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实行校对双人质检,确保科技期刊出版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闫杏丽,胡亚敏,张淑艳,张镅[1](2020)在《编辑部严格执行《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若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要求,结合编辑部的实际工作,分别从期刊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和印制质量4个方面论述了编辑部目前所做的工作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力求全面提升本刊的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
张旭[2](2020)在《X丛书出版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出版行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读者需求日益多样化、新兴媒体冲击传统纸质出版物市场份额、国家对出版行业的保护政策逐步弱化等,这就迫切需要在出版机构内部引入更加科学精细的管理模式来提高出版效率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在各行各业中获得广泛应用,将项目进度管理引入图书出版行业,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编制科学合理的图书出版项目进度计划、动态监控出版项目运作过程、发现进度偏差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将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图书生产效率,提升出版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文对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方法、工具在图书出版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以及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结合图书出版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实际情况,梳理了图书出版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现状,论证图书出版引入项目管理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以Q出版社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X丛书出版项目为探究案例进行实证。通过项目规划、任务活动分解、出版活动排序、工期估算、计划评审法绘制进度网络图以及借助Microsoft Project软件编制该丛书项目的出版进度计划等环节,归纳总结出图书出版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流程和一般性编制方法;(3)基于项目进度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本文识别并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然后通过调整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及资源分配等五项具体的进度控制和变更处理措施进行纠偏以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在这个基础上,梳理得到适合出版项目进度管理的动态监控、偏差分析、进度控制的一般方法和应对措施。本文基于项目进度管理、图书出版活动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总结得出在图书出版项目中进行进度计划编制的实施步骤以及出版进度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将项目进度管理的系统方法和工具引入出版项目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出版机构的整体运作和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减少资源冲突和重复工作。这对于缓解出版行业普遍存在的延期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也为出版机构实施创新管理提供借鉴和经验。
杜鸣[3](2020)在《《中国计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计量》创刊于1995年,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计量领域内的权威期刊,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计量》始终以“从内容到形式是一流,从影响到效益是一流,在同类期刊中是一流”四个一流为目标,以宣传贯彻《计量法》为基本宗旨,扎根国内,面向基层,为推动中国计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了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计量》,对《中国计量》在中国计量界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该期刊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学术、科技期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环境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计量事业发展形势剧烈变化过程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关键细节的梳理,引出了《中国计量》诞生的时代意义和所携带着的历史使命。第三章以中国计量事业发展过程的两条主线——计量的法制化进程与计量管理体制的建设为对象,深入分析了作为中国计量事业发展主要阵地的《中国计量》在两条主线的各个发展阶段所扮演着的不同的重要角色。第四章通过挖掘《中国计量》在航空航天、产业计量这两大科研创新领域发展中的贡献,凸显出了《中国计量》对中国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五章以《中国计量》中心,通过对期刊内容的梳理归纳,详实的勾勒出了国家颁布《“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与行动》这一重大战略的全面情况,包括其发布的背景、国内计量界早期的应对举措以及发布几年间的合作进展等。
