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审美特征(续)

论竹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审美特征(续)

一、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论文文献综述)

凌宇,张丽伟[1](2019)在《从装饰、绘画风到瓷画的自觉——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景德镇传统瓷画的嬗变与建构》文中认为陶瓷装饰是陶瓷艺术最直观的呈现者,同时也是最活跃的表现者,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宋元以来,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不但继承了早期中国陶瓷装饰的成就,而且善于创新,其所创造的宋青白瓷、元青花瓷和清粉彩瓷代表中国古代瓷器装饰的三座高峰。降至晚清民国,景德镇瓷器装饰又经过了新安派浅绛彩瓷和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的发展,最终实现了从装饰、绘画风到瓷画自觉的嬗变与建构。这些成就的取得,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来看,应与景德镇本土匠师对域外工艺的吸取与融汇密切相关,即青白瓷的南北融合、青花瓷的中外交流、粉彩瓷的中西合璧以及浅绛彩瓷/新粉彩瓷之文人、画家、工匠的复杂身份蜕变等最终促成了景德镇传统瓷画艺术。

王莉莉[2](2019)在《“珠山八友”的新粉彩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珠山八友”是1900年到1950年之间中国陶瓷艺术领域内影响力最为显着的陶瓷画家群体,他们在艺术方面拥有很高的造诣。该论题研究过程中,选取“珠山八友”的新粉彩瓷画艺术作为主体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走访调查、比较分析等方式,总结“珠山八友”的陶瓷艺术作品,并对相关作品的设计背景、历史环境、艺术要素等进行全面研究,进而掌握“珠山八友”瓷绘作品的艺术特征;通过这些论述提升“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艺术对当代瓷画艺术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珠山八友”瓷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及应有的地位,提高瓷画艺术在江西艺术史和中国瓷画史上的影响与地位。为未来“珠山八友”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吴晓璇[3](2018)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世家艺术传承研究 ——以王锡良陶瓷世家艺术传承为例》文中提出“大器成景,厚德立镇”。这座千年古镇因“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而闻名世界。景德镇陶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名满天下,更以其美轮美奂的彩绘瓷艺享誉世界。通过考证历史,我们知道早在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先人们就创制出晶莹滋润的青白瓷。从元代开始,景德镇瓷画大量的从民俗画、织绣图、金属装饰工艺和传统国画等艺术中吸收养分,形成了奇光异彩、博大精深的彩绘瓷。明代以后,景德镇陶瓷不仅有了红绿彩,还出现了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的斗彩。清代又有了珐琅彩、粉彩、古彩等装饰手法,彩绘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艺术造诣也更加成熟精湛。对于曾经的景德镇来说,支撑起整个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就是传统手工制瓷业,起到了城市命脉的地位而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陶瓷世家”更是代表了当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水平的最高境界。这其中的王锡良陶瓷工艺美术世家更是当今景德镇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瓷世家,其陶瓷世家的形成可以说是浓缩了20世纪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本论文以王锡良陶瓷艺术世家的技艺与艺术传承为研究对象,并从中管窥景德镇陶瓷世家的陶瓷技艺传承史和审美特征,通过对该家族的艺术传承史的梳理考察景德镇陶瓷技艺与艺术传承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王群[4](2016)在《浅绛彩瓷对“珠山八友”新粉彩瓷艺术风格的影响》文中指出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当景德镇陶瓷粉彩艺术日益衰落之际,一种与传统陶瓷粉彩装饰工艺、风格近似的釉上彩新品种浅绛彩瓷悄然兴起。浅绛彩瓷是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彩料在白瓷胎釉上作画,并敷上淡赭、淡蓝、草绿、淡紫及水绿等色料,经过650—700°C低温烧成的陶瓷彩绘,其内容不再限于山水,亦有花鸟、人物、书法等。浅绛彩瓷给传统僵化的瓷上彩绘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丰富了景德镇陶瓷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开创了全新的瓷上彩绘新风貌,对后世陶瓷新粉彩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珠山八友”。本文从浅绛彩瓷艺术特点出发,对浅绛彩瓷与“珠山八友”新粉彩瓷之间的承传关系进行考察,对浅绛彩瓷对“珠山八友”新粉彩瓷艺术风格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浅绛彩瓷与“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的相似性,重点论述了“珠山八友”新粉彩文人瓷画艺术特色,进一步阐述了“珠山八友”新粉彩在浅绛彩瓷影响下审美观念的转变体现。

