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项式最大系数性质的别证(论文文献综述)
饶大平[1](2021)在《查理斯密代数学版本及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查理斯密编纂的《查理斯密小代数学》和《查理斯密大代数学》合称为查理斯密代数学,前者是学习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内容上的升华。查理斯密代数学分别以中学和大学为读者群体,由长泽龟之助等翻译传入日本,再由中国留日学者翻译传回国内,是中国近代影响较大的代数学教科书。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弄清查理斯密代数学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查理斯密小代数学》的版次、内容特点,《大代数学讲义》的研究集中在符号、术语、内容特点,所以研究查理斯密代数学的传播过程较为缺乏。之后多次前往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等地查找资料,并通过线上访问剑桥大学图书馆、加州大学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孔夫子二手书店、古籍网等收集资料。在导师的帮助下学习日语和搜集、整理、分析各种相关着作共计190余本,其中关于查理斯密代数学的有英文16本、日文69本、中文30本。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版本学为研究角度,梳理和比较关于查理斯密代数学着作的中英日各版本内容之间的变化,寻找其传入中国的过程;通过陈文译本与晚清代数译着的内容比较研究,分析陈文翻译的查理斯密代数学中某些内容的特点。具体工作如下:(1)查理斯密代数学的版本学研究:涵盖《查理斯密小代数学》和《查理斯密大代数学》的版本学研究,首先,先对各译本的内容进行解读确定研究的基础;再从中译本、英文原本、日译本的版本演变确定各版本的研究对象;再进一步对比目录、知识点、习题确定中译本所对应的日译本和英文原本,进而得出传播过程和情况。(2)陈文译本与晚清代数学译着中的内容比较研究:以查理斯密代数学为切入点,选择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陈文译本与相近时期代数学教科书、《代数学》、《代数术》、《代数备旨》进行内容比较,从术语翻译、符号表示、定义三个维度分别展开一元二次方程、行列式、二项式定理专题,借此得出陈文译本在这三方面的内容特点。通过查理斯密代数学版本及内容的比较研究,可丰富中国近代代数学教科书的近代化、本土化过程的研究,对了解传入我国代数学教科书的早期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邹亮明[2](2015)在《中低压缩性土结构屈服压力与剪切胀缩性关系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天然地基土层的先期固结压力推求方式方法,土工试验规范中一般推荐采用Casagrande经验作图法,根据室内压缩试验求得的e-logp压缩曲线特征绘制相关辅助线来近似推求,但存在一定的缺陷,收集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先期固结压力的相关研究成果,理顺先期固结压力的发展脉络,廓清各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性。在压缩试验数据处理上利用计算机数值分析技术,基于Casagrande法的数学模型函数拟合绘图推求先期固结压力,较传统手绘曲线作图求解p。值的方法更为可靠,但采用不同模型函数得到的拟合曲线在进行后续的求解判断往往会有较大的偏差,探讨了在拟合曲线时如何选用最为合理的数学模型函数。从黏土“低压剪胀、高压剪缩”的定性观点出发,对取自吉珲铁路客运专线的中低压缩性的粉质黏土在天然与饱和两种状态下的原状试样开展压缩和直剪试验,进行同一状态下试样结构屈服压力和剪切胀缩分界对应的垂直压力数据对比分析,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设计预设重塑土结构屈服压力的直剪试验来验证利用剪切胀缩性求取结构屈服压力的合理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Casagrande经验作图法在推求先期固结压力时面临的土样扰动、操作程序、加载方式等试验因素的影响,以及存在曲线绘制繁难、最大曲率点的判断误差较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分类归纳了确定先期固结压力的一系列试验和推求方法:基于e-logp曲线的推求方法、双对数化曲线类方法、主次固结类方法以及原位试验替代法、剪切强度替换法、密度反推法、经验参考法等。从方法类型、理论依据、试验操作等方面剖析了各个试验和方法的特点,明确了对先期固结压力的发展认识,可供设计和研究人员针对某一地区土体的具体工程需要选用可行的试验方案。(2)采用Origin软件对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拟合算例进行了拟合和检算,从拟合性分析指标以及残差图提供的拟合信息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各个推荐的数学模型函数在拟合e-logp压缩曲线上的拟合效果和拟合函数的稳定性。经过对同一组A-5(下)土样数据进行多种拟合公式的拟合分析比较发现,模型函数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均较好,但是不同数学模型函数的选择对p。值的结果影响很大,应优先选择拟合曲线有合理曲率变化且曲线段存在最小曲率半径点的模型函数,论证了在对压缩曲线进行拟合推求精确的pc值时Harris函数最为接近实测推算值,表明Harris模型函数的合理性。(3)对取自吉珲铁路客运专线的粉质黏土开展了原状试样在天然与饱和两种状态下的压缩和直剪试验,采用Casagrande法和f法分析了土体的结构屈服压力,讨论了直剪试验中试样剪切胀缩性随垂直压力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一个用于描述试样剪切胀缩性的临界垂直压力指标。试验分析表明:尽管试样状态不同会对土体的结构屈服压力和剪切胀缩性产生影响,但剪切胀缩临界垂直压力与结构屈服压力存在良好的一致性,据此创新了一种基于土体剪切胀缩性推求结构屈服压力的试验方法,其可靠性得到了重塑土预设结构屈服压力的直剪试验验证。研究成果丰富了对于土体结构屈服压力的认识。
