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莼菜营养成份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月[1](2021)在《莼菜酶解多糖的制备及其在酸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莼菜(Brasenia schreberi)系睡莲科(Nymphaeaceae)莼属(Brasenia)水生植物,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为多糖。目前对莼菜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碱提多糖,而对水提多糖的研究较少。本课题以莼菜为实验原料,通过对碱液提取法、酶液浸提法、热水浸提法三种方法所提莼菜粗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比较,筛选出最佳的莼菜多糖提取方法为热水浸提法;用水提法制备水提多糖,并对其进行酶解工艺优化得到酶解多糖;将水提多糖及其酶解多糖分离纯化后,对其纯化组分的结构特性进行研究;此外,利用莼菜酶解多糖制作多糖酸奶,并研究其对酸奶品质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取方法的筛选本研究利用热水浸提法、碱液浸提法和酶液浸提法从莼菜中提取得到三种粗多糖,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莼菜多糖常见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提多糖(WBSP)得率高,纯度高,抗氧化能力强并具有更完结的空间结构。2.莼菜多糖的酶解工艺研究本研究以W-BSP为实验材料,以降解率为指标,先利用单因素实验对降解酶种类、酶浓度、酶解温度、p H值和酶解时间5个因素进行实验,再利用单因素实验得到的最佳条件进行响应面实验,对多糖酶解工艺进一步优化。利用优化工艺将W-BSP制得酶解多糖(BSP-E),此时W-BSP的酶解率为10.02%。3.莼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本研究先去除多糖样品W-BSP和BSP-E中大部分蛋白质,然后利用DEAE-52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对其进一步纯化,分别得到均一的多糖组分W-BSP-2,BSP-E-1。结合刚果红实验及现代分析仪器(UV、HPLC、FT-IR、GPC‐RI‐MALLS、SEM)对所得精制多糖组分的特征官能团、单糖组成、分子量大小、三螺旋结构等进行研究。4.莼菜酶解多糖酸奶的制作本研究先以BSP-E添加量为研究对象,以发酵过程中酸奶p H值、滴定酸及后熟酸奶的持水力、质构、黏度、活菌数、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多糖对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多糖可增强酸奶的持水力和黏度,增加乳酸菌活菌数。再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进行对多糖添加量、蔗糖添加量以及发酵时间进行研究得到莼菜多糖酸奶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菌粉添加量0.1%、发酵温度42℃、多糖添加量0.15%、蔗糖添加量6%、发酵时间5.5 h时,所得的多糖酸奶品质明显高于对照酸奶。
韩芳[2](2021)在《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莼菜(Brasenia schreberi)为莼菜科(Cabombaceae)多年生水生蔬菜,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多数地区,现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北美和大洋洲东部等地,野生种已濒危,在我国以重庆石柱、湖北利川、四川雷波和浙江西湖四大产区为主。莼菜是中国传统药食兼用植物,富含多糖、蛋白质、多酚、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降血糖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莼菜的研究较为零散,不够深入,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形态解剖、食用等方面,且各方面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对莼菜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较少,莼菜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以我国四大产区莼菜为试验材料,首先筛选出对莼菜黄酮提取效果较好的提取溶剂,其次对莼菜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性、定量分析各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同时对各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进行抗氧化、抑菌活性测定。