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图书资料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图书资料管理

一、网络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颖[1](2021)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文中认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接近8亿,占全体网民的86%,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超越综合视频成为第三大移动应用。同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用户规模进一步大幅提升,移动短视频观看时长日均3亿小时,成为领跑互联网的新发展热点。虽然随着移动短视频竞争格局走向良性,内容质量得到提升,版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事物和新兴业态,还是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何挖掘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特征、规律和网络结构,基于信息行为演化过程,从移动短视频用户的多元信息行为和多维场景出发,维护移动短视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保障移动短视频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是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的新挑战。本文以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生态学、行为科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展开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基于行为科学和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该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接着基于扎根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和网络结构研究,进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衍生模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最后,基于理论研究成果,从用户信息行为视角,提出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全文理论研究按照“理论框架—核心解析—理论落脚点”的研究脉络层层深入展开,最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成果。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三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剖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及内在机制,最后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聚焦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核心目标,采用扎根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获取详实的质性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编码,从多维视角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最后阐释了相关概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章为第6章和第7章提供支撑。第五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首先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接着配置安卓智能手机并ROOT后进行Java语言编程,获取总计217360条抖音短视频数据,采用归纳演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使用数理统计工具、情感分析工具、分词工具、Gephi软件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整体特征、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信息发布行为特征、信息共享行为特征及信息行为网络特征展开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本章为第6、7章提供理论支撑。第六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本章在国内外学者及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信息行为理论,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建模依据和思想,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V-SIbR,计算了模型平衡点及阈值,设置了11组33个参数方案,使用Matlab工具对模型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的演化进行了综合讨论。本章为第7提供理论支撑。第七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研究。本章针对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现状和问题,从用户信息行为出发,基于第4章研究成果,提出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提高对策;基于第5章研究成果,针对移动短视频发展乱象提出治理对策;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第4、5、6章研究成果,提出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对策。本文紧随国内外学者研究趋势,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层面,能够推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发展、深化信息生态理论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应用、为加强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提高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加强移动短视频治理、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未来研究中,紧随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趋势,探讨医学与信息学交叉融合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契机,挖掘移动短视频技术应用优势,展开健康信息行为、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信息行为干预、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王美月[2](2021)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虚拟社区作为学术服务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知识需求,提升用户交流体验,并最终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术虚拟社区以Research Gate、Mendeley、Academia.edu、经管之家、小木虫、丁香园等为主流平台,允许用户根据专业领域、兴趣等组建科研共同体,形成跨越时空、多领域交叉的学术社交网络,并通过社会化交互活动扩散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增强社区持续运营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学术虚拟社区目前普遍存在用户活跃度低、社交动力不足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社区的知识流转效率。如何激发用户积极的参与交互,分享和贡献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升社区知识服务能力,是学术虚拟社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为切入点,基于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化交互效果的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第一、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知识动机、成就动机、社交动机、情感动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动机模型,解释了4种动机对社会化交互行为的驱动作用;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为:主体要素,包括领域专家、普通用户和用户社群;客体要素,包括平台提供信息、用户分享信息以及用户生成信息;环境要素,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信息制度环境;技术要素,包括网络稳定性、系统安全性、知识融合技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活动中社交关系网和知识关系网的形成,剖析了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三方关系结构、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基于S-O-R模型,揭示了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从刺激识别阶段(S)—信息加工阶段(O)—行为反应阶段(R)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第二、识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S-O-R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特征,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中刺激因素(S)包括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有机体(O)是用户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化交互态度、社会认同感知、自我效能感;反应(R)即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典型学术虚拟社区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共同影响社会化交互态度进而影响社会化交互行为;网络中心性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联结强度正向影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共同作用于社会化交互行为。此外,系统质量与感知易用性、网络密度与社会认同感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第三、挖掘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基于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爬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交互行为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分别从宏观层—整体网络结构、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微观层—个体网络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整体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用户节点间距离较远,关联性不强,网络存在多个分散游离的个体和子群。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呈现出低密度与低层次特征、中心化与分散化并存特征、关系网络结构脆弱特征;内部子结构网络二方关系分析中,用户之间双向交互缺失,没有形成深度的交流与互动,且多数交互内容不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三方关系分析中,多数用户形成星状拓扑结构,用户更愿意向核心用户聚集,这就导致资源的高度集中,信息通道单一;凝聚子群分析显示子群间交互相对稀疏,有多个孤立子群存在,核心区用户交互频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凝聚力和控制力。