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绿色行政”(论文文献综述)
杨栋[1](2021)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把握,不仅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发展现状相结合的具体运用。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以此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探索和反思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学生是今后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培育其良好的生态意识,在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生态意识的理论内涵是相统一的。基于这样的逻辑思考,本文从绿色发展理念的视角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意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来源、内容体系及生态意识的内涵、特征等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绿色发展理念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内在关系,从理论层面来看,绿色发展理念是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行动指南;从实践层面来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落实。同时,对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进行具体解析,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原则、内容及意义。再次,分析了在绿色发展的指引下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在分析绿色发展理念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之上,提出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需要从发展绿色经济、实行绿色行政、弘扬绿色文化及构建绿色社会四个维度着手,从而以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实现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目标。
龚昱瑞[2](2020)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开始逐渐恶劣,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对我国影响不断加深,让我国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正是给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出的药方。资源型县域经济指以开采加工自然资源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县域,因其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性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其经济发展将会面临严重衰退,为了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县域经济必须要进行绿色改革和产业升级,这与两山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本文选择了四川省夹江县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县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二手数据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夹江县原有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比对改革后的状况,总结出夹江县结合两山理论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改革的经验,同时找出改革后夹江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两山理论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本文分析夹江县转型方法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转型经验:加强“两山理论”教育,提升全县人员理论水平,建立绿色转型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转型提供保障;坚持两山理论的科学实践,逐步引导传统行业进行改革;结合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开发绿色生态产业。
张卓文[3](2019)在《绿色发展下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基层政府作为绿色发展环节中的“最后一公里”,其行政效能提升与否是基层政府满足绿色发展新要求的一道“必要工序”。基层政府是政府在推行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环节,基层政府的行政效能是绿色发展有效性的基石。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基层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优势去贯彻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新要求下,基层政府行政效能能否提升是基层政府所辖区域实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与优势的绿色发展目标的基本一“环”。基层政府行政效能与绿色发展之间的逻辑在于: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是保证绿色发展理念成功实施的“利器”,绿色发展则激发了基层政府提升其自身行政效能的动力与行动指向,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属于一种“矢”与“的”的关系。也就是说,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有利于当地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而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基层政府在新时代提升其行政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明确标准。基于这些考虑,本文从满足绿色发展新要求的角度去探究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问题。本文第一部分对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与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与综述;本文第二部分阐述了相关概念如基层政府、政府职能等管理学概念的涵义与概念之间的边界,论述了绿色发展与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理论如服务型政府、公共品理论等;本文第三部分阐述了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实践情况与绿色发展的实际进度,分析了制约基层行政效能提升的客观原因,阐述了在绿色发展新要求下的基层政府行政效能存在的问题及其挑战;本文第四部分分析了传统模式下的基层政府行政效能评价与考核指标的长处与不足,基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与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构建了以行政效能激励与惩处体系为核心的基层政府行政指标体系;本文第五部分基于对我国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难、挑战与适应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的基层政府新的行政指标体系,对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问题作出了整体而深层次的对策性思索与具体论证。
