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预防费和康复费管理暂行办法

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预防费和康复费管理暂行办法

一、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预防费和康复费管理暂行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春然[1](2020)在《我国工伤预防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发生数量剧增,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伤预防的措施,但是事故发生的频率下降并不明显,形势依然严峻,工伤预防工作难度空前加大。工伤预防制度在是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其以预防政策宣传、工伤保险费率调整机制、预防费用投入以及安全教育培训为主要预防措施,目的是在工伤事故发生前防止事故发生、降低事故发生率或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工伤预防制度对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权,保障企业正常经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受国家管理体制、制度建设、政府和企业不够重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工伤预防制度存在着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缺乏统一的工伤预防管理机制、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够合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伤预防宣传培训引导机制以及工伤保险基金在工伤预防上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德国、加拿大、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工伤预防制度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设立明确的制度目标和制度规划,加大工伤预防费用投入,建立科学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与政府机构明确分工,宣传培训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多方发力提高民众工伤预防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对工伤事故进行预防,保障安全生产的良好运行。因此,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伤预防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我国的工伤预防制度。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工伤预防制度应在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完善工伤预防法律体系,二是健全工伤预防主体责任制度,三是构建工伤预防管理体制,四是采用合理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五是工伤预防费提取和使用灵活化,六是健全工伤预防培训宣传机制。

刘辉霞[2](2020)在《工伤预防工作开展现状思考》文中认为建立预防优先的工伤保险制度,是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工伤保险制度积极主动作为的体现。我国自2009年开始进行工伤预防试点,2013年选取50个城市再次进行工伤预防试点,通过试点城市的经验总结,2017年出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规[2017]13号),要求全面推开工伤预防工作,文件出台后,部分省市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两降两增",但还有一定比例的城市,依然处于观望状态,主要原因为认识不够、人手不够、工作机制不畅通,服务和支付标准缺乏等问题。

钟青[3](2020)在《徐州市工伤预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伤预防的出现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人类历史上这段时间十分短暂,但其对当今社会带来的效益却是巨大的、可持续的。我国的工伤预防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目前还存在“重补偿、轻预防”的问题,而具体到徐州市,工伤预防的问题则更多。实际上,工伤预防有利于工伤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会为职工、企业和社会带来长远利益。因此,研究徐州市的工伤预防问题十分有必要。本文从工伤预防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徐州市工伤预防工作出发,试图从多角度、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徐州市工伤预防的问题、原因,并吸取多方优秀成果,总结出因地制宜的解决途径。首先,通过对文献和工伤预防的工作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了解工伤预防相关概念,其次在了解徐州市工伤预防工作的现状后,分析当前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最后,在徐州市工伤预防问题进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德国和日本先进的、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制度制定,主要在工伤预防政策制定和工作途径、工伤保险的费率和覆盖面、社会参与度等多方面提出符合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汤梅梅[4](2019)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工伤预防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企业完全承担责任的基本现实。政府通过实施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与职业安全健康项目,激励企业采取预防措施,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与保护职工安全健康。各国实践经验也表明了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巨大的社会安全效益。作为劳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工伤预防管制工作,保护劳动者安全权益。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工伤预防、工伤待遇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形成,并主要通过工伤保险待遇修正依靠劳动市场无法完全补偿劳动者遭受风险损失的缺陷,保障受伤工人的医疗救治与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设置激发企业内部动力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转变企业工伤预防理念。在政府干预和企业担责的协同作用下,截至2017年底,全国总工伤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6.2%和12.1%(1);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07亿元,覆盖人数达22742万人,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然而,经济全球化、技术革新加快,激烈的企业竞争引发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全球变暖与频发的极端天气恶化了工作条件等,使得工伤事故率与职业患病率居高不下,我国劳动者面临的工伤风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职业安全健康的格局正发生着改变,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被打破,大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被排除在保障覆盖范围之外,加之工会组织无法形成与企业、政府进行集体协商的社会力量,使得受伤工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落后和产能过剩的企业正面临兼并甚至破产危机,考验着企业支付能力。如对于正处在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的企业,在无过失责任原则要求下,他们必须承担工伤事故后的伤亡劳工医疗、误工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一系列经济费用,这必然会加重实体企业的用工成本。面对劳动安全保障不完全、企业经济负担重的双重难题,这就要求政府不能只强调工伤预防管制所带来职业工作环境改善的社会安全效益,而忽视企业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工伤预防管制目标内涵应当包括在改善职业安全与健康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两方面。那么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如何?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又如何影响企业经济绩效?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如何通过提高现有工伤预防管制效率,来实现“共赢”局面?