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漠化防治植被建设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媛媛,武海岩,丁国栋,高广磊,屠文竹[1](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驱动力、沙漠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沙漠化防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的指标、方法和主要发现,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浑善达克沙地开展的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于2003年以后突变式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00年是区域沙漠化的快速发展期,之后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沙漠化减缓。气候变化是触发区域沙漠化的关键自然因子,而过度放牧和植被建设是区域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直接人为主导因素。土地沙漠化是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沙尘天气频发的主要诱因,也影响了牧草供给、侵蚀控制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固沙植被的生理特征、不同治沙模式和技术的效益评估等研究为防沙治沙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国家需求,准确提炼科学问题,丰富研究尺度和科学方法,以正确认识复杂的沙漠化过程,为沙漠化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刘庆福[2](2020)在《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沙漠化是很多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其严重侵蚀了土地资源,并进一步影响了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2017年于鄂尔多斯召开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发布的《鄂尔多斯宣言》指出,沙漠化是阻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向社会提供供给和利益的能力。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处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是农、牧、林交错的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随着毛乌素沙地农牧业的发展、能源开发以及区域政策措施的实施等人为活动的增强,该地区近年来的沙漠化状况及生态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所以,探究该区域1986-2015年间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评估飞播恢复的效果可为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结合71个野外植被调查样地的植被盖度实测数据检验了10种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并筛选出最适于该区域的指标,进而从沙地尺度和省域尺度对毛乌素沙地1986-2015年间7个时期的沙漠化动态进行了反演;并以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政策投入数据为基础对该时段的沙漠化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毛乌素沙地的32个飞播恢复样地植被和土壤样本调查数据,通过高通量测序和测试分析对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进行了分析,从植被、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多功能性三个方面对修复政策中的飞播恢复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明确了土壤多功能性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模式;最后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对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空间量化,并分析了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通过文献总结所选取的10种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中,反映地表能量信息和植被信息的指标对沙漠化反演具有较高精度,其中沙漠化差值指数DDI在反映地表辐射特征的同时又包含了植被的信息,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能够反映地表覆盖度、水热组合以及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是毛乌素沙地区域反演效果最优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2)毛乌素沙地30年间整体的沙漠化空间格局动态为中东部地区呈逆转趋势,西部地区恢复与加剧交替出现。1986-2015年间沙地尺度的沙漠化进程呈先恶化后逆转趋势,1986至2005间持续加剧,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5年后沙漠化逐渐逆转,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显着减少,但直到2015年沙地尺度沙漠化状程度仍高于1986年;在省域尺度上沙漠化进程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沙漠化逆转最为明显的是陕西省的五个区县,2000年后持续逆转;内蒙古自治区自1986年以来逆转与加剧并存;宁夏自治区沙漠化整体呈先加剧后逆转趋势,在2005年沙漠化达到最强。(3)1986-2015年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从1986-2005年持续加剧,2005年后逐年逆转,逆转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修复政策,而驱动沙漠化加剧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在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差异,沙漠化过程和驱动因素在省域尺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发现了生态修复政策在沙漠化逆转中的重要作用并量化了其贡献率,建议继续投资于生态恢复工程以使沙漠化持续逆转,并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可持续性。(4)飞播是毛乌素沙地对流动沙地进行植被恢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恢复措施,其使流动沙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多功能性三个方面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其中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恢复响应迅速,植物多样性最先达到饱和,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的响应则具有滞后性;在30年恢复梯度上,植物通过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多功能性的恢复有显着的间接作用,直接驱动因素主要为土壤细菌。建议未来的退化土地和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及政策中可以借鉴飞播措施的成功经验,在生态恢复中给予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同等的重视。(5)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NPP等调节服务间协同关系显着,在粮食产量和牲畜产量等供给服务间同样具有显着的协同关系,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间也发现了净初级生产力和粮食产量两种服务间的协同关系;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净初级生产力均随着沙漠化的降低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量和牲畜产量与沙漠化呈现不显着的单峰曲线关系。