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发生了什么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唐黎黎[1](2021)在《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移动支付的革新,互联网金融已变成商业银行服务的一种核心模式。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服务载体,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客户的新渠道,也是商业银行增收的新途径。PZH市地处我国四川省西南部,云南省西北部,是一座因钢而兴,因矿而建的城市,常住人口123.6万人。PZH商业银行属于PZH市地方性银行,在PZH市金融同业中大部分业务市场占比均在前列,但手机银行业务一直处于劣势。PZH市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打造使用率和接受度更高的手机银行产品,以获取更多更优质的客户,但与此同时,PZH市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产品缺陷,缺乏科学和可行的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对于PZH市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本文研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以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并介绍研究思路及方法,提出研究的技术路线,同时对PZH市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强调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同业竞争存在的问题、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营销方式存在的问题、营销人员存在的问题、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客户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二,通过对手机银行市场的SWOT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确定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在市场上的策略选择。最后,结合7P理论提出一系列适合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的营销策略优化,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和过程等策略优化,并提出措施及保障,以确保成功实施营销策略。
王桂娟[2](2021)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管理研究》文中提出
齐蒙[3](2021)在《商业银行企业结算账户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
朱姗姗[4](2021)在《利率市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文中指出
刘志彬[5](2021)在《兰州银行对公信贷业务贷前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丽君[6](2021)在《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这场无硝烟战争的爆发,国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各种疫情防控货币政策的落地实施,导致市场上资产率下降的速度和程度远远高于负债成本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益,银行业将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信贷风险上涨、不良贷款增多、贷款减值损失上升的危机。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须随之改变,以应对市场风险,解决信贷危机,降低信贷风险。本文以A农商银行为例,在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A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通过查找相关数据对A农商银行的优势、组织架构和信贷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A农商银行存在不良贷款率偏高现象,进一步对A农商银行的信贷管理进行分析,发现其信贷风险控制存在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三道防线”联动不充分、信贷风险分析和识别不充分、银行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和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形成原因分别为: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对信贷资金缺乏监督、信贷风险集中度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五个方面的原因。结合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现状设计了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首先分析了信贷风险优化方案的目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梳理了设计思路,其次分别从风险信息管理能力、信贷风险控制流程、贷款“三查”操作和监督四个方面提出信贷风险控制的优化建议,从文化、组织、技术和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使其在A农商银行内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为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保证我国银行业资金安全,经济稳定发展。
杨一航[7](2021)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被社会各界所质疑。为了解决该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相应调整。我国部分金融工具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计量过程复杂、难以理解、不适用等问题,由此我国财政部在2017年3月修订发布了新金融工具准则。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受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影响最大的便是金融行业,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探讨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比新旧准则,围绕新准则的两大主要变化,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商业银行整体的金融工具应用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其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现状;其次,对PF银行进行剖析,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针对目前PF银行的应用情况,一方面深入分析研究PF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通过运用修正Jone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PF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业务管理进行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并根据PF银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分析准则实施过程中解决哪些旧准则的固有问题以及新准则实施的应用难点;最后,结合新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以及难点问题梳理,从分类与计量和减值计提两方面对PF银行在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提出对策建议:优化会计核算系统、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加强金融资产管理、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本文研究的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17年3月最新修订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由于准则正式执行时间较短,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针对某个企业结合其准则实行的详细数据,具体分析实行新准则带来的影响较少。基于此,本文以PF银行对新准则的应用展开实际研究,深入分析新准则对PF银行的具体影响。从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在商业银行应用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实际影响有更为直观的认知,也可以为金融其他行业进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及影响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詹园园[8](2021)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在我国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技术进步成为了行业核心的推动力量,金融科技通过各种类型的影响机制对商业银行的效率产生了影响。金融科技覆盖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借贷等在内的知名创新领域。其迅速的发展使金融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业态,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也加入到发展当中,如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等。这些平台凭借较为理想的资金积累和品牌效应,迅速扩大整个市场的规模,蚕食着商业银行的业务。在此影响之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竞争与危机,因此需要用好金融科技的手段,着力于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基于此,研究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切合当前的行业发展前景,可作为行业发展的参考成果。本文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理论及实证分析做准备;其次立足整理的文献资料和理论基础,分析阐述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效率带来的正向及负向影响;再次,为了呈现更加直观的影响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研究样本上选取了2013-2019年19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数据,通过构建指标和因子分析法计算金融科技指数,借助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商业银行效率,运用系统GMM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金融科技的发展不断促进商业银行健全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商业银行带来良性的引导与竞争。受到金融科技对于商业银行效率所带来的赋能影响,商业银行将会进一步发挥效率性结构改革的作用,不断促进自身的转型,提升竞争力。(2)金融科技的技术进步会推动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纯技术效率将会制约商业银行效率的发展,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商业银行效率所产生的正向影响最为突出。(3)不同类型的银行受到金融科技所带来的影响存在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影响最突出,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局势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好金融科技这把双刃剑提升自身效率。
