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相关因素的CT研究(附120例分析)

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相关因素的CT研究(附120例分析)

一、星形胶质细胞瘤瘤周水肿相关因素的CT研究(附12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乐[1](2013)在《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优势及其校正参数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18F-FDG PET-CT与MRI对脑胶质瘤的分级和鉴别的诊断效能,探讨脑胶质瘤病理类型、级别、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等对18F-FDG摄取程度的影响,运用最大值校正法获得更为准确的PET-CT参数界值,以期为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更为全面、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方法设置PET-CT显像组、MRI显像组和正常对照组三组别。由20例患者与5名健康自愿者组成PET-CT显像组,均禁食6小时以上后经静脉注射18F-FDG,避光、安静状态下休息1小时后,行PET-CT头部扫描;40例患者与10名健康自愿者组成MRI显像组,均行平扫、增强及DWI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于5天内完成。PET-CT组的子集期望最大迭代法采用的重建图像,采用CT扫描数据将衰减校正、图像重建CT图像的所有使用标准的方法,分别将PET和CT的图像传送到Xeleris工作站,然后图像帧对帧对位融合显示;MRI数据经过MRI工作站进行合成、整合,显示出各个层面的图像。对每个PET-CT结果均进行视觉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对每个头颅MRI结果均进行强化程度的分析;MRI或PET-CT检查后1周内取术后肿瘤及其他各病变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分析。对照MRI图像的分析结果、视觉的半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的结果与患者的随访及病理结果,分别计算头颅MRI、PET-CT对脑胶质瘤影响分级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和灵敏度,其结果均进行卡方检验;对FDG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摄取度SUV、SUVcorrect以及L/WM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术后病理学检测结果证实,60例患者最终诊断为胶质瘤者40例,其他类型高度恶性肿瘤12例,非肿瘤性病变8例。②比较PET-CT与MR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相关程度,最终诊断与PET-CT之间相关性为97.5%,与MRI之间相关性为95%。③PET-CT对脑胶质瘤分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结果均高于MRI,其中对Ⅱ级、Ⅲ级的鉴别优于Ⅰ级、Ⅳ级。④PET-CT中SUV值、L/WM值、SUVcorrect值与脑胶质瘤不同级别之间相关性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UVcorrect值在Ⅱ级、Ⅲ级与Ⅰ级、Ⅳ级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T=6.49,p<0.01)。结论①18F-FDG PET-CT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效能优于MRI。②18F-FDG PET-CT较MRI更适用于胶质瘤的分级,且对Ⅱ级、Ⅲ级胶质瘤的鉴别能力优于Ⅰ级和Ⅳ级。③PET-CT参数SUVcorrect值较SUV值对于胶质瘤的分级鉴别更为敏感。

