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青平[1](2021)在《通督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DLSS伴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技术联合通督活血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症(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通督活血汤对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科并拟行腰椎融合内固定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症(肾虚血瘀型)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手术治疗+常规治疗。试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督活血汤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卧床休息,术后辅助功能锻炼。术后一共随访1个月,通过住院、门诊及电话随访方式,记录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4周的VAS评分、JOA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同时术后4周采用中医疗效指数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一共纳入60例患者,随访时间4周,其中试验组1例患者术后因服用中药出现呕吐不适而终止试验,故最终纳入本次研究59例,余患者均配合及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试验组29例,平均年龄为59.31±3.58岁,平均病程46.03±6.93个月,狭窄节段位于L4/5、L5/S1分为17例、12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为55.33±3.33岁,平均病程46.33±7.16个月,狭窄节段位于L4/5、L5/S1分为21例、9例。(2)两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内: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4周VAS评分、JOA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中医证候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4周各随访时间点内试验组VAS评分均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4周的总有效率为96.6%,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技术联合通督活血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症(肾虚血瘀型)在早期干预中发挥了较好的协同作用,在增强手术效果的同时有助于改善临床腰腿痛症状、腰椎功能及中医证候,促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孙碧云[2](2021)在《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初步评价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和假针刺组。两组取穴均为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太溪,针刺组直刺大肠俞50mm-70mm,针灸师操作有突破感,患者自感局部酸麻胀、有向腿足部放射的触电感;除此之外的穴位均直刺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3次。假针刺组在以上所有穴位直刺2-3mm,不行操作手法。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3次,连续6周,共计18次。研究周期共31周,包括基线期1周,治疗期6周和随访期24周。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臀腿痛平均疼痛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腰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改良的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HADS焦虑亚量表得分、抑郁亚量表得分不同分级病例数所占百分比和针刺期待值评价,同时进行针刺盲法评价、患者依从性评价及针刺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脱落11例,剔除1例,因疫情影响,截止论文提交之时,尚有20例患者仍在随访中。两组患者基线期指标一致,具有主要结局指标的受试者71例,针刺组35例,假针刺组36例。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后第6周的臀腿痛NR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为-2.26(95%CI-2.95至-1.57),假针刺组为-1.89(95%CI-2.60至-1.18),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54),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结局指标包括:(1)第18周和第30周臀腿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2.26(95%CI-3.23至-1.29)和-2.08(95%CI-3.03至-1.13),假针刺组分别为-3(3)和-2.13(95%CI-3.03至-1.23)。两组间比较,第18周无统计学差异(P=0.723),第30周无统计学差异(P=0.937)。两组组内差异在第18、30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腰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1(3)、-2(3)和-1(4),假针刺组分别为-0.36(95%CI-1.10至0.38)、-0.56(95%CI-1.50至0.39)和-0.61(95%CI-1.61至0.39)。两组间比较,第6周(P=0.151)、第18周(P=0.338)和第30周(P=0.707)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内比较,针刺组第6、18和30周的腰痛NRS评分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假针刺组在第6、18和30周的腰痛NRS评分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RMDQ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2.69(95%CI-4.57至-0.80)、-2.32(95%CI-4.59,至-0.05)和-0.96(95%CI-3.57至1.65),假针刺组分别为-2.86(95%CI-4.78至-0.94)、-1.96(95%CI-3.84至-0.08)和-1.17(95%CI-3.69至1.35)。第 6 周和第18周,针刺组和假针刺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895,P=0.807),两组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0周,针刺组和假针刺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904),两组内比较在统计学上均没有差异。(4)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HAD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在焦虑亚量表方面,针刺组分别为-1.74(95%CI-2.99至-0.49)、-0.65(95%CI-2.39至1.09)和 0.28(95%CI-1.25至1.81),假针刺组分别为-0.78(95%CI-2.16至0.60)、-0.37(95%CI-1.49至0.75)和1.39(95%CI-0.43至3.22)。第6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针刺组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假针刺组的组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第18周和第30周,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787,P=0.337),两组内与治疗前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在抑郁亚量表方面,针刺组分别为-1.54(95%CI-2.76至-0.33),-0.87(95%CI-2.43至0.69)和-0.24(95%CI-1.70至1.22),假针刺组分别为-0.67(95%CI-2.15至0.81)、-1.74(95%CI-3.33至-0.16)和-1.17(95%CI-3.08至0.73)。第6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58),针刺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假针刺组较治疗前没有统计学差异。