边缘区与核心区用户间没有联系,交互意愿较弱;个体网络结构通过网络中心性与结构洞分析发现,社会化交互网络核心节点用户较少,有92.13%用户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与中心节点距离较远,用户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网络联通性不佳。网络中有36位用户占据了绝大部分结构洞,是网络中潜在领袖人物。个体网络下用户的社会化交互行为具有不对称、点对点与点对面相结合的交互特征。第四、基于物元可拓法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以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与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由操作交互、信息交互、情感交互和概念交互4个维度18个指标组成的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经典域、节域、待评价物元、指标权重、关联函数,判定小木虫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的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小木虫社区整体交互水平处于“一般”倾向于“良好”等级(特征值为2.56),说明社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差,本文通过提取敏感性指标,利用客观赋权法验证了物元可拓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第五、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文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交互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分别从平台环境层面、网络结构层面、用户感知—认知层面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研究从理论层面丰富并完善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拓展并深化了S-O-R模型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场景,为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本研究挖掘出影响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动机因素,推演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充分了解社会网络背后用户交互行为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术虚拟社区服务主体整体把握用户需求与行为演化路径,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通过知识杠杆作用,加速知识流转效率,增强学术虚拟社区的核心竞争力。

温舒[3](2021)在《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文中研究说明成人自主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能力,融媒体是基于现代技术平台整合形成的新型媒体,融媒体应用于成人自主学习是现代技术产物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媒介进化理论为基础,发现融媒体在促进成人自主学习功能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通过增长成人自主学习平台、转变成人自主学习方式、更新成人自主学习观念延展了成人自主学习功能;通过顺应终身学习、主体理性、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与维护学习机会平等权、学习条件保障权、学习自由权、个体发展权等学习权利提升了成人自主学习价值。为使融媒体促进成人自主学习的价值从理论落向实处,借助TAM模型(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建模,对成人运用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接纳程度进行检测。结合模型所涉及元素编制了融媒体时代成人自主学习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个人基本情况、使用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利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从而修正并生成了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资源优化性、社会影响、个人基本情况、使用意愿所组成的,关于融媒体视域下成人自主学习意愿的TAM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问卷所涉及的使用意愿影响因子编制了访谈提纲,利用访谈法对成人学习者在实践层面运用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学习条件不足,学习心理不积极;融媒平台操作不便,内容质量不佳;泛娱乐现象严重,内容呈现表层化;社会影响程度深,学习障碍增多。分析其主要成因是: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不够,媒介学习素养不足;融媒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资源优化不佳;市场经济下商业行为异化,平台逐利化现象严重;个人理性发挥不足,从众效应明显。基于此,从政府、成人学习者、社会层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从而趋利避害,更好地释放融媒体教育功能、发挥融媒体教育价值,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罗艺[4](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刘赟宇[5](2020)在《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类生活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革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引发教育由内而外的变革。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基础,泛在学习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也就是4A学习,任何人(Anyon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使用手边任何工具(Anydevice)来进行的学习活动,随之而来的是高等院校师生对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传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师生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在家中上网获取信息和开展泛在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限制,以其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和人性化的这些优势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形成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构建新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剖析学习方式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2)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梳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分析教学环境,总结教学理论,归纳了结绳学习规律和泛在学习变维规律,结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依据五个构成要素构建教学模式。(3)在分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高职教育通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移动通信基站运行与维护》的教学实验,其中的理论课程主要采用线上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实训课程采用仿真软件、演示视频、虚拟现实等教学手段,遵循知识可视化、内容情境化、动手动脑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验证教学效果。(4)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教学模式提供评价方法和依据。研究具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基于泛在学习在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维度变化的特点,结合结绳学习规律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梳理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构建了泛在学习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达到学生精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第二是基于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首次采用自然实验法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验证了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后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了方法。第三是从理念和方法上,突出融合创新。在研究思路上,力求将教育学与工学有机融合,结合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时代背景,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常颖[6](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5G商业化时代的开启,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工具,其开放性、透明性、交互性等优势加快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无论在经济领域、政务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新媒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都具有自主创造性,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分享条件,并赋予了用户媒介话语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农民工用户数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工的信息需求日益突出,在新媒体信息资源和平台使用上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农民工群体为新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和影响范围、用户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传播路径、模式也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服务,进而推动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是在线信息服务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新媒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动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沉浸理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问题。在对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信息行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验分析、实证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阶段划分,分别系统阐释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使用行为、分享行为和信息服务模式,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中主体、客体、技术和环境要素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提升对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服务水平。