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胚败育率不同的枣品种果实生育期内源激素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闫旭宇,李娟,李玲,田雅珊,栗现芳[1](2020)在《枣胚败育因素分析及提高幼胚发生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枣胚退化或败育特性是枣树杂交育种的重要障碍。本文重点介绍了枣胚败育类型及特征、胚败育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提出了诱导幼胚合成内源激素以及利用胚挽救技术等提高幼胚发生的措施,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枣胚败育的分子机制以及枣树杂交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王蕾[2](2020)在《猪牙皂植株生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观察研究皂荚植株花的性别与果实类型、花的开放与传粉、花的受精与败育等特性,测定荚果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以期了解皂荚的有性生殖特性,为揭示不育果实猪牙皂的形成机制,提高猪牙皂药材产量与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道地产区大田种植的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定点观察猪牙皂植株与皂荚实生植株的生殖生物学特性,肉眼观察花的开放与持续时间,显微观察花粉粒活性、柱头可授性、胚珠结构及发育过程,UPLC-MS/MS测定荚果内源激素含量。结果:(1)花的性别及果实类型皂荚植株花分为单性花与两性花。单性花为雄花;两性花分为正常发育花与花蕾期柱头外露花两种。猪牙皂植株只有两性花花序,所结果实多为猪牙皂;皂荚实生株具有雄花序、杂性花序和两性花序,雄花序只传粉不结果,杂性花序和两性花序均可结果,且基本为大皂荚。(2)花的开放与传粉猪牙皂植株较皂荚实生株花期早且持续时间长,猪牙皂植株只能异花授粉,但其花与雄花开放重合时间较短,存在授粉障碍。(3)花的受精与败育皂荚雄花开放1d后花粉粒活性最强;猪牙皂两性花花粉粒无活性。皂荚实生株与猪牙皂嫁接株的两性花在开放期间均具有柱头可授性,但花瓣萎蔫期柱头变黑变干,难以实现受精。皂荚实生植株和猪牙皂嫁接植株的生殖系统均表现为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存在孤雌生殖现象。猪牙皂败育体现在花后8~15 d:(1)胚珠从胚柄处脱落,珠心萎缩,间隔腔增大;(2)胚囊停止发育并退化解体;(3)胚乳细胞提前退化解体。(4)荚果发育期间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坐果期、果实伸长期、果实定形期、缓慢生长期等4个不同发育时期大皂荚中的生长素、反式玉米素、茉莉酸、水杨酸含量多高于猪牙皂,只有坐果期的水杨酸、坐果期与缓慢生长期的茉莉酸含量低于猪牙皂;各个时期中大皂荚中的脱落酸含量多低于猪牙皂,只在缓慢生长期中大皂荚高于猪牙皂。有种子荚果中的生长素、反式玉米素、茉莉酸、水杨酸含量均高于没有种子的荚果,而脱落酸含量无种子者高于有种子者。结论:猪牙皂植株与皂荚植株在开花特性与生殖特性上均存在差异,猪牙皂的形成既决定于植株本身的遗传基因,也受环境与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
邵凤侠[3](2019)在《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是我国特有果树树种,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在南方特殊地理与气候条件下,以中秋酥脆枣为代表的南方鲜食枣具有产量高、含糖量高、风味浓、口感好、适应性强、耐贮运等诸多优点,但在生产上却面临落花落果严重、易裂果等问题,需要通过杂交育种综合其他枣品种的优点。但是,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程度高、结实率低等问题严重阻碍其杂交育种进程,亟需开展胚败育机制研究。攻克这一难题也是枣新品种选育、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本文以中秋酥脆枣为试材,主要从胚胎学和分子机制方面研究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1)中秋酥脆枣为胚高度败育品种。(2)不同批次枣果胚败育程度不同;第一、二批次枣果胚败育情况相似,大枣果胚败育率较低,小枣果胚败育率较高,所含种仁大多为单种仁;第三批次枣果与第一、二批次枣果有较大差异,胚败育程度最高,胚败育率较高的果实集中在大枣果和小枣果,所含种仁均为单种仁。(3)两种类型枣吊上枣果胚败育率差异显着;木质化枣吊上的枣果胚败育程度高于非木质化枣吊上的枣果。(4)果形指数较小和较大的枣果胚败育率较低,中间型枣果胚败育率较高;较圆或偏长枣果胚败育率较低,中等长度枣果败胚育率较高。(5)枣裂果胚败育率为100%。2.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1)现序期至开花前,枣花序上零级花蕾的横径、纵径、花柄长、重量均呈递增趋势;现序第1天至第5天,花蕾主要呈横向增长,第5天为蕾扁期;现序第6天至第8天,花蕾以纵向生长为主,第8天为蕾胖期。(2)枣雄蕊具5枚花药,花药4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1~2层中层和腺质型绒毡层组成,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呈四面体型;成熟花粉具3个萌发孔,为二细胞型花粉;不同花药之间和不同药室之间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均存在不同步性。(3)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少数异常花粉囊,但整体上不影响花粉形成。(4)雌蕊为2室子房,倒生胚珠,2胚珠,内外双层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沿珠心呈直线排列,靠近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经连续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七细胞八核的成熟胚囊,胚囊发育属于蓼型。(5)中秋酥脆枣存在缺失卵器或未发育完成的成熟胚囊。(6)枣花蕾外部形态与内部雌雄配子体发育时期存在相关性,可通过花蕾外部形态特征判断内部雌雄蕊的发育进程。3.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发育特性及花粉活力。