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X线机性能测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韩哲[1](2018)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显示,在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高居首位,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目前乳腺癌病症临床表现多样,给医生的诊断增加了难度,为了降低乳腺癌的恶化致死率,论文在对目前乳腺癌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乳腺肿瘤良恶性分类模型,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有效的提高诊断效率。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基于核遗传模糊聚类算法的乳腺肿块分割方法,实现了准确分割乳腺肿块区域。从合作医院获取相关数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数据库的构建与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标记,本文使用小波变换处理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核模糊聚类算法的聚类中心,提取乳腺肿块区域分割轮廓。(2)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的乳腺肿瘤良恶性分类方法,完成了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定。该方法将迁移学习引入到深度学习中,通过利用开源的大数据集ImageNet预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优化网络初始参数,解决了因已标记乳腺X线图像数量不足,导致大规模卷积神经网络易陷入过拟合的难点。实验仿真证明,基于核遗传模糊聚类算法对乳腺X线图像肿块的分割精度、过分割率、欠分割率分别为94.75%、0.27%、3.56%。且最终对乳腺肿瘤良恶性分类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F1-Measure分别为90.8%、89.8%、89.9%和88.4%。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乳腺肿瘤分类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梁永刚,付丽媛,倪萍,陈坚,李威,刘冰川,陈建新,陈自谦[2](2017)在《全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系统空间分辨力及平均腺体剂量检测》文中认为目的:对全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力与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ular dose,AGD)进行检测,以保证最低剂量下获得高分辨力、高对比度的乳腺X线影像。方法:将M12乳腺X线机性能测试模体放置于乳房支撑台正中位置上,在该模体的基础上对准3个固定槽放置线对卡模体,开启自动曝光控制(auto exposure control,AEC),管电压28 k V,选择常用阳极滤过组合进行曝光,对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力进行检测。采用福禄克TNT12000射线检测工具、2 mm厚的钢板及不同厚度的铝片测量出半值层(half-value layer,HVL),进而计算出AGD。结果:纵向空间分辨力均为8 lp/mm,横向空间分辨力最大为10 lp/mm,最小为8 lp/mm,均大于7 lp/mm,检测通过;所测AGD为0.600.61 m Gy,<2 m Gy,检测通过。结论:通过对全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力和AGD的检测,可以快速评估乳腺X线成像系统的性能及放射剂量,客观地反映设备的性能,从而保证良好的图像质量和最低的辐射剂量。
谭思晴[3](2016)在《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结构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当前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我国乳腺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而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的应用,在提高早期乳腺癌检出率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当前系统的扫描方式是将单一热阴极X射线源固定在旋转机架上,沿设定的圆形轨迹运动来实现多角度X射线扫描。系统运行中由机械运动产生的运动伪影,会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利于图像重建;热阴极X射线源发射机制的延时性,会延长扫描时间,增加病人所受辐射剂量。本文针对当前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的扫描方式进行改进,采用基于碳纳米管阴极的多光束场发射X射线源代替单一热阴极X射线源。多光束场发射X射线源具有结构紧凑、瞬时响应等优势,通过可编程控制不同分布位置X射线源的静态扫描方式取代多角度运动扫描方式,可以消除运动伪影,提高时间分辨率,从而降低辐射剂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针对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工作原理,采用虚拟样机方法并结合人机工程学设计了新型乳腺压迫器,完成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结构设计、传动系统方案设计及选型计算。