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片”初露锋芒(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昊[1](2021)在《19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赛博格”现象研究》文中指出“赛博格(Cyborg)”即“控制论有机体(Cybemetic Organism)”,中文译名“义体人类”,原指人类肌体与电子机械的融合系统,现已延展为模糊了物种与技术之边界的事物及现象。生物工程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人类进行自我审视的崭新方式,从本质上模糊了人类与机器、动物甚至自然的界限。20世纪80年代是动荡与更迭并存的特殊时期,也是科幻小说类型化写作的转型阶段,自“赛博格”从科学幻想逐渐渗入现实领域起,就已成为动态的综合议题与文化术语。科幻小说的主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催化了人类与技术的融合状态:类人装置、宇宙漫游、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与进阶促使“后人类主义”视域之下的身体转向话题成为“赛博朋克”小说以及中国“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关注焦点。目前学术研究集中于理论研究或形象研究,笔者选取“赛博格”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重要现象,对其形成机制、艺术价值与文学表达展开系统探究,挖掘复杂的隐喻意义与时代内涵。论文以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体系为重要立场,并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幻小说为主要研究范畴,采用学科融合的文化分析视角,针对“赛博格”现象进行概念延展以及小说文本细读,进而探寻未来意识与时代表征。具体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针对选题内容进行概念界定,阐述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爬梳国内与海外的相关学术成果,归纳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一章:“赛博格”的当代景观与科幻呈像。从进化论、控制论与航天学等方向探析义体人类的发展演变,展现不同历史语境之下的科幻表达,针对赛博朋克的微观政治与科学研究的重心转移(类人装置的早期想象和宇宙漫游的类型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文学呈像与风格嬗变进行分析,以奇点理论视野之下“人体技术化”与“技术人格化”的本体论转型为基本研究立场,并对“赛博格”进行概念延展,把人工智能技术列入研究范畴,通过科幻作品解读后人类主义语境的物种边界话题及技术时代的生存困境与未来展望。第二章:“赛博格”的艺术表现与文学原型。解读以嬉皮士运动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对朋克美学与科幻写作的启示意义,把“蒸汽朋克”小说对于身体、技术与魔法的表达纳入研究范畴并从魔幻意象的混合运用与小说类型的技法交融等角度分析其审美特征。此外,探析“赛博格”的文学原型,选取古希腊神话与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小说为重要节点,研讨“技术神话”体系之下的身体转向话题,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相关现象进行文本细读。第三章:“赛博格”的文化表征与未来症候。重点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灾变主题进行解析,从机器隐喻的身体观念与疾病隐喻的反污名化探析其隐喻模式,把生物工程技术纳入研究范畴,以“生化病毒”的权力映现、“后启示录”的人性异化与科学崇拜的伦理困境为视角进行危机意识解读。此外,分析“赛博空间”的主体建构与生存境遇,探究技术化身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领域的双向联动以及数字时代的都市人群面临的自我意识迷失。“赛博格”及衍生概念的风靡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幻浪潮具有联动性,并同漫画、电影与电子游戏等艺术形式具有互文性,现已成为全球化的技术文化话题。目前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赛博格”现象的学术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仍然拥有较为宽广的突破空间,针对技术化身体与现实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科幻文学创作的未来走向等话题的探讨将成为此后的研究重点。
郝蒙晓[2](2021)在《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全球迎来数字化时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创新范式也开始由工程化、机械型的创新体系升级为生态化、有机型的创新生态系统,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在动态复杂的全球竞争环境下和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创新生态系统想要维持其在市场中的长久竞争优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核心企业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中心,从核心企业视角出发,揭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科学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对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基于核心企业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进行研究。系统分析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及特征,剖析结构以及核心企业角色定位,揭示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演化规律,并设计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研究框架,包括构建、拓展和重构三个机制。分析了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制的功能与构成,从价值主张确定、协作伙伴选择和三个子系统协同构建了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了拓展机制,核心企业可以从价值链和创新链,研发、制造和应用服务子系统两个方面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拓展。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后期,为核心企业设计重构机制,核心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重构,通过价值主张更替、协作伙伴更新、价值链和创新链重构的方式对创新生态系统重构,使其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选择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发展所处的状态进行分析,为其提供重构机制的设计,并提出相应持续发展对策,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高川惠[3](2020)在《尚长荣京剧演唱艺术探微》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一篇集中于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个人艺术风格探讨的文章。