最后,分析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及含量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的相关性,确定黄酮类物质中主要的抗氧化、抑菌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乙酸乙酯、丙酮、无水甲醇、无水乙醇和蒸馏水5种提取溶剂对莼菜黄酮的提取效果,发现甲醇提取效果优于其他4种提取溶剂,故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对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为:甲醇体积分数90%、液料比40:1(mL:g)、超声时间54 min、超声温度58℃,该工艺下,莼菜总黄酮的提取含量为46.56±0.030 mg/g。(2)通过比较10种大孔树脂对莼菜总黄酮的吸附率与解吸率,发现AB-8型大孔树脂综合效果最优,故选择AB-8型大孔树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莼菜总黄酮的纯化工艺,其结果为:上样浓度0.5 mg/mL、上样流速1.0 mL/min,上样p H=2,洗脱剂用量40 mL,洗脱剂浓度70%,洗脱速率1.0 mL/min,该工艺下,莼菜黄酮粗提物中总黄酮含量由纯化前的6.27%提高到了22.65%,约为纯化前的3.6倍。(3)四大产区莼菜总黄酮含量在20.137±1.658 mg/g~46.593±1.642 mg/g之间,其中,石柱莼菜总黄酮含量最高,利川(43.586±1.397 mg/g)和雷波(28.525±1.741 mg/g)次之,西湖莼菜含量最低。利用12种黄酮类物质标准品,通过HPLC法从莼菜甲醇提取物中共检测到7种黄酮类物质,分别为异鼠李素、槲皮素、山奈酚、圣草酚、木犀草素、红草苷和芹菜素,含量在0.36±0.01 mg/kg~367.53±3.82mg/kg之间,其主要成分为异鼠李素和槲皮素。(4)四大产区莼菜黄酮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在85%和95%以上,对应的半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在0.1055±0.001 mg/mL和0.0543±0.006 mg/mL以下,且对这2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大于抗坏血酸;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在55%和59%以上,对应的半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在0.3233±0.008 mg/mL和0.1824±0.004 mg/mL以下,对这两类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小于抗坏血酸。抗氧化APC指数表明,莼菜黄酮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存在产区差异,其大小顺序为:石柱>利川>雷波>西湖。(5)四大产区莼菜黄酮对5种细菌和4种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抑菌APC指数表明,抑菌活性的产区差异大小顺序为:石柱>利川>雷波>西湖。整体而言,在对细菌的抑菌过程中,除石柱莼菜对大肠杆菌(15.66±0.803 mm)和变形杆菌(13.23±1.358 mm)、利川莼菜对大肠杆菌(13.75±1.894mm)为中度敏感外,其余均为低度敏感;在真菌的抑菌过程中,发现对毛霉和黑曲霉的抑菌活性较强,抑菌率分别在72%和55%以上,对青霉的抑菌活性次之,对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弱,抑菌率在41%以下。最小抑菌浓度(MIC)显示,石柱、利川和雷波3产区莼菜对各菌的MIC值无产区差异,但均小于西湖的MIC值,且对细菌的MIC值整体小于真菌的MIC值,表明细菌对莼菜黄酮的敏感性强于真菌。(6)莼菜黄酮类物质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黄酮及7种黄酮类物质均在抗氧化、抑菌活性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与抗氧化活性间相关系数在0.518~0.997之间,与抑菌活性间相关系数在0.407~0.999之间。抗氧化过程中,总黄酮(r=0.986)、异鼠李素(r=0.966)和红草苷(r=0.979)在DPPH自由基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木犀草素(r=0.997)在羟自由基清除过程中为关键作用因子,总黄酮(r=0.970)及红草苷(r=0.952)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菌过程中,总黄酮、异鼠李素及红草苷3类物质在各种细菌和真菌的抑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槲皮素(r=0.999)、山奈酚(r=0.998)和木犀草素(r=0.991)在变形杆菌的抑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槲皮素(r=0.992)和木犀草素(r=0.999)在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山奈酚(r=0.958)在镰刀菌抑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冉永安,谢淋,龙琼,陈顺清,艾飞,苏向东[3](2020)在《莼菜保健价值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莼菜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本文综述了现阶段莼菜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研究的应用现状,阐述了莼菜在开发应用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莼菜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佳妮[4](2020)在《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体”和“同法”的命题为由,对书画两者的原初渊源和后来相互借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理论阐发和历史探讨。