可能是两种供给服务由于通过人类活动的输入而实现,才导致了其与沙漠化的复杂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探讨了近几十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动态、驱动因素、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植被、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的恢复,阐述了毛乌素沙地1986-2015年间沙漠化的加剧和逆转过程;明确了该过程中生态修复政策带来的积极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同时发现了土壤微生物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并阐明了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本文从宏观层面为沙漠化的监测提供手段,为拟定相应防范和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飞播措施的成功经验从微观层面为沙漠化土地恢复提供新了的视角。希望可以为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福祉,进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赵志荣[3](2019)在《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与防治规划》文中研究说明在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和长期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影响下,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沙化土地面积40.79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0%以上,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防治任务艰巨。为了维持沙漠化治理效果和预防沙漠化的发展,对该地区进行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和防治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内蒙古为研究区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与土地利用类型两个因子,分析二者在2000-2015年期间的演变规律;基于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框架,对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进行评估;结合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及NDVI和土地利用演变的分析结果,按照沙漠化脆弱程度对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区域划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选用NDVI对内蒙古地区沙漠化现状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条件逐步改善,在最高植被覆盖和最低植被覆盖的区域,植被的恢复即土地沙漠化的逆转最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在不断扩张,同时草地、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在相互转化,尤其是林地面积的增加最为明显。2、利用VSD评价模型对内蒙古沙漠化脆弱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呈现“东北部低-西南部高”的空间格局,脆弱性显着升高区域集中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中部,主要由暴露度升高造成;2000年以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适应能力提升是土地沙漠化脆弱性普遍降低的重要原因,植被、风蚀和干湿指数等是脆弱性演变的关键自然因素。3、结合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及土地沙漠化分析结果,对内蒙古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区域划分并提出了沙漠化防治建议:研究区共划分为5个一级区,15个二级亚区;东北部和河套地区应做好沙漠化防治成果的巩固,西部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和沙漠化程度均较高,须重点防护。本研究可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及时了解内蒙古沙漠化分布及发展趋势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支撑,为科学指挥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持,为沙区生态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
张英[4](2019)在《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文中认为为探究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鄱阳湖沙山进一步优化植被类型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西省鄱阳湖沙化典型地区采集裸地和湿地松、香根草、狗牙根、单叶蔓荆、算盘子等优势植物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土壤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等物理指标,借助变异系数CV、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植被覆盖区与裸地区域土壤各物理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剖面都存在差异。1.水平方向,与裸地相比,湿地松、香根草、狗牙根、单叶蔓荆和算盘子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容重较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毛管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较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土壤容重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单叶蔓荆=香根草<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2)除湿地松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含水量均大于裸地;(3)土壤总孔隙度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香根草=单叶蔓荆>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4)土壤毛管孔隙度除湿地松、算盘子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大于裸地;(5)除单叶蔓荆外,其他植被样地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裸地;(6)除香根草外,其他植被样地的土壤通气性均大于裸地;(7)除湿地松、算盘子外,其他植被样地土壤毛管持水量均大于裸地;(8)土壤饱和持水量呈算盘子>湿地松>狗牙根>单叶蔓荆>香根草>裸地样地的变化特征。2.沿垂直剖面,不同区域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以下变化特征:(1)a层土壤容重均小于b层、c层;(2)土壤含水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b层;(3)土壤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4)土壤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加少,且除狗牙根、算盘子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小于c层;(5)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且除狗牙根、算盘子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c层;(6)土壤通气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且除香根草N样地外,其他区域a层土壤通气性均大于c层;(7)土壤毛管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加少;(8)土壤饱和持水量除湿地松S样地、香根草N样地和狗牙根样地外,其他植被样地及裸地土壤饱和持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3.