黄春桥[4](2017)在《绿色治理视阈下的河长制探究》文中认为2008年江苏无锡在太湖流域治理中明确建立了河长制,这一土生土长的治水制度随后被多地借鉴,在水环境问题严峻的京津冀区域也先后得以实施。十年来,河长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河长制由最初单一的行政河长制发展为现在的行政河长制与民间河长制并存状态。因此,河长制的内涵实质上较当前政府所大力推行的河长制有所扩大。本文将综合运用了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将政府层面推行的河长制定义为行政河长制,而来自市场和社会层面自发的河长制定义为民间河长制,“两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河长制。本文对“两制”的实践、特征、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指出了行政河长制的跨区域、跨部门的治水功能与成效,也肯定了民间河长制对发挥民间力量参与治水的积极作用,并阐述了“两制”各自存在的困境;通过对“两制”的系统分析,认为包含“两制”的河长制与绿色治理这一新的治理范式相契合,是绿色治理在水环境治理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样态。绿色治理视阈下的河长制呈现出绿色、多元、系统、开放、民主等特征,也但面临着“两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绿色治理视阈下河长制的内涵与特征,从相对普遍意义上对河长制的沟通协调、监督、考核、培养、激励等机制的优化路径做了重点阐述,揭示出其对于京津冀区域河长制优化的应用价值,并在微观层面阐述了京津冀区域河长制的优化路径,以期推动该地区水环境实现良治。
庞博[5](2015)在《我国政府绿色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政府部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需要新型的“绿色”管理模式来提高政府自身能力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急需政府作出积极的表率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的推行政府的绿色管理模式,但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我国还没有实现由传统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变,因此,构建绿色行政管理体系可以帮助政府履行职责,并对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行政基础理论,包括绿色行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绿色行政管理体系基本框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绿色行政实施的前提、绿色办公和绿色行政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绿色行政管理体系的特征。由于我国行政管理正逐渐发展和完善,并取得了许多的成就,目前我国在绿色行政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绿色办公、绿色行政监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的转型期,政策法规不健全,使得政府绿色行政执行力不足,出现了绿色管理协同能力差等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把绿色行政纳入到行政管理中来,但是从绿色行政方针的制定到实施效果上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制度缺陷仍十分明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的发生,就需要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意识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行政管理体系。本文从这一角度分析,介绍了我国绿色行政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以社会、经济、环境等为视角解读我国构建绿色行政管理体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成因。绿色行政管理体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贯穿着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和环节。由于绿色行政是目前一项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我国对其理论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有关绿色行政的实践的总结也不足。国外许多国家的绿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这对于我国政府构建绿色行政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借鉴国外的绿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转变行政管理理念,加强绿色行政法治建设和完善绿色行政能力制度建设,注重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
颜燕师[6](2014)在《我国绿色政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了全面的"升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中国",构建绿色政府是极具必要性的。本文诠释了绿色政府的内涵及其基本框架,论述了我国构建绿色政府的意义和作用,指出我国构建绿色政府的基本路径为:增强绿色行政意识;构建绿色行政法律体系;加强绿色行政体制建设;健全绿色政府考核体系;完善绿色行政监督体系。
杨立华,刘宏福[7](2014)在《绿色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文中提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关键议题,其有效解决不仅是时下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也是建立"美丽中国"的关键。研究指出:(1)绿色生态环境治理经历了从绿色政治、绿色行政到绿色治理的发展历程和范式变迁。(2)实现绿色治理需要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媒体、专家学者等协同合作的绿色治理体系,将绿色行政、绿色生产、绿色宣传、绿色参与、绿色消费和绿色智慧等有效结合起来;而且有效的绿色协同治理体系不仅强调各主体之间的横向协同,也强调各主体不同层级之间的纵向协同。同时,研究也对我国绿色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不仅推进了有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理论探讨,也为这些问题的实际解决提供了指导。