王科[3](2014)在《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际HPM领域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HPM研究者走出象牙塔,进入教学第一线,教学实践成为HPM领域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成为HPM研究者建立,检验与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荷兰着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存在很多严重问题,有些甚至是违反教学法,建议参照历史的发展来教学。此外,Harel研究表明,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呈现历史相似性。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选择以数学归纳法为载体,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视角,开发教学设计,并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实践教学设计。研究梳理了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搭建HPM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结合HPM领域的设计研究方法,建立HPM领域教学实践的三棱锥模型,以此来指导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实践,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教学设计,检验建立的框架与模型。研究选取二所高中四个班进行数学归纳法教学实践,一个班级作为控制班,另外三个班作为实验班,在三棱锥模型的指导下进行三轮教学实践。本研究问题是:·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是否存在历史相似性?·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对学生理解水平层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什么影响?·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本研究通过访谈、问卷测试、教学实录等多种方式收集研究数据,经过对数据进量化与质性分析,解决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论。具体通过四次教学前的问卷测试来分析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历史相似性;通过四次教学前后的问卷测试来分析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变化,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四个班级间的前后测认知水平差异;通过教学前后的访谈来定性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通过教学实录对HPM课堂要素进行分析,并判断HPM融入的程度;通过教师的访谈来分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最后总结以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实践为研究载体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表明:(1)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相似性,且理解的水平层次是主要是处于归纳推理水平与联接递推水平;(2)在对比分析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与正常教学之后,发现采用HPM教学方式的学生理解水平显着高于采用正常教学方式,且学生更喜欢HPM教学方式,认为其有助于学习并能加深理解;(3)教师在参与HPM教学实践之后,教育信念发生了微变、HPM教学知识显着增加以及教学能力也得到提升。本研究中的成果有HPM领域教学实践的三棱锥模型、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历史相似性研究案例、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案例、HPM领域教学实践的研究三原则、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四个水平层次、HPM领域教学实践研究之五步骤。
彭丽娜[4](2007)在《基于Hurst指数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VaR度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金业的蓬勃发展,基金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相比封闭式基金具有更高的流动性、更好的市场运作与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国际基金市场的主流产品。对于开放式股票型基金而言,它以股票投资为主,投向于股票市场,其市场风险是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并且市场风险也是最基本、最常见、最难防范的风险,它的恶化往往导致其他风险(如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它关系到我国开放式基金、乃至整个证券市场未来的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本文选择研究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市场风险度量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市场风险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基金管理人更有效、更科学地管理好所管理的基金;对投资者来说,也可以使用投资模型选择适合自身要求的基金,进行组合投资,以此做到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使投资行为更加理性化。本文以现代金融风险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对开放式基金,主要是对股票型基金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度量的VaR方法和非线性分形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部分,本文选择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040001)这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作为研究对象,它是我国第一只获准公开发行的开放式基金,对其及其组合中重仓股的收益率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股票及其组合收益率不能用正态分布来拟合,收益率序列具有显着的尖峰厚尾性。通过R/S分析,求出该基金的Hurst指数大于0.5,遵循有偏随机游动,平均循环周期长度约为16个交易日。本文引入分形分布对收益率序列的分布进行拟合,并给出了分形分布下VaR的求解方法,同时通过半参数法计算出了基金组合VaR的近似置信区间,并结合边际VaR、成分VaR对基金组合VaR进行了分解。本文借鉴现有的风险度量研究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力图有所突破,主要有以下一些创新:1)提出应用基于分形理论的Hurst指数来度量基金市场风险。2)在VaR的计算中引入分形分布,并估计出分形分布的各个参数,由此给出基于分形分布的VaR参数计算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条件均值估计法对基金组合VaR进行有效分解。
