信道的抽样长度,即OFDM信号被多径衰落信道干扰的部分,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结合集相关算法对ML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E-ML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提高了抗多径衰落能力。Schmidl&Cox算法估计精度高,但是需要构造两个训练序列进行符号同步和频偏估计,本文重新设计了一种训练序列,只需要构造一个训练序列就可以进行时间同步和频偏估计,实验表明该训练序列相比原来的算法提高了定时正确率和频偏估计精度。Moose算法、Classen算法在频域估计精度高,但是频偏估计范围不足,当超过一定的频偏估计范围时,算法就会失效。本文在时域上设计了一种训练序列,采用缩短训练序列和周期性发送序列的方式,增大了频偏估计的范围,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原来的算法,增大了频偏估计的范围,而且提高了估计精度,估计精度提高到10-6。
许森[3](2019)在《宽带MIMO-OFDM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应用场景愈加丰富,人们对通信质量与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MIMO-OFDM)技术,利用多天线的分集与复用可以显着提高信道容量,有着频谱利用率高、传输速率快、调制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在即将到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 Generation,5G)中将作为最主要的传输技术服务于用户。对于搭载MIMO-OFDM技术的通信系统,接收数据的同步与恢复是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本文针对提高系统接收机在复杂信道下的性能,重点研究了定时同步算法以及频偏恢复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进行介绍,并总结了国内外定时同步算法的研究与发展。研究了MIMO-OFDM系统接收机同步的类型,分为符号定时同步、采样钟同步以及频率同步三大类,其中符号定时同步与采样钟同步构成定时同步。分别分析了三类同步误差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接收机同步的系统模型。根据估计误差的逻辑关系给出了接收机定时同步的系统模型与总体实现方案,并拟定了系统同步从MATLAB到FPGA的验证方案。其次,对定时同步方案的实现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符号定时同步算法。介绍了联合最大似然估计(Joint Maximum Likelihood,ML)、ML改进算法以及多点集相关(Multiple Point Set Correlation,MPSC)等几种经典算法。使用MATLAB对恶劣信道下的同步估计进行建模,通过仿真比较了各个算法的优缺点,最后针对MPSC算法的实现方式做出了一些改进。针对采样钟定时同步算法,给出了两类通用的采样钟定时同步实现模型。详细介绍了非同步采样钟恢复方案,该方案的主体是一个Farrow结构的内插滤波器,通过对高倍采样数据进行内插来恢复原始数据。对其进行MATLAB仿真后,验证了采样钟定时的性能。最后,给出了一个通用型MIMO-OFDM收发系统的实现结构。根据前述的理论与算法,设计了系统接收机的整体定时同步方案,包括粗符号定时同步、采样钟定时同步以及频偏控制与恢复三大部分。基于FPGA分别设计了三个部分的硬件实现总体结构及其各个子模块的实现结构。同时,联合射频捷变收发芯片AD9361设计了数据的射频接口模块,完善了收发系统并给出整体同步方案在FPGA中的资源占用率。最终将整体MIMO-OFDM系统硬件程序下载到FPGA中,结合MATLAB对同步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接收端同步的性能算法以及硬件实现结构的可靠性。
李运华[4](2017)在《无线传输系统中的载波与符号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无线通信的高数据速率、大容量、高通信质量以及多样化数据业务等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为了满足这些通信新需求,无线传输技术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其中,精准的系统同步是任何一个无线传输系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决定了数字接收机设计的成败,并对系统通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在无线传输系统中,现有的同步算法都存在或多或少不可忽视的缺点,例如环路参数的确定过程不直观、参数同步范围偏小、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过高、不易于硬件实现、扩展性较差、低信噪比及高动态条件下的同步性能不理想等,因此它们不能很好地适应下一代无线传输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重点对卫星数字调制通信系统的闭环同步技术、低信噪比及符号速率采样条件下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载波跟踪技术、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 Filtered Multi-Carrier,UFMC)调制系统的频率与符号同步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算法,并改善了无线传输系统的参数同步性能,从而促使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如下:1.对卫星数字调制通信系统的闭环同步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数字同步环路的常用参数确定方法,即通过利用从s域到z域的映射变换,得到所需的数字环路参数。但这种方法具有参数确定过程不直观、复杂度高等缺点,并且当接收信号的采样速率接近于符号传输速率时,则实际获得的环路性能与设计所需的跟踪性能之间的差距较大,导致不得不重新调整环路参数。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种有效的z域环路参数确定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通过引入新的可控变量,在z域中直接、灵活地确定锁相跟踪系统极点的位置;然后,根据引入变量与环路参数之间的约束关系,计算出未知的环路参数。第二种方法是首先分析闭环同步系统的稳定性和噪声抑制特性,得到一个较小的环路参数取值范围;然后,调节该同步环路的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将参数的求解问题转化为相位差噪声方差的条件最小化问题,进一步求解此最小化问题得到最优的环路参数。与传统的映射变换方法相比,所提的两种方法都不需要进行s域到z域的映射变换,它们具有直观性好、复杂度较低等特点,并能够保证数字同步环的设计与其实际实现是相一致的;而且根据第二种方法,还可以设计出相应的参数求解软件,这使数字同步环的参数确定更加灵活、方便。2.对符号速率采样条件下高速率无线传输系统的载波跟踪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鲁棒的非数据辅助(Non-Data Aided,NDA)的新型载波跟踪算法,该算法采用了一种新的基于符号判决引导的复合载波同步结构。在所提算法中,通过引入采样速率变换模块使得数字频率锁定环(Digital Frequency-Locked Loop,DFLL)工作在符号速率采样条件下,而使数字锁相环(Digital Phase-Locked Loop,DPLL)工作在高倍速率采样条件下,这样可使DPLL在一个符号持续周期内多次对接收信号的相偏进行估计及补偿。与此同时,该算法还对原有的符号硬判决策略进行了改进,可降低数据符号误判的概率。与数据辅助(Data-Aided,DA)算法相比,所提算法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系统频带资源和信号发射功率。此外,该算法还具有比编码辅助(Code-Aided,CA)算法低得多的计算复杂度。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载波跟踪环相比,所提算法在低信噪比与符号速率采样条件下可获得良好的载波同步性能。