(1)花药为底着药,呈椭圆形,表面有网状纹饰,两花粉囊对称,纵向开裂;不同发育时期花药颜色呈“黄绿色-黄色-黄褐色-褐色-黑色”变化;花药表面纹饰随花药的开裂程度增大而加深。(2)枣花粉形态特征为:花粉为近扁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呈正三角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萌发孔3个,角孔形,萌发孔处有突出的胞质囊;萌发沟3裂,沟痕整体呈细长条形,延伸至两极但无相连通;花粉粒外壁呈网状雕纹,网眼较浅,不规则、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3)花粉属小型花粉。(4)蕾扁期至子房膨大期,花粉萌发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初开期,萼片展平期和花瓣花药分离期花粉萌发率较高。(5)花粉萌发率与花粉发育成熟度相关,花粉越成熟,萌发率越高,花粉衰老时,萌发率也随之降低。(6)花粉萌发率因不同贮藏条件、不同贮藏时间而存在显着差异。(7)-70oC和-20oC干燥贮藏效果较好;活力高的花粉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大于25 d。4.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特性及可授性。(1)枣花柱头二半裂,为干性柱头。(2)发育成熟的柱头表面有一层近圆形的乳突细胞。(3)花柱形态随着单花开放进展呈规律性变化。蕾扁期至初开期,二裂花柱紧密靠拢,整体呈圆锥状;萼片展平期花柱的间隙开始变大,向两侧生长;花瓣展平期花柱呈“V”字状;雄蕊展平期,两花柱夹角呈“Y”状,持续到子房膨大期。(4)花柱底宽和花柱长随单花开放均呈增长趋势。(5)蕾扁期柱头较平,蕾胖期至花瓣展平期均为尖圆形,表面经历从褶皱到饱满再到向外膨出的变化。雄蕊展平期和花瓣下垂期柱头向外卷曲,向上膨出,表面积较大。雄蕊下垂期和子房膨大期,柱头萎缩,干枯。(6)柱头开始失绿时可授性降低。(7)蕾扁期至子房膨大期,柱头表面的乳突细胞呈规律性变化,先发育成熟,然后达到最旺盛时期,最后萎缩变瘪、衰老、解体,柱头可授性也呈现“无-弱-强-弱-无”规律性变化。(8)依据枣花柱头表面乳突组织的发育程度可判断其可授性强弱。(9)中秋酥脆枣花柱头的最佳可授期为萼片展平期、花瓣花药分离期和花瓣展平期,最佳授粉时间可以持续6~8 h。5.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规律。(1)存在授粉受精不良、胚中途败育现象。(2)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条件下,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伸长情况相似。(3)花粉与柱头相互识别的时间至少需要4 h,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的时间至少6 h。授粉12 h后,花粉管开始伸入柱头;授粉24 h后,花粉管到达花柱1/4处;授粉48 h,花粉管开始扭曲;授粉72~120 h,花粉管在柱头上继续伸长,扭曲交互在一起,膨大呈球形。(4)花柱中有大量胼胝质,使花粉管在花柱道生长受阻,只有小部分花粉管生长到花柱基部,到达子房。(5)授粉72 h后,1个精子移动到2个极核附近,开始双受精。(6)授粉96 h后,1个精子与胚囊次生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1 d后解体消失;授粉120 h后,另1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经过4~5 d的休眠后,即开始分裂形成小球形胚;小球形胚在形成球形胚之前退化。(7)在受精15 d,胚完全退化,最终形成空胚囊。6.南方鲜食枣胚败育胚胎学基础。(1)胚囊发育受阻。在胚囊发育过程中,多数不能形成完整成熟胚囊,存在反足细胞、卵细胞和助细胞单个或多个细胞器同时缺失现象。(2)花粉管伸长受阻。授粉受精过程中,花粉可育,发育成熟的柱头在一定开放时期具有强可授性,自交和异交花粉均可以在柱头上萌发,但大部分花粉管在花柱道中伸长受阻,并出现大量胼胝质现象,只有小部分花粉管能到达子房,完成受精。(3)胚乳和胚发育受阻。花粉管释放精子、成功完成双受精后,胚乳核不分裂或只进行了1~2次分裂而逐渐退化消失,胚乳退化最终会引起胚败育。合子分裂形成小球形胚之后在形成球形胚之前退化,最终形成空胚囊导致胚败育。(4)受精失败。花粉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伸入花柱,虽未完成受精,但活化了花柱或子房内的生长素合成酶,从而促进了子房发育成果实。未正常受精的胚囊内的卵细胞、极核、助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会随时间推移而解体,珠心组织退化,整个胚珠腔中空,成熟胚珠结构退化,最终导致整个胚珠败育,即在枣果内表现为种子败育。7.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筛选。(1)胚珠败育是胚败育的原因之一。(2)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6个调控胚珠发育的相关基因:Zj AGL11,Zj ABCG20,Zj ABCG11,Zj ABCG15,Zj MC1和Zj MC9。(3)Zj AGL11,Zj ABCG11和Zj ABCG15基因可能对枣胚珠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且表达模式相似,在胚珠发育关键时期低表达会导致胚珠发育异常。(4)Zj ABCG20基因对枣种胚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可能会导致胚珠败育。(5)Zj MC1基因在种胚败育时期大量表达,导致下游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进而推测下游基因表达量的显着变化影响了胚珠正常发育而导致胚珠发育受阻并进一步发生败育。(6)Zj MC9基因在败育枣果中大量表达,推测Zj MC9基因高表达影响了胚珠后期的正常发育而导致胚珠发育受阻并进一步发生败育。
