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供下回双管热水采暖系统的排气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方德[1](2020)在《单双管混合式系统在多层办公楼供暖系统中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多层建筑中经常采用的散热器供暖系统方式进行分析,介绍了双管上供下回式、双管下供下回式、单管跨越式等系统在多层办公建筑内使用特点,通过分析其在多层办公楼内的应用优缺点,提出针对6层及以上办公建筑的采用单双管混合式供暖系统,并以某建筑为例对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为类似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建议。
殷晓丽[2](2019)在《建筑均匀供暖智能调控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北方采暖建筑面积的持续增加,采暖能耗不断增长,对供热系统调节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及智能设备的研发,供热系统的控制方法越发多样。建筑的热力失调问题是建筑热损失中的主要部分,通过控制解决集中供热系统的垂直失调和水平失调问题,对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利用四通换向调节阀实现均温供暖调控方法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以理论推导、试验研究以及实践应用检验为主线,开展了下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在综述分析水平失调与垂直失调问题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对均温供暖原理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理论数学建模与试验验证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其次,论证了应用四通换向阀实现均温供暖方法的可行性,并结合理论分析确定实现该方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能量平衡法的实现需要辨识能量平衡系数B的值,而换向调节过程中则要辨识正向时间和反向时间的比值,将其定义为换向时间比Ra。第三,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完成实现均温供暖调控所需关键参数的辨识。经过分析,对于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其与地板表面温度有关,以系统的供水温度稳定为前提,讨论流量变化对能量调节系数B的影响,这对下一步的试验具有指导作用;之后完成了试验台的搭建,通过设计不同的工况,保持系统的供水温度不变,设定几组不同的流量值;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B/Bbase与相对流量G/Gbase成0.3次方的幂函数关系。并给出计算换向调节中换向时间比Ra的方法。第四,均温供暖调控系统的开发与调试。完善控制系统的点位信息与控制逻辑,以单片机控制器为硬件,Digi-sft软件平台为开发环境,完成了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发,为进一步通过示范工程检验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奠定基础。最后,结合示范工程,检验了工作成果的有效性。将数学模型应用于控制方法中,在实际的供暖项目中验证参数模型的准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北方地区地板辐射采暖建筑,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并维持其稳定,且换向调节对于解决单管系统的垂直失调问题效果显着。
刘玉昌[3](2019)在《均匀供暖用智能四通换向调节阀的开发》文中认为我国集中供暖面积巨大,供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20%以上,随着国家清洁供暖要求的提出,供暖问题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集中供暖系统的末端建筑一直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物之间的水平失调与建筑内的垂直失调。热计量可以解决建筑内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但是单管系统的垂直失调问题一直存在,而绝大多数安装在末端用户侧的热计量表均闲置。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一种综合解决垂直失调与水平失调的方法:在建筑热力入口调节供热量,实现供热用能的供需平衡可以解决建筑间的水平失调;对建筑供热系统进行换向调节可以解决单管系统的垂直失调问题。并提出了可实现该方法的概念机——一种用于建筑均匀供暖的四通换向调节阀。本文以该概念机为起点,设计开发一款安装在建筑热力入口并对供热系统实现热量调节、供热换向的智能设备,设计开发出该设备样机,建立其性能检测试验平台,试验研究其动态工作特性,并通过示范工程应用来检验其可行性,为进一步完善与推广该设备奠定基础。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总结既有集中供暖技术发展基础上,提出可实现建筑均温供暖的方法及其概念机。对集中供热系统从热源到末端建筑、从设计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找到造成末端建筑水平失调、垂直失调的原因,并对末端建筑调节装置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其次,针对概念机的功能需求设计开发出四通换向调节阀样机。采用能量平衡法与换向供暖两种方法解决末端建筑的问题,对两种方法的需求进行研究,提出智能设备的设计需求。根据供暖设计标准,提出智能供暖设备的设计工况,对设备进行设计计算。第三,设计开发了四通换向调节阀性能检测试验台。智能设备的主体是四通换向调节阀,根据试验误差分配原理设计了该阀门性能测试方案,并建立了试验台。第四,完成了四通换向调节阀性能试验,并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对阀体设计进行持续改进。对阀门的阻力、阀门流量计精度、阀门开度-流量系数曲线进行测试。最后,根据单管系统工程试验结果,换向供热可以减轻单管系统垂直失调,试点垂直失调从3℃变为1℃。本文研究工作为解决集中供热长期面临的两大问题提供了实施设备,对推进集中供暖智慧化改造,早日实现城市智慧供热,大幅降低集中供热能耗与污染排放,提高供热质量,具有积极的推进意义。
