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加快发展马铃薯优势产业座谈会纪要

云南省加快发展马铃薯优势产业座谈会纪要

一、加速发展云南省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认为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马涛[2](2020)在《西藏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卫[3](2019)在《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文中研究说明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经意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令不少人都开始感叹"时间都去哪了?"但无论时间过得有多快,它依然记录下了国家以及我们自己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在2019年,我国食品行业的哪些新变化被时间记录下来了?下面让我们分上下两期,分别从政策法规篇、地方新闻篇、行业动态篇、食安事件篇四个篇章,来回顾一下2019年的中国变化。

周明利[4](2018)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农业中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达到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的。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在新型城镇的依托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进行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尽快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同时在产业融合方式、产业融合主体、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部署。大理州于2016年11月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着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以此来推进大理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产融合”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融合主体,第二产业工业为经济支撑,第三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多层次发展形式。“三产融合”发展应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相应期间和市场发展到相应程度后,不同产业间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自发形成的结果。文章认为,农村“三产融合”的条件是培育大理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大理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杨艳[5](2018)在《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龙族世居中缅边境,分布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人口约7000人,与缅甸北部毗邻,少数散杂居于维西、西藏察隅县等地,独龙江乡是其唯一聚居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和其它少数民族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致贫原因复杂,扶贫成本较高、脱贫难度也较大。作为“直过”、跨境和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贫困状况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落实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的前沿阵地和云南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尤其“十二五”期间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和当前的精准扶贫成效显着,被媒体誉为“独龙江模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以后,独龙江乡修公路、建新居、通4G,迅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巨大跨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的边境封闭山区,快速进入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于封闭的小型社会而言,历史变迁的动力不仅在于生活方式,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文化与观念。在精准扶贫和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性的碰撞之中,独龙族的知识构成和价值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新旧交替中,这里的人们正在经历一个现代适应的过程,适应不良的情况通过具体社会问题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表现了出来,这是民族贫困地区迅速推进现代化的必然。物质变迁影响认知体系,认知改变又作用于经济结果。社会与观念变迁的特殊性给独龙江乡产业发展打上了极浓厚的乡土烙印,小农式生产在当地有着特殊的生命力。产业扶贫中,村民们在基层政府的带领下,探索了一条具本土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新小农”模式。伴随观念变迁,村民们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草果种植,赋予本土元素以现代价值。基层政府以现代技术指导生产和管理,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虽然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新小农”模式在运作中还存在不足,但仍是适宜本土情况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经过“直接过渡”后六十余年的帮扶,独龙江乡的“物质贫困”已经得到了解决。但观念的发展并未完全跟上物质跨越的步伐,突出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文化、教育、组织建设等方面亦较薄弱,“精神贫困”还未能完全得到解决。所以,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除继续完善“新小农”模式,创新旅游扶贫思路,建立现代特色产业体系;还应引导独龙族群众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再生产;深化教育改革,继续加大基础和职业教育事业投入;落实素质教育与观念扶贫,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综合施策、共同发力,协调、发挥各帮扶政策的效能最大化。基于独龙族人口较少、聚居的特点,在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独龙江乡扶贫政策的构建和落实具有很大的可控性和典型性。伴随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扶农业、扶旅游、扶文化、扶智力、扶志向,定能将独龙江乡由过去的原始“秘境”,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美丽乡村,成就扶贫的“中国经验”。