对裸地及植被覆盖区土壤物理指标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裸地与植被覆盖区的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等指标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将研究对象分为外来物种和本土物种两大类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外来物种、本土物种和裸地的土壤含水量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将研究对象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大类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土壤毛管持水量有差异,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他物理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4.对土壤各物理指标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性、饱和持水量等指标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毛管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着相关性,与其他物理指标没有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对鄱阳湖沙化地区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起到显着作用,可以为鄱阳湖沙山生态恢复治理建议与措施的提出给予数据上的支撑。
王光耀[5](2018)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环境公平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公平性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基于公平性上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环境公平研究的问题涵盖资源消耗与占有、能源消费、环境风险承受、生态恶化以及环境利益分配等议题,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从环境公平角度分析沙漠化防治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需要进一步推进。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为研究案例,从环境公平视角来分析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效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和评估土地沙漠化防治的环境公平问题。本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基础上,界定了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概念及内涵,并从经济学视角对环境公平做了理论分析,并提出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层面与分析逻辑,本文试图解决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以下问题:宏观层面是否公平的获得环境容量;中观层面是否公平的获得环境治理效果;微观层面环境公平规范如何发挥作用;微观层面是否公平的享有环境利益。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利益群体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探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土地沙漠化防治中,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项目管理方—项目承包方‖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宏观层面的利益主体是中央政府,其利益是通过地方政府(县一级政府)代理实施的生态工程项目产生环境效益实现的,所以,本研究中分析土地沙漠化防治宏观层面利益主体的范围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同时分析具体生态工程项目的环境效益。可以得出:从县域范围上讲,民勤县、金川区、凉州区、古浪县、永昌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1.099252、1.021962、0.930585、1.057349、0.952035,定性判断分别为:环境公平、环境基本公平、环境不公平、环境公平、环境基本公平。从项目区范围上讲,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民勤县)、小山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金川区)、夹槽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凉州区)、麻黄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古浪县)、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永昌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0.991964、1.180518、0.89562、1.117996、1.09767,定性判断分别为:环境基本公平、环境公平、环境不公平、环境公平、环境公平。第二,中观层面利益主体是以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为代表的地方准生态公共品保护与供给的代理者,环境公平参考的主要变量是项目区复合型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环境基本公平的项目区有:小山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金川区)、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永昌县)、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民勤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1.028494、0.978016、1.042836;环境不公平的项目区有夹漕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凉州区),环境公平指数0.941742;环境公平的项目区有麻黄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古浪县),环境公平指数1.050894。从总体上讲,研究区中观层面利益主体实现环境基本公平,环境公平指数1.01016。第三,对微观层面利益群体主要采取动态博弈方法和环境基尼系数法论述环境公平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微观个体获得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项目区居民实际生态补偿均值与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差距为1740.361元/户/年。通过动态博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政策干预并不会达到有效管护的目的,需要在环境公平规范作用下,提高背叛者的舆论与道德压力,才能抑制背叛促进合作。二是做好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思路应该遵循庇古思路与科斯思路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应该是土地沙漠化治理的主导方,在政策制定、生态工程投资、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政府干预,另一方面,在保护区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保护区周边社区等非政府力量的介入,构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环境公平规范,通过招募周边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巡护(承包管护权)等方式实现公有产权一定程度的内部化。三是基于基尼系数计算的方法,得到G=0.083998,定性判断为环境公平。本文认为,从整体上讲项目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在综合效益获得方面不具有显着差异性,即总体上讲项目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在综合效益分配方面实现环境公平。研究认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环境公平处于较低层次公平。