张文颖,王晨,汤崴,崔梦杰,朱旭东,李晓鹏,房经贵[4](2018)在《果树果实胚败育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胚败育现象在许多果树中自然存在,胚中途败育能够获得无核果实。无核果实无论是鲜食、加工都受到众多果品生产企业的青睐,在世界果品市场中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关于果树果实胚败育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本研究重点从胚败育果实的生长发育特征、胚败育的影响因子、胚败育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胚败育在无核果树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果树果实胚败育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加速无核果树的栽培育种以及胚败育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孙洁莹[5](2017)在《‘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关于果实无籽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在梨上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对‘世纪无核梨’品种进行了果实无籽率的调查统计,并以‘世纪无核梨’以及其亲本‘巴梨’和‘鸭梨’为试材,研究了三者在形态解剖学、激素含量以及生殖器官上的异同,确定了‘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的关键时期,从转录水平上以其亲本‘巴梨’和‘鸭梨’为对照,分析了‘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成功克隆了其中的两个关键基因,且构建了超表达载体,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种子败育现象提供基础,也为蔷薇科其它无籽水果的选育提供一定的基因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解‘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发生情况,本研究对其果实的种子败育率进行调查统计,并通过SRAP分子标记鉴定了其亲本,结果表明‘世纪无核梨’无籽率达100%,仅有核的形状,但是无籽,可全部食用;‘巴梨’与‘鸭梨’为‘世纪无核梨’的亲本。为探讨‘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的原因,设置了一系列授粉、观察花柱和胚珠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来源于雌性器官,但该品种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配置授粉品种才能保证它的坐果率。此外通过与其亲本正常有籽梨‘巴梨’和‘鸭梨’的形态解剖结构的观察比较发现:授粉后8d是‘世纪无核梨’果实胚珠开始发生败育的关键时期,与正常亲本比较,胚珠颜色开始变黑,体积开始缩小;授粉12d后胚珠完全变黑变瘪,此时完全败育。选取幼果时期‘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的果肉,并对这些样品的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与其亲本相比,‘世纪无核梨’果肉中有较高含量的生长素及赤霉素类物质,这是导致其种子败育的原因之一,此外在种子中也可以产生促进果实发育的激素,‘世纪无核梨’果肉中较高含量的生长素及赤霉素类物质弥补了该品种无籽的缺陷,保证了其果实的正常发育。2.为深入探究无籽品种‘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有籽品种‘巴梨’、‘鸭梨’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以‘世纪无核梨’种子发生败育关键时期以及败育前后共三个时期的胚珠组织为试验材料,并以‘巴梨’、‘鸭梨’同时期的材料作为对照,对无籽梨和有籽梨进行转录组研究,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共18个样品,使用HiSeq 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获得 26,658,800-39,250,026 的clean reads,79.81%-93.35%的 clean reads可以唯一地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砀山酥梨’和‘巴梨’)。在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将与种子成熟、胚胎发生和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作为参与种子败育反应的候选基因。我们推测MYB,bHLH,WRKY和NAC等有显着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家族在种子败育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并重点分析了 MYB和bHLH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多数富集在与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途径。为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本研究采用qRT-PCR方法,随机选择了 1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检测,其qRT-PCR的结果与转录组中的表达丰度的变化基本一致。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现象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也给蔷薇科其它无籽果实的分子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基因资源。3.通过RNA-seq以及qRT-PCR结果,我们对一系列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并构建表达载体,以期通过转基因试验验证这些基因是否影响种子异常发育。目前在RNA-seq测序结果及qRT-PCR中均有显着上调表达的两个关键基因PbrMYB108(Pbr038922.1)和PbrWRKY75(Pbr042883.1)已克隆并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这为后续验证这两个转录因子是否调控‘世纪无核梨’种子的发育提供一定的基础。
