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在太原汾河地下防渗墙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菅超[1](2021)在《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自2017年以来,太原机场迅速发展,对机坪有着更多的需求量。因此,太原机场决定增建机坪。机坪场道工程属于民航建设项目,具有其特殊性,对项目工期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对于机坪结构层施工而言,基层和面层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均已较为成熟,工期可压缩性不强,但垫层的地基处理技术相对前两者而言,工期的可压缩性较强,且施工方案的选择对工期长短影响较大。因此,为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际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较2015年项目立项时抬升2.1m~2.4m,这使得原设计使用砂砾石换填处理后地基的部分力学参数无法满足民航建设要求。这种地基如果作为基础下持力层,则道面结构层作为地基附加压力较湿陷起始压力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机坪极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进而恶化为板块错台,容易造成飞机轮胎割裂等事故,有极大的运行风险。因此,选择新建机坪的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该在做好防水处理措施的前提下,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针对上述的地基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场地内地基进行室外实地勘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钻孔、探井、标准贯入试验、自重湿陷系数试验、湿陷起始压力试验、直剪试验、渗透试验等,以此对地基的湿陷性、均匀性、稳定性和天然地基承载力等方面做地质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天然地基为软土地基,地基承载力不足以建设机坪,土体具有轻微湿陷性,且深受地下水上升影响。针对此问题,本工程分别采取场内外设置排水设施、结构层添加防水层等防水措施;同时为了提高结构层强度,采用高强度干性混凝土及薄弱处加筋的设计方案。(2)筛选出国内外针对软弱地基几种成熟的处理方法,分别为强夯法、冲击碾压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灰土挤密桩、高压旋喷桩、碎石挤密桩、CFG桩、换填垫层法等9种方法,并根据其施工特点及机场不停航施工要求工期短和机械限高等比选指标选取了换填垫层法和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方法。(3)根据施工现场观测到的地下实际水位和地质情况,分别设置了1.0m、1.2m、1.5m等3种不同换填厚度的试验区,然后采用静载荷试验、灌水法、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来检测不同换填深度下的地基承载力、固体体积率、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并与民航建设规范的规定参数做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换填厚度为1.2m。利用冲击沉降观测及工后自然沉降观测确定最佳冲碾遍数为20遍,并对换填材料做颗粒分析以验证其级配适用性。(4)对拟定的三种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并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实地观测、平整度试验、表面纹理深度试验、抗折试验、劈裂试验、钻芯取样等方法从表面观感、道面强度、隔水性三个方面对本次地基处理及整个工程质量进行评价,验证方案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本工程施工场地紧邻运行中机坪,为保证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整个施工过程全部采用不停航施工的方式,对施工方案中人员、设备、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在国内机场建设中也不常见。所采用的换填垫层法与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工期短、施工工艺简单,而且两种处理方法综合治理的处治方案在机场施工领域并不多见,为北方机场在类似软弱地基上进行快速施工时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案例,并为研究机坪、跑道、滑行道等特殊承压道面的受力特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熊奔[2](2020)在《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文中提出地基处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地基条件,提高建筑基地的物理以及力学性能,增强整体强度、改善剪切特性、减少地基沉降,增强防渗效果等,从而满足工程的需要,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桐子林工程坝址所处区域岸坡较陡峻,地质条件差,尤其是上游围堰左堰肩覆盖层,属于软弱地基且厚度深达90m,防渗难度大,同时整个防渗工程施工工期仅为4个月,工期较为紧张,如何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难度较大。基于此,本文针对桐子林水电站工程的具体特点,围绕桐子林水电站围堰防渗方式进行了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坝址处的地质以及水流情况,对其围堰防渗轴线进行研究并提出比选方案,选择出经济合理的防渗轴线,即从左导墙沿着垂直右岸方向出发,在河流中心处折向S214线公路涵洞,又从S214线改建公路涵洞处转弯,沿着铁路涵洞垂直向山体延伸,形成一条防渗轴线。(2)结合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左堰肩地质条件以及达到的目的要求,在传统软弱地基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将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灌浆法是处理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左堰肩软弱地基的合理方式,即覆盖层帷幕灌浆采用3排孔,中间排入岩8.0m,帷幕灌浆孔间距2.0m,排距1.0m,呈梅花形布孔。(3)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上下游围堰采取土工膜心墙堰体,深厚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基岩下帷幕灌浆的防渗方式,左堰肩深厚覆盖层、破碎的岩体采用帷幕灌浆的防渗方式,从而与导墙及边坡形成完整封闭的防渗结构。
