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露天深孔大爆破设计施工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阳光[1](2021)在《露天深孔爆破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深孔爆破仍然是露天矿山开采最重要的技术手段。近几年,由于精细化控制爆破技术的加强与推广,对爆破质量和生产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爆破块度大小是反映爆破质量和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爆破后的岩石大块率和最大块度尺寸,提高爆破质量,减小矿石生产成本,本文依托《高精度微差控制爆破技术》课题,以紫金山金铜矿为试验场地,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露天深孔爆破孔间微差时间以及排间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的影响规律,通过优化孔间微差时间、排间微差时间,以实现降低爆破后岩石大块率和最大块度尺寸的目标。依据试验目的开展试验研究。首先,归纳总结了微差爆破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介绍了露天深孔爆破合理微差时间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公式以及经验取值,根据半经验半理论公式和经验取值的特点,拟定露天深孔爆破微差时间的初始试验值为孔间28ms、排间50ms。其次,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对孔间微差时间分别为16ms、19ms、22ms、25ms、28ms、31ms以及排间微差时间分别为35ms、40ms、45ms、50ms、55ms、60ms进行数值模拟,并监测不利破碎区的最大有效应力平均值。得到,不易破碎区的最大有效应力平均值随孔间或者排间微差时间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且当孔间微差时间为19ms、排间微差时间为40ms时,不利破碎区的最大有效应力平均值达到最大37.83MPa,利于岩石的整体破碎。最后,在紫金山金铜矿露天采矿场进行了24组不同的孔排间微差爆破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岩石爆破块度尺寸分布以及最大块度尺寸随孔排间微差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出试验条件下,孔间微差时间为19ms、排间微差时间为40ms~45ms时,爆破后的岩石大块率和最大块度尺寸均达到较低值,较大程度上改善爆破效果。本文研究表明,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并确定了不同孔排间微差时间与爆破块度分布、岩石大块率和最大块度尺寸的变化关系。对改善爆破效果、降低矿山开采成本和推动高精度微差控制爆破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晓平[2](2020)在《柿竹园矿露地联采塌陷坑高陡边坡变形监测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柿竹园多金属采矿场露地联采时,由于地下开采的扰动、露天边坡上剥离工程的爆破震动、高陡边坡中可能存在的隐伏结构弱面等原因,岩质边坡面临滑坡倾倒等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为确保高陡边坡的安全,从目前最先进的几种边坡表面变形监测方法对比选择,全自动全站仪法监测方案。依托矿山实际情况,设计了监测基准点网与变形监测点的位置,建立了高精度的边坡变形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塌陷坑周边高陡边坡整体的三维变形状态与发展趋势,对潜在的边坡滑坡、倾倒等地质灾害进行前兆监测与预警,有效提高了地表剥离工程与露地联采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水平。
陈元利[3](2020)在《马坑铁矿井巷掘进亚光面爆破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坑铁矿拟采用阶段矿房嗣后充填采矿法,底部结构巷道建设比一般巷道稳定性要求要高。经跟踪调研发现现有方案采用二次压顶方式进行巷道建设,其周边眼间距布置不均匀和不在同一条线上,导致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准静压力作用不能在一条线上,从而出现超欠挖严重现象。在压顶爆破过程中,为保证压顶区矿体全部崩落,使用炸药量稍多,造成顶板矿体损伤较大,在频繁爆破振动作用下,巷道大面积存在片帮和落顶现象。后期支护面积大,增加了巷道建设成本。马坑铁矿对放矿结束后的采空区进行分区充填,底部结构服务时间短,而光面爆破技术成本高昂,采用光面爆破显然是极大的经济浪费。论文在光面爆破的基础上提出亚光面爆破技术,以期满足马坑铁矿深孔频繁爆破累计损伤,减小支护成本。(1)为了满足技术参数设计要求,先在充分调研了解现有方案和矿山所用炸药性能及钻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分别在磁铁矿体和夹石矿体进行了爆破漏斗实验,计算出最佳埋深和最佳比例比例埋深。研究发现:小构造对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影响很大,含夹石比纯磁铁矿难爆,在本矿山开采中,应当着重考虑含夹石矿体,合理优化采矿方法。