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德中小企业发展比较

我国英德中小企业发展比较

一、我国与英、德中小企业发展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管宏德[1](2021)在《中金财富证券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璐瑶[2](2020)在《德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歆可[3](2020)在《冷战后德国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研究 ——以跨文化传播模式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处,连接着亚洲与大洋洲,是世界几大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首选之地。冷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地缘战略地位凸显,成为世界大国热门博弈的对象。为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德国利用公共外交来发挥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由于公共外交理论尚未成熟定型,本文借助了跨文化传播中的三种理论模式,即认知模式、行为模式和理解模式分析德国对东南亚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包括关注东南亚的民生需求、侧重培养该地区年轻人对德国的满意度、重视与当地民间社会的双向互动。跨文化传播学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已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应用性,分析三种跨文化传播模式在德国公共外交中的运用,便于中国公共外交认识自身的不足。然而,德国作为西方价值观的传播者之一,近年来积极地在与中国存在地缘战略特殊关系的东南亚国家发挥作用,不免会对中国的舆论环境和对外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对此,中国需要明晰德国对东南亚实施公共外交战略的动机:一是为了东南亚潜力巨大的市场,并争夺东南亚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二是想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满足自身对大国地位的诉求;三是希望平衡中国在该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以维护本国的经济竞争力和抗衡中国的政治制度模式;四是出于对德国外交政策两大支柱——欧盟建设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考虑。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贸、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迅速发展,双边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尽管如此,面对西方发起的“中国威胁论”舆论攻势以及东南亚民意在政府决策中分量的增强,中国有必要通过公共外交化解东南亚民众的误解,在当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而德国公共外交中对跨文化传播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关切民生问题,消减受众不确定性心理;着重培养更具传播能力的东南亚年轻人;在传受双方之间搭建互动平台。借鉴德国经验,有助于中国谋划有利国家形象塑造的外交活动,从而深化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

孙昕玥[4](2019)在《利益的算计: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国素来缺少传统的外交资源。二战后,坚挺的马克、常年居于高水平的出口额和综合经济实力成就了德国的“吸引性权力”。德国重新统一后,德国更是将其经济、金融实力外溢到其他外交政策领域,德国借此推动欧洲的联合、世界贸易自由化和多边主义,并表示要缓和南北矛盾、共同为发展中国家打造发展机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日益走上了世界舞台且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与中国发展好外交关系从而共谋发展,便成为德国内政外交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而经济外交便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题以国际关系的视角,综合了新现实主义的“权力国家”、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贸易国家”和建构主义的“文明国家”理论,对默克尔政府的对华经济外交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本文对二战后德国历任政府的对华经济外交进行了历史回顾。其中既包含两德分裂时期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对华经济外交,还包含两德统一后科尔政府和施罗德政府的对华经济外交。对默克尔之前的德国历届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理念、实施和效益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其次,对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理念进行了分析。由于默克尔政府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较前任政府发生了变化,其对华经济外交的原则和目标也在延续和继承前任政府的同时有所改变。即,在坚持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同时又加强对价值观因素的强调。然后,出于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理念,本文着重介绍了默克尔政府实施对华经济外交的两种形式:合作型经济外交和规制型经济外交。一方面,默克尔政府为获取利益运用其吸引性权力开展对华合作型经济外交;另一方面,默克尔政府出于价值观因素的考量,运用规则制度对华开展规制型经济外交。最后,本文分析了默克尔政府通过上述两种经济外交形式所取得的效益,即巨大的经济收益和多方面的政治效益,同时也分析了规制型对华经济外交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默克尔政府在对华经济外交中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评估,对经济利益与价值观因素的考量,对德国利益与欧盟利益的不断平衡,都是一种对利益的算计。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实际上是综合实现其国家和区域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重要外交手段之一。

柴玲[5](2019)在《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文中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一个广受关注、持续存在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协调中小企业均衡发展、缩小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融资差异,对促进京津冀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增加国家税收总收入、提供更多就业平台有重要意义。作为市场经济中尤为活跃的主体,京津冀中小企业虽然在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融资方面仍然存在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融资效率低等通病。由于担保体系不完善、资本不充足、管理机制不完备等,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仅靠内源性融资渠道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中小企业还需借助银行、股权、抵押担保或其他新兴技术获取外源融资。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改善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优化三地融资结构、改善三地融资环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有重要现实意义。现阶段京津冀中小企业大多借助银行作为首选的外源融资主要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三地中小企业融资规模、束缚其良性运转。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为京津冀地区中小企业开辟了创新融资方式,普惠金融也将利用更完善的金融设施与更低廉的成本帮助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京津冀中小企业获取融资。