甘杨杨[8](2014)在《中国绿色行政实践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新一届政府发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中,不间断地提及到生态的问题,显示出了新一届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我国政府势必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开启绿色行政的新时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崛起,环境问题接踵而来。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逐步开始了环境保护的步伐。以此为背景,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学界,开始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即政府绿色行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实践活动,绿色行政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本文以此为契机,通过梳理国内外绿色行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强调绿色行政对于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意义,其根本目的在于中国政府的绿色行政实践。本文认为,所谓绿色行政,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我们将绿色行政定义为一种行政理念,要求政府在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通过行政理念的转变,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行政具有应对性、战略性、持续性、全面性、法制性、创新性、协同性等七大特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国家政府的绿色行政实践已经出具成效。本文援引了美国政府的“绿色采购”,英国政府的“绿色建筑”,挪威政府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三个典型案例,旨在总结这些国家绿色行政实践的成功经验,即,正确的价值指导,合理的目标设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充分的公众参与等等。这些经验对于我国政府的绿色行政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历次经济体制改革带动政治体制的不断革新,以期更加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至于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已经对公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政府逐步开始重视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政府职能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说政府开始以绿色行政的理念指导政府实践活动。例如,2014年两会期间“节俭之风”盛行:矿泉水实行“实名制”,不再提供沏茶服务;使用公共文具,避免浪费;用餐使用大众菜等等。这样的变化传递着自上而下转作风的信号,经济环保的理念已经逐步落实为行动。本文认为,在中国政府绿色行政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保障体制建设三个问题。
王燕[9](2014)在《绿色行政实践滞后的成因及回归路径探析》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球,各国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以致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资源过度开发耗竭,有学者就此提出绿色行政理念及相关实践。政府作为绿色行政实践的执行者行为上存在着滞后性,分析此现象的成因及其回归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张明阁[10](2013)在《公众视角下山西省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经济取得了越来越迅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深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否可以继续走得通,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呢?绿色行政理念应运而生。绿色行政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行政,倡导低碳环保,追求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政府作为行政主体,无疑在实施绿色行政实践中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环境作为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就可以保护的,还需要广大公众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投入。本文通过公众视角,选取山西省怀仁县作为调研地,以怀仁县政府绿色行政实践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访谈工作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将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措施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对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现状有较全面的认识;其次,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并结合访谈了解公众满意尤其是不满意的原因;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怀仁县今后继续推行绿色行政实践要注重的几个问题以及相关措施。
二、什么是“绿色行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绿色行政”(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的不足 |
2 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意识的相关理论 |
2.1 绿色发展理念的一般认识 |
2.1.1 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来源 |
2.1.2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容体系 |