薛晓辉[3](2020)在《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黄土隧道受开挖卸荷、地表强降雨、农田灌溉、人为活动、沟谷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富水段,导致围岩劣化程度较高,诱发隧道衬砌开裂、剥落、渗漏水、空洞等病害的形成,严重威胁隧道服役性能。为深入研究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富水黄土隧道结构劣化规律,建立了修正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并从细观、宏观角度分析了围岩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而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从围岩-结构相互作用角度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搭建了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提出了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典型富水黄土隧道工程案例,采用多种手段对衬砌裂缝、渗漏水、空洞及层间脱空状况进行现场调研,总结分析裂缝几何形态及分布位置、渗漏水类型及分布位置、空洞及层间脱空的轴向尺寸的基本特征,并定性分析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的表现形式及基本模式,为研究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方法提供基础性资料。(2)基于现有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考虑裂缝宽度w、裂缝深度d、富水体厚度h0、空洞半径r0等参数对衬砌结构荷载分布的影响,建立修正的荷载-结构分析理论模型,并辅以数值模拟手段验算了52种工况,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揭示富水黄土隧道衬砌结构性能劣化规律,为衬砌结构性能劣化处治提供理论支撑。(3)采用高精度μCT扫描系统对不同含水量及浸水时间下黄土孔隙度、各向异性度等细观参数进行测试,并利用多种室内试验手段对不同浸水时间下黄土黏粒含量、Zeta电位、离子浓度、抗剪强度等宏观参数进行分析,从而从宏细观角度全面揭示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影响因素及规律,进一步诠释了黄土强度随浸水时间呈“勺形”变化并在浸水第5d达到最低值的根本原因,为确定围岩劣化处治最佳时机提供理论支撑。(4)研发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物理模型试验系统,依托实际工程,设计地表水下渗、周边裂隙水入渗、地下水位上升等富水工况,通过量测隧道围岩压力、衬砌结构弯矩、轴力及整体变形等参数,从结构-围岩相互作用角度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规律,并以深埋两车道隧道为例,给出了围岩注浆范围为4m、重点加固拱脚及仰拱部位的劣化控制标准。(5)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分布式光纤”相结合的手段、“洞内有线+洞外无线”的组网方式搭建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依托实际工程,利用该监测系统对隧道围岩、初支、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进行全面监测,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拟合,进一步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规律。(6)在已有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基础上,依托实际工程,提出了基于地下水平衡理论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与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病害快速修复技术,并利用现场观察、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其处治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了富水黄土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为制修订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规范提供借鉴。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下,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度高,导致隧道结构受力不均衡,严重威胁服役性能,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处治措施,可为黄土地区公路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林飒[4](2020)在《模拟长城空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早期人们对于文物古建保护意识淡薄,修复古建技术有限,以及长久以来自然因素的破坏等种种原因,造成文物的流失、破坏,古建筑的破损、坍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精神需求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且,文物资源的保护对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明长城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明长城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地质沉降、动物洞穴等自然因素和文物保护意识缺失的人文因素,导致长城千疮百孔。