国家逐步认识到专利与创新的重要性,调拨专项资金帮助和扶持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并为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本文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通过研读并借鉴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综述,对京津冀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加以分析比较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和融资进行界定,依据MM理论、融资顺序理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和金融缺口理论等理论为下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分析介绍了京津冀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方式,通过查找相关数据分析计算并构建图表,得出现阶段京津冀中小企业存在发展不景气、三地融资资源竞争激烈等现状,所以京津冀地区融资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与治理;再次,本文指出京津冀中小企业面临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过高、融资分配效率低、内部人才短缺等困境,通过分析得出造成融资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成长阶段中融资方式的选择不同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企对接困难;最后,京津冀地区通过与在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与治理方面较成功的美国、日本、德国比较,得出我国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比如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融资支持体系,成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打造政银企对接平台等措施来进一步减轻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压力。

张星[6](2019)在《2018江苏省总商会国际合作联谊会耳语同传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江苏省总商会国际合作联谊会”在江苏南京顺利召开。项目报告人作为江苏省工商联外事联络处实习生,担任前期近一个月的会务准备和会时11位嘉宾演讲、国际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及企业参观的口译员。本项目报告基于报告人在此次联谊会项目中所做的中英耳语同传实践,通过分析报告人在口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原因,旨在总结耳语同传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本报告从耳语同传过程中的五个主要问题开始探讨:噪音干扰及译员音量控制;长时间单人工作模式;交际需求;项目术语和百科知识的多样性;以及汉英转换的复杂性。通过查阅前人研究成果及深度思考,报告人总结出了如下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第一,译员应锻炼抗干扰能力;第二,提高对高强度工作的抗压能力;第三,学习相关交际技巧;第四,进行长期积累及专门准备;第五,学会运用适当的口译技巧,如“释义”和“简约”两大原则。这些方法会在报告的主体部分进行详细阐释,希望为口译专业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填补耳语同声传译研究的不足,对耳语同传实践及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王鑫[7](2018)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发展及其长期效应 ——一个量化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业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影响。“七七事变”后,东部沿海省市的工业企业大量迁往西部地区,开启了大后方经济的“黄金时代”。利用各种档案资料,首先梳理了全面抗战以来工业企业内迁的历程,然后在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支撑下对后方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计量模型考察了战时后方工业所带来的长期效应。文章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通过对当局重工业五年计划、三年计划以及内迁工作计划的分析,发现国民党政府对战争形势存在严重的误判。在重工业计划中,湘赣鄂三省被列为核心区域,内迁计划中武汉又是首选目的地。然而,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上述三省很快沦于日军的炮火之下,四川、云南等西部省区成为了后方真正的中心。对形势的误判导致内迁工作在仓促中进行,加大了转移中的经济损失。其二,利用1933年《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核算了206个细分行业的技术效率值,发现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轻工业相对来说更具生产效率。这一结果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缺乏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表现为更少的公营企业),经营轻工业的私有企业有着更好的发展。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为应对战争的需要,政府开始更多的干预经济,后方省市的重工业才得以在这一时段发展起来。这一史实告诉我们,若想违背比较优势发展重工业,国家的主动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其三,根据《后方工业概括统计(1942)》的相关数据,测算了战时后方工业的集聚情况。计算的空间基尼系数值仅为0.055,这意味着战时各产业的集聚度较低,区域分布相对均匀。相比空间基尼系数,θ指数考虑了不同企业的规模特征,我们用其计算的产业集聚度也高与空间基尼系数。然而在细分行业的排序上,两个指标提供了足够的共识,即杂项工业、冶炼工业和金属品工业的集聚程度普遍较高,而机器制造工业、纺织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对后方工业贡献较大的重要行业其区域集聚程度则相对较低。为衡量后方各地区行业的专业化水平,测算了熵指数和Krugman指数,其结果表明后方的省份的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对指标方面(熵指数),湖南、广西和四川的专业化程度最低;相对指标方面(Krugman指数),甘肃、江西和四川的专业化程度则是最低的。其四,利用全面抗战时期后方各省的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一套战时工业企业分布的县域数据,并将其和2000年各县的经济统计数据相匹配,通过计量模型来验证抗战的工业遗产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其回归结果表明,在抗战时期拥有工业企业数量越多的县,在2000年的人均GDP也越高。这意味着战争为大后方的工业发展带来长期影响。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地,我们还发现抗战时期的工业基础可以通过改变初始经济条件和吸引人口迁移来影响长期经济增长。与过去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不同,本文的研究更加注重量化分析,期望通过客观的数据来描述全面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的发展状况,增强定性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已有的历史学文献多关注于事实的考证,而本文的研究则在描述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对后方工业所带来的长期影响的讨论。本文的研究结论反思了比较优势战略。大后方在战时的工业结构明显是违背其比较优势的,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产业政策却可能带来正向效应。对落后国家或地区而言,要想实现工业化,国家主动干预经济仍是一个可能的选项。