2.2 生态意识的一般认识 |
2.2.1 生态意识的内涵 |
2.2.2 生态意识的特征 |
3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具体解析 |
3.1 绿色发展理念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关系 |
3.1.1 绿色发展理念是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行动指南 |
3.1.2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 |
3.2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原则 |
3.2.1 方向性原则 |
3.2.2 主体性原则 |
3.2.3 示范性原则 |
3.3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内容 |
3.3.1 生态科学意识的培育 |
3.3.2 生态价值意识的培育 |
3.3.3 绿色消费意识的培育 |
3.3.4 生态参与意识的培育 |
3.4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意义 |
3.4.1 理论意义: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3.4.2 实践意义:推动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 |
4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现状及分析 |
4.1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现状 |
4.1.1 大学生在生态环境重要作用上有一定的认知性 |
4.1.2 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上有一定的自觉性 |
4.2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
4.2.1 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不够强化 |
4.2.2 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践行度低 |
4.2.3 大学生的生态实践参与度低 |
4.3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经济层面:产业发展不协调 |
4.3.2 行政层面:制度建设不健全 |
4.3.3 文化层面:消费理念不理性 |
4.3.4 社会层面:生态意识培育体系不完善 |
5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对策 |
5.1 发展绿色经济是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物质条件 |
5.1.1 提高绿色产业的生产效能 |
5.1.2 提升绿色技术的研发水准 |
5.1.3 构建绿色金融的创新体系 |
5.2 实行绿色行政是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制度保障 |
5.2.1 实施奖惩并重的政策激励制度 |
5.2.2 健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
5.2.3 完善环境治理的监督执法制度 |
5.3 弘扬绿色文化是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重要内容 |
5.3.1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
5.3.2 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 |
5.4 构建绿色社会是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重要环节 |
5.4.1 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
5.4.2 完善生态意识培育的体系结构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资源型县域经济 |
2.1.1 发展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
2.1.2 成熟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
2.1.3 衰退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
2.2 绿色转型 |
2.2.1 绿色转型的背景 |
2.2.2 绿色转型的方式 |
2.2.3 绿色转型的效果 |
2.3 两山理论 |
2.3.1 两山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 |
2.3.2 两山理论的内涵 |
3 夹江县绿色转型的背景和压力分析 |
3.1 夹江县基本情况介绍 |
3.2 夹江县绿色转型的背景 |
3.2.1 陶瓷企业调查 |
3.2.2 环境污染调查 |
3.2.3 社会结构调查 |
3.2.4 群众绿色发展调查问卷 |
3.3 夹江县绿色转型面临的压力分析 |
3.3.1 传统产业依赖的压力 |
3.3.2 环境保护的压力 |
3.3.3 群众支持度的压力 |
3.4 本章小结 |
4 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绿色转型的方法与成效 |
4.1 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绿色转型的方法 |
4.1.1 “退城入园”与“煤改气”促进产业升级 |
4.1.2 找准县域资源禀赋,绿色产业成为生力军 |
4.1.3 加强两山理论宣传教育,培养绿色发展意识 |
4.1.4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感 |
4.1.5 创建卫生县城 |
4.2 夹江县产业转型的成效 |
4.2.1 传统产业换发新的活力 |
4.2.2 茶、纸、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4.2.3 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
4.2.4 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 |
4.3 本章小结 |
5 夹江县产业转型后留存的问题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
5.1 产业转型后,夹江县凸显的问题 |
5.1.1 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
5.1.2 后续监督保障工作缺位 |
5.1.3 县域经济工业依存度依然较高 |
5.2 问题成因分析 |
5.2.1 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与绿色转型工作速度不匹配 |
5.2.2 环保意识开始淡薄,宣传工作停顿 |
5.2.3 绿色转型时间较短,需要进一步提升绿色经济占有率 |
5.3 对策研究 |
5.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长期培养机制 |
5.3.2 坚持环保督察工作,完善地方法规政策 |
5.3.3 加大对现有绿色产业的扶持,寻找高附加值产业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加强“两山理论”教育,提升全县人员理论水平,建立绿色转型基础 |
6.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转型提供保障 |
6.1.3 坚持两山理论的科学实践,逐步引导传统行业进行改革 |