陈铁强[4](2019)在《供热管网水力失调工况分析与回水温度平衡法测试研究》文中认为水力失调问题一直是引起供暖能耗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现今大多数集中供热系统都存在水力失调现象,因此解决水力失调问题是节省供暖能耗的首要目标。水力平衡技术是解决水力失调现象最有效的途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十分显着。本文首先针对水平失调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建构了水平失调状态下的水力工况以及热力工况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水力平衡的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其中包括供热半径对管网水力工况的影响,供热半径对热力工况的影响,管网调节方式对热力工况的影响以及室外计算温度对热力工况的影响。接着采用回水温度法对存在水平失调问题的案例进行改造调试。主要操作是应用温度传感器以及电动调节阀将回水温度实时传送到云端,基于回水温度与总回水温度的差值对阀门进行调节。在改造调试之后,测量管网各项参数并与之前的参数进行对比,得出管网的节能效果。在改造调试过程中,发现系统的垂直失调现象较为严重。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建立了垂直失调的数学模型,对比了同一栋楼房顶层与底层的各项参数,并分析了循环水泵的作用压头以及循环流量对垂直失调的影响。另外在调节过程中,发现存在大多数建筑物的回水温度无法与总回水温度相同的现象。针对此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主要对热用户的生活习惯以及散热设备的富余量这两项因素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经过上面的研究,得出供热半径的增大会加重水平失调现象,应用质调节方式相较于应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调节方式可以更好地减缓水平失调现象以及室外计算温度的增加也会加重水平失调现象的结论。在应用回水温度法对供热系统进行改造后,系统的水力工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垂直失调,循环水泵的作用压头越大,循环流量越大,垂直失调对系统的影响越小,并根据上述分析找出了缓解垂直失调的调节方法。建筑物的回水温度差值随热用户的换气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散热设备富余量,回水温度随富余量的增大而减小,并具体得出了修正回水温度的公式。
夏雨[5](2019)在《基于西安实测的某集中供热系统动态分析及调控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冬季采暖能耗巨大,雾霾严重,因此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至关重要。本文就西安市某住宅建筑热负荷做了相关模拟计算同时对该供热系统运行工况进行实地测试计算,通过对比分析为热源中心以及换热站提出合理化的运行调控策略。本文利用DeST软件对实测建筑建模,该建筑总面积11758.25m2,整栋建筑设计总热负荷Q=385KW。经过热负荷模拟计算,同时分别模拟改变保温层厚度、外窗玻璃类型、窗墙比、朝向时,模型建筑热负荷及室内自然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有:西安地区住宅建筑在采用低传热系数墙体的同时取经济保温层厚度;窗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与窗墙比的耦合因素之间彼此耦合比较强烈,在彼此影响的因素过程中,窗体的保温性能相比于窗墙比更容易对建筑能耗产生影响;本建筑在只考虑热负荷前提下南偏西15°应该是西安市住宅设计的最优朝向。对实测室外温度下的模拟热负荷与实测热负荷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实际供热量大于模拟需热量,主要由于该供热系统并未采用合适的调控策略导致建筑过量供热。为进一步印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对西安采暖季气象参数,该住宅建筑室内温度、二次管网供、回水温度、流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得出:楼内不均、楼栋之间不均、时间分布上供暖系统调节不当、以及室温偏高造成的过量供热都是由于供热系统未采用合理的调控策略,造成部分时段局部或全部用户室温偏高。就集中供热管网做了具体分析,对管网的热损失以及耗电量作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降低回水温度的串级技术,对新增供暖面积150万㎡的B小区实行供暖进行经济能耗分析,该项目使用降低回水温度的串级技术后可节省电能68179045kW·h,按照西安市工业用电为1.2元/kW·h计算,可节省818.15万元/年。