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与时代的双重变异: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

地域与时代的双重变异: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

一、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勇[1](2020)在《新世纪“小区域作家群”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小区域作家群"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学现象,学界也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对"小区域作家群"的生成、发展、流变以及地域背景、创作风貌、文化精神、人文传统等创作共性以及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了研究探讨。对新世纪以来的"小区域作家群"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小区域作家群"研究。

李浪[2](2019)在《谭力创作的雅俗矛盾与蜕变》文中研究指明谭力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影视文学三个时期。本文通过归纳谭力三个时期作品的特征,分析他在不同时期对雅俗文学的不同态度,进一步分析促使他的创作理念转变的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动力,并着重指出他的通俗文学创作即雪米莉小说对当代通俗文学的影响。雪米莉是新时期中国第一个具有策划意识的文学品牌,它对之后通俗文学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谭力是雪米莉的核心一员,因而研究谭力是研究雪米莉及通俗文学的重要一环。此外,在对雅俗文学关系的看法上,从相互悖逆到相互融合,谭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矛盾和纠结在同时代作家中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通过阐述谭力及雪米莉的研究现状说明国内外研究对其的忽视,再阐述本论题的思路和框架,并指出研究的必要性即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对谭力严肃文学的研究。其严肃文学作品整体呈现出诗意化审美特征,这是其严肃文学创作观念决定的,这个创作观念也是其创作思路的局限之处,是导致其严肃文学创作郁郁不得志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文学市场大变天以及严肃文学创作的这种现实状况下,谭力开始寻求将创作道路转向通俗文学。第三部分是对谭力通俗文学的研究。其通俗文学整体呈现出向读者意识无限靠拢的特征,与严肃文学的“雅”相悖逆,这也是决定雪米莉最终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雪米莉没落以及时代接受心理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谭力又将创作道路转向影视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通俗文学创作,不仅对作家后面的文学创作理念产生重要影响,也在众多方面影响着当代通俗文学的走向。第四部分是对谭力第三个创作阶段的研究。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影视作品,但也有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在经过严肃文学以及通俗文学创作后,谭力最终形成雅俗融合的文学观念,这些作品便是其理念的实际运用。这一章节主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对其理念加以说明。

姚雨佳[3](2019)在《田雁宁创作的雅俗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立足于田雁宁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作品特征及田雁宁创作的雅俗转型因素,对田雁宁的乡土文学作品和通俗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田雁宁各个创作阶段的文学创作都反映了其独特的时代象征和创作精神,对田雁宁的个案研究是探究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关键点。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研究的理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田雁宁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影响。首先梳理田雁宁乡土文学创作的源流与资源,其次分析其乡土文学的特点、矛盾性,并探究田雁宁创作的困境和对创作出路的探寻。田雁宁在乡土文学创作阶段呈现出独特的四川地域色彩,在此基础上来探究田雁宁不同于四川籍作家、极具开创性的乡土作品,其乡土文学作品由传统的地域书写转变为带有地域色彩的思想意识书写,即不再是单纯的地域文化的传达,而是将具有深层含义的大巴山灵性表征在作品中。而时代的转变造就了创作的困境,而他的转变既是对于文学体制的一种反抗,同时也是对于大巴山作家甚至是地域作家创作道路的引导。第二章论述田雁宁通俗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影响。首先对田雁宁开始通俗文学创作的始因进行了梳理。接着从言情、武侠两个角度切入论述,指出田雁宁言情小说的书写对于传统言情小说的继承与流变,以及作为现代通俗小说侠义文化的输入以及新变,不同因素的碰撞及交汇是田雁宁通俗文学畅销的必要条件。同时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田雁宁在时代交汇中觉醒,异域想象书写、现代交织传统、文化与市场接轨,不同文化之间的引力使得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坛重新焕发生机。田雁宁的通俗小说是一种多元融合形态,也是对俗文学的充满先锋意识的深层探索,雪米莉通俗文学的畅销反映出大陆文坛隐藏的弊病:对于受众阅读兴趣的忽视,而田雁宁通俗小说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通俗文学作为新生的精神食粮被重新重视起来,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文化现象。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期田雁宁影视文学的创作。在雪米莉小说销量下滑之后,田雁宁开始探索新的创作道路,即以编剧的身份回归。对雅与俗两种创作模式地探索,力求达到雅俗平衡的文学作品却没有产生更深层的影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田雁宁逐渐成为了历史的中间物,但是他的文学试验给之后的网络文学甚至是影视剧编剧指出了新的创作方向。结语指出田雁宁的创作转型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缩影,以及为之后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与警示,并对这一研究范式的学术前景进行展望。

黄雪婷,韦德强[4](2007)在《新时期百色作家群的文学创作论纲》文中提出新时期百色作家群是一个特殊的地域文学群落,体现出独特的文学个性,并与其他地区的作家一起共同强有力地推动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学发展。

范藻[5](2004)在《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的"巴山作家群"是新时期文坛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地域文学群落。立足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文化侵蚀的现实,在分析了它们创作流变和兴起原因的基础上,史论结合,以点带面,指出当代地域文学给我们的启示:在民俗与现代的双重语境里,保持民俗的声音;在区域与世界的双重空间中,拥有区域的领土;在边缘和中心的双重视觉下,固守边缘的身份。从而揭示地域性———民族性———世界性的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运演规律。