第3章从涵义、特征和分类三个层面阐明了新媒体的概念,归纳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包括动机理论、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沉浸理论,界定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三个概念,并分析了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阐述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分别分析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使用、分享行为过程,并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层面剖析了各个信息行为阶段的动机,最终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第4章以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混合实验法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进行定量测度,第5章通过构建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采用使用满足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在TA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模型,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全部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6章以沉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百度贴吧农民工吧数据并利用Python和Xpath路径语言,使用Jieba库实现分词操作并将数据按照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可视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的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第7章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选取出的20名访谈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开放式编码比较,提炼和归纳出11个主范畴,构建了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的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对模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以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辅证。第8章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从农民工用户群体层面、政府层面和新媒体平台层面提出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阶段、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阶段、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阶段的信息服务提升策略,并从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内容模式和渠道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服务提升策略,以期不断提高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水平,助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基于扎根研究法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针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提出了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升策略。在理论层面上,助推新媒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为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上,为解决农民工信息贫困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为新媒体平台对农民工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指导,为农民工用户合理使用新媒体平台提供指导。未来的研究中将拓展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行为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新媒体对农民工用户群体信息行为影响的动态观测,以提高农民工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郭苏琳[7](2020)在《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正逐渐改变舆论生态,给网络舆情的技术发现、数据分析和应对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数据壁垒仍然广泛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的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亦强调,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应用模式,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因而,本文聚焦区块链环境下的舆情信息传播和风险管理研究,并力图应用先进的区块链技术,从技术和数据方面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领域寻求突破。本文在对国内外网络舆情、舆情风险管理和区块链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扎根研究、实证研究、仿真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区块链、复杂社会网络、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对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3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是全文理论基础;第4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机理分析,是全文核心理论部分;第5章、第6章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模型构建为第7章提供理论支撑;第7章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模型构建,是全文理论层面的落脚点;第8章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策略,是全文实践层面的落脚点。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3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对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区块链舆情影响因素模型,接着遵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后阐述了相关概念并针对结果展开讨论分析。本章为第4章提供支撑。第4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机理分析,挖掘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构成要素并进行划分。对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动力进行研究。分析了舆情传播的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管控力,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舆情传播动力关系和作用形式。提出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机理模型。基于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能力视角,深入挖掘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能力和舆情传播的关系,构建了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能力和舆情传播机理模型,最后对作用机理展开了细致讨论。本章是全文的重要理论支撑。第5章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本章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区块链环境下的舆情传播网络结构进行研究。本章提出了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结构类型,在Minds区块链舆情平台以及新浪微博传统舆情平台采集新冠肺炎话题“李文亮牺牲”热点事件数据,对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传播特征展开分析,对所构建的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拓扑网络类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内在成因。本章为第6、7、8章提供理论支撑。第6章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模型构建,本章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及本文研究成果,以融合系统动力学理论的疾病传播模型为根据,提出了区块链舆情演化研究的建模依据,进而构建了具有区块链技术能力推动的区块链舆情演化模型SEIBR,经过数理分析指出了SEIBR模型平衡点,最后使用matlab展开仿真并进行了讨论。仿真结果说明了SEIBR的科学和合理性。本章为第7、8章提供理论支撑。第7章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模型构建,本章基于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弹性管理理论,确立了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理论框架,进而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出了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系统体系,并对网络舆情风险识别和感知智慧分类账本、风险关联树以及智能合约进行了阐述。本章为第8章提供理论支撑。第8章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策略,本章是全文理论研究的实践运用。针对融媒体环境下,区块链舆情风险管理现状和困境,提出了弹性风险管理策略、智能合约管理策略、区块链技术实施策略。本文研究在理论层面,能够推动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深化区块链技术在舆情风险管理领域应用。本文研究在实践层面,能够指引舆情风险管理效果的提升,为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发舆情风险管理系统指明方向。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基于舆情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区块链技术,展开舆情演化、舆情管控等领域的研究,同时尝试区块链舆情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从而推动区块链舆情理论研究深入以及应用层面的创新。