3.对多径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UFMC系统的载波同步技术进行了研究。不同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UFMC不需要添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或者保护间隔,则经多径衰落信道传输后相邻UFMC调制符号之间存在不可去除的块间干扰(Inter Block Interference,IBI)。因此,不能直接利用一个单独的UFMC调制符号来设计相应的载波频率偏移(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估计算法。为了更好地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两个相同的连续训练符号序列的复合频率同步算法。因两个训练序列是相邻且等同的,所提算法首先将最小平方(Least Square,LS)方法直接应用于第二个接收的训练符号序列,推导出基于LS准则的CFO估计表达式,从而得到系统CFO的粗略估计值;然后对这两个接收训练符号中未受前一个UFMC调制符号干扰的那部分信号进行自相关运算,精确地估计残留的CFO。理论分析与性能仿真表明:与现有的CFO估计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频偏估计范围较大,并且它还可获得较高的频偏估计精度。4.对多径瑞利衰落信道环境中UFMC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技术进行了研究。由于UFMC技术是OFDM技术的一种改进形式,因此可将OFDM系统中的部分时间同步算法推广并应用到UFMC系统中,但这些同步算法存在估计范围不足、估计方差过大或者计算复杂度过高等缺点。为了克服现有时间偏移(Timing Offset,TO)估计算法的缺点以及进一步提高它们的时间同步精度,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伪随机噪声(Pseduo-random Noise,PN)序列的前导同步信号结构,并依据此信号结构,提出了一种鲁棒的低复杂度的定时偏差估计算法。在该算法中,首先改进了一种时间偏差的度量准则,可进一步改善TO的粗估计性能,同时也给出一个较小的参数精调范围;然后在此精调范围内对接收信号与本地PN序列进行互相关运算,并结合门限判定准则,准确地对残留的TO进行估计。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低,并且它在多径衰落信道条件下可获得比传统TO估计算法要好的同步性能。
吴川[5](2011)在《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广播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发展,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自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变革后的第二次彻底的革命,并将会对未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技术变革,全球各国家都在全面制定和部署自己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并且都详细地规划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广播电视转换的过渡方案和计划。美国于2009年6月已停播所有模拟电视信号的发送,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而英国等部分欧洲国家也于2010年完成了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换,而我国于最近颁布自主研发的地面传输数字电视标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行业标准,并预期在2015年彻底关闭全国模拟电视广播,并实现数字电视广播的全面覆盖。目前,数字电视解调芯片作为广播数字电视系统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众多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对当前数字电视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及分析,并讨论了包括帧同步偏差、采样偏差、载波偏差、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等影响数字电视接收解调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同步、信道估计均衡等关键模块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然后结合欧洲第二代卫星数字电视(DVB-S2),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行业标准(CMMB)等标准提出了在低噪声、恶劣多径信道下的同步方案,同时针对多载波系统,结合了CMMB和地面传输数字电视标准(DTMB),提出了基于频域导频和基于时域训练序列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的解调算法和优化的硬件结构,并针对单频网络环境和高速移动信道的特点,设计了高性能低复杂度的长回波消除电路和ICI消除电路。另外,论文还对单载波调制系统中的均衡技术做了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美国地面传输标准(ATSC)和DTMB的单载波传输模式中,分别提出适用于两种不同地面传输标准的单载波频域均衡方案,并优化了硬件结构。在研究数字电视解调器同步、信道估计均衡等关键技术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几种新颖的算法和硬件结构以提高解调器的各项性能,减少芯片硬件消耗:(1)通过DVB-S2传输特点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低噪声环境下的帧同步算法,该算法能在低至-2.35dB的信噪比、5MHz的载波偏差环境下快速地实现帧同步,并能通过帧长度的判断,自动识别调制方式,增强了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对抗恶劣卫星信道干扰的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硬件,减小了帧同步的硬件消耗。(2)通过对CMMB系统帧传输结构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对抗多径信道干扰的整数频偏估计算法。不同于传统OFDM系统中采用的连续导频估计整数频偏的方法,该算法利用CMMB帧结构中的同步信号,采用连续数据互相关的方式消除信道干扰,从而提高整数频偏估计在恶劣的多径衰落环境下的性能,加快了载波同步的速度。(3)在单频网络环境下,当多径时延超过OFDM传输系统的保护间隔的情况下,系统会产生严重的符号间干扰(ISI)。本文结合DTMB系统提出了判决反馈信号重构的方法,有效地消除了长多径环境下的ISI,提高了数字电视解调器的性能,同时优化了硬件实现结构,减小了硬件消耗。(4)针对高速移动的信道环境,本文分析了子载波间干扰(ICI)对数字电视解调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ICI消除方法。该方法采用低复杂度的多普勒估计算法,通过对多普勒频率的估计,控制ICI消除电路的启动。在针对高速移动的环境下,采用迭代消除ICI的方案,有效地消除了接收数据中ICI的影响,提高了系统性能,同时通过优化电路结构,降低了硬件实现的代价。(5)针对DTMB系统中单载波调制模式,提出了高性能低复杂度的频域均衡方案。相对于传统单载波调制系统中使用的时域均衡技术,该方案有效地降低了硬件代价,提高单载波系统的性能。根据该均衡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兼容单多载波模式的全模式DTMB解调芯片的硬件架构,通过硬件资源的复用,减小了硬件消耗。(6)结合ATSC解调系统,提出了适用于ATSC的频域均衡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循环重构技术,采用迭代的判决反馈频域均衡结构,有效消除了由于没有保护间隔导致的工CI和块间干扰(IBI)与多径信道导致的ISI,提高了ATSC系统在静态信道和动态信道下的性能。