王晓园[4](2019)在《工作嵌入视角下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力资源是现代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员工拥有出版企业关键的智力资产,因此,员工流动一直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也是出版企业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出版企业承担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等重任,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和机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利于出版企业员工的发展。为保证我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改革顺利进行,理应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撑。虽然当前国外已有一些相关研究,但由于国外的市场经济环境、产权所有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劳动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等均与我国不完全相同,因此这些研究对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的指导意义不大。再加上国内又缺乏以出版企业为对象的系统性研究,所以本文以我国出版员工流动为研究主题,以期为我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些许借鉴。围绕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这一研究问题,借助工作嵌入理论、场景理论、匹配理论、可雇佣能力理论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扎根理论、深度访谈等方法,本文首先研究员工流动的内涵、效应、影响因素以及员工流动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其次,识别影响出版企业员工流动的关键因素,并在工作嵌入视角下将影响因素进行凝练,构建起出版企业员工流动理论模型;然后分别构建我国出版企业员工在工作联系、组织匹配、工作牺牲、社会联系、环境匹配、职外牺牲等6个维度与流动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理论关系进行验证。最后,结合理论关系对验证结果进行讨论,并立足相关讨论揭示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据此结合我国出版企业所处的体制环境,提出我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本文研究发现,工作联系有利于降低员工流动倾向,其中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对员工流动具有明显负向影响;而良好组织氛围和同事关系只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员工流动。组织匹配对流动倾向作用并不显着,与理论预期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培训、经验积累、发展前景对员工流动有显着负向影响,薪酬待遇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动倾向有显着负向影响。领导能力理念、领导品格、管理制度、兴趣能力、组织平台、工作压力、自我价值对员工流动没有显着影响。工作牺牲起到了削弱员工流动的作用,与其他工作牺牲要素相比,社会资源对员工流动具有明显负向影响,是阻碍离职的一道重要屏障;离职产生的经济损失对员工流动的作用基本失效,而内部提报重用机会的获得对员工流动没有显着影响。社会联系对流动作用基本实现预期,照顾孩子对员工流动有显着负向影响,考虑配偶及父母对员工流动的影响不明显,亲属朋友对员工流动影响的假设基本得到验证。环境匹配对员工流动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社会环境因素与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显着负相关,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则基本失效。职外牺牲对员工流动的负向影响基本成立,单位编制、附属福利和个人主观愿望可显着负向影响员工流动,而城市户口对员工流动没有显着影响。本文认为现代出版企业员工通常都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重视自我发展,渴望广阔的成长空间,这是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切入口,需要管理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在职在岗培训、终身学习等福利,制定有吸引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以人为本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多重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政企沟通,理顺与政府关系。本研究结论为出版企业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了一定依据,对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优化出版企业员工成长环境、提升组织对核心人才的凝聚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拓展了工作嵌入理论并深化了我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空间。
杨弘[5](2019)在《兼顾出版前后的学术期刊审读体系建设——以《应用生态学报》编辑工作流程为例》文中指出审读是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出版界持续关注的课题。文章以《应用生态学报》编辑工作流程为例,提出了兼顾出版前后的学术期刊审读模式。刊前审读主要包括:严格执行编辑的审读职责、准确解读专家的审读意见、深刻认识刊前审读会的重要意义;刊后审读主要包括:重视行业或主管部门的审读结果、建立编辑部延伸审读机制、鼓励读者参与审读。
张庆旺[6](2018)在《数字出版新形势下石油工业出版社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国内出版业发展的“领头羊”,给传统出版企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迫使所有传统出版企业纷纷走上数字出版转型之路。本文运用文献检索、比较分析、专家评分、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企业运作模式、盈利模式的影响,并通过对多家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发展策略的调研分析,总结出了数字出版发展策略选择的因素指标和类型划分。通过对石油工业出版社的资源条件、经营指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匹配度分析,得出了石油工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并从经营成本、经营利润、市场份额等方面对发展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同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霍振响,屈李纯,李小平[7](2017)在《科技论文二校样审读中发现的问题及思考》文中认为科技期刊编校合一模式下,责任编辑任务重,二校样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实行二校样交叉审读有助于将错误消灭在付印前,提高出版物质量。本文对多年来二校样审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和实例分析,探讨编校加工的原则、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为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和期刊出版质量提供参考。