马琳[2](2012)在《神经导航系统中的高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基于多DTI参数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在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中可算首屈一指。近年来,其临床诊断、治疗策略和基础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从最初手术禁区到实现单纯外科切除;从保护重要脑功能区前提下的手术切除,到如今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策略。随着相关领域如计算机科学、数字图像标准(DICOM)和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崛起,尤其是数字医学和医学信息学的兴起,将计算科学和信息科学成功地运用于医学信息的获取、表达、处理、存储、传输以至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于是带动了磁共振技术从单纯人体器官解剖结构的显示过渡到功能影像的表达,从计算机辅助导航定位系统到基于影像的导航神经外科的出现,人们对胶质瘤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无论是术前影像诊断、外科手术入路和质量、放化疗技术的精准性和基础研究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尽管如此,相对于全身其他系统肿瘤来说,胶质瘤病人的死亡率和复发率仍然是居高不下,而且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都和胶质瘤级别密不可分。胶质瘤研究领域,为近年来诸多学者们所关注,随着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磁共振波谱(MRS)等新技术的开展,数字图像处理和影像学向着微观世界和功能显像倾斜,特征影像和微观病理相关性研究,大脑白质纤维失踪技术(FT),血氧水平依赖的脑功能区显示技术(BOLD)、基于影像的神经外科导航技术(IGNS)等等已经初步应用于临床,但是对于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和弥散张量成像进行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却少有报道。高低级别胶质瘤在手术切除范围和综合治理策略方面都大不相同,可以说预后与手术效果直接相关,目前术前诊断依旧是依靠临床医生和神经影像专家的共同判断,最终确诊还得等到术后病理组织切片,对其术前无创诊断和定量分析方面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目的:回顾性地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的两个常用参数,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以及DTI形态参数,线性各向异性系数(Linear Anisotropy Coefficients, CL)、平面各向异性系数(Planar Anisotropy Coefficients,CP)、各向同性系数(Spherical Anisotropy Coefficients, CS)等参数值能否用来表现高低级别胶质瘤本身的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定量分析每个独立的DTI参数是否能够和高低级别分组之间具有相关性;研究DTI参数是否能够用来建立高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模型。资料与方法:对15例高级别和10例低级别胶质瘤病人的常规MRI图像T1WI、T2WI (b=0)和DTI张量图像进行配准融合,在相应部位放置感兴趣区,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水肿浸润区的DTI参数值FA、ADC、CP、CS、CL、方法一:使用两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分别分析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在肿瘤的不同区域(肿瘤实体和瘤周浸润区)的5个DTI参数值的差异,统计学显着性检验水平为P<0.05;方法二: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比较5个DTI参数作为独立因素在高低级别分组中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三:先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再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拟合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最佳分类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来评估不同DTI参数在诊断高低级别胶质瘤方面的效能,取Youden指数最大时为分级的临界值。结果:1.无论是高级别,还是低级别胶质瘤,FA、CL、CP、CS值在肿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浸润区的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其低级别组的P值分别为0.004、0.014、0.017、0.003,高级别组的P值分别为0.001、0.001、0.005、0.002;但是ADC值在两组肿瘤的不同区域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457和0.376)。其中,在两组肿瘤中表现相同的是,肿瘤实质部分与瘤周浸润相比较,FA、CL、CP值增加,而CS值则降低。但是ADC值在不同级别的肿瘤中却有着相反的表现,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肿瘤实质区ADC值比瘤周浸润区的有所升高;而高级别的胶质瘤中,实质区ADC值则要略低于瘤周浸润区,尽管这种差异在P<0.05的检验水平上没有显示出统计学意义。2. FA、CP、CL值由瘤体区向外呈递增趋势,在低级别胶质瘤中,FA增幅最大,为78.40%,FA的最大值0.45(瘤周浸润区),最小值0.07(肿瘤实质区);在高级别胶质瘤中,CL的增幅最大,为117.91%,CL的最大值0.40(瘤周浸润区),最小值0.03(肿瘤实质区)。而对于CS值而言,在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中由瘤体向外呈递减趋势,瘤周水肿区CS值均显着低于瘤周浸润区,分别降低了17.76%和21.11%。3.分析胶质瘤的不同区域每个DTI参数结果显示,虽然高低级别分组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者降低,但是这种差异在本次研究中,P<0.05的检验水平上没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结合的多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包含CS、FA和ADC三个参数的拟合方程为最佳预测模型,敏感度86%,特异度80%,ROC曲线下面积0.82。结论:1.无论是高级别还是低级别胶质瘤,DTI参数在它们的实质部分和瘤周浸润区的表现有显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脑组织和肿瘤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可用于量化分析肿瘤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这一点也是和我们传统的微观病理相符合的;至于是否和脑肿瘤的浸润程度相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不同部位的FA、CL、CP、CS等参数值可帮助显示肿瘤的不同区域,在神经导航过程中对于指导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范围有一定的意义。2.单个的DTI参数,可能无法进行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之间的准确区分;关于这一点,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后续验证,得出更为稳定的结果。3.DTI多参数模型是术前进行高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一个有效方法。