马晴[6](2014)在《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主导沙漠化防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干旱区沙漠化与绿洲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绿洲化优化了生态环境,扩大了人类生存空间,但粗放、无序的开发使绿洲系统稳定性下降,同时引发沙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最集中和最频繁的区域,因此开展干旱区绿洲特别是沿边沿沙农村社区的沙漠化防治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在干旱区绿洲沙漠化大背景下,综述沙漠化研究国内外关注焦点及已有成果,选择紧邻沙漠的绿洲一民勤作为研究区域,开展沙漠化防治模式和典型社区研究。首先简述了民勤近20年沙漠化发展特征,其次介绍了沙漠化防治的理论依据和工程措施,然后从时间角度梳理政府出台的文件,发现民勤沙漠化防治政策经历了林草初建期、林草管护期、管护建设期和综合治理期4个阶段,形成了系统性的县域沙漠化防治政策体系。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沙漠化防治实践工作中提炼出“人进沙退”模式、“人退沙退”模式、“人定沙定”模式和“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其中,“人进沙退”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在较激进的“征服自然”思想指导下,实施的向沙漠要地的沙漠化治理措施。“人退沙退”模式以“自然恢复理论”为指导,通过移民收缩、整村搬迁等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恢复自然植被。“人定沙定”模式是在“人工恢复理论”指导下,通过就地转化种田农民为治沙工人,给予生态补偿和种草养蓄扶持,探索出的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水资源平衡模式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关井压田等政策,减少地下水开采,从而实现沙漠化治理目的。根据社区内部“匀值化”与社区间“异化特化”现象识别不同沙漠化防治效果,选择沿边沿沙的宋和、煌辉、正新、梧桐村4个典型社区单元进行微观解析,描述重要时间节点实施的沙漠化防治措施及社区居民的响应,结果显示每种模式均在一种或几种沙漠化防治政策主导下形成,并且各具特色。其中人进沙退模式以压沙造林护田为主,人退沙退模式以整村移民搬迁为主,人定沙定模式以就地转化种田农民为治沙工人和退耕还草为主,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以关井压田为主。研究过程尝试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沙漠化防治模式效益的度量,结果表明各沙漠化防治模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均有差异,整体上人定沙定模式效果最好,综合得分0.2130;其次是人进沙退模式,综合得分0.2088;再次是水资源平衡模式,综合得分0.2064;人退沙退模式综合得分0.1941,排名最末。而且不同模式的环境背景各不相同,人定沙定模式出现在沿边沿沙地区,人进沙退模式发生于废弃的河网地区,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出现在绿洲边缘大面积开荒的地方,人退沙退模式发生在生态战略地位重要但环境已恶化的绿洲边缘。最后针对沙漠化防治社区响应中出现的对沙漠化治理政策认知欠缺,政策执行过程难度大,后续社会问题接连不断,当地农户生计如何可持续化等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因地制宜,制定有弹性的沙漠化防治政策;人定沙定模式宜于在绿洲沿边沿沙乡镇推广;人进沙退模式适宜在废弃的河网地区推广;借助外部力量可能改变人退沙退模式的发展方向;尝试建立参与式的政府--社区沙漠化防治政策选择制。
王涛[7](2012)在《亚洲东北部沙漠化防治目标、原则与途径》文中研究表明沙漠化几乎威胁所有干旱、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中国北方地区是亚洲东北部受沙漠化影响的主要区域。中国北方地区有160万km2、生活着超过2亿人口,沙漠化给这一广袤区域的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挑战。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北方地区采取了各种沙漠化防治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回顾了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防治的目标、原则与措施,其目的是提供了区域尺度上沙漠化防治的案例,为沙漠化防治与在全球尺度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岳太青[8](2012)在《我国防沙治沙的公共性及公共政策分析 ——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了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作为研究分析的区域,以防沙治沙为主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评价分析“三北”工程的政府公共政策、公共财政投入和绩效,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针对在防沙治沙绩效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前提下,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防沙治沙在公共管理方面起到探索和借鉴。
阿力木江.牙生,蓝利,程红梅,岳健,王晓静[9](2010)在《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划及分区防治技术与模式》文中指出按照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将新疆的沙漠化防治区划分为2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和22个三级区。其中,一级区北疆温带干旱半干旱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防治区划分了准噶尔盆地亚区、阿尔泰山及准东丘陵亚区、准噶尔西部山地亚区、天山北坡亚区共4个二级区,一级区南疆暖温带极端干旱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防治区划分了塔里木盆地亚区、天山南坡亚区、昆仑-阿尔金山亚区共3个二级区。针对各区的沙漠化特点,分别提出了沙漠化防治策略及防治技术与模式。
蒋小荣[10](2010)在《民勤绿洲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北方沙漠化问题以其广泛的分布和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干旱区绿洲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集区域,最容易受到沙漠面积扩张影响,同时也成为有效防治沙漠化最重要的桥头堡。目前,西北干旱区绿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沙漠化威胁,导致沙漠边缘区最基础的经济社会组织——农村社区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其生态功能建设能力逐渐衰退,导致社区“环境—经济—社会”恶性循环。本文选取河西走廊东北部民勤绿洲作为研究区域,总结前期研究结果,在农村社区尺度应用沙漠化基础研究成果和成熟的沙漠化防治技术,对比分析评估项目技术效果,进一步明确适合沙漠化地区农村社区的沙漠化防治理论和技术,“有条件的人定沙定”理论应推广麦草沙障结合植物治沙模式。通过对绿洲的宏观、区域和社区等多层次沙漠化防治规模尺度划分,及其防治效益的研究分析,以及不同层面沙漠化防治工作关系的研究,得出针对绿洲内部和边缘区侧重于不同治理内容的分区域治理模式以及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同时,通过选取典型样本区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绿洲不同区域农村社区对于三个尺度上沙漠化防治模式的响应和反馈。在此基础上拟定民勤绿洲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战略规划,最后分别提出各层面上沙漠化防治对策与建议,如下:(1)应申请和利用国际与国家层面政策性和社会公益性项目为支持,制定一个长期持续的综合性生态治理规划。(2)着重对绿洲西北沿线4条沙舌进行“靶向”治理,治理尺度适度向沙舌延伸,适时开展监测评估;(3)社区层面上沙漠化防治功能正在逐步衰退,因此建议恢复社区义务压沙活动。
二、沙漠化防治植被建设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漠化防治植被建设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概况 |
2 文献检索与计量分析 |
3 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驱动力 |
3.1 土地沙漠化过程 |
3.2 土地沙漠化驱动力 |