PHUNG THI SINH[6](2017)在《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云南省和越南河江省1955年至2000年间民族政策及其实施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来探讨两国两地的民族政策及其对当地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希望这样的研究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两省少数民族的生活,推动两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一点绵薄的贡献。云南与河江两省都位于离本国政治经济中心较为偏远的地区,又都地处国家的边境,在国防和安全上地位重要。云南和河江两省是中越两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居住地,这两个地区曾经见证并迎接了很多少数民族大规模的迁徒和定居,并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两省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两省彼此交界,很多少数民族早就有了血统、婚姻、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的联系,这种血缘和历史的联系,长久以来是两国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两省的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远离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此地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水平还低于国内大多数省份,如何教育和动员当地少数民族利用本地、本民族的各种资源和优势,克服本地的各种困难和劣势,缩小与国内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差距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国和两省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越南和中国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含了民族理论。在制定和推行各自民族政策时,中国和越南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的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因此虽然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越南和中国两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还是有各自的特点,这是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的内容。第二章是对云南和河江两省的少数民族概况的一个介绍,包括两省少数民族的数量,民族名称,近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等等。第三章探讨这一时期云南和河江两省的民族经济政策,分析云南“兴边富民”和河江“135项目”的重大经济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探讨这一时期两省的民族文化政策,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的保存和发展,历史古籍的搜集和保存,文化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第五章讨论的是两省的民族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这一时期两省对少数民族教育都非常重视,制定了和不断调整民族教育的政策,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绩。但两省的具体做法上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值得相互比较和借鉴。第六章探讨两省少数民族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依靠各方面条件的配合,但最主要的是依靠少数民族自己的力量,这其中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所以这一时期,两国两省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自身干部的培养和建设,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出规划安排,为少数民族培养了许多干部。结论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做了提炼和概括。

陈栋[7](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孙喜勤[8](2014)在《论云南省与孟印缅的农业合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合作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民心工程。开展云南与孟印缅的农业合作可作为推进走廊建设的第一步工作来抓。云南地处孟中印缅的交接部,云南省与孟印缅在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特征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与互补性,虽然目前云南省与孟印缅的农业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农业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已开始受到了各方领导人的重视,随着互联互通的便利化及合作机制的日益健全,深化云南省与孟印缅农业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杨得志[9](2014)在《中缅跨境民族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热点地区民族冲突不断,从跨境民族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正逐渐成为学界的关注点。跨境民族问题纷繁复杂,表现不一,中缅跨境民族问题自有其典型性,即处于相对缓和的状态,尚未引发涉及两国国家安全的矛盾。一般情形下,跨境民族问题会对相关国家的国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导致其最终恶化。然而,应对得当以及合作处置也能将跨境民族问题演变为联系双边关系的纽带。本文分析了中缅跨境民族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非法移民和毒品犯罪问题,探讨了中缅两国在处理跨境民族问题上采取的合作措施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合作的前景展望等,试图揭示出中缅跨境民族问题与中缅关系良性互动的路径。中缅两国在处理跨境民族问题上的合作将有助于缓解中缅跨境民族问题的负面影响,而健康、稳定的民族关系又能促进中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中缅跨境民族的和平跨居对于中国处理与其他周边国家的跨境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金田[10](2013)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2004年和2009年的“一号文件”直接关注农民增收问题。但农民增收面临很多困难,如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就业难等。为此,国家通过减免农业税、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促进增收,国家从全局性到局部性制定农业经济政策,如优势区域布局、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虽然国内外有多位学者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但从县域角度定量探讨农业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研究的较少。本文尝试引入空间自相关概念,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现象。本文使用中国1995-2011年1590个县级面板资料,检验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从业人员、农用化肥使用量、农用化肥过度使用、播种面积、气温和降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模型中加入空间因素,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农业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性。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使用县级数据定量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聚集现象,空间溢出效应及要素分解和空间增长收敛性问题。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主要有:一是对农业经济增长数据进行探索式空间分析,分别利用全局型Moran’s I和Geary’s C,以及局部型Moran’s I和Getis与Ord’s G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显着正的空间自相关并判断出其区位;二是结合传统计量经济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对固定效应估计模型获得的残差进行Moran’s I检验,发现存在空间依赖关系,在考虑空间因素后重新估计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的解释能力有所上升,存在显着正向空间溢出,空间杜宾模型反映邻县影响系数为0.931-0.939,其结果在不同权重矩阵下稳健。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从业人员、农用化肥使用量和播种面积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负相关,气温和降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呈负向作用但不显着,此外在考虑东中西东北地区情况下具有一致性;三是将时间分成三段,进行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全国,东部,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中部地区存在条件收敛和部分时间段存在绝对收敛,东北地区部分时间段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并分别计算了对应收敛速度和半衰期。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有如下政策含义:打破行政区划界线,以经济发展区域为侧重点;继续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力度,支持农业发展;保持适度规模的乡村从业人员,促进农业增长;科学合理使用农用化肥,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扩增农作物播种面积,保障农业发展;重视气候变化,引导农业生产。