陈绍选,姜小兰,刘运飞[8](2014)在《《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30周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和期刊质量,在创刊30周年之际,回顾了期刊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期刊定位、栏目设置、出版周期、封面及版式设计、期刊数字化、编辑流程现代化、网络出版、电子发行以及读者、作者群等方面,阐述了期刊发展变化情况。介绍了期刊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被中文核心期刊遴选,以及获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总结了刊物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发挥期刊为长江流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作用、加强编委会及编辑部建设、加强计划组稿工作、严把审稿关、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加快编辑工作现代化和期刊数字化进程等方面的办刊经验。提出了期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探讨了解决途径,同时对期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耀铭[9](2013)在《关于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对于中国报刊界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2012年,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界来说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有两件事作为标志:第一件事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根据《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暂行)》,6月公示了第一批100家入选名单,每种每年40万元,"通过有重点、持续
向清华,方海,周雨思[10](2012)在《新创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是学术界和期刊编辑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科学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优秀编辑人才的缺乏、学术期刊缺乏运营能力和学术评价机制混乱等客观条件,成熟的期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期刊质量,主要包括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核心作者群、建立高素质的审稿专家队伍、组建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和吸引有见地的读者等,这些措施对于新创学术期刊具有指导性,但却缺少针对性。新创期刊质量建设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树立小而专精的理念,避免传统期刊大而全的误区,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三是走开放与合作之路,以在短时期内提升期刊质量,扩大影响力。
二、认真实行校对双人质检,确保科技期刊出版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真实行校对双人质检,确保科技期刊出版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编辑部严格执行《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若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质量方面 |
1.1 提高稿源质量的措施 |
1.2 审稿制度的完善 |
2 编校质量方面 |
2.1 编校制度 |
2.2 编辑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
3 出版形式质量方面 |
4 印制质量方面 |
5 结束语 |
(2)X丛书出版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图书出版项目的特征及管理过程 |
2.1.1 图书出版项目的特征 |
2.1.2 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 |
2.2 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
2.2.1 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 |
2.2.2 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 |
2.2.3 项目进度控制的过程 |
2.2.4 项目进度管理的常用方法 |
第3章 X丛书出版项目的进度计划编制 |
3.1 X丛书出版项目简介 |
3.2 X丛书出版项目的主要特点及整体规划 |
3.2.1 项目的主要特点 |
3.2.2 项目的整体规划 |
3.2.3 项目部成立和项目实施 |
3.3 X丛书出版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
3.3.1 定义活动并创建WBS |
3.3.2 明确责任分配矩阵 |
3.3.3 排列出版活动顺序 |
3.3.4 估算项目活动工期 |
3.3.5 利用PERT法绘制网络计划图 |
3.3.6 利用Microsoft Project软件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
第4章 X丛书出版项目的进度控制 |
4.1 X丛书出版项目进度控制概述 |
4.1.1 进度控制的目标 |
4.1.2 进度控制的原理 |
4.1.3 进度控制的依据 |
4.2 进度控制的保障措施 |
4.2.1 组织保障 |
4.2.2 信息保障 |
4.2.3 制度保障 |
4.3 X丛书出版项目进度控制的偏差分析 |
4.3.1 进度的动态监控 |
4.3.2 图书出版项目常见偏差问题 |
4.3.3 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识别 |
4.4 项目进度控制措施与结果 |
4.4.1 控制进度偏差的措施 |
4.4.2 进度控制结果 |
4.4.3 进度控制评价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历史分析法 |
