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性能的发现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原绍刚[1](2016)在《依靠科技创新 提高品牌竞争力》文中研究表明品牌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加入WTO后,我国种业的竞争已经从品种、质量、网络的竞争发展到品牌的竞争。在种业市场激烈竞争中,登海种业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出了民族种业的名牌,探索出一条适合民营种企发展的民族种业发展之路。"登海"
王冲[2](2016)在《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普通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筛选出在产量、品质、抗性、农艺性状等方面表现都优良的组合,本文以华农866、锦华50、德育977、吉农大688等近几年来通过国家审定并适合在天津春玉米区种植的3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结合国家玉米品种推荐审定标准,构建出了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组配的149个新组合进行了评价。本文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国家玉米品种推荐审定标准,构建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产量、抗性、品质、农艺性状和生育期共5个;二级指标包括抗倒性、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外观品质、株型、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茎秆强度、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成株叶片数、空秆率、雄穗表现和苞叶长短共16个;三级指标包括倒伏率、倒折率、抗丝黑穗病、抗茎腐病、抗瘤黑粉病、抗叶斑病、抗玉米螟、容重、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酸含量、赖氨酸含量、果穗形状、穗长、穗粗、秃尖长、粒型、果穗整齐度共18个。具体如下:一级指标:产量≥650kg/667m2或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5%;品质优良;抗逆性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好;生育期适中(120天左右)。二级指标:各营养成分含量高;外观品质优良;商品品质好;抗倒性、抗病性和抗虫性强;抗旱或较抗旱;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植株高度适中(192-251cm);植株穗位高度适中(59-114cm);无空秆;茎秆强度强或中等;成熟后籽粒含水量低、脱水速率快;雄穗分枝少、花药花粉量足;苞叶长度适当。三级指标:倒伏倒折率之和≤8%;丝黑穗病发病率≤3%;茎腐病发病率为0;瘤黑粉病发病率为0;无叶斑病;玉米螟发病率为0;粗淀粉含量≥69%;粗蛋白含量≥8.0%;粗脂肪含量≥3.0%;赖氨酸含量≥0.40%;容重≥660g/L;筒形果穗;穗长≥17cm;秃尖长<1cm;马齿型或半马齿型籽粒;果穗整齐度一致;无虫咬伤。本研究在对2014年组配的149个新组合的产量、品质、抗性、农艺性状和生育期等性状调查测定的基础上,用上述构建的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了评价,最终筛选出优良组合16个。
卞文志[3](2016)在《“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情系一粒种》文中指出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公开发布了"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此次公布的"时代楷模",全国仅有两人,其中一人就是李登海。李登海现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40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增加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闻之[4](2015)在《“时代楷模”李登海:今生情系一粒种子》文中研究说明今年9月25日,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公开发布了"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此次公布的"时代楷模",全国仅有两人,其中一人就是李登海。李登海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早在20多年前,本刊记者就对李登海进行过采访报道。如今,他仍然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选育
朱宇[5](2015)在《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性能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对其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改进,是我国科研的重点项目,我国在这条路上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并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紧凑型玉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发出来的,其相对于平展型玉米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基于此,通过将两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了紧凑新玉米的整体优势,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宋逊风[6](2014)在《开创育繁推一体化高产路——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文中研究指明与其他农业科学家不同的是,李登海自力更生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的民营种子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其他科研院所不同的是,他创建的杂交玉米研究院花的不是国家财政的钱,多年来都是自己拿钱搞科研攻关。
宋逊风[7](2014)在《开创育繁推一体化高产路——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文中指出与其他农业科学家不同的是,李登海自力更生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的民营种子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其他科研院所不同的是,他创建的杂交玉米研究院花的不是国家财政的钱,多年来都是自己拿钱搞科研攻关。李登海,他是农民出身的着名农业科学家,又是着名企业家;他是成果卓着的育种家,又是着名的栽培学家;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农委委员,也曾是全国人大常委,然而他的立身之本、事业之基却是中
杨虎[8](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潘书民,姜宏德,姜健彬[9](2010)在《李登海: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文中研究表明李登海说:"回顾我这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研究,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极限,确定了中国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新方向,率先选育出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从选择这一行的那天起,李登海不间断地"拱"了39年玉米地。他不停息地努力向前冲,向上冲,冲出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39年,李登海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
姜源[10](2009)在《李登海:从农民到科学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9月,李登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0月1日,他还在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李登海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
二、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性能的发现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性能的发现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依靠科技创新 提高品牌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创新塑造公司品牌,登海种业核心竞争力显着增强 |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高登海种业品牌含金量 |
(2)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玉米育种的历史与现状 |
1.1.1 玉米育种历史 |
1.1.2 玉米育种现状 |
1.2 玉米高产稳产育种 |
1.3 玉米抗性的研究 |
1.3.1 丝黑穗病 |
1.3.2 茎腐病 |
1.3.3 瘤黑粉病 |
1.3.4 叶斑病 |
1.3.5 玉米螟 |
1.3.6 抗旱性 |
1.4 玉米品质的研究 |
1.4.1 营养品质 |
1.4.2 商品品质 |
1.4.3 外观品质 |
1.5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
1.6 玉米新组合评价筛选的研究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8 本研究的整体思路 |
第二章 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产量指标的确定 |
2.2.2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品质指标的确定 |
2.2.3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抗性指标的确定 |
2.2.4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农艺性状指标的确定 |
2.2.5 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生育期的确定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性的评价 |
3.2.2 产量的评价 |
3.2.3 品质的评价 |
3.2.4 农艺性状的评价 |
3.2.5 生育期的评价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讨论 |
3.3.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5)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性能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育种目标探索实践 |
2 紧凑型玉米高产形态及生理特点 |
3 紧凑型玉米推广 |
(6)开创育繁推一体化高产路——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纸报告激发赶超世界纪录的雄心 |
8年攻关找到了产量上不去的原因 |
32年创新确立了紧凑型玉米高产的道路 |
首创国内育繁推一体化的民营种企 |
(7)开创育繁推一体化高产路——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纸报告激发赶超世界纪录的雄心 |
8年攻关找到了产量上不去的原因 |
32年创新确立了紧凑型玉米高产的道路 |
首创国内育繁推一体化的民营种企 |
(8)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
二、玉米种子工程 |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性能的发现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依靠科技创新 提高品牌竞争力[J]. 原绍刚.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6(Z2)
- [2]普通玉米新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 王冲. 天津农学院, 2016(10)
- [3]“时代楷模”李登海:一生情系一粒种[J]. 卞文志. 华人时刊, 2016(06)
- [4]“时代楷模”李登海:今生情系一粒种子[J]. 闻之. 农村青年, 2015(11)
- [5]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性能的探索研究[J]. 朱宇. 北京农业, 2015(06)
- [6]开创育繁推一体化高产路——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J]. 宋逊风. 种子世界, 2014(08)
- [7]开创育繁推一体化高产路——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J]. 宋逊风. 农村工作通讯, 2014(11)
- [8]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9]李登海: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J]. 潘书民,姜宏德,姜健彬. 走向世界, 2010(25)
- [10]李登海:从农民到科学家[J]. 姜源. 中外企业家, 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