胡琼[6](2017)在《南方鲜食枣一年多批次枣吊结果特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枣(Ziziphus jujuba Mill.)属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根据全国枣分布区域不同,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栽培区系。近年来,对南方鲜食枣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关于南方鲜食枣开花结果特性的研究鲜少。本研究以中秋酥脆枣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调查、电镜扫描、离体培养法、硫酸-蒽酮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2,6二氯靛酚钠法、考马斯亮蓝法、国标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等,对不同批次枣吊的植物学特征,显蕾、开花和坐果特性,不同发育阶段枣花的形态特征,花粉活力,果实品质及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制定更加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调控南方鲜食枣开花结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枣吊Ⅰ~Ⅲ的叶片颜色、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及叶缘形状基本一致。枣吊Ⅰ枣吊长度、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最大,枣吊Ⅱ的粗度显着大于枣吊Ⅰ、Ⅲ,枣吊Ⅲ的枣吊长度、粗度、叶片长度和宽度都最小。(2)枣吊Ⅰ~Ⅲ的的显蕾、开花和坐果规律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枣吊Ⅰ~Ⅲ的显蕾数分别在蕾后28、35和112天达到最大值。枣吊Ⅰ~Ⅲ的开花数分别在花后21、28和91天达到最大值。枣吊Ⅰ~Ⅲ的坐果数分别在果后28、35和70天达到最大值,并分别在果后49、56、91天趋于稳定。枣吊Ⅰ~Ⅲ在不同节位的显蕾数、开花数和坐果数都存在差异。随着节位的升高,枣吊Ⅰ、Ⅲ的显蕾、开花和坐果数都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但枣吊Ⅱ反而逐渐减少。枣吊Ⅰ~Ⅲ的显蕾数和开花数都分别在第6、1和6节时最多,坐果数分别在第6、1和5节时达到最大值。枣吊Ⅰ~Ⅲ的成果数差异明显,分别是4、7和2个。成果部位也存在明显差异,分别集中在枣吊尾部、中上部和中部节位。枣吊Ⅰ~Ⅲ的总显蕾数、总开花数、总坐果数、总成果数、开花率、座果率和成果率都存在明显差异。枣吊Ⅰ的总显蕾数、总开花数和总坐果数最大,枣吊Ⅱ的开花率、座果率和成果率显着偏大,但枣吊Ⅲ的显蕾、开花、坐果和成果数都普遍偏低。(3)枣吊Ⅰ~Ⅲ花器官的显微形态特征一致,但花器官结构大小存在差异。枣吊Ⅱ的花柄长度、花半径、蜜盘半径、花丝长度和蜜盘半径/花半径值都最大,然后是枣吊Ⅰ,枣吊Ⅲ最小。(4)枣吊Ⅰ~Ⅲ花器官的亚显微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在显蕾期,首次在枣吊Ⅰ的花蕾中观测到花粉。在现序期,在枣吊Ⅰ、Ⅱ发现大量早期花粉粒,说明枣花粉主要从现序期开始形成。从蕾扁期开始,在枣吊Ⅰ、Ⅲ中发现畸形花药,枣吊Ⅰ花器官的柱头存在裂纹和顶端发育不对称的现象,枣吊Ⅲ柱头顶端膨大不够明显,顶端也有开裂现象。枣吊Ⅰ~Ⅲ的花粉大小存在差异。枣吊Ⅱ的极轴和赤道轴均最长,其次是枣吊Ⅰ,最后是枣吊Ⅲ。(5)枣吊Ⅰ~Ⅲ的单药花粉粒存在差异。枣吊Ⅰ花器官的单药花粉粒最多,枣吊Ⅱ次之,枣吊Ⅲ最少。(6)枣吊Ⅰ~Ⅲ的花粉萌发率存在差异。随着蔗糖和硼酸浓度的提高,3者的花粉萌发率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枣吊Ⅱ的花粉萌发率最高,其次是枣吊Ⅰ,最后是枣吊Ⅲ。其中,枣吊Ⅰ、Ⅲ花器官的花粉萌发率在75.00mg/L硼酸+12.50%蔗糖时达到最大,而枣吊Ⅱ花器官的花粉萌发率在75.00mg/L硼酸+15.00%蔗糖时达到最大。(7)枣吊Ⅰ~Ⅲ的花粉管萌发长度存在差异。枣吊Ⅱ的花粉管萌发长度最长,枣吊Ⅲ的花粉管萌发长度最短。枣吊Ⅰ、Ⅲ花器官的花粉管萌发长度在75.00mg/L硼酸+12.50%蔗糖时最长,而枣吊Ⅱ花器官的花粉管萌发长度在100.00mg/L硼酸+15.00%蔗糖时最长。(8)枣吊Ⅰ~Ⅲ果实的外观特征基本一致,但3批枣吊果实的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柄长度、核重、果形指数及可食率存在差异。枣吊Ⅰ在果实横径和果柄长度上占优势,枣吊Ⅱ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和可食率都最大。枣吊Ⅰ~Ⅲ果实的可溶性总糖、还原性糖、淀粉、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都存在差异。在白熟期,枣吊Ⅱ的可溶性总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都显着低于枣吊Ⅰ、Ⅲ,但还原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枣吊Ⅰ、Ⅲ。在脆熟期,枣吊Ⅰ的还原性糖显着低于枣吊Ⅱ、Ⅲ,其他差异不显着。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在白熟期,枣吊Ⅰ果实的K、Mg、Ca、Na、Fe和Zn的含量都显着偏高,枣吊Ⅲ果实的Mn和Cu含量最高。在脆熟期,枣吊Ⅰ果实的K、Ca、Fe和Cu含量最高,枣吊Ⅲ果实Mg、Na、Mn和Zn含量最高。枣吊Ⅰ~Ⅲ果实的内源激素含量及平衡比较变化趋势较一致。但整体而言,枣吊Ⅱ果实具有较高水平的GA、IAA、CTK,以及较低水平的 ABA、ABA/GA、ABA/IAA、ABA/CTK、GA/IAA,对开花坐果有促进作用。
廖汝玉,金光,郭瑞,颜少宾,曾志芳,罗水鑫[7](2016)在《果树果实生长发育过程激素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激素是果树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果树生产上常常结合产业实际问题,以内源激素研究为基础,应用外源激素调控果实生长、改良果实性状、提高果实品质。本文对近年来果树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内源激素动态变化、其与果实性状关系及外源激素对果实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李登科,薛晓芳,王永康,赵爱玲,任海燕,隋串玲,石美娟,杜学梅,梁芊[8](2016)在《枣胚胎发育及胚败育动态观察》文中指出对不同胚败育类型枣(Ziziphus jujuba Mill.)和酸枣(Ziziphus acidojujuba C.Y.Cheng M.J.Liu)品种的花粉萌发和授粉过程、胚发育进程、胚败育动态进行观察,为研究胚败育机制和胚挽救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花粉萌发和授粉状况不是造成枣胚败育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品种原胚阶段胚发育状况基本一致;胚分化发育阶段,除‘壶瓶枣’未观察到子叶胚之外,其余品种均有部分果实可完成胚发育,不同品种胚发育进程有差异。各品种胚发育到鱼雷形时进入硬核期。品种间胚败育始期和高峰期略有不同,各品种都是花后28d约球形期胚开始大量败育,花后28d开始胚抢救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可行性;同一品种胚败育率的田间调查和显微切片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花后时间和果实大小可间接反映胚的状态。