韦雅楠[8](2020)在《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智能+”与全媒体奏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序曲,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数据经济,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与用户进行信息交互。如何把握新媒体发展契机,提升企业与用户的信息交互效果,促进信息交互生态系统平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进而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企业与用户基于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交互的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交互模式和引导策略,研究结论能够指引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用户信息交互,提高客户关系维护效果,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机理、特征、影响因素、效果评价等理论问题。核心章节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三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是全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基于信息人因子理论,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第五章和第六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体系;第七章从信息生态实践应用视角,总结归纳了三大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并针对典型企业新媒体信息交互平台案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逻辑上,第三章为理论核心框架,第四章至第六章在理论研究上承前启后、逐步深入。第七章是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的实践层面理论归纳及演绎,为第八章提供支撑。第八章基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研究成果,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对策,是本文实践研究的最终落脚点。第三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进而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首先,展开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动机分析,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模型;其次,从系统观视角出发,探究企业与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信息交互的生态系统结构,具体包括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因子、生态链和生态位。接着,剖析了信息交互主体、客体、环境和技术等四大生态要素,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要素模型;最后,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框架模型,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为后续研究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基于信息人因子理论,在SICAS模型改进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语义分析方法,展开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点度中心性指标分析信息交互中的转发与被转发行为、采用中间中心度指标分析关注与被关注行为、采用接近中心度指标分析评论与被评论行为、采用特征向量中心度指标分析信息互动行为的凝聚性、采用语义关键词词频分析信息互动词频、采用五大特征属性指标呈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能够对信息交互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更及时、交互效果更好、用户满意度更高。本章为第五章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理论积淀。第五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沉浸理论,在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模型,在详实的问卷调查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对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个体认知、新媒体信息质量、新媒体服务质量、沉浸体验、新媒体平台质量对信息交互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满意度对信息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新媒体信息质量、用户个体认知、沉浸体验、新媒体服务质量和新媒体平台质量。本章有力支撑了第六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六章基于信息生态理论,从信息技术、信息、信息环境、信息人四因子维度,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来说,基于信息人因子,构建信息交互内容安全性、用户参与性2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因子,构建信息交互有用性、信息交互内容时效性2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环境因子,构建信息交互服务性1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技术因子,构建新媒体平台稳定性1个一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性、信息交互有用性、信息交互内容时效性是评价信息交互效果的主要指标。本章第八章对策研究提供指引。第七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实践层面归纳总结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并选择典型企业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过程中,基于信息人视角,分析用户生成内容的交互模式,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分析“智能+”信息技术交互模式,基于信息环境,视角分析“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结合典型企业信息交互模式案例,探究不同信息生态位交互模式的特点。分析了抖音短视频用户生成内容交互模式、百度“智能+”交互模式、海尔“线上+线下”交互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本章为第八章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引。第八章基于本文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对策。首先,基于信息人视角,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综合水平提升策略,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综合素养建设策略。其次,基于信息技术视角,提出企业新媒体应用水平和系统质量优化策略,企业综合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提升策略。最后,基于信息环境视角,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服务水平建设策略,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数字经济和信息消费升级对策。本文在理论层面,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系统研究了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理论体系。深化了信息生态理论在新媒体信息交互领域的应用,探索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的特征和规律,明晰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体系,为企业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同用户进行生态和谐的信息交互提供理论指引;在实践层面,突破理论迷雾,归纳了企业和用户进行新媒体信息交互的模式,为企业和用户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生态和谐的信息交互提供了实践指引,同时从策略层面给出了基于生态因子的行动方针。在未来的研究中,本文将囊括更多的样本数据,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同时,将进一步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本文理论研究成果,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演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以推动本文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的深入应用。

任环环[9](2020)在《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对于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物质的承载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为传播类的出版产业—音乐出版物—一种以受众为产业终端的产品,自然也就会随着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而面临新的改变与调整。数字化时代伴随的是数字化的出版,它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潮流所趋,但是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长久发展。本文以音乐期刊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数字化期刊对于传统音乐期刊的的编辑出版流程与运行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考察,再从宏观上从企业、政府、出版社对于数字化音乐出版物的调控进行近一步探析。进而得出数字化出版物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合理定位与发展方向。本文总共分为绪论、正文一至三章、结论三个部分。绪论是一些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等问题的阐述。正文首先是从音乐期刊的演变与出版媒介变革入手,去发现媒介阶段性发展特征予以音乐期刊发行的影响,以此来探究出音乐期刊在数字化媒介的大环境下所面临的从编辑、发行、销售、营销甚至服务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宏观上出发,认为当前的企业应当进行革新与优化的体制改革,政府应进行扶持与引导的宏观调控。结论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我们要追寻数字化期刊的行走脚步,把握潮流与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终实现共赢。

吴平静,王峻,赵婷[10](2020)在《网络环境下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以奎屯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奎屯市电大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的特点及网络环境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推进能力教育为重点的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二、网络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3 短视频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方案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移动短视频相关理论
        2.1.1 移动短视频概念
        2.1.2 移动短视频内涵
        2.1.3 移动短视频特征
    2.2 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2.2.1 信息行为定义
        2.2.2 网络信息行为概念
        2.2.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