6.1.4 结合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开发绿色生态产业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夹江县绿色发展调查问卷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绿色发展下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
1.2.1 国内研究状况简介 |
1.2.2 国外研究状况简介 |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2 绿色发展理念下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相关理论 |
2.1 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界定 |
2.2 基于绿色发展的行政管理理念 |
2.3 绿色发展背景下提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内在逻辑 |
3 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
3.1 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过程存在的问题 |
3.2 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 |
3.3 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面临的挑战 |
4 推进绿色发展的基层政府行政效能评价设计 |
4.1 传统发展模式下基层政府行政效能设计指标 |
4.2 绿色发展对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要求 |
4.3 基层政府适应绿色发展理念的行政效能考核评价指标 |
5 提升基层政府促进绿色发展的行政效能之对策性思考 |
5.1 处理好基层政府的自我守护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 |
5.2 强化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中的绿色担当与责任 |
5.3 完善基层政府政行政效能提升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
5.4 基层政府的管理队伍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绿色治理视阈下的河长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水环境危机 |
1.1.2 水环境治理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绿色治理研究述评 |
1.3.2 河长制研究述评 |
1.3.3 研究的趋势与问题 |
1.4 研究和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创新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河长制与行政河长制 |
2.1 河长与河长制 |
2.2 行政河长制的实践 |
2.3 行政河长制的特征 |
2.4 行政河长制的成因 |
2.4.1 压力传导型体制的催化 |
2.4.2 流域协同治理的推动 |
2.5 行政河长制的制度困境 |
第3章 河长制的发展——民间河长制 |
3.1 民间河长制的实践 |
3.2 民间河长制的特征 |
3.3 民间河长制的成因 |
3.3.1 民间河长制的基础:生态公民的崛起 |
3.3.2 民间河长制的驱动:政府职能重心和方式的调整 |
3.4 民间河长制的困境 |
第4章 绿色治理与河长制 |
4.1 绿色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
4.2 绿色治理视阈下河长制的内涵与特征 |
4.3 绿色治理视阈下的河长制优化 |
4.3.1 建立行政河长与民间河长沟通机制 |
4.3.2 健全民间河长培养机制 |
4.3.3 完善河长监督机制 |
4.3.4 优化河长考核问责机制 |
4.3.5 强化河长激励机制 |
第5章 绿色治理视阈下京津冀河长制的优化与创新 |
5.1 京津冀区域水环境现状 |
5.2 京津冀区域河长制实施情况 |
5.3 绿色治理视阈下京津冀河长制实施的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 |
致谢 |
(5)我国政府绿色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系统分析法 |
第2章 绿色行政管理的相关的概念及理论阐释 |
2.1 绿色行政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绿色行政 |
2.1.2 绿色办公 |
2.1.3 绿色行政组织 |
2.2 绿色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2.2.2 绿色管理理论 |
2.2.3 绿色经济理论 |
第3章 绿色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
3.1 绿色行政实施的前提 |
3.1.1 绿色行政需制定绿色方针政策及决策机制 |
3.1.2 绿色行政需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 |
3.1.3 绿色行政需要高素质的行政人员 |
3.1.4 实施绿色行政需调动社会广泛参与 |
3.2 绿色行政管理体系的内容 |
3.2.1 绿色办公 |
3.2.2 绿色行政管理活动 |
3.3 绿色行政管理体系的特征 |
3.3.1 全面科学的管理 |
3.3.2 绿色管理理念贯彻始终 |
3.3.3 以政府自身能力建设为基础 |
第4章 我国绿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
4.1 我国绿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
4.1.1 政府绿色行政体制机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
4.1.2 政府绿色行政政策与法规相继出台 |
4.1.3 政府部门倡导并实施绿色化办公 |
4.1.4 积极促进国际间的相互合作 |
4.2 我国政府绿色行政管理的不足 |
4.2.1 政府内部贯彻力度不足 |
4.2.2 行政效率低 |
4.2.3 绿色政务公平公正性有待提高 |
4.2.4 综合保障机制缺失 |
4.3 影响我国绿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因素分析 |
4.3.1 政治因素 |
4.3.2 经济因素 |
4.3.3 社会因素 |
4.3.4 环境因素 |
第5章 国外政府绿色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政府绿色管理经验 |
5.1.1 美国政府绿色管理 |
5.1.2 加拿大政府绿色管理 |
5.1.3 澳大利亚政府绿色管理 |
5.2 国外政府绿色管理经验的启示 |
第6章 构建我国绿色行政管理体系的方法及对策 |
6.1 绿色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前提 |
6.1.1 识别现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水平 |
6.1.2 确定绿色行政管理的目标 |
6.1.3 制定绿色行政管理方案 |
6.1.4 明确绿色行政管理相关机构 |
6.1.5 不断监督和持续改进 |
6.2 针对我国国情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
6.2.1 转变行政管理理念 |
6.2.2 加强绿色行政管理法律制度建设 |
6.2.3 加强绿色行政能力建设 |
6.2.4 完善绿色行政保障制度建设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我国绿色政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政府”的内涵及其基本框架 |