4 土地沙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 土地沙漠化防治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
6 展望 |
6.1 需聚焦国家需求,准确提炼科学问题 |
6.2 需丰富研究尺度,客观理解复杂过程 |
6.3 应耦合科学方法,正确揭示客观规律 |
(2)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毛乌素沙地的历史变迁 |
1.1.2 毛乌素沙地的研究历程 |
1.1.3 荒漠化与沙漠化的概念及内涵 |
1.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进展 |
1.2.1 沙漠化的遥感监测 |
1.2.2 沙漠化进程的驱动因素 |
1.2.3 毛乌素沙地的飞播恢复 |
1.2.4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
第三节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土壤 |
第五节 植被 |
第六节 社会经济概况 |
第三章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确定 |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数据处理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3.2.1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计算 |
3.2.2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精度验证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3.3.1 实测植被盖度的正态分布检验 |
3.3.2 沙漠化监测指标的反演结果 |
3.3.3 沙漠化监测指标的DCA排序分类 |
3.3.4 指标反演结果与实测植被盖度的相关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3.4.1 沙漠化监测指标分类的生态学含义 |
3.4.2 沙漠化差值指数DDI为该区域最佳指标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1986-2015年间沙漠化动态 |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1 数据获取 |
4.1.2 各时期沙漠化反演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4.2.1 沙漠化等级指数的精度验证 |
4.2.2 1986-2015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空间格局变化 |
4.2.3 1986-2015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进程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1986-2015年间沙漠化动态的驱动因素 |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1.1 数据获取 |
5.1.2 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5.1.3 气驱动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5.3.1 生态恢复政策是沙漠化逆转的主要驱动因素 |
5.3.2 内蒙古、陕西、宁夏沙漠化驱动因素存在强烈异质性 |
5.3.3 生态修复政策的前期不足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飞播恢复措施评价 |
第一节 数据获取 |
6.1.1 样地设置 |
6.1.2 植物和土壤样本采集 |
6.1.3 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 |
6.1.4 土壤微生物测序 |
6.1.5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的计算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6.2.1 植物、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年限的响应分析 |
6.2.2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间的关系分析 |
6.2.3 地上地下因素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分析 |
6.2.4 土壤多功能性的直接驱动因素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6.3.1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年限的响应 |
6.3.2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的关系 |
6.3.3 地上-地下因素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 |
6.3.4 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微生物驱动因素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6.4.1 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多功能性对飞播恢复的响应不同 |
6.4.2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 |
6.4.3 细菌是直接驱动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因素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1.1 数据获取 |
7.1.2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 |
7.1.3 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以及沙漠化对其影响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7.2.1 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 |
7.2.2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 |
7.2.3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7.3.1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 |
7.3.2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3)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与防治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项目依托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沙漠化脆弱性研究综述 |
1.2.2 沙漠化监测研究综述 |
1.2.3 沙漠化防治规划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区域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与水文 |
2.1.4 土壤与植被 |
2.1.5 社会经济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构造 |
2.3 相关生态工程建设情况 |
3 数据与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植被覆盖情况分析方法 |
3.2.2 土地利用分析方法 |
3.2.3 沙漠化脆弱性评估方法 |
3.2.4 沙漠化防治规划方法 |
4 内蒙古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分析 |
4.1 NDVI时空演变特征 |
4.1.1 NDVI空间分布 |
4.1.2 NDVI年际和季节变化 |
4.2 内蒙古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
4.2.1 土地利用类型和NDVI空间叠置分析 |
4.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 |
5.1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特征与格局 |
5.1.1 沙漠化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特征 |
5.1.2 沙漠化脆弱性特征 |
5.2 沙漠化脆弱性演变特征 |
5.3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与土地利用类型叠置分析 |
5.4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变化关键驱动因素 |
5.4.1 暴露度各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 |