第18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8),针刺组与基线期相比组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假针刺组有统计学意义。第30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0),两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HADS焦虑亚量表评分、抑郁亚量表评分不同分级病例数所占百分比,在焦虑亚量表方面,在第6周,针刺组的无症状、可疑存在和肯定存在病例数所占百分比为26(74.3%)、7(20%)和2(5.7%),假针刺组为27(75%),1(2.8%)和8(22.2%),两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0)。第18周,针刺组为 20(64.5%)、8(25.8%)和 3(9.7%),假针刺组为 22(81.5%)、2(7.4%)和3(11.1%),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1)。第30周,针刺组为16(64%)、6(24%)和3(12%),假针刺组为 14(60.9%)、5(21.7%)和4(17.4%),两组间比较仍没有统计学意义(P=0.919),在抑郁亚量表方面,第6周,针刺组的无症状、可疑存在和肯定存在病例数所占百分比为28(80%)、5(14.3%)和2(5.7%),假针刺组百分比数则分别为25(69.4%)、6(16.7%)和5(13.9%),两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492)。第18周,针刺组为24(77.4%)、3(9.7%)和 4(12.9%),假针刺组为 22(81.5%)、3(11.1%)和 2(7.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4)。第30周,针刺组为18(72%)、4(16%)和3(12%),假针刺组为17(73.9%)、5(21.7%)和1(4.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90)。研究结论针刺可以减轻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臀腿痛症状,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对本病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的疗效并不优于假针刺;针刺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焦虑状态方面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可能优于假针刺;针刺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加以进一步研究。
郑仁旺[3](2021)在《经肌间隙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与双侧减压MIS-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差异,分析其差异原因,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自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共48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组(A组),双侧减压组(B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累节段、受累节段数及术前合并症均纳入基线资料的比较。对比分析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腰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e Association,JOA)、Macnab疗效分级、术后腰椎融合度及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具有相对完善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的腰椎CT或MRI,术后腰椎正侧位片。结果:最终收集整理到48例患者资料:A组、B组各占24例,基线资料:两组的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手术节段数、术前合并症的对比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资料:A组的手术持续时间149.04±38.91min,B组为176.50±40.46min,两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天数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IS-TLIF在出血量为265.00±71.38ml,少于A组的195.83±98.82ml,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对比:两组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JOA、术后6月JOA、末次随访JOA、术前VAS、术后6月VAS、末次随访VAS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疗效Macnab分级优良率为95.8%,B组的为87.5%,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采集的影像资料中A组融合率96.7%;B组融合率9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率8.3%,B组并发症率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都可获得良好疗效且疗效相当。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或存在双侧根管狭窄的患者,MIS-TLIF需双侧减压,而经肌间隙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可通过单侧入路达到双侧减压效果,保证了充分减压的同时减少了腰椎PLC及肌肉的损伤,并且能够节省手术时间。
徐佳隆[4](2021)在《补肾壮筋汤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肾气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评价补肾壮筋汤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肾气亏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补肾壮筋汤的临床推广提供医学证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因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于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且符合标准、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日常健康宣教和腰背肌功能锻炼,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餐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甲钴胺片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予补肾壮筋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疼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跛行距离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通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收集并筛选到58例完整随访数据。1.对两组治疗前的一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内科合并症情况)和各观察指标基线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疼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分别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疼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分别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跛行距离和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4周后的跛行距离和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4周后的中医病证疗效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补肾壮筋汤对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肾气亏虚证)患者的短期疗效良好、安全性高;2.