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ICAPS云图格式转换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家[1](2020)在《基于WorldWind的三维GIS技术在气象保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船舶气象保障中,由于船舶处于海洋下垫面,其位置会不断变化,且移动范围相对较大,这与当前固定点的陆上台站气象保障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保障特点,要求预报员既要考虑大气运动发展,还有分析海洋动力情况,使得分析预报要素多、气象保障难度大。向上级汇报时,传统的二维显示方式信息量过于简单、且不够综合直观,已逐渐不能够满足气象保障辅助决策的功能需求。面对这些特点及难点,本文提出应用三维GIS系统,获得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WorldWind三维GIS平台,设计实现数据综合显示及推演系统。本文首先对当前三维GIS平台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各GIS平台的优缺点,选择了开源性好、功能性齐全的WorldWind作为二次开发平台;随后对WorldWind平台的软件以及文件结构进行了分析了解,重点分析掌握了其核心过程,为二次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应用地图影像数据本地化方法,为WorldWind平台部署了较高分辨率地图数据,提升了WorldWind的三维显示效果;最后,本文基于“前端显示、后台处理”总体设计理念,设计了气象信息化数据标准化流程,将气象信息转换为适用于WorldWind平台显示的数据格式,通过切合实际的窗体设计,实现了数据的综合显示与动态推演。通过对开源平台WorldWind的二次开发,本文设计实现了气象数据综合显示及推演系统,系统既可作为预报员的业务工作平台,也可作为给上级汇报的演示平台,较好的满足了气象保障辅助决策的功能需求。后续可在实时三维渲染、数据挖掘、多信息综合显示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辅助决策能力。
王娅楠[2](2020)在《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气象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融合,行业及用户需求持续变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快速发展,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知识型经济稳步兴起,气象信息服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更是一项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各行各业和公众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降低恶劣天气对生活影响的同时,也提高了产能。交通气象数据时空差异大、空间分布明显、动态实时显着、增长速度快,交通气象服务用户数量、类型日益增多,交通气象服务产品类型逐年增长,交通气象服务内容、时效要求增高,传统交通气象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各类用户不同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交通气象服务中用到的数据特征和应用需求。数据分析对象包括数据内容、数据特征及数据组织。探讨了交通气象服务用到的各类数据的组织格式,为后期数据整合、管理与服务提供基础。应用需求分析包括针对不同用户的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具有精细化、针对性、实时化、准确性强和个性化等特点,为交通气象数据模型设计提供依据。(2)为规范交通气象服务的数据类型,降低应用系统解析、处理气象数据的难度,保障服务系统长效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通用数据模型(Common Data Model,CDM)模型建立一种交通气象数据模型,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确定数据源的格式和体量,通过建立数据类型、坐标系、科学要素等数据结构,构建气象数据集属性和内容,本文分别对常规格网数据格式(Network Common Data Form4,NetCDF4)、二进制编码数据格式(General Regularly-distributed Information in Binary form2,GRIB2)、分层数据格式(Hierarchical Data file5,HDF5)数据、Micaps数据(交通气象服务中常用的是Micaps1类数据和Micaps3类数据)以及中国气象局针对交通气象服务自定义的TXT数据进行格式映射转换,便于使用CDM提供的数据访问接口。同时加入空间分析功能,提供任意地点、任意路段、任意区域、任意时段的交通气象服务。最后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实现数据的按需服务,满足用户实时动态需求。(3)将交通气象服务业务中用到的数据基于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进行处理,基于静态位置、风险管控、车辆轨迹等不同条件,定制不同空间、不同形状的气象数据服务,并在交通天气风险管控平台中进行验证,为前端展示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系统验证,本文设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可以较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具有响应速度快、数据完整、可交互性、动态扩展性好等特点,且具有用户驱动和定制能力。该论文有图35幅,表16个,参考文献67篇
任奇才[3](2018)在《基于气象保障信息网络分析研究强对流天气》文中提出强对流天气预报是气象保障的一个难点,现阶段对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还十分困难。华南前汛期广东省强对流天气频繁,雨量大,常常造成严重灾害,因此,如何提高汛期强对流天气预报保障能力是气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强对流天气预报高度依赖于信息网络的建设,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气象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十分必要。本文基于现有气象业务系统,构建了固定和机动气象保障信息网络,整合综合观探测、信息接收、天气雷达、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等业务体系,组建集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应用为一体的集约高效综合预报保障平台。测试结果表明,组建的气象保障信息网络,能够实现多源气象数据信息化传输、储存和处理。