张彦远所谓“书画同体”也就是后来理论家所讲的书画“同源”问题,这一问题的考察构成了书画“同法”的历史根据。本文从书画“同源”的肇始再到“书”与“画”相互借鉴(主要是指画对于书的借鉴)的艺术现象,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审美解读。本文认为,书画同源是指书(字)与画在起源意义上的合一同体和交融未分的原始亲缘关系;书画同法是指书与画艺术二者在笔墨促发和审美意趣上的贯通融合。书画的同源与同法内涵虽然不同,但两者内在的关联和历史演化却是值得探讨的,构成本文的中心内容。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画论中的书画“同源”相关论述作为基本材料,辅之以文字学中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同源”命题的内涵,分别从现实根据,象形原则诸方面论证了书画“同源”作为“同法”的审美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书画“同法”审美建构的历史过程,解读了从六朝到宋元书画“同法”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主要表述为对相关书画理论的剖析);第三部分,围绕着书画“同法”的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印证书画关系在具体作品中的艺术关联和表征;第四部分,从文人写意,美感构成,天地精神和时空节奏等方面对书画“同法”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意蕴作出更为概括的形而上的理论阐发。
李京凌,滕左,韩芳,袁婧,于杰[5](2020)在《四大产区商品莼菜多糖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莼菜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以4大产区商品莼菜嫩叶为实验材料,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莼菜总糖含量,结果显示雷波莼菜的总糖含量最高,为(15.470±0.348)mg/g;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莼菜多糖组成及含量,鉴定出10种单糖成分,主要为半乳糖(36.05%~40.33%)、岩藻糖(14.32%~16.68%)和甘露糖(11.60%~16.35%)。采用DPPH、FRAP、ABTS三种体外抗氧化检测方法测定莼菜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发现莼菜水溶性多糖抗氧化能力强于碱溶性多糖,综合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利川莼菜>石柱莼菜>雷波莼菜>西湖莼菜。相关性分析表明,多糖浓度与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甘露糖等多种单糖具有抗氧化活性。这为我国莼菜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更多的基础数据。
余正平,谢淋,龙琼,陈顺清,冉永安,伍玉娇,苏向东[6](2019)在《莼菜综合应用价值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莼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及药用价值,同时由于含有多糖等抗氧化活性成分,可以作为一种制备肤护品的原料。阐述了莼菜目前的开发应用现状,探讨了其现阶段开发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莼菜深加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滕左,宋春红,于杰[7](2019)在《基于DNA宏条形码的莼菜大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通量测序与DNA条形码结合产生的DNA宏条形码技术(DNA-Metabarcoding),能快速鉴定混合样本中的物种,现已成为检测群类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本试验采用这一方法分析了莼菜大田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10年生土壤中含有最多的真菌种类,多样性及丰富度最高;在属水平上表现为蛙粪霉属、裂梗霉属、酵母属等占优势;群类组成分析显示,种植年限的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有一定的影响;聚类分析中10年与15年生莼菜土壤物种多样性相似度较高.