曾雪明[3](2010)在《颅内肿瘤MRI分析(附667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的MRI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7例颅内肿瘤的MRI影像资料,其中行平扫667例,平扫+增强642例。统计误诊率及诊断符合率。观察肿瘤的发生部位、MRI表现,包括肿瘤形态、信号特征、强化情况、瘤周水肿等。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Ⅰ~Ⅱ级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6种MRI征象进行卡方检验,包括肿瘤囊变坏死、瘤内出血、瘤内血管流空影、瘤周水肿程度、肿瘤边界及强化程度。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诊断符合553例,诊断符合率为82.9%,这部分的各类肿瘤在发生部位、MRI表现等方面与其典型表现相符。误诊114例,总误诊率为17.1%,这部分肿瘤在发生部位、MRI表现等方面与其同类肿瘤相比表现多不典型。各肿瘤误诊率分别为:脑膜瘤6.1%,星形细胞瘤19.2%,垂体瘤2.1%,听神经瘤2.7%,转移瘤25.0%,颅咽管瘤9.1%,髓母细胞瘤28.6%,血管母细胞瘤33.3%,室管膜瘤30%,胆脂瘤27.8%,淋巴瘤86.7%,中枢神经细胞瘤45.5%,少突胶质细胞瘤14.3%,节细胞胶质瘤20%,生殖细胞瘤60%,畸胎瘤100%,脉络膜乳头状瘤33.3%,三叉神经鞘瘤0%,尤文氏肉瘤/PNET100%,神经母细胞瘤50%,软骨肉瘤100%,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00%。结论MRI在颅内肿瘤的诊断方面有较高价值。多数肿瘤具有典型的MRI表现。误诊原因包括:肿瘤发生部位不典型、MRI表现不典型及“同影异病、同病异影”的特点;诊断医生对颅内肿瘤的诊断水平参差不齐、阅片不认真、对少见肿瘤认识不够及对临床资料结合不足;MRI检查的局限性;检查手段不完善。