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较常规西药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及头晕耳鸣等中医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庹伟[5](2021)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椎管狭窄是腰椎神经根病变的常见原因,神经受压导致腰腿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步行能力。腰椎椎管狭窄约占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8%~11%。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icroendosc opicdiscectomy,MED)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操作空间狭窄,学习成本较高。此外,MED技术行腰椎椎管减压时,器械需要先穿过工作套管,所以对器械选择有很大的限制。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 opic discectomy,UBE)通过小切口创建一个操作通道和一个观察通道,不需要工作套管,因此操作空间大,器械选择也更广泛。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总结UBE技术操作的经验和术中的一些思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标准在2017年1月到2019年7月治疗的腰椎管狭窄47例资料,其中UBE治疗22例(UBE组),MED治疗25例(MED组),比较UBE组和MED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手术节段、狭窄程度、腰椎管狭窄主要原因,比较MED组和UBE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2天、术后1年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的Mac Nab标准(分为优,良,可和差四个等级)在手术后一年的最后一次随访中评估所有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UBE组年龄与MED组年龄相比并无明显差距,[(59.1±11.7岁)vs.(58.3±8.5)岁,t=0.259,P=0.797]。MED组男女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11和14,UBE组男女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12例和10例,计算出χ2=0.521,P=0.471,UBE组与MED组性别相比并无明显差距。UBE组与MED组病程长短相比并无明显差距[(48.3±19.4)月vs.(37.8±18.4)月,t=1.901,P=0.064]。UBE组手术节段L3/4L4/5 L5/S1分别为5、10、7例,MED手术节段L3/4 L4/5 L5/S1分别为6、11、8例,计算出χ2=0.140,P=0.993,UBE组与MED组手术节段相比并无明显差距。UBE组患者狭窄程度Schizas分级B、C、D分别为8、8、6例,MED组患者狭窄程度Schizas分级B、C、D分别为9、10、6例,χ2=0.090,P=0.956,UBE组与MED组患者腰椎管狭窄程度相比并无明显差距。UBE组腰椎管狭窄主要原因分别为椎板增厚、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病例数分别为7、5、3、7例,MED组腰椎管狭窄主要原因分别为椎板增厚、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病例数分别为6、7、4、8例,χ2=0.430,P=0.934,UBE组与MED组患者腰椎管狭窄主要原因相比并无明显差距。UBE组和MED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可比性。与MED组相比较,UBE组术中出血量少[(48.2±7.2)ml vs.(94.0±11.2)ml,t=16.466,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5.9±1.6)d vs.(9.2±1.0)d,t=8.636,P=0.000]。术中硬膜外血肿UBE组为1例,术中出现硬膜外血肿MED为1例,P=1.000,UBE组和MED组术中出现硬膜外血肿的情况并无明显差异。术中硬膜撕裂UBE组出现了3例,硬膜外撕裂MED组出现了5例,计算χ2=0.036,P=0.849,UBE组硬膜撕裂并发症与MED组硬膜外血肿并发症无明显差异。MED组和UBE组患者共出现并发症10例,UBE组和MED分别为4、6例,计算出χ2=0.017,t=0.897,术中总并发症方面UBE组和MED组比较也无明显差距。此外、UBE组和MED患者均没有出现神经根损伤的病例,47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全部达到一期甲类愈合,术中的并发症10例患者均保守治疗后治愈。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术前所有患者在手术后VAS评分和ODI均明显降低,UBE组治疗的患者在疼痛改善方面更为优越,术后一年Mac Nab优良率UBE组为90.9%,MED组为89.9%,差异无显着性(P=1.000)。结论:UBE治疗腰椎管狭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短期疼痛缓解方面优于MED。UBE在治疗腰椎管狭窄时无严重并发症,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黄维军[6](2021)在《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是一类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其合并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引起脊髓病变较单纯的胸椎或腰椎疾病少见,诊断难度更大,且手术策略的选择也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探讨手术的策略和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第二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7例TOLF合并LS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27例。16例同期行胸椎后路椎板切除、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行分阶段手术治疗,其余17例一期部分椎管减压后未行二期手术,其中10例一期行单纯胸椎减压手术,7例单纯腰椎减压。采用胸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并对相关因素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7名纳入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60月,平均(31.4±15.3)月。所有患者的JOA评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16例同期行两部位手术治疗,末次随访JOA改善率为(52.4±18.3)%,14例分期手术治疗,恢复率为(57.7±14.9)%,17例接受单纯胸或腰椎管减压,平均恢复率为(45.6±15.4)%。术前JOA评分、脊髓信号改变以及是否充分解除脊髓的压迫与术后疗效有显着的相关性。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需要重视病史采集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同期手术创伤较大,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身体耐受能力。分期手术的总住院天数更长,因为存在间隔时间将延迟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前的低JOA评分、遗留未手术治疗的椎管狭窄与术前胸段脊髓的异常信号对术后恢复不利。