尚长荣为“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三度获得“白玉兰奖”及“梅花奖”,由他主演的《曹操与杨修》是首个“中国戏曲学会奖”的获得者,被誉为里程碑式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兼收架子花脸的做、念、舞与铜锤花脸的唱功,并在京剧舞台上塑造出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被称之谓“尚长荣三部曲”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1988)、《贞观盛事》(1998)、《廉吏于成龙》(2002),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丰富和拓展了对京剧传统剧目演剧形态,在京剧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上海京剧院在艺术、学术上的地位。不仅如此,上海京剧院还与时俱进,运用新的艺术资源,拍摄3D京剧电影,将京剧艺术拓展到更新、更广阔的艺术领域。文章基于以下问题展开讨论:怎样的缘由和条件成就了尚长荣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尚长荣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变化对他的艺术道路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戏曲艺人之身份转变、剧目创演在不同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继而延申探讨:随着科技发展,表演形式多元化,京剧传播载体发生变化,艺人与观众的关系也随之改变,京剧艺术如何面对、应对这些改变?文章大体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主要对尚长荣的家世背景及从艺经历进行梳理、概括。第二、三章分别从尚长荣的演唱艺术及尚长荣的人生经历进行描述与分析。先从音乐的角度,以唱腔为切入点分析尚长荣的表演艺术特点,进而对尚长荣的演唱艺术进行观察分析。之后,部分采用“个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尚长荣之所以成其为尚长荣的个人艺术特点和展开探讨。第一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主要关注点放置在尚长荣的家世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拜师学艺、登台演戏等经历上。第二章,重点侧重于京剧表演之“唱”,聚焦于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同样的剧目,同样的唱段,由不同的演员演唱,会有哪些异同之处?同样的剧本,同样的唱词,同样的演员,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媒介方式呈现,会有哪些异同?而这些异同,又是受哪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尚长荣之于上述关系层面的个人特征体现在何处?第三章,围绕“尚长荣之所以成其为尚长荣”展开论述,综合社会背景、家庭影响、艺术观念等方面的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不同时期尚长荣的个人身份、社会角色及其社会认同关系等方面做相应探究。
严丰[4](2019)在《北大荒版画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十万军民开垦北大荒为北大荒版画的发展带来契机。以晁楣为首的北大荒版画创作,拥有个性的艺术创作语言,画面厚凝而深沉、淳朴而自然,不但表现出黑土地的风物人情,也体现出北大荒开垦的坚韧不屈时代特色。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北大荒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版画家的共同努力下,北大荒版画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征、黑土地民族精神以及现代艺术创作意识的木板套色版画。而且,北大荒的版画艺术建立在黑土地文化的氛围上,其艺术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富有黑土地的文化韵味,较之以四川的黑白木刻版画、云南油印桃色木刻版画以及江苏的水印版画更富有东北地域精神。所以,北大荒版画正是版画家们以满怀的关东热情和对黑土地的喜爱,再加上个性的版画语言阐释了他们对生活实践的感悟,表现出黑龙江的地域风情。本文正是以北大荒版画为研究对象,对北大荒版画的形成过程、艺术审美特征、文化精神体现、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术界有关当代版画艺术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相关版画创作者的当代创作以及怎样保持版画发展的时代性和艺术性问题上提供一条思路。本文针对北大荒版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明确研究北大荒版画的背景和意义;对版画的发展历史、版画的技法和表现、北大荒版画的发展与表现等理论研究成果整理归类,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对研究对象北大荒版画的流派予以理论界定,从政治背景、地域特征以及群体凝聚等层面分析北大荒版画的形成原因,对晁楣以及北大荒版画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进行概括。第三,研究北大荒版画的艺术审美特征,从主题、版画构图和画风、色彩、技法以及意象等角度阐释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形成。第四,研究北大荒版画的自然精神和文化意蕴,从地域环境、自然风貌歌咏、生态意义、文化认同以及文人精神展现等角度阐释北大荒版画的人文气息。第五,研究现阶段北大荒版画的衰落现状和存在问题,就北大荒版画的衰落原因、衰落表现等进行再思考。第六,研究未来北大荒版画的变革思路与发展对策,分析北大荒版画的多元化变革思路,并从艺术借鉴和艺术家修养层面提出今后北大荒版画的发展途径。总之,本文试图以北大荒版画这个黑土地的文化旗帜为研究对象,结合北大荒版画家如晁楣、郝伯义等人自身的发展经历,对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探寻北大荒版画发展的历程以及未来发展对策,这对于完善北大荒版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当代版画艺术的研究范围,引导今后版画的艺术创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鑫彤[5](2019)在《江永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从市场和产业的角度突破传统文化保守的设计生产模式,有效提升了传统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江永女书是江永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神秘而又绚烂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书文字已逐渐失去它的使用价值。本文以江永女书作为切入点,文创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女书文字的分析研究,尝试将女书文字应用于文创产品中,设计出个性、美观且具有识别特征的文创产品。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传承与发展女书文化以及丰富当代设计语言。