蒋震[4](2010)在《神经系统肿瘤及瘤周血管的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性脑肿瘤。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不仅与胶质瘤的增殖密切相关,同时也被视为抗肿瘤治疗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多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被研发出来,并陆续进入临床前期试验。现代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能无创地检测活体内的血管生成情况,在胶质瘤的诊治与新研发的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评价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MRI)测定局部相对脑血容量(rCBF)在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OG)(含少突胶质细胞-星形细胞混合胶质瘤(mixed oligoastrocytoma,OA))患者生存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4年之间,经病理证实的54例(女23例、男31例;年龄:21-73岁)OG(含O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临床干预前均进行MRI常规检查及perfusionMRI检查。对于perfusion MRI影像数据,运用专业影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并计算肿瘤瘤体脑血容量指数与对侧正常脑白质脑血容量指数的比值,得到每位患者脑肿瘤的rCBV。随后经神经外科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取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依照St. Anne医院分类法将肿瘤分类为A组与B组。所有患者确诊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定期随访并进行磁共振复查,直至死亡或至少期满5年。另按照WHO标准将患者分成Ⅱ级组和Ⅲ级组用以检测该分类方法的预后效能。采用ROC方法界定预测中位生存时间的rCBV阈值。记录如下指标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接受肿瘤切除、是否接受放疗、是否接受化疗、肿瘤分类、首次MRI检查肿瘤有否增强、rCBV值。结果: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年。当阈值取2.2时,rCBV能对本组患者3年的生存状态进行最佳判断。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的分类、是否增强、rCBV,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均作为生存预测因子被检出。其中,除肿瘤是否增强外,其余的指标均被选择进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WHO分类方法(Ⅱ级/Ⅲ-Ⅳ级)也被检测为独立的生存预测因子。结论:临床干预前运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测定的rCBV值,能够预测OG或OA患者的预后。与肿瘤是否有强化相比,rCBV测定对此类肿瘤恶性程度的分类(ⅡA级/ⅡB级)及生存预后更具价值。第二部分:目的:探讨原发性脑肿瘤患者肿瘤侧主动运动区(SM1)BOLD信号减弱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SM1皮层未见肿瘤侵犯的25名额叶或顶叶原发性脑肿瘤患者(低级别胶质瘤(LGG)(n=8),高级别胶质瘤(HGG)(n=7),脑膜瘤(n=10))术前行简单运动任务的BOLD fMRI检查。随后给予Carbogen气体(二氧化碳/氧混合气体)吸入检测患者全脑的BOLD反应信号。采用动态磁敏感造影剂首过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检测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血流灌注参数。在SM1具有最高T值的运动任务激活区内绘制1cm3的感兴趣区(ROI),提取血流灌注及BOLD反应参数,采用两侧参数的比值考察其不对称性。结果:HGG及脑膜瘤患者肿瘤侧SM1运动任务激活程度显着下降,且与SM1到肿瘤的距离相关。肿瘤侧SM1的CBV在HGG患者较对侧下降,在脑膜瘤患者则保持正常。局部基础血流灌注的改变不能解释SM1区的激活程度下降。Carbogen吸入激发的BOLD反应是SM1运动任务激活程度不对称性的最有价值的预测因子(R=0.51)。94.9+4.9%的运动任务相关的激活体积被纳入Carbogen吸入激发的BOLD反应区域内。结论:Carbogen吸入激发的BOLD反应参数图能更好地解释脑肿瘤患者功能区运动任务激活程度的改变。这两项研究结果均显示,MRI技术在检测与评价脑肿瘤的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艾斌[5](2009)在《磁敏感加权序列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序列在显示肿瘤内小血管、出血及瘤周水肿方面的差异,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2例尚未行手术的脑星形细胞瘤患者,其中女12例,男10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49.1岁。16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疼症状,持续时间在5天至2年不等。5例出现肢体无力: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左半身麻木。肿瘤分为高级别组13例、低级别组9例(Ⅰ~Ⅱ级为低级别组、Ⅲ~Ⅳ级为高级别组),2组病例术前均未经过放化疗等治疗。应用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美国GE Signa EXCITE HD),采用头部八通道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序列和SWI序列。所有病例均行T1加权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1FLAIR(TR2580ms,TE 23ms,T1860ms)、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4600ms TE 110ms)、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TR 9602ms TE 117ms TI2400ms)扫描,横断位FOV 240mm×240mm,层厚5.0mm,层间距1.5mm。平扫后全部病例均经静脉注射Gd-DTPA,并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体重。在强化前后均行SWI序列扫描,SWI序列采用完全速度补偿,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其参数如下:TR 32ms:TE 22ms:FA 15°;层厚2mm:矩阵320×384,FOV230mm×173mm,横断位扫描。扫描范围尽量避开双侧颞骨岩部、额窦及蝶窦等含气部位,如不能避开则用饱和带尽量覆盖含气部位。通过机器的SWI后处理软件自动得到校正的相位图和磁矩图,采用adw4.3工作站3D MIP软件对强化前的磁矩图进行最小密度投影得到MinP图(SWI-MinP),对强化后的磁距图进行最小和最大密度投影分别得到MinIP图(CE-SWI-MinP)和MaxIP(CE-SWI-MaxIP)图,相关参数为层间距1.5mm,层厚5.0mm。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病理按WHO2000脑肿瘤分类方法进行分类,MR诸序列显示肿瘤内出血与病理相对照。两位影像专家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独立对2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诊断并统计肿瘤内部小静脉数、出血及瘤周水肿体积。采用adw4.3工作站的后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在SWI中出血表现为肿瘤内斑片状的低信号,形态不规则;小静脉表现为规则点状或管状连续走行低信号;水肿为瘤周高信号区。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应用成组设计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比较分析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CE-T1WI)与SWI序列(SWI-MinIP、CE-SWI-MinP和CE-SWI-MaxIP)对出血、小静脉及瘤周水肿显示的差异性,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并用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分析2组星形细胞瘤在SWI中显示的出血、小静脉数量及瘤周水肿是否存在差异,取P<0.05为有差别,P<0.01为有显着差别。结果:22例星形细胞瘤,其中高级别组13例,低级别组9例,MR常规序列和SWI序列均显示有瘤内小血管、不同程度出血及瘤周水肿。成组设计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P<0.01,接受各序列所显示的小血管数及出血量存在差异。对肿瘤内小血管和出血的显示,组间分析T1WI和CE-T1WI序列显示的较差,T2WI和FLAIR序列显示尚可,而SWI序列显示最佳,p<0.01。SWI-MinIP与CE-SWI-MinIP图像比较在显示小血管方面p=0.724,在出血方面p=0.869,都明显大于0.05。而CE-SWI-MinIP与CE-SWI-MaxIP的图像间所显示的小血管及出血存在差异p值分别为0.038及0.019。CE-SWI-MaxIP对22例肿瘤内成份包括出血和小血管的显示均优于CE-T1WI(P<0.01).两组星形细胞瘤在SWI显示的小静脉数、出血量及瘤周水肿程度的比较结果显示,肿瘤内小血管的显示存在显着差异,出血的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瘤周水肿存在明显差异。低级别肿瘤内出血、小血管及瘤周水肿显示较少。结论:SWI对于脑星形细胞瘤小血管、出血及瘤周水肿方面显示清晰,肿瘤内小血管及出血与肿瘤级别具有相关性,有助于术前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和手术计划的制定。

