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量白蛋白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3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昊[1](2018)在《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度至重度的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学表现是不同的。为研究TBI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生理学机制,目前有几种啮齿类动物颅脑损伤的模型包括液压冲击(Fluid percussion impact,FPI)、可控皮层冲击系统(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systems,CCI)和落锤撞击模型(weight-drop models)用来模拟和研究颅脑损伤。虽然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TBI后的某些病理特征,但没有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可用来再现人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改变以往的致伤方式,建立以气动冲击产生加速装置的一种新可分级的大鼠闭合性颅脑撞击伤(closed head impacts,CHI)模型,以模拟人类真实环境下的颅脑撞击伤后产生的颅脑及神经功能损伤。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平均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0.5、0.6、0.7和0.8 MPa组,每组15只。应用自制空气驱动装置产生加速度撞击大鼠头部致伤,气压范为0.5-0.8兆帕(MPa),对应的冲击力和加速度分别为:I组(0.5 Mpa):785.3±14.12牛顿(N)、5.71米/秒(m/s);II组(0.6 MPa):837.72±10.41 N、6.06 m/s;III组(0.7 MPa):857.65±11.11 N、6.25 m/s;IV组(0.8 MPa):955.6±16.35 N、6.67 m/s。致伤过程中的运动参数由力学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记录。伤后检测死亡率、昏迷时间(翻正反射时间)、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脑含水量(BWC)。HE染色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随缸内气压的升高,力学输出也随之升高,导致大鼠损伤程度加重。0.5、0.6、0.7和0.8 MPa组的翻正反射时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CHI后24 h检测mNSS评分、BWC值和MRI定量分结果发现CHI伤后24 h时0.8 MPa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0.6和0.7 MPa组,但后两组又明显高于0.5 MPa组(P<0.05),0.6与0.7 MP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检测CHI大鼠脑内APP时发现在大脑皮层、胼胝体和脑干区域其表达增加,这也明确提示在模拟CHI后脑组织出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表现。随气压的提高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造成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因此可根据给予0.5/0.6-0.7/0.8 MPa的来进行伤情分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CHI大鼠模型是一种操作简便、可控性强、重复性好的模拟不同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CHI所致的损伤程度与气缸内压力改变引起的冲击速度变化呈正相关,可根据调节气压来控制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本研究为不同损伤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对伤情的影响目的: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目前对低压、低氧后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仍未有深入的了解。发生损伤后的不适当运输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旨在观察急进高原地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mild-to-moderate closed head injury,mmCHI)急性期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伤情变化并提出救治策略,以期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而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健康平原饲养的雄性SD大鼠108只,首先称量基础体质量。模拟海拔6,000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再次称体质量。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观察大鼠致伤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随机分为3个不同海拔高度组[ND(Non-descending altitude)、D-4,500m(descent to 4,500m altitude)、D-3,000 m(descent to 3,000 m altitude)]进行观察,并分别对相应海拔高度下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NSS评分、体质量(body weight,BW)、脑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脑含水量与体质量的比值(BWC/BW)及颅脑核磁(MRI)检查。结果:急进高原mmCHI大鼠在致伤后6 h各海拔高度组mNSS评分减少值明显低于伤后12 h、24 h评分减少值,P<0.05;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最少,与伤后滞留于6,000m的ND组及下降海拔高度的D-4,500 m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海拔高度组脑含水量(BW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伤后计算各组脑含水量占体质量(BWC/BW)的比值发现,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BWC/BW的值高于伤后D-4,500 m组且低于滞留于海拔6,000m(ND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动态MRI检查后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下D-4,500 m组的大鼠在胼胝体水肿及脑室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海拔高度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结论:高海拔极限环境下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24 h内伤情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不同,急进高原mmCHI后可引起较严重的脑水肿和体重减轻,应予以高度高重视。在伤后应尽早改善通气、补液、缓解脑水肿,同时进行早期、阶段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治疗,避免大跨度降低海拔高度,有利于缓解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早期动态进行MRI检查可提示脑组织损伤程度,对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目的:急进高原mmCHI后大鼠免疫应激反应及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尚未澄清。急性缺氧和颅脑损伤均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为研究在相同致伤因素下不同低压、缺氧条件对颅脑损伤伤情影响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致伤后不同低压、缺氧状态下脑组织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急性低压、缺氧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在同海拔高度下表现的关系及炎症反应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高原颅脑损伤后早期转运对伤情变化的影响及继发性脑损伤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18只模拟海拔6,000 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致伤后按的海拔高度[6,000m(ND)、4,500 m(D-4,500 m)、3,000 m(D-3,000 m)]随机按分成三个组(n=6/组),ND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致伤后大鼠置于低压舱内,自由饮食、水,于伤后24 h时进行头部MRI扫描后处死,取大鼠脑组织作GFAP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低压、缺氧状态的脑损伤后24 h,各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及炎症因子达量明均显增多。