李鸿[5](2015)在《“珠山八友”王大凡瓷绘艺术审美探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的陶瓷艺术开始逐渐受到收藏家以及老百姓的青睐,这种现象不仅是某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偶然,也包含了部分审美意向的转变的必然趋势。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的陶瓷绘画开始兴起,并取得了相关的历史突破,从重视工艺陶瓷装饰的审美取向逐渐转化并衍化出了陶瓷文人画分支。而其中在隶属新安画派的程门、金品卿等浅绛彩瓷画风的影响下,景德镇形成了陶瓷绘画民间团体“珠山八友”,其中的王大凡作为珠山八友中的长者核心人物之一,其细润俊秀的新粉彩人物画风,雅俗共赏,不似王琦人物画般脱俗,却独具一格。本论文从研究方法以历史文献和采访资料取得的一手资料为主,借鉴部分客观资料作为辅助,两者并行。从历史及文化角度出发,探究王大凡及其陶瓷艺术的时代审美及文化特征。研究王大凡瓷绘艺术受到极度推崇的原因,在突破不同的工艺局限下,所表现出的创新性。通过对其瓷绘技艺创新及审美的研究,从而对景德镇当代瓷绘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探究王大凡的瓷绘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下,从陶瓷文化推广及陶瓷工艺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挖掘,展示其特殊的时代性。从审美及文化内涵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其不同时代作品下具有创新技法的作品以及对其进行资料搜集、采访,立足于其对王大凡的”稳中求变”的粉彩瓷绘风格研究,结合中国粉彩瓷器的艺术发展,全面的、系统的研究王大凡的艺术风格。

吴剑,陶海云[6](2013)在《浅析景德镇陶瓷文化对江西地区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陶瓷文化底蕴深厚,以"瓷都"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艺术是江西陶瓷文化的核心。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创造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极具欣赏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探索实现江西本地域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美育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郭爱红[7](2011)在《近现代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艺术特征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瓷上浅绛彩是以一种低温烧成的陶瓷彩绘,出现于道光、咸丰年间。浅绛彩名家的瓷绘人物画一改过去传统粉彩刻板的装饰风格,色调淡雅,飘逸简寂,人物画从图稿设计至绘画到填色均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现绘画者个性。瓷上浅绛彩所追求的文人画格调,表现了文人雅士悠闲清净的情趣,增加了瓷绘的艺术性。浅绛彩促进了纯艺术绘画和陶瓷绘画的融合,影响了后世瓷绘的发展方向,给传统僵化的瓷上彩画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对后世陶瓷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钟莲生[8](2002)在《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文中研究表明

钟莲生[9](2002)在《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文中研究指明

二、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论文提纲范文)

(1)从装饰、绘画风到瓷画的自觉——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景德镇传统瓷画的嬗变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 艺术人类学:概念、轨迹与本土性
2 从装饰到绘画风:景德镇传统瓷器装饰的渊源与嬗变
3 瓷画的自觉
结语