胡俊[6](2009)在《基于OFDM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同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频率/时间选择性衰落信道下,无线OFDM系统接收机频率与时间同步的关键技术。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各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发展,阐述了OFDM传输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数学原理,并对无线传输信道模型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参数进行了分析;随后,结合相干解调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推导分析了符号定时偏移、载波频率偏移和采样钟偏移对无线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并重点以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CMMB)为例,在各类传统的OFDM系统时频同步算法的基础上,根据CMMB系统特定的帧格式,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两种适用于该系统的高效的符号定时和载波同步算法,有效克服了传统算法相关峰不明显的缺陷。全文算法均采用Matlab对性能进行了充分的仿真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多种复杂信道环境下具有较好的抵抗频率/时间选择性衰落的性能;最后,论文还结合实际的物理层传输控制机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CMMB接收机时频同步系统解决方案,并用实际采集数据对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满足CMMB系统对于突发传输和移动接收的要求。
陈赟[7](2007)在《数字电视解调芯片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相互之间的信息和数据交换日益增加。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作为一种高频谱利用率的数字调制方式,在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增强型3G技术(Enhanced 3G,E3G)、高清晰度电视(HDTV)广播、还有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等无线宽带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IEEE802.11、TD-SCDMA、ETSI提出的DVB-T、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等。近年来,集成电路和数字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使高速数字通信系统集成于单芯片的实现成为可能。OFDM主要有时域同步OFDM(Time Domain SynchronousOFDM,TDS-OFDM)、编码OFDM(Coded OFDM,COFDM)、零填充OFDM(ZeroPadding OFDM,ZP-OFDM)三类。其中TDS-OFDM具有快速准确同步,频谱利用率高,实现复杂度低等优点,是OFDM传输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鉴于TDS-OFDM调制/解调器芯片在宽带数据通信中的重要性,研究高性能TDS-OFDM解调器的设计方法及其VLSI体系结构已成为当前通信、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热点和难点之一。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宽带TDS-OFDM通信系统对解调器的结构/性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本文的研究重点不在于设计某一具体的解调器芯片,而是解决数字电视解调器芯片设计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符合DVB-T、DVB-H标准的数字电视接收机、符合中国电视DTMB标准的解调器、Wireless modem、HDTV接收机、等大多数基于OFDM的宽带通信领域。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在研究现有多种宽带OFDM通信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数字电视解调器的性能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数字电视解调器的基本体系结构,讨论了解调器芯片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深入研究了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同步问题,包括载波同步、定时恢复和帧同步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同步偏差对OFDM系统的影响。在充分研究了近年来国际上OFDM系统所采用的同步算法的基础上,借鉴数字通信技术方面的经验,分析PN序列的特性,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TDS-OFDM传输系统的同步算法及结构。上述方案相对传统方法,在显着提高了同步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芯片设计复杂度。3.结合无线传播信道的特性,阐明了信道估计和均衡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COFDM系统的时频二维插值的方法并改进了维纳滤波器的硬件结构,有效的降低了信道估计的复杂度。研究了适用于COFDM系统的基于EM算法的导频和数据联合估计的信道估计算法降低了迭代次数。并针对TDS-OFDM系统的特点,比较了不同情况下在频域和时域进行PN序列相关的信道估计的优缺点,改进了现有的TDS-OFDM信道估计与均衡硬件结构。分析了相位噪声对OFDM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TPS的既能消除CPE又能去除ICI的5点消除相位噪声算法。4.研究了多码率非规则的LDPC解码器的VLSI结构。首先从LDPC的原理入手,分析了现有的LDPC算法的硬件实现性,选择min-sum算法作为VLSI结构的基本算法。接着提出单码率的LDPC的VLSI结构,说明在非规则情况下的实现难度。最后以DTMB中的LDPC码为例提出了基于存储器控制策略的多码率非规则LDPC的VLSI结构,并完成了FPGA验证。5.在详细分析了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之后,给出了符合DTMB的数字电视解调器的性能指标。然后将本文研究的部分成果应用到DTMB芯片的算法和VLSI设计中,并成功进行了FPGA和MPW的芯片验证工作。最后给出了实验室和外场测试的结果。