    2.3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2.3.1 信息生态概念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3.3 信息生态因子
        2.3.4 信息生态链
    2.4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
        2.4.1 复杂网络的概念
        2.4.2 复杂网络特征模型
        2.4.3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指标
    2.5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2.5.1 系统动力学定义
        2.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5.3 系统动力学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
    3.1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
    3.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
        3.2.1 行为要素构成
        3.2.2 生态要素构成
        3.2.3 心理要素构成
    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
        3.3.1 信息价值驱动
        3.3.2 知识创新驱动
        3.3.3 娱乐文化驱动
        3.3.4 社会认同驱动
        3.3.5 经济效益驱动
    3.4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
        3.4.1 触发扩散机理
        3.4.2 感知推动机理
        3.4.3 交互激励机理
        3.4.4 行为认知机理
        3.4.5 机理关系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和步骤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步骤
    4.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4.3.1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
        4.3.2 选择性编码
        4.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4 概念阐释及讨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
    5.1 问题的提出
    5.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
    5.3 实证研究
        5.3.1 研究方法和步骤
        5.3.2 数据采集处理
        5.3.3 数据结果
    5.4 讨论分析
        5.4.1 用户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
        5.4.2 用户信息发布行为特征
        5.4.3 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
        5.4.4 用户信息行为网络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
    6.1 问题的提出
    6.2 建模依据及思想
    6.3 模型构建
        6.3.1 模型假设
        6.3.2 演化模型构建
        6.3.3 主体状态转化规则
        6.3.4 模型参数配置及约束
    6.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平衡点和阈值
        6.4.2 仿真参数设置
        6.4.3 仿真结果分析
        6.4.4 讨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
    7.1 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7.1.1 提升用户信息服务质量
        7.1.2 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7.1.3 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
    7.2 治理短视频发展乱象
        7.2.1 完善制度设计
        7.2.2 优化政府监管
        7.2.3 加强主体自律
    7.3 优化短视频服务生态
        7.3.1 信息价值捕捉
        7.3.2 用户行为优化
        7.3.3 信息环境改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术虚拟社区研究现状
        1.3.2 信息交互行为研究现状
        1.3.3 社会化交互研究现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术虚拟社区
        2.1.2 社会化交互
        2.1.3 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
    2.2 社会网络理论
    2.3 S-O-R模型
    2.4 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分析
    3.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
        3.1.1 知识动机
        3.1.2 成就动机
        3.1.3 社交动机
        3.1.4 情感动机
        3.1.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模型
    3.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析
        3.2.1 社会化交互主体要素
        3.2.2 社会化交互客体要素
        3.2.3 社会化交互环境要素
        3.2.4 社会化交互技术要素
    3.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拓扑结构
        3.3.1 社会化交互网络关系的形成
        3.3.2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
        3.3.3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三方关系结构
        3.3.4 社会化交互的星状网络拓扑结构
        3.3.5 社会化交互的环状网络拓扑结构
        3.3.6 社会化交互的网状网络拓扑结构
    3.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过程
        3.4.1 刺激识别阶段
        3.4.2 信息加工阶段
        3.4.3 行为反应阶段
        3.4.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机制
    3.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4.2.2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社会化交互态度
        4.2.3 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与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4.2.4 社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化交互行为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分析
    5.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分析框架
        5.1.1 宏观层——整体网络
        5.1.2 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
        5.1.3 微观层——个体网络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样本选取
        5.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 社会化交互整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3.1 网络社群图
        5.3.2 网络基本属性
        5.3.3 网络的关联性
        5.3.4 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4 社会化交互内部子结构网络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4.1 二方关系分析
        5.4.2 三方关系分析
        5.4.3 凝聚子群分析
        5.4.4 核心—边缘分析
        5.4.5 内部子结构网络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5 社会化交互个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5.5.1 中心性分析
        5.5.2 结构洞分析
        5.5.3 个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
    6.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6.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选取
        6.2.2 指标体系构建
    6.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的物元模型与可拓评价过程
        6.3.1 经典域、节域与待评价物元
        6.3.2 计算待评价物元的可拓关联函数
        6.3.3 确定指标权重
        6.3.4 评价等级判定
    6.4 实例分析
        6.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6.4.2 数据收集与物元模型的构建
        6.4.3 物元可拓评价过程
        6.4.4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引导策略
    7.1 平台环境层面引导策略
        7.1.1 建立用户访问风险管控机制
        7.1.2 开发平台层次化检索功能
        7.1.3 完善用户生成内容监管机制
        7.1.4 引导社区用户线上线下互联
    7.2 网络结构层面引导策略
        7.2.1 激活核心节点用户价值
        7.2.2 强化用户社会网络关系
        7.2.3 拓展网络兴趣社群
    7.3 用户感知—认知层面引导策略
        7.3.1 发挥群体智慧,优化知识获取
        7.3.2 鼓励知识创生,加速知识内化
        7.3.3 建立高阶思维,实现知识迁移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部分python代码
    附录3 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3)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选题缘由
        (一)探寻:真实问题情境亟待成人教育力量介入
        (二)审视:深层教育价值依托成人自主学习渗透
        (三)实践:当前教育热点结合个人兴趣共同驱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
        (一)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自主学习特征的研究
        (三)关于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五)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的研究
        (一)关于成人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三)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关于成人自主学习效用的研究
        (五)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融媒体的研究
        (一)关于融媒体发展变迁的研究
        (二)关于融媒体内涵的研究
        (三)关于融媒体应用现状的研究
        四、国内外关于融媒体与成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研究
        五、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融媒体的界定
        (一)融媒体概念
        (二)融媒体特征
        二、成人自主学习的界定