( 一) “绿色政府”的内涵 |
( 二) “绿色政府”的基本框架 |
二、构建绿色政府的意义和作用 |
( 一) 有利于培育绿色服务理念和监督责任的行政理念 |
( 二) 可以促进绿色制度创新和弘扬民族绿色文化 |
( 三) 可以优化行政执法能力和规范环境执法行为 |
( 四) 可以推进行政管理绿色化和优化环境管理体系。 |
三、构建绿色政府的基本路径 |
( 一) 增强绿色行政意识 |
( 二) 构建绿色行政法律体系 |
( 三) 加强绿色行政体制建设 |
( 四) 健全绿色政府考核体系 |
( 五) 完善绿色行政监督体系 |
(7)绿色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绿色治理的发展历程和范式变迁 |
1.绿色政治:吹向全球的绿色“旋风” |
2.绿色行政:绿色思想的“着陆” |
3.绿色治理:新范式的出现 |
三、绿色协同治理体系构建 |
1.政府:绿色行政 |
2.企业:绿色生产 |
3.媒体:绿色宣传 |
4.社会组织:绿色参与 |
5.社会公众:绿色消费 |
6.学者:绿色智慧 |
7.纵向协同 |
四、我国绿色协同治理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问题与挑战 |
1.主体地位不平等,政府过度干预 |
2.共识难以达成,合作意愿不强 |
3.职责履行单一,忽视次要职责 |
4.责任难以界定,利益分配失衡 |
5.沟通协调不力,矛盾冲突易发 |
(二)对策与建议 |
1.正视不同主体地位,建立网络化的协作平台 |
2.促进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
3.形成绿色职责体系,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 |
4.明确主次责任,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 |
5.加大协调力度,建立有效的冲突预防与解决机制 |
五、结论 |
(8)中国绿色行政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绿色行政出现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
(二)绿色行政的研究意义 |
(三)文章脉络与不足之处 |
二、绿色行政的内涵与特征 |
(一)绿色行政的内涵 |
(二)绿色行政的特征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三、国外相关国家的绿色行政实践概述 |
(一)美国政府大力推广绿色采购 |
(二)英国政府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
(三)挪威政府建立绿色 GDP 核算体系 |
(四)本章小结 |
四、现阶段中国政府实施绿色行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
(一)现阶段中国实施绿色行政的必要性分析 |
(二)现阶段中国实施绿色行政的可能性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五、中国实施绿色行政的途径探索 |
(一)进一步深化绿色行政相关理论研究 |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行政管理体系 |
(三)大力探索绿色行政的保障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绿色行政实践滞后的成因及回归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行政的源起与内涵 |
二、绿色行政实践滞后的成因 |
(一)绿色行政文化宣传力度不足 |
(二)地方政府追求速成政绩观 |
(三)绿色绩效考核存在技术缺陷 |
(四)地方法规与政策执行力有限 |
三、绿色行政实践回归路径 |
(一)完善地方法规,加强绿色行政执行力 |
(二)制定绿色标准,完善绿色考核 |
(三)培育绿色文化精神 |
(四)完善绿色行政问责制 |
(10)公众视角下山西省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绿色行政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绿色行政的内涵 |
2.1.2 绿色行政的要求 |
2.1.3 国内外绿色行政实践探索 |
2.2 政府绿色管理 |
2.2.1 绿色管理的兴起与内涵 |
2.2.2 政府绿色管理 |
2.3 政府绿色行政与绿色管理研究评述 |
2.4 公众参与 |
2.4.1 公众参与的内涵 |
2.4.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
2.4.3 公众参与的形式与途径 |
3 山西省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现状 |
3.1 山西省怀仁县概况 |
3.2 怀仁县绿色行政理念 |
3.3 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及效果 |
3.3.1 推动经济转型 |
3.3.2 注重生态修复 |
3.3.3 其他相关实践 |
3.4 怀仁县绿色行政保障 |
3.4.1 文化兴县,教育先行,媒体辅助 |
3.4.2 政府自身建设 |
4 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效果的公众满意度分析 |
4.1 怀仁县绿色行政理念的公众认同度 |
4.2 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的公众满意度 |
4.2.1 经济转型实践公众满意度 |
4.2.2 生态修复实践公众满意度 |
4.2.3 其他绿色行政实践公众满意度 |
4.3 怀仁县绿色行政保障建设的公众满意度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
5.1.2 政策延续性 |
5.1.3 决策与民意 |
5.2 存在问题及对策 |
5.2.1 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存在问题分析 |
5.2.2 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改进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什么是“绿色行政”(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D]. 杨栋. 中北大学, 2021(09)
- [2]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D]. 龚昱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绿色发展下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研究[D]. 张卓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绿色治理视阈下的河长制探究[D]. 黄春桥.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我国政府绿色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庞博. 吉林财经大学, 2015(03)
- [6]我国绿色政府模式构建研究[J]. 颜燕师.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11)
- [7]绿色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J]. 杨立华,刘宏福. 中国行政管理, 2014(11)
- [8]中国绿色行政实践初探[D]. 甘杨杨. 吉林大学, 2014(10)
- [9]绿色行政实践滞后的成因及回归路径探析[J]. 王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0]公众视角下山西省怀仁县绿色行政实践效果研究[D]. 张明阁.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