宁可[8](2019)在《莼菜多糖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抗氧化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多糖。首先,选取原料的成熟大叶样品(M-BS)、嫩叶样品(TL-BS)、茎样品(TS-BS)以及它们提取物M-BSP、TL-BSP、TS-BSP和体外胶质样品(G-BS)等七个样品进行化学组成分析。并对各样品的羟基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和还原能力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体外胶(G-BS)的多糖及多酚含量是所有部位中最高的,故选择G-BS进行PK100膜超滤实验,筛选出分子量小于1000万Da的组分进行柱层析分离实验,并运用乙酰化、气质联用、扫描电镜、差示热量扫描以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对G-BS多糖的高级和一级结构进行解析。本研究为莼菜多糖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G-BS样品中总糖(589.11±11.07 mg/g)和总多酚(175.97±5.13 mg/g)含量丰富,但羟自由基(IC50=3.42±0.12 mg/g)和DPPH(IC50=4.39±0.24 mg/g)和ABTS自由基(IC50=1.66±0.05 mg/g)清除能力并不高。主成分析表明,莼菜体外胶质与莼菜植物体本身有较大区别。通过单糖组成分析发现G-BS的主要含有半乳糖(61.56±3.29 mg/g)、岩藻糖(36.45±0.68 mg/g)和阿拉伯糖(27.08±0.27mg/g),其单糖组成与植物体本身有较大区别。我们选取G-BS进行下一步研究。(2)G-BS经三种超滤膜(PK100、PK50及PK10)超滤得到三个组分。其中PK100组分的抗氧化性能好与其他组分,故我们选择PK100组分(CG-BS)进行后续的纯化分离。CG-BS经过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后得到CG-BS-0、CG-BS-1、CG-BS-2和CG-BS-3四个组分。选取CG-BS-1组分进行Sephacryl S500凝胶柱层析得到CG-BS-1a多糖纯品,冷冻干燥后多糖样品呈白色粉末状。后续实验选取CG-BS-1a样品进行结构分析。(3)通过对CG-BS-1a样品的紫外全扫描表面该样品不含核酸和蛋白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分析表明该样品相对分子质量为1.614×106 Da。CG-BS-1a乙酰化分析表明CG-BS-1a主要含有D-半乳糖,红外光谱(IR)分析初步推断CG-BS-1a可能是一种α-D-吡喃糖型半乳聚糖。经过进一步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等技术解析,结果表明:该多糖是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是以α-1,6-linked连接为主的D-半乳糖组成。最后运用差示量热扫描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它的链构像关系进行的初步的观察,发现该多糖在30-200℃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分子以网状结构为主,结合紧密。
李静华[9](2018)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蔬菜的栽培利用及蔬食文化研究》文中认为饮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诸多食材中,蔬菜所占比重极大。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已经采集草类植物进行果腹充饥。后来随着人类逐渐定居,人们便开始驯化出专供食用的蔬菜。在太湖地区,唐代以前是有人工栽培蔬菜的,加工方式主要有作菹、作羹、吴酸调制等加工手法。在宋元时期,关于蔬菜栽培利用方面的记载颇多,新的蔬菜品种从其他地方引种,并出现专门出售腌藏蔬菜的门店。不同的蔬菜品种已形成不同的加工方式。宋元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加工方式已经非常多样,有作齑、作羹、作鲊、槽食、酱食、蒜食、作干、盐腌菜、磨粉、作饼等,这些蔬菜加工方式为明清时期蔬菜加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为蔬菜栽培技术成熟期,蔬菜从育种、施肥、到灌溉形成体系。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从生产安排、栽培步骤,都因地制宜的进行生产,此外人工干预蔬菜生产,培育成功新的蔬菜品种,以及新传入的蔬菜品种逐渐适应太湖地区的环境。在延长蔬菜供应上,白菜可达到一年三熟,并油菜青菜不会变种。太湖地区蔬蔬菜品种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葵菜等蔬菜品种地位下降,而白菜类蔬菜和芥菜类蔬菜在蔬菜结构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明清太湖地区蔬菜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蔬菜品种增多,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新的蔬菜品种走进人们的生活,不仅促进了富有太湖地域特色的菜品的开发,也为人们的饮食生活添加更多滋味,同时还改善了人们冬春缺乏蔬菜可食的饮食状况,为灾荒时人们的饮食生活提供保障,维持了人们的基本生活。人们对蔬菜的消费又进一步促进蔬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太湖地区经济的发展。蔬菜区域化生产收益颇丰,太湖地区的民众将蔬菜进行加工生产,从而获取收益,新传入蔬菜对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太湖地区蔬菜加工方式在此阶段也有新的发展。不同蔬菜加工时候的处理方式不同,同时加工细节趋向精细化,加工程序不断创新并趋于复杂化。而新增加的蔬菜品种民众根据以前的经验对它们进行加工创新发展。在历史发展中,太湖地区的民众对蔬菜的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并形成体系,使得人们的饮食不断得到丰富。