(2)采用三维电磁仿真软件CST粒子工作室进行单光束X射线源仿真,获得了最优聚焦极1孔结构、孔径尺寸、厚度及阳极电压下适合乳腺拍摄的X射线焦点面积。参照单光束仿真结果,确定相邻两X射源间的最优间距,研制出多光束场发射X射线源电子枪。(3)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立柱结构的力学性能及动态特性进行研究。使用点质量处理法,对系统的高度调节工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立柱结构强度及固有频率满足系统运行要求。(4)基于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对立柱结构进行材料去除。二次设计的立柱质量减小18.61%,各阶固有频率均有提高,达到立柱的轻量化设计目标。(5)对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满足设计要求。
周海军[4](2015)在《浅谈乳腺X线机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乳腺X线机的质量评价方法与控制技术。方法通过对乳腺X线机使用说明和工作原理的研读,结合临床操作实践,制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与控制方案。结论乳腺X线机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应用规则,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才能确保仪器安全和效率。
卢顺琦,吴锦海,刘海宽,黄卫琴,史少飞,王力,王凤仙,顾乃谷[5](2015)在《上海市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质量控制检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上海市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使用情况与设备性能质量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为合理选择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X射线检测仪和乳腺成像性能检测模体,对上海市53台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的9项技术指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并将两类数字化乳腺X射线机——计算机X射线摄影装置(CR)与数字X射线摄影装置(DR)的性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分析两类乳腺机各项性能指标合格率差异的基础上,对两类乳腺机的乳腺平均剂量与图像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结果两类乳腺X射线机的合格率及乳腺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模体影像,两类设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R乳腺机的图像质量优于CR乳腺机。结论应加强对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的日常检测,从辐射防护最优化角度推荐选择DR乳腺机代替CR乳腺机开展数字化乳腺摄影工作。
詹杜鹃,张红璇,巫仕萍,陈曼珊,阮骥,陈淼,彭雪容,谭剑[6](2015)在《钼靶摄影质量控制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钼靶摄影质量控制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069例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其中质量控制组1210例共1338个病灶,未行质量控制组(对照组)859例共942个病灶。将钼靶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中乳腺钼靶检查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质量控制组中乳腺钼靶检查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89%、88.99%和90.06%,对照组中分别为85.09%、86.17%和85.77%,两组中诊断敏感度和符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2),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实行在乳腺钼靶摄影中实施质量控制后,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有提高。
陈强,倪萍,蔡华[7](2015)在《全数字化乳腺X线设备检测方法》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全数字化乳腺X线设备主要参数进行检测,从而保证设备性能良好。方法:依据GBZ 186—2007《乳腺X射线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检测方法,对全数字化乳腺X线设备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提供了详细的检测项目和结果,使操作人员能更好地检测和使用设备。结论:该检测方法为全数字化乳腺X线设备临床使用安全及影像质量提供了必要保障。
车贵甫[8](2015)在《乳腺X线机检定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乳腺X线机是临床医疗常用仪器,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本文介绍了乳腺X线机的原理和相关参数的检定方法。