当然,如何避免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的政府失灵,将会成为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姜珂[8](2017)在《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有近5000万家,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达到了60%,我国外贸出口进项中有68%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税收贡献有近53%,并为我国80%的就业人口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些转变显示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并且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存在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忽视了管理中伦理问题,从而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并陷入伦理困境。因此,要想从根本解决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带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不能单纯地依靠僵化的管理手段,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融入伦理理念,进而实现员工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轨合一。之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伦理困境,是因为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重量不可小觑,由人力资源管理失当所引起的问题已经不单单一个管理上的或企业的问题,而是可能会造成动荡的社会问题。再则,我国想要实现“2025中国制造”的强国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彻,需要社会之中每个成员的配合和付出,而中小企业就是这其中十分庞大且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能够良性运转是各项举措顺利实施的基础。具体到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方向是管理伦理的一个分支,属于更具针对性的应用伦理范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伦理这两个领域理论的延伸和丰富。从现实层面来看,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不仅仅解决了中小企业当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更有助于实现中小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在说明治理国家,方法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仁义之心的引导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安定。其言下之意正好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伦理的关系,那就是二者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门深含伦理理念的学科。其次,笔者对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所遇到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梳理,从观念、制度以及个体层面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具体来说:在观念上表现为义利、公私、个人与集体层面的差异化;在制度上表现为人本关怀缺失、诚信危机、员工发展被忽视、责权利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在个体层面表现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伦理人格的不完善。之后,进一步探讨了造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频频出现伦理失范现象的外因,从经济环境、制约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对外因进行了全方位地解读。再次,结合发达国家即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整合梳理出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构建准则。最后,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准则并结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最终,笔者对中小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进行了展望,即对内实现员工幸福、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以及塑造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对外树立当代中小企业的新标签以及作为“企业公民”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

陈琪[9](2016)在《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持续发展的灵魂。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群体,要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就要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载体作用。佛山市顺德区是中国百强县域,中小企业是顺德民营经济的重要部分;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一直以来,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市场出现的种种乱象也阻碍了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亟待解决。因此,研究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查找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推进顺德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推动顺德区内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为对象,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概念进行界定,并引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构建起研究分析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其次,对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再次,对比分析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服务中介,从法律法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环境营造等方面借鉴先进经验;最后,提出完善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进行业规范运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新政府扶持机制,优化社会资源整合、推动专业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配套建设、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等。