通过对各类气象数据分类存储,网络传输共享,用人工智能与人工分析方法分析各类气象数据,特别是强对流参数数据,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合理,数据处理可靠,极大地提高了多源气象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利用气象信息网络组网数据,对1951—2017年华南前汛期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具有较为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和较为规律的降水特征,强对流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有锋面、切变线(低涡)和高空槽(南支槽)等,2—5月的强对流天气主要受到地面锋面系统的影响,占比达到87%。利用组网多源数据,分析了2013年3月26日广东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形势、探空图、不稳定能量、数值预报产品、卫星和多普勒雷达图像等。测试结果表明,气象信息网络稳定可靠,实现了气象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应用。通过对华南前汛期多个个例的统计分析,以及近年来在本级台站汛期保障强对流天气案例,提出了华南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系统概念模型,即“锋面系统型强对流”和“高空槽型强对流”模型,根据强对流参数和指数,提出了强对流天气分析模型和预报模型,确定了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比对标准和预报参考指标。在2017年汛期气象保障中应用了强对流天气系统分析模型和预报模型,重点比对了“4·21强对流雷暴·冰雹”、“5·7·8短时强降水”、“韶关6·4强降水”三个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检验了强对流天气系统模型的预报效果和分析预报比对标准的可靠性,为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借鉴参考。
高洪涛[4](2017)在《Micaps系统数据在Weather Central系统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Weather Central和Micaps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了Weather Central系统对Micaps数据的应用,从Micaps的各类数据格式、数据转换以及Live播出的图形等多个方面来说明Micaps数据和Weather Central的无缝隙结合,进一步探讨了Weather Central在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中对气象数据应用的优越性。同时对Micaps数据资料和Weather Central做了本地化开发,并且制作了本地化节目模板,极大地提高了日常节目制作的效率。
王阔音[5](2015)在《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民航运行需要及时掌握准确、可靠、全面的气象信息,从而减少甚至避免由于天气因素引起的各类飞行事故。因此,提高航空气象信息服务能力一直以来是航空和气象服务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我国民航运输业对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气象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以及传统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运维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以及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研究满足需求的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并进行进行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首先总结了构建完善气象服务系统所需气象数据的特点,并设计实现了多源异构气象数据的同化处理模块,使系统可以接入及时、准确、全面的气象信息;然后深入研究了云计算技术,并使用云计算技术管理项目中的计算机硬件资源,以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与可靠性;最后通过分析气象要素的可视化规则,完成了基于Web GIS技术的气象数据可视化表达。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需求,完成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体系结构设计、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系统采用四层B/S架构实现,将系统模块划分为后台数据处理、气象产品加工与展示、航空数据展示、飞行跟踪等几个主要模块。并在开源Web GIS软件与云平台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完成了航空气象信息服务原型系统的开发。(2)研究设计高效快速的多源异构气象数据同化处理程序。分析了平台所用气象数据具有分布性与异构性等特点,研究了各类气象数据的格式,结合原始气象数据的存储规则,提出气象数据在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组织与同化处理方法。同时,对系统中用到的其它类型的数据,如航空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的组织与处理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设计。(3)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了云计算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并分析总结了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云计算所具有的优势,包括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与可靠性,降低系统构建成本等。最终,完成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与私有云平台的搭建。(4)研究设计基于Web GIS技术的气象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着重分析了各类气象数据的可视化规则,包括大小形状保持不变的点状气象要素,会根据气象要素属性的不同而改变的点状气象要素,线状气象要素以及以栅格形式存在的气象数据,并根据这些可视化规则基于Web GIS技术实现了各类气象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高玉龙,王慧[6](2014)在《FY-2卫星红外图像产品的TBB值提取与区域选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应用IDL开发环境,开发了FY2系列气象卫星的等经纬度红外图像产品资料处理软件,对选取指定区域范围的图像资料剪取后处理存储。提取图像产品中定标数据块的TBB值,将图像数据转换为TBB数据,存储为MICAPS系统中的第4类数据格式文件。经处理后的卫星资料数据,单幅图所占存储空间明显减小。在MICAPS3中实现了卫星图像产品与TBB值等值线的同步叠加显示。在实际的日常预报业务工作中,卫星图像显示快速、流畅,并叠加显示直观的TBB值等值线图,对中尺度系统分析的应用效果良好。