韩艳春[8](2007)在《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技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抗衰落特性,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OFDM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IEEE802.11a、HiperLAN/2和MMAC等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数字音频广播(DAB)、数字电视广播(DVB)等系统中,尽管如此,由于受到接收机和发射机的本地振荡频率存在偏差和多普勒偏移等因数的影响,会出现载波频率偏移的现象,而OFDM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对载波频率偏移很敏感,因此快速准确地进行定时同步和载波的频率同步对OFDM系统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OFDM的同步技术进行研究,对以往同步算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性能优越而且实现简单的同步方案。本文首先概述了OFDM的历史、发展和应用,以及它的基本特性和关键技术,然后介绍了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并且就符号定时误差、载波频率偏差和采样定时偏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分析表明符号定时偏差和载波频率偏差将会引起码间干扰(ISI),载波频率偏差导致载波间干扰(ICI)的发生,因此在OFDM系统接收机中定时偏差和载波频率偏差的补偿是信号恢复的关键。其次本文对OFDM传输系统的定时和载波频率同步进行研究,提出了两种改进的定时偏差的估计算法,它们克服了T.Schmidl & D.Cox算法和H. Minn算法中定时测度存在引起估计模糊的平台现象和多尖峰现象,两种提出的算法都只存在一个尖峰,而且提出的第二种算法其定时测度为一尖脉冲,因此提高了符号定时同步精度,改进的两种算法都使用了自相关处理,因此两种算法受载波频率偏差的影响很小,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相对以往的算法,改进的定时算法不仅能准确实现OFDM传输系统的帧同步,还能精确地实现符号同步,定时估计在时域内一次性完成,相对地降低了频率同步的实现难度,此外两种改进算法结构简单,额外开销量小,仅需一个训练符号,这种快速低开销量的同步方法适合OFDM传输系统。为了提高载波频率同步速度和传输效率,本文利用定时同步中使用的两种训练符号来实现载波频率同步。本文设计了两种基于训练符号的OFDM传输系统,这两种改进方案克服了以往采用扫描方式算法的高复杂性和基于功率检测算法的低精度等缺陷,由于训练符号中参考符号的重复,扩展了频率估计范围,因此能满足OFDM传输频率同步的要求,与P.H.Moose算法的频域处理相比,改进的同步方案在时域内完成,加快了载波频率同步速度,而且扩大了无偏估计的范围,与T.Schmidl&D.Cox算法相比,改进的第一种算法虽然估计范围与T.Schmidl&D.Cox算法的一样,但其估计精度提高了,而第二种算法的估计范围要大的多,而且这两种算法充分利用了定时同步所用的训练符号,这样降低了同步实现复杂度,减少了开销量,消除以往算法定时和频率估计采用不同训练符号而引起的传输效率下降的现象。最后本文对IEEE802.11a物理层标准进行了简单介绍,文中根据该标准所定义的数据分组结构,分析了以往同步算法的特点,提出了适合IEEE802.11a的定时同步和频率算法,并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证实了提出的符号定时算法能够准确的完成定时同步,而且提出的频率同步算法比以往频率同步算法的精度要高得多。
陈杰[9](2007)在《基于OFDM的多用户接入及同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要求提供高速宽带多媒体业务,系统带宽也比3G大得多,传统CDMA系统将受到严重的多径干扰。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利用许多并行的低速数据子载波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并通过加入循环前缀(CP)来消除多径干扰。由于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各子载波之间相互重叠,提高了信道利用率。OFDM在多种通信标准中如数字视频广播(DVB)、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城域网(WMAN)都有所应用。本文在对OFDM技术原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基于OFDM的多用户接入技术和同步技术,最后给出一种适合于应急通信的物理层建议。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分析以正交频分复用为代表的多载波技术的优缺点,介绍OFDM的数学表示,IDFT/DFT的引入,循环前缀技术的理论依据,以及OFDM发送和接收机的组成结构。2.概括了OFDM技术与各种多址及双工方式结合而产生的多种接入技术,包括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以及混合多址方式与OFDM的结合,以及相应的检测技术。3.对OFDM系统中的同步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步技术包括时间和频率的同步技术,本文分析了载波频率及相位偏差、OFDM符号定时偏差、抽样频率及相位偏差分别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各种帧同步、符号同步和频率同步算法,并总结了DVB-T的同步解决方案。4.本文针对应用于应急通信的无线视频监控业务模型,参考DVB-T标准中的视频业务传输技术,提出一种接入方式,包括信道参数选择,以及无线帧格式、编码调制方式、接入过程信令流程等的制定,并实现物理层部分算法。
程辉[10](2007)在《窄带COFDM系统的同步与信道估计研究及硬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移动传输技术是融合数字电视、纠错编码、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无线通信等高新技术成果而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技术。地面移动传输的环境比较复杂,频谱资源有限并且用户比较分散,所以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研发潜力。随着MPEG-4 AVC标准的提出,研究和开发与H.264/MPEG-4 AVC相匹配的窄带数字视频地面移动传输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研究了窄带数字视频地面移动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片上系统(SOC, System On Chip)上的具体实现。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MPEG-4 AVC信源编码标准、窄带编码调制、最新数字上变频器(DUC)和数字下变频器(DDC)分集接收以及自适应复接等多项先进技术。多项先进技术的运用使系统提高了抗瑞利衰落能力,节省了频率资源,并提高了系统抗突发干扰能力,系统的性能得到显着提高。本窄带编码调制系统填补了我国在移动视频领域的空白。窄带数字视频地面移动传输系统(NBCOFDM)的设计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两部分,信源编码的目的在于将声音图像等信号转换为可进行信号处理的电信号,信道编码的目的在于保证电信号的正确传输。本论文详细论述了信道编码部分的设计。信道编码的主要任务是编码调制,包括RS码与卷积码级联编解码、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IFFT/FFT实现、数字上/下变频的设计、同步恢复及信道估计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本文最开始阐述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案,接下来详细阐述了无线移动信道下的信道估计及同步恢复技术,并且在Matlab软件仿真的基础上,针对同步及信道估计的信号原理、常用算法及典型算法进行了分析,结合XILINX公司的ISE 6.1i仿真环境,采用FPGA实现了适合本系统的同步及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的硬件设计,并在PCB电路板上得到验证。
二、数字视频广播OFDM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视频广播OFDM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OFDM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FPGA在无线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
1.2.2 OFDM系统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OFDM的视频传输系统原理 |
2.1 基于OFDM的视频传输系统模型 |
2.2 OFDM基本原理 |