针对北京区段的明长城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整理分析。分析其主要存在的病害,构筑方式,外观尺寸等,同时,根据古建筑修缮保护的基本原则,针对空鼓病害,提出了主要的加固方法。试验时,通过模拟明长城构筑方式以及空鼓缺陷进行加固,主要针对碎石杂填类型长城空鼓段的维修加固技术的试验研究,采用的加固方法有渗透式灌浆加固方法和低压注浆加固方法。并采用自平衡加载装置和取芯的方式检测加固效果。注浆加固是目前既有建筑加固施工中的最为常见的加固措施,其操作简单,耗时少,占用空间小等优点。但是在一些特殊作业环境情况下,注浆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都不太成熟,尤其是像长城这种破损严重,在加固过程中不能造成破坏的古建筑,要保证达到预期的灌浆效果,就要考虑注浆方法,注浆压力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所以通过试验归纳总结出适用于长城以及类似长城环境的注浆加固的工艺。通过研究适用于长城空鼓缺陷的保护修缮的方法和措施,可以为以后的保护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修缮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图43幅;表13个;参64篇。
王晖[5](2019)在《汾河清水复流项目高喷灌浆防渗墙围井试验》文中提出汾河清水复流北赵联接段工程,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津市和万荣县境内。工程自禹门口一级站改扩建工程取水,向西范灌区、西范灌区东扩和北赵灌区供水,同时利用汾河河道向汾河下游河道进行生态补水,输水线路西范—庙前段为本工程的清水复流段。文章在阐述汾河清水复流北赵联接段高喷灌浆防渗墙施工方法的基础上,对高喷灌浆防渗墙进行了注水试验,并剖析了注水试验质量控制的关键事项。
于亚玫[6](2018)在《注浆加固技术在青岛某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已经成为解决城市拥堵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修建地铁的地下城市空间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地下管线等众多不适合地铁直接穿越的土层。如果在这种环境下直接进行地铁修建,极易产生塌陷、涌水等工程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工程损失。为保证在进行地铁施工时工作面的稳定性,降低地面因地下施工产生的沉降变形,一般都会采取人工加固措施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而注浆加固措施则是比较常见的加固手段。本文依托青岛某地铁工程,对注浆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注浆技术进行分析,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1)对工程背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施工区域周边建筑物以及管线进行了统计,并重点分析了四条暗渠。研究了该工程区域地质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并分析了本次工程所面临的两个难点—地下水影响以及地面沉降。(2)分析了三种注浆作用原理,研究了影响注浆效果的因素,分别是浆液的渗入能力、稳定性、析水性。注重分析了关于注浆材料的性能要求,通过对比分析,最终选择了水泥-水玻璃浆液作为本次工程的注浆材料。(3)研究了本次工程所用的帷幕注浆技术,并确定以15m为一个循环进行帷幕注浆,预注浆的基本参数根据注浆材料以及现场条件进行确定。(4)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决定采用P-Q-t曲线法并钻孔验证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对注浆结束后的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并对注浆前后的渗水量进行了测定,数据显示,注浆后的渗水量明显减少,说明注浆取得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张雁[7](2018)在《露天煤矿防渗墙截渗减排机制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进行疏降和控制,常用的疏降与控制方法有疏排降水和帷幕截流。目前,我国在建和生产的露天煤矿均采用疏排降水方法进行矿坑水疏降或疏干。这种方式由于长时间大流量疏排地下水,造成矿区周边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引起植被枯死、井泉干枯、土地沙漠化等现象,对矿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并导致矿区周边居民生活用水困难;同时,大量疏排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资源极大浪费,且矿坑水的排放引起地表河流水质变差。露天煤矿在剥离表土层及含水层水位疏降过程中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边坡稳定性能下降,给疏排水工程和矿坑边坡维护与治理带来困难,加之矿坑疏排水工程占用了大量的人员与设备,每年上千万元的疏排水费用为矿坑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增加了露天煤矿的生产成本。为解决露天煤矿因疏排降水在矿坑“生态环境、生产安全、经济效益”等方面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现露天煤矿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扎尼河露天煤矿为例,通过采用防渗墙技术取代常规的疏排降水技术,对露天煤矿渗流补给通道进行帷幕截流,从根本上减少矿坑疏排水量,达到截渗减排的目的,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以矿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防渗墙成墙工艺,提出露天煤矿防渗墙建造应具备的必备条件、有利条件与应满足的经济条件;根据防渗墙成墙工艺与墙体结构、防渗墙平面展布形态和墙体底部是否进入稳定隔水地层,将防渗墙从墙体结构、平面展布形式、剖面形态等角度划分为桩孔压入式和沟槽灌入式、直线型和弧线型、落底式和悬挂式等多种形式。