王凯[10](2016)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景下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效率驱动”发展到“创新驱动”还面临着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和“知识悖论”等问题,各创新主体协同生产、获取、扩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弱。近些年,中央政府权力不断下放和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从区域层面研究如何发展产学间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提升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激发和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已成为可能与必需。然而,产学合作或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大多以显性经济指标为导向,主要关注专利授权与合同研究等“知识单向流动”的模式,忽视了合作研究与技术咨询等“知识双向动态流动”的协同创新模式。同时,知识溢出理论忽视了区域制度环境对产学协同创新的重要影响;有关知识网络的研究认识到嵌入性关系是组织间合作行为与交互活动的关键动力,是组织间协同创新的关键机制,但忽视了组织构建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能动性——知识网络能力,也忽视了知识网络还嵌入在制度环境中并受其影响。基于以上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本研究借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大学功能观、知识创新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与嵌入性关系理论、新组织制度理论,以影响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环节——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为切入点,从区域和大学协同演化的视角构建“区域制度环境与大学知识网络能力——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理论逻辑,提出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产学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有哪些要素构成及其如何影响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2)大学知识网络能力有哪些要素构成及其如何影响产学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发展;(3)区域制度环境有哪些要素构成及其如何影响产学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发展;(4)如何从大学和区域政府层面促进大学与区域内企业进行知识协同创新。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开展四个子研究来分析和解决上述研究问题。(1)提出研究命题:基于系统的文献回顾,通过国内外四所大学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制度环境、知识网络能力、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和知识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机制的研究命题——“大学知识网络能力与区域制度环境”和“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分别是“产学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前因”与“后果”;(2)构建理论模型:基于案例研究提出的研究命题,结合文献分析与理论推导以及调研访谈,提出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3)检验理论模型:首先基于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的论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样本数据,然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最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层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数据分析方法,对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4)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与产学合作发展历程的梳理,基于区域制度环境与大学知识网络能力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围绕如何促进产学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根据修正后的理论模型从区域政府和大学两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分析与论证,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对知识协同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质量越高,越有利于提升知识协同创新绩效;(2)大学的知识网络能力对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大学的知识网络能力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构建与发展;(3)区域制度环境在大学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关系机制中起到显着的调节作用,区域制度环境质量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构建与发展;(4)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是促进大学与区域内企业开展知识协同创新的关键途径,发展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既要提高大学知识网络能力,也要提高区域制度环境质量。与“社会网络”、“区域创新系统”、“大学技术转移”和“创业型大学”等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相比,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贡献:(1)通过对知识网络能力、制度环境、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机制的研究,从组织层面丰富与拓展了社会网络理论与嵌入性关系理论;(2)从大学知识网络能力与区域制度环境两方面同时考察影响产学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与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与机制,在中国情境下从更广泛的维度验证了欧美国家一些学者最近提出的有关“知识溢出理论修正的假设”;(3)基于“知识协同创新”的概念,以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为视角,重点研究大学以知识双向动态流动的方式与企业进行知识协同创新的机制,不仅丰富了大学功能观,也发展了大学知识创新的价值实现机制。

二、我国与英、德中小企业发展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与英、德中小企业发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3)冷战后德国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研究 ——以跨文化传播模式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文献评论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
    2.1 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
    2.2 跨文化传播模式简介
    2.3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公共外交
第3章 德国对东南亚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
    3.1 冷战后德国公共外交的历史演进
    3.2 德国对东南亚公共外交的具体实施
        3.2.1 德国对东南亚公共外交平民化
        3.2.2 德国对东南亚公共外交年轻化
        3.2.3 德国对东南亚公共外交当地化
第4章 德国对东南亚开展公共外交的动因
    4.1 东南亚在德国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4.2 德国需要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市场
    4.3 东南亚是德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棋子
    4.4 中国的崛起引发德国担忧
    4.5 德国战略选择受西方盟友影响
第5章 德国对东南亚公共外交对中国的启示
    5.1 从实际需求出发打造民心工程
    5.2 针对年轻群体精准传播文化
    5.3 利用合作互动平台产生共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4)利益的算计: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德国经济外交的研究
        二、关于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关于默克尔时代中德经贸关系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第三节 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界定及其解释框架
        一、经济外交概念
        (一)经济外交概念的提出
        (二)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界定
        二、综合性解释框架