李艳凤[9](2015)在《多视角乳腺X线图像的乳腺癌检测与分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一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已成为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且呈年轻化趋势。在对乳腺癌发病原因与预防手段尚未完全清楚的情况下,对乳腺癌的早期检测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众多乳腺摄影技术中,乳腺X线摄影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乳腺癌疾病筛查手段之一。目前我国乳腺癌检测存在以下问题:(1)检测结果往往基于医生主观分析,缺乏客观定量的分析结果;(2)筛查阶段的乳腺X线图像数量较多,放射科医生阅片工作量繁重;(3)相比于西方女性,我国女性多为致密型腺体乳房,腺体组织相互重叠,容易产生类似病变的特征或将病变掩盖,乳腺癌病变的检测难度进一步增大。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技术,可获取乳腺X线图像定量客观的分析结果,有助于乳腺癌早期检测。现有的乳腺癌检测方法主要以西方乳腺图像为研究对象,我国女性多为致密型乳房,将已有方法用于我国乳腺X线图像病变检测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西方和我国乳腺图像为研究对象,针对乳腺X线图像乳腺癌检测与分类方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胸肌区域分割、多视角肿块检测、肿块检索和肿块分类,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胸肌区域分割:针对纹理相对一致的胸肌,提出了一种基于解剖学特征(纹理一致性和高亮度方差)的胸肌区域分割方法。基于胸肌区域的解剖学特征定义胸肌边缘置信图,计算其初始边缘,较好地避免了现有方法认为边缘为直线的假设。将胸肌边缘建模为加速运动位移曲线,使用卡尔曼滤波修正初始边缘,为胸肌边缘的修正提供了新思路。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现有方法,该方法具有更好的胸肌分割性能。针对纹理较为复杂的胸肌区域,提出了一种基于谱聚类与区域合并的胸肌分割方法。引入梯度信息,得到结合边缘的谱聚类用于图像分割,提高了胸肌边缘处的分割准确性。基于胸肌区域的三角形状特征,对谱聚类分割后的图像进行区域合并,以解决纹理复杂胸肌区域被分割为多个子区域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现有方法,该方法对于纹理复杂胸肌区域边缘分割更有效。(2)双边肿块检测:提出了一种结合形状上下文区域匹配与分级相似性测度的双边分析肿块检测方法。在区域匹配方法中定义匹配代价概念,以解决现有区域匹配可信度信息缺失的问题。针对现有相似性测度在正常区域和肿块区域中区分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全局和局部图像特征的相似性测度。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单视角和双边分析肿块检测方法,本文方法对于致密型乳腺图像具有更好的肿块检测效果。(3)肿块检索:提出了一种结合可区分锚点图哈希(Discriminating AnchorGraph Hashing, DAGH)和线性近邻传递(Linear Neighborhood Propagation, LNP)的肿块检索方法。在传统AGH基础上,引入图像病理类别信息到图像相似度计算,提出DAGH作为图像新的表示方式,以增强检索图像间病理相关性。使用LNP作为相关反馈技术,实现交互式肿块图像检索。实验结果表明在无需分割肿块边缘的情况下,相比于传统AGH和其他现有方法,本文方法对于致密型乳腺图像具有更好的肿块检索性能。(4)肿块分类: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等间隔降采样texton的肿块良恶性分类方法。Texton通过对训练图像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纹理字典,将其作为图像纹理特征,避免了现有基于纹理描述符的分类方法人为设定得到纹理字典的问题。提出了非等间隔降采样以捕捉不同的可区分结构,通过融合多个可区分结构,降低了texton的尺度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无需分割肿块边缘的情况下,本文方法在肿块良恶性分类性能上优于现有基于纹理特征的方法。
游继安[10](2014)在《基于STM32的乳腺X线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乳腺先天发育畸形,乳腺炎症性疾病,乳腺单纯性增生和囊性增生病[1],乳腺肿瘤性疾病等四大类。而在这四类乳腺疾病之中,对人体威胁最大的便是恶性肿瘤——乳腺癌,乳腺癌[2]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6%11%,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世界上每年大约有150万人患乳腺癌疾病,而差不多有60万人会因此病而丧生。在过去的2030年中,乳腺X线摄影已成为检测乳腺不可触摸病变的最敏感的技术,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引进了乳腺X线设备[3]。乳腺X线机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和最简便、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手段,其主要功能便是对测试者进行X线拍摄,并把图像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早发现和诊断乳腺疾病的效果,乳腺X线机拍摄X线图像,痛苦相对较小,简便易行,且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留取的图像可供前后对比,不受年龄、体形的限制。