2、分析影响截渗减排效果的主控因素,以地下水渗流原理和复变函数理论为基础,推导了通过防渗墙两侧与底部的绕流量计算公式和通过墙体自身的渗流量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绕流量与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水头损失H呈正比,与防渗墙长度l和深度d呈负相关关系;渗流量与防渗墙厚度B呈负相关关系,与防渗墙渗透系数K2呈正相关关系。3、选择防渗墙连续长度为研究参数,采用室内渗流物理模型模拟了地下水流场与渗流量随地下水水头高度和防渗墙连续长度的变化过程与规律,拟合了渗流量与防渗墙长度的函数关系,建立截渗减排效果与防渗墙闭合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截渗效果与防渗墙闭合度呈三次函数关系,截渗减排效果随帷幕长度增加而显着增加,进一步研究了防渗墙截渗减排机制。4、通过建立数值模型,运用MODFLOW数值模拟软件开展防渗墙长度、深度、厚度与渗透系数等主控因素的变化对地下水流场和疏排水量的影响,进而研究防渗墙不同参数对截渗减排效果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防渗墙长度越长,将抽水中心水位降低至同一标高时所需抽水量越小,抽水量减小的速度随防渗墙长度的增加越来越快;防渗墙深度对抽水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防渗墙底部所处的地层,落底式防渗墙截渗效果明显优于悬挂式;防渗墙厚度与抽水量的关系可用二次多项式函数表示,抽水量减小的速度随着防渗墙厚度增加而逐渐变缓;当防渗墙渗透系数减小到0.001m/d以下时,继续减小渗透系数对截渗减排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大。研究结果完善并建立了防渗墙截渗减排机制。5、以扎尼河露天煤矿为例,开展露天煤矿防渗墙建造工程试验,验证了露天煤矿建造防渗墙的可行性,采用流场观测法与抽水试验法检验了防渗墙的防渗性能,研究了防渗墙试验工程对地下水流场和矿坑疏排水量的控制作用,验证了截渗减排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6、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数值模型,利用MODFLOW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工程试验结束后和墙体全部建成后的地下水流场与疏排水量,进一步验证了截渗减排机制并预测了截渗减排效果,依据研究成果建立墙体参数优化模型,对扎尼河露天煤矿防渗墙主体工程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设计和优化。本文运用地下水渗流原理与复变函数理论推导了防渗墙绕流量和渗流量计算公式,研究了防渗墙长度、深度、厚度和渗透系数等主控因素对截渗减排效果的影响程度,建立了露天煤矿防渗墙截渗减排机制。开展了露天煤矿防渗墙建造工程试验,检验了截渗减排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预测了防渗墙全部建成后的截渗减排效果,形成一套在露天煤矿建造防渗墙的理论研究、分析设计、工艺实现及效果检验与预测的理论与方法,为露天煤矿水害防治及水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赵建伟[8](2018)在《粉细砂地层中酸性水玻璃浆液及注浆加固的研究》文中指出注浆法作为一种对地基加固的方法,具有施工起来简便灵活、耗时短、占用空间小、对城市环境影响小、适应范围广等特有的优点,但对于一些注浆工法的应用在理论和工程层面还欠缺经验,尤其是在诸如粉细砂这类较难注入的特殊地层中,要保证注浆加固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就要考虑如何选择注浆材料及合理的注浆工艺、如何控制和检验注浆施工操作的质量以及如何保证注浆的加固或防渗效果,这些问题一直是注浆工程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向,只有保证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减少或者从源头上避免因为注浆工程的失败而引发的不同程度乃至严重的工程事故。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程中存在粉细砂这类地层,研究粉细砂地层中注浆加固机理,有利于科学高效的指导注浆法在诸如粉细砂一类特殊地层的注浆工作,也为注浆法在其它地层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室内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归纳总结相关粉细砂地层工程实例,运用故障树分析法对粉细砂地层事故进行了分析,对粉细砂地层的注浆理论和注浆材料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比不同浆材的材料特性并结合粉细砂层的性质对适于粉细砂的浆材进行了筛选,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水玻璃-硫酸和水玻璃-硫酸加入碳酸钙反应体系的凝胶体pH值和胶凝时间进行了研究,以化章街通达街站区间盾构工程为背景进行注浆参数设计,并通过FLAC3D预测不同开挖方式下的注浆效果,对地层变形进行了预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粉细砂地层的破坏主要类型主要为液化,尤其是受荷速率较大时会很快发生变形,容易发生剪切液化,流沙管涌等不良地质灾害。(2)针对粉细砂地层发生基坑事故的风险源,提出了以下风险防范措施:要保证基础和围护结构的埋深,支撑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控制坡上载荷以保证其稳定性,按要求进行井点降水,防止土体渗流及管线断裂。(3)推导出考虑黏度时变性条件下的柱形扩散半径公式。(4)筛选出粉细砂的较为合适的浆材类型为酸性水玻璃,其渗透性和安全性较好。(5)水玻璃与硫酸胶凝时间主要影响因素为pH值,可调节两者混合液的p H值至25之间,从而配制成胶凝时间适于实际工程的浆液。(6)在胶凝时间在十小时以上的水玻璃-硫酸浆液中加入碳酸钙,调节混合液的pH值在35之间,可以使液液的胶凝时间变为1h以内。(7)水玻璃-硫酸-碳酸钙浆液中,随着碳酸钙的质量增加,其固砂体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均不断增大,但增大的程度有所减小,确定抗压强度最大时对应的水玻璃-硫酸-碳酸钙的最佳配比为0.946∶1∶0.062。(8)对于粉细砂地层中的盾构隧道工程,采用单线开挖方式和采用双线同时开挖的方式下其位移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采用单线开挖方式下,其拱顶沉降变化比开挖双线隧道的情况小。