刘伟琦[7](2021)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超声骨刀应用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应用超声骨刀行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2天引流量;观察患者住院总时间、术后第1天、第2天、第7天的WBC总数和CRP值、术后7天和术后1月的VAS疼痛评分和腰椎JOA评分的变化。探讨应用超声骨刀(ultrasonic bone curette,UBC)行PLIF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单节段PLIF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共2组。椎板咬骨钳组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平均(52.55±7.6)岁,骨密度(1.23±0.92)g/cm3,超声骨刀组24例,男性12例,女性12例,平均(54.29±9.12)岁,骨密度(1.14±1.00)g/cm3。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2天引流量、术后第1天、2天、7天的WBC总数和CRP,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患者总住院日,术后7天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术后1月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所有数据选用Graph Pad Prism 8.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2天引流量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总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第一天的引流量、术后第二天的引流量均为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椎板咬骨钳组的手术时间为154.07±33.08min,超声骨刀组的手术时间为133.33±21.90min,P<0.05;术后第一天椎板咬骨钳组引流量为253.88±142.63ml,超声骨刀组为198.29±88.20ml,P<0.05;术后第二天椎板咬骨钳组引流量为109.14±40ml,超声骨刀组为78.54±26.56ml,P<0.05;椎板咬骨钳组的术中出血量250.00±90.88ml,超声骨刀组为219.63±139.71ml,P<0.05;经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数据后可得出超声骨刀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术后第二天引流量均少于椎板咬骨钳组。2.两组患者术后7天和1个月疼痛评分的比较椎板咬骨钳组及超声骨刀组术后7天的VAS评分为(3.52±0.75)(3.50±0.72)、术后一月的VAS评分为(2.33±0.48)(2.33±0.482),两组评分均降低。术后7天腰椎JOA评分(15.82±0.96)(16.04±1.00)、术后1月的腰椎JOA评分(22.15±0.99)(21.80±0.78),两组评分均增高。术前VAS和腰椎JOA评分的差异P值分别为0.2679、0.4711,术后7天VAS和腰椎JOA评分的差异P值分别为0.8456、0.8476,术后1月VAS和腰椎JOA评分的差异P值分别为0.9840、0.2520,P>0.05,差异均无显着性。3.两组患者术后WBC总数、CRP和住院时间的比较椎板咬骨钳组和超声骨刀组患者的总住院日为(18.59±5.79)天和(16.17±4.15)天,P值为0.087;术后第1天WBC总数为(13.07±3.13)109/L和(12.22±3.78)109/L,P值为0.3471;术后第1天CRP差异P值为(10.42±7.37)mg/L和(11.33±9.52)mg/L,P值为0.2075;术后第2天WBC总数为(11.95±3.03)109/L和(12.22±3.78)109/L,P值为0.9447;术后第2天CRP为(26.40±27.87)mg/L和(18.58±15.05)mg/L,P值为0.39;术后第7天WBC总数为(9.25±1.98)109/L和(8.22±1.80)109/L,P值为0.6593;术后第7天CRP为(29.01±22.80)mg/L和(19.76±19.93)mg/L,P值为0.5171。P>0.05,差异均无显着性。【结论】1.应用UBC行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可以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的引流量。2.应用椎板咬骨钳或UBC行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可取得同样的手术效果。3.应用UBC行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可以减少手术时长。
赵健博[8](2021)在《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腰椎管狭窄症这种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及马尾神经损害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且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影像学诊断是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重要一环,磁共振(MRI)技术的应用极大的增加了腰椎管狭窄症诊断的准确性。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是一种特殊的影像学征象,好发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马尾神经在椎管内迂曲缠绕。既往针对RNRs的临床研究较少,临床上不够重视,缺乏对于RNRs患者症状体征以及MRI影像学的研究。对于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预后研究较少,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并不十分明确,亟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RNRs的影像学特点,明确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与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症状体征、影像学参数以及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并明确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197例,行腰椎MRI检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44例,根据MRI T2WI矢状位中马尾神经是否出现迂曲缠绕现象将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测量患者神经根管有效矢状径、硬膜囊横截面积、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有效矢状径等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RNRs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距离等症状及肌力、浅感觉等体征,对比分析合并RNRs的患者与不合并RNRs患者在症状体征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性。测量并计算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评估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年龄、性别、VAS评分、ODI障碍指数、狭窄节段分布情况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对这144例患者中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进行后续研究。收集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一般资料并进行至少12个月的术后随访,利用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评价患者症状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合并RNRs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14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76例,RNRs阳性组57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2.00±12.50岁,阴性组8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6.00±14.00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中多节段狭窄的构成比例较阴性组高(50.88%vs 33.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狭窄节段位于L4/5发生RNRs的患者共44例,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硬膜囊面积较RNRs阴性组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有效矢状径和神经根管有效矢状径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NRs阳性组患者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而间歇性跛行距离明显较RNRs阴性组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中出现下肢浅感觉减退的患者有21例(21/57),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NRs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术前肌力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狭窄节段数量有关,双节段狭窄患者冗余相对长度较单节段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ODI障碍指数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硬膜囊面积、腰腿痛VA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对98例完成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相关的随访研究。