戴永[5](2006)在《高中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策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学命题是数学知识的主要部分,因此研究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推进数学素质教育、提升数学教师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依发挥作用的范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教学策略,它包括整体性策略和反思性策略;另一类是微观教学策略。这类微观教学策略按照数学命题的教学环节,再分为数学命题教学前的准备策略、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和数学命题教学后的评价策略。其中,数学命题教学的实施策略根据数学命题的获得、数学命题的证明和数学命题的应用三个阶段,又可分为相应于数学命题获得阶段的情境性策略,相应于数学命题证明阶段的过程性策略和相应于数学命题应用阶段的产生式策略。这七个策略按照上述关系构成了有效高中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体系。 接着,从理论上对该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详细讨论。整体性策略包括“组块化”和实施“整体——部分——整体”教学;准备性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起点能力的测量、数学命题学习模式的选择等;情境性策略给出了几种创设数学命题教学情境的方法;过程性策略强调要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揭示数学命题的推证过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应用过程;产生式策略包含变式练习和算法化操作两种方法;评价性策略涉及学业成绩评估的试题编制、学业成绩评定的方式、学习结果评定的结果处理;反思性策略包括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 为了进一步证实数学命题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实践上以征求专家意见的方式对这些策略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征询意见的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策略基本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另外,有关专家的教学策略运用情况的课例研究显示,这些教学策略具有一定效度。 目前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策略应用存在着的突出问题,是许多教师的教学策略意识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缺乏数学命题教学的整体性策略;其二是对数学命题教学的情境性策略重视不够;其三是数学命题教学的过程性策略实施力度不够;其四是数学命题教学的产生式策略的应用处于自发状态而非自觉状态;其五是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的评价性策略和反思性策略的应用水平低。数学命题教学策略有望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刘永春[6](2000)在《二项式最大系数性质的别证》文中认为 二项式最大系数性质。按教材叙述方式证明教学比较困难,以致有的老师干脆直接给出最大值所在项的结论(避开了难点!).笔者在给出这条性质时,构想出较易理解的别证.
二、二项式最大系数性质的别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项式最大系数性质的别证(论文提纲范文)
(1)查理斯密代数学版本及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背景 |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编译者小传 |
2.1 原着者 |
2.2 日译者 |
2.3 中译者 |
第3章 《查理斯密小代数学》内容及版本学研究 |
3.1 《查理斯密小代数学》内容 |
3.1.1 译名的由来 |
3.1.2 “代数学”定义和行文特点 |
3.2 《查理斯密小代数学》底本问题的由来 |
3.3 《查理斯密小代数学》版本演变 |
3.4 Elementary Algebra版本演变 |
3.5 《初等代数学》(日)版本演变 |
3.6 《查理斯密小代数学》和Elementary Algebra的关系 |
3.7 其他中译本与《初等代数学》(日)、Elementary Algebra的关系 |
3.8 版本流传路图 |
第4章 《查理斯密大代数学》版本学研究 |
4.1 《查理斯密大代数学》底本问题的由来 |
4.2 《查理斯密大代数学》版本演变 |
4.3 《大代数学讲义》版本演变 |
4.4 《查理斯密大代数学》(日)版本演变 |
4.5 A Treatise on Algebra版本演变 |
4.6 《查理斯密大代数学》、《大代数学讲义》与ATreatiseonAlgebra关系 |
4.7 版本流传图 |
第5章 陈文译本与晚清代数学译着中的内容比较研究 |
5.1 一元二次方程 |
5.1.1 方程相关的术语 |
5.1.2 符号的使用 |
5.1.3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
小结 |
5.2 行列式 |
5.2.1 《查理斯密大代数学》中行列式内容的由来 |
5.2.2 译名的由来 |
5.2.3 行列式的符号表示 |
5.2.4 行列式的定义 |
小结 |
5.3 二项式定理 |
5.3.1 多项式和级数相关的术语 |
5.3.2 排列组合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
5.3.3 二项式定理的定义、引入方式及其符号表示 |
5.3.4 二项式定理的证明 |
小结 |
第6章 查理斯密代数学的影响和特点 |
6.1 查理斯密代数学的影响 |
6.2 查理斯密代数学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查理斯密小代数学》中英日文本 |
附录2 《查理斯密大代数学》中英日文本 |