张春吉[9](2014)在《榛子胚败育过程中物质运输障碍发生规律及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榛子隶属于榛科(Corylaceae)榛属(Corylus L.)植物,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其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食品。榛子果仁适用于生食、熟食,均有营养成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适量的发展榛子种植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在榛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胚败育果实,且严重导致空壳率高、出仁率低现象,严重影响榛子产量,从而影响榛子产业的发展,因此寻找榛子出现胚珠败育的原因、弄清榛子空壳现象的生理机制,对促进榛子的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将主要揭示在榛子胚败育过程中的物质运输障碍发生的规律及其激素调控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ABA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对榛子胚珠充实的影响研究中,首先分析了正常与空壳榛子果实发育过程中四种植物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初步确定ABA与榛子胚珠充实过程密切相关,再用ABA、ABA合成抑制剂钨酸钠进行果簇喷施处理,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ABA在榛子胚珠充实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研究植物激素ABA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对榛子胚珠充实、植物内源激素等的动态变化,并与胚败育特点和组织细胞结构变化相关联,探讨榛子果实胚败育相关的生理生化原因。本研究为榛子的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2)在2010至2012年,观察了雌花序与果实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在榛子果梗引入荧光素,观察了荧光素在果实的运输情况。结果表明:在花后20和45天,早期的子房与胚珠开始形成。在花后55天以前,早期子房内两个胚珠的大小相接近,此后,两枚胚珠的大小出现差异。空壳果实内的胚珠大小2.0-4.0mm,直到接近果实成熟采收时,胚珠大小少有变化。但是,其子房的大小与充实果实相接近。对于充实果实而言,在花后60-90天,荧光素二钠运输障碍出现在败育胚珠与珠柄的连接处,而与发育胚珠相连的珠柄一直可观测到明亮的荧光。对于空壳果实而言,花后55天时,荧光素运输障碍出现在胚珠与珠柄的连接处,在花后60-90天时,珠柄不能执行运输功能。综上,荧光素运输障碍首先出现在胚珠与珠柄的连接处,然后出现在珠柄,这种现象与榛子空壳的形成密切相关。(3)榛子胚珠败育的分子机制还尚未清楚。本研究对正常和败育胚珠的转录组进行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正常与败育胚珠的总RNA文库,经过de novo转录谱测序后,累计产生超过40亿nt的RNA序列信息。由于目前尚无榛子的基因组数据信息,转录谱序列信息经过与公共数据库进行对比与组装后,累计产生115,862contigs和55,353unigenes,这些组装结果可为差异表达谱序列信息的解析提供重要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差异表达谱分析进一步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确定其可能的功能。组装并注释后的转录谱与差异基因表达谱信息为果实发育过程中胚败育相关基因的鉴定提供海量信息。
曹一博,李长江,孙帆,张凌云[10](2014)在《抗裂与易裂枣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比较》文中认为以枣抗裂果品种‘圆铃枣’和易裂果品种‘俊枣’为材料,测定了果实生长发育曲线、果形指数及种子败育率,并对果皮、果肉、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及果皮、果肉中细胞壁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俊枣’果形指数和种子败育率均显着高于‘圆铃枣’。果实发育后期‘俊枣’果皮中的GA3含量、果肉中的IAA含量明显高于‘圆铃枣’,而‘圆铃枣’果肉及种子中的ABA含量高于‘俊枣’;‘俊枣’果肉及种子中(GA3+IAA+ZT)/ABA的比值在整个果实生长发育期均高于‘圆铃枣’。果实生长发育后期‘俊枣’果皮中的果胶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高于‘圆铃枣’,且‘俊枣’果肉中的POD及PPO活性也较高。以上结果显示,枣果实生长发育后期易裂品种‘俊枣’果肉中的IAA积累较多,而抗裂品种‘圆铃枣’果肉及种子中ABA含量显着高于易裂品种;易裂品种‘俊枣’果肉及种子中(GA3+IAA+ZT)/ABA的比值较高,果皮中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活性影响裂果的发生,其POD及PPO活性相对较高。
二、两个胚败育率不同的枣品种果实生育期内源激素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胚败育率不同的枣品种果实生育期内源激素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枣胚败育因素分析及提高幼胚发生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枣胚败育类型及特征 |
2 枣胚退化或败育原因分析 |
2.1 内源激素 |
2.2 基因表达 |
2.3 蛋白质调控 |
3 提高枣幼胚发生的有效措施 |
3.1 诱导幼胚合成内源激素 |
3.2 枣胚挽救技术 |
3.2.1 选择合适的幼胚胚龄 |
3.2.2 配置合适的培养基 |
3.2.3 适宜的激素配比 |
3.2.4 培养环境条件 |
4 小结与展望 |
(2)猪牙皂植株生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皂荚研究进展 |