本文以江永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设计为研究主题,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相关书籍与文献进行研究,理清了女书的历史背景、地理分布,并从文字与文化两方面对女书进行论述,通过对文献与实地调研数据的分析,明确了女书文字的形态与色彩特征;其次对文创产品的定义、属性、类别、设计多样性与设计原则进行阐述;随后从精神、市场、审美三个方面对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应用的可行性作出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女书文字所涵盖的应用价值,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审美、经济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江永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价值;最后通过对女书文字的笔画特征、架构等方面的了解,结合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对女书文字进行创新性的解读,使女书文字通过“继承应用”、“抽象简化”、“借形为饰”等创新方法构成了多种创意图案,实现对地域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通过对女书文字文创产品设计需求的论述,以及相关问卷调查的分析,确定了目标人群、目标产品定位与方案的设计流程等,从而设计出了三套符合现代审美的女书文字文创产品。方案一,提取女书文字“春水煎茶”,体现文字的形态之美;方案二,提取“田”字纹,在保留了女书文字识别性的同时,赋于它现代的几何美感;方案三,提取“发”字纹,通过对文字创新、旋转的方式,体现现代图案美感。为今后女书文字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案列支持,更好地去传承和保护江永女书。
朱钰婷[6](2019)在《威廉·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中的科技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们为人类谋取福利的同时也为人类生活带来威胁和挑战。因此相对应的,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学科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目的和任务就是努力介入和匡正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保证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造福于人。吉布森的赛博朋克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和打动人心的情节带领读者探索了新的想象领域,探讨了后人类时代下科技带来的伦理危机。本论文选取科技伦理作为切入点,从环境伦理、虚拟信息伦理以及生命伦理三个方面对吉布森的赛博朋克小说中的科技伦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绪论部分交代了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及论文理论应用背景。第一节对吉布森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节论述了吉布森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节梳理了本选题的理论与方法;第四节则陈述了该论文的重难点以及创新处。第一章展示了吉布森小说中的环境伦理危机,它具体表现为自然的失落与恶化的城市生态两方面。人类利用现代技术复制了“自然”,呈现出一种比本真自然更为真实的“超真实”自然,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假象。本章将主要以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对吉布森小说中“拟真”的自然进行解读。第二章讨论了吉布森小说中的虚拟信息危机。它首先表现在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网络道德空间的逾越之上。其次,在高科技时代,公司极权取代了政府极权,人们时时刻刻被数据监视和控制,形成了后人类时代的超级全景监狱。超级全景监狱是波斯特从福柯的话语概念出发,在信息方式下结合电脑数据库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新型权力技术或统治模式。超级全景监狱瓦解了私人活动与公共活动的界限,重构个体身份,强化了权力机构对人民的统治。第三章探讨了吉布森小说中生命伦理危机。后人类时代的身体美学以赛博格为标准,然而赛博格意味着种族、性别、阶级等等身份形态的重塑和反叛,具体表现在“离身”的愉悦性、身体的不确定性以及性别的不确定性等方面。技术的迅猛发展关涉到一系列本体论问题,对于技术的依赖将导致人类主体性的丧失,人被技术工具化甚至符号化。赛博格们在建构自己身份的同时发现了自身身份的断裂性、流变性和不确定性,由此陷入了身份建构的困境中。从科技伦理的角度对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进行分析,这不仅拓宽了吉布森作品的研究角度,更是将小说中的人文关怀和问题意识与现实社会结合的重要手段,凸显了吉布森小说研究的现实意义,也将对其他科幻小说的研究具有启示性意义。
李大鹏[7](2016)在《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詹姆斯·卡梅隆科幻电影研究》文中指出科幻电影是重要的电影类型,幻想性的特点使之比其他类型电影更倚重丰富的想象力和技术创新,想象力为科幻电影插上幻想的翅膀,技术创新则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可以实现科幻电影上天入地的玄幻色彩。在科幻片的发展与创新中,詹姆斯·卡梅隆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导演,他因对科幻的热爱而投入科幻片的拍摄,以近乎狂热的从影态度革新科幻电影的拍摄技术。本文对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科幻类电影进行研究,以其不同时期的科幻影片为例,分析电影中技法的创新性、特效的先进性,通过画面语言与故事内容所反映的动人情感以及深层思想内涵。本文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系统讲述詹姆斯·卡梅隆的人生经历以及从影之路,分析其与科幻电影的渊源关系,对科幻电影创作的情有独钟。第二部分主要从詹姆斯·卡梅隆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创新性入手,分析其科幻电影中所占有的技术优势以及怎样利用这些优势来促进电影的全局掌控,作为技术控的詹姆斯·卡梅隆对电影技术带来的贡献等。第三部分探析卡梅隆科幻电影绚丽的画面语言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虽然其电影表现出大制作的特点,但是并非空洞的视听奇观展览,而是包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卡梅隆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赋予电影深层灵魂,其电影主题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可以从女性主义、环保主义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总结卡梅隆科幻电影成功的原因,其科幻电影的创作特点与模式对中国科幻影片发展的启示意义。总之,詹姆斯·卡梅隆具有无羁的想象力以及对电影技术的开发热情,因此他创造出《阿凡达》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科幻电影。而对电影思想性的追求,使他的科幻电影在绚丽的影像背后不乏深度的文化表达。卡梅隆的科幻电影不但视听震撼,还包含深刻的思想内涵,为科幻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慧[8](2016)在《美国汉学家康达维的辞赋翻译与研究》文中指出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康达维(DavidR.Knechtges),是生长于美国的当代着名汉学家和汉魏六朝辞赋研究专家。