李强[7](2014)在《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一直是气象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包括短时预报和临近警报两个方面,是国家防灾减灾、重大社会活动的迫切需要,是进行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开展精细化预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建立适用于四川省内各地市州气象局通用的短临预报业务平台是我们地市州一级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人员的目标。随着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的不断增多,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短临气象预报业务流程奠定了基础,建立起属于四川省地市州一级的短临预报业务平台已是势在必行。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研究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分析平台预报和服务的需求,结合短临气象预报业务的工作流程,设计出一套能够制作短临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具有监视服务功能的系统,并可对外提供传输服务。系统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依托于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和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的支持,采用结构化数据表存储气象实况数据,以CMACAST系统和PUP雷达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作为资料源,对PUP雷达、TBB亮温等资料进行转换处理,FTP作为最主要的传输方式,采用用例图进行系统建模,用数据耦合的方式构建起高内聚模块,最终建立起流程化的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工作模式。本文针对气象数据的多层次可视化显示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WEB的SVG矢量图结合JavaScript脚本控制显示技术方案;并引入了新的暴雨集合预报方法——多模式热动力耦合诊断场的综合分析,为探索暴雨激发维持机理和寻求暴雨预报指标提供了数据支持。目前该平台系统已经投入到市气象台的业务运行工作中。实践证明,通过将复杂的短临预报工作实现业务化、流程化,不仅可以提高预报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短临预报质量。这套平台系统能够完整可靠地实现四川省内地市州短临预报精细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实际意义。
刘辉权,钟兰頔[8](2014)在《气象数据图形显示系统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复杂繁多的气象数据格式,给气象预报与科研工作人员的绘图工作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气象图形软件的特点及不足,基于Meteoinfo类库特点,选择利用C#、VB语言构架界面,FORTRAN后台运行进行数据处理,GIS的地理信息功能和GrADS的批处理的混合编程方案,开发了气象数据图形显示系统,有助于把气象工作者从编写脚本和数据转换的不便中解放出来,让气象工作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研究或业务。
刘茜茜[9](2014)在《基于WebGIS的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GIS相关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强,GIS在国内气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一些发布气象信息的WebGIS平台也已应运而生。基于WebGIS技术建立一个高效、开放、交互性好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能够整合获得的实时多源信息,通过用户交互自动生成服务产品,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直观、可视的气象服务功能。近年来,徐州气象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级气象部门在专业和专项气象服务的供应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徐州市现有气象服务系统存在多源气象信息源独立、服务产品形式单一、效率低等问题,已不能满足现代业务发展的需求。针对以上的问题,面向徐州市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需求,本文对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开发,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探讨了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气象数据组织处理以及可视化表达方法。具体分析气象数据的类型,研究各类气象数据格式,结合原始气象数据的存储方式,提出数据在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组织方式,针对MICAPS格式的气象数据,具体研究其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方法,并根据数据的具体特征研究气象数据的GIS制图可视化表达。(2)对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完成了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与分析、系统用例设计、数据库设计。其中,系统整体结构采用四层B/S体系结构,将系统模块划分为气象监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后台管理、实时监测几大模块,在数据存储上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结合SuperMap SDX+数据库引擎对气象数据进行一体化的存储和管理,为气象数据的空间查询和可视化表达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保障。(3)基于SuperMap IS.NET框架建设徐州市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利用ASP.NET、JavaScript、AJAX技术进行了系统开发建设,实现多源气象信息集成、服务产品形式多元化和气象信息服务空间可视化。