同时采暖季可节约总耗气量为23915m3,按照西安市工业用气为2.3元/m3计算,可节省5500.52万元/年通过DesT模拟出的建筑热负荷与实测供耗热量的对比研究,更换75/50℃设计供热调节计算方法,采用二次网实际供回水温度对质调节、质量-流量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热量调节、前馈动态调节五种调节方式的耗气量和循环水泵耗电量进行计算,并与质调节的耗气量与耗电量对比,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节气率-2.07%,节电率达18.34%,运行电耗减少;质量-流量调节节气率为20.61%,节电率为10.72%,适用于自控设备完善且供暖季室外温度-3℃以上温度较多的的地区;热量调节节气率可达20.38%,在大中型热源在满负荷运行率低时采用热量调节方式可较准确预测耗气量,此调节相对质量-流量调节水力工况相对稳定;前馈动态调节相对于质调节耗气量节约26.6%,调控时主要针对室内温度出现波峰以及波谷时间段进行调控,到达削波峰去波谷,同时保证管网水力工况及室内温度相对稳定,在节能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张晓波,刘秀峰[6](2016)在《双管下供下回供热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双管下供下回供热系统的原理,论述了该系统在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并分析了其所具有的优势,指出双管下供下回供热系统是一种平衡极佳的系统,可以在多层建筑中推广应用。
武小媛[7](2016)在《谈分户计量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文中提出根据有关节能设计供热计量的规范标准,结合工程设计实际,分析对比了不同形式的符合计量要求的集中供热室内采暖系统,并提出了热计量装置的设置位置,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岳丽芳[8](2016)在《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基本形式的分析与比较》文中指出从垂直式与水平式两方面,阐述了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各种形式及特点,并说明了在系统形式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旨在使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设计达到预期的供暖与节能效果。
李莉霞[9](2016)在《隧道管理站采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隧道管理站是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隧道正常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隧道管理站为载体,结合其自身特点,简单分析了它的室内、外采暖系统设计。
余太保[10](2015)在《下供下回双管采暖系统水力计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定性分析下供下回双管采暖系统同程式散热器和分户计量系统中的水力计算,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二、下供下回双管热水采暖系统的排气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供下回双管热水采暖系统的排气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单双管混合式系统在多层办公楼供暖系统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种系统特点分析 |
1.1 双管上供下回式系统 |
1.2 双管下供下回式系统 |
1.3 单管跨越式系统 |
1.4 各种系统应用分析 |
2 以某6层办公建筑为例 |
2.1 单双管混合系统 |
2.2 单双管混合式系统的性能分析 |
3 结论 |
(2)建筑均匀供暖智能调控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建筑供暖热力失调研究现状 |
1.3 建筑供暖热力建模发展现状 |
1.4 建筑供暖智能调控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建筑均匀供暖原理分析 |
2.1 建筑均匀供暖系统原理图 |
2.2 并联换热器供热系统均匀供暖调控原理 |
2.3 串联换热器供热系统均匀供暖调控原理 |
2.4 串并联耦合供暖系统均匀供暖调控原理 |
2.5 实现均温供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 |
2.6 建筑均匀供暖智能调控方法适用系统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智能换向调节法运用过程中关键参数的辨识 |
3.1 并联系统均匀供暖调控方法中能量平衡系数B的辨识 |
3.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3 试验辨识方法与试验系统建立 |
3.1.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 串联系统均匀供暖调控方法中正反向时间比的辨识 |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3 垂直单管供暖系统换向时间比Ra辨识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智能换向调节法的自动控制系统 |
4.1 智能换向调节法硬件系统介绍 |
4.1.1 温度传感器 |
4.1.2 8051 单片机 |
4.1.3 连接系统及云平台 |
4.2 智能换向调节法自动控制程序 |
4.2.1 控制系统的点位信息 |
4.2.2 控制系统流程图 |
4.2.3 数据诊断与优化模块 |
4.2.4 PI控制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5 智能换向调节法的工程实践应用 |
5.1 邯郸地区住宅建筑概况 |
5.1.1 建筑及供热系统介绍 |
5.1.2 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 |
5.2 邯郸地区住宅建筑改造工程分析 |
5.2.1 系统安装及测试简介 |
5.2.2 供热系统中能量调节系数的确定 |
5.2.3 节能率分析 |
5.2.4 建筑物平均温度分析 |
5.3 大连地区公共建筑改造工程分析 |
5.3.1 建筑及供热系统概况 |