(2)“珠山八友”的新粉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珠山八友”与新粉彩相关概念
    2.1 “珠山八友”相关概念论述
        2.1.1 “珠山八友”的由来
        2.1.2 “珠山八友”身份的界定
    2.2 新粉彩相关概念
        2.2.1 新粉彩的概念
        2.2.2 珠山八友“新粉彩”产生的背景
        2.2.3 新粉彩瓷画发展兴盛的原因
第3章 “珠山八友”瓷画的艺术特征
    3.1 创作题材
        3.1.1 人物画题材
        3.1.2 花鸟画题材
        3.1.3 山水题材
    3.2 技法特点
        3.2.1 “落地粉彩”技法
        3.2.2 “水点桃花”技法
        3.2.3 “西法头子”技法
    3.3 画面布局
        3.3.1 对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的学习
        3.3.2 结合陶瓷器皿特点巧妙布局
第4章 “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的继承与创新
    4.1 “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的继承
        4.1.1 “珠山八友”新粉彩对传统陶瓷装饰技法的继承
        4.1.2 “珠山八友”新粉彩对相关画派艺术风格的继承
    4.2 “珠山八友”新粉彩创新的体现
        4.2.1 “珠山八友”新粉彩对东洋及西洋绘画技法的借鉴
        4.2.2 “珠山八友”新粉彩在工艺上的创新
第5章 “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的影响与启示
    5.1 “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对后世的影响
    5.2 “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对当代瓷画艺术发展的启示
        5.2.1 当代陶瓷艺术家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与艺术修养
        5.2.2 当代陶瓷艺术家应不断提升自身陶瓷工艺的专业修养
        5.2.3 当今陶瓷艺术家应具备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3)景德镇陶瓷艺术世家艺术传承研究 ——以王锡良陶瓷世家艺术传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方法
2、景德镇的“陶瓷世家”概况
    2.1 景德镇“陶瓷世家”传统
    2.2 景德镇陶瓷世家传统中的24个世家简况
3、王锡良陶瓷工艺美术世家的艺术传承
    3.1 王锡良陶瓷艺术世家传承谱系
    3.2 王大凡的艺术特点及成就
    3.3 王锡良的成就及作品基本特点
        3.3.1 艺术成就
        3.3.2 成长历程
        3.3.3 风格及基本特点
    3.4 王锡良后人艺术成就及作品基本特点
        3.4.1 王璜艺术成就及作品基本特点
        3.4.2 王采艺术成就及作品基本特点
        3.4.3 王秋霞艺术成就及作品基本特点
        3.4.4 王小凤艺术成就及作品基本特点
        3.4.5 付建文艺术成就及作品基本特点
4、王锡良陶瓷艺术世家所展示出的景德镇陶瓷世家的特点
    4.1 、陶瓷世家传承的“家族性”特点
    4.2 、从创作主题、题材到艺术表现手法的“延续性”特点
    4.3 、艺术传承中的“创新性”特征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浅绛彩瓷对“珠山八友”新粉彩瓷艺术风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2 浅绛彩瓷及其艺术特点
    2.1 浅绛彩的概念界定
    2.2 浅绛彩瓷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2.2.1 浅绛彩瓷的起源——道光、咸丰时期
        2.2.2 浅绛彩瓷的盛行——同治、光绪时期
        2.2.3 浅绛彩瓷蜕变时期——宣统时期与民国初年
    2.3 浅绛彩瓷艺家简介
        2.3.1 前期浅绛彩瓷艺家
        2.3.2 后期浅绛彩瓷艺家
    2.4 浅绛彩瓷的艺术特点
        2.4.1 题材上多借元代以来的文人画稿
        2.4.2 工艺上在传统粉彩基础上创新探索
        2.4.3 釉色上易于剥落,色料逐渐失去光泽
        2.4.4 题款上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
        2.4.5 形制上以装饰性瓷板、日用品为主
    2.5 浅绛彩瓷艺术创新的体现
        2.5.1 开创了文人画家参与瓷艺创作的先河
        2.5.2 强调了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表现
        2.5.3 简化了传统粉彩的工艺技法
3 浅绛彩瓷与“珠山八友”
    3.1“珠山八友”
        3.1.1“珠山八友”的界定及其发展概况
        3.1.2“珠山八友”简介
    3.2“珠山八友”新粉彩与浅绛彩文人瓷画艺术的承传关系
        3.2.1 早年本身就是浅绛彩瓷艺家的“珠山八友”成员
        3.2.2 从浅绛彩瓷艺家汲取营养的“珠山八友”成员
4 浅绛彩瓷对“珠山八友”新粉彩瓷艺术风格的影响
    4.1“珠山八友”新粉彩与浅绛彩相似性
        4.1.1 艺术追求的相似性
        4.1.2 题材内容的相似性
    4.2“珠山八友”新粉彩文人瓷画艺术特色
        4.2.1 创作题材上追求文人画面“融情于景”的象征美
        4.2.2 表现技法上通透艺术规则“虚静空灵”的意境美
        4.2.3 艺术理念上强调主体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4.2.4 美术基础上体现精于彩绘“形神兼备”的气韵美
        4.2.5 文化修养上凸显书卷气息“诗书画印”的综合美
    4.3“珠山八友”新粉彩在浅绛彩瓷影响下的审美观念转变体现
        4.3.1 题材选择上采取兼容并蓄的现实性
        4.3.2 表现技法上注重兼工带写的现代性
        4.3.3 工艺技术上把握材质性能的娴熟性
        4.3.4 视觉效果上突显画面色彩的丰富性
        4.3.5 造型能力上追求笔墨功夫的生动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珠山八友”王大凡瓷绘艺术审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2 草庐樵子—王大凡的求艺之路与“珠山八友”的出现
    2.1 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发展之路
        2.1.1 王大凡的身世背景及祖辈们的几度迁徙路
        2.1.2 红店学徒日,不懈遇名师
        2.1.3 不畏世俗,仗义行言——师友共聚“希平草庐”
        2.1.4 首个民间陶瓷组织的遭遇及“珠山八友”之形成缘由
    2.2 珠山八友的出现及其艺术风格与王大凡在其中的特殊地位
3 形式的生命—王大凡瓷绘作品的审美特征
    3.1 清末至民国人物瓷画概述
    3.2 王大凡瓷绘作品探究
        3.2.1 纵观王大凡瓷绘作品创作历程
        3.2.2 王大凡瓷绘作品选材主题
    3.3 王大凡瓷绘作品的审美内涵
        3.3.1 王大凡瓷绘作品韵构精巧的意理美
        3.3.2 王大凡瓷绘作品清雅生动的意趣美
        3.3.3 王大凡瓷绘作品旷达高远的意境美
4 大凡希平—王大凡瓷绘作品的文化内涵
    4.1 人物瓷绘精工而真的文人气氛
    4.2 民间故事中平淡天真的世俗化
    4.3 文雅民俗中雅俗文化兼并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浅析景德镇陶瓷文化对江西地区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特色
    1. 种类丰富, 特色鲜明。
    2. 技艺一体, 工艺精湛。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对江西地区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影响
    1. 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
    2. 完善着美术课程的功能。
    3. 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结语