而共同的蔬菜栽培加工与味道体验成为了太湖地区民众的集体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成为人们的集体饮食文化记忆。蔬菜的饮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从简单的食材,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构成了内涵丰富的蔬菜饮食文化。太湖地区蔬菜种类增加不仅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而且蔬食文化也逐渐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同时太湖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种植文化与其他区域相比,沾染了太湖的文化精神,成为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地区的蔬食文化在节俗、宗教祭祀、生产生活中都有涉及。而且太湖地区着名风物对太湖文化产生重要影响。鲈鱼莼菜成为思乡的代名词,笋成为性灵洁净之物,对文人诗画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与素材。
王慧芳,谈如蓝[10](2016)在《莼菜的药用价值与综合开发应用》文中认为莼菜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保健功能,本文通过查阅国内文献,阐述了莼菜的药用价值以及现阶段的开发应用现状,同时对莼菜的开发应用提出展望,并对莼菜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以期为综合开发莼菜资源及深层次的应用提供依据。
二、莼菜营养成份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莼菜营养成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莼菜酶解多糖的制备及其在酸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多糖 |
1.1.1 多糖概述 |
1.1.2 多糖的降解方式 |
1.1.3 多糖的益生活性 |
1.2 莼菜多糖的研究现状 |
1.2.1 莼菜体外胶分离及多糖提取 |
1.2.2 莼菜多糖初步纯化 |
1.2.3 莼菜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含量 |
1.2.4 莼菜多糖的结构 |
1.2.5 莼菜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莼菜多糖提取方法筛选及多糖降解方法优化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莼菜多糖 |
2.2.2 不同莼菜多糖中总糖含量检测 |
2.2.3 不同莼菜多糖中常见杂质检测 |
2.2.4 不同莼菜多糖中三螺旋结构检测 |
2.2.5 不同莼菜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2.6 莼菜多糖制备 |
2.2.7 多糖酶解率检测 |
2.2.8 多糖酶解反应单因素实验 |
2.2.9 多糖酶解反应响应面实验 |
2.2.10 溶解度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莼菜多糖总糖含量结果 |
2.3.2 不同莼菜多糖中常见杂质检测结果 |
2.3.3 不同莼菜多糖的三螺旋结构检测结果 |
2.3.4 不同莼菜多糖的抗氧化能力检测结果 |
2.3.5 多糖酶解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6 多糖酶解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
2.3.7 溶解度试验结果 |
2.4 小结 |
3 莼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莼菜多糖制备 |
3.2.2 脱蛋白质 |
3.2.3 DEAE Cellulose DE-52 离子交换纤维素柱纯化 |
3.2.4 Sephadex G-100 凝胶柱纯化 |
3.2.5 紫外光谱检测多糖 |
3.2.6 多糖中单糖组成检测 |
3.2.7 红外光谱检测多糖结构 |
3.2.8 多糖分子量检测 |
3.2.9 多糖中三螺旋结构检测 |
3.2.10 SEM电镜扫描多糖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离子交换纤维素柱纯化结果 |
3.3.2 凝胶柱纯化结果 |
3.3.3 紫外光谱结果分析 |
3.3.4 单糖组成分析 |
3.3.5 红外光谱(IR)结果分析 |
3.3.6 相对分子量检测结果 |
3.3.7 三螺旋试验结果 |
3.3.8 SEM扫描电镜结果 |
3.4 小结 |
4 莼菜酶解多糖酸奶制作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莼菜多糖的制备 |
4.2.2 莼菜多糖酸奶的制备工艺流程 |
4.2.3 酸奶发酵过程酸度的测定 |
4.2.4 酸奶发酵过程pH值的测定 |
4.2.5 酸奶持水力的测定 |
4.2.6 粘度测定 |
4.2.7 酸奶质构的测定 |
4.2.8 乳酸菌活菌数的测定 |
4.2.9 感官评分 |
4.2.10 单因素实验优化多糖酸奶发酵条件 |
4.2.11 正交实验优化多糖酸奶发酵条件 |
4.2.12 多糖酸奶的指标测定 |
4.2.13 多糖酸奶体外模拟消化 |
4.2.1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浓度多糖酸奶酸度、pH值检测结果 |
4.3.2 不同浓度多糖酸奶持水力检测结果 |
4.3.3 不同浓度多糖酸奶粘度测定结果 |
4.3.4 不同浓度多糖酸奶质构测定结果 |
4.3.5 不同浓度多糖酸奶乳酸菌活菌数测定结果 |
4.3.6 不同浓度多糖酸奶感官评分结果 |
4.3.7 多糖酸奶单因素实验结果 |
4.3.8 多糖酸奶正交试验结果 |
4.3.9 多糖酸奶指标测定 |
4.3.10 多糖酸奶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 |
4.4 小结 |
结论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论文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莼菜概述 |
1.1.1 莼菜的形态学特征 |
