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开卷考试要有规则

中文开卷考试要有规则

一、语文开卷考试应有规则(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海[1](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认为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季龙婷[2](2021)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现状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是打开他们成功大门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社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更是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传承技术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其发展。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教育界内之事,更关乎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把关环节,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考试,其研究的价值与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与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并收集资料,发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虽小有成效,但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现存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专业课程考试评分制度、考试方法、考试管理等方面。剖析其问题的根源后,并依据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得知:我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依旧较多且成因交错复杂。未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想要发挥其最大化的监测作用,就必须摆脱普通教育的藩篱,依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的目标与特点,遵循新时代学生学业评价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明确会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路径,为中职学校提供更多具有会计专业课程特点的实施策略,探索出一条属于中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独特的道路。当前,各中职学校尽管在不断推进课程考试改革的步伐,但还未达到课程考试改革应有的深度,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改革方案。我国中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仍然在路上。

刘爱华[3](2020)在《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着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着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卢陈英[4](2020)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高中学段是学生思维能力迅速提升与完善时期,语文学科丰富的语料库和广阔的生活外延为促进其思维发展提供了养料。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要求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论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科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同时结合自身实践教学,探究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关问题。第一部分介绍论题的研究缘起、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从教学现状出发探讨批判性思维缺席的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应分析其成因;第三部分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未来社会竞争力的源源动力,而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语文教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阵地,而批判性思维又有助于提升阅读能力,从高中语文教学和批判性思维二者的关系出发,阐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第四部分提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从认识层面的态度与具体方法两个维度进行阐述。

刘倩[5](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孔庆玲[6](2020)在《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德育课程。坚持德育教育的灵活化方向,遵循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宗旨,山西省早在多年前就出台了中考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的政策。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开卷考试背景下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由于教师思维观念滞后、教学目标导向偏差、教学方式传统僵化、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以及忽视教学总结和反思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创新性差、教学组织不严谨、教学手段方式单一、教学评价考核较传统和教学总结反思滞后。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手段方式、教学评价考核和教学总结反思等角度提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的策略。本文旨在为一线更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提供实践参考,进一步提升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效性。

高敏[7](2020)在《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提高写作能力对初中生当下语文学习以及未来自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实际上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水平并不乐观,写作教学成效也不尽人意。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对“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这一观点早已达成共识,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将目光更多地锁定于课内阅读资源,忽视了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外学习资源的浪费。青春文学作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类课外读物,其势头不但没有因为教师的“封杀”而消减反而愈演愈烈,如何巧妙引导青春文学的阅读是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之一。综合以上情况,本文尝试将青春文学作为写作教学资源,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将其引入到语文写作教学中,落实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青春文学与写作能力相关学理阐释部分。在这一章中,首先界定青春文学概念并进行概念辨析,梳理青春文学发展历程,总结青春文学自身特点;其次对写作能力进行概念阐述,并整理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目标;最后阐释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心物同形理论”与“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阐述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从青春文学写作理念源头(“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青春文学文本内容以及青春文学读写个体三个层面出发,从理论上个分析得出青春文学确实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第三章为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部分。