1 形态特征、生境与分布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长环境 |
1.3 分布区域 |
2 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 |
2.1 化学成分 |
2.2 药理活性 |
3 皂荚的经济价值 |
3.1 食品领域 |
3.2 化妆品领域 |
3.3 药品领域 |
3.4 园艺领域 |
3.5 其他领域 |
4 猪牙皂的栽培研究状况 |
4.1 栽培历史 |
4.2 栽培区域 |
4.3 猪牙皂的栽培技术 |
5 猪牙皂的相关问题讨论 |
5.1 猪牙皂的药用价值 |
5.2 猪牙皂的物种类型及遗传性 |
5.3 猪牙皂的生产管理技术 |
5.4 猪牙皂的综合开发利用 |
第二章 猪牙皂植株与皂荚实生株开花特性比较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的性别与结果类型 |
2.2 开放期间花的形态变化 |
2.3 花序特征参数及花的开放动态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猪牙皂植株与皂荚实生株繁育系统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观察植株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部特征 |
2.2 花粉粒活力 |
2.3 柱头可授性 |
2.4 P/O值与OCI杂交指数 |
2.5 人工授粉结果情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皂荚荚果种胚发育解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株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开花前胚珠发育情况 |
2.2 开花后胚的发育及特征 |
3 讨论与小结 |
3.1 分析与讨论 |
3.2 小结 |
第五章 皂荚果实发育期间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曲线 |
2.2 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
2.3 加样回收率 |
2.4 不同发育时期猪牙皂与皂荚果实内源激素含量 |
2.5 同一发育期不同类型猪牙皂内源激素含量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种胚败育研究进展 |
1.2.2 枣种胚败育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观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败育枣果解剖特性 |
2.2.2 不同批次枣果胚败育情况 |
2.2.3 两种类型枣吊上的枣果败育情况 |
2.2.4 不同果形指数的枣果败育情况 |
2.2.5 开裂枣果败育情况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3 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枣蕾期形态观测 |
3.2.2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 |
3.2.3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发育 |
3.2.4 花蕾外部形态特征与雌雄配子体发育时期的相关性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发育特性及花粉活力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枣花不同开放阶段雄蕊形态发育规律 |
4.2.2 枣花不同开放阶段花粉形态发育规律 |
4.2.3 枣花不同开放时期花粉萌发特性 |
4.2.4 不同贮藏条件枣花粉萌发特性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5 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进程及其可授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柱头形态发育进程 |
5.2.2 单花不同开放时期柱头可授性 |
5.2.3 柱头形态发育特征与其可授性的关系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6 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试验材料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花粉萌发及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行为 |
6.2.2 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讨论 |
6.3.2 小结 |
7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主要仪器设备 |
7.1.4 总RNA的提取 |
7.1.5 总RNA质量检测 |
7.1.6 文库构建与质检 |
7.1.7 转录组测序 |
7.1.8 转录组数据处理及分析 |
7.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7.2 结果分析 |
7.2.1 转录组测序的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7.2.2 测序质量 |
7.2.3 序列对比结果 |
7.2.4 差异表达基因 |
7.2.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7.2.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7.2.7 胚败育过程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7.3 讨论与小结 |
7.3.1 讨论 |
7.3.2 小结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1.1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性状观测 |
8.1.2 南方鲜食枣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 |
8.1.3 南方鲜食枣雄蕊形态特征及花粉活力 |
8.1.4 南方鲜食枣柱头形态发育规律及可授性 |
8.1.5 南方鲜食枣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 |
8.1.6 南方鲜食枣胚败育胚胎学基础 |