1.1.2 莼菜的营养成分 |
1.1.3 莼菜的药理作用 |
1.1.4 莼菜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
1.2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2.1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 |
1.2.2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纯化方法 |
1.2.4 黄酮类化合物检测方法 |
1.3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
1.3.1 体外抗氧化方法概述 |
1.3.2 常用体外抗氧化检测方法 |
1.4 抑菌活性研究方法 |
1.4.1 抑菌活性检测方法概述 |
1.4.2 常见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3.2 提取溶剂的筛选 |
3.3.3 响应面法优化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
3.3.4 大孔树脂对莼菜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
3.3.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测定 |
3.3.6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测定 |
3.3.7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
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
4.1.1 芦丁标准曲线 |
4.1.2 提取溶剂的筛选 |
4.1.3 莼菜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4.1.4 响应面Box-Behnken结果及分析 |
4.1.5 提取工艺的优化与验证 |
4.2 莼菜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
4.2.1 树脂型号的筛选 |
4.2.2 AB-8 型大孔树脂吸附与解吸单因素结果 |
4.2.3 动态吸附正交试验结果 |
4.2.4 动态解吸正交试验结果 |
4.2.5 纯化工艺验证 |
4.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分析 |
4.3.1 四大产区莼菜总黄酮含量比较 |
4.3.2 黄酮类物质标准品HPLC分析结果 |
4.3.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及含量差异 |
4.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 |
4.4.1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自由基清除率比较 |
4.4.2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综合抗氧化活性比较 |
4.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
4.5.1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对细菌的抑菌活性比较 |
4.5.2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对真菌的抑菌活性比较 |
4.5.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综合抑菌活性比较 |
4.5.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4.6 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相关性分析 |
4.6.1 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抗氧化活性间相关性 |
4.6.2 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抑菌活性间相关性 |
第5章 讨论 |
5.1 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
5.2 莼菜总黄酮纯化工艺优化 |
5.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分析 |
5.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 |
5.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创新点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3)莼菜保健价值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莼菜分布概况 |
2 莼菜食用价值 |
2.1 营养成分 |
2.2 保健作用 |
2药用价值 |
3.1 提高免疫力 |
3.2 治疗贫血功效 |
3.3 抗菌消炎作用 |
3.4 防癌作用 |
3.5 降三高作用 |
3.6 儿童保健作用 |
4 结语 |
(4)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主要内容及问题: |
四、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书画“同源”的历史探渊与书画“同法”的逻辑关联 |
第一节 书画“同源”的首倡及其理论演绎 |
第二节 书画“同源”的文字学探讨 |
第三节 画论关于书画审美同构的多种阐释 |
第四节 “象形”原则作为书画“同法”的历史前提 |
第二章 书画“同法”的审美建构 |
第一节 晋唐人物画中的书画“同法”初构 |
第二节 宋代山水画书画“同法”理论的拓展 |
一 郭熙论“人之学画,无异学书” |
二 郭若虚书画“本自心源”说 |
三 韩拙论“书不同体,画不杂揉” |
四 米友仁“心画”论 |
第三节 元明花鸟画书画“同法”互鉴的理论深化与延伸 |
一 赵孟頫论“书画本来同”的转折意义 |
二 夏文彦《图绘宝鉴》与历代书画兼善者的载录 |
三 书法渗透花鸟的“同法”全面展开和提升 |
第三章 书画“同法”的个案考析 |
第一节 赵孟頫花鸟写意中的书法笔气的贯融 |