使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和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热衷于青春文学阅读并受其影响,从青少年亚文化、共时写作以及教师与家长这三个层面现状作进一步分析后得出,阅读青春文学顺应文化发展潮流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青春文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大多数教师与家长在缺乏深度考量的情况下就强行禁止学生阅读此类读物,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此外,通过调查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发现,教师写作教学观念陈旧、写作教学方式老套、写作教学资源稀缺、学生写作兴趣贫乏、学业压力大等都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水平低下的原因。第四章是本文研究重点,主要进行了写作教学原则及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三条教学原则: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以写为本、精选青春文学文本——为写择读、解读青春文学文本——以写悟读;最后提出五条具体教学策略:触发情思,点燃写作欲望;品读文本内容,激活写作思维;组织比较评价,深化写作理解;揣摩文本形式,丰富写作表达;落实写作实践,精进写作能力。第五章为教学实践及思考部分。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择取蔡崇达《海是藏不住的》一文作为写作教学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深化本文研究,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展望,为青春文学进入语文课堂总结经验。将青春文学引入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还对促进初中生青春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疏导不良影响等具有积极意义。促进初中生正确阅读观与人生价值观地形成,更实现了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两大研究领域巧妙地融合。

刘洪翔[8](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冯间颖[9](2019)在《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提出成语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着紧密联系。从目前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现状来看,成语是作为初中词汇的一部分存在的,它同时也被定位成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手段,但成语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却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综合体现,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它来指导成语教学,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教学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初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剖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方面出发,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初中成语教学的方法策略:一、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方法策略——经典诵读法、语境理解法、归类记忆法、活学活用法,用以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方法策略——成语接龙法、成语对比法、成语联想法,用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三、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方法策略——熏陶感染法、情感体验法、联想想象法、情境教学法,用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四、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方法策略——追根溯源法、比照分析法、文化归类法,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和传承文化的思想。这些具体的成语教学方法策略,其中有些策略的指向比较单纯,仅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个内容,而有些策略的指向有明显偏重,可能会同时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多个内容,还有些策略明显带有“复合指向”特征。总体说来,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当前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邓佳[10](2019)在《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美育虽然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经历了一段起起伏伏的状态,但随着1999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美育才比较稳定地设置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中,而在最近6年,更是进入了发展盛世。特别是2013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标志着美育从缺失、提倡、落实,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首先从如何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建议。同年,美育被纳入《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法》中,有了法律的保障,美育在学校中,特别是在高校中,成了必须要进行落实的教育。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做了新的部署和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虽然美育在政策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对大学生美育课程选修情况以及大学生美育观念的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学校美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开设不够齐全,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学生美育选修较为随意,美育观念比较狭隘,对美育内容不太熟悉,对传统艺术接受兴趣不强等。因此,根据以上背景与现实问题,需追问的是:目前不再是开不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的问题,而是如何开设高校美育课程?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的是什么?高校美育课程应基于什么理念进行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标是什么?其内容如何构成?教学实施方式?评价方式?高校应该开设哪些美育课程(课程门类)?这些美育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结构)?课程的学分如何构成?以及当前是否有开课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文着重对高校美育课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本项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于身心协调发展构建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内容、门类、结构——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的思路。首先本文以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近几年有关加强改进美育和高校美育的系列政策为背景,通过对若干高校大学生美育观念和高校美育课程开设及学习情况的调查,提出并分析了当前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随意和零散等问题,并在对中外学者关于美育之于人格整体发展(身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特殊功能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大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基础,及其未来身心发展、专业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等目标为指向,设计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想。