        (一)新现实主义下的“权力国家”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下的“贸易国家”
        (三)建构主义下的“文明国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二战后德国对华经济外交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统一前德国对华经济外交
        一、民主德国对华经济外交
        二、联邦德国对华经济外交
    第二节 统一后的德国对华经济外交回顾
        一、科尔执政时期(1990-1998)
        二、施罗德执政时期(1998-2005)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理念
    第一节 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背景
        一、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机遇
        二、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挑战
    第二节 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原则
        一、以经济利益为主导
        二、以价值观为方向
    第三节 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目标和途径
        一、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目标
        (一)最大化德国的相对收益
        (二)推进中德在全球经济治理上的合作
        (三)促使中国接受并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二、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途径
        (一)双边途径
        (二)欧盟途径
        (三)多边途径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实施
    第一节 合作型经济外交
        一、贸易与投资合作
        二、经济发展援助
        三、财政合作
        四、科技、环保与能源利用领域的合作
        五、中小微企业合作
    第二节 规制型经济外交
        一、保护主义的贸易规制
        (一)贸易救济与技术贸易壁垒
        (二)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策
        二、保护主义的投资审查
        三、对中国技术转让纠纷和知识产权问题的批评
        四、对中国与中东欧、非洲国家合作的指责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效益及影响
    第一节 通过两种经济外交形式所取得的效益
        一、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多方面的政治效益
    第二节 规制型经济外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1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概念
    2.2 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
        2.2.1 MM理论
        2.2.2 融资顺序理论
        2.2.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2.4 金融缺口理论
第三章 京津冀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3.1 京津冀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3.1.1 内源融资是京津冀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来源
        3.1.2 银行是京津冀中小企业主要的外源融资来源
        3.1.3 担保贷款是京津冀中小企业主要贷款方式
        3.1.4 新兴技术拓宽京津冀中小企业的融资道路
    3.2 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3.2.1 京津冀中小企业发展不景气
        3.2.2 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资源竞争激烈
第四章 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
    4.1 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4.1.1 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
        4.1.2 多层次融资需求,低效率分配方式
        4.1.3 内部人才短缺,企业管理落后
    4.2 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
        4.2.1 中小企业成长具有阶段性特征
        4.2.2 信息不对称导致银企对接困难
第五章 美、日、德中小企业融资的做法与借鉴
    5.1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做法与借鉴
    5.2 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的做法与借鉴
    5.3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做法与借鉴
第六章 优化京津冀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加强小企业主体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6.1.1 优化京津冀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机制
        6.1.2 提升京津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6.1.3 注重京津冀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
    6.2 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改善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6.2.1 推进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6.2.2 引导规范民间金融组织发展
        6.2.3 规范整顿互联网借贷平台
    6.3 信用大数据+金融创新,打造政银企对接平台
        6.3.1 应用大数据技术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构建
        6.3.2 加强金融服务创新融资功能
        6.3.3 开展产业融合创新融资新方式
        6.3.4 重点搭建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园区链
    6.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6.4.1 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6.4.2 深化双多边合作机制
        6.4.3 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6.4.4 合理引导京津冀三地人才结构的平衡
参考文献
致谢

(6)2018江苏省总商会国际合作联谊会耳语同传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1.1 Project Description
    1.2 Project Schedule
    1.3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Chapter Two Major Issues,Difficulties and Analysis of Causes
    2.1 Noise Disturbance and Voice Control
    2.2 Long-time single-person Working Mode
    2.3 Communicative Need
    2.4 Diversity in Terminology and Encyclopedic Knowledge
    2.5 Complexity in Chinese-English Conversion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3.1 Improving Disturbance Resisting Ability
    3.2 Enhancing Stress Tolerance for High-intensity Work
    3.3 Learning Communicative Skills
    3.4 Making Long-term Accumulation and Targeted Preparation