        (一)成人自主学习概念
        (二)成人自主学习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媒介进化理论
        一、媒介的人性化趋势理论
        二、补偿性媒介理论
        三、三阶段媒介发展论
第三章 融媒体促进成人自主学习的功能与价值
    第一节 融媒体延展成人自主学习功能
        一、增长成人自主学习平台
        二、转变成人自主学习方式
        三、更新成人自主学习观念
    第二节 融媒体提升成人自主学习价值
        一、顺应现世价值诉求
        (一)终身学习的价值诉求
        (二)主体理性的价值诉求
        (三)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
        二、维护成人学习权利
        (一)维护学习机会平等权
        (二)维护学习条件保障权
        (三)维护学习自由权
        (四)维护个体发展权
第四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影响因素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提出
        二、初始模型的构建
        三、变量定义
        (一)感知有用性
        (二)感知易用性
        (三)感知娱乐性
        (四)资源优化性
        (五)社会影响
        (六)使用意愿
        (七)个人基本情况
        四、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试测与修改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试测修改
        三、问卷的正式发放
    第三节 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一、样本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个人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使用现状分析
        (三)相关分析
        (四)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五)调节变量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六)模型修正
第五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问题分析
        一、个人学习条件不足,学习心理不积极
        二、融媒平台操作不便,内容质量不佳
        三、泛娱乐现象严重,内容呈现表层化
        四、社会影响程度深,学习障碍增多
    第二节 成因分析
        一、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不够,媒介学习素养不足
        二、融媒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资源优化不佳
        三、市场经济下商业行为异化,平台逐利化现象严重
        四、个人理性发挥不足,从众效应明显
第六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提升策略
    第一节 政府层面
        一、制定完善学习政策引导终身学习潮流
        二、警惕商业异化与低俗低劣的不正之风
        三、扶持公共性质与市场性质的融媒场所
    第二节 成人学习者层面
        一、丰富精神世界,共创深层学习价值
        二、拓宽学习思维,提升主体学习能力
        三、转换学习动能,增强内部学习动力
    第三节 社会层面
        一、提升用户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
        二、建立分层收费机制实现互利与双赢
        三、联合社会各支持体系创设学习情境
        四、借助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互补与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融媒体时代的成人自主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B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学习方式演变及泛在学习产生
    3.1 学习方式的演变及泛在化趋势
    3.2 泛在学习的技术基础
    3.3 泛在学习的课程形式
第4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4.1 教学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4.2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分析
    4.3 教学环境构建
    4.4 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4.5 教学活动分析
    4.6 教学评价
    4.7 教学模式构建
第5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实践
    5.1 设计原则
    5.2 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5.3 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5.4 数据分析及教学效果评价
第6章 教学模式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指标确定
    6.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着作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趋势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1 新媒体平台的选择
        1.4.2 农民工群体的选择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的涵义
        2.1.2 新媒体的特征
        2.1.3 新媒体的分类
    2.2 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
        2.2.1 动机理论
        2.2.2 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2.2.4 沉浸理论
    2.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概念
        2.3.1 农民工的概念
        2.3.2 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2.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2.4 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
        2.4.1 信息需求多样化
        2.4.2 .信息渠道多元化
        2.4.3 .信息资源丰富化
        2.4.4 .用户之间交互增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分析
    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
        3.1.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主体要素
        3.1.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客体要素
        3.1.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环境要素
        3.1.4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技术要素
        3.1.5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模型
    3.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分析
        3.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3.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3.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动机分析
        3.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的动机
        3.3.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的动机
        3.3.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动机
    3.4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分析
    4.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问题的提出
    4.2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构建
        4.2.1 用户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4.2.2 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
    4.3 研究设计
        4.3.1 混合实验研究方法
        4.3.2 实验流程
        4.3.3 数据收集
    4.4 数据结果分析
        4.4.1 样本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分析
        4.4.2 样本统计分析
        4.4.3 混合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4.5 讨论分析
        4.5.1 农民工在线信息需求
        4.5.2 农民工在线信息来源
        4.5.3 农民工在线信息评价行为
        4.5.4 农民工在线信息输入输出行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分析
    5.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问题的提出
    5.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构建
        5.2.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5.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框架
    5.3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
        5.3.1 模型理论基础
        5.3.2 研究假设
        5.3.3 模型构建
    5.4 研究设计
        5.4.1 调查问卷设计
        5.4.2 数据收集及人口统计信息分析
        5.4.3 在线信息使用数据分析
    5.5 数据结果
        5.5.1 量表题项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
        5.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5.6 讨论分析
        5.6.1 社群影响对感知趣味性等因素的影响
        5.6.2 感知有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5.6.3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行为的影响
        5.6.4 感知趣味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5.6.5 满意度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分析
    6.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问题的提出
    6.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构建
        6.2.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6.2.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源选择
        6.3.2 数据采集
        6.3.3 数据处理
    6.4 数据结果分析
        6.4.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内容分析
        6.4.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时间分析