本文根据乳腺X线机的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出了乳腺X线机控制系统,本系统包括四个部分,主控部分,显示屏部分,压力采集部分和上位机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在本文中有重点介绍,包括其硬件结构,软件设计,与外围器件的选配,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而上位机部分则只是根据其职能粗略的作了介绍。在整个系统中,主控部分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导全局,其不仅主导了所有外围器件,包括步进电机[4],交流电机,电动推杆[5],高压发生器,球管,探测器,手动按钮,脚踏按钮等外围器件,而且还通过五路串口,及多路定时器协调显示屏部分,压力采集部分与上位机部分。显示部分则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其保存了系统数据,包括C臂的高度值,C臂的旋转角度值,压迫器的高度值,与曝光参数等,并且把这些参数准确无误的显示在LCD屏上,同时,也可以通过显示部分的触摸屏按钮控制C臂的旋转角度,调整曝光参数。压力采集部分的主要作用是采集压迫器上的压力值。
二、乳腺X线机性能测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X线机性能测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思路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深度学习理论概述 |
2.1 浅层神经网络的发展 |
2.1.1 单层感知机 |
2.1.2 BP神经网络 |
2.2 深层神经网络的演化 |
2.2.1 深度置信网络 |
2.2.2 卷积神经网络 |
2.3 神经网络的优化策略 |
2.3.1 Dropout策略 |
2.3.2 小批量梯度下降法 |
2.3.3 Batch Normalization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腺X线图像数据集的构建及预处理 |
3.1 构建乳腺X线图像数据集 |
3.1.1 病例资料简介 |
3.1.2 检查仪器和标准规范的投照体位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2 乳腺X线图像去噪 |
3.3 乳腺X线图像分割 |
3.3.1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分割 |
3.3.2 基于核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分割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核模糊聚类方法分割乳腺肿块 |
4.1 遗传算法 |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核模糊聚类方法 |
4.2.1 染色体编码及种群初始化 |
4.2.2 适应度函数设计 |
4.2.3 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设计 |
4.2.4 算法停止条件 |
4.2.5 主要流程 |
4.3 算法仿真分析 |
4.3.1 评价指标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的乳腺肿瘤良恶性分类 |
5.1 迁移学习 |
5.2 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5.2.1 网络模型 |
5.2.2 Caffe框架介绍 |
5.2.3 迁移学习模型搭建 |
5.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5.3.1 图像预处理 |
5.3.2 实验设计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项目 |
(2)全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系统空间分辨力及平均腺体剂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检测环境条件 |
1.2 受检设备及检测器材 |
1.3 空间分辨力检测 |
1.4 AGD检测 |
1.5 数据分析与测试计算 |
1.5.1空间分辨力 |
1.5.2 AGD |
2 结果 |
2.1 空间分辨力检测结果 |
2.2 AGD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结构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乳腺X射线机 |
1.1.2 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 |
1.1.3 X射线原理 |
1.1.4 场发射理论 |
1.1.5 碳纳米管阴极X射线源 |
1.1.6 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总体设计 |
2.1 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原理 |
2.2 多光束场发射X射线源 |
2.3 数字平板探测器 |
2.4 乳腺压迫器 |
2.5 确定关键参数 |
2.5.1 确定立柱几何参数 |
2.5.2 确定扫描方式 |
2.5.3 确定高度参数 |
2.6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7 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
2.7.1 确定传动方式 |
2.7.2 选型计算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光束场发射x射线源CST仿真及结构设计 |
3.1 X射线焦点面积意义 |
3.2 固定阳极成像条件 |
3.3 CST粒子工作室简介 |
3.4 单光束仿真 |
3.4.1 聚焦极1孔结构分析 |
3.4.2 聚焦极1孔径尺寸分析 |
3.4.3 聚焦极1厚度分析 |
3.4.4 阳极电压分析 |
3.5 多光束仿真 |
3.6 多光束场发射X射线源结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立柱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4.1.1 结构静力学分析 |