张心怡[9](2021)在《内控视角下中国银行YC分行操作风险评价与防范》文中提出随着现代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服务等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操作风险管控问题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问题,不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研究。近年来,鉴于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大,其业务逐步增多、内容不断多元化,加上员工队伍建设问题的存在,操作风险日渐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形势日益严峻。而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关系密切,如何从内部控制的要素出发进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银行是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本文以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下属二级分行YC分行为例,从内控视角对其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在山西省二十个二级分支行中,其操作风险预警的次数位居前列,操作风险问题带来的损失,给YC分行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操作风险的防范与管控已经成为YC分行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亟待优化与改进。本文通过介绍YC分行的整体情况、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在对其操作风险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YC分行的操作风险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操作风险进行了识别和评价,以内部控制为视角分析了YC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优化与改进措施,最终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这一课题的研究帮助YC分行实现了有关操作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与改进,使YC分行操作风险管控水平整体提升,达到了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效率的目的,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实现了企业管理的高效化。
胡彦鑫[10](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二、商业银行发生了什么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银行发生了什么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7P营销理论 |
2.1.2 服务营销理论 |
2.2 手机银行概述 |
2.2.1 手机银行定义 |
2.2.2 手机银行特点 |
2.2.3 手机银行发展历程 |
2.2.4 手机银行形态 |
第三章 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现状及SWOT分析 |
3.1 PZH商业银行概况 |
3.2 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 |
3.2.1 主要服务功能 |
3.2.2 开通方式 |
3.3 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现状分析 |
3.3.1 手机银行产品功能分析 |
3.3.2 手机银行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3.3 手机银行用户数分析 |
3.3.4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分析 |
3.3.5 手机银行用户交易笔数与金额分析 |
3.3.6 人员及管理制度分析 |
3.4 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 |
3.4.1 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 |
3.4.2 价格竞争存在的问题 |
3.4.3 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3.4.4 促销方式存在的问题 |
3.4.5 营销人员存在的问题 |
3.4.6 有形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
3.4.7 营销过程存在的问题 |
3.5 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SWOT分析 |
3.5.1 优势分析 |
3.5.2 劣势分析 |
3.5.3 机会分析 |
3.5.4 威胁分析 |
3.5.5 SWOT分析总结 |
3.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选择 |
3.6.1 分析流程 |
3.6.2 SWOT定量分析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 |
第四章 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优化 |
4.1 产品策略优化 |
4.2 价格策略优化 |
4.3 渠道策略优化 |
4.4 促销策略优化 |
4.5 人员策略优化 |
4.6 有形展示策略优化 |
4.7 过程策略优化 |
第五章 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1 建设人才队伍 |
5.2 革新技术服务 |
5.3 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
5.4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5.5 打造企业文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 |
1.3.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1.3.3 文献述评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信贷风险 |
2.1.2 信贷风险控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理论 |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A农商银行概况及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3.1 A农商银行概述 |
3.1.1 A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
3.1.2 A农商银行组织架构 |
3.2 A农商银行经营现状 |
3.3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 |
3.4 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
3.4.1 A农商银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
3.4.2 A农商银行信贷流程 |
第四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问卷调查设计 |
4.2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4.2.1 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 |
4.2.2 “三道防线”联动不充分 |
4.2.3 信贷风险分析和识别不充分 |
4.2.4 银行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
4.2.5 内控机制不健全 |
4.3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成因 |
4.3.1 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不对称 |
4.3.2 对信贷资金缺乏监督 |
4.3.3 信贷风险集中度高 |
4.3.4 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
4.3.5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5.1 优化方案的目的、特点、核心与设计原则 |
5.1.1 优化方案的目的 |
5.1.2 优化方案的特点 |
5.1.3 优化方案的核心 |
5.1.4 优化方案的设计原则 |
5.2 优化方案的内容 |
5.2.1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流程 |
5.2.2 优化贷款“三查”操作 |
5.2.3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的监督 |
5.3 风险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预计效果 |
第六章 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文化保障 |
6.2 组织保障 |
6.3 技术保障 |
6.4 制度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概述 |
2.1.1 会计信息质量概念 |
2.1.2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 |
2.2 新金融工具准则主要内容及变化 |
2.2.1 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变化 |
2.2.2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
2.2.3 运用套期会计条件放宽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执行现状 |
3.2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应用现状 |
3.2.1 金融工具持有比例分析 |
3.2.2 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与计量情况分析 |
3.2.3 金融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
3.2.4 金融工具应用现状小结 |
第四章 PF银行案例概况 |
4.1 研究内容 |
4.2 案例选择与公司概况 |
4.3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 |
4.3.1 PF银行金融工具持有情况 |
4.3.2 PF银行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情况 |
4.3.3 PF银行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情况 |
4.3.4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小结 |