附录3 《查理斯密小代数学》目录对比 |
附录4 《查理斯密小代数学》习题对比 |
致谢 |
(2)中低压缩性土结构屈服压力与剪切胀缩性关系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问题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先期固结压力推求方法认识及发展 |
1.2.2 结构性土与结构屈服压力 |
1.2.3 剪切胀缩性研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确定先期固结压力的方法探讨 |
2.1 Casagrande经验作图法 |
2.1.1 e-logp曲线的确定 |
2.1.2 最大曲率点的确定 |
2.2 基于e、p变量的其他作图法 |
2.2.1 基于e-logp曲线的其他方法 |
2.2.2 双对数作图法 |
2.3 其他途径推求先期固结压力方法 |
2.3.1 主、次固结法 |
2.3.2 原位试验求先期固结压力 |
2.3.3 经验估算或替代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Casagrande法的数学函数拟合法 |
3.1 函数拟合计算方法介绍 |
3.1.1 拟合分析指标 |
3.1.2 多项式函数拟合法 |
3.1.3 Harris模型函数拟合法 |
3.1.4 Logistic模型函数和Gompertz模型函数拟合法 |
3.1.5 Gaussian模型函数拟合法 |
3.1.6 分段三次样条插值模型函数拟合法 |
3.2 各个函数拟合法的拟合比较 |
3.2.1 函数拟合法计算流程 |
3.2.2 各个函数拟合法的拟合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体结构屈服压力与剪切胀缩性关系试验分析 |
4.1 压缩试验及结构屈服压力 |
4.1.1 压缩试验加载方案 |
4.1.2 压缩试验数据及结构屈服压力 |
4.2 直剪试验及临界垂直压力 |
4.2.1 直剪试验加载方案 |
4.2.2 直剪试验数据及分析 |
4.2.3 剪切胀缩临界垂直压力 |
4.3 临界垂直压力与结构屈服压力一致性验证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 |
1.1.2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现状 |
1.1.3 教材与教学中数学归纳法内容存在的问题 |
1.1.4 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观点 |
1.1.5 Harel关于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历史相似性观点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 |
2.1.1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演进 |
2.1.2 数学归纳法名称的由来 |
2.2 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理解 |
2.2.1 数学归纳法数学上的分析 |
2.2.2 学习的困难与错误 |
2.2.3 学习困难与错误的原因 |
2.2.4 学生证明图式的演进 |
2.3 教材中的数学归纳法 |
2.3.1 教材研究背景 |
2.3.2 教材选择 |
2.3.3 教材分析框架 |
2.3.4 教材分析结果 |
2.4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 |
2.4.1 教学中的类比 |
2.4.2 教学建议 |
2.5 HPM领域的设计研究 |
2.5.1 HPM领域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
2.5.2 教育领域的设计研究 |
2.6 理论基础 |
2.6.1 数学教学理论 |
2.6.2 数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
2.6.3 HPM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HPM教学实践的理论框架 |
3.1.1 HPM领域教学设计理论框架 |
3.1.2 HPM领域教学实践之三棱锥模型 |
3.1.3 HPM领域的教学实践研究之三原则 |
3.2 研究流程与规划 |
3.2.1 选题与文献整理 |
3.2.2 教学设计与实施 |
3.2.3 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撰写 |
3.2.4 研究过程时间表 |
3.3 为何采用设计研究 |
3.3.1 何谓HPM领域的设计研究 |
3.3.2 HPM领域设计研究的一般步骤流程 |
3.3.3 HPM领域设计研究的特点 |
3.3.4 HPM领域的设计研究的意义 |
3.3.5 HPM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
3.4 研究对象 |
3.4.1 学校 |
3.4.2 教师 |
3.4.3 学生 |
3.5 设计研究的过程 |
3.5.1 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调研与准备 |
3.5.2 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开发与设计 |
3.5.3 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执行与操作 |
3.5.4 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分析与评价 |
3.5.5 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推广与应用 |
3.6 数据收集方法 |
3.6.1 问卷 |
3.6.2 访谈 |
3.6.3 视频与课堂观察 |
3.7 数据分析 |
3.7.1 问卷分析 |
3.7.2 访谈分析 |
3.7.3 课堂分析 |
3.8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3.8.1 研究的信度 |
3.8.2 研究的效度 |
3.8.3 研究伦理 |
3.9 总结 |
第四章 研究过程 |
4.1 控制班教学 |
4.1.1 控制班教学准备 |
4.1.2 控制班实施教学 |
4.1.3 控制班分析评价 |
4.2 第一轮教学 |
4.2.1 第一轮调研与准备 |
4.2.2 第一轮开发与设计 |
4.2.3 第一轮执行与操作 |
4.2.4 第一轮分析与评价 |
4.3 第二轮教学 |
4.3.1 第二轮调研与准备 |
4.3.2 第二轮开发与设计 |
4.3.3 第二轮执行与操作 |
4.3.4 第二轮分析与评价 |
4.4 推广课教学 |
4.4.1 推广课之调研与准备 |
4.4.2 推广课之开发与设计 |
4.4.3 推广课之执行与操作 |
4.4.4 推广课之分析与评价 |
4.5 HPM视角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变化分析 |
4.5.1 HPM视角下教学设计的变化分析 |