在近五十年的从教和治学生涯中,他用英文和中文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中国辞赋的论文,英译了八十余篇辞赋作品,出版了《汉赋:扬雄赋研究》《昭明文选赋英译》《汉代宫廷文学与文化探微》(自选集)等多种赋学专着和英文译着,总字数逾百万言,还培养了近六十名研究中国古代诗文辞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持英译了四卷本的《中华文明史》,为推动中囯文化在西方的交流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康达维在长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翻译、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不仅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形成了颇为系统的赋学思想和翻译理论。因此,总结探讨康达维辞赋翻译和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贡献,无论是对于当今的赋学界与翻译学界,还是从繁荣中西文化学术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现有对康达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介绍或评论,与其作为欧美汉学名家及中国辞赋研究领军人物的成就和学术地位影响远不相称。有鉴于此,本文才以"康达维的辞赋翻译与研究"为题,拟对于康达维的学术历程、赋学思想和赋学成就,对其英译《文选》赋的翻译学贡献,作一较为全面深入的总结探讨。全文共包括《绪论》和六章正文,主要论述了如下内容:"绪论"主要是综述东西方学界对于康达维及其赋学成就的关注与评论,然后申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方法。西方学界对康达维辞赋翻译和研究的评论始于1977年,近四十年间有近10篇关于《汉赋:扬雄赋研究》和《昭明文选赋英译》的书评;东方学界自1980年代中期起,陆续有何沛雄、何新文、龚克昌等研究者在各自的赋学论着中绍介康达维的赋学成果,至本世纪初期又有苏瑞隆、孙晶、蒋文燕、马银琴等发表了几篇概述性的文章或访谈录。但总体而言,现有的康达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大多是"评介"式的文章,对于其代表性的成果如《昭明文选赋英译》则因为没有中译本而鲜有论述,研究康达维的专门论着或学位论文尚不见问世。第一章《康达维的学术历程》:在概述康达维之前约70年间欧美辞赋研究状况的背景下,叙论康达维投身中国辞赋研究的学术历程。康达维对于中国文学的兴趣爱好始自其高中时代,上大学时则放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专业的录取而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语文系学习中文。接下去,又在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师从着名汉学家攻读中囯语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以博士学位论文《扬雄、赋和汉代修辞》进入汉赋研究领域,后来又逐渐扩展到汉魏六朝及唐代赋的翻译和研究。他用15年时间完成的三巨册的《昭明文选赋英译》,更是在西方汉学界极具影响的成果。晚年的康达维,又主持翻译《中华文明史》,继续为传播中国古代辞赋和文化贡献力量。因而康达维被遴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且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和"汉学翻译家大雅奖"的殊荣。第二章《康达维的赋学观及其翻译思想》:康达维对于"赋"体本质属性和赋体源流的探讨论述,突破欧美前辈汉学家将赋归于"诗"或"散文"的藩篱,强调赋有"诵读"的特征,并由此而将"赋"英译为"rhapsody",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又最终将赋音译为"Fu"。他同时认为赋体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由先秦的诸多文体融合形成赋的典型形式汉大赋,而后又继续生发出其他赋体形式。康达维的辞赋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异化的翻译观" "语文学的翻译策略"及其对于"汉赋描写性复音词"的翻译原则、方法等方面。他关注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充分强调译文的准确性;他总结了《文选》赋翻译的难点,指出要用语文学翻译的方法,加上充分的注释以呈现出忠实原文的翻译;关于赋中描写性复音词的翻译,则总结出了坚守不可拆解、利用注释注音和"变体"、找寻契合语境的英文对应词、用"头韵法"翻译等原则。第三章《康达维对赋家扬雄的研究》:对于赋家扬雄的研究是康达维辞赋研究的起点,也是其研究重点之一,历时达十余年。取得的成果相当丰富,包括他的博士论文《扬雄、赋和汉代修辞》,后来出版的《两种汉赋研究》《汉赋:扬雄赋研究》《扬雄的汉书本传》等2种专着和英译本,以及《扬雄<羽猎赋>的叙事、描写和修辞》等多篇论文;还翻译了扬雄的全部赋作,并且先后推出了四个不断改进的译本。在这些成果中,康达维以文学为本位,考察扬雄的辞赋及其赋论,肯定扬雄在创作上的模拟与创新,并用"劝说性修辞"和"修饰性修辞"来解读扬雄赋中的"讽谏"内容,认为扬雄是一个实践自己赋论的赋家,客观地定位扬雄在赋史上的地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康达维的《扬雄赋研究》一直是海内外最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美国辞赋研究的最高水平。第四章《康达维的汉魏六朝赋论述》:在扬雄之外,康达维研究其他汉魏六朝赋篇的论文有20余篇,涉及这一时期30余位作者的六十余篇辞赋作品,包括辞赋发轫期的隐语、辞、七体,及汉代成熟期的散体大赋,再到魏晋赋风转变期的抒情小赋。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对赋篇真伪的辨析、对赋中名物的考证、对赋篇主旨的揭示、对赋家审美和思想观点的阐释、对赋篇叙写宫廷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分析,以及对赋篇翻译的探讨。康达维使用语文学和历史主义的方法,由微观而宏观、遵循赋体发展进程、重视探本清源等,从而使他的汉魏六朝赋论述表现出鲜明的文学史家的史学思维特点。第五章《康达维的<昭明文选赋英译>》(上):《昭明文选赋英译》是康达维辞赋翻译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章共四节。第一节叙论康达维对《文选》及"选赋"的认识,认为《文选》将"文"分为37类,表明萧统文学概念的范围比《文心雕龙》要窄,在选文时更倾向于"精致、典雅"而具有文学性的作品;第二节论《文选》"京都之赋"的英译,指出译者多用"大词"显现京都的庄严和空间规模,以突出赋颂汉朝的思想主题;第三节论《文选》"郊祀、畋猎、宫殿、江海之赋"的英译,依不同的类别分别译出赋的"讽谏"意味、物象描摹和磅礴气势;第四节论《文选》"论文、哀伤、情之赋"的英译,分别译出了论文赋的理论特色、哀伤赋的悲情和"情"赋中女神的高雅美丽。第六章《康达维的<昭明文选赋英译>》(下):总结康达维对《文选·赋》的英译的特点。其译文既以大量考辨性的注释和用词的准确性以实现译文忠实于原文,又能够译出赋铺陈体物、唯美抒情的文学意味,可谓是"学者型英译"与"文学性英译"有机结合的代表作品,为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树立了新的标准和经典范例。最后是本文的"结语"。总结康达维在古代辞赋翻译和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理论贡献,以及对于当代赋学研究和辞赋英译的示范作用。
有令峻[9](2014)在《神探王新利》文中提出山东有一座古城临淄,淄博市临淄公安分局有个普普通通的人民警察王新利。王新利1985年7月从淄博市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先后担任辛店派出所副所长、雪宫派出所副所长,2013年8月调任临淄区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分管协勤队伍和便衣队巡逻工作。近三十年的警察生涯中,他从事过户籍内勤、社区警