岳效宁[9](2010)在《高压喷射防渗墙施工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高压喷射防渗墙施工技术的工艺原理、技术指标及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了高压喷射防渗墙施工参数,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该工艺的施工过程,取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
陈武[10](2010)在《钻喷一体化设备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结合钻喷一体化设备工程应用实例,对深层搅拌工艺和高喷工艺结合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总结工程案例的同时,展望了该工艺和设备的工程前景。
二、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在太原汾河地下防渗墙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在太原汾河地下防渗墙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2.2 机坪道面物理特性及施工特点 |
1.2.3 机坪快速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地质分析及施工基本条件研究 |
2.1 工程简介 |
2.1.1 设计概述 |
2.1.2 主要技术指标 |
2.1.3 材料规格 |
2.1.4 标准规范 |
2.1.5 地基处理方案变更的原因 |
2.2 地质分析 |
2.2.1 地质勘察原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勘察结果分析 |
2.2.4 地质综合评价 |
2.2.5 地下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
2.2.6 地下水位上升对现有地基的力学性能影响 |
2.2.7 地质问题总结 |
2.3 施工基本条件 |
2.3.1 防水处理措施 |
2.3.2 道面高强度设计 |
2.4 小结 |
第3章 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
3.1 地质改良 |
3.1.1 强夯法 |
3.1.2 冲击碾压法 |
3.1.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
3.1.4 真空预压法 |
3.2 土体补强 |
3.2.1 灰土挤密桩 |
3.2.2 高压旋喷桩 |
3.2.3 碎石挤密桩 |
3.2.4 CFG桩 |
3.3 地基换填 |
3.4 处理方案比选原则 |
3.4.1 首要指标 |
3.4.2 主要指标 |
3.4.3 辅助指标影响分析 |
3.4.4 方案比选 |
3.5 换填材料颗粒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研究 |
4.1 试验区施工 |
4.1.1 试验区总体施工安排 |
4.1.2 试验区施工工序 |
4.1.3 试验区施工工艺 |
4.2 换填厚度控制试验 |
4.2.1 灌水法 |
4.2.2 平板载荷试验 |
4.2.3 静载试验 |
4.3 冲碾遍数控制试验 |
4.3.1 冲击沉降观测 |
4.3.2 工后自然沉降观测 |
4.4 小结 |
第5章 施工关键技术分析及项目评价 |
5.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
5.2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研究 |
5.2.1 施工组织的影响因素 |
5.2.2 施工组织方案对比 |
5.2.3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试验 |
5.3 项目现状评价 |
5.3.1 表面观感 |
5.3.2 道面强度 |
5.3.3 隔水性 |
5.4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
致谢 |
(2)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2.1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简介 |
2.2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地基基础特点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二期围堰防渗轴线设计研究 |
3.1 二期围堰工程地基处理目的 |
3.2 二期围堰防渗体系构成 |
3.3 本章小结 |
4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二期围堰防渗设计研究 |
4.1 二期围堰堰体防渗研究 |
4.2 堰体防渗结构设计 |
4.3 二期围堰堰基防渗研究 |
4.4 二期围堰堰基防渗结构设计 |
4.5 二期围堰三维渗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防渗效果评价 |
5.1 防渗墙效果评价 |
5.2 帷幕灌浆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研究 |
1.2.2 围岩性状演化机理研究 |
1.2.3 隧道结构服役性能研究 |
1.2.4 隧道服役性能监测技术研究 |
1.2.5 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状况调研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现场调研方案 |
2.2.1 调研范围 |
2.2.2 调研内容及方法 |
2.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
2.3.1 衬砌裂缝几何形态 |
2.3.2 衬砌裂缝分布位置 |
2.3.3 渗漏水类型 |
2.3.4 渗漏水分布位置 |
2.4 围岩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
2.5 服役性能劣化特性分析 |
2.5.1 劣化表现形式 |
2.5.2 劣化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富水黄土隧道结构性能劣化规律分析 |
3.1 引言 |
3.2 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基础 |
3.2.1 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
3.2.2 衬砌结构计算方法 |
3.2.3 衬砌安全性验算方法 |