第二章 《中国计量》的历史演变 |
2.1 期刊简介 |
2.2 创刊背景 |
2.3 《中国计量》历史发展 |
2.3.1 第一阶段:1995 年~2005年 |
2.3.2 第二阶段:2006 年~2018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计量》与中国计量的法制化进程、中国计量管理体制的建设 |
3.1 《中国计量》与中国计量的法制化进程 |
3.1.1 推进计量法制化体系建设宣传的重要“发声口” |
3.1.2 助力实施“390”计划及计量法修订的“推进器” |
3.1.3 彰显中国法制化体系精细建设的“里程表” |
3.2 《中国计量》与中国计量管理体制的建设 |
3.2.1 国家计量管理法规宣传的主阵地 |
3.2.2 国家计量管理体制建设飞速发展的跟踪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计量》与中国科研的自主创新 |
4.1 《中国计量》与航空航天的自主创新之路 |
4.1.1 《中国计量》与航天事业的结缘 |
4.1.2 《中国计量》与航天计量的宣传及科学普及 |
4.2 产业计量的开拓之路 |
4.2.1 中国产业计量萌芽的助力者 |
4.2.2 中国产业计量发展问题的“晴雨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计量》与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化进程 |
5.1 《愿景》诞生的背景 |
5.1.1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所面临的障碍 |
5.1.2 中国计量界的应对举措 |
5.2 《愿景》下中外计量多领域合作现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4)工作嵌入视角下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员工流动效应 |
1.2.2 员工流动影响因素 |
1.2.3 员工流动传统理论模型 |
1.2.4 工作嵌入与员工流动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出版企业 |
2.1.2 员工流动 |
2.1.3 员工流动机理 |
2.1.4 工作嵌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工作嵌入理论 |
2.2.2 场景理论 |
2.2.3 匹配理论 |
2.2.4 可雇佣能力理论 |
2.3 本文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出版企业员工流动理论模型建构 |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识别 |
3.1.1 方法选择 |
3.1.2 数据搜集 |
3.1.3 资料编码分析 |
3.2 扎根结果分析 |
3.2.1 工作联系 |
3.2.2 组织匹配 |
3.2.3 工作牺牲 |
3.2.4 社会联系 |
3.2.5 环境匹配 |
3.2.6 职外牺牲 |
3.3 理论模型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 |
4.1 研究假设 |
4.1.1 工作联系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
4.1.2 组织匹配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
4.1.3 工作牺牲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
4.1.4 社会联系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
4.1.5 环境匹配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
4.1.6 职外牺牲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
4.2 研究设计 |
4.2.1 问卷编制 |
4.2.2 变量设计与测量 |
4.2.3 样本选择 |
4.2.4 数据收集 |
4.3 数据分析与结果 |
4.3.1 信效度检验 |
4.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相关分析 |
4.3.4 多元回归分析 |
4.3.5 结果汇总 |
4.4 本章小结 |
5 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果讨论 |
5.1.1 工作联系有利于降低员工流动倾向 |
5.1.2 组织匹配对员工流动作用不显着 |
5.1.3 工作牺牲起到削弱员工流动的作用 |
5.1.4 社会联系对员工流动有明显负向影响 |
5.1.5 环境匹配各因素对员工流动影响存在差异 |
5.1.6 职外牺牲对员工流动的负向影响基本成立 |
5.2 理论模型修正 |
5.3 建议对策 |
5.3.1 充分满足知识型员工需求,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
5.3.2 合理定位绩效考核指标,注重多重激励 |
5.3.3 积极利用行业政策,理顺与政府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6 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兼顾出版前后的学术期刊审读体系建设——以《应用生态学报》编辑工作流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版前之“审” |
(一) 严格执行编辑的审读职责 |
(二) 准确解读专家的审读意见 |
(三) 深刻认识刊前审读会的重要意义 |
二、出版后之“读” |
(一) 重视行业或主管部门的审读结果 |
(二) 建立编辑部延伸审读机制 |
(三) 鼓励读者参与审读 |
三、结束语 |
(6)数字出版新形势下石油工业出版社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化时代背景 |
1.1.2 出版产业变革背景 |
1.1.3 企业发展战略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 |
2.1 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 |
2.2 国外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 |
2.3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 |
第3章 数字出版对石油工业出版社带来的影响分析 |
3.1 石油工业出版社简介 |
3.2 数字出版对石油工业出版社运作模式的影响 |
3.2.1 石油工业出版社的现有运作模式 |
3.2.2 数字出版对石油工业出版社主要运作环节的影响分析 |
3.2.3 数字出版背景下石油工业出版社的运作模式 |
3.2.4 两种运作模式的对比分析 |
3.3 数字出版对石油工业出版社盈利模式的影响 |
3.3.1 石油工业出版社的现有盈利模式 |
3.3.2 数字出版对石油工业出版社利润获取方式的影响分析 |
3.3.3 数字出版背景下石油工业出版社的盈利模式 |
3.3.4 两种盈利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4章 石油工业出版社应对数字出版新形势的发展策略 |
4.1 传统出版社应对数字出版策略的调研分析 |
4.1.1 传统出版社的主要应对策略及其类型划分 |
4.1.2 传统出版社应对策略的选择依据分析 |