杨桂菊[10](2014)在《GIS中气象数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气象GIS是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撑项目,通过将GIS平台技术与气象领域行业应用模型融合,旨在为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警、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支撑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气象GIS平台。在气象GIS业务平台中需要建立能够支撑多种气象数据格式直接读写及动态显示气象时态数据的气象GIS数据引擎与气象时态数据模型。GDB-CLI的提出以及空间数据引擎、时空数据模型技术的发展,为海量气象数据的直接读写与动态显示分析服务带来了契机。本文针对当前气象业务系统中上述的两点需求,进行GI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GDB-CLI接口、及时空数据模型等相关技术的研究,针对专业气象时态数据特点的气象时态数据模型及基于GDB-CLI标准接口的气象GIS数据引擎提出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论文首先分析总结了GIS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和时态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引擎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现状,然后针对当前气象业务对气象数据读写、显示及分析的要求,提出关键技术、研究路线和方法。其次,根据空间数据引擎技术的发展情况和GDB-CLI技术的优势,选择了基于GDB-CLI标准接口设计气象GIS数据引擎,并典型实现了Micaps、AWX、BUFR三种气象数据格式的数据引擎。通过分析通用时空数据模型和气象时态数据特点及应用需求,借鉴了快照序列模型和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的思路,设计了针对专业气象数据特点的气象时态数据模型,主要包括:针对台站观测数据的时态数据模型、针对雷达卫星数据的时态数据模型、针对台风数据的时态数据模型。最后,论文以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气象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作为应用实例,将气象GIS数据引擎和气象时态数据模型应用到平台中,实现了各类气象数据的直接快速读写功能;具有海量时序气象数据的管理能力,解决了气象部门内部目前以文件数据为主、气象数据时序性管理困难的问题;能够良好的表达气象现象及进行高效的气象业务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气象数据在GIS中应用的效率和便捷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建立了开放空间数据引擎访问模型、基于GDB-CLI的气象数据引擎扩展开发接口、针对气象行业应用的气象时态数据模型,对其他行业数据引擎和时态数据模型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MICAPS云图格式转换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CAPS云图格式转换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orldWind的三维GIS技术在气象保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三维GIS平台研究现状 |
1.3.2 三维GIS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WorldWind平台基本架构 |
2.1 软件结构 |
2.2 文件结构 |
2.3 核心过程 |
2.3.1 程序启动流程 |
2.3.2 插件加载 |
2.3.3 XML文件加载 |
2.3.4 渲染过程 |
2.3.5 鼠标键盘事件 |
2.3.6 菜单项 |
第三章 地图影像数据的本地化 |
3.1 WorldWind地图影像瓦片金字塔 |
3.1.1 瓦片金字塔原理 |
3.1.2 WorldWind投影方式 |
3.2 瓦片影像数据制作 |
3.2.1 制作软件 |
3.2.2 切片示例 |
3.3 瓦片影像数据的本地化部署 |
第四章 气象业务数据标准化 |
4.1 气象海洋数值预报数据 |
4.2 卫星云图数据 |
4.3 船舶航行及实况信息数据 |
第五章 数据综合显示及推演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设计目标 |
5.1.2 设计原则 |
5.1.3 功能设计 |
5.2 系统实现 |
5.2.1 界面设计及实现 |
5.2.2 系统功能实现 |
第六章 总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论文结构组织 |
2 交通气象服务数据及需求分析 |
2.1 交通气象服务数据分析 |
2.2 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 |
3.1 按需交通气象服务 |
3.2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业务数据模型 |
3.3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逻辑数据模型 |
3.4 基于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的数据处理流程 |
3.5 本章小结(Summary) |
4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在气象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中主要数据分析 |
4.4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
4.5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的应用特征 |
4.6 本章总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气象保障信息网络分析研究强对流天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象信息网络研究现状 |
1.2.2 强对流天气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气象保障信息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
2.1 引言 |
2.2 现状与需求 |
2.2.1 网络现状 |
2.2.2 需求分析 |
2.3 组网设计 |
2.3.1 构想与策略 |
2.3.2 气象保障固(机)组网设计 |
2.3.3 测试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象组网数据处理及应用 |
3.1 气象信息接收与处理 |
3.2 气象组网处理应用 |
3.2.1 气象数据资料共享应用 |
3.2.2 气象雷达组网应用 |
3.3 对流参数的计算应用 |
3.3.1 对流有效位能CAPE |
3.3.2 K指数、沙氏指数SI和抬升指数LI |
3.3.3 假相当位温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南前汛期强对流天气分析及平台测试 |
4.1 强对流天气概述 |
4.2 华南前汛期气候特征统计分析 |
4.2.1 要素特征 |
4.2.2 天气系统特征 |
4.3 华南前汛期强对流天气历史个例分析 |
4.3.1 强对流天气实况 |