5.3.2 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 |
5.3.3 系统安装及测试简介 |
5.3.4 调节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均匀供暖用智能四通换向调节阀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建筑热力入口调节装置发展现状 |
1.2.2 楼宇内部垂直失调解决方案发展现状 |
1.3 现有调节装置的总结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四通换向调节阀样机的设计开发 |
2.1 基于四通换向调节阀的建筑供暖失调解决方法 |
2.2 运用四通换向调节阀解决建筑供暖失调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
2.2.1 能量平衡法可行性分析 |
2.2.2 换向供热法的可行性分析 |
2.3 四通换向调节阀样机的设计开发 |
2.3.1 四通换向调节阀的设计参数 |
2.3.2 四通换向调节阀的阻力损失设计 |
2.3.3 四通换向调节阀的阀门流量计设计 |
2.3.4 阀门机械设计 |
2.3.5 四通换向调节阀的采集、传输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阀门性能试验台建设 |
3.1 试验原理分析 |
3.1.1 阀门阻力特性试验原理分析 |
3.1.2 阀门流量-开度特性试验原理分析 |
3.1.3 阀门流量计特性原理分析 |
3.2 试验系统的建设 |
3.2.1 试验系统水循环系统 |
3.2.2 试验系统的采集系统 |
3.2.3 试验系统的计算机监控系统 |
3.3 试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
3.3.1 试验数据测量要求 |
3.3.2 试验误差分析 |
3.4 试验系统调试与检验 |
3.4.1 压差表的调试 |
3.4.2 流量计的调试 |
3.4.3 四通换向调节阀的调试 |
3.5 本章小结 |
4 四通换向调节阀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阀门试验工况的设定 |
4.2 阀芯与出口结构对四通换向调节阀阻力特性的影响 |
4.2.1 阀门阻力特性试验误差分析 |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 阀门流量-开度曲线性能测试 |
4.3.1 阀门换向后压差读数与阀门压降的对应关系 |
4.3.2 四通阀换向后管道阻抗系数测试 |
4.3.3 四通换向调节阀的流量-开度曲线试验误差分析 |
4.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阀芯结构对四通换向调节阀压差流量计阻抗系数的影响 |
4.4.1 阀门压差流量计对比试验 |
4.4.2 阀门压差流量计试验误差分析 |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四通换向调节阀在建筑均温供热工程中的示范应用 |
5.1 试验条件 |
5.1.1 试点基本信息 |
5.1.2 试验测试信息 |
5.2 均温供热试验 |
5.2.1 试验原理分析 |
5.2.2 试验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供热管网水力失调工况分析与回水温度平衡法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水力平衡方法研究 |
1.2.2 水力平衡案例研究 |
1.2.3 阀门特性研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平失调状态下水力工况与热力工况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水平失调状态下水力工况数学模型 |
2.3 供热半径对水力工况的影响分析 |
2.3.1 管网的总支路数对水力工况的影响 |
2.3.2 分支间距对水力工况的影响 |
2.4 水平失调热力工况数学模型 |
2.5 管网供热半径对热力工况的影响 |
2.5.1 管网的总支路数对热力工况的影响 |
2.5.2 分支间距对热力工况的影响 |
2.6 管网调节方式对热力工况的影响 |
2.6.1 质调节 |
2.6.2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
2.6.3 室外计算温度对热力工况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回水温度法水力平衡测试研究 |
3.1 引言 |
3.2 测试对象概况 |
3.3 供热系统水平失调状态测试研究 |
3.4 水力平衡过程测试研究 |
3.4.1 回水温度法 |
3.4.2 测试方案 |
3.4.3 水力平衡过程 |
3.5 水力失调与工程平衡状态前后对比分析 |
3.5.1 二次网循环流量 |
3.5.2 二次网供、回水温度 |
3.5.3 二次网供回水温差 |
3.5.4 二次网供热能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垂直失调对水力平衡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垂直失调数学模型 |
4.3 垂直失调模型分析 |
4.4 缓解垂直失调的调节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物回水温度的差异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热用户生活习惯研究 |
5.3 散热设备富余量研究 |
5.4 回水温度修正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西安实测的某集中供热系统动态分析及调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建筑能耗模拟方法介绍 |
2.1 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
2.2 能耗模拟的基本要素及模拟流程 |
2.2.1 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的流程 |
2.3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与介绍 |