对这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五圈课程门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专业审美课程、活动审美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审美化改造)、综合美育课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人生美等的跨界整合建构)和潜在美育课程(大学文化、环境、校训、氛围的审美建构与鉴赏)分别进行了论述,对中外大学在这五圈课程中某类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简介和分析。提出了高校美育课程智能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在最后的第七章中,还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综合美育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高校美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具体到“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全面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具体发展目标中,更细化为“审美感觉系统的开发、审美认知系统开发、审美体验系统发展、审美表现技能运动系统发展、审美创造与全脑、全身心开发”的发展目标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等全面素养、和培养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发展目标中。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既需要传授美的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时还需要补足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特征与分类)。并且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应有所对应。三、构建了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第一圈高校美育综合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素质为目标,囊括了美育基础知识、美的高深知识、审美生理心理方法性知识,及其各种美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综合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第二圈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于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发展,这类课程又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该门课程的目标在于系统介绍艺术种类及其审美方式方法。第二类:艺术鉴赏类课程。目标在于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体验能力、想象联想与理解能力。这一类课程又可以细化为两大类,一是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二是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在于从各种艺术门类中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综合感知能力。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则要求学生能够体验艺术美,解释艺术,评论艺术,阐释艺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第三类:艺术表现技能训练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协调身心发展,塑造优美形体,开发运动机能。第四类: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遵循美的规律与技巧进行美的创造,促进大脑认知、情绪系统发展。第三圈课程为专业课程审美化:目的在于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和创新动机,培养专业审美素质。其中应特别注重艺术教育专业与文化素养结合的培养模式,艺术师范教育专业艺术实践能力与审美素质的提升训练,以及其余各专业应开设更多相关专业的审美欣赏类课程。第四圈为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这类活动课程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审美个性。第五圈为潜在课程:则是形成审美育人环境,创造身心协调发展的“场域”。总之,五圈课程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认知、情绪、运动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愉悦、健康、协调发展。而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全市各级各类高校互联互通的MOOC平台,打造高校美育MOOC群,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并加强移动美育课程建设,以APP为终端;以及采取VR技术,加强审美体验。四、本文第七章,对综合性的《高校美育》课程的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后得出结论:《高校美育》课程在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能对受教育者人生价值观产生显着积极的影响。对其中的维度1人生目的、维度2生活方式、维度3人生手段、维度4人生态度的影响速度不同,影响最快的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是人的观念取向和行为选择尺度,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和演变过程。短期教育(一门《高校美育》课程)可能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易变成分尤其是人生态度产生短期效果,可以推断,长期而系统的教育(高校美育课程系统)就可能逐渐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从而产生长期而系统的效果,这正好证明长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总之,高校美育课程应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审美是最为深刻的一种教养,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二、语文开卷考试应有规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开卷考试应有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明末清初
    道光年间
    1861年
    1894年
    1906年
    1907年
    1911年
    1912年 1岁(6)
    1913年 2岁
    1914年 3岁
    1915年 4岁
    1916年 5岁
    1917年 6岁
    1918年 7岁
    1919年 8岁
    1920年 9岁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1926年 15岁
    1927年 16岁
    1928年 17岁
    1929年 18岁
    1930年 19岁
    1931年 20岁
    1932年 21岁
    1933年 22岁
    1934年 23岁
    1935年 24岁
    1936年 25岁
    1937年 26岁
    1938年 27岁
    1939年 28岁
    1940年 29岁
    1941年 30岁
    1942年 31岁
    1943年 32岁
    1944年 33岁
    1945年 34岁
中编 为师时代
    1946年 35岁
    1947年 36岁
    1948年 37岁
    1949年 38岁
    1950年 39岁
    1951年 40岁
    1952年 41岁
    1953年 42岁
    1954年 43岁
    1955年 44岁
    1956年 45岁
    1957年 46岁
    1958年 47岁
    1959年 48岁
    1960年 49岁
    1961年 50岁
    1962年 51岁
    1963年 52岁
    1964年 53岁
    1965年 54岁
    1966年 55岁
    1967年 56岁
    1968年 57岁
    1969年 58岁
    1970年 59岁
    1971年 60岁
    1972年 61岁
    1973年 62岁
    1974年 63岁
    1975年 64岁
    1976年 65岁
    1977年 66岁
    1978年 67岁
    1979年 68岁
    1980年 69岁
    1981年 70岁
下编 神游时代
    1982年 71岁
    1983年 72岁
    1984年 73岁
    1985年 74岁
    1986年 75岁
    1987年 76岁
    1988年 77岁
    1989年 78岁
    1990年 79岁
    1991年 80岁
    1992年 81岁
    1993年 82岁
    1994年 83岁
    1995年 84岁
    1996年 85岁
    1997年 86岁
    1998年 87岁
    1999年 88岁
    2000年 89岁
    2001年
    2002年
    2011年

(2)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现状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考试主体的研究
        1.2.2 关于考试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考试工具的研究