二、加速发展云南省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速发展云南省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法规篇
    国务院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财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社部
    交通运输部
    教育部
    生态环境部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商务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地方新闻篇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4)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研究现状
        (二)国内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方法、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
    二、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一)产业链理论
        (二)价值链理论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章 :大理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大理州三产发展的总体现状
        (一)第一产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二)第二产业经济企稳回升
        (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二、现阶段大理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果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二)现代农业庄园的发展情况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四)培育了农村发展新业态
    三、农村地区三产价值链发展现状
第四章 :大理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二、利益联结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一)本地部分经营主体的示范性不足
        (二)简单的把利益联结机制狭隘理解为对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
    三、部门合作机制不健全
        (一)协调启动与协调机构设置的随意性
        (二)协调过程的随意性
    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能力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政府扶持、引导的力度不够
        (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三)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
        (四)信息服务的渠道与平台缺乏,管理分散
        (五)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接受群体基础素质差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不足
        (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包袱重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教育、文娱、法律的缺失
    五、融资问题突出,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能力有待提升
第五章 :大理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遵循产业融合的基本规律,认清产业融合的定位
        (一)科学规划,明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
        (二)深入研究,突出产业链关键节点
        (三)发挥优势,构建产业链支撑载体
        (四)创新产业方式,确保产业链发展取得成效
        (五)优化环境,营造产业融合良好环境
    二、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一)纵向延伸,优化和健全农业产业链条
        (二)横向拓展,挖掘农业价值创造潜力
        (三)深度融合,提高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完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
        (一)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的方向
        (二)坚持提能增收并重
        (三)拓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思路
        (四)优先重视利益联结机制的稳定性
        (五)完善制度环境,维护农户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农村地区三次产业融合的效能
        (一)加快部门间协调制度的建设
        (二)科学规划,制定合理政策
    五、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的内在动力
        (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三)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动力
        (四)加大产学研一体化与推广人才培育体系
    六、强化财税金融服务,破解三产融合资金紧缺难题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二)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四)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图书类
    (2)期刊类
    (3)报纸类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独龙族研究
        (二)民族地区扶贫研究
        (三)民族发展研究
        (四)现代小农经济研究
    三、研究旨趣与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重难点与创新
    四、理论关照与核心概念
        (一)运用的主要理论
        (二)发展的概念与内容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点选取
        (三)田野过程
第一章 独龙族与独龙江乡概况
    一、独龙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历史图景
        (二)文化素描
    二、独龙江乡的自然生境与沿革
        (一)自然生境
        (二)区位沿革
第二章 独龙江乡扶贫历程与社会发展
    一、早期帮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直接过渡”时期的帮扶工作
        (二)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的帮扶工作
    二、“十二五”时期整体式扶贫与物质生活水平的飞跃
        (一)“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政策的制定
        (二)“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六大工程的实施与落实
        (三)整体式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与内生式发展的推进
        (一)精准扶贫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监督与保障
        (三)落实精准扶贫中对象的精准
        (四)精准扶贫阶段的帮扶特点
第三章 扶贫与现代观念发展
    一、扶贫:现代观念形成的背景
        (一)政府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经济体系
        (二)现代生活带来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二、市场意识:现代观念的内容
        (一)经济要素进入知识结构
        (二)工具主义影响价值观念
    三、碎片化:观念转变的特点
        (一)信息获得的碎片化
        (二)知识构成的碎片化
    四、不适:观念发展与物质进程不同步的结果
        (一)观念发展不同步引起的具体社会问题
        (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趋势
        (三)出现不适是发展中的必然
第四章 扶贫与现代特色产业发展
    一、独龙江乡产业扶贫的历程
        (一)有心栽花: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无心插柳:草果种植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三)关键:基层政府的大力扶持
    二、独龙江乡产业发展的“新小农”模式
        (一)“新小农”模式的概念
        (二)“新小农”模式的特点
    三、“新小农”模式中的本土元素
        (一)“懒”与“闲暇”
        (二)“北京时间”与“独龙时间”
        (三)“头人”和“老县长”
    四、“新小农”模式中传统小农元素的现代价值
        (一)传统小农社区空间结构保留了生存“安全阀”
        (二)小农“生存理性”价值取向降低了市场风险
        (三)小农式生态逻辑保证了生产的可持续性
    五、“新小农”模式运作中的问题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之难
        (二)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不足
第五章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扶农业:完善“新小农”模式
        (一)培养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帮助小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三)提供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支持
        (四)加大拓宽融资渠道的力度
        (五)面向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全面推动特色种植品种的产业化经营
    二、扶旅游: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一)新思路:整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元素
        (二)思路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
        (三)整合资源推动旅游扶贫的具体对策
    三、扶文化:推动文化再生产
        (一)帮助群众在实践中增加本土文化认知
        (二)培养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意识
        (三)引导群众构建地方核心价值
        (四)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四、扶智力:继续加大基础与职业教育事业投入
        (一)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二)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创造就近就业条件
    五、扶志向:落实素质教育和观念扶贫
        (一)丰富教育形式,落实素质教育
        (二)活用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六、共同发力:实现各帮扶政策的最大效能
        (一)增强基层政府执行力,发挥政策的综合效能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社会扶贫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2: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3:独龙江乡《村规民约》
附录4:微信截图授权
附录5:独龙江乡巴坡村贫困户名单