4.1.2 结构动力学分析 |
4.2 立柱有限元分析 |
4.2.1 静力学分析 |
4.2.2 模态分析 |
4.3 工况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立柱拓扑优化设计 |
5.1 拓扑优化理论概述 |
5.2 拓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5.3 基于ANSYS的拓扑优化方法 |
5.4 立柱拓扑优化设计 |
5.5 改进立柱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有限元分析 |
6.1 静力学分析 |
6.2 模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浅谈乳腺X线机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平面野测试 |
1.1 具体的测试方法与过程。 |
1.1.1 拿掉滤线栅和乳腺压迫器, 把平面模体直接放置在图像接收器上。 |
1.1.2 使用定位灯确定准直器开到最大。 |
1.1.3 球管臂角度调整为0°。 |
1.1.6 使用计算机 ( 如果设备上带有此类计算软件) 或手动对测试图像进行计算。 |
1.2 特征参数的计算。 |
1.2.1 亮度均匀性;计算出每个小方框 (ROI) 内平均信号乳腺DR的影像质量检测与评价之间的最大偏差。 |
1.2.2 高频调制;所有方框内测出的最小信噪比。 |
1.2.3 新的坏像素点;加出整幅图像总的坏像素点。 |
1.2.4 新的坏区小方框内的坏点数;如果超过2 个, 即成为一个坏区, 加出所有新的坏区的总数。 |
1.3 测试失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
1.3.2 高频调制测试失败;主要原因有系统停机时间较长造成的探测器温度不稳定或者增益图谱失效。 |
2 ACR模体和ACR评分 |
2.1.3 团块共有5 个圆形的团块组织, 代表肿瘤块, 大小从2cm到0.25cm, 每个团块的衰减能力不同。 |
2.2.2 0.5 目标部分可见。此时, 三类组织的判定依据有所不同, 对于纤维组织, 超过一半的纤维可以看见, 该目标可被评为0.5分;团块可以看见, 但不是一个有完整轮廓的圆, 为0.5分。 |
2.3 测试过程。 |
2.3.2 使用压迫板轻压模体, 压力过大会损伤压迫器。 |
2.3.3 限束器设在最大野, 球管臂角度调为0°。 |
(6)钼靶摄影质量控制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检查方法 |
3.图像分析和数据分析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年龄与病理结果 |
3.质量控制前后钼靶图像质量的对比 |
讨论 |
(7)全数字化乳腺X线设备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检测依据文件和检测设备 |
1.1 检测依据文件 |
1.2 检测设备 |
2 检测方法和检测项目 |
2.1 准直器评估 |
2.1.1 检测方法 |
2.1.2技术要求 |
2.2 胸壁侧射野与台边的准直 |
2.2.1 检测方法 |
2.2.2 技术要求 |
2.3 乳腺平均剂量 |
2.3.1 检测方法 |
2.3.2 技术要求 |
2.4 压迫力测试 |
2.4.1 检测方法 |
2.4.2 技术要求 |
2.5 辐射输出量率 |
2.5.1 检测方法 |
2.5.2 技术要求 |
2.6 管电压精度和重复性 |
2.6.1 检测方法 |
2.6.2 技术要求 |
2.7 HVL |
2.7.1 检测方法 |
2.7.2 技术要求 |
2.8 伪影图像评估 |
2.8.1 检测方法 |
2.8.2 技术要求 |
2.9 曝光安全测试 |
2.9.1 检测方法 |
2.9.2 技术要求 |
2.1 0 空间分辨率 |
2.1 0. 1 检测方法 |
2.1 0. 2 技术要求 |
3 讨论 |
4 结语 |
(8)乳腺X线机检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腺X线机简介 |
2 乳腺X线机的检定方法 |
3 结语 |
(9)多视角乳腺X线图像的乳腺癌检测与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多幅图像的肿块检测方法研究 |
1.2.2 肿块图像检索方法研究 |
1.2.3 肿块良恶性分类方法研究 |
1.3 测试图像库介绍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乳腺图像胸肌区域分割 |
2.1 引言 |
2.2 NYSTROM谱聚类简介 |
2.2.1 谱聚类 |
2.2.2 Nystrom谱聚类 |
2.3 纹理一致性胸肌分割方法 |
2.3.1 图像预处理 |
2.3.2 胸肌初始边缘检测 |
2.3.3 基于位移曲线建模的胸肌边缘修正 |
2.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复杂纹理胸肌分割方法 |
2.4.1 结合边缘信息的谱聚类分割 |
2.4.2 区域合并 |
2.4.3 胸肌边缘识别 |
2.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乳腺图像双边分析肿块检测 |
3.1 引言 |
3.2 区域匹配 |
3.2.1 子区域划分 |
3.2.2 形状上下文 |
3.2.3 对应性计算和匹配代价定义 |
3.2.4 区域匹配结果 |
3.3 图像对相似性计算 |
3.3.1 全局图像相似性 |
3.3.2 局部图像相似性 |
3.3.3 分级相似性设计 |
3.4 基于双边分析的肿块检测实现过程 |
3.4.1 肿块候选ROI定位 |
3.4.2 肿块候选RO1分析 |
3.4.3 肿块检测方法实现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参数设置 |
3.5.2 评价准则 |
3.5.3 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乳腺图像肿块检索 |
4.1 引言 |
4.2 可区分锚点图哈希(DAGH) |
4.2.1 锚点图哈希(AGH)图像表达 |
4.2.2 可区分锚点图哈希(DAGH)图像表达 |
4.3 线性近邻传递(LNP) |