        1.2.4 关于考试作用的研究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中职学校
        1.3.2 专业课程
        1.3.3 考试
        1.3.4 会计专业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总体思路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多元智能理论
        1.6.2 人本主义理论
        1.6.3 教育评价理论
第二章 杭州市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的现状调研
    2.1 调查研究设计
        2.1.1 案例学校简介
        2.1.2 调查目的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调查样本
        2.2.2 会计专业课程考试安排情况
        2.2.3 会计专业课程考试方式情况
        2.2.4 会计专业课程考试态度情况
第三章 杭州市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的问题及成因
    3.1 主要问题
        3.1.1 考试成绩功利化倾向严重
        3.1.2 考核方式单一且重知识考核
        3.1.3 考试评分标准缺乏灵活性
        3.1.4 考试规范性有待提高
    3.2 成因分析
        3.2.1 功能认识不全
        3.2.2 改革动力不足
        3.2.3 制度建设滞后
第四章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的改进建议
    4.1 遵循的基本原则
        4.1.1 目的性原则
        4.1.2 发展性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2 具体措施
        4.2.1 考试目的明确化
        4.2.2 考试方式多样化
        4.2.3 考试内容突出能力
        4.2.4 建立相应的试题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前瞻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3)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明清教材专门研究
        二、教材(教科书)有关研究
        三、教材文本有关研究
        四、研究评价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教材的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 明清思想流变与教材发展
        一、程朱理学为宗与教材
        二、陆王心学崛起与教材
        三、颜元实学涌现与教材
    第二节 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材发展
        一、教材体系的界定与增编
        二、官学教材成为知识权威
        三、书院派特色教材的兴起
        四、蒙学教材学科式发展
        五、教材集成与训诂考订
第三章 明清教材概览
    第一节 明清教材概览(上):官学教材
        一、经义类教材
        二、律政类教材
        三、礼制类教材
        四、告诫类教材
        五、文体类教材
        六、军事类教材
        七、科技类教材
    第二节 明清教材概览(中):书院教材
        一、讲求理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二、讲求心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三、以实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四、考据学派书院的特色教材
    第三节 明清教材概览(下):蒙学教材
        一、基础识字类教材
        二、伦理规范类教材
        三、名物典故类教材
        四、诗歌作文类教材
        五、数理科技类教材
第四章 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人物及其事件文本
        一、鲜活的人物: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
        二、具体的事件: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为例
        三、文化的标识:以《二十四孝图说》、《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为例
    第二节 关于思想与义理的知识:论着与经义文本
        一、直抒义理:以《三字经》、《小儿语》、《续小儿语》为例
        二、官修权威:以《五经大传》为例
        三、名家导读:以《四书大全》为例
        四、博览众家:以《性理大全》为例
        五、经世致用:以《武经七书》、《孝经》、《说苑》为例
    第三节 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律法与礼制文本
        一、行为样本:以《弟子规》为例
        二、角色规则:以《皇明祖训》为例
        三、生存法则:以《大明律》、《大明会典》、《明大诰》为例
    第四节 关于审美与文体的知识:诗词与文体文本
        一、创作与审美启蒙: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为例
        二、诗词大会:以《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为例
        三、能臣作文:以《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文》为例
        四、文豪经典:以《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文章辨体》为例
    第五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科技与数理文本
        一、天文地理:以《千字文》、《三字经》、《畴人传》为例
        二、渔林制造:以《幼学琼林》为例
        三、数理科学:以《九章算术》、《数理精蕴》为例
第五章 明清教材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丰富展现: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
        一、凭借丰富走向整全的生活
        二、凭借丰富走向生动的实践
        三、凭借丰富走向意义的生成
    第二节 朴素说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
        一、错落有致——基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容布局
        二、言之有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历史论证
    第三节 诗性表达: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
        一、律对与诗词:创造的空间
        二、比兴与典故:隐喻的展现
第六章 透析:来自明清教材文本的启示
    第一节 教材文本“基因”:活性知识
        一、基因链之一:知识存量
        二、基因链之二:表达呈现
        三、基因链之三:接受逻辑
    第二节 教材价值拓展:何以超越
        一、价值超越的核心:客体价值
        二、价值超越的藩篱:教学生态
        三、价值超越的逻辑:认知建构
    第三节 “教育性”落地图景:本土化
        一、语言风格:文以载道
        二、文本扩展:由博返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观点
        一、明清教材是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二、明清教材展示了理想教材的基因模型
        三、明清教材文本教育性的现实价值
        四、明清教材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明清官学主要教材目录
附录2:明清书院主要特色教材目录
附录3 :明清表蒙学主要教材目录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4)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批判性思维的界定
        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厘定
        2.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三)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状况
        2.国内的研究状况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批判性思维缺失的高中语文课堂及成因分析
    (一)批判性思维缺失的高中语文课堂
        1.学生问题解决的程序化
        2.课堂教学模式的套路化
        3.学生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二)成因分析
        1.过于功利的阅读目的
        2.唯师命是从的认知束缚
        3.现实环境制约下的教师“三不为”
        4.高效评价体系的缺失
二、高中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1.当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趋势