5.4.2 敏感性各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 |
5.4.3 适应能力各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内蒙古沙漠化防治规划 |
6.1 规划原则 |
6.2 区划分级体系 |
6.2.1 一级区划 |
6.2.2 二级区划 |
6.3 沙漠化防治分区 |
6.3.1 阿拉善高原沙漠及周边绿洲区 |
6.3.2 毛乌素沙地及周边治理区 |
6.3.3 内蒙古中北部治理区 |
6.3.4 科尔沁沙地及周边治理区 |
6.3.5 呼伦贝尔沙地及周边治理区 |
6.4 沙漠化防治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沙漠化防治研究现状 |
1.2.2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
1.2.3 各植被研究现状 |
1.2.3.1 湿地松研究现状 |
1.2.3.2 香根草研究现状 |
1.2.3.3 狗牙根研究现状 |
1.2.3.4 单叶蔓荆研究现状 |
1.2.3.5 算盘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创新之处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鄱阳湖沙山 |
2.1.1.1 地理位置 |
2.1.1.2 气候 |
2.1.1.3 植被 |
2.1.1.4 土壤 |
2.1.2 实验沙山——多宝沙山概况 |
2.1.2.1 地理位置 |
2.1.2.2 气候 |
2.1.2.3 植被 |
2.1.2.4 土壤 |
2.2 样品采集 |
2.3 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水平方向上植被覆盖区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 表层植被覆盖区及裸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
3.2 不同区域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垂直方向上植被覆盖区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 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
4.2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
4.3 总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
4.4 毛管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
4.5 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
4.6 土壤通气性的变化特征 |
4.7 毛管持水量的变化特征 |
4.8 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变化特征 |
4.9 讨论与小结 |
4.9.1 讨论 |
4.9.2 小结 |
5 土壤各物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
5.1 土壤各物理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 土壤各物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水平方向上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6.1.2 垂直方向上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6.1.3 各物理指标间关系分析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必要性分析 |
1.1.3 研究的目标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2 公共物品理论 |
1.4.3 外部性理论 |
1.4.4 制度经济学 |
1.4.5 环境效率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环境公平的含义分析 |
2.1.1 关于公平的概念 |
2.1.2 不同学科对环境公平的界定及启示 |
2.2 环境公平相关综述 |
2.2.1 代内环境公平分析 |
2.2.2 代际环境公平分析 |
2.3 土地沙漠化防治相关研究的阐述 |
2.3.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
2.3.2 公共品及土地沙漠化防治综合效益的研究 |
2.4 小结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1 小结 |
2.4.2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调查过程及基本情况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区域选择说明与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研究区沙漠化防治的现状 |
3.2.1 土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现状 |
3.2.2 研究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概况 |
3.3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分析 |
3.3.1 调查过程及数据来源 |
3.3.2 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 |
3.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3.4 项目区受访者家庭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经济学视域下环境公平分析 |
4.1 经济学视域下环境公平的分析依据 |
4.1.1 代内公平是环境公平分析的基础 |
4.1.2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公平分析的根本标准 |
4.2 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环境公平问题时的使用 |
4.2.1 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使用 |
4.2.2 国内学者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使用 |
4.3 经济学视角的环境不公平理论分析 |
4.3.1 经济发展利益追求下的环境不公平 |
4.3.2 外部性行为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
4.3.3 微观个体收入水平差距引起的环境不公平 |
4.3.4 市场失灵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
4.3.5 制度因素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
4.4 经济学视角下生态治理过程中行为主体的理性分析 |
4.4.1 生态治理中政府的理性行为与作用机制 |
4.4.2 生态治理中农户的决策机制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层面与分析逻辑 |
5.1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的分析层面 |
5.1.1 环境公平宏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
5.1.2 环境公平中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
5.1.3 环境公平微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
5.2 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关系 |
5.2.1 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的辩证统一 |
5.2.2 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的统一性 |
5.2.3 环境公平在本研究中居于中心地位 |
5.3 环境公平问题在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分析逻辑 |
第六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宏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
6.1 保护区建设宏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标准与依据 |
6.1.1 宏观层面的界定 |
6.1.2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下生态安全与环境公平模型的构建 |
6.2 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公平评价宏观层面指标体系构建 |
6.2.1 构建原则 |
6.2.2 构建指标的内容与标准 |
6.2.3 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