    3.5 Applying Appropriate Interpreting Skill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Glossary
Appendix Ⅱ: Original Interpreting Materials
Acknowledgements

(7)全面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发展及其长期效应 ——一个量化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资料与概念界定
        1.3.1 资料
        1.3.2 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史实与因果
    第一节 企业内迁:组织过程、案例和评价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与后方工业兴起
        2.2.1 亲历者的现状研究:政策与事实
        2.2.2 后来者的历史研究:史料整理与评价
    第三节 基于计量方法的因果性研究
        2.3.1 历史事件的长期效应
        2.3.2 对中国历史的量化研究
        2.3.3 冲突与战争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评价与探讨
第三章 全面抗战前的中国工业
    第一节 战前全国工业发展概况
        3.1.1 战前工业的区域分布
        3.1.2 产出情况
        3.1.3 产业结构
        3.1.4 产权构成
    第二节 战前工业的技术效率
        3.2.1 数据与变量
        3.2.2 模型选择
        3.2.3 测算结果
    第三节 全面抗战前的西部工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时工业内迁——基本史实
    第一节 民国政府战前准备及内迁政策
    第二节 兵工企业的内迁
    第三节 民营企业的内迁
        4.3.1 第一次内迁
        4.3.2 第二次内迁
    第四节 内迁的完成与复工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方的工业发展:行业和地域
    第一节 战时的工业发展:行业的视角
        5.1.1 横截面的分析:1942年
        5.1.2 时间序列的分析
    第二节 战时的工业发展:地域的视角
        5.2.1 抗战初期的工业概括
        5.2.2 横截面的分析:1942年
    第三节 产业集聚的比较
        5.3.1 空间基尼系数
        5.3.2 θ指数
        5.3.3 熵指数(SPEC)
        5.3.4 Krugman专业化指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后方工业兴起与长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变量与数据来源
        6.1.1 被解释变量
        6.1.2 核心解释变量
        6.1.3 控制变量
    第二节 实证模型:基准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6.2.1 基准回归
        6.2.2 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分位数回归
    第四节 历史的耦合:三线建设
    第五节 理解工业内迁的长期效应
        6.5.1 改变初始发展条件
        6.5.2 移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意蕴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涵是伦理理念的一种特殊体现
        二、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伦理价值观为内在驱动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以伦理原则为基本标准
        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归宿
        五、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是一种特殊管理伦理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二重属性
        一、功利性与道义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逻辑起点与终点
        二、他律性与自律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前提与保障
        三、利己性与利他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发展的现实归宿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外在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根本:调节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现实升华:优化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个体效应:激励作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内在追求:凝聚作用
第二章 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困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观念层面: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伦理困境
        一、义与利的兼顾失当
        二、公与私的差异化理解
        三、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难以并行
    第三节 制度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伦理困境
        一、相关制度缺乏对人本关怀的现实实践
        二、管理权威陷入诚信危机
        三、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受到阻隔
        四、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分配
    第四节 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之间的伦理困境
        一、管理伦理人格是对人内在品质的特殊诠释
        二、管理伦理人格不完善的现实表现
第三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环境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伦理失调
        二、市场经济行为陷入信仰危机
    第二节 制约机制的原因
        一、相关立法存在漏洞
        二、公共监督能力缺乏强制性
    第三节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自我约束观念的淡薄引发对法律的漠视
        二、“企业公民”意识缺失导致对内外部责任的推卸
        三、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对其发展的阻隔
第四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准则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探求与分析
        一、德国——选人、育人、留人三位一体的管理之道
        二、日本——“家族主义”理念之下的共同发展
        三、德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分析及启示
    第二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理论基石
        一、人性论:人员关怀的伦理构建
        二、需求理论:激励引导的伦理构建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制定的伦理构建
    第三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本理则固——人本原则
        二、公平正义,责权利一统——公正原则
        三、公私兼顾,协同发展——集体原则
        四、和而不同,刚柔并济——和谐原则
第五章 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路径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观
        一、以义利共生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价值前提
        二、以员工利益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发展支点