        2.21世纪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
        1.批判性思维——提升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
        2.高中语文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领域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认识层面的态度策略
        1.教师应该宽仁、鼓励
        2.学生应该自信、理性
    (二)培育层面的方法策略
        1.示例法
        2.命题法
        3.辩论法
        4.写作法
    (三)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1.《锦瑟》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分析与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二、研究问题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三、研究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教学策略
        (三)文言文教学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六、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二)论文框架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准实验研究法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一)访谈结果分析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一)测试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评价与展望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2.1 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2.1.1 有效教学的含义
        2.1.2 有效教学的特征
    2.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2.2.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
        2.2.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特征
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新要求
    3.1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呈现的新变化
    3.2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临的新要求
    3.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新考验
4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4.1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
        4.1.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2 调查结果统计
    4.2 教师访谈统计
        4.2.1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4.2.2 访谈结果整理
    4.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现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4.3.1 教学内容创新性差
        4.3.2 教学组织不严谨
        4.3.3 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4.3.4 教学评价和考核较传统
        4.3.5 教学总结反思滞后
    4.4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现行教学问题的成因
        4.4.1 教师的思维观念较为滞后
        4.4.2 教学目标导向偏差
        4.4.3 教学方式传统僵化
        4.4.4 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
        4.4.5 忽视教学总结和反思
5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5.1 精准筹划准备教学内容
        5.1.1 钻研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5.1.2 把握教学重难点、统筹教学环节
        5.1.3 拓宽学生眼界、融合教学资源
    5.2 完整实施教学组织设计
        5.2.1 重视组织管理教学
        5.2.2 重视分配教学时间
    5.3 大力丰富教学手段方式
        5.3.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3.2 运用多种方式、提升综合能力
    5.4 完善教学评价考核
        5.4.1 创新作业形式、重视检查评定
        5.4.2 倡导多元评价、衡量学习质量
    5.5 加强教学总结反思
        5.5.1 加强教学总结、形成教学常态
        5.5.2 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7)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青春文学与写作能力相关学理阐释
    一、概念界定
        (一)青春文学
        (二)写作能力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心物同形理论
        (二)“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
第二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一、青春写作理念源头:直指语文教学改革和写作能力培养
    二、青春文学文本内容:巧妙利用“双刃剑”
        (一)充分发挥作品优势
        (二)巧妙转化作品劣势
    三、青春文学读写个体:关照身心发展,推动初中生良性生态逆补
第三章 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二)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二、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二)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
    一、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以写为本
        (二)精选青春文学文本——为写择读
        (三)解读青春文学文本——以读悟写
    二、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触发学生情思,点燃写作欲望
        (二)品读文本内容,激活写作思维
        (三)组织比较评价,深化写作理解
        (四)揣摩文本形式,丰富写作表达
        (五)落实写作实践,精进写作能力
第五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及思考
    一、教学实录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展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专着
致谢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成语教学的内容分析和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成语教学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 初中成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初中教师的成语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二、初中学生的成语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初中语文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初中语文成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小结
第二章 指向语言和思维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
    第一节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经典诵读法
        二、归类记忆法
        三、语境理解法
        四、活学活用法
    第二节 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策略
        一、成语接龙法
        二、成语对比法
        三、成语联想法
    小结
第三章 指向审美和文化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
    第一节 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策略
        一、熏陶感染法
        二、情感体验法
        三、联想想象法