4.1.3 传统出版社应对数字出版策略的实施效果分析 |
4.2 石油工业出版社应对数字出版的策略分析 |
4.2.1 策略选择的依据 |
4.2.2 不同类型策略与石油工业出版社的匹配度分析 |
4.2.3 石油工业出版社应对数字出版的策略选择 |
4.3 石油工业出版社应对数字出版的策略实施 |
4.3.1 组织机构保障 |
4.3.2 技术保障 |
4.3.3 考核机制保障 |
4.3.4 运作模式保障 |
4.4 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
4.4.1 经营成本评估及变化分析 |
4.4.2 利润评估及变化分析 |
4.4.3 市场份额评估及变化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科技论文二校样审读中发现的问题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校样审读中发现的常规问题 |
(一) 错别字 |
(二) 图表问题 |
(三) 同一项目全文不一致问题 |
(四) 参考文献着录问题 |
二、二校样审读中发现的少见问题 |
(一) 生产常识错误 |
(二) 专业常识错误 |
(三) 逻辑常识错误 |
(四) 生活常识错误 |
三、对二校样审读工作的思考 |
(一) 熟读出版行业各种标准规范, 掌握基本业务知识 |
(二) 熟练掌握基本的编校原则, 夯实语言功底, 提高编校质量和效率 |
(三) 功夫在“诗”外, 重点做好二校前的编校工作 |
(四) 尊重审读编辑劳动, 慎重对待审读编辑提出的问题[15] |
(8)《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30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期刊概况 |
2 期刊创刊与定位 |
2.1 创刊背景 |
2.2 期刊的定位 |
3 期刊发展变化情况 |
3.1 出版周期及页码变化 |
3.2 栏目设置及变化 |
3.3 作者群、作者地区、作者机构及作者职称变化 |
3.4 期刊订阅、发行变化情况 |
3.5 期刊主要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 |
4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
4.1 发挥期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
4.2 突出期刊长江特色及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特色 |
4.3 发挥期刊为长江流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作用 |
5 加强编委会及编辑部建设 |
5.1 领导关怀和支持是办好《院报》的重要保证 |
5.2 充分发挥编委会在办刊中的作用 |
5.3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
6 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期刊整体质量 |
6.1 加强计划组稿工作 |
6.2 严格把好审稿关 |
6.3 认真做好编辑、校对、质检、审读工作 |
6.4 扩大对外交流、增加英文图表名及参考文献为了扩大对外交流, 增加国外读者的可读性, 在 |
6.5 换封面、改版式 |
6.6 提高编辑现代化水平, 加快期刊数字化进程 |
6.7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 |
7《院报》历年取得的成绩 |
7.1 获奖情况 |
7.2 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
7.3 被遴选为中文核心期刊情况 |
7.4 其他收录情况 |
8《院报》存在的不足 |
8.1 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稿件不足 |
8.2 论文报道时差偏长 |
8.3 编辑队伍高级人才偏少 |
9 今后努力方向 |
9.1 保持期刊特色, 不断提高刊物整体质量 |
9.2 加快知识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期刊电子化建设 |
9.3 加强焦点、热点问题科研成果的报道 |
9.4 加强与大型出版集团合作, 提高期刊影响力 |
(9)关于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企改制与发展模式 |
二、学术评价与期刊自律 |
三、数字挑战与编辑重塑 |
四、特色栏目与特约主持 |
五、全程策划与引领学术 |
六、问题意识与专题研究 |
七、学术争鸣与主编胆识 |
八、培养新人与鼓励新说 |
九、改进文风与关注时代 |
(10)新创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客观环境 |
2 学术期刊改善质量的措施 |
2.1 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核心作者群 |
2.2 建立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
2.3 建立优秀的审稿队伍 |
2.4 培养优秀的读者群 |
3 新创期刊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 |
3.1 树立小而精专的办刊理念 |
3.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
3.3 走开放与合作之路 |
4 结语 |
四、认真实行校对双人质检,确保科技期刊出版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编辑部严格执行《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若干措施[J]. 闫杏丽,胡亚敏,张淑艳,张镅. 学报编辑论丛, 2020(00)
- [2]X丛书出版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张旭. 青岛大学, 2020(01)
- [3]《中国计量》研究[D]. 杜鸣.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工作嵌入视角下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机理研究[D]. 王晓园. 武汉大学, 2019(06)
- [5]兼顾出版前后的学术期刊审读体系建设——以《应用生态学报》编辑工作流程为例[J]. 杨弘. 传播与版权, 2019(02)
- [6]数字出版新形势下石油工业出版社的发展策略研究[D]. 张庆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 [7]科技论文二校样审读中发现的问题及思考[J]. 霍振响,屈李纯,李小平. 今传媒, 2017(10)
- [8]《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30周年回顾与展望[J]. 陈绍选,姜小兰,刘运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10)
- [9]关于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几个问题[J]. 张耀铭. 云梦学刊, 2013(04)
- [10]新创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J]. 向清华,方海,周雨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