定量分析发现,D-3,000 m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率(45.32±4.17)显着高于D-4,500 m组(36.26±3.55),但明显低于ND组(56.88±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4,500 m和D-3,0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IL-1β/GAPDH:0.69±0.07、0.78±0.08;TNF-α/GAPDH:0.72±0.06、0.84±0.08,与ND组(IL-1β/GAPDH:1.00±0.09;TNF-α/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与D-3,000m组比较也有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NF-κB phospho-p65和p65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D-4,500 m和D-3,000 m组phospho-p65和p65水平分别为:0.62±0.06、0.76±0.07;0.48±0.05、0.78±0.08,与ND组(phospho-p65/GAPDH:1.00±0.09;p65/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phospho-p65和p65的水平也显着低于D-3,000 m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量可作为一种判断急进高原mmCHI严重程度以及指导临床在伤后转运中判断伤情变化的标志物之一。低压、缺氧性颅脑损伤后NF-κB的激活参与了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调控,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有关,NF-κB的抑制或激活与不同的低压、缺氧状态有关。调节低压、缺氧状态将对减轻高原颅脑损伤后的脑继发脑性损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贵[2](2016)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综合干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8月收治的56例DAI患者,对疾病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资料。结果:56例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19例(33.93%),轻度残疾10例(17.86%),严重残疾7例(12.50%),植物状态6例(10.71%),死亡14例(25.00%)。治疗后患者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IK-1)较治疗前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疾病治愈率。早期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损伤机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核共振成像(MRI)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早期给予降颅压、尼莫地平、纳洛酮、亚低温、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等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张焱,李巧玉,袁志诚,陆培松,湛利平[3](2004)在《大剂量白蛋白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36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大剂量白蛋白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大剂量白蛋白治疗DAI36例与同等 条件下未用大剂量白蛋白的患者39例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觉醒天数为(30.80±2.36)d,对照组为(46.60±6.78)d,两组比较差 异显着(P<0.05)。实验组恢复良好11例(30.5%),死亡9例(25.0%);对照组分别为6例(15.3%)及15例(38.5%),两组比较均差 异显着(P<0.05)。实验组血液流变学4项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DAI早期应用大剂量白蛋白治疗可降低死亡 率,提高良好率,缩短昏迷时间。
冷怀明[4](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甘泉[5](2008)在《重型颅脑创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近4年收治的3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4例DAI患者中存活26例(76.47%),其中恢复良好及中残16例(47.06%),重残及植物生存10例(29.41%);死亡8例(23.53%)。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创伤中最重的一种,致残率及病死率非常高,本组病例均及时采取系统的综合治疗措施,积极救治原发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在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胡小吾,王文仲,赵孟尧,过宗南[6](1997)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救治》文中研究说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救治胡小吾王文仲赵孟尧过宗南作者单位:200433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胡小吾男36岁讲师,主治医师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近来才被认识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主要损伤脑的中轴及其...
陈辉[7](2018)在《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与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伤后视力、视野迅速下降,常导致永久性的低视力、视野缺损或者失明。虽然目前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包括:激素冲击,经颅内、或经鼻腔-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术,和观察,但这些方案充满争议,并未得到公认。我们和一些学者的前期研究发现,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能够治疗某些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术后视力提高。但目前并没有对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该手术帮助患者视力提高的机制也不清楚。不少学者和我们推测:“视神经鞘下出血、积液、视神经纤维水肿,可以导致视神经鞘内高压,导致患者视功能损害;而在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后,鞘内压下降对视力的恢复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尚没有鞘内高压动物模型和实验对此假设予以验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为:1)临床大样本研究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2)从视神经受压的角度分析,外伤后,视神经纤维可能受到来自视神经鞘外部(例如:骨折片或硬膜外出血)和视神经鞘内部(例如:视神经水肿、视神经内出血,视神经鞘内血肿、积液,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等)的压迫。本研究的目的之二为:建立新型的视神经鞘内高压动物模型,模拟并研究视神经鞘内部(例如:视神经鞘内血肿、积液,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等)的压迫对视神经的损害及其机制;为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某些类型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3)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我们还需要研制一种灵敏而稳定的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测量视神经鞘内压与颅内压,获得视神经鞘内压与颅内压存在差异的压力学证据。方法:1)通过研制一种新型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测量不同条件下的颅内压和鞘内压。2)通过向视神经鞘下间隙注射粘弹剂(透明质酸钠),制作一种视神经鞘间隔综合征(视神经鞘内高压)动物模型;并通过F-VEP、HE切片研究视神经鞘内高压对视神经的损害,通过轴浆流与TUNEL/Caspase-3/P53/Bax等研究该模型视神经损伤机制。