2.3 OFDM关键技术分析 |
2.3.1 定时同步技术 |
2.3.2 载波同步技术 |
2.3.3 信道估计与均衡 |
2.4 定时偏差对OFDM系统影响 |
2.4.1 理论分析 |
2.4.2 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定时同步硬件优化设计 |
3.1 经典符号定时同步算法分析 |
3.1.1 自相关算法分析介绍 |
3.1.2 互相关算法分析介绍 |
3.2 定时同步硬件优化的提出 |
3.2.1 存在的问题 |
3.2.2 定时同步算法硬件优化的理论描述 |
3.2.3 定时同步硬件优化算法的实现描述 |
3.3 优化性能分析 |
3.3.1 定时估计精度 |
3.3.2 硬件资源优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OFDM视频收发机设计 |
4.1 视频处理部分 |
4.2 OFDM调制部分 |
4.2.1 OFDM发射机总体参数设计 |
4.2.2 发射机时钟模块 |
4.2.3 QAM调制模块 |
4.2.4 载波映射模块 |
4.2.5 FFT/IFFT模块 |
4.2.6 循环前缀添加及基带信号生成模块 |
4.2.7 发射机信号生成 |
4.3 OFDM解调部分 |
4.3.1 接收机载波同步模块 |
4.3.2 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FPGA上的OFDM视频通信系统平台搭建及测试 |
5.1 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
5.1.1 TB-FMCH-HDMI2 开发平台 |
5.1.2 KC705FPGA开发平台 |
5.1.3 AD-FMCOMMS3 射频收发器 |
5.2 开发平台配置 |
5.2.1 视频采集卡配置 |
5.2.2 AD9361配置 |
5.3 项目测试及分析 |
5.3.1 误码率分析 |
5.3.2 工程硬件综合报告分析 |
5.4 板级测试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2)基于循环前缀的OFDM系统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数学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OFDM同步技术研究的意义 |
1.3 OFDM同步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工作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文的工作内容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1.5 文章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2.1 多载波传输方案的基本结构 |
2.2 OFDM传输方案 |
2.3 OFDM调制和解调 |
2.4 OFDM保护间隔 |
2.4.1 多径信道的影响 |
2.4.2 循环前缀 |
2.4.3 循环后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无线信道分析与信道估计 |
3.1 无线信道的衰落 |
3.1.1 平坦衰落 |
3.1.2 频率选择性衰落 |
3.1.3 快衰落 |
3.1.4 慢衰落 |
3.1.5 瑞利衰落 |
3.1.6 莱斯衰落 |
3.2 OFDM信道估计 |
3.2.1 基于训练符号的信道估计 |
3.2.2 LS信道估计 |
3.2.3 MMSE信道估计 |
3.3 实验仿真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FDM符号同步和载波同步算法研究 |
4.1 OFDM符号定时偏差的影响 |
4.2 基于循环前缀的定时同步算法 |
4.2.1 最大似然估计算法 |
4.2.2 实验仿真和分析 |
4.2.3 差分算法 |
4.2.4 实验仿真和分析 |
4.2.5 集相关算法 |
4.2.6 实验仿真和分析 |
4.3 基于训练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 |
4.3.1 S&C算法 |
4.3.2 实验仿真和分析 |
4.4 OFDM载波频率偏差的影响 |
4.5 基于时域的载波频偏估计 |
4.5.1 实验仿真和分析 |
4.6 基于频域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4.6.1 Moose算法 |
4.6.2 实验仿真和分析 |
4.6.3 Classen算法 |
4.6.4 实验仿真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FDM符号同步和载波同步算法改进 |
5.1 改进的基于循环前缀的同步算法 |
5.1.1 实验仿真和分析 |
5.2 改进的基于训练序列的同步算法 |
5.2.1 实验仿真和分析 |
5.3 本文提出的新的训练序列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5.3.1 实验仿真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附录B(核心代码附录) |
(3)宽带MIMO-OFDM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符号定时同步技术 |
1.2.2 采样钟定时同步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篇章结构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2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二章 宽带MIMO-OFDM传输技术理论基础 |
2.1 MIMO-OFDM系统技术简介 |
2.1.1 OFDM调制基本原理 |
2.1.2 OFDM调制信号帧结构 |
2.1.3 MIMO多分支收发机制 |
2.1.4 MIMO-OFDM系统模型 |
2.2 时频同步误差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
2.2.1 OFDM符号定时同步误差的影响 |
2.2.2 频率同步误差的影响 |
2.2.3 采样钟定时同步误差的影响 |
2.3 设计的MIMO-OFDM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 |
2.3.1 系统接收机同步模型 |
2.3.2 接收机定时同步总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算法 |
3.1 OFDM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1.1 联合最大似然算法 |
3.1.2 多点集相关算法 |
3.1.3 提出的多径时延联合估计算法 |
3.1.4 算法性能仿真与分析 |
3.2 采样钟定时同步与恢复算法 |
3.2.1 模拟域恢复方案 |
3.2.2 数字域恢复方案 |
3.2.3 性能仿真与分析 |
3.3 OFDM接收机同步管理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FPGA实现 |
4.1 接收机定时同步电路实现方案设计 |
4.2 算法模块电路设计 |
4.2.1 符号定时同步模块电路设计 |
4.2.2 采样钟同步模块电路设计 |
4.2.3 频偏恢复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3 射频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
4.3.1 AD9361寄存器配置 |
4.3.2 AD9361数据传输方式 |
4.3.3 射频部分硬件实现 |
4.4 方案综合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无线传输系统中的载波与符号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载波同步 |
1.2.2 符号时间同步 |
1.2.3 多载波调制技术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锁相环路的数字域参数确定方法 |
2.1 引言 |
2.2 锁相环路的模型 |
2.3 常用的参数求解方法 |
2.4 较直观的z域环路参数确定算法 |
2.4.1 基本原理 |
2.4.2 稳定性及滤波特性分析 |
2.4.3 稳定相位误差分析 |
2.4.4 所提算法的优势 |
2.5 所提算法的推广 |
2.6 仿真验证与分析 |
2.6.1 参数μ对暂态响应的影响 |
2.6.2 参数ω对暂态响应的影响 |