4.3.2 强对流天气形势分析 |
4.3.3 强对流天气探空分析 |
4.3.4 强对流天气不稳定能量分析 |
4.3.5 强对流天气数值预报产品分析 |
4.3.6 遥感遥测数据分析论证 |
4.3.7 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华南前汛期强对流天气建模分析与预报 |
5.1 华南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系统概念模型 |
5.1.1“锋面系统型强对流”天气系统概念模型的建立 |
5.1.2“高空槽型强对流”天气系统概念模型的建立 |
5.2 华南前汛期强对流天气分析模型和预报模型及比对标准 |
5.2.1 强对流天气分析模型 |
5.2.2 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比对标准 |
5.2.3 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 |
5.2.4 强对流天气预报参考指标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华南前汛期强对流天气保障检验分析 |
6.1 华南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系统概念模型 |
6.1.1 过去天气回顾分析 |
6.1.2 华南前汛期天气实况预报分析 |
6.1.3 华南前汛期保障分析 |
6.2 汛期气象保障分析应用 |
6.2.1“4·21 强对流雷暴·冰雹”的分析预报 |
6.2.2 强对流冰雹的规避应用 |
6.3 汛期强降水诊断及预报检验分析 |
6.3.1“5·7·8 短时强降水”诊断分析 |
6.3.2“韶关 6·4 强降水”预报检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 |
7.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Micaps系统数据在Weather Central系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Weather Central系统的应用分析 |
1.1 组成及其功能 |
1.2 Micaps资料的介绍 |
1.3 Weather Central对Micaps数据的应用 |
1.3.1 城市站点预报数据应用 |
1.3.2 第十四类数据应用 |
1.3.3 第十三类卫星云图数据应用 |
1.3.4 第十一类数据应用 |
1.4 Weather Central本地化后功能介绍 |
2 讨论 |
3 小结 |
(5)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 |
2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数据组织与处理 |
2.1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数据的内容与特点 |
2.2 气象数据组织与处理 |
2.3 地理信息数据组织与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3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 |
4.1 气象要素可视化 |
4.2 栅格数据可视化 |
4.3 云计算环境资源高效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5 原型系统实现与展示 |
5.1 关键技术实现 |
5.2 航空气象信息服务原型系统实现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和业务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Micaps系统 |
2.1.1 Micaps的发展历史 |
2.1.2 Micaps 3.2 的系统结构 |
2.1.3 Micaps 3.2 的系统功能 |
2.2 SQL Server2008数据库 |
2.2.1 SQL Server的愿景 |
2.2.2 SQL Server 2008的新功能和特色 |
2.3 FTP |
2.3.1 FTP工作原理 |
2.3.2 FTP的主要功能 |
2.3.3 FTP用户授权 |
2.3.4 FTP优缺点 |
2.4 CMACAST系统 |
2.4.1 CMACAST系统的构成 |
2.4.2 CMACAST系统的结构 |
2.4.3 数据文件传输业务的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项目概述 |
3.2 系统业务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3.3.1 系统角色分析 |
3.3.2 建模分析 |
3.3.3 预报资料处理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4.1 系统用户数量和响应时间 |
3.4.2 系统使用成本 |
3.4.3 系统人机交互的容易性 |
3.4.4 系统客户端的兼容性 |
3.4.5 系统可用性 |
3.4.6 系统可维护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2 系统组成架构设计 |
4.2.1 系统基本原理 |
4.2.2 系统拓扑结构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4.1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 |
4.4.2 客户端功能模块 |
4.4.3 系统配置 |
4.4.4 平台配套应用软件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5.2 数据存储方式 |
4.5.3 业务数据模型及结构设计 |
4.6 系统接.设计 |
4.6.1 用户接 |
4.6.2 外部接 |
4.6.3 内部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系统实现流程和技术思路 |
5.2.1 通过WEB站点提供便捷的访问通道 |
5.2.2 引入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思路 |
5.2.3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数据集中管理 |
5.2.4 采用WINDOWS文件共享提供数据共享访问 |
5.3 系统服务器端主要功能实现 |
5.3.1 资料预处理实现 |
5.3.2 热动力耦合诊断资料处理 |
5.3.3 资料管理 |
5.3.4 本地数据库的建立 |
5.4 系统客户端主要功能实现 |
5.4.1 短临预报业务流程规范 |
5.4.2 资料查询 |
5.4.3 乡镇定点定量预报系统 |
5.4.4 强对流天气报警系统 |
5.4.5 自动站雨量统计 |
5.4.6 预警信号制作发布系统 |
5.4.7 自贡市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 |
5.4.8 系统配置 |
5.5 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
5.5.1 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 |
5.5.2 基于SVG矢量图的气象数据显示方法 |
5.5.3 进行高内聚模块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方案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5 系统初步应用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气象数据图形显示系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气象数据图形显示系统结构设计 |