3.3 考虑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 |
3.3.1 衬砌裂缝力学计算模型 |
3.3.2 渗漏水力学计算模型 |
3.3.3 衬砌背后空洞力学计算模型 |
3.4 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数值分析 |
3.4.1 模拟方案设计 |
3.4.2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
3.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黄土微观结构的基本特性 |
4.3 围岩性状劣化的细观机理研究 |
4.3.1 CT扫描技术基本原理 |
4.3.2 CT试验设备 |
4.3.3 试验基本方案 |
4.3.4 试样制作 |
4.3.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4.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围岩性状劣化的宏观机理研究 |
4.4.1 黏粒含量测试 |
4.4.2 Zeta电位测试 |
4.4.3 离子浓度测试 |
4.4.4 抗剪强度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相似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
5.2.1 相似定理 |
5.2.2 相似常数的基本定义 |
5.2.3 相似条件关系的建立 |
5.2.4 相似关系的建立 |
5.3 围岩相似材料研究 |
5.3.1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择 |
5.3.2 围岩相似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
5.4 隧道衬砌模型制作 |
5.4.1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的选择 |
5.4.2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5.4.3 隧道衬砌模型的制作 |
5.5 模型试验箱及监测布设 |
5.5.1 试验模型箱设计方案 |
5.5.2 测试项目及传感器布设 |
5.6 模型试验工况方案 |
5.6.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 |
5.6.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 |
5.6.3 大断面黄土隧道 |
5.6.4 试验具体步骤 |
5.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5.7.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
5.7.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
5.7.3 大断面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
5.7.4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控制标准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搭建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围岩及初支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
6.2.1 振弦式传感器基本原理 |
6.2.2 监测方案 |
6.2.3 传感器现场安装 |
6.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
6.3.1 光纤传感器监测原理 |
6.3.2 监测方案 |
6.3.3 传感器现场布设 |
6.4 监测系统搭建技术 |
6.4.1 组网框架结构 |
6.4.2 数据传输原理 |
6.4.3 监测系统软件平台 |
6.4.4 技术优势 |
6.5 工程应用 |
6.5.1 工程概况 |
6.5.2 监测系统布设 |
6.5.3 监测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性能劣化的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
7.1 引言 |
7.2 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现有技术 |
7.2.1 围岩加固 |
7.2.2 衬砌渗漏水处治 |
7.2.3 衬砌结构加固 |
7.3 基于地下水平衡理念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 |
7.3.1 工程背景 |
7.3.2 制定处治方案 |
7.3.3 可控注浆施工工艺 |
7.3.4 处治效果评价 |
7.4 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
7.4.1 工程背景 |
7.4.2 基于性能劣化机理的隧道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
7.5 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模拟长城空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于国内古建筑加固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1.2.2 对于国外古建筑加固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2章 明长城部分区段调研概况 |
2.1 调研情况 |
2.1.1 调研位置以及气候情况 |
2.1.2 主要破坏形式 |
2.2 小结 |
第3章 注浆技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
3.1 注浆技术理论分析 |
3.1.1 注浆技术简介 |
3.1.2 注浆加固机理研究 |
3.1.3 灌浆技术的选择 |
3.2 试验方案 |
3.2.1 确定砌体尺寸 |
3.2.2 确定加载装置 |
3.2.3 确定灌浆方案 |
3.2.4 现场注浆处理 |
3.3 材性试验 |
3.3.1 试验设备 |
3.3.2 试验方法 |
3.3.3 抗折与抗压试验 |
3.4 突发现象的处理 |
3.4.1 灌浆时突发现象的处理 |
3.4.2 压力试验时注意事项 |
第4章 注浆效果分析 |
4.1 静载实验检测 |
4.1.1 水泥基灌浆料加载检测 |
4.1.2 德国灌浆料加载检测 |
4.2 取芯检测 |
4.2.1 高强水泥基灌浆料取芯 |
4.2.2 水泥基灌浆料取芯 |
4.2.3 德国灌浆料质量检测 |