6.3 研究区生态安全分析 |
6.3.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前生态安全分析 |
6.3.2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后生态安全分析 |
6.4 宏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
6.5 基本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中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
7.1 保护区建设中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标准与依据 |
7.1.1 中观层面的界定 |
7.1.2 中观层面环境公平的评估依据 |
7.1.3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下区域生态系统耦合与环境公平模型的构建 |
7.2 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公平评价中观层面指标体系构建 |
7.2.1 构建原则 |
7.2.2 构建指标的内容与标准 |
7.3 中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
7.3.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分析 |
7.3.2 基于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下的中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 |
7.4 基本结论 |
第八章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微观个体基于环境公平规范的动态博弈分析 |
8.1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层面利益主体冲突分析 |
8.1.1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利益群体及其理性分析 |
8.1.2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
8.2 沙漠化防治中微观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构建 |
8.2.1 基础博弈模型构建 |
8.2.2 环境公平规范下利益主体的效用函数 |
8.2.3 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
8.2.4 异质性对动态博弈模型的改进 |
8.2.5 颤抖手均衡对动态博弈模型的改进 |
8.3 沙漠化防治中微观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演化分析 |
8.3.1 基础动态博弈模型演化分析 |
8.3.2 动态博弈异质性改进模型的演化分析 |
8.3.3 动态博弈颤抖手均衡改进模型的演化分析 |
8.4 环境公平规范下的农民响应分析 |
8.4.1 政策干预的现状及受偿意愿分析 |
8.4.2 环境公平规范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的意义 |
8.5 小结 |
第九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微观层面的环境公平分析 |
9.1 保护区建设综合绩效视域下微观层面环境公平评判标准与依据 |
9.1.1 微观层面利益群体保护区建设综合效益分析 |
9.1.2 保护区建设综合效益基础上环境公平模型构建 |
9.2 基于保护区微观层面综合绩效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9.2.1 构建原则 |
9.2.2 指标体系内容与评价权重的确定 |
9.3 微观层面利益群体的综合效益测评 |
9.4 基于综合效益下环境公平分析 |
9.4.1 基于基尼系数的环境公平的判别 |
9.4.2 综合效益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环境公平的启示 |
9.5 基本结论 |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项目区农户调查问卷 |
附录2:林业部门调查问卷 |
附录3:甘肃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考察提要及访谈录音整理报告 |
附录4:从相关职能部门获得的资料清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6)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主导沙漠化防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干旱区绿洲沙漠化现状及趋势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2.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民勤沙漠化防治生态政策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环境 |
3.1.3 社会经济状况 |
3.2 民勤沙漠化发展特征 |
3.3 民勤绿洲沙漠化防治理论及工程 |
3.3.1 民勤沙漠化防治理论 |
3.3.2 民勤沙漠化防治工程 |
3.4 民勤沙漠化防治政策阶段划分 |
3.4.1 第一阶段(1950-1960)林草初建期 |
3.4.2 第二阶段(1961-1978)林草管护期 |
3.4.3 第三阶段(1979-2000)管护建设期 |
3.4.4 第四阶段(2001-至今)综合治理期 |
第四章 民勤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模式分类 |
4.1 农村社区研究 |
4.2 社区主导沙漠化防治模式识别 |
4.2.1 识别因素 |
4.2.2 模式识别结果 |
4.3 人进沙退模式-以宋河为例 |
4.3.1 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
4.3.2 政策选择与社区行动 |
4.3.3 案例特点 |
4.4 人退沙退模式-以煌辉为例 |
4.4.1 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
4.4.2 政策选择与社区行动 |
4.4.3 案例特点 |
4.5 人定沙定模式-以正新为例 |
4.5.1 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
4.5.2 政策选择与社区行动 |
4.5.3 案例特点 |
4.6 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以梧桐为例 |
4.6.1 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
4.6.2 政策选择与社区行动 |
4.6.3 案例特点 |
第五章 民勤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模式绩效对比分析 |
5.1 测度模型与指标选取 |
5.1.1 测度模型 |
5.1.2 选取指标 |
5.2 数据处理与计算 |
5.2.1 人进沙退模式综合评判 |
5.2.2 人退沙退模式综合评判 |
5.2.3 人定沙定模式综合评判 |
5.2.4 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综合评判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人定沙定模式结果分析 |
5.3.2 人进沙退模式结果分析 |
5.3.3 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结果分析 |
5.3.4 人退沙退模式结果分析 |
5.3.5 各模式潜在问题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第七章 民勤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附录 |
(8)我国防沙治沙的公共性及公共政策分析 ——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一) 防沙治沙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认识防沙治沙的重大意义 |
(二) 防沙治沙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防沙治沙工作任务的艰巨性 |
(三) 防沙治沙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防沙治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
(四) 防沙治沙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成效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个简要的回顾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我国防沙治沙概况 |
一、 土地沙化成因 |
(一) 自然因素 |
(二) 人为因素 |
二、 我国沙化土地概况 |
三、 我国沙漠化造成的危害及损失 |