胡国章[6](2008)在《立体定向活检诊断颅内多发性胶质瘤》文中指出颅内多发性胶质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在诊断上与多发性脑转移瘤、多发脑脓肿等很多疾病很难鉴别,最后确诊还要依赖组织病理学结果。立体定向活检为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诊断方法。我们从经CT或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活检1049例患者中,选取病理结果为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17例患者。17例患者都得出了明确的阳性病理诊断。其中:星形细胞瘤Ⅰ级1例,星形细胞瘤Ⅰ-Ⅱ级1例,星形细胞瘤Ⅱ级5例,星形细胞瘤Ⅱ-Ⅲ级4例,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4例。其中多灶性脑胶质瘤15例,多中心性脑胶质瘤2例。全组17例患者中,13例患者在手术中或术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其中125Ⅰ籽粒植入治疗9例;伽玛刀放射治疗2例;全脑放疗结合化疗1例;化疗1例,放弃治疗4例。全组17例患者总体平均生存期为7个月(2-18个月),其中生存期3个月以下的1例;生存期3-6个月以下的5例;生存期6-12个月的8例;生存期12个月以上的3例。其中多灶性脑胶质瘤平均生存期为7.9个月,多中心性脑胶质瘤平均生存期为3.5个月。结合本组临床数据总结和以往文献报道得出以下结论:立体定向活检是脑深部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立体定向活检是确定复杂颅内病变,如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病理诊断的必要方法;颅内多发性胶质瘤常见于中老年人;影响学上以长T1、长T2为主,增强后强化明显,占位效应明显;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为7个月。

王小宜[7](2006)在《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及侵袭性与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是颅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及侵袭性与胶质瘤的临床诊疗方案、肿瘤复发和预后评估密切相关。CT及MRI常规检查对胶质瘤的定性诊断及恶性度的判定主要从形态学角度依据肿瘤病灶的均匀度、瘤内囊变、坏死、出血,肿瘤边界、占位效应、瘤周水肿程度、强化形态及程度等。近年来,CT及MRI功能成像、SPECT、PET等新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能从灌注、功能、分子水平更好地评价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例如肿瘤血管生成、瘤周浸润、肿瘤代谢状况等。 磁共振功能成像广义包括灌注成像、扩散成像、波谱成像和脑皮层功能成像。本课题应用前三项技术分别评价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瘤周浸润、肿瘤代谢状况等,同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微血管密度(MVD)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求能从灌注、功能、分子水平更好地评价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章 脑胶质瘤MR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侵袭性是脑胶质瘤两个主要生物学特