林巧雅[10](2014)在《基于仿高密度脂蛋白纳米载的成像指导下的RNA干扰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基于小干扰RNA (siRNA)的基因干扰治疗是近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策略。由于其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和敏感度高,被认为是攻克癌症最具潜力的手段之一,目前已有9种以上的基因干扰治疗方案进入临床试验。尽管siRNA在肿瘤治疗上初露锋芒,但是其高效靶向运输和胞浆内释放仍是RNA干扰技术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应用的主要限速步骤,即如何通过全身系统性给药高效地将siRNA靶向运输到肿瘤组织细胞中去,并有效地释放到细胞胞浆中以发挥其功能。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疗效、优化治疗方案以及尽早实时评估治疗效果,如何通过各种成像手段实时监测整个运输过程以及评估靶向组织细胞中siRNA摄取量也成为此疗法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满足上述需求解决各种问题,本研究以一种超小粒径(<30nm)的非阳离子化脂质纳米材料为载体,并且利用其良好的肿瘤组织穿透能力、低生物毒性以及直接胞浆药物释放机制,通过装载近红外荧光探针以实现实时定量监测siRNA运输和摄取过程将会显着提高基因干扰治疗抗肿瘤的疗效。本课题主要内容为研发了一种超小粒径的多功能仿高密度脂蛋白人工多肽-纳米载体(HPPS),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穿透能力、和直接胞浆药物释放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 HPPS直接胞浆药物释放机制研究:直接胞浆药物释放机制在很多小分子疗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优势,所以第一部分研究内容是在体用多种荧光染料标记以及各种抑制剂选择性抑制来研究这种纳米载体的胞浆释放机制,结果发现HPPS疏水性核药物胞浆运输的过程是依赖于细胞表面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I受体),不需要整个纳米颗粒内化的两个步骤的过程。首先,HPPS先与SR-BI受体结合,这个过程能够通过过量的HDL来竞争性抑制。其次, HPPS可能与SR-BI上Cys384位点相互作用,这个过程能够被BLT-1抑制剂阻断。HPPS在与受体结合过程中仍保持完整的结构,但在与SR-BI相关位点相互作用时解离。最后疏水性药物分子主要是通过一种类脂筏/小凹介导的内吞运动被运输到细胞胞浆,这个过程能够被filipin或者MβCD所抑制但不是一个能量依赖的过程。HPPS的一些其他成分,例如脂质和多肽则被留在了细胞膜表面。这种独特的胞浆运输机制能够为日后高效运输药物-提高疗效提供一种有用的策略。2) HPPS全身系统性给药运输siRNA及其RNA干扰抗肿瘤疗效研究:在弄清楚胞浆释放机制之后,接下来研究HPPS在裸鼠皮下肿瘤模型中在体运输siRNA及其基因干扰抗肿瘤疗效。研究发现HPPS能够延长chol-siRNA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改善它的生物分布模式,也能够促进chol-siRNA在KB皮下肿瘤中的摄取。在功能性研究中,HPPS-chol-si-bcl-2能够下调在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量并因此诱导肿瘤组织的凋亡。最终与游离chol-si-bcl-2相比,抑制了肿瘤生长。除此之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观察到任何的毒副作用。HPPS以仿HDL的合适小纳米粒径、通过SR-BI受体介导的直接胞浆运输siRNA机制、良好生物相容性,都使其成为一种非常理想、有潜力的siRNA运输载体;3)多模式成像指导下基于HPPS的RNA干扰治疗方案优化研究:证实了HPPS能够在体全身系统性给药高效运输及释放siRNA并且发挥有效肿瘤抑制效果之后,通过同时装载近红外荧光探针以及运输siRNA,本研究研发了一种多功能诊疗纳米载体HPPS(NIR)-chol-siRNA。在小鼠原位前列腺肿瘤模型上我们发现这种载体能够特异性地靶向PC3肿瘤,并以其在肿瘤中高度选择性的优势通过多模式成像例如CT-FMT无创、实时地以NIR荧光示踪siRNA运输过程,并且实现活体诊断PC3肿瘤、定量评估siRNA在肿瘤中的摄取量从而达到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抗肿瘤疗效的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多功能多肽-脂质纳米载体可以解决在全身系统性给药运输siRNA的主要限速因素实现高效、安全的在体运输,并且满足在成像指导下的药物运输以及诊断治疗学这些新型肿瘤研究领域的需求实现多模式成像指导下的RNA干扰治疗优化,最终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在本研究中,也阐明了这种独特的SR-BI介导的胞浆运输机制,可为日后RNA干扰抗肿瘤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二、“刀片”初露锋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刀片”初露锋芒(论文提纲范文)
(1)19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赛博格”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赛博格”的当代景观与科幻呈像 |
第一节 义体人类的发展演变 |
一、生物进化的技术狂想 |
二、人机嵌合的形象构想 |
第二节 历史语境的科幻表达 |
一、赛博朋克的微观政治 |
二、科学研究的重心转移 |
第三节 后人类纪的边界重构 |
一、现代智人的概念延展 |
二、奇点理论的未来思考 |
第二章 “赛博格”的艺术表现与文学原型 |
第一节 朋克美学的文化浪潮 |
一、嬉皮主义的反叛意识 |
二、蒸汽朋克的叙事风格 |
第二节 科学奇幻的审美特征 |
一、魔幻意象的混合运用 |
二、小说类型的技法交融 |
第三节 文学原型的时代阐释 |
一、古代神话的原始记忆 |
二、洛氏恐怖的心理唤醒 |
三、共感自我的当代返魅 |
第三章 “赛博格”的文化表征与未来症候 |
第一节 灾变主题的隐喻模式 |
一、机器隐喻的身体观念 |
二、疾病隐喻的反污名化 |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危机想象 |
一、生化病毒的权力映现 |
二、后启示录的人性异化 |
三、科学崇拜的伦理困境 |
第三节 赛博空间的主体建构 |
一、虚拟现实的双向联动 |
二、都市人群的自我审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结构 |
1.2.2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与成长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及持续发展机制框架 |
2.1 创新生态系统相关内涵 |
2.1.1 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
2.1.2 持续发展内涵 |
2.2 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及核心企业角色定位 |
2.2.1 创新生态系统主体构成 |
2.2.2 创新生态系统链条构成 |
2.2.3 创新生态系统子系统构成 |
2.2.4 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角色定位 |
2.3 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演化规律 |
2.3.1 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演化过程 |
2.3.2 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演化动力 |
2.3.3 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演化路径 |
2.4 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框架设计 |
2.4.1 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设计原则 |
2.4.2 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制 |
3.1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制功能与构成 |