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推进未来政府政策调控,实现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促进工伤预防管制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遵循从社会管制经济学理论中探索“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作用机理—在现实中寻求“共赢”管制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以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实现“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而深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并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证两大核心层面展开研究。(1)理论层面。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首先,从社会管制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视角出发,追寻政府进行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缘由。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者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达到最佳安全保障。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受伤工人安全权益,政府通过工伤预防管制强制要求企业承担所有责任,保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对称的安全工作信息,以此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政府实施不适宜的管制强度使得企业对工伤预防管制措施不满,引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叠错,加重了企业经济负担。为了消除政府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政府调整工伤预防管制力度,激发企业形成安全激励机制,并通过提升自身安全技术达到“共赢”局面。然后,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当下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从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两方面剖析中国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2)实证层面。本文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发现“共赢”局面的关键是设置适宜的管制强度,引发高效率的工伤预防管制,从而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若管制强度设定过低,劳动者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若管制强度设定过高,企业则无法从工伤预防安排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研究选取工伤保险费率作为政府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代理变量(1),基于分步评价的思路,先评估实施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的安全效应水平,再对企业经济绩效评估,检验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原因是否由不适当的管制强度,引起微观经济主体安全投资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宏观安全效应的下降。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分为8个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然后以工伤预防管制发展路径为主线,按照其理论变迁及内在逻辑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研究显示,不合理的政府激励机制易引发道德风险,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降低了工伤预防管制效率。在政府优化管制资源的基础上,工伤预防管制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才是实现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共赢”局面的根本动力,并探讨了概念移植我国实现的可能性。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本章首先清晰界定了工伤预防管制及其相关概念,并阐明其属性、特征及激励措施。然后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探讨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来研究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其中:(1)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安全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企业生产成本理论与风险期望理论,本文建立企业利润与劳动者效用同时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数,在库恩-塔克一阶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重补偿,轻预防”的工伤保险现状与不完善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存在以最低工伤保险待遇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的临界点;相对高管制费率,政府实行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伤害率的影响程度更大;且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是造成安全效应低的主要原因。(2)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将成本价格运用于索洛剩余估算的双重生产理论,本文建立企业成本最小化模型并结合谢波德引理,在对时间求导的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严格管制引发企业调整用工结构以此降低用工成本,且管制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与成本增长变化趋势相同。结果说明,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变化引起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下降。第3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基于将政府间接市场激励手段扩展为工伤保险待遇的事后预防和工伤保险费率的事前预防的界定基础上,本章打破了固有工伤预防演化的路径,按照事后工伤预防管制—事前工伤预防管制—完善事前工伤预防管制的逻辑,将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体制划分为四个时期。在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过程中,阐述了政府如何引导企业从被动转向主动预防的管制过程,并探究现有工伤预防管制低效率的成因。研究发现,参保企业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工伤风险时,道德风险突出;统筹层次低与覆盖范围窄限制了企业预防的积极性;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降低了企业激励动力;不精确的工伤预防激励机制无法形成企业内部动力;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的脱离不利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造成目前偏向社会安全效益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管制现状,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工伤预防管制的立法、条例设置、机构设置、组织间互联性等。第4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本章采用2006-2016年省级行业及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综合工伤保险费率指标,使用门槛模型评估了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事故率而取得的安全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实施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会显着降低工伤伤害率,而当管制费率超过0.15%时,安全激励系数不再显着,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进一步分析安全效应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保险待遇的预防作用发挥,事前名义道德风险不仅无法消除事后真实道德风险,反而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程度。研究启示:遏制企业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完善工伤预防管制机制,激发企业进行安全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及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企业工伤保险成本。