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的手术患者中,RNRs阳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均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12~27个月),RNRs阳性组与RNRs阴性组在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外,RNRs阳性组在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高于RNRs阴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ODI改善率低于RNRs阴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马尾神经冗余征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尤其是多节段狭窄患者,狭窄节段位于L3-5时发生率较高。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患者椎管狭窄程度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重,且以中央型椎管狭窄为主。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年龄高于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症状和体征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重。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狭窄节段数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双节段狭窄的患者冗余长度较单节段增加。同时冗余的相对长度与ODI障碍指数呈正相关,提示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越长,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受损可能越严重。3.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效的手术方式。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症状及功能改善程度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差。马尾神经冗余征可以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证据以及预后判断指标。马尾神经冗余征患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黎启航[9](2021)在《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在经皮椎间孔镜及和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指标,评价Delta大通道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手术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西骨伤医院骨二科确诊为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5例,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和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经皮椎间孔镜组35例,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等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生活质量,记录术中出血、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病程、BMI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疗效。所得数据采用SPSS 2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患者死亡记录,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并发症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上存在差异,椎间孔镜组小于Delta大通道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在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且术后VAS、ODI评分均优于孔镜组,证明Delta大通道组术后较椎间孔镜组恢复更快。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发现两组患者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内术后3月与术后6月两者腰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及随访时间点存在交互关系,对腰腿部VAS评分、ODI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的腰部(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与椎间孔镜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的腿部(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与椎间孔镜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椎间孔镜手术组手术优良率为:91.40%。Delta大通道组手术优良率为:93.30%,对椎间孔型及侧隐窝型腰椎管狭窄症两者手术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优良率明显优于椎间孔镜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而言,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手术减压早期疗效优于椎间孔镜组。2、对于治疗不同分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尤其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优势明显。3、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安全、效果明显术,后恢复迅速,减压彻底等优势是微创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选择。
卢明毅[10](2020)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及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脊柱内镜技术的操作要点、适应症及优点,为今后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疼痛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对照组采用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术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狭窄分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VAS、JOA以及ODI进行评分,并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疗效。通过统计学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1)观察组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7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JOA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ODI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破裂,观察组术后出现3例下肢麻木、无力,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6)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达89.29%,对照组优良率达82.14%,但两组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及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上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既能减轻患者的疼痛,也可以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及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日常生活及工作状态;(2)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显着,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二、典型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典型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通督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DLSS伴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指征 |