二、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小区域作家群”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区域作家群”研究特点
    (一)本土批评家是“小区域作家群”的研究主体
    (二)研究对象存在不平衡现象
    (三)以个案式研究、扫描式批评为多
二、“小区域作家群”理论探讨
    (一)关于“小区域作家群”的定义
    (二)任东华的“文学土壤学”理论
三、“小区域作家群”形成发展研究
    (一)“小区域作家群”生成原因
    (二)“小区域作家群”兴起意义
四、“小区域作家群”创作中的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在“小区域作家群”作品中的体现
    (二)地域文化与“小区域作家群”艺术表现
五、“小区域作家群”发展与创作困境
    (一)“小区域作家群”发展与创作的共性困局
    (二)对地域文化与“小区域作家群”之间关系的批判性反思

(2)谭力创作的雅俗矛盾与蜕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严肃文学
        1.1.2 通俗文学
    1.2 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意义
2 起航:严肃文学
    2.1 特征:自我情感与价值观的表达
        2.1.1 情感“摇摆”
        2.1.2 宣扬“正能量”
    2.2 局限:“纯粹化”严肃文学追求
        2.2.1 谭力:严肃文学“雅化”
        2.2.2 贾平凹、莫言:严肃文学“俗化”
    2.3 创作转变机制
        2.3.1 严肃文学:“由盛转衰”
        2.3.2 心理机制:“三管齐下”
3 转向:通俗文学
    3.1 特征:积极向读者意识靠拢
        3.1.1 雪米莉:“新鲜”港味小说
        3.1.2 谭力:文学理想“垂死挣扎”
    3.2 局限:过低的通俗文学定位
        3.2.1 琼瑶:通俗文学“雅化”
        3.2.2 谭力:通俗文学“俗化”
    3.3 创作转变机制
        3.3.1 雪米莉的必然没落
        3.3.2 时代接受心理的改变
    3.4 创作影响
        3.4.1 对作家主体的影响
        3.4.2 对当代通俗文学的影响
4 蜕变:影视文学
    4.1 从“雅俗悖逆”到“雅俗融合”
    4.2 《怀念爱情》
        4.2.1 丰满多样的人物形象
        4.2.2 纷繁复杂的思想矛盾
    4.3 《文成公主》
        4.3.1 角色性格的“鲜明性”
        4.3.2 人物对话的“合理性”
        4.3.3 故事线索的“清晰性”
    4.4 创作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田雁宁创作的雅俗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学术视野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2 乡土文学创作发展与影响
    2.1 乡土乌托邦
        2.1.1 乌托邦及其文学建构
        2.1.2 田园乌托邦文学
    2.2 反讽式乡土小说
        2.2.1 封建礼教下的乡村
        2.2.2 愚昧化的人性
        2.2.3 苦难化的知青时代
    2.3 田雁宁乡土文学的矛盾性
        2.3.1 女性角色矛盾化
        2.3.2 新与旧的对峙冲突
    2.4 文学创作的困境与出路
        2.4.1 创作困境
        2.4.2 田雁宁创作出路探寻
        2.4.3 共时性探索与历时性突破
3 通俗文学创作发展与影响
    3.1 言情小说的继承与新变
        3.1.1 传统言情小说模式的转换
        3.1.2 性别文化视域下的言情小说
    3.2 “侠义”文化的输入与嬗变
        3.2.1 立足传统文化的嬗变
        3.2.2 侠客形象理性与感性的激荡
        3.2.3 英雄传奇式的创作蓝图
    3.3 田雁宁通俗小说创作意义
        3.3.1 异域想象的城市小说书写
        3.3.2 营销策略
4 文字与影像的锐意新变
    4.1 理想主义下的“双向驱动”创作模式
        4.1.1 通俗文化勃兴下的文学创作
        4.1.2 影视文化的兴起与影视剧的创作
    4.2 从文字到视听的现实创作之路
        4.2.1 文学的市场化
        4.2.2 雅俗平衡的文学追求
        4.2.3 文学与影视的交融
    4.3 当代小说影像化之路
        4.3.1 从作家到编剧: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的交缠
        4.3.2 从读者到观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锋
        4.3.3 新时期文学的探路者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新时期百色作家群的文学创作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百色作家群的崛起
二、新时期百色作家群的创作个性
    (一) 以黄佩华、岑隆业、姚茂勤为代表:百色壮族文化的鲜明体现者
    (二) 黄承基——以右江为魂、中国为骨的百色新时期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 杨映川:从百色走向现代都市世界的壮族文学开拓者
三、新时期百色作家群的意义

四、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小区域作家群”研究综述[J]. 刘成勇.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2]谭力创作的雅俗矛盾与蜕变[D]. 李浪.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3]田雁宁创作的雅俗转型研究[D]. 姚雨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4]新时期百色作家群的文学创作论纲[J]. 黄雪婷,韦德强. 作家, 2007(12)
  • [5]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J]. 范藻.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地域与时代的双重变异:从“巴山作家群”看当代地域文学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