目前高水平的工伤保险费率抑制了企业内在安全激励动力,因而降低工伤保险费率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帮助企业减少劳动力损失和生产成本。如果政府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大易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小,会造成工伤待遇资源的浪费。因此,适宜的工伤保险费率结合工伤保险待遇才能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第5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本章采用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并且使用2011年中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在一个标准β条件收敛框架下去检验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研究发现,2007-2014年期间该修订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具有强烈的负效应,工伤预防管制对于生产效率没有滞后效应,其中国有企业相对私营和外资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这次修订的影响最大。这意味着政府实施严格管制,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后,可能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延缓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研究启示:目前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设定造成了政府管制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或引发创新力度不足。提倡完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构建,通过费率机制、奖惩机制与管理监督体制等调整政府管制强度。一方面不仅能提高企业参保的积极性,有利于避免现实中企业逃避参保或退保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其生产率。当工伤预防管制与外部经济环境形成良好互动时,可促进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后,发现目前主要形成了以劳动者与企业雇主充分参与的典型德国模式,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为一体的典型日本模式及联合私营与公共保障系统预防的典型美国模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了三个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法律体系、激励机制、管理与监督体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伤预防管制均呈现立法层次高、立法详细、可操作性强和动态及时调整的特点;外部干预结合内部激励构成了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建立在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分析之上,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伤预防项目、工伤保险费率与工伤保险待遇等进行全面评估;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定位清晰、高自主程度及执法严格构成了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研究启示:重视工伤预防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提条件,而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运行基础;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关键核心,是引发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必要条件;工伤预防的绩效评估反映工伤预防管制政策运行问题,帮助并提高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效率,缩短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进程;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保障,是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坚实基础。第7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为了达到“共赢”工伤预防管制制度,本文在借鉴典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地将广泛且复杂影响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因素,归纳并整合在政府管制机制的设置之内进行综合考虑。在构建一个三维立体概念框架下,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安全技术创新,以及劳动者充分参与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前置条件;第二,通过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整合组织机构、精确设置工伤预防激励机制与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基础设置;第三,通过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及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措施,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后置保障。第8章研究结论及展望,概括全文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研究内容创新:本文提出工伤保险待遇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补偿受伤劳动者损失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且具有预防事故的安全激励作用。将工伤保险待遇的激励作用纳入工伤预防中,以此区分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内涵。基于“波特假说”理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工伤预防管制应当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力,深化了工伤预防管制目标。为了实现“共赢”的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政府应充分利用以降低费率使得企业获得短期利益的契机,实现以创新驱动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转变。因此,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边界。(2)研究视角创新:本文首先从政府管制的宏观效应出发,论证了安全效率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预防管制作用的发挥。然后,基于微观经济活动层面,刻画了保护人力资本安全减少工伤伤害的预防管制与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因管制政策的实行而降低,且短期内又无法通过安全技术创新内部化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与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工伤保险成本,是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根本原因,最终造成了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重负面局面。在结合宏微观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三维立体概念框架,系统讨论了实现“共赢”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基础设置及后置措施的优化路径,以期精确调整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推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达到在充分保障劳动者安全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的。(3)研究方法创新:第一,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既有相关文献主要基于企业规模越大工伤保险费率越高的假设而展开研究。然而,实践中工伤伤害率会随着政府管制程度呈现非线性关系及区间效应,若遗漏某种企业规模或保险费率情形下的工伤保险待遇的安全效应,会造成估计结果偏误。因此,为了修正以企业规模作为管制费率代理变量的假设缺陷,本文作了进一步拓展,以中国各省区不同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构建综合保险费率指标,并按照数据本身的特征采用门槛模型自动划分样本。第二,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成本-收益法是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佳选择。然而,工伤预防管制的成本与收益测量值在实践中一般难以直接获得,且测算选取指标也可能存在遗漏或偏差。因此,本文选用双重差分模型克服成本-收益法中遗漏变量和不利因果关系的缺陷。进一步,为了精确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微观经济绩效的影响,将企业间生产率呈现?条件收敛的趋势纳入其中,重新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