4.5.2 HPM视角下教学实践环节变化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5.1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相似性 |
5.1.1 历史相似性研究的流程图 |
5.1.2 问卷与访谈分析 |
5.2 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后的学生认知 |
5.2.1 学生对于数学归纳法的认知 |
5.2.2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5.3 HPM教学后教师的专业发展 |
5.3.1 教师的教育信念的改变 |
5.3.2 教师的HPM教学知识的增加 |
5.3.3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
5.3.4 教师的诠释学循环分析 |
5.4 设计研究的成果 |
5.4.1 设计研究的理论成果 |
5.4.2 设计研究的实践成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历史相似性 |
6.1.2 学生理解水平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
6.1.3 教学的专业发展变化 |
6.1.4 设计研究的成果 |
6.2 研究启示 |
6.2.1 对HPM领域的理论架构的启示 |
6.2.2 对HPM领域的教学启示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会议报告 |
(4)基于Hurst指数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VaR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已有成果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分析 |
2.1 开放式基金概述 |
2.1.1 开放式基金的定义 |
2.1.2 开放式基金的分类 |
2.1.3 开放式基金的风险 |
2.1.4 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界定 |
2.2 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度量 |
2.2.1 Markowitz 的方差 |
2.2.2 β值 |
2.2.3 Hurst 指数 |
2.2.4 VaR(在险价值) |
第3章 基于 Hurst 指数的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度量 |
3.1 从有效市场假说到分形市场假说 |
3.2 分形与分形维 |
3.3 Hurst 指数的计算 |
3.3.1 R/S 法的基本原理 |
3.3.2 Hurst 指数的估计 |
3.3.3 Hurst 指数与分形维 |
3.4 平均循环周期长度的估计 |
第4章 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 VaR 度量 |
4.1 VaR 与投资组合 VaR |
4.2 VaR 的计算方法 |
4.2.1 参数法(基于分形分布) |
4.2.2 非参数法 |
4.2.3 半参数法 |
4.3 投资组合 VaR 的分解 |
4.3.1 M-VaR、C-VaR 与 I-VaR 的定义 |
4.3.2 M-VaR、C-VaR 与 I-VaR 之间的关系 |
4.3.3 M-VaR、C-VaR 与 I-VaR 的估计 |
第5章 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取 |
5.1.1 样本选取 |
5.1.2 数据处理 |
5.2 有关假设与说明 |
5.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正态检验 |
5.4 股票组合数据 R/S 分析 |
5.5 样本数据拟合分形分布 |
5.6 VaR 分析 |
5.6.1 模型选取 |
5.6.2 模型评价 |
5.6.3 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程序 |
致谢 |
(5)高中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有关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概述 |
一、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
二、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
三、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 |
第二部分 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与评价理论 |
二、广义知识的分类思想与表征理论 |
三、当前几种重要的学习或迁移理论 |
四、数学命题学习的模式与心理分析 |
第三部分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 |
一、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策略的初步建立 |
二、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策略的修改完善 |
三、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策略的检验运用 |
第四部分 高中数学命题的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的统计结果 |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
四、教学建议与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四、二项式最大系数性质的别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查理斯密代数学版本及内容的比较研究[D]. 饶大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低压缩性土结构屈服压力与剪切胀缩性关系试验分析[D]. 邹亮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2)
- [3]HPM视角下数学归纳法教学的设计研究[D]. 王科.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4]基于Hurst指数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市场风险的VaR度量研究[D]. 彭丽娜. 湖南大学, 2007(05)
- [5]高中数学命题的教学策略研究[D]. 戴永. 天津师范大学, 2006(02)
- [6]二项式最大系数性质的别证[J]. 刘永春. 数学教学通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