8.1.7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南方鲜食枣胚败育相关基因分析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不同对比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前50的GO条目 |
附录 B 不同对比富集显着的前20个代谢通路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果树果实胚败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主要胚败育果树树种及其品种 |
2 胚败育果实的生长发育特征 |
2.1 胚败育果实的生长发育特征 |
2.2 胚败育种子的发育特征 |
3 果实胚败育的影响因子 |
3.1 内源物质 |
3.1.1 内源激素 |
3.1.2 多胺 |
3.1.3 酚类物质 |
3.2 矿质营养元素 |
3.3 蛋白质 |
3.4 授粉和受精 |
3.5 环境因子 |
4 胚败育的生理机制研究 |
4.1 雄性不育 |
4.2 雌性不育 |
4.3 胚乳败育 |
5 胚败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
5.1 胚败育相关基因 |
5.2 胚败育的遗传机制 |
6 胚败育在无核果树育种中的应用 |
6.1 胚挽救技术育种 |
6.2 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胚败育 |
6.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7 问题与展望 |
作者贡献 |
(5)‘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无籽果实概述 |
2 无籽果实种子败育的研究进展 |
2.1 雄性不育 |
2.2 雌性不育 |
2.3 授粉受精不良 |
2.4 胚中途败育 |
2.5 外界环境对果实种子发育的影响 |
2.6 无籽果实胚败育与内源激素 |
3 无籽果实的产生方法 |
3.1 单性结实与伪单性结实 |
3.2 通过三倍体获得无籽果实 |
3.3 杂交育种或芽变选种获得无籽果实 |
3.4 采用栽培措施等人工诱导的方法生产无籽果实 |
3.5 采用辐射诱变获得无籽果实 |
3.6 无籽果实生产新技术-基因工程 |
4 RNA-Seq在果树上的应用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世纪无核梨’与其父母本在生理水平上的异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SRAP标记鉴定‘世纪无核梨’的亲本 |
1.3 ‘世纪无核梨’花器官观察以及种子败育率情况调查 |
1.4 授粉及生长素/赤霉素处理试验 |
1.5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管 |
1.6 石蜡切片观察胚珠的败育情况 |
1.7 果实激素的提取与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情况调查及其亲本鉴定 |
2.2 ‘世纪无核梨’及其亲本花器官观察及比较分析 |
2.3 授粉及生长素/赤霉素处理试验分析 |
2.4 花粉管伸长情况分析 |
2.5 ‘世纪无核梨’发生败育的过程观察 |
2.6 ‘世纪无核梨’幼果期果肉激素含量与其亲本同一时期的差异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提取质量检测 |
2.2 Illumina测序结果统计分析 |
2.3 种子发育三个时期不同表达模式的差异基因发掘以及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2.4 不同表达模式差异基因的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2.5 种子败育过程中上调与下调基因的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2.6 与种子败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分析 |
2.7 实时荧光定量验证转录组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PbrMYB108和PbrWRKY75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化学试剂 |
1.3 培养基的准备 |
1.4 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5 基因克隆与载体的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梨PbrMYB108和PbrWRKY75基因的克隆 |
2.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南方鲜食枣一年多批次枣吊结果特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南方鲜食枣研究概况 |
1.2 枣生物学研究概况 |
1.2.1 根的生物学特性 |
1.2.2 枣吊的生物学特性 |
1.2.3 芽的生物学特性 |
1.2.4 花的生物学特性 |
1.2.5 果的生物学特性 |
1.3 果树一年多批次结果研究概况 |
1.4 枣树一年多批次结果研究概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主要试验仪器 |
2.4 主要试剂 |
2.5 试验方法 |
2.5.1 不同批次枣吊植物学特征观测 |
2.5.2 不同批次枣吊显蕾、开花和坐果特性比较 |
2.5.3 不同批次枣花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比较 |
2.5.4 不同批次枣吊花器官的花粉活力检测比较 |
2.5.5 不同批次枣吊果实品质特征比较 |
2.5.6 不同批次枣吊果实的内源激素和环链酸腺苷含量比较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批次枣吊植物学特征观测 |
3.1.1 植物学特征观测 |
3.1.2 小结与讨论 |
3.2 不同批次枣吊显蕾、开花及坐果特性比较 |
3.2.1 显蕾特性比较 |
3.2.2 开花特性比较 |
3.2.3 坐果特性比较 |
3.2.4 开花率、座果率和成果率比较 |
3.2.5 小结与讨论 |
3.3 不同批次枣花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比较 |
3.3.1 不同发育阶段的显微形态特征 |
3.3.2 不同发育阶段的亚显微形态特征 |
3.3.3 小结与讨论 |
3.4 不同批次枣吊花器官的花粉活力检测比较 |
3.4.1 单药花粉量比较 |
3.4.2 花粉萌发率比较 |
3.4.3 花粉管萌发长度比较 |
3.4.4 小结与讨论 |
3.5 不同批次枣吊果实品质比较 |
3.5.1 外观品质性状比较 |
3.5.2 营养品质性状比较 |