周璇[5](2019)在《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对高危行业的职业伤害实行无过失的雇主责任制,雇主需要规避自己的责任风险,或者政府采取措施保证雇主能够履行赔偿的责任,就会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这些风险管理制度中,保险是被人们普通接受的风险转移和分散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在转移雇主责任风险方面有两类保险,其一是工伤保险,其二是安监局在试点地区推行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作为强制实施的保险,在是否分散了企业的责任风险方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雇主事后的赔偿负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成本,二是企业职工受到职业伤害后能否得到全面的补偿。这是由于雇主要根据工伤补偿标准落实自己的赔偿责任,雇主为了减少成本的支出可能会使员工得到的补偿不全面。我国工伤保险实施已久,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于2006年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铺展,作为在工伤领域推行的新险种,在多大程度上分散了工伤保险剩余的雇主责任风险值得研究。关于我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险推行缓慢的原因以及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以上的研究仅仅是从理论的层面上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实施情况,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雇主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以及产生结果背后的实际原因。然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多大程度上转移了雇主的责任风险是这个险种推行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该险种能否持续推行下去最重要的内容。本文在介绍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从政策的层面上测算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分别对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以量化的方式呈现两个险种在雇主责任风险上的转移情况。然后深入企业调查,运用案例研究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非煤矿山企业风险转移现状,进一步印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理论上的责任风险转移程度。并且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访谈,运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更深层次地去探索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工伤补偿方面对雇主责任风险转移现状的原因,使其更有说服力。最后,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设计的建议和对策。本研究对于案例企业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来说,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不赔偿企业因工伤亡职工的医疗待遇和死亡待遇。由于保险制度设计的欠缺,企业也无法获得保险公司在伤残待遇上的赔偿转移。因此,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没有转移工伤保险对企业责任风险转移之外的责任风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的效果与安监局推行该险种的初衷是相背离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保险公司和安监部门出于各自的成本―收益考量,在强制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下做出不同的对自身有利的行为选择。由于高危企业职业伤害管理的同质性和风险治理制度的一致性,上述案例企业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及到全国的高危企业。

向春华[6](2018)在《工伤保险启示录:立法先行护航改革发展》文中指出"工伤保险保佑了我"刚见到64岁的龚诗英老人时,很容易被她快速而激昂的语态所感染,如果她不明说,外人很难想象她是一位3级重度伤残者。龚诗英原是深圳皇冠(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皇冠公司)的保安,谈起20多年前与死神赛跑的经历,她仍记忆犹新,"多次昏迷、不醒人事,时常以为自己快不行了,但是在医生、社保、公司还有家人的支持下,最后挺过来了。"1996年10月31日凌晨,龚诗英从家中去单位上班途中被汽车撞伤。经

赵申[7](2018)在《阜新市工伤预防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已将预防优先作为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首要目标,目前发达国家工伤事故造成的死亡率不到6人。虽然近年来,中国的一次性死亡和重伤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率有所下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伤事故数量相对较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但中国目前“重补偿、轻预防“的工伤保险模式仍为主流,亟需完善。论文通过对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有关文献的研究,结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伤预防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全面梳理了工伤保险及预防的研究文献和我国工伤保险及预防工作概况,认真厘清工伤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认真分析了阜新市工伤保险预防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措施不健全、经办部门不明晰、沟通协作不顺畅、费用管理不完善、宣传培训不到位等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对工伤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伤预防管理的职责没有理顺、用人单位工伤预防的热情不高等;在借鉴世界有关国家的工伤预防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对完善阜新市工伤预防的工作机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即:健全统一完善的工伤预防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伤预防管理机构,完善规范严格的工伤预防经费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伤预防宣传培训。研究对阜新市完善工伤预防机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我国工伤预防机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邵燕虹[8](2018)在《我国工伤预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工伤预防作为工伤保险最高层次的职能,其产生是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而衍生的。各国的实践研究表明,“预防优先”在从根本上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预防功能的体现是工伤保险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纵观全球,工伤保险体系已基本完成了从单一的事后救济体系扩展到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伤赔偿三位一体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综合保障体系的转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以来,工伤保险制度先后发生了立法理念、立法体系、规定制度和具体内容的变化。然而由于对工伤预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工伤预防监管部门职能交叉分散等原因,我国的工伤保险尚停留在事后赔偿为主的阶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首先对工伤预防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接着以杭州市萧山区开展工伤预防工作的过程和目前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当前工伤预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与德、日、美等国外先进的工伤预防经验对比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提出具体的建议:建立健全工伤预防法律体系、规范完善工伤预防联动机制、科学设立工伤保险费率体系、合理利用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辛小童[9](2018)在《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伤事故的发生,意味着劳动者暂时或者永久、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给劳动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产生很大影响。