4.2.4 聚氨酯泡沫填缝剂灌浆效果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汾河清水复流项目高喷灌浆防渗墙围井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高喷防渗墙灌浆施工 |
2.1 高喷灌浆施工准备 |
2.2 高喷灌浆施工流程 |
2.3 高喷灌浆施工 |
3 高喷防渗墙试验 |
3.1 试验依据及目的 |
3.2 试验安排 |
3.2.1 试验区的选择与布置 |
3.2.2 试验成果报告 |
4 质量控制 |
4.1 试验施工情况 |
4.1.1 试验地段的工程地质情况 |
4.1.2 试验施工方法及施工程序 |
4.2 高喷灌浆围井试验方法 |
4.3 高喷围井试验检测结果 |
4.4 试验结论与建议 |
5 结语 |
(6)注浆加固技术在青岛某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注浆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注浆技术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青岛某地铁线路段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情况 |
2.3 气候环境特征 |
2.4 工程难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注浆原理及注浆材料的选择 |
3.1 注浆原理分析 |
3.1.1 渗透注浆 |
3.1.2 劈裂注浆 |
3.1.3 压密注浆 |
3.2 影响注浆效果的因素分析 |
3.2.1 渗入能力分析 |
3.2.2 浆液的稳定性 |
3.2.3 浆液析水性 |
3.3 注浆材料的选用 |
3.3.1 注浆材料的选用原则 |
3.3.2 注浆材料分类 |
3.3.3 注浆材料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帷幕注浆技术的应用 |
4.1 帷幕注浆概述 |
4.2 帷幕注浆原理 |
4.3 现场帷幕注浆施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注浆效果分析 |
5.1 注浆质量保证措施 |
5.1.1 注浆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
5.1.2 配套注浆工艺 |
5.1.3 注浆质量保证措施 |
5.2 注浆效果评价 |
5.2.1 注浆效果评价标准 |
5.2.2 常用评价方法 |
5.3 注浆效果分析 |
5.3.1 p-q-t曲线法 |
5.3.2 开挖取样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7)露天煤矿防渗墙截渗减排机制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防渗墙在国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防渗墙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3 帷幕工艺在国外露天煤矿的应用 |
1.2.4 帷幕工艺在国内井工煤矿的应用 |
1.3 防渗墙应用于我国露天煤矿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露天煤矿防渗墙构建条件与类型 |
2.1 露天煤矿防渗墙构建条件 |
2.1.1 必备条件 |
2.1.2 有利条件 |
2.1.3 经济条件 |
2.2 露天煤矿防渗墙构建类型 |
2.2.1 防渗墙结构类型 |
2.2.2 平面构建类型 |
2.2.3 剖面构建类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渗墙截渗减排理论计算 |
3.1 渗流连续方程 |
3.1.1 雷诺输运方程 |
3.1.2 渗流连续方程 |
3.1.3 流函数与势函数 |
3.2 求解渗流问题的Schwarz-Christoffel变换 |
3.3 影响截渗减排效果的主控因素分析 |
3.4 墙体绕流量计算 |
3.4.1 侧向绕流量计算 |
3.4.2 底部绕流量计算 |
3.5 墙体自身渗流量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渗墙连续长度对截渗减排效果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 |
4.1 渗流模型设计与构建 |
4.1.1 渗流模型平台 |
4.1.2 渗透材料选择 |
4.2 补给水头高度对地下水流场和渗流量的影响模拟 |
4.2.1 补给水头高度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
4.2.2 稳定渗流量与补给水头高度的关系 |
4.2.3 渗流模型合理性验证 |
4.3 防渗墙连续长度对地下水流场与渗流量影响的模拟 |
4.3.1 地下水流场随阻水挡板长度变化的模拟 |
4.3.2 渗流量与过水断面关系模拟 |
4.3.3 防渗墙闭合度与截渗效果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渗墙参数对截渗减排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5.1 模型构建 |
5.1.1 模型结构 |
5.1.2 边界条件与模型参数 |
5.1.3 求解方法 |
5.2 防渗墙长度对截渗减排效果的影响 |
5.2.1 防渗墙长度对流场的影响 |
5.2.2 防渗墙长度对抽水量的影响 |
5.3 防渗墙深度对截渗减排效果的影响 |
5.3.1 防渗墙深度对流场的影响 |
5.3.2 防渗墙深度对抽水量的影响 |
5.4 防渗墙厚度对截渗减排效果的影响 |
5.4.1 防渗墙厚度对流场的影响 |
5.4.2 防渗墙厚度对抽水量的影响 |
5.5 防渗墙渗透系数对截渗减排效果的影响 |
5.5.1 防渗墙渗透系数对流场的影响 |
5.5.2 防渗墙渗透系数对抽水量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露天煤矿防渗墙工程应用研究 |
6.1 工程背景 |
6.2 防渗墙构建基本条件研究 |
6.2.1 截渗目标层厚度分布特征 |
6.2.2 疏排水的来源、构成与补给方式 |
6.2.3 防渗墙基底稳定隔水层特征 |
6.2.4 研究区构造发育特征 |
6.3 防渗墙设计原则与空间位置结构 |
6.3.1 防渗墙设计原则 |
6.3.2 防渗墙空间位置结构 |
6.4 防渗墙建造工程试验 |
6.4.1 建造功效对比研究 |
6.4.2 对槽壁稳定性的干扰度对比 |
6.4.3 最优建造工艺 |
6.5 防渗墙截渗效果现场检验 |
6.5.1 防渗墙内外两侧流场变化 |
6.5.2 防渗墙内外两侧钻孔抽水试验 |
6.5.3 围井抽水试验 |
6.5.4 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计算 |
6.6 防渗墙对地下水流场与矿坑疏排水量的控制作用 |