3.1.1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制功能定位 |
3.1.2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制构成 |
3.2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确定 |
3.2.1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源识别 |
3.2.2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提出 |
3.3 创新生态系统协作伙伴选择 |
3.3.1 创新生态系统协作伙伴选择标准 |
3.3.2 创新生态系统协作伙伴选择流程 |
3.4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 |
3.4.1 创新生态系统研发子系统构建 |
3.4.2 创新生态系统制造子系统构建 |
3.4.3 创新生态系统应用服务子系统构建 |
3.4.4 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拓展机制 |
4.1 创新生态系统拓展机制功能与构成 |
4.1.1 创新生态系统拓展机制功能定位 |
4.1.2 创新生态系统拓展机制构成 |
4.2 创新生态系统链条拓展机制 |
4.2.1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链拓展 |
4.2.2 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链拓展 |
4.3 创新生态系统子系统拓展机制 |
4.3.1 创新生态系统主体构成拓展机制 |
4.3.2 创新生态系统边界拓展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机制 |
5.1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机制功能与构成 |
5.1.1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机制功能定位 |
5.1.2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机制构成 |
5.2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时机选择 |
5.2.1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环境分析 |
5.2.2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时机识别 |
5.2.3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时机确定 |
5.3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策略实施 |
5.3.1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更替 |
5.3.2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链重构 |
5.3.3 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链重构 |
5.3.4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
6.1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
6.2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过程分析 |
6.2.1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分析 |
6.2.2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拓展过程分析 |
6.2.3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环境分析 |
6.2.4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状态分析 |
6.3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再设计 |
6.3.1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时机确定 |
6.3.2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更替 |
6.3.3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协作伙伴更新 |
6.3.4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价值链重构 |
6.3.5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链重构 |
6.4 比亚迪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对策 |
6.4.1 营造核心企业主导的文化氛围 |
6.4.2 不断调整创新生态系统结构 |
6.4.3 抓住持续发展机遇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尚长荣京剧演唱艺术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从艺之道:尚长荣的戏曲人生 |
第一节 家学渊源 |
一、父亲尚小云 |
二、荣春社 |
三、尚小云剧团 |
第二节 踏入净行 |
一、净行概况及主要类型 |
二、拜师学艺 |
第三节 演戏与创戏 |
一、随尚剧团演戏 |
二、陕西省京剧团 |
三、上海京剧院与“尚长荣三部曲” |
第二章 唱戏之法:尚长荣演唱艺术探究 |
第一节 唱之于京剧净角表演 |
第二节 净角演唱风格之流变 |
第三节 尚长荣表演艺术特色分析 |
一、“尚长荣三部曲”之特性唱段分析 |
三、尚长荣念白之分析 |
第三章 “个人研究”观察下的尚长荣 |
第一节 “个人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二节 尚长荣就是尚长荣 |
一、作为尚小云的儿子 |
二、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 |
三、尚长荣及其身份认同探析 |
第三节 尚长荣之所以为尚长荣:时运与命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北大荒版画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早期北大荒版画(1958-1968) |
一、北大荒版画的起源 |
二、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
三、早期北大荒版画的代表作品分析 |
四、早期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 |
五、对早期北大荒版画的研究与评价 |
小结 |
第三章 北大荒知青版画(1968-1978) |
一、知青北大荒版画的艺术活动 |
二、知青北大荒版画的领导者郝伯义 |
三、知青北大荒版画的代表作品分析 |
四、知青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 |
五、对知青北大荒版画的研究与评价 |
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北大荒版画(1978 至今) |
一、第三代北大荒版画的艺术传播过程 |
二、第三代北大荒版画群体的异军突起 |
三、第三代北大荒版画的代表作品分析 |
四、第三代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 |
五、对第三代北大荒版画的研究与评价 |
小结 |
第五章 北大荒版画的风格论述 |
一、北大荒版画的基本创作方法 |
二、北大荒版画的风格演变规律 |
三、北大荒版画不同阶段的艺术贡献 |
四、北大荒版画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一、北大荒三代版画群体的传承与发展 |