        三、以共同发展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终极追溯
    第二节 建设合伦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人性化考量
        二、树立以诚信为基础的高层管理权威
        三、为员工提供可持续的、公平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管理模式
    第三节 完善相关的补充机制
        一、优化伦理监督机制实现对管理行为的监管
        二、推行全员参与的伦理教育完善管理伦理人格
第六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愿景
    第一节 对内:育修兼备,实现有温度的长期经营
        一、提升员工在工作之中的幸福感
        二、推进当代工匠精神的重塑与回归
        三、继承与发扬企业家的伦理精神
    第二节 对外:德义并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中小企业标签化的破与立
        二、做优秀“企业公民”肩承社会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
        2.1.2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
    2.2 本研究应用的主要理论
        2.2.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现状
    3.1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概况
        3.1.1 佛山市顺德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与中小企业需求分析
        3.1.2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3.1.3 政府对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扶持的基本情况
    3.2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
        3.2.1 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服务中介建设与发展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服务中介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特点
        4.1.1 德国中小企业服务中介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特点
        4.1.2 美国中小企业服务中介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特点
        4.1.3 日本中小企业服务中介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特点
    4.2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服务中介建设与发展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4.2.1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4.2.2 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
        4.2.3 实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统一
        4.2.4 创造公平公正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良性竞争环境
第五章 完善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5.1.1 加强组织领导,重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
        5.1.2 加快职能转变,推进顺德服务型政府建设
    5.2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进行业规范运行
        5.2.1 制定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行业规范
        5.2.2 完善配套制度,维护市场公平
    5.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新政府扶持机制
        5.3.1 政府扶持“扶弱”重于“择优”
        5.3.2 完善政策引导的系统性与完备性
        5.3.3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5.4 优化社会资源整合,推动专业能力建设
        5.4.1 加强服务平台与优质社会资源协同合作
        5.4.2 引导服务平台专业化分工与错位发展
        5.4.3 推动服务平台与政府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5 完善环境配套建设,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5.5.1 加快网络与数据库建设
        5.5.2 加强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 献
附录
致谢
附表

(10)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景下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说明
        1.3.1 域创新生态系统
        1.3.2 知识协同创新
        1.3.3 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1.3.4 知识网络能力
    1.4 研究设计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5.1 研究情景创新
        1.5.2 关键概念创新
        1.5.3 研究切入点创新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1.1 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2.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
    2.2 知识创新理论与大学功能观
        2.2.1 知识创新的相关概念辨析
        2.2.2 知识创新模式的研究
        2.2.3 大学和产业知识生产模式异质性与融合性的研究
        2.2.4 大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及产学合作问题研究
    2.3 社会网络理论与新组织制度理论
        2.3.1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进展
        2.3.2 网络能力对嵌入性关系影响的研究
        2.3.3 知识网络——社会网络与嵌入性关系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2.3.4 制度环境对社会网络与嵌入性关系影响的研究
    2.4 既有研究现状评述
        2.4.1 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2.4.2 制度环境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2.4.3 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绩效测度
        2.4.4 已有理论及相关研究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3 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1 案例研究的概念与类型
        3.1.2 案例研究的步骤
    3.2 研究方法
        3.2.1 案例选择
        3.2.2 数据收集
        3.2.3 数据分析
    3.3 巴斯克大学与企业知识协同创新的案例
        3.3.1 巴斯克大学简介
        3.3.2 巴斯克大学所处区域的制度环境
        3.3.3 巴斯克大学支持协同创新的治理机制
        3.3.4 巴斯克大学支持协同创新的主要组织模式
        3.3.5 巴斯克大学协同创新的主要成效
    3.4 麻省理工学院与企业知识协同创新的案例
        3.4.1 麻省理工学院简介
        3.4.2 麻省理工学院所处区域的制度环境
        3.4.3 麻省理工学院支持协同创新的治理机制
        3.4.4 麻省理工学院支持协同创新的主要组织模式
        3.4.5 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协同创新主要依托的平台
    3.5 苏州大学与企业知识协同创新的案例
        3.5.1 苏州大学简介
        3.5.2 苏州大学所处区域的制度环境