(6)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
    2. 研究成果述评
    3. 本论文的主要资料
    4. 研究对象与思路
    5. 研究方法
    6. 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与越南民族政策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和越南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越南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两国实践的差别
        一、民族成分确定
        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小结
第二章 云南与河江省的民族状况
    第一节 两地地理概况
        一、云南省地理概况
        二、河江省地理概况
        三、两地地理概况比较
    第二节 两地民族状况
        一、云南省民族状况
        二、河江省民族状况
    第三节 两地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一、云南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二、河江省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
        三、两地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状况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经济政策
    第一节 云南省民族经济政策
        一、1955年-1977年
        二、1978年-1991年
        三、1992年-2000年
        四、民族经济政策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经济政策
        一、1955年-1975年
        二、1976年-1986年
        三、1986年-2000年
    第三节 两地经济政策比较
        一、政策的相同点
        二、政策的差异点
        三、云南省的民族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四、对两地民族经济政策的思考
    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文化政策
    第一节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1955年-1977年
        二、1978年-1991年
        三、1990年-2000年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文化政策
        一、1955年-1985年
        二、1986年-2000年
    第三节 两地民族文化政策比较
        一、政策的相同点
        二、政策的差异点
        三、云南省民族文化政策经验对河江省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两地的民族教育政策
    第一节 云南省民族教育政策
        一、1955年-1977年
        二、1978年-1991年
        三、1992年-2000年
        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河江省民族教育政策
        一、1955年-1985年
        二、1986年-2000年
    第三节 两地民族教育政策比较
        一、政策的相同点
        二、政策的差异点
        三、云南省的民族教育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小结
第六章 云南省与河江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第一节 云南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一、1955年-1977年
        二、1978年-2000年
    第二节 河江省的民族干部政策
        一、1955年-1985年
        二、1986年- 2000年
    第三节 两地民族干部政策比较
        一、政策的相同点
        二、政策的差异点
        三、云南省民族干部政策对河江省的启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云南少数民族支系,称谓及居住地表
附表二: 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系属
附表三: 云南省四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数表
附表四: 河江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整理项目
附表五: 河江省田野调查说明
后记