二、北大荒版画的价值和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北大荒版画不同时期主要创作力量及重要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江永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女书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 |
1.3.3 现存问题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江永女书与文创产品 |
2.1 江永女书的概述 |
2.1.1 女书的历史背景 |
2.1.2 女书的地理分布 |
2.1.3 女书分类 |
2.1.4 女书文字的特征分析 |
2.2 文创产品的概述 |
2.2.1 文创产品的定义 |
2.2.2 文创产品的属性分析 |
2.2.3 文创产品的分类 |
2.2.4 文创产品的设计方式与设计原则 |
2.3 本章小结 |
3 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可行性分析及应用分析 |
3.1 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可行性分析 |
3.1.1 精神内需的可行性 |
3.1.2 市场需求的可行性 |
3.1.3 审美需求的可行性 |
3.2 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价值 |
3.2.1 文化价值 |
3.2.2 审美价值 |
3.2.3 经济价值 |
3.3 江永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应用的设计方法 |
3.3.1 继承应用 |
3.3.2 抽象简化 |
3.3.3 借形为饰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分析及实践 |
4.1 女书文字文创产品的设计分析 |
4.1.1 设计需求分析 |
4.1.2 设计定位 |
4.1.3 设计流程 |
4.2 设计方案及制作 |
4.2.1 方案一——“她说·女书” |
4.2.2 方案二———“她读·女书” |
4.2.3 方案三——“她唱·女书” |
4.3 实物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江永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设计消费者市场调查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威廉·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中的科技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选题的理论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环境伦理危机:自然的失落与城市生态的恶化 |
第一节 “拟真”的自然生态 |
一、真实自然的隐退和消失 |
二、“拟像”:复制下的超真实的自然 |
第二节 “灰霾城市”:后技术社会的城市生态 |
一、“巨型垃圾场”:被污染的城市生态 |
二、“现代技术的假象”:生态建筑群落 |
第二章 虚拟信息伦理危机:社会的失衡与被操控的赛博空间 |
第一节 “内爆”:赛博空间的逾越 |
一、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 |
二、网络道德空间的逾越 |
第二节 公司极权的权力运行机制 |
一、超级全景监狱:全天候、隐蔽的信息监控网络 |
二、作为一种控制手段:从“流水线”到“数据流” |
第三节 人工智能的僭越与划界 |
一、存在的升级:从弱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 |
二、神圣的悖论:对人的解放与操控 |
第三章 生命伦理危机:人的异化与被解构的赛博格 |
第一节 赛博格:技术化的身体 |
一、“罪恶的渊薮”:对身体的鄙弃 |
二、身体的不确定性 |
三、性别的模糊性 |
第二节 “电脑牛仔”:主体性的丧失 |
一、机器对人的重置:被虚拟化的人 |
二、“数据田野”:被符号化的人 |
第三节 身份建构的困境 |
一、重组的身体与断裂的身份 |
二、记忆的可塑性与身份的流变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詹姆斯·卡梅隆科幻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一章 詹姆斯·卡梅隆与科幻电影的不解之缘 |
第一节 结缘科幻电影 |
第二节 寻梦好莱坞 |
第三节 科幻电影创作概况 |
第二章 卡梅隆科幻电影的技术创新 |
第一节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诠释 |
一、传统特效的融合创新 |
二、电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
三、技术手段与时空叙事的结合 |
第二节“水”的技术世界 |
一、“水元素”在电影中的表现 |
二、创新中的缺憾 |
第三节 光影变革的显现 |
一、3D摄影技术的全面应用 |
二、虚拟摄影棚与面部捕捉还原系统 |
三、容积扩展 |
第三章 卡梅隆科幻电影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个人情感的影像投射 |
一、肯定性情感带来温馨的影像风格 |
二、情感危机下内心寄托的默化处理 |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影像表达 |
一、女性社会地位缺失的反映 |
二、女性自我觉醒与解放期许 |
三、交流促进女性身份的认知 |
第三节 生态主义的影像主张 |
一、技术异化力量的深度反思 |
二、“天人合一”的环保主义主张 |
第四章 卡梅隆科幻创作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好莱坞标签下的自我发展完善 |
第二节 思维永远大于禁锢 |
第三节“经验”而非“技术” |
第四节 卡梅隆精神与信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美国汉学家康达维的辞赋翻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近四十年来西方学界对康达维赋学论着的评论综述 |
二、近三十年来康达维赋学成果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影响 |
三、本文选题的学术意义及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以辞赋研究闻名的汉学家:康达维的学术历程 |
第一节 康达维之前欧美的辞赋研究(20世纪前70年) |
一、从韦利到华兹生的辞赋翻译 |
二、卫德明与海陶玮的辞赋研究 |
第二节 康达维作为辞赋学者的灿烂人生(1960—2002) |
一、青年康达维的选择:修学中文与步入汉赋 |
(一) 在华盛顿大学攻读中文学士学位 |
(二) 在哈佛大学师从汉学家杨联陞攻读硕士学位 |
(三) 重返华盛顿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扬雄、赋和汉代修辞》 |
二、任教耶鲁与威斯康辛 |
(一) 在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中国文学 |
(二) 转任威斯康辛大学中文助教 |
三、回到西雅图:辞赋翻译与研究成绩斐然的三十年 |
(一) 从助教到晋升为教授前的学术历练(1972-1980) |
(二) 岂止"十年磨一剑":翻译《文选·赋》的十五年(1981-1996) |
(三) 深化与总结:从英译《汉赋研究》到《自选集》问世(1997-2002) |
第三节 康达维的晚年:向文化传播领域拓展(2003—2015) |
一、由辞赋研究扩展向更宽广的领域(2003—2006) |
二、主持完成《中华文明史》的英译(2007-2012) |
三、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和"汉学翻译家大雅奖"(2013-2015) |
第二章 "石楠花"与"异域旅行":康达维的赋学观及其翻译思想 |
第一节 康达维对赋体本质属性的认识 |
一、"诗"或"散文":欧美前辈汉学家的认知 |
二、赋的本质特点在其能"诵读":康达维的界定 |
三、"赋"的英译名:从"rhapsody"到"fu" |
第二节 康达维对赋体源流的探讨 |
一、"石楠花"之喻:赋体起源的多元性 |
二、对赋体的认识 |
三、康达维赋体论述的学术意义 |
第三节 "异域旅行":异化翻译观 |