工伤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工伤预防是构建“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的首要环节,加强工伤预防,对促进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1998年,济南市推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坚持在构建济南模式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上下功夫,建立起了具有济南特色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近年来,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伤事故发生率相对下降,待遇水平逐年增长,康复效果明显。但仍然存在“重补偿、轻预防”的情况,工伤预防机制还不健全,劳动者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伤预防带来的福利。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工作预防机制,降低事故发生率,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本文基于上述目标,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进行具体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建议。本文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概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阐释,介绍工伤预防相关的概念、理论。第三章是论述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费率机制不合理、监管机制不明确等问题。第四章是介绍国内外工伤预防先进经验。第五章从完善立法、调整费率、明确责任、加强宣传、创新理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研究表明,受制于起步较晚、协调机制不完善、认识不足、手段设施不健全等因素,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还存在法规不完善、费率机制不合理、监管评估机制不明确、覆盖人群不全面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济南市实际情况,需要通过加强立法建设、科学调整费率、规范管理机构设置、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人才建设等途径不断完善工伤预防机制,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主动预防的意识,提高预防的能力,使工伤预防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陈侨琳[10](2017)在《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作为全中国最早实施工伤保险的城市之一,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每年吸引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用工风险。多年来,较高的工伤事故率、数目巨大的工伤认定数和稳步攀升的工伤保险基金待遇支出,成为现今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工伤预防作为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避免和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有效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巨大效用。现今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多复杂问题,笔者从深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定性研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工伤保险发展历史及相关概念,对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存在着7项问题:1.立法层面不够重视、配套细则不完善;2.工伤预防的主体未明确、存在职权的重叠或不清晰;3.专业的工伤预防经办人员的缺乏;4.企业落后的管理;5.落后的信息管理系统;6.被动的宣传工作;7.工伤康复准入的不完善。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完善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的7项措施:1.立法为先,完善法律法规;2.理清责任监管清单,加强多单位联席会议制度;3.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的深化改革;4.发挥用人单位、职工及群众的工伤预防参与热情;5.加强新媒体的工伤预防宣传6.注重工伤康复的早期介入7.建立大数据工伤预防信息系统,期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持续地降低全市的工伤事故率,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最终实现深圳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预防费和康复费管理暂行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预防费和康复费管理暂行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工伤预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工伤预防制度概述
    2.1 工伤预防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2.2 工伤预防制度的理论基础
    2.3 我国工伤预防制度的发展与运行现状
        2.3.1 我国工伤预防制度的发展
        2.3.2 我国工伤预防制度的运行现状
第3章 我国工伤预防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工伤预防法律法规依据不足
    3.2 缺乏统一的工伤预防管理机制
    3.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够合理
    3.4 缺乏工伤预防宣传培训引导机制
    3.5 工伤保险基金工伤预防投入不足
第4章 国外工伤预防制度的考察与启示
    4.1 德国的工伤预防制度
    4.2 加拿大的工伤预防制度
    4.3 日本的工伤预防制度
    4.4 国外工伤预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我国工伤预防制度的完善
    5.1 完善工伤预防法律体系
    5.2 健全工伤预防主体责任制度
    5.3 构建工伤预防管理体制
    5.4 采用科学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
    5.5 工伤预防费提取和使用灵活化
    5.6 健全工伤预防培训宣传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工伤预防工作开展现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全国工伤预防工作整体推进情况
    1.1 近4年全国工伤预防费使用情况
    1.2 近年工伤预防取得的成效
        1.2.1 全社会工伤保险政策知识知晓率大幅提高
        1.2.2 征缴面扩大,工伤保险基金总额逐年增加
        1.2.3 企业和员工的工伤预防意识明显提高
    1.3 部分省市工伤预防开展情况
        1.3.1 广东模式
        1.3.2 成都模式
2 工伤预防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2.1 成立组织,行动有保障
    2.2 健全政策,有章可循
    2.3 强化监督,严加管理
    2.4 因地制宜,突出实效
    2.5 统筹协作,市区联动
    2.6 政府主导,三方合力
    2.7 防控重点,遏制事故
3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4 思考

(3)徐州市工伤预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工伤预防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我国工伤预防的发展历史
    2.3 理论基础
3 徐州市工伤预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徐州市工伤预防的发展概况
    3.2 徐州市工伤预防的基本情况
    3.3 徐州市工伤预防的问题
    3.4 徐州市工伤预防问题的原因分析
4 国外工伤预防的成功经验
    4.1 国外工伤预防的经验
    4.2 由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获得的启示
5 徐州市工伤预防问题的对策分析
    5.1 制订工伤预防相关配套政策
    5.2 修订工伤保险费率规定
    5.3 继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
    5.4 优化工伤预防工作路径