1.1 系统指导思想 |
1.2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1.3 系统开发语言环境及类库 |
1.4 C#、VB与FORTRAN混合编程技术 |
1.5 气象数据图形显示系统框架图 |
2 气象数据图像显示系统架构的实现 |
3 气象数据图像显示系统开发技术 |
3.1 系统投影 |
3.2 GRIB格式Tlogp图绘制 |
3.3 Excel自定义CSV文本数据插值 |
3.4 各种气象数据图像绘制 |
4 气象数据图形显示系统简介 |
4.1 系统主界面 |
4.2 MICAPS数据图形的绘制 |
4.3 NetCDF数据图形的绘制 |
4.4 GRIB数据图形的绘制 |
4.5 GrADS数据图形绘制 |
5 典型图形的显示 |
5.1 风云卫星云图 |
5.2 Tlogp图 |
5.3 三维冰雹云图 |
5.4 物理量诊断图 |
5.5 站点插值图 |
5.6 MICAPS数据流场轨迹图 |
5.7 V-3theta数据流场轨迹图 |
6 结束语 |
(9)基于WebGIS的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组织 |
2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数据组织与制图表达 |
2.1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数据 |
2.2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数据组织与处理 |
2.3 MICAPS 数据格式转换 |
2.4 气象数据制图表达 |
2.5 本章小结 |
3 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3.5 系统用例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开发技术 |
4.2 创建网络服务 |
4.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GIS中气象数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GIS 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
1.3.2 时态数据模型技术在气象中的应用 |
1.3.3 空间数据引擎及其在气象领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气象 GIS 时态数据模型的设计 |
2.1 概述 |
2.2 通用 GIS 时空数据模型 |
2.3 气象时态数据特点及应用 |
2.4 面向对象的台站观测数据时态数据模型 |
2.5 基于序列快照的雷达卫星数据时空模型 |
2.6 面向对象的台风数据的时空模型--时动单点数据模型 |
第3章 基于 GDB-CLI 的气象数据引擎设计与典型实现 |
3.1 概述 |
3.2 GDB-CLI 架构体系 |
3.3 GIS 气象数据引擎的设计 |
3.3.1 GIS 气象数据引擎定义 |
3.3.2 GIS 气象数据引擎研究内容 |
3.3.3 基于 GDB-CLI 的数据引擎实现方法 |
3.3.4 模型映射 |
3.3.5 基于 GDB-CLI 的气象数据引擎设计 |
3.4 Micaps 气象数据引擎实现 |
3.4.1 Micaps 数据格式 |
3.4.2 Micaps 数据模型映射 |
3.4.3 Micaps 数据引擎实现代码框架 |
3.5 AWX 气象数据引擎实现 |
3.5.1 AWX 数据格式 |
3.5.2 AWX 数据模型映射 |
3.5.3 AWX 数据引擎实现代码框架 |
3.6 BUFR 气象数据引擎实现 |
3.6.1 BUFR 数据格式 |
3.6.2 BUFR 数据模型映射 |
3.6.3 BUFR 数据引擎实现代码框架 |
第4章 气象数据引擎在气象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中的主要气象数据类型 |
4.4 系统的主要功能 |
4.5 气象数据引擎关键技术在本系统中的主要应用 |
4.5.1 台站观测数据直接读取显示 |
4.5.2 雷达云图数据直接读取显示 |
4.5.3 台风数据直接读取显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研究成果 |
5.1.2 技术创新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一级文件头记录结构 |
附表 2 静止气象卫星图象产品的第二级文件头记录格式 |
附表 3 静止气象卫星图象产品的第二级文件头记录格式 |
附表 4 离散场第二级文件头记录格式 |
1. MG DBE for Micaps 数据引擎关键代码 |
1.1 主要接口实现 |
1.2 数据解析 |
2 MG DBE for Awx 数据引擎关键代码 |
2.1 主要接口实现 |
2.2 数据解析 |
3 MG DBE for BUFR 数据引擎关键代码 |
3.1 主要接口实现 |
3.2 数据解析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MICAPS云图格式转换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orldWind的三维GIS技术在气象保障中的应用研究[D]. 王志家.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2)
- [2]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D]. 王娅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气象保障信息网络分析研究强对流天气[D]. 任奇才.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4]Micaps系统数据在Weather Central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 高洪涛. 内蒙古气象, 2017(02)
- [5]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阔音.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6]FY-2卫星红外图像产品的TBB值提取与区域选取技术[A]. 高玉龙,王慧.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 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与新技术探索, 2014
- [7]市州短临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D]. 李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气象数据图形显示系统及应用[J]. 刘辉权,钟兰頔.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4(03)
- [9]基于WebGIS的徐州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茜茜.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1)
- [10]GIS中气象数据引擎的设计与实现[D]. 杨桂菊.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