        四、情境教学法
    第二节 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策略
        一、追根溯源法
        二、比照分析法
        三、文化归类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10)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背景与问题
        (一)政策背景
        (二)实践背景: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研
        (三)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美与美育
        (二)高校美育课程
        (三)身心协调发展
    三、文献综述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层次研究
        (二)高校美育课程门类与内容研究
        (三)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四)中西高校美育课程比较研究
        (五)身体美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六)审美心理与效应研究——认知、体验、价值观、意象
        (七)审美生理与效应研究——感知系统、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运动系统
        (八)美育心理、生理研究
        (九)借鉴与不足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一)目的
        (二)思路
        (三)方法
    五、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美:多样统一与和谐人格
        (一)美的本质:和谐(多样统一)
        (二)教育的理念:人的本质力量和谐统一
        (三)美与人格内外和谐
    二、西方关于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古希腊:美与健全、和谐人格
        (二)鲍姆嘉通:美育与感性认识的完善
        (三)康德:美沟通真与善
        (四)席勒:美育培养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
        (五)霍华德·加德纳:重塑真善美
        (六)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三、国内美育教育家与健全人格教育理论
        (一)先秦:乐教诗教与“仁”、“礼”
        (二)蔡元培:美育是“津梁”、“神经系”
        (三)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梁启超、王国维
        (四)现代美育理论家:陶行知、丰子恺、朱光潜
        (五)当代美育理论家:蒋孔阳、李泽厚、刘兆吉
    小结
第二章 基于身心协调发展
    一、基于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机制:感觉系统、中枢系统、情绪系统、运动系统
        (二)其他生理系统
    二、基于心理机制
        (一)审美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思维
        (二)美感体验:情绪、价值判断
        (三)审美表现技能
        (四)审美创造
    三、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一)生理系统发展特征
        (二)心理发展特征
    四、基于大学生身心未来发展
        (一)高等教育法规定
        (二)美育政策规定
第三章 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
        (一)审美素质:审美认知力、审美体验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
        (二)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大美与大爱
        (三)全面素质:以美育美、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
        (四)专业素质: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
        (一)高校美育课程内容: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补充:基本知识(特征与分类)
        (三)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关系
    三、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与方法参考
        (一)视点结构教学法
        (二)多元教学法
    四、高校美育课程评价参考
        (一)质化评价方式
        (二)量化评价方式
第四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
    一、政策推进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 号)
        (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 号)
        (三)《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
    二、公共艺术课程
        (一)限定性艺术选修课程
        (二)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门类多样
        (三)艺术技能课程
    三、艺术教育与艺术美育
第五章 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一、五圈课程结构
    二、五圈课程门类
        (一)综合美育课程 ——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二)艺术审美与训练选修课程——促进艺术审美素养发展
        (三)专业课程审美化——促进专业审美素质发展
        (四)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课程审美化——促进个性化发展
        (五)潜在课程审美化——营造身心和谐发展“场域”
    三、互联网+各类美育课程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
        (二)高校美育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设计
        (三)移动美育课程:以APP为终端
        (四)VR:加强审美体验
    四、学分制是保障
第六章 国内外高校美育课程举隅
    一、美国哈佛大学:《审美阐释理解》与美育课程体系
    二、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专业艺术课程体系
    三、北京大学: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审美课程
    四、清华大学:理工专业审美课程
    五、西北工业大学:艺术通识课程体系
    六、北方工业大学:公共美育课程——大学美育
    七、西南大学:美育传统与开放课程体系
    八、重庆8所本科美育实验校特色美育课程
第七章 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高校美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高校美育》课程——以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为主旨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构成与实验设计
    三、《高校美育》人生价值观效应分析
    四、实验结论与讨论
结语:新时代,新使命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美育定义一览表
    附录 2: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维度、项目
    附录 3: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 4: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语文开卷考试应有规则(论文参考文献)

  •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2]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考试现状个案研究[D]. 季龙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D]. 刘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D]. 卢陈英.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D]. 孔庆玲.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 高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冯间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10]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D]. 邓佳.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中文开卷考试要有规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