3)在临床,应用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以排除视神经鞘外的压迫),研究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我们成功研制了一种灵敏而稳定的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在动物实验中,使用该仪器对正常状态、颅内高压、解除颅内高压后的兔视神经鞘内压和兔颅内压分别予以测定,发现:即便视神经鞘间隙与颅内联通,但兔视神经鞘内压与颅内压存在差别;视神经鞘内压可以高于颅内压。2)成功建立了一种视神经鞘内高压(鞘下注射粘弹剂)动物模型,鞘内高压对视神经功能和结构产生了损害,对其机制研究显示凋亡和轴浆流受损参与了视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3)在临床研究中,32例患者接受了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14例患者视力提高,有效率为43.75%;在术前有光感及以上视力的患者18例中,13例在术后2周内视力提高,有效率高达72.22%。该结果与激素治疗、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的结果相似。对该手术的安全性评价,显示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并发症少,其并发症轻微而短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兔视神经鞘内压不仅与颅内压存在差别,视神经鞘内压还可以独立于颅内压升高,该发现为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奠定了实验基础。2)成功建立了视神经鞘内高压模型,模拟了视神经鞘内高压对视神经的压迫,发现视神经轴浆流受损与凋亡均参与了该模型视神经功能和结构的损伤。3)从临床研究结果看,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实施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是安全的。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有光感及以上视力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力提高有帮助,但对伤后无光感的患者帮助不大。从风险-效果比(risk/beneficial)的角度看,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残留有光感及以上视力的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医生寻找并解除某些可去除的、可治疗的损伤因素(如视神经鞘下积血、积液的压迫,间隔综合症,视神经鞘内炎症因子等),对于帮助或者促进患者的视力提高或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剂量白蛋白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3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剂量白蛋白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3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伤情变化的观察 |
3.1 材料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GFAP蛋白的变化与伤情及预后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高原颅脑创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弥漫性轴索损伤综合干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治疗结果 |
2.2 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
3 讨论 |
3.1 DAI发病机制 |
3.2 临床特点及诊断 |
3.3 治疗 |
(5)重型颅脑创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诊断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基础研究工作部分 |
1.1.2 临床研究工作部分 |
1.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综述一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
1.2.2 综述二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损伤机制研究研究进展 |
1.2.3 综述三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的设计及样机制作与验证 |
2.1 研究背景 |
2.2 设计与制作 |
2.2.1 要求与目标 |
2.2.2 设计测压原理 |
2.2.3 样机零部件、性能与组装 |
2.2.4 样机整机和使用程序 |
2.3 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样机验证与测试 |
2.3.1 样机准确度的验证 |
2.3.2 不同粗细测量针头的选取与测试 |
2.3.3 样机对兔鞘内压的测量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的生物压力学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 |
3.3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
3.4 方法 |
3.4.1 活体兔颅内压测量 |
3.4.2 活体兔鞘内压测量 |
3.4.3 活体兔颅内高压模型建立及颅内压测量 |
3.4.4 活体兔颅内高压下的鞘内高压模型及鞘内压测量 |
3.4.5 解除颅内高压后,活体兔颅内压与鞘内压的测量 |
3.5 结果 |
3.5.1 灌注性颅内高压模型建立 |
3.5.2 颅内高压下的鞘内高压模型建立 |
3.5.3 正常颅内压与鞘内压的差别 |
3.5.4 颅内高压下,颅内压与鞘内压差别 |
3.5.5 颅内高压解除后,颅内压与鞘内压差别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种新型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鞘内高压模型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动物与材料 |
4.3 方法 |
4.3.1 粘弹剂鞘内注射--视神经鞘内高压模型制作 |
4.3.2 F-VEP检测 |
4.3.3 常规病理学检测 |
4.3.4 凋亡检测 |
4.3.5 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 |
4.3.6 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检测视神经轴浆运输 |
4.4 结果 |
4.4.1 功能损伤测定结果 |
4.4.2 组织结构损伤测定结果 |
4.4.3 凋亡测定结果 |
4.4.4 免疫组化结果 |
4.4.5 视神经轴浆流测定结果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
5.1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在非颅内高压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综述 |
5.2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的安全性综述(译文) |
5.3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研究 |
5.3.1 患者入选与排除标准、手术方法 |
5.3.2 结果 |
5.3.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32例患者临床资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大剂量白蛋白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3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D]. 王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2]弥漫性轴索损伤综合干预临床疗效分析[J]. 孙贵.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8)
- [3]大剂量白蛋白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36例疗效观察[J]. 张焱,李巧玉,袁志诚,陆培松,湛利平.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06)
- [4]《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5]重型颅脑创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救治[J]. 甘泉.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8(02)
- [6]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救治[J]. 胡小吾,王文仲,赵孟尧,过宗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7(11)
- [7]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与干预研究[D]. 陈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