2.3.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比 |
2.3.2 DesT软件特点及功能介绍 |
2.3.3 DeST能耗计算的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建筑能耗的热环境模拟及分析 |
3.1 DesT能耗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 DesT建筑能耗模拟研究 |
3.2.1 DesT能耗负荷计算 |
3.2.2 DesT初始模型参数设定 |
3.3 DesT模拟结果展示 |
3.4 某住宅能耗影响因素分析及综合优化设计 |
3.4.1 西安市采暖季典型气候分析 |
3.4.2 住宅的外墙类型能耗模拟 |
3.4.3 住宅的外窗类型能耗模拟 |
3.4.4 住宅的朝向能耗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住宅建筑实测供热能耗数据分析 |
4.1 实测住宅建筑供暖系统概述 |
4.2 测试仪器方法介绍 |
4.3 模拟住宅建筑耗热量和实际耗热量对比分析 |
4.4 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实验数据的数字特征 |
4.4.2 采暖季气象参数描述 |
4.4.3 模拟室内自然温度数据分析 |
4.5 住宅建筑过量供热原因分析 |
4.5.1 楼内位置不同造成的过量供热损失 |
4.5.2 供热系统在时间分布上调节不当造成的过量供热损失 |
4.5.3 不同楼栋之间供热不平衡 |
4.5.4 室温偏高造成的过量供热损 |
4.6 本章小结 |
5 实测部分集中供热热网研究 |
5.1 实测部分集中供热热网数据分析 |
5.1.2 实测管网热损失分析 |
5.1.3 热网输配电耗分析 |
5.2 供热管网的热能梯级利用方案 |
5.2.1 一次网回水温度对供热系统影响 |
5.2.2 降低回水温度串级换热技术应用分析 |
5.2.3 降低回水温度串级换热技术优势及注意事项 |
5.2.4 降低回水温度串级换热技术经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住宅建筑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研究 |
6.1 供热调节方式数学模型 |
6.2 供热调节实例简介 |
6.3 各类基本调节方式研究 |
6.3.1 质调节方式分析 |
6.3.2 质量-流量调节方式分析 |
6.3.3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分析 |
6.3.4 热量调节 |
6.4 热力工况的前馈动态调节 |
6.4.1 前馈动态调节方案运用的前提 |
6.4.2 前馈动态调节模型建立 |
6.4.3 前馈时间的确定 |
6.4.4 热力站供热调节曲线确定 |
6.4.5 热力站动态调节能耗分析 |
6.5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方式对比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清单 |
致谢 |
(6)双管下供下回供热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系统 |
2.1 系统的描述 |
2.2 系统的优势 |
3 结语 |
(7)谈分户计量室内采暖系统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合热量直接计量的采暖系统 |
1.1 下供下回式系统 |
1.2 上供上回式系统 |
1.3 章鱼式双管异程系统 |
1.4 地面辐射采暖系统 |
2 适合热量分配表的采暖系统 |
3 建筑物热力入口设置热计量装置 |
(9)隧道管理站采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力工程 |
1.1 自建锅炉房 |
1.2 室外热力管网 |
1.2.1 热补偿方式 |
1.2.2 埋设方式 |
2 室内采暖系统 |
2.1 采暖系统形式 |
2.1.1 单管上供下回式系统 |
2.1.2 双管下供下回式系统 |
2.2 采暖末端方式 |
3 总结 |
(10)下供下回双管采暖系统水力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模型设定 |
2 下供下回双管异程式采暖系统 |
2.1 机械循环水力计算[1] |
2.2 自然循环水力计算[2] |
2.3 总压力损失 |
3 结语 |
四、下供下回双管热水采暖系统的排气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双管混合式系统在多层办公楼供暖系统中应用[J]. 杨方德.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0(05)
- [2]建筑均匀供暖智能调控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殷晓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3]均匀供暖用智能四通换向调节阀的开发[D]. 刘玉昌.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4]供热管网水力失调工况分析与回水温度平衡法测试研究[D]. 陈铁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基于西安实测的某集中供热系统动态分析及调控策略[D]. 夏雨.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6]双管下供下回供热系统的应用[J]. 张晓波,刘秀峰. 山西建筑, 2016(28)
- [7]谈分户计量室内采暖系统形式[J]. 武小媛. 山西建筑, 2016(22)
- [8]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基本形式的分析与比较[J]. 岳丽芳. 山西建筑, 2016(21)
- [9]隧道管理站采暖设计[J]. 李莉霞. 山西交通科技, 2016(01)
- [10]下供下回双管采暖系统水力计算分析[J]. 余太保. 中国建材科技,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