    5.5 提高工伤预防的社会参与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及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分析基础
        2.1.1 工伤预防管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工伤预防管制的属性及其特征
        2.1.3 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措施
    2.2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共赢”局面的逻辑演化
        2.2.1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美好愿景
        2.2.2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设定困境
        2.2.3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机制调整
    2.3 现阶段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作用机理
        2.3.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
        2.3.2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
    2.4 本章小结
3.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
    3.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变迁
        3.1.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萌发期
        3.1.2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确定期
        3.1.3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调整期
        3.1.4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完善期
    3.2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现状
        3.2.1 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现状
        3.2.2 工伤保险基金运行现状
        3.2.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现状
        3.2.4 工伤预防管理体制现状
        3.2.5 试点地区的工伤预防现状
    3.3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3.3.1 工伤风险严峻,道德风险突出
        3.3.2 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
        3.3.3 不精确的事前工伤预防激励机制设置
        3.3.4 脱离的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
    3.4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问题成因
        3.4.1 不完备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3.4.2 不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组织设置
        3.4.3 不适宜的工伤预防管制实施力度
        3.4.4 单一的工伤预防管制效率评估
    3.5 本章小结
4.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
    4.1 门槛模型构建
        4.1.1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4.1.2 门槛值选择
        4.1.3 门槛回归具体模型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4.3 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3.1 1%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2 0.9%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3 0.75%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4 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4.1 1%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2 0.9%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3 0.75%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与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5 低安全效应的内在作用机理
        4.5.1 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
        4.5.2 低安全效应的估计方法
        4.5.3 企业事前与事后道德风险的边际弹性
    4.6 本章小结
5.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
    5.1 双重差分模型构造
        5.1.1 双重差分模型选择依据
        5.1.2 双重差分基本模型
        5.1.3 微观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1.4 重新构造双重差分模型
    5.2 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5.2.1 TFP测算方法选择
        5.2.2 状态空间具体模型
    5.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择
        5.3.3 变量统计描述
    5.4 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自然实验性质的检验结果
        5.4.2 1%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3 1%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4 0.9%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5 0.9%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6 不同工伤预防管制强度下经济效应比较
    5.5 稳定性检验
        5.5.1 不同体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5.2 剔除人力资本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6 本章小结
6.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6.1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
        6.1.1 工伤预防管制的背景
        6.1.2 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类型
    6.2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法律体系
        6.2.1 “完全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2 “自我”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3 “协同”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3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
        6.3.1 工伤保险待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3.2 工伤预防项目及其激励效应
        6.3.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4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1 “民主自治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2 “偏重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3 “完全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5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体系
        6.5.1 绩效评估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依据
        6.5.2 奖惩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手段
        6.5.3 制衡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力量
    6.6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经验与借鉴
        6.6.1 高度重视工伤预防管制
        6.6.2 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6.6.3 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6.6.4 全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