2.6.3 二阶DPLL的跟踪性能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相位差噪声方差条件最小化的的参数设计准则 |
3.1 引言 |
3.2 数字同步环路的参数常规设计方法 |
3.2.1 模拟同步环路的传递函数 |
3.2.2 双线性映射变换设计 |
3.3 相位跟踪的信号处理模型 |
3.4 可行的环路参数设计准则 |
3.4.1 参数取值范围的确定 |
3.4.2 相位差噪声的方差最小化 |
3.4.3 所提准则的优势 |
3.5 仿真验证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符号速率采样条件下新型的NDA载波跟踪算法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3 鲁棒的NDA载波跟踪方案 |
4.3.1 频率锁定部分 |
4.3.2 采样速率变换部分 |
4.3.3 相位跟踪部分 |
4.3.4 改进的符号判决算法 |
4.4 参数N和α的选择 |
4.5 仿真验证与分析 |
4.5.1 基于LDPC编码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 |
4.5.2 极低功率谱密度条件下的话音传输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UFMC系统的DA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5.1 引言 |
5.2 系统模型 |
5.3 新型的DA频偏估计算法 |
5.3.1 基于LS准则的频偏估计器 |
5.3.2 信号的自相关运算 |
5.3.3 鲁棒的复合频率同步方案 |
5.4 算法复杂度分析 |
5.5 仿真验证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前导同步信号的UFMC系统时间同步算法 |
6.1 引言 |
6.2 系统模型 |
6.3 基于前导同步信号的时间偏移估计算法 |
6.3.1 改进的前导信号结构 |
6.3.2 时间偏移估计 |
6.4 算法复杂度分析 |
6.5 仿真验证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附录 A:式(3-25)的推导过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写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电视的优势 |
1.1.2 数字电视的发展概况 |
1.2 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与创新点 |
1.2.1 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 |
1.2.2 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字电视接收解调器体系结构 |
2.1 影响接收解调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 |
2.1.1 帧同步偏差 |
2.1.2 采样偏差 |
2.1.3 载波偏差 |
2.1.4 多径传播和多普勒频移 |
2.2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体系结构 |
2.2.1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结构 |
2.2.2 单、多载波数字电视解调器的差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同步技术 |
3.1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同步问题 |
3.2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帧同步 |
3.2.1 基于滑动相关的帧同步技术 |
3.2.2 结合信道估计的帧同步技术 |
3.3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载波同步 |
3.3.1 ATSC系统中载波同步技术 |
3.3.2 CMMB系统中频偏估计算法 |
3.4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采样同步 |
3.5 其他模块设计 |
3.5.1 IQ失配消除模块 |
3.5.2 低复杂度的邻频干扰消除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FDM调制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技术 |
4.1 OFDM原理和系统模型 |
4.2 CMMB系统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 |
4.2.1 CMMB标准简介 |
4.2.2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和均衡 |
4.2.3 ICI消除技术 |
4.2.4 信道估计均衡及1CI消除电路的硬件优化 |
4.3 DTMB多载波模式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 |
4.3.1 DTMB标准简介 |
4.3.2 基于PN序列的信道估计和均衡 |
4.3.3 单频网下长多径的消除技术 |
4.3.4 信道估计和均衡的硬件结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载波调制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技术 |
5.1 单载波均衡技术介绍 |
5.1.1 单载波时域均衡(SC-TDE) |
5.1.2 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 |
5.1.3 单多载波系统中均衡技术的融合问题 |
5.2 DTMB单载波模式中的频域均衡 |
5.2.1 单载波模式下的频域均衡算法 |
5.2.2 算法性能分析和硬件结构优化 |
5.2.3 单多载波融合的DTMB系统结构 |
5.3 ATSC中的信道估计及均衡 |
5.3.1 联合循环重构的频域均衡技术 |
5.3.2 判决反馈的信道估计 |
5.3.3 算法性能分析和复杂度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天线数字电视解调器 |
6.1 MIMO技术介绍 |
6.2 MIMO技术在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
6.3 CMMB解调器中Diversity结构的实现 |
6.3.1 Diversity结构的算法设计 |
6.3.2 Diversity结构的硬件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数字电视接收芯片实现和测试 |
7.1 DVB-S2解调器的FPGA验证 |
7.1.1 FPGA验证平台 |
7.1.2 FPGA测试结果及分析 |
7.2 CMMB解调器的FPGA、芯片验证 |
7.2.1 FPGA及芯片验证平台 |
7.2.2 芯片测试结果及分析 |
7.3 DTMB解调器的FPGA验证 |
7.3.1 FPGA验证平台 |
7.3.2 FPGA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 ATSC解调器的FPGA验证 |
7.4.1 FPGA验证平台 |
7.4.2 FPGA测试结果及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多径信道参数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6)基于OFDM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多媒体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
1.2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 |
2.1 OFDM技术概述 |
2.2 无线信道的基本特征 |
2.3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简介 |
第三章 CMMB系统符号定时同步算法研究 |
3.1 符号定时同步偏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3.2 OFDM时隙定时同步算法 |