1.4 术前检查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脱落病例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疗效比较及分析 |
3.1 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2 两组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指数对比 |
3.5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症的认识 |
1.1 定义和发病机理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电生理检查 |
1.5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督脉与DLSS伴腰椎失稳症二者关系的认识 |
4 腰椎融合内固定技术 |
5 椎管减压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 |
6 通督活血汤在术后治疗的优势 |
7 通督活血汤组方及分析 |
7.1 药物组成 |
7.2 配伍分析 |
8 疗效评估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9.1 不足 |
9.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DLSS伴腰椎失稳症的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2. 解剖结构 |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4. 临床特点 |
4.1 临床表现 |
4.2 临床分型 |
4.3 体征 |
4.4 辅助检查 |
5. 治疗 |
5.1 保守治疗 |
5.2 手术治疗 |
6. 小结 |
综述二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治疗 |
4.1 中药内治与外治法 |
4.2 推拿及功法锻炼 |
5.针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研究进展 |
5.1 针灸镇痛的生理学机制 |
5.2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措施 |
2.4 采用针具 |
2.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6 应急药物及合并用药 |
2.7 观察周期 |
2.8 观察指标 |
2.9 结局观察及评价时点 |
2.10 患者盲法评价 |
2.1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12 依从性评价 |
2.13 样本量估算 |
2.14 患者招募 |
2.15 随机方法 |
2.16 伦理学原则 |
2.17 试验注册 |
2.18 质量控制 |
2.19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招募 |
3.2 基线分析 |
3.3 结局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盲法评价 |
3.6 依从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据 |
4.3 结局指标的选择 |
4.4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经肌间隙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与双侧减压MIS-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与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纳入及排除标准 |
3.术前准备 |
4.手术方法 |
5.术后处理 |
6.观测指标 |
7.统计方法 |
8.典型病例 |
结果 |
1.基线资料 |
2.围术期资料 |
3.腰腿痛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分 |
4.手术疗效评估 |
5.末次影像学随访的融合情况 |
6.并发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补肾壮筋汤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肾气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病例脱落处理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5 安全性观察分级 |
2.6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研究完成情况 |
2 基线数据比较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
3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
3.1 VAS评分比较 |
3.2 腰椎JOA评分比较 |
3.3 跛行距离比较 |
3.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 中医病证疗效评价 |
5 安全性观察及随访情况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DLSS的认识 |
1.1 DLSS的病因及诊断 |
1.2 典型症状--神经源性跛行 |
1.3 DLSS的分类 |
2 现代医学对DLSS的治疗 |
2.1 保守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 祖国医学对DLSS的认识 |
3.1 DLSS的病因病机 |
3.2 DLSS的中医辨证分型 |
4 祖国医学对DLSS的治疗 |
4.1 针灸推拿治疗 |
4.2 其他物理疗法 |
4.3 中药治疗 |
5 补肾壮筋汤治疗DLSS(肾气亏虚证)的理论依据 |
5.1 补肾壮筋汤的组成、方解 |
5.2 补肾壮筋汤相关药理学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
6.3 腰椎JOA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
6.4 跛行距离变化情况分析 |
6.5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情况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方法 |
2.1 UBE组 |
2.2 MED组 |
3.术后处理 |
4.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住院资料 |
4.3 随访资料 |
5.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一般资料 |
2.住院资料 |
3.随访资料 |
四、讨论 |
1.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 |
2.UBE及 MED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
3.UBE技术的经验和思考 |
3.1 手术器械准备与使用 |
3.2 体位 |
3.3 麻醉 |
3.4 冲洗水的高度和水流量 |
3.5 手术入路定位与透视 |
3.6 椎板窗的显露 |
3.7 UBE镜下操作的要点 |
3.8 黄韧带的处理 |
3.9 术野清晰度的保障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策略的选择原则 |
1.4 手术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例分组及术前临床特征 |
2.2 胸、腰椎均接受手术治疗组与B组的临床结果分析 |
2.3 临床结果分析 |
2.4 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胸椎OLF伴LSS的诊断与术式选择 |
3.2 同期手术选择 |
3.3 分期手术选择 |
3.4 残留压迫节段 |
3.5 胸髓MRI信号改变 |
3.6 术前神经功能状态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椎黄韧带骨化伴发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胸椎JOA评分表 |
附录二 典型病例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超声骨刀应用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研究对象及病例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3.1 椎板咬骨钳组 (以腰椎椎管狭窄症 L_(4-5)为例) |