第二节 倪瓒的山水用笔与书法格调的相映 |
第三节 徐渭草书与花鸟画大写意的互通 |
第四节 董其昌的清润山水与书法平淡风致的相融 |
第四章 书画“同法”的审美价值 |
第一节 书法对文人绘画写意的推助作用 |
第二节 书法题跋与绘画美感的构成 |
第三节 画中兼字透发的天地精神(“一画”) |
第四节 书画互鉴蕴含的时间(宇宙)节奏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四大产区商品莼菜多糖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莼菜多糖的提取 |
1.3.2 总糖含量测定 |
1.3.3 HPLC测定多糖组成及含量 |
1.3.4 抗氧化能力测定 |
1.3.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四大产区莼菜总糖含量分析 |
2.2 四大产区莼菜多糖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
2.2.1 HPLC结果分析 |
2.2.2 多糖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
2.3 四大产区莼菜多糖抗氧化活性分析 |
2.3.1 莼菜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
2.3.2 莼菜多糖FRAP抗氧化能力比较 |
2.3.3 莼菜多糖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
2.3.4 四大产区莼菜多糖抗氧化活性综合评价 |
2.4 莼菜多糖物质组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 |
(6)莼菜综合应用价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莼菜分布及生长条件 |
2莼菜食用价值研究现状 |
3莼菜药用价值研究现状 |
4 莼菜美容价值研究进展 |
5 莼菜的水质净化作用 |
6 结语 |
(7)基于DNA宏条形码的莼菜大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与准备 |
1.2 样品总DNA提取 |
1.3 PCR扩增及测序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1.4.1 原始数据整理、 过滤及质量评估 |
1.4.2 OTU划分和分类地位鉴定 |
1.4.3 Alpha多样性分析 |
1.4.4 分类学组成分析 |
2 结 果 |
2.1 OTU分类学鉴定 |
2.2 Alpha多样性分析 |
2.3 不同年限莼菜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 |
3 结论与讨论 |
(8)莼菜多糖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抗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莼菜概况 |
1.1.1 莼菜的形态特征 |
1.1.2 莼菜的营养成分 |
1.1.3 莼菜的食品加工现状 |
1.1.4 莼菜的其他应用 |
1.2 莼菜的药理作用 |
1.3 莼菜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1 抗肿瘤、抗癌症作用 |
1.3.2 抗氧化作用 |
1.3.3 抗疲劳作用 |
1.4 水生植物多糖的研究概况 |
1.4.1 植物多糖简介 |
1.4.2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
1.4.3 植物多糖的除杂方法 |
1.4.4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
1.4.5 植物多糖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量 |
1.4.6 植物多糖的结构鉴定 |
1.4.7 植物多糖的链构想研究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莼菜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莼菜多糖的提取 |
2.2.2 莼菜多糖的测定 |
2.2.3 莼菜各部位多糖得率的计算 |
2.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5 样品中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2.2.6 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7 莼菜各部位样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2.8 单糖组成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部位莼菜样品的物质含量 |
2.3.2 莼菜各部位样品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2.3.3 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
2.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
2.3.5 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莼菜体外胶质的超滤实验及分离纯化 |
3.1 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超滤法提纯多糖工艺过程 |
3.2.2 莼菜体外胶质均一多糖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三种超滤物的理化性质分析 |
3.3.2 三种超滤物的抗氧化性分析 |
3.3.3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离子交换柱层析结果 |
3.3.4 凝胶柱层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莼菜体外胶质均一多糖的初级结构鉴定 |
4.1 材料和仪器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纯度及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
4.2.2 紫外(UV)全扫描 |