3.2.1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传统算法 |
3.2.2 一种基于反向共轭对称的改进算法 |
3.2.3 算法性能仿真与比较 |
3.3 OFDM符号定时同步估计算法 |
3.3.1 基于离散导频的传统算法 |
3.3.2 一种基于信道能量解析的改进算法 |
3.3.3 算法性能仿真与比较 |
第四章 CMMB系统载波频率同步算法研究 |
4.1 载波频率偏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 粗小数倍频偏估计算法 |
4.3 整数倍频偏估计算法 |
4.3.1 基于连续导频的传统估计算法 |
4.3.2 一种基于时域扫频的改进算法 |
4.3.3 一种基于频域差分相关的改进算法 |
4.3.4 算法性能仿真与比较 |
4.4 残留载波频率偏移环路跟踪 |
第五章 CMMB系统采样钟同步算法研究 |
5.1 采样钟偏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5.2 采样钟同步估计算法 |
5.2.1 采样偏和细小偏的联合估计算法 |
5.2.2 基于时域内插的采样偏恢复原理 |
5.3 环路滤波器 |
5.4 算法性能仿真 |
第六章 CMMB物理层同步模块整体方案设计 |
6.1 同步模块整体方案 |
6.2 同步模块的控制机制 |
6.2.1 符号定时同步的控制机制 |
6.2.2 载波频率同步的控制机制 |
6.2.3 采样钟同步的控制机制 |
6.3 实际采集数据解调验证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7)数字电视解调芯片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电视及其发展状况 |
1.1.1 数字电视的优点 |
1.1.2 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
1.1.3 项目背景和任务 |
1.2 OFDM及其应用 |
1.2.1 COFDM及其特点 |
1.2.2 TDS-OFDM及其特点 |
1.3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的信道模型特点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字电视解调器体系结构 |
2.1 影响解调性能的关键因素 |
2.1.1 载波偏移的影响 |
2.1.2 采样时钟偏移的影响 |
2.1.3 帧同步偏移的影响 |
2.1.4 多径的影响 |
2.1.5 相位噪声的影响 |
2.2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体系结构 |
2.3 本文主要研究的关键模块 |
2.3.1 同步 |
2.3.2 信道估计 |
2.3.3 FEC解码 |
2.4 数字电视解调器中的其他模块 |
2.5 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同步 |
3.1 OFDM系统中同步的问题 |
3.2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载波同步 |
3.2.1 基于变D技术的D-Spaced和ML联合频偏估计 |
3.2.2 基于变D技术的D-Spaced和ML联合载波频偏粗估计 |
3.2.3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载波细同步 |
3.3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定时恢复 |
3.3.1 改进的早—迟门的鉴相器 |
3.3.2 变环路带宽的环路滤波器及锁定判断器 |
3.3.3 数控振荡器及插值器 |
3.4 数字电视解调系统中的帧同步 |
3.4.1 基于滑动相关的帧同步技术 |
3.4.2 基于动态范围调整的帧同步技术 |
3.5 其它模块的设计 |
3.5.1 自动增益控制环路的优化设计 |
3.5.2 SRRC滤波器的优化和参数化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电视解调器的信道估计与均衡 |
4.1 信道估计与均衡的系统模型 |
4.2 COFDM中的信道估计 |
4.2.1 时频二维插值和维纳滤波器的结构优化 |
4.2.2 基于导频的联合数据的EM算法研究 |
4.3 TDS-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 |
4.3.1 改进的PN序列相关的信道估计 |
4.3.2 基于PN序列的均衡算法 |
4.3.3 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性能分析 |
4.4 基于TPS的五点消除相位噪声的算法 |
4.4.1 相位噪声的建模 |
4.4.2 相位噪声的影响 |
4.4.3 基于TPS的五点消除相位噪声的算法 |
4.4.4 相位噪声的消除仿真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多码率非规则LDPC解码器VLSI设计 |
5.1 LDPC编解码技术介绍 |
5.2 LDPC译码算法介绍 |
5.2.1 比特翻转算法 |
5.2.2 软判决译码算法 |
5.3 多码率非规则LDPC解码器设计 |
5.3.1 DTMB中的LDPC解码算法 |
5.3.2 多码率非规则LDPC解码器结构 |
5.4 小结 |
第六章 DTMB解调器芯片的设计和测试 |
6.1 解调器芯片的主要性能指标 |
6.2 解调器芯片的VLSI实现 |
6.3 解调器芯片的FPGA验证 |
6.4 解调器芯片MPW流片验证 |
6.5 解调器芯片测试方案 |
6.5.1 芯片验证平台 |
6.5.2 芯片功能验证 |
6.5.3 性能测试对系统的要求 |
6.6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6.1 载波频偏与采样频偏的测试 |
6.6.2 静态回波测试 |
6.6.3 多普勒频移的测试 |
6.6.4 载噪比门限测试 |
6.6.5 外场测试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致谢 |
(8)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OFDM 的历史、应用和未来发展 |
1.1.1 OFDM 的发展历史 |
1.1.2 OFDM 技术的应用 |
1.1.3 OFDM 的发展前景 |
1.2 OFDM 的特点 |
1.2.1 OFDM 技术的优点 |
1.2.2 OFDM 技术的缺点 |
1.3 OFDM 的关键技术 |
1.3.1 同步技术 |
1.3.2 减小PAPR 技术 |
1.3.3 信道估计技术 |
1.3.4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 |
1.3.5 信道均衡技术 |
1.3.6 空时编码技术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安排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2 OFDM 的基本原理及同步误差的分析 |
2.1 OFDM 的基本原理 |
2.1.1 OFDM 系统的基本结构 |
2.1.2 串并变换 |
2.1.3 子载波调制 |
2.1.4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2.1.5 OFDM 基本参数的选择 |
2.1.6 非理想同步的OFDM 系统 |
2.2 符号定时偏差对OFDM 系统的影响 |
2.2.1 符号定时偏差对OFDM 系统的影响 |
2.2.2 符号定时偏差引起的信噪比损耗 |
2.2.3 符号定时偏差对系统影响的仿真分析 |
2.3 载波频率偏差对OFDM 系统的影响 |
2.3.1 载波频率偏差对OFDM 系统的影响 |
2.3.2 载波频率偏差造成的信噪比损耗 |
2.3.3 载波频率偏差对系统影响的仿真分析 |
2.4 采样定时偏差对OFDM 系统的影响 |
2.4.1 采样定时偏差对OFDM 系统的影响 |
2.4.2 采样频率偏差造成的信噪比损耗 |
2.4.3 采样频率偏差调整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OFDM 系统的定时估计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训练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 |
3.2.1 T.Schmidl & D.Cox 算法 |
3.2.2 H. Minn 算法 |
3.2.3 改进的定时同步算法1 |
3.2.4 改进的定时同步算法2 |