(一)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二) 影响农牧业生产 |
(三)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四) 侵略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
(五) 沙漠化加重了贫困程度 |
四、 我国防沙治沙历程 |
(一) 法规保障 |
(二) 工程推动 |
(三) 统筹推进 |
(四) 政府主导 |
第二章 防沙治沙的公共属性及特点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一) 消费的非竞争性 |
(二) 受益的非排他性 |
(三) 效用的非分割性 |
二、 防沙治沙行为的公共属性及特点 |
三、 防沙治沙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一) 防沙治沙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
(二) 防沙治沙具有明显的“外部搭车”现象 |
(三) 防沙治沙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 |
(四) 我国防沙治沙的公共性 |
第三章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
一、 立项决策 |
二、 总体规划 |
三、 取得成效 |
(一) 改善了建设区生态环境 |
(二) 推动了建设区经济社会发展 |
(三) 开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
四、 主要的政策措施 |
(一) 组织政策及措施 |
(二) 投资政策及措施 |
(三) 技术政策及措施 |
(四) 管理政策及措施 |
第四章 “三北”工程建设的公共政策效益分析 |
一、 公共政策及分析 |
(一) 公共政策 |
(二) 公共政策的组成系统 |
(三) 公共政策分析 |
二、 政府公共绩效管理 |
三、 绩效评估 |
(一) 政治绩效 |
(二) 经济绩效 |
(三) 社会绩效 |
(四) 文化绩效 |
四、 防沙治沙的政府公共管理政策绩效评价 |
(一) 政治政策绩效 |
(二) 生态绩效评价 |
(三) 经济绩效评价 |
(四) 社会绩效评价 |
(五) 技术政策绩效评价 |
(六) 政治绩效评价 |
(七) 精神文化绩效评价 |
五、 数据模型及结论性评价 |
六、 “三北”工程建设公共政策的消极效果评价 |
(一) 建设制度没有完全体现防沙治沙的公共性 |
(二) 工业化和农村非农化给工程建设的公共性带来了挑战 |
(三) 防护林建设公共管理政策内容未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 |
(四) 组织管理运行方式没有体现防沙治沙的公共属性 |
(五) 建设投入政策没有完全体现公共属性 |
(六) 建设组织管理机制没有体现公共属性 |
第五章 今后我国防沙治沙的对策 |
一、 加快建立和完善防沙治沙组织管理体系 |
(一) 将各级工程管理部门统一纳入政府公共管理组织体系 |
(二) 建立和完善防沙治沙的责任主体考核体系 |
(三) 建立和完善防沙治化的信息分析监测网络体系 |
(四) 建立和完善沙漠化危害预警和处置体系 |
二、 加大防沙治沙公共政策支持力度 |
(一) 充实和完善防治沙漠化的公共政策内容 |
(二) 提高和改进防治沙漠化的公共政策的科技水准 |
(三) 加大防治沙漠化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 |
(四) 建立健全沙漠化防治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
三、 加大依法防沙治沙的力度 |
(一) 建立和完善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二) 加大执法力度 |
(三)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
四、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防沙治沙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
(一) 稳定国家投资渠道 |
(二) 完善投资结构 |
(三) 提高投资标准 |
五、 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治理水平 |
(一) 加快沙漠化防治的标准体系建设 |
(二)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 |
(三) 加强技术培训 |
(四) 加强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
六、 发展沙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民勤绿洲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论文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沙漠化概况 |
第三章 民勤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分析 |
3.1 沙漠化防治技术对比分析 |
3.1.1 西北地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简介 |
3.1.2 常用治沙技术分析评价 |
3.2 民勤绿洲沙漠化防治技术分析评价 |
3.2.1 麦草沙障的应用效果评价 |
3.2.2 新型治沙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四章 民勤绿洲多层次沙漠化防治规模尺度研究 |
4.1 民勤绿洲沙漠化防治模式演变 |
4.2 绿洲沙漠化防治意义分析 |
4.2.1 沙漠化防治宏观层面意义 |
4.2.2 沙漠化防治区域层面意义 |
4.2.2.1 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意义 |
4.2.2.2 对民勤绿洲社会经济发展意义 |
4.2.3 农村社区层面意义 |
4.3 不同层面沙漠化防治工作关系研究 |
4.3.1 民勤绿洲沙漠化防治与不同层面沙漠化防治关系 |
4.3.2 不同沙漠化防治层面关系 |
4.4 民勤绿洲沙漠化防治现状模式规模尺度及效益概述 |
4.4.1 沙漠化防治现状模式规模尺度 |
4.4.2 沙漠化防治现状模式效益概述 |
4.5 现行沙漠化防治模式效益分析 |
4.5.1 生态效益分析 |
4.5.2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第五章 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案例分析 |
5.1 样本点选取及数据收集方法 |
5.2 样本点沙漠化防治描述 |
5.2.1 案例分析1——北东村 |
5.2.2 案例分析2——合盛村 |
5.2.3 案例分析3——花寨村 |
5.2.4 案例分析4——外西村 |
5.2.5 案例分析5——雨圣村 |
5.2.6 案例分析6——维结村 |
5.3 对比分析与评价 |
第六章 民勤绿洲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战略规划 |
6.1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6.1.1 指导思想 |
6.1.2 基本原则 |
6.1.3 规划目标 |
6.2 规划内容 |
6.2.1 压沙造林 |
6.2.2 产业结构内部调整 |
6.2.3 大力发展养殖业 |
6.2.4.建立社区突发事件响应机制 |
6.3 规划后的社区优化模式 |
第七章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研究 |
7.1 沙漠化防治工作主要问题 |
7.2 多层次沙漠化防治对策讨论与建议 |
7.2.1 宏观尺度 |
7.2.2 区域尺度 |
7.2.3 社区尺度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主要参与项目 |
致谢 |
四、沙漠化防治植被建设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J]. 赵媛媛,武海岩,丁国栋,高广磊,屠文竹. 中国沙漠, 2020(05)
- [2]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D]. 刘庆福. 内蒙古大学, 2020
- [3]内蒙古土地沙漠化脆弱性评估与防治规划[D]. 赵志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为例[D]. 张英.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D]. 王光耀. 兰州大学, 2018(11)
- [6]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主导沙漠化防治模式研究[D]. 马晴. 兰州大学, 2014(10)
- [7]亚洲东北部沙漠化防治目标、原则与途径[A]. 王涛. 中阿防沙治沙合作论坛论文集, 2012
- [8]我国防沙治沙的公共性及公共政策分析 ——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例[D]. 岳太青. 吉林财经大学, 2012(01)
- [9]新疆沙漠化防治区划及分区防治技术与模式[J]. 阿力木江.牙生,蓝利,程红梅,岳健,王晓静. 干旱区地理, 2010(03)
- [10]民勤绿洲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研究[D]. 蒋小荣. 兰州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