        6.4.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主题分析
    6.5 讨论分析
        6.5.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内容规律
        6.5.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时间规律
        6.5.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主题规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7.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问题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7.2.1 扎根理论概述
        7.2.2 访谈样本的筛选
        7.2.3 访谈过程设计
        7.2.4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7.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7.3.1 开放式编码
        7.3.2 主轴编码
        7.3.3 选择性编码
    7.4 研究发现及作用路径
    7.5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
        7.5.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
        7.5.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
        7.5.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
        7.5.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8.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
    8.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3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提升策略
        8.3.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提升策略
        8.3.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提升策略
        8.3.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提升策略
        8.3.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提升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学术成果
致谢

(7)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1.2.2 舆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3 区块链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2.1.2 网络舆情的内涵
        2.1.3 网络舆情的特征
    2.2 区块链的相关概念
        2.2.1 区块链特点
        2.2.2 区块链分类
        2.2.3 区块链技术
    2.3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3.1 风险管理的概念
        2.3.2 风险管理的目标
        2.3.3 风险管理的过程
    2.4 复杂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
        2.4.1 复杂社会网络的内涵
        2.4.2 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4.3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指标
    2.5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2.5.1 系统动力学的定义
        2.5.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成要素
        2.5.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传播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方法和步骤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区块链舆情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2.1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
        3.2.2 选择性编码
        3.2.3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概念阐释及讨论分析
        3.3.1 相关概念阐释
        3.3.2 结果讨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机理分析
    4.1 区块链网络舆情传播机理研究框架
    4.2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的构成要素
        4.2.1 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能力要素
        4.2.2 舆情信息质量感知要素
        4.2.3 区块链舆情用户个人因素
        4.2.4 舆情传播平台要素
    4.3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动机及动力
        4.3.1 舆情传播内在需要
        4.3.2 舆情传播外在诱因
        4.3.3 传播动机模型
        4.3.4 舆情传播内外动力
    4.4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机理阐释
        4.4.1 直接作用机理
        4.4.2 间接作用机理
        4.4.3 调节作用机理
        4.4.4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机理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5.1 区块链环境下的舆情传播网络
        5.1.1 单区块链路型
        5.1.2 区块中心点型
        5.1.3 复杂区块链路型
    5.2 研究方法
        5.2.1 社会网络分析
        5.2.2 数据采集和处理
    5.3 区块链舆情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5.3.1 整体特征
        5.3.2 内容特征
        5.3.3 社群特征
        5.3.4 中心性
    5.4 区块链舆情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5.4.1 拓扑网络类型
        5.4.2 单区块链路型拓扑网络
        5.4.3 区块中心点型拓扑网络
        5.4.4 复杂区块链路型拓扑网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演化模型构建
    6.1 建模依据及思想
        6.1.1 基于疾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依据
        6.1.2 基于疾病传播和区块链技术能力的建模思想
    6.2 模型构建
        6.2.1 模型假设
        6.2.2 演化模型构建
        6.2.3 状态演化规则
        6.2.4 模型参数配置
    6.3 仿真实验
        6.3.1 实验数据
        6.3.2 模型平衡点和阈值
        6.3.3 仿真参数估计及设置
    6.4 仿真结果分析
        6.4.1 区块链技术能力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6.4.2 区块链信息环境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6.4.3 区块链信息质量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6.4.4 潜伏率和潜伏-感染率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6.4.5 潜伏-变异率和感染变异率对舆情演化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7.1 模型设计技术及方法
        7.1.1 智能合约及区块链技术
        7.1.2 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型设计方法
        7.1.3 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在模型构建的应用
    7.2 风险管理系统概念框架
        7.2.1 风险管理过程
        7.2.2 概念框架设计
        7.2.3 系统功能设计
    7.3 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系统模型
        7.3.1 系统模型构建
        7.3.2 系统智能合约
        7.3.3 智慧分类账
        7.3.4 风险关联树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策略
    8.1 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策略实施的前提
    8.2 弹性风险管理策略
        8.2.1 区块链舆情弹性风险管理体系
        8.2.2 区块链舆情情境监测及资源系统
        8.2.3 区块链舆情弹性管理实施工程系统
        8.2.4 区块链舆情弹性管理行动策略系统
    8.3 智能合约管理策略
        8.3.1 技术保障工程管理策略
        8.3.2 舆情风险识别工程管理策略
        8.3.3 舆情风险分析工程管理策略
        8.3.4 舆情风险应对工程管理策略
    8.4 区块链技术实施策略
        8.4.1 转变舆情风险管理观念
        8.4.2 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
        8.4.3 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
        8.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交互知识图谱
        1.2.2 国外信息交互研究进展
        1.2.3 国内信息交互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信息交互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的内涵
        2.1.2 新媒体的分类
        2.1.3 新媒体的特征
    2.2 信息交互的相关概念
        2.2.1 信息交互及信息交互行为的概念
        2.2.2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
        2.2.3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
    2.3 信息生态的相关理论
        2.3.1 信息生态的内涵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3.3 信息生态因子
        2.3.4 信息生态链
        2.3.5 信息生态位
    2.4 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
        2.4.1 企业与用户交互采用的新媒体类型
        2.4.2 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交互具备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
    3.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
        3.1.1 用户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交互动机
        3.1.2 企业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交互动机
        3.1.3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模型
    3.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系统