2.3.2 超声骨刀组 (以腰椎椎管狭窄症 L_(4-5)为例) |
2.4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5.1 术中观察指标 |
2.5.2 围手术期观察指标 |
2.5.3 术后观察指标 |
2.6 超声骨刀型号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围手术期结果分析 |
3.2 术后效果分析 |
3.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4.2 关于超声骨刀 |
4.3 术中出血量 |
4.4 手术创伤与感染 |
4.5 手术时间 |
4.6 安全性 |
4.7 截骨精确 |
4.8 使用技巧 |
4.9 超声骨刀的有效性评价 |
4.10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典型病例二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骨刀在腰椎后路融合术中应用的初步观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两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特殊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文献研究部分 |
1.祖国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狭窄症的认识 |
2.1 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
2.2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检查 |
2.3 腰椎管狭窄症分型 |
3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
3.1 腰椎管狭窄症中医治疗 |
3.1.1 中药治疗 |
3.1.2 手法治疗 |
3.1.3 针刺治疗 |
3.1.4 中药烫熨治疗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3 腰椎管狭窄症的西医非手术治疗 |
3.4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
3.4.1 开放性切除减压术 |
3.4.2 脊柱微创减压术 |
3.5 脊柱内镜入路选择优劣势比较 |
3.6 小结 |
二 临床研究部分 |
4 资料收集与研究 |
4.1 病例来源 |
4.2 诊断标准 |
4.3 纳入标准 |
4.4 排除标准 |
4.5 脱落、剔除及终止标准 |
4.6 研究方法 |
4.7 手术干预及围手术期处理 |
4.7.1 麻醉方式及体位 |
4.7.2 手术方法及步骤 |
4.8 术后用药及康复 |
4.9 观察指标 |
4.10 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基本资料比较 |
5.2 手术结果比较 |
5.3 VAS评分比较 |
5.3.1 腰痛VAS评分 |
5.3.2 腿痛VAS评分 |
5.4 ODI评分比较 |
5.5 手术效果比较 |
5.6 典型病例 |
6 讨论 |
6.1 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
6.2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 |
6.3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的临床疗效 |
6.4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利弊 |
6.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简称VAS) |
附表2 腰痛ODI评分标准 |
缩略词表 |
综述 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进展 |
1 脊柱显微内镜技术 |
2 脊柱内窥镜技术 |
3 经皮穿刺脊柱外科技术 |
4 脊柱微创融合技术 |
5 导航系统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 |
6 脊柱微创技术的并发症 |
6.1 神经损伤 |
6.2 感染 |
6.3 硬脊膜破裂、截瘫、出血 |
7 脊柱微创手术的不足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研究时间、地点及对象 |
2.2 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研究分组 |
3.2 观察组手术方法 |
3.3 对照组手术方法 |
3.4 术后处理 |
4 术后效果观察 |
5 疗效评定指标 |
5.1 VAS评分 |
5.2 JOA评分 |
5.3 ODI评分 |
5.4 改良Mac Nab临床疗效判定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章 结果分析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JOA功能评分比较 |
5 两组患者ODI功能评分比较 |
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价 |
7 术后3 个月随访时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 |
第三章 讨论 |
1 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术”与祖国医学“从督论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2.1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机制 |
2.2 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分型 |
2.3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断 |
3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1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的特点、适应症及并发症 |
3.2 显微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3 显微内窥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4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4.1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
3.4.2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的手术要点分析 |
3.4.3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的适应症及优点 |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微创术式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课题 |
四、典型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督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DLSS伴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观察[D]. 陈青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孙碧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经肌间隙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与双侧减压MIS-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D]. 郑仁旺.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补肾壮筋汤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肾气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佳隆.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初步研究[D]. 庹伟.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6]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影响因素[D]. 黄维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超声骨刀应用初步观察[D]. 刘伟琦. 大理大学, 2021(09)
- [8]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D]. 赵健博. 山东大学, 2021(09)
- [9]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黎启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卢明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