        6.6.5 统一的工伤预防管制监管体制
    6.7 本章小结
7.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
    7.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三维立体概念框架
        7.1.1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时间维度
        7.1.2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管理层次维度
        7.1.3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事故因素维度
        7.1.4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双重管制方向
    7.2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
        7.2.1 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
        7.2.2 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
        7.2.3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技术创新
        7.2.4 劳动者充分参与工伤预防管制
    7.3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基础设置
        7.3.1 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7.3.2 整合工伤预防管制组织结构
        7.3.3 精确设置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7.3.4 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
    7.4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后置保障
        7.4.1 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
        7.4.2 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
        7.4.3 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
        7.4.4 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
    7.5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高危行业职业伤害现状研究
        2.职业伤害的责任保险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高危行业职业伤害及治理手段研究
        2.职业伤害责任保险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危行业
        (二)职业伤害
        (三)风险转移
        (四)责任保险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风险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一、工伤保险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测算
        (一)工伤保险待遇变迁历程回顾
        1.工伤保险待遇变迁过程
        2.工伤保险待遇变迁比较分析
        (二)工伤保险制度对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1.各省市地区劳动能力丧失等级待遇赔偿
        2.工伤保险对企业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测算
    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由来与发展
    三、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一)企业缴纳的保险费
        (二)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
第四章 案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现状调查
    一、案例企业介绍
    二、企业的职业伤害风险情况和参保情况
        (一)企业职业伤害风险情况
        (二)企业的参保情况
    三、工伤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
        (一)基本情况
        (二)伤残待遇支付情况
    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
第五章 案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转移现状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原因分析
    一、安监部门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政策目标分析
        (一)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二)安监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
        (三)企业试图规避缴费负担
        (四)安监和社保部门的利益分割
    二、背离政策目标的原因分析框架
    三、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利益相关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非煤矿山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1.非煤矿山企业的成本分析
        2.非煤矿山企业的收益分析
        (二)保险公司的成本收益分析
        1.保险公司的成本
        2.保险公司的收益
        (三)安监部门的成本收益分析
        1.安监部门的成本
        2.安监部门的收益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劳动者双重赔付问题的讨论及政策建议
        (一)两险可以叠加问题的讨论及政策建议
        (二)拒绝两险赔偿叠加的讨论及对策
    二、职业伤害预防问题的讨论及对策
        (一)工伤保险预防功能问题的讨论及对策
        (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与工伤保险预防功能的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1:北京市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附录2
致谢

(6)工伤保险启示录:立法先行护航改革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工伤保险保佑了我”
工伤保险探索之路
法制化助力走上快车道
工伤预防梯次推进
工伤康复风生水起

(7)阜新市工伤预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
3 阜新市工伤预防现状分析
    3.1 我国工伤预防现状
    3.2 阜新市工伤预防工作情况
    3.3 阜新市工伤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
    3.4 原因分析
4 世界有关国家工伤预防机制及经验借鉴
    4.1 世界有关国家关于工伤预防的法律规定
    4.2 世界各地工伤预防的管理模式
    4.3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伤预防的措施与经验
5 完善阜新市工伤预防机制的建议
    5.1 健全统一完善的工伤预防规章制度
    5.2 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伤预防管理机构
    5.3 完善规范严格的工伤预防经费管理
    5.4 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伤预防宣传培训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我国工伤预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工伤预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工伤预防的相关概念
        2.1.1 工伤的概念
        2.1.2 工伤保险的概念
        2.1.3 工伤预防的概念
    2.2 工伤预防的相关理论
        2.2.1 事故频发倾向论
        2.2.2 事故预防理论
        2.2.3 能量释放理论
        2.2.4 杜邦安全理论
第3章 我国工伤预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工伤保险及工伤预防的发展史
        3.1.1 建国初期
        3.1.2 文化大革命时期
        3.1.3 改革开放时期
        3.1.4 新世纪时期
    3.2 我国工伤保险的运行状况及工伤预防的实施情况
        3.2.1 我国工伤保险的运行状况
        3.2.2 我国工伤预防的实施情况
    3.3 萧山区工伤预防的发展及现状
        3.3.1 萧山区工伤保险及工伤预防的发展史
        3.3.2 萧山区工伤保险的运行状况
        3.3.3 萧山区工伤预防的实施情况
        3.3.3.1 萧山区工伤认定情况
        3.3.3.2 萧山区工伤预防做法