        3.2.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因子
        3.2.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链
        3.2.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位
    3.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信息生态要素
        3.3.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要素模型
        3.3.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主体要素
        3.3.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客体要素
        3.3.4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环境要素
        3.3.5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技术要素
    3.4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
    4.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问题的提出
    4.2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模型
        4.2.1 社会网络分析
        4.2.2 信息交互特征模型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4.3.1 研究样本选择
        4.3.2 数据采集及处理
    4.4 数据分析结果
    4.5 讨论分析
        4.5.1 转发与被转发行为分析
        4.5.2 关注与被关注行为
        4.5.3 评论与被评论行为分析
        4.5.4 信息互动行为的凝聚性分析
        4.5.5 信息互动中交互词频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
    5.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的提出
    5.2 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模型
        5.2.1 沉浸理论
        5.2.2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5.2.3 模型构建
    5.3 研究假设
    5.4 研究设计
    5.5 数据采集及处理
        5.5.1 样本选择
        5.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5.5.4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5.6 讨论分析
        5.6.1 新媒体平台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2 新媒体信息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3 新媒体服务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4 沉浸体验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5 个体认知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6 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满意度对信息交互行为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
    6.1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问题的提出
    6.2 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3 评价指标设计
        6.3.1 信息人维度
        6.3.2 信息维度
        6.3.3 信息技术维度
        6.3.4 信息环境维度
    6.4 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6.4.2 构造判断矩阵
        6.4.3 指标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6.5 基于FCE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方法
        6.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6.5.2 基于FCE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过程
    6.6 实证分析
        6.6.1 样本数据的选择
        6.6.2 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6.6.3 评价结果讨论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
    7.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问题的提出
    7.2 用户生成内容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2.1 用户生成内容信息交互模式
        7.2.2 抖音短视频UGC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3 “智能+”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3.1 “智能+”信息交互模式
        7.3.2 百度“智能+”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4 “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4.1 “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
        7.4.2 海尔“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5 三种模式的案例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引导对策
    8.1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策略问题的提出
    8.2 基于信息人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策略
        8.2.1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综合水平
        8.2.2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综合素养
    8.3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对用户服务策略
        8.3.1 提高企业新媒体应用水平和系统质量
        8.3.2 提高企业综合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8.4 基于信息环境的企业新媒体消费升级引导策略
        8.4.1 引导新媒体宏观环境下的信息消费升级
        8.4.2 引导新媒体微观环境下的信息消费升级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播媒介变革与音乐期刊之关系
    第一节 近现代以来传播媒介所发生的快速变革
        一、印刷媒介
        二、电子媒介
        三、数字媒介
    第二节 国内音乐期刊的演变历程
        一、期刊与杂志的定义与关系
        二、中国音乐期刊的出版与发展研究
    第三节 音乐期刊出版对于数字化时代的“互动”
        一、音乐期刊发展的现状
        二、音乐期刊出版发行新时期“转型之路”
第二章 数字化时代对音乐期刊办刊活动之影响
    第一节 音乐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面貌”
        一、传统音乐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背景
        二、当前数字化出版面临的出版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二节 数字化技术对于音乐编辑的影响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编辑方式的改变
        三、营销手段的转变
        四、音乐编辑需要的“新”素养
    第三节 数字化技术对于音乐期刊出版活动的改变
        一、编辑、作者、读者沟通方式的简易化
        二、资源整合的便利化
        三、编辑流程的数字化
        四、宣传方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音乐期刊的发行方式的调查与认识
        一、音乐期刊发行方式的变革
        二、音乐期刊发行的数字化
        三、音乐期刊数字化发行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 数字化时代音乐期刊面临的“转型”之道
    第一节 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表现方式
        一、音乐期刊出版流程方面
        二、企业层面问题—内生动力不足
        三、政府层面的问题—外部调控不够
    第二节 对当前所采取应对策略的调查分析
        一、出版流程方面
        二、企业应对之策
        三、政府转型之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网络环境下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以奎屯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发展概况
二、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认识
三、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的特点
四、网络环境对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
五、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方法
    (四)具体实践
    (五)评价工具
    (六)试验程序
        1. 对照班学生考试成绩
        2. 实验班学生考试成绩
        3. 实验效果调查反馈
        4. 实验结果分析
六、思考与建议
    (一)以推进能力为重点探索教学模式创新
    (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学习模式

四、网络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D]. 李欣颖. 吉林大学, 2021(01)
  • [2]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D]. 王美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3]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D]. 温舒.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5]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 刘赟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6]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D]. 常颖. 吉林大学, 2020(03)
  • [7]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研究[D]. 郭苏琳. 吉林大学, 2020(03)
  • [8]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D]. 韦雅楠. 吉林大学, 2020(01)
  • [9]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D]. 任环环. 河南大学, 2020(02)
  • [10]网络环境下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以奎屯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吴平静,王峻,赵婷.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2)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图书资料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