3.3 定时估计的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OFDM 系统的载波频率偏差的估计算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训练序列的OFDM 载波频偏的估计算法 |
4.2.1 P.H.Moose 算法 |
4.2.2 T.Schmidl&D.Cox 算法 |
4.2.3 改进的OFDM 系统的频偏估计算法1 |
4.2.4 改进的OFDM 系统的频偏估计算法2 |
4.2.5 仿真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IEEE802.11A 的同步技术 |
5.1 IEEE802.11A 的物理层标准 |
5.2 IEEE802.11A 标准的符号定时 |
5.3 载波频率偏差的估计 |
5.3.1 利用短训练序列的循环特性进行粗频率偏差估计 |
5.3.2 利用长训练序列进行精频率偏差的估计 |
5.4 IEEE802.11A 中OFDM 同步技术的仿真 |
5.4.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5.4.2 子载波的调制映射 |
5.4.3 导频的插入 |
5.4.4 OFDM 系统的帧结构 |
5.4.5 符号定时及频偏估计的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基于OFDM的多用户接入及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OFDM技术特点 |
1.2.OFDM技术应用 |
1.3.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OFDM技术基础 |
2.1.OFDM基本原理 |
2.2.OFDM的IDFT/DFT实现 |
2.3.OFDM的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2.4.OFDM发送及接收机系统结构 |
第三章 基于OFDM的多用户接入技术 |
3.1.双工方式 |
3.2.多址方式 |
3.1.1.多载波与FDMA |
3.1.2.多载波与TDMA |
3.1.3.多载波与CDMA |
3.3.多载波CDMA检测技术 |
3.1.4.单用户检测 |
3.1.5.多用户检测 |
第四章 OFDM同步技术 |
4.1.OFDM系统同步技术概论 |
4.2.同步误差对OFDM系统的影响 |
4.2.1.载波频偏的影响 |
4.2.2.OFDM符号定时偏差的影响 |
4.2.3.样值定时偏差的影响 |
4.3.时间及频率同步算法 |
4.3.1.帧同步 |
4.3.2.OFDM符号定时同步 |
4.3.3.载波频率同步 |
4.4.DVB-T系统框架及同步方案 |
4.4.1.DVB-T系统结构 |
4.4.2.DVB-T系统同步接收方案 |
第五章 一种应用于上行业务传输的OFDM系统设计 |
5.1.物理层设计 |
5.2.接入方式 |
5.2.1.编码及调制方式 |
5.2.2.信道类型及组合 |
5.2.2.1.TDD无线帧结构(40ms) |
5.2.2.2.TDD无线帧结构(25ms) |
5.3.信道分类 |
5.3.1.逻辑信道划分 |
5.3.2.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 |
5.3.3.控制信道组合 |
5.3.4.前导结构设计 |
5.4.移动终端及基站工作机制 |
5.4.1.中控车工作机制 |
5.4.2.移动终端工作机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窄带COFDM系统的同步与信道估计研究及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研究现状 |
1.1.1 世界流行的DVB-T 标准 |
1.1.2 国内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
1.2 课题选题依据及研究工作 |
1.3 本文创新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窄带COFDM 系统方案论述 |
2.1 系统框架 |
2.2 加扰/解扰 |
2.3 信道级联编码 |
2.4 交织技术 |
2.5 OFDM 的IFFT/FFT 实现 |
2.5.1 OFDM 的工作原理 |
2.5.2 IFFT/FFT 实现 |
2.5.3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2.6 同步恢复 |
2.7 信道估计与均衡 |
2.8 小结 |
第三章 窄带COFDM 系统的同步技术及FPGA 实现 |
3.1 窄带COFDM 系统同步的综述 |
3.1.1 符号同步 |
3.1.2 载波同步 |
3.1.3 采样同步 |
3.2 基于循环前缀的载波同步和符号同步的最大似然算法 |
3.2.1 信号的相关函数 |
3.2.2 系统模型 |
3.2.3 ML 算法分析 |
3.2.4 性能仿真 |
3.3 窄带COFDM 系统中采用的同步算法 |
3.3.1 算法分析 |
3.3.2 性能比较 |
3.4 窄带COFDM 系统中同步技术的FPGA 实现 |
3.4.1 相关运算模块 |
3.4.2 M 个符号平均模块 |
3.4.3 符号同步估计及小数倍频率偏移估计模块 |
3.4.4 软件调试 |
3.5 小结 |
第四章 窄带COFDM 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及FPGA 实现 |
4.1 相干检测和差分检测 |
4.2 导频信号的选择与插入 |
4.2.1 导频分布形式 |
4.2.2 导频插入间隔的理论分析 |
4.3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 |
4.3.1 二维信道估计 |
4.3.2 二维维纳滤波器理论 |
4.3.3 级联的一维信道估计 |
4.4 窄带COFDM 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分析 |
4.4.1 整数倍频率偏移算法分析 |
4.4.2 导频符号的估计 |
4.4.3 信道内插与信道均衡 |
4.5 信道估计的FPGA 设计 |
4.5.1 QPSK 映射及导频插入模块 |
4.5.2 整数倍频偏估计模块 |
4.5.3 信道内插模块 |
4.5.4 信道均衡 |
4.5.5 QPSK 解调模块的FPGA 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性能调试与验证 |
5.1 调试与验证 |
5.2 系统开发平台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数字视频广播OFDM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OFDM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渊.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循环前缀的OFDM系统同步技术研究[D]. 商林松.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宽带MIMO-OFDM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与实现[D]. 许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无线传输系统中的载波与符号同步技术研究[D]. 李运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5]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 吴川. 复旦大学, 2011(12)
- [6]基于OFDM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同步技术研究[D]. 胡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 [7]数字电视解调芯片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陈赟. 复旦大学, 2007(08)
- [8]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D]. 韩艳春. 重庆大学, 2007(06)
- [9]基于OFDM的多用户接入及同步技术研究[D]. 陈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
- [10]窄带COFDM系统的同步与信道估计研究及硬件实现[D]. 程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