第4章 我国工伤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我国工伤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4.1.1 工伤预防法律法规不完善
        4.1.2 工伤预防管理体制不健全
        4.1.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灵活
        4.1.4 工伤保险基金支出不合理
    4.2 我国工伤预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对工伤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
        4.2.2 工伤预防监管部门职能交叉力量分散
第5章 国外工伤预防经验借鉴
    5.1 德国的工伤预防
    5.2 日本的工伤预防
    5.3 美国的工伤预防
    5.4 国外工伤预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4.1 重视工伤预防
        5.4.2 建立法规体系
        5.4.3 完善管理体系
        5.4.4 增强劳动监察
第6章 完善我国工伤预防机制的主要对策
    6.1 建立健全工伤预防法律体系
        6.1.1 增强工伤预防的法律地位
        6.1.2 完善工伤预防的法律配套
        6.1.3 加大工伤预防的惩处力度
    6.2 规范完善工伤预防联动机制
        6.2.1 制定落实工伤预防联席会议制度
        6.2.2 建立工伤事故数据处理共享平台
    6.3 科学设立工伤保险费率体系
        6.3.1 细化行业风险类别
        6.3.2 拉开基准费率差距
        6.3.3 增加费率浮动空间
    6.4 合理利用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6.4.1 大力推进工伤预防宣传工作
        6.4.2 贯彻落实工伤预防培训制度
        6.4.3 开拓工伤预防费多元化渠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伤
        2.1.2 工伤保险
        2.1.3 工伤预防
        2.1.4 工伤预防机制
    2.2 工伤预防的相关理论
        2.2.1 海因里希法则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安全经济学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运行情况
        3.1.1 工伤保险运行情况
        3.1.2 工伤预防实施情况
    3.2 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
        3.2.2 费率机制不合理
        3.2.3 监管、评估机制不明确
        3.2.4 覆盖人群不全面
    3.3 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起步较晚,法律保障不充分
        3.3.2 职能交叉,协调机制不完善
        3.3.3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认识不充分
        3.3.4 科学化的预防手段和设施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工伤预防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工伤预防实践
        4.1.1 大连工伤预防机制
        4.1.2 深圳工伤预防机制
    4.2 国外工伤预防实践
        4.2.1 德国工伤预防机制
        4.2.2 美国工伤预防机制
        4.2.3 日本工伤预防机制
    4.3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4.3.1 加强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工伤预防意识
        4.3.2 做好评估,及时反馈调整
        4.3.3 立法为先,为工伤预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3.4 分工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4.3.5 完善费率机制,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
    本章小结
第5章 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的完善策略
    5.1 加强立法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5.1.1 通过立法确立工伤预防的地位
        5.1.2 明确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和支出
        5.1.3 通过立法确立奖惩机制
    5.2 科学调整费率,发挥费率的杠杆作用
        5.2.1 确立科学的差别费率标准
        5.2.2 提高高危行业费率基数
        5.2.3 建立合理的浮动费率机制
    5.3 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机构设置
        5.3.1 理顺各部门权责关系
        5.3.2 加强合作,多方参与
        5.3.3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5.3.4 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5.4 做好宣传,调动用人单位、劳动者的热情
        5.4.1 加大宣传力度
        5.4.2 延伸宣传深度
        5.4.3 创新宣传手段
    5.5 加强人才建设,创新和完善工伤预防理念及配套设施
        5.5.1 加强工伤预防人才建设
        5.5.2 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工伤预防分析
        5.5.3 完善工伤预防配套设施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我国工伤保险概况
        一、选题的背景
        二、我国工伤保险的概况
        (一)工伤保险的定义及其发展
        (二)工伤保险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工伤预防与工伤保险的关系
    第三节 工伤预防的发展现状概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研究
        二、国外文献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二章 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的概况
        一、深圳市工伤预防立法发展史
        二、深圳市工伤预防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二、工伤预防的主体职权重叠或不清晰
        三、专业的工伤预防经办人员的缺乏
        四、企业落后的管理
        五、落后的信息管理系统
        六、被动的宣传工作
        七、工伤康复准入的不完善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工伤预防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德国工伤预防的经验
    第二节 日本工伤预防的经验
    第三节 美国工伤预防的经验
第四章 完善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立法为先,完善法律法规
    第二节 理清责任监管清单,加强多单位联席会议制度
    第三节 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的深化改革
    第四节 发挥用人单位、职工及群众的工伤预防参与热情
    第五节 加强新媒体的工伤预防宣传
    第六节 注重工伤康复的早期介入
    第七节 建立在大数据分析下工伤预防信息系统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预防费和康复费管理暂行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工伤预防制度研究[D]. 黄春然. 湘潭大学, 2020(02)
  • [2]工伤预防工作开展现状思考[J]. 刘辉霞. 劳动保护, 2020(08)
  • [3]徐州市工伤预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钟青.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D]. 汤梅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0)
  • [5]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D]. 周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1)
  • [6]工伤保险启示录:立法先行护航改革发展[J]. 向春华. 中国社会保障, 2018(10)
  • [7]阜新市工伤预防机制研究[D]. 赵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8(05)
  • [8]我国工伤预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D]. 邵燕虹. 南昌大学, 2018(12)
  • [9]济南市工伤预防机制建设研究[D]. 辛小童.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8)
  • [10]深圳市工伤预防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侨琳. 深圳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预防费和康复费管理暂行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