(7)近现代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艺术特征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来源
二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1 文人画的意境
    2 文人画的题材
    3 中国画的形式
    4 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8)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论文提纲范文)

7
    珠山八友在陶瓷艺术领域中的意义和影响

四、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装饰、绘画风到瓷画的自觉——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景德镇传统瓷画的嬗变与建构[J]. 凌宇,张丽伟. 陶瓷研究, 2019(05)
  • [2]“珠山八友”的新粉彩艺术研究[D]. 王莉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3]景德镇陶瓷艺术世家艺术传承研究 ——以王锡良陶瓷世家艺术传承为例[D]. 吴晓璇.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4]浅绛彩瓷对“珠山八友”新粉彩瓷艺术风格的影响[D]. 王群.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4)
  • [5]“珠山八友”王大凡瓷绘艺术审美探究[D]. 李鸿.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08)
  • [6]浅析景德镇陶瓷文化对江西地区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影响[J]. 吴剑,陶海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8)
  • [7]近现代瓷上浅绛彩人物画的艺术特征谈[J]. 郭爱红. 作家, 2011(02)
  • [8]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J]. 钟莲生. 中国陶瓷, 2002(06)
  • [9]论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续)[J]. 钟莲生. 中国陶瓷, 2002(05)

标签:;  ;  ;  ;  ;  

论竹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审美特征(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