        3.5.3 苏州大学支持协同创新的治理机制
        3.5.4 苏州大学支持协同创新的主要组织模式
        3.5.5 苏州大学开展协同创新主要依托的平台
        3.5.6 苏州大学协同创新的主要成效
    3.6 浙江大学与企业知识协同创新的案例
        3.6.1 浙江大学简介
        3.6.2 浙江大学所处区域的制度环境
        3.6.3 浙江大学支持协同创新的治理机制
        3.6.4 浙江大学支持协同创新的主要组织模式
        3.6.5 浙江大学开展协同创新主要依托的平台
        3.6.6 浙江大学协同创新的主要成效
    3.7 结果讨论与命题提出
        3.7.1 案例数据编码
        3.7.2 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3.7.3 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
        3.7.4 区域制度环境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3.8 本章小结
4 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4.1 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4.1.1 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变量界定
        4.1.2 内部交流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4.1.3 知识基础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4.1.4 网络导向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4.1.5 组织领导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4.2 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
        4.2.1 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变量界定
        4.2.2 信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4.2.3 承诺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4.2.4 信息共享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4.2.5 联合解决问题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4.3 制度环境对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之间关系机制的调节作用
        4.3.1 管制性要素对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3.2 规范性要素对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3.3 文化-认知要素对知识网络能力与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4 本章小结
5 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问卷设计
        5.1.2 变量测量
        5.1.3 数据收集
        5.1.4 分析方法
    5.2 描述性统计
    5.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1 制度环境
        5.3.2 知识网络能力
        5.3.3 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5.3.4 知识协同创新绩效
    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1 制度环境
        5.4.2 知识网络能力
        5.4.3 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
        5.4.4 知识协同创新绩效
    5.5 知识网络能力与制度环境对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知识网络能力对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影响分析
        5.5.2 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检验
    5.6 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6.1 初始模型构建
        5.6.2 模型初步拟合
        5.6.3 模型修正与确定
    5.7 分析与讨论
        5.7.1 制度环境对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作用机制分析
        5.7.2 知识网络能力对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的作用机制分析
        5.7.3 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对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5.7.4 知识网络能力对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促进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6.1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1.1 区域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6.1.2 大学知识网络能力存在的问题
    6.2 政策建议
        6.2.1 改进区域制度环境的政策建议
        6.2.2 提升大学知识网络能力的政策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研究贡献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贡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与局限
        7.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博士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我国与英、德中小企业发展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金财富证券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评价研究[D]. 管宏德. 兰州大学, 2021
  • [2]德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D]. 王璐瑶. 国防科技大学, 2020
  • [3]冷战后德国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研究 ——以跨文化传播模式为视角[D]. 周歆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4]利益的算计:默克尔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研究[D]. 孙昕玥.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5]京津冀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D]. 柴玲.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9)
  • [6]2018江苏省总商会国际合作联谊会耳语同传项目报告[D]. 张星.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全面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发展及其长期效应 ——一个量化历史研究[D]. 王鑫. 南开大学, 2018(03)
  • [8]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D]. 姜珂.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佛山市顺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研究[D]. 陈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10]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景下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 王凯. 浙江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我国英德中小企业发展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