(7)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中缅跨境民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现实意义:维护边疆稳定、促进中缅关系进一步发展
        (二) 理论意义: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拓展中缅关系研究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跨境民族与跨境民族问题的研究
        (二) 关于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互动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跨境民族与跨境民族问题
    第一节 跨境民族的概念辨析
        一、跨界民族
        二、跨国民族
        三、跨境民族
    第二节 跨境民族问题
        一、跨境民族问题的界定
        二、跨境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
        三、影响跨境民族问题的因素
第二章 中缅跨境民族问题
    第一节 中缅跨境民族概况
        一、缅甸概况
        二、中缅跨境民族
    第二节 跨境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多重不平衡
        二、跨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第三节 非法移民问题
        一、云南边民外流问题
        二、缅甸非法移民问题
        三、中缅非法移民问题对云南的影响
    第四节 毒品犯罪问题
        一、云南的禁毒形势
        二、缅北毒源地的毒品问题
第三章 中缅在跨境民族问题上的合作
    第一节 中缅的经贸合作与中缅跨境民族问题
        一、中缅经贸合作
        二、中缅经贸合作与中缅民族问题
        三、中缅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缅在非法移民问题上的合作
        一、合作形式
        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第三节 中缅在毒品问题上的合作
        一、合作形式
        二、合作的具体的措施
        三、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一、现阶段中缅跨境民族问题呈现缓和态势
    二、应继续加强中缅在跨境民族问题上的合作
    三、缅甸国内形势对于中缅在跨境民族问题上的合作具有重大影响
    四、中缅经贸合作对于中缅跨境民族问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后记

(10)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发展对整个经济增长的作用
        1.1.2 农业经济增长的地理因素
        1.1.3 农业经济增长的气候因素分析
        1.1.4 农业政策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二章 农业经济增长与空间效应文献回顾
    2.1 农业增长问题
    2.2 经济地理与农业经济增长
    2.3 农业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第三章 经济增长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
    3.1 经济增长模型
    3.2 空间计量方法
        3.2.1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
        3.2.2 经典面板数据分析
        3.2.3 空间自相关分析
        3.2.4 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
        3.2.5 地理加权回归(GWR)
第四章 数据资料与描述性统计
    4.1 数据来源
    4.2 县级变量的选择
第五章 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5.1 空间自相关检验
    5.2 经典面板数据回归估计结果
    5.3 全国空面面板回归估计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6.1 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面板估计-K-NEAREST 权矩阵
    6.2 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边际效应分解-K-NEAREST 权矩阵
    6.3 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面板估计-THRESHOLD 权矩阵
    6.4 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边际效应分解-THRESHOLD 权矩阵
    6.5 小结
第七章 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性分析
    7.1 全国范围内空间收敛性分析
    7.2 东部地区空间收敛性分析
    7.3 中部地区空间收敛性分析
    7.4 西部地区空间收敛性分析
    7.5 东北部地区空间收敛性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8.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加速发展云南省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藏南木林县马铃薯产业扶持政策效果评价研究[D]. 马涛. 西藏大学, 2020
  • [3]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9(24)
  • [4]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研究[D]. 周明利. 大理大学, 2018(01)
  • [5]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D]. 杨艳.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6]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省民族政策比较研究(1955-2000)[D]. PHUNG THI SINH.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论云南省与孟印缅的农业合作[J]. 孙喜勤.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4(04)
  • [9]中缅跨境民族问题研究[D]. 杨得志.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10]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D]. 王金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标签:;  ;  ;  ;  ;  

云南省加快发展马铃薯优势产业座谈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