4.2.3 单糖组成分析 |
4.2.4 核磁共振(NMR)分析 |
4.2.5 链构像观察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G-BS-1a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4.3.2 紫外全扫描结果分析 |
4.3.3 CG-BS-1a单糖组成分析 |
4.3.4 CG-BS-1a 红外光谱(IR)分析 |
4.3.5 核磁共振结果分析 |
4.3.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4.3.7 DSC观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CG-BS-1a 的核磁共振图谱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蔬菜的栽培利用及蔬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中国古代蔬菜栽培利用史研究 |
(二) 关于太湖地区蔬菜栽培利用史研究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资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一) 创新之处 |
(二)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明代以前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利用概述 |
一、先秦到唐五代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利用 |
(一) 先秦到唐五代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 |
(二) 先秦到唐五代太湖地区的蔬菜加工利用 |
二、宋元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利用 |
(一) 宋元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 |
(二) 宋元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加工利用 |
第二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引种栽培 |
一、太湖蔬菜栽培生产的发展 |
(一) 蔬菜生产安排 |
(二) 蔬菜栽培过程 |
(三) 新品种培育与新传入蔬菜的栽培 |
(四) 延长蔬菜供应 |
二、太湖地区的蔬菜栽培品种及其变化 |
(一) 几类主要蔬菜的栽培品种 |
(二) 太湖地区的蔬菜品种结构的变化 |
三、太湖地区蔬菜引种栽培的社会影响 |
(一) 影响人们的饮食生活 |
(二) 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 |
第三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加工利用 |
一、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蔬菜的加工利用 |
(一) 叶菜类蔬菜的加工 |
(二) 根菜类蔬菜加工 |
(三) 薯芋类蔬菜加工 |
(四) 其他蔬菜的加工 |
二、明清太湖地区蔬菜加工的发展 |
(一) 加工方式精细化发展 |
(二) 加工步骤出现新的流程 |
(三) 探索新入传蔬菜的加工方式 |
第四章 太湖地区“蔬食文化”的形成及影响 |
一、“蔬食文化”的形成 |
二、太湖地区的蔬食文化的表现 |
(一) 蔬菜与年节食俗 |
(二) 蔬菜与宗教祭祀活动 |
(三) 蔬菜与生活生产 |
三、太湖地区蔬菜文化的意义 |
(一) 成为了地域文化象征 |
(二) 丰富了地域文化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莼菜的药用价值与综合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莼菜的药用价值 |
2 莼菜的开发应用 |
2.1 莼菜的开发应用现状 |
2.2 莼菜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 结语 |
四、莼菜营养成份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莼菜酶解多糖的制备及其在酸奶中的应用研究[D]. 邹月. 西华大学, 2021
- [2]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 韩芳. 西南大学, 2021(01)
- [3]莼菜保健价值及应用研究进展[J]. 冉永安,谢淋,龙琼,陈顺清,艾飞,苏向东. 贵州农机化, 2020(03)
- [4]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D]. 刘佳妮.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四大产区商品莼菜多糖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J]. 李京凌,滕左,韩芳,袁婧,于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01)
- [6]莼菜综合应用价值研究进展[J]. 余正平,谢淋,龙琼,陈顺清,冉永安,伍玉娇,苏向东. 贵州农机化, 2019(03)
- [7]基于DNA宏条形码的莼菜大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J]. 滕左,宋春红,于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9)
- [8]莼菜多糖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抗氧化研究[D]. 宁可.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9]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蔬菜的栽培利用及蔬食文化研究[D]. 李静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10]莼菜的药用价值与综合开发应用[J]. 王慧芳,谈如蓝. 现代食品,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