王业忠[8](2005)在《VEGF及uPA在脑肿瘤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意义: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瘤、胶质瘤、脑转移癌占颅内肿瘤的60%以上。虽然近年来影像技术的进步和显微外科手术的开展,使上述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脑肿瘤的浸润、复发或转移等预后判断指标的选择与应用,更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近年来对颅内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脑肿瘤的预后除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瘤周水肿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xtor,uPA)等许多因子有关,国内近年来有一些相关的报道,但系统研究不多。本研究选择颅内原发和继发、良性和恶性、在颅内生长方式不同又具有代表性的脑膜瘤、胶质瘤、脑转移癌,检测其肿瘤组织中的VEGF、uPA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瘤周水肿等的关系,为临床疗效或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方法:1998年10月-2004年10月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膜瘤、脑转移癌各30例,胶质瘤40例。所有病例均经两名以上病理科医师确诊。其中40例胶质瘤按WHO胶质瘤标准分级,Ⅰ级8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100例病人获得随访(6年内)。所有待测组织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设PBS-抗替代对照,阳性对照。根据头颅CT或MRI估计瘤周水肿(peritumoral brain edema,PTBE)的程度。对以上各组结果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组100例脑肿瘤中,VEGF免疫组化染色总阳性率为90%(90/100例);其中脑膜瘤、胶质瘤、脑转移癌分别为76.67%、95.00%、96.67%。uPA免疫组化染色总阳性率为91%(91/100例),其中脑膜瘤、胶质瘤、脑转移癌分别为83.33%、92.50%、96.67%。VEGF和uPA在胶质瘤、脑转移癌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脑膜瘤,而且在每一种肿瘤中表达一致。VEGF和uPA在10例无肿瘤累及正常脑组织中均无表达。VEGF和uPA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低级别的胶质瘤中VEGF、uPA表达低,而高级别的胶质瘤中VEGF、uPA表达高;低级别的胶质瘤和高级别的胶质瘤VEGF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5%、35%,uPA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5%,40%。脑水肿在脑转移癌时最显着,脑胶质瘤次之,脑膜瘤最不明显,VEGF和uPA与瘤周水肿程度有关。 结论:1.VEGF和uPA在脑膜瘤、胶质瘤、脑转移癌中均有表达,而在脑组织中均无表达,故与脑肿瘤血管生成,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有关。与脑肿瘤的预后相关。 2.VEGF、uPA在胶质瘤中表达高,生存期短;表达低,生存期长,提示检测VEGF和uPA在脑膜瘤、胶质瘤、脑转移癌可能有助于脑肿瘤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3.VEGF和uPA在脑膜瘤、胶质瘤、脑转移癌的表达与瘤周水肿的程度有关。

张辉,刘起旺,杨晓棠,张锁旺,梁力,孙少杰,徐坚定,苏晋生[9](2004)在《幕上星形胶质细胞瘤DNA含量与磁共振征象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星形胶质细胞瘤磁共振(MR)征象与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相关性,从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角度评价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55例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组织DNA含量及细胞增生水平,计算出肿瘤DNA指数(DNAindex,DI)和细胞增生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将MR征象与DNA指数和细胞增生指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星形胶质细胞瘤DI值为1.23±0.22,PI值为38±3。DI、PI值随病理级别的增加逐渐增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MR图像上,与DI、PI关系密切的征象是囊变坏死、信号不均匀、出血、边缘不清楚、增强程度(P<0.05或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瘤MR征象与DNA含量、细胞增生关系密切。MR图像上,肿瘤囊变坏死、信号不均匀、出血、边缘模糊、强化明显者,其DNA含量较高,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像学指标。

王建武,李静,何宁[10](2004)在《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CT扫描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RI、CT对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程度和范围的观察价值及影响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病例术前均经MRI检查,其中19例先行CT检查,分别测量MRI、CT图像上肿瘤大小和瘤周水肿范围。结果:MRI的T2WI与增强T1WI结合与CT、平扫T1WI图像分别测量19例瘤周水肿最大宽度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位于皮髓质交界区的肿瘤,瘤周水肿最明显;瘤周水肿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分级明显相关。结论:MRI的T2WI与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准确判断瘤周水肿的范围,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二、星形胶质细胞瘤瘤周水肿相关因素的CT研究(附12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形胶质细胞瘤瘤周水肿相关因素的CT研究(附12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优势及其校正参数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显像剂的制备
    2. 方法
        2.1 显像方法及条件
        2.2 图像重建及融合方法
        2.3 图像分析方法
        2.4 术后病理学检验
        2.5 数据统计
结果
    1. 术后病理学检测结果
    2. PET-CT 与 MRI 诊断效能比较
        2.1 相关性比较
        2.2 准确性比较
    3. SUV 值、L/WM 值与脑胶质瘤分级诊断的相关性
    4. PET-CT 与 MRI 诊断影像学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神经导航系统中的高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基于多DTI参数诊断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胶质瘤与神经外科学现状与发展
        1.2.2 功能影像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TI参数在胶质瘤不同区域中的差异性研究
    2.1 概述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仪器及影像扫描
        2.2.3 图像分析与数据测量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导航配准精度与误差
        2.3.2 数据资料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TI参数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中的差异性研究
    3.1 概述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仪器及影像扫描
        3.2.3 图像分析与数据测量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导航配准精度与误差
        3.3.2 数据资料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多DTI参数诊断模型
    4.1 概述
    4.2 资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仪器及影像扫描
        4.2.3 图像分析与数据测量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颅内肿瘤MRI分析(附66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中英文微缩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二、综述
三、致谢