4.3.1 权重矩阵构建 |
4.3.2 标签更新 |
4.4 肿块检索方法实现 |
4.4.1 交叉验证 |
4.4.2 肿块检索方法实现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评价准则 |
4.5.2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乳腺图像肿块良恶性分类 |
5.1 引言 |
5.2 基于TEXTON的分类方法 |
5.3 非等间隔降采样TEXTON的肿块分类 |
5.3.1 图像归一化 |
5.3.2 非等间隔降采样 |
5.3.3 肿块分类方法设计与实现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参数设置 |
5.4.2 评价准则 |
5.4.3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STM32的乳腺X线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乳腺 X 线机概述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乳腺 X 线机的发展状况 |
1.3.1 国内乳腺 X 线机发展现状 |
1.3.2 乳腺 X 线机国外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编排 |
第2章 乳腺 X 线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乳腺 X 线机功能及其系统控制原理介绍 |
2.1.1 乳腺 X 线机功能介绍 |
2.1.2 乳腺 X 线机原理介绍 |
2.2 乳腺 X 线机总体框架设计 |
2.3 乳腺 X 线机主要器件选型 |
2.3.1 主控芯片的介绍 |
2.3.2 本系统所涉及到的外围器件介绍 |
2.4 系统开发环境 |
2.4.1 μC/OS-II 简介 |
2.4.2 FAT 文件系统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乳腺 X 线机硬件平台设计 |
3.1 乳腺 X 线机控制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电压转换电路 |
3.2.2 下载与复位电路 |
3.2.3 串行接口电路 |
3.2.4 EEPROM 电路设计 |
3.2.5 A/D 采集电路设计 |
3.2.6 SD 卡电路设计 |
3.2.7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3.2.8 限位开关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乳腺 X 线机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乳腺 X 线机控制系统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
4.3 主控部分程序设计 |
4.4 普通拍图模式与 AEC 拍图模式程序设计 |
4.4.1 普通拍图程序设计 |
4.4.2 AEC 拍图程序设计 |
4.5 乳腺 X 线机拍图位置调整模块程序设计 |
4.5.1 C 臂上下运动流程图设计 |
4.5.2 C 臂旋转运动流程图 |
4.5.3 压迫器上下运动流程图 |
4.6 显示部分程序设计 |
4.7 压力采集部分程序设计 |
4.8 压迫器压力校正程序 |
4.9 DMA 模式及中断流程图 |
4.9.1 DMA 模式 |
4.9.2 中断部分流程图设计 |
4.10 运动控制算法设计 |
4.10.1 PID 算法简介 |
4.10.2 PID 算法的应用特点分析 |
4.10.3 PID 算法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数据分析及功能调试 |
5.1 高压参数表 |
5.2 压迫器运动调试 |
5.3 串口协调通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乳腺X线机性能测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定技术研究[D]. 韩哲.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9)
- [2]全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系统空间分辨力及平均腺体剂量检测[J]. 梁永刚,付丽媛,倪萍,陈坚,李威,刘冰川,陈建新,陈自谦. 医疗卫生装备, 2017(07)
- [3]静态数字乳腺断层成像系统结构设计与仿真研究[D]. 谭思晴.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0)
- [4]浅谈乳腺X线机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J]. 周海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84)
- [5]上海市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质量控制检测分析[J]. 卢顺琦,吴锦海,刘海宽,黄卫琴,史少飞,王力,王凤仙,顾乃谷.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5(05)
- [6]钼靶摄影质量控制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 詹杜鹃,张红璇,巫仕萍,陈曼珊,阮骥,陈淼,彭雪容,谭剑. 放射学实践, 2015(08)
- [7]全数字化乳腺X线设备检测方法[J]. 陈强,倪萍,蔡华. 医疗卫生装备, 2015(05)
- [8]乳腺X线机检定方法研究[J]. 车贵甫. 河南科技, 2015(08)
- [9]多视角乳腺X线图像的乳腺癌检测与分类方法研究[D]. 李艳凤.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10]基于STM32的乳腺X线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 游继安. 南昌航空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