6.6.1 防渗墙周边流场变化研究 |
6.6.2 防渗墙对矿坑疏排水量的影响研究 |
6.6.3 截渗减排机制的有效性验证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防渗墙截渗减排效果预测与工艺参数优化 |
7.1 效果预测模型构建 |
7.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7.1.2 数学模型 |
7.1.3 数值模型 |
7.2 模型识别与校正 |
7.3 防渗墙截渗减排效果预测模拟 |
7.3.1 试验工程截渗减排效果模拟 |
7.3.2 防渗墙全部建成后截渗减排效果预测模拟 |
7.4 防渗墙工艺参数优化 |
7.4.1 优化模型 |
7.4.2 工艺参数优化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防渗墙工程试验现场照片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粉细砂地层中酸性水玻璃浆液及注浆加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注浆技术的分类 |
1.4 注浆的历史发展 |
1.4.1 国外 |
1.4.2 国内 |
1.4.3 注浆方法在不同工程技术领域中的范例 |
1.4.4 技术发展发展方向 |
1.5 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粉细砂地层的工程性质及施工风险分析 |
2.1 粉细砂地层的工程性质 |
2.2 粉细砂地层成因 |
2.3 粉细砂地层的施工风险分析 |
2.3.1 致险因素分析 |
2.3.2 风险管理与环境监控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粉细砂地层注浆理论方法及材料 |
3.1 粉细砂地层注浆理论 |
3.1.1 粉细砂地层注浆可注性理论 |
3.1.2 浆液的流变性 |
3.1.3 粉细砂地层注浆扩散半径理论 |
3.2 粉细砂地层注浆方法 |
3.3 注浆材料选择标准和基本要求 |
3.4 粉细砂地层注浆材料 |
3.4.1 粉细砂地层可用的注浆材料 |
3.4.2 粉细砂地层注浆材料的基本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浆液胶凝时间与强度的研究 |
4.1 胶凝时间测定的必要性 |
4.2 胶凝时间的测定方法 |
4.2.1 水玻璃与外加剂反应机理 |
4.2.2 实验器材 |
4.2.3 水玻璃波美度的调节 |
4.2.4 实验方案 |
4.2.5 实验现象对比 |
4.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浆液的固砂体强度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章街站至通达街站区间注浆设计 |
5.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5.1.1 地形与地貌 |
5.1.2 地层岩性 |
5.1.3 渗透系数的取值 |
5.2 区间隧道施工方法 |
5.2.1 区间正线隧道施工方法 |
5.2.2 壁后注浆技术 |
5.3 注浆目的 |
5.4 注浆参数 |
5.4.1 注浆材料 |
5.4.2 浆液扩散半径 |
5.4.3 浆液胶凝时间 |
5.4.4 注浆压力及注浆量 |
5.4.5 注浆器具 |
5.5 经济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过粉细砂地层双线隧道盾构开挖注浆效果数值模拟预测 |
6.1 FLAC3D概述 |
6.2 隧道开挖模拟过程 |
6.2.1 基本假定 |
6.2.2 模型建立和计算过程 |
6.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6.3.1 采用单线开挖的方式 |
6.3.2 采用双线同时开挖的方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钻喷一体化设备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概述 |
1.1 水泥土深层搅拌工艺 |
1.2 高喷工艺 |
1.3 钻喷一体化设备的开发 |
1.3.1 可行性 |
1.3.2 必要性 |
1.3.3 设备功能 |
2 钻喷一体化设备施工流程 |
3 工程案例 |
3.1 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二期工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设计 |
3.1.3 工程施工与工程效果 |
3.2 南水北调工程沁河倒虹吸工程防渗墙施工 |
3.2.1 工程简况 |
3.2.2 工程设计 |
3.2.3 工程施工和工程效果 |
3.3 盱眙县龙王山、桂五水库除险加固深层搅拌桩工程 |
4 工程应用前景 |
四、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在太原汾河地下防渗墙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 菅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桐子林水电站工程围堰防渗体系设计及实践[D]. 熊奔. 三峡大学, 2020(06)
- [3]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D]. 薛晓辉. 长安大学, 2020(06)
- [4]模拟长城空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D]. 林飒.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汾河清水复流项目高喷灌浆防渗墙围井试验[J]. 王晖. 山西水利, 2019(09)
- [6]注浆加固技术在青岛某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于亚玫.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7]露天煤矿防渗墙截渗减排机制及工程应用研究[D]. 张雁.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8(12)
- [8]粉细砂地层中酸性水玻璃浆液及注浆加固的研究[D]. 赵建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9]高压喷射防渗墙施工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 岳效宁. 山西建筑, 2010(33)
- [10]钻喷一体化设备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 陈武.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