(4)神经系统肿瘤及瘤周血管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的预后评价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病例
        1.2.2 磁共振成像
        1.2.3 rCBV测量
        1.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1.2.5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病理学与临床资料
        1.3.2 生存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原发性脑肿瘤患者肿瘤侧fMRI激活的减弱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病例
        2.2.2 磁共振成像
        2.2.2.1 功能成像
        2.2.2.2 灌注成像
        2.2.2.3 解剖成像
        2.2.3 任务
        2.2.3.1 运动任务
        2.2.3.2 Carbogen吸入任务
        2.2.4 数据分析
        2.2.4.1 功能成像数据
        2.2.4.1.1 运动任务
        2.2.4.1.2 Carbogen吸入
        2.2.4.2 灌注成像数据
        2.2.4.3 感兴趣区
        2.2.4.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主动运动区的激活
        2.3.2 与肿瘤参数的关系
        2.3.2.1 病理
        2.3.2.2 体积以及与肿瘤间的距离
        2.3.2.3 肿瘤的血流灌注
        2.3.3 与主动运动区血流灌注的关系
        2.3.4 与Carbogen吸入BOLD响应的关系
        2.3.4.1 健康志愿者的BOLD响应
        2.3.4.2 患者
        2.3.5 回归分析
    2.4 讨论
        2.4.1 距离
        2.4.2 肿瘤类型与年龄
        2.4.3 肿瘤与肿瘤旁血流灌注
        2.4.4 主动运动以及Carbogen吸入引起的BOLD响应
        2.4.4.1 氧合作用假说
        2.4.4.2 功能性假说
        2.4.4.3 血流动力学假设
    2.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磁敏感加权序列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待发表的英文文章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立体定向活检诊断颅内多发性胶质瘤(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7)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及侵袭性与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论文正文
    第一章 脑胶质瘤MR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脑胶质瘤弥散加权成像及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及侵袭性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VEGF及uPA在脑肿瘤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材料及仪器设备
    1.4 临床及病理学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免疫组化染色结结果判定
    1.6 脑水肿结果判定
    1.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VEGF、uPA在脑肿瘤的表达
讨论
    3.1 VEGF、uPA与脑肿瘤生长、侵润、转移
    3.2 VEGF、uPA的表达与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估
    3.3 VEGF、uPA与瘤周水肿
    3.4 存在问题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语

四、星形胶质细胞瘤瘤周水肿相关因素的CT研究(附12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优势及其校正参数的初步研究[D]. 冯乐.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2]神经导航系统中的高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基于多DTI参数诊断模型的建立[D]. 马琳. 复旦大学, 2012(03)
  • [3]颅内肿瘤MRI分析(附667例报告)[D]. 曾雪明.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4]神经系统肿瘤及瘤周血管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 蒋震. 苏州大学, 2010(07)
  • [5]磁敏感加权序列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D]. 艾斌. 山东大学, 2009(05)
  • [6]立体定向活检诊断颅内多发性胶质瘤[D]. 胡国章. 吉林大学, 2008(11)
  • [7]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及侵袭性与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相关性研究[D]. 王小宜. 中南大学, 2006(12)
  • [8]VEGF及uPA在脑肿瘤的表达与临床意义[D]. 王业忠. 石河子大学, 2005(06)
  • [9]幕上星形胶质细胞瘤DNA含量与磁共振征象的相关性研究[J]. 张辉,刘起旺,杨晓棠,张锁旺,梁力,孙少杰,徐坚定,苏晋生.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4(12)
  • [10]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CT扫描的对比研究[J]. 王建武,李静,何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4(07)

标签:;  ;  ;  ;  ;  

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相关因素的CT研究(附12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