第五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影响分析 |
5.1 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 |
5.1.1 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影响 |
5.1.2 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
5.2 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
5.2.1 对资本管理的影响 |
5.2.2 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
5.2.3 对业务管理的影响 |
5.3 旧准则下部分固有存在问题得以解决 |
5.3.1 新金融资产分类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 |
5.3.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计量更为谨慎 |
5.4 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难点分析 |
5.4.1 新准则分类与计量产生问题 |
5.4.2 新准则资产减值计提产生的问题 |
第六章 对PF银行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对策建议 |
6.1 针对新准则分类与计量的建议 |
6.1.1 优化会计核算系统 |
6.1.2 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 |
6.1.3 加强金融资产管理 |
6.1.4 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 |
6.2 针对新准则减值计提的建议 |
6.2.1 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
6.2.2 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 |
6.2.3 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金融科技的研究 |
1.2.2 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研究 |
1.2.3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科技概念的界定 |
2.1.2 银行经营效率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竞争效应 |
2.2.2 技术溢出效应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规模经济效应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分析 |
3.1 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分析 |
3.1.1 金融电子化 |
3.1.2 互联网金融 |
3.1.3 金融科技 |
3.2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经营效率正向和负向影响 |
3.2.1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经营效率的正向影响 |
3.2.2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经营效率的负向影响 |
3.3 金融科技发展为银行经营效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3.3.1 金融科技发展为银行经营效率带来的机遇 |
3.3.2 金融科技发展为银行经营效率带来的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及银行经营效率测度 |
4.1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测度 |
4.1.1 指标选取 |
4.1.2 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 |
4.1.3 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描述性统计 |
4.2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 |
4.2.1 测度方法的选择 |
4.2.2 测度模型的构建 |
4.2.3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4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5 测度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择 |
5.1.1 被解释变量 |
5.1.2 核心解释变量 |
5.1.3 控制变量 |
5.2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
5.2.1 模型建立 |
5.2.2 数据来源 |
5.3 实证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变量数据平稳性检验 |
5.3.3 金融科技对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4 金融科技对银行效率异质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内控视角下中国银行YC分行操作风险评价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
2.1.2 内部控制五要素 |
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操作风险的定义 |
2.2.2 操作风险的分类 |
2.2.3 操作风险的评价方法 |
2.2.4 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
2.3 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的关系 |
2.3.1 对操作风险的管控是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的要素 |
2.3.2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预防操作风险的重点 |
2.3.3 内部控制体系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
第三章 中国银行YC分行操作风险及其管理现状分析 |
3.1 YC分行简介 |
3.1.1 YC分行整体情况介绍 |
3.1.2 YC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3.1.3 YC分行内部控制体系简介 |
3.2 YC分行操作风险事件统计及现状分析 |
3.2.1 YC分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统计 |
3.2.2 YC分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分析 |
3.2.3 YC分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造成的影响 |
3.2.4 YC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描述 |
第四章 中国银行YC分行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价 |
4.1 YC分行操作风险识别 |
4.2 YC分行操作风险评价 |
4.2.1 评价流程设计 |
4.2.2 评价标准确定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4 综合评价结果 |
第五章 内控视角下YC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内控视角下YC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1 内部环境管理风险长期存在 |
5.1.2 风险界定与评估问题突出 |
5.1.3 操作风险控制活动执行不力 |
5.1.4 内部控制信息有效沟通困难 |
5.1.5 风险监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
5.2 内控视角下YC分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5.2.1 内控环境中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建设不足 |
5.2.2 操作风险的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
5.2.3 内控活动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 |
5.2.4 内控中的信息沟通不够充分 |
5.2.5 技术部门的内控信息技术运用不全面 |
第六章 内控视角下YC分行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
6.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
6.1.1 针对内部人员组织结构实施优化 |
6.1.2 致力于人为操作风险防控文化的建设 |
6.2 建立合理的操作风险评估体系 |
6.2.1 完善操作风险的监测机制 |
6.2.2 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估控制措施 |
6.3 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控制活动 |
6.3.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平台 |
6.3.2 加强操作风险多发环节的人员及行为管控 |
6.3.3 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
6.3.4 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
6.4 完善信息沟通制度 |
6.4.1 构建完善的操作风险信息共享平台 |
6.4.2 建立全面的信息沟通反馈渠道 |
6.5 提高内控信息技术 |
6.5.1 开发全面信息管理系统 |
6.5.2 建立大数据分析机制 |
6.6 YC分行操作风险防范措施实施效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10)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选取 |
4.1.3 实证模型设定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选取 |
4.2.3 实证模型设定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
四、商业银行发生了什么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PZH商业银行手机银行营销策略研究[D]. 唐黎黎.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管理研究[D]. 王桂娟. 山东财经大学, 2021
- [3]商业银行企业结算账户风险评估研究[D]. 齐蒙. 山东财经大学, 2021
- [4]利率市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D]. 朱姗姗. 四川大学, 2021
- [5]兰州银行对公信贷业务贷前风险管理研究[D]. 刘志彬. 兰州大学, 2021
- [6]A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 林丽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D]. 杨一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8]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D]. 詹园园.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9]内控视角下中国银行YC分行操作风险评价与防范[D]. 张心怡.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10]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