3.5.3 小结与讨论 |
3.6 不同批次枣吊果实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比较 |
3.6.1 内源激素含量的比较 |
3.6.2 内源激素的平衡比较 |
3.6.3 小结与讨论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7)果树果实生长发育过程激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源激素的研究 |
2 外源激素的研究 |
(8)枣胚胎发育及胚败育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花粉萌发率测定 |
1.3 授粉受精及胚发育过程观察 |
1.4 胚败育率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粉萌发和授粉过程观察 |
2.2 胚发育进程观察 |
2.3 胚败育动态变化观察 |
2.4 胚败育率与果实大小的关系 |
3 讨论与结论 |
(9)榛子胚败育过程中物质运输障碍发生规律及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榛子栽培与研究概况 |
1.2 植物激素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
1.3 果实发育过程营养物质的运输 |
1.4 植物的转录组研究 |
1.5 植物基因表达谱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ABA 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对榛子胚珠充实的影响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绘制正常发育胚珠与败育胚珠的生长曲线 |
2.2.3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
2.2.4 脱落酸与脱落酸合成抑制剂树体喷施处理 |
2.2.5 果实质量性状的调查与统计 |
2.2.6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果实发育过程中榛子果实中正常与败育胚珠的特征 |
2.3.2 果实中发育胚珠与败育胚珠生长曲线 |
2.3.3 正常发育与败育胚珠中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2.3.4 脱落酸与钨酸钠喷施处理对榛子坚果特征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榛子胚珠败育与物质运输障碍的研究 |
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果实与雌花结构的观察 |
3.2.3 荧光素二钠在果实中运输模式的观察 |
3.3 结果 |
3.3.1 雌花与果实在发育过程中结构的变化 |
3.3.2 雌花与果实发育 |
3.3.3 荧光素二钠在果实中的运输 |
3.3.4 果实发育过程中荧光素二钠运输连续性与空果率 |
3.4 讨论 |
3.4.1 特殊的种子生长模式与空壳果实的形成 |
3.4.2 果实发育过程中荧光素二钠运输障碍发生的时期与部位 |
第四章 平榛转录组与正常和败育败育胚珠的差异表达谱 |
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品处理与采集 |
4.2.2 cDNA 文库构建与转录谱的 Illumina 测序分析 |
4.2.3 差异基因表达谱文库制备与测序 |
4.2.4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2.5 实时定量 PCR 分析 |
4.3 结果 |
4.3.1 Illumina 测序与序列组装 |
4.3.2 预测蛋白质的注释 |
4.3.3 基因的 GO 分类与 KEGG 分类 |
4.3.4 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的测序 |
4.3.5 正常与败育胚珠基因表达变化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抗裂与易裂枣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果实生长曲线、果形指数测定及种子败育率统计 |
1.3内源激素测定 |
1.4细胞壁代谢酶活性测定 |
1.4.1果胶酶(PG)及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1.4.2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1.5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果实生长曲线、果形指数测定及种子败育率统计 |
2.2内源激素含量 |
2.3细胞壁代谢酶活性测定 |
3讨论 |
四、两个胚败育率不同的枣品种果实生育期内源激素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枣胚败育因素分析及提高幼胚发生的措施[J]. 闫旭宇,李娟,李玲,田雅珊,栗现芳. 种子, 2020(08)
- [2]猪牙皂植株生殖特性研究[D]. 王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南方鲜食枣胚败育机理研究[D]. 邵凤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4]果树果实胚败育研究进展[J]. 张文颖,王晨,汤崴,崔梦杰,朱旭东,李晓鹏,房经贵. 分子植物育种, 2018(12)
- [5]‘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D]. 孙洁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6]南方鲜食枣一年多批次枣吊结果特性比较[D]. 胡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7]果树果实生长发育过程激素研究进展[J]. 廖汝玉,金光,郭瑞,颜少宾,曾志芳,罗水鑫. 东南园艺, 2016(05)
- [8]枣胚胎发育及胚败育动态观察[J]. 李登科,薛晓芳,王永康,赵爱玲,任海燕,隋串玲,石美娟,杜学梅,梁芊.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9)
- [9]榛子胚败育过程中物质运输障碍发生规律及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D]. 张春吉. 吉林师范大学, 2014(03)
- [10]抗裂与易裂枣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比较[J]. 曹一博,李长江,孙帆,张凌云. 园艺学报,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