一、重视文化传播 |
二、"准确性"——翻译的基本要求 |
三、"险境"——对翻译难点的认知 |
(一) 流播久远,版本众多 |
(二) 包含众多文学体裁和风格 |
(三) 文字艰深难懂 |
第四节 "语文学"的翻译 |
一、文本的选择 |
二、文意的理解 |
三、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
第五节 赋中描写性复音调的翻译策略 |
一、坚守"不可拆解"原则是理解描写性复音词的前提 |
二、利用注释注音和"变体"把握整体词义 |
三、根据具体语境找寻英文对应词 |
四、用"头韵法"及同义词重复方法翻译以体现赋的效果 |
第三章 初露锋芒:康达维对赋家扬雄的研究 |
第一节 康达维的博士论文及后出专着《扬雄赋研究》 |
一、历史上的扬雄评价与康达维的扬雄研究选题 |
二、《扬雄、赋和汉代修辞》与《扬雄赋研究》 |
三、扬雄赋创作的模拟与创新 |
四、扬雄的赋论与他的作赋实践 |
第二节 康达维日滋月益的扬雄赋篇翻译 |
一、二十年间四次修改扬雄赋的英文翻译 |
二、以《甘泉赋》为例比较四次英译文本的变化精进 |
(一) 用词趋向准确、精炼,凸显音韵效果 |
(二) 表达趋向简洁,句子长度增加 |
(三) 风格趋向古雅,并向原作靠拢 |
三、康达维的英译《扬雄的汉书本传》 |
第三节 康达维扬雄研究的其它论着及其批评方法 |
一、扬雄赋的劝说性修辞和修饰性修辞 |
(一) 解析"劝说性修辞"的成因、来源及呈现方式 |
(二) 强调劝说性修辞与修饰性修辞的相互作用 |
(三) 康达维修辞学理论的来源和意义 |
二、扬雄《剧秦美新》的文学诠释 |
四、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赋学批评方法 |
(一) 新批评的研究方法 |
(二) 结构主义诗学的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继续拓展:康达维的汉魏六朝赋篇论述 |
第一节 汉赋与汉代宫廷文学活动 |
一、激发皇子:枚乘《七发》中的贵族宫廷生活描写 |
二、皇帝与文学:汉武帝与汉赋的兴盛及其在宫廷的传播 |
三、鸿都门学与东汉末期的宫廷文化 |
四、扬雄、赵壹等赋家对汉代宫廷的批评 |
(一) 扬雄《甘泉》《羽猎》《长杨》《解嘲》诸赋"委婉的讽谏(讽刺)" |
(二) 赵壹《刺世疾邪赋》对当时朝廷的指控 |
第二节 对于汉魏六朝赋篇的多元考辨 |
一、司马相如《长门赋》、班婕妤、班昭赋背景及主旨考辨 |
二、《西京杂记》所收赋篇真伪考证 |
三、鲍照《芜城赋》的创作时间和"芜城"的场合 |
第三节 从主题学和文化角度切入的两汉晋宋赋篇探讨 |
一、纪实或想象:刘歆《遂初赋》与张衡《思玄赋》的"旅程"主题 |
二、颂汉或"汉颂":东汉前期京都赋的时代主题 |
三、晋人《饼赋》《酒赋》中的中国饮食 |
四、谢灵运《山居》诸赋中的中国花园的描写 |
第四节 康达维汉魏六朝赋研究的学术特点 |
一、穷源竟委循序渐进的史学思维 |
二、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学术风格 |
三、语文学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五章 集大成者:康达维的《昭明文选赋英译》(上) |
第一节 康达维对《文选》及"选赋"的认识 |
一、中国古代文学选本对于文体分类的意义 |
二、萧统的《文选》编撰及其文体分类的思想 |
三、康达维对《文选》赋篇解题及赋家小传的撰写 |
(一) 《文选》所录五十六篇赋的《解题》 |
(二) 《文选》所录赋篇三十七名作者的《小传》 |
第二节 康达维《文选》"京都之赋"的英译 |
一、康达维对"京都赋"的认识 |
二、用大词体现"京都"大赋的庄严典重 |
三、在形式上凸显赋的宇宙空间模式 |
四、晓畅灵动地书写并置的物象 |
第三节 康达维《文选》"郊祀、畋猎、宫殿、江海之赋"英译述议 |
一、显现扬雄《甘泉》《羽猎》《长杨》诸赋的"讽谏"意蕴 |
二、精致描摹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的种种物象 |
三、用头韵及同义词重复方法表现"江、海"之赋的磅礴气势 |
第四节 康达维《文选》"论文、哀伤、情之赋"英译 |
一、准确重现陆机《文赋》中的比喻 |
二、关于宋玉《神女赋》中女神形象的塑造 |
三、对潘岳《寡妇赋》、江淹《别赋》中悲情的生动抒发 |
第六章 实臻信达雅:康达维的《昭明文选赋英译》(下) |
第一节 "学者型英译"的代表作 |
一、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是第一位的 |
二、丰富详实的学术性注释 |
三、着录异文并校原文之失 |
四、详考赋中的语言和内容 |
第二节 "文学性英译"的生动体现 |
一、对赋铺陈性的展现 |
二、对赋形式美的摹拟 |
三、对赋抒情性的表达 |
四、对赋文化韵味的传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康达维学术年表 |
附录二、本文作者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神探王新利(论文提纲范文)
淄博警校——成长的摇篮 |
当了派出所的户籍民警 |
初露锋芒——一个人堵住了二十个赌徒 |
再次亮剑——抓了三个小偷 |
当了新郎官 |
关键时刻要挺住 |
局长亲自交办的一起强奸案 |
创建辛南示范警务区 |
“蒙”来的线索——当天抓住抢劫强奸犯 |
新官上任——分管保安巡逻中队 |
一位友好的新疆朋友 |
到巡特警大队上任 |
深夜出击——泥地里抓贼 |
心中装着百姓 |
不准动——抓了带枪的毒贩 |
猫与鼠的关系 |
抓捕犯罪分子的三个绝招 |
“神探”之“神” |
下一步要做的三件大事 |
(10)基于仿高密度脂蛋白纳米载的成像指导下的RNA干扰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RNAi作用机理 |
1.2 在siRNA全身系统性给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1.3 关于siRNA全身系统性给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选题背景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SR-B1介导的直接胞浆药物释放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HPPS的siRNA系统性给药运输的成像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HPPS的荧光成像指导下的RNA干扰治疗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果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刀片”初露锋芒(论文参考文献)
- [1]198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的“赛博格”现象研究[D]. 王天昊. 江南大学, 2021
- [2]核心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 郝蒙晓.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尚长荣京剧演唱艺术探微[D]. 高川惠.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4]北大荒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 严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5]江永女书文字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设计[D]. 赵鑫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威廉·吉布森赛博朋克小说中的科技伦理研究[D]. 朱钰婷. 武汉大学, 2019(06)
- [7]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詹姆斯·卡梅隆科幻电影研究[D]. 李大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8]美国汉学家康达维的辞赋翻译与研究[D]. 王慧. 湖北大学, 2016(06)
- [9]神探王新利[J]. 有令峻. 啄木鸟, 2014(08)
- [10]基于仿高密度脂蛋白纳米载的成像指导下的RNA干扰治疗研究[D]. 林巧雅.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