通过光面爆破一般装药结构,炸药单耗应控制在1.75kg/m3~1.85kg/m3之间,最小抵抗线取800mm~1300mm即可,孔底距为900mm~1300mm,对后续亚光面爆破参数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掏槽质量直接影响于光面爆破效果和进尺,为合理选取掏槽方案,分别对楔形掏槽、直眼掏槽和复合型掏槽进行现场实验,对掏槽耗材和掏槽钻眼考虑,选取适合本矿山适合的掏槽方式。从楔形掏槽看出,楔形掏槽能形成良好的掏槽空腔,掏槽炸药消耗量和雷管消耗量也比直眼掏槽使用量多,且受巷道断面影响很大,建议在大断面巷道掘进时使用。在直眼掏槽中,在矿体完整性较好,无明显夹石时,建议采用“1+8”型直眼掏槽,在存在小构造裂隙和夹石矿体时,则采用“2+8”型直眼掏槽。采用4个空直眼、1个装药直眼和两排对称斜眼爆破的复合型掏槽方式,有直眼掏槽和楔形掏槽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炸药量和雷管消耗量大的问题,在钻眼过程中偏斜率受转眼工人影响很大,对此,在条件复杂的矿体可以使用复合型掏槽方式。(3)对掏槽、掏槽辅助眼、二圈眼和轮廓线眼的布置实验,找出合理的布眼位置范围。在三种亚光面爆破方案中,“1+8”型49孔和“2+8”51孔周边眼应间隔800mm均匀分布,而出矿进路间距应控制在600mm内。起爆方式上,顶眼和帮眼应分两个段别起爆。装药结构上,应采取27mm型炸药,“1+8”型49孔和“2+8”51孔间隔取80mm,出矿进路取300mm。光面辅助眼在矿体完整性好或大理化灰岩等软弱岩体只需要两个光面辅助眼即可,在石英岩小构造情况下则需要三个光面辅助眼。综合4种爆破方案技术经济对比分析,虽然现行方案在工程凿岩量和火工材料消耗上具有略微优势,然而在巷道轮廓规整性、炮孔利用率、炮痕率和围岩损伤控制等方面的爆破效果与三种亚光面爆破有较大差距。(4)通过萨道夫斯基公式,推导出矿体属于坚硬矿体,四种方案都在安全标准范围内,爆破振动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在合理范围内。由小波包能量分析,发现现有方案对围岩损伤比亚光面爆破更大。小波包能量结合瞬时能量谱分析,表明现有方案压顶区使用炸药量对顶板损伤大,而周边眼布置不均,导致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作用不在同一条线上,从而致使现有方案半孔率并没有亚光面爆破技术。(5)松动圈测定,更进一步证明亚光面爆破损伤比现有方案更小。声波波速曲线显示现有方案试验区域松动圈主要受开挖影响,而“2+8”方案试验区域则是受岩体本身原生节理影响较大。根据松动圈支护理论,现有方案和“2+8”方案需要进行支护。支护经济指标和巷道建设经济指标对比,进一步验证了亚光面爆破比现有方案更优。
贺路[4](2020)在《金刚砂石矿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及动力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爆破作业是露天矿山开采的主要方式,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进行,部分露天矿山台阶爆破作业产生的有害效应对周围建筑物造成损坏。为了控制爆破振动对矿山周边地表民房建筑物的影响,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64007),以安顺市金钢混凝土有限公司砂石矿矿山爆破作业为实际研究对象。通过爆破振动试验,研究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不同台阶高度的爆破荷载作用下随着爆心距的增大爆破地震波的振动速度的衰减规律,以及主振频率的变化;对比峰值振速和最大安全振速,研究了爆破作用引起地表建筑物动力效应特征,以及爆破作用下地表民房建筑物动力效应特征,并探讨其峰值振速与应力场的内在联系,判断爆破作业产生的有害效应对建筑物的损伤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试验研究,径向、切向、垂向峰值振速随高程及水平距增大呈减小趋势;参考了萨道夫斯基公式和长江科学院预测公式,结合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修正了本矿山爆破作业更适合的振动预测公式,并建立了峰值振速衰减经验公式,为今后的爆破振动预测提供了指导。(2)衰减系数K与α整体都随着高差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高差30m至40m该层台阶边坡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切向衰减系数K与α随高程的增加反而减小;高程系数β除了30-40层台阶以外都随着高差的增加而减小。(3)水平剪应力和振动速度都随着爆心水平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初期衰减较快,中期衰减缓慢,后期较为平缓。水平剪应力和振动速度存在二次指数关系。(4)在工程上通过最大允许安全振速计算可以得出允许峰值剪应力,可以判断在爆破作用下建筑物内部的剪应力是否超过安全许用抗剪强度;再从结构材料性质上判定建筑物是否受损、破坏等;为爆破振动控制、孔网参数和设计指标等提供了参考。
何斌全,汤永平[5](2020)在《高危空区群下地下转露天协同开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柿竹园矿地表塌陷给井下生产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如地表泥水混入井下导致矿石贫化且影响选矿,塌陷区北部和东北部高陡悬崖导致地表滚石和滑坡显现,塌陷区南部形成大跨度悬臂空区,不稳定间柱与大采空区形成高危空区群、含矿大块堵塞出矿巷等。根据矿山现场调研、实测绘图和岩移研究,通过3Dmine软件建模,精准划分了塌陷区、过渡型空区、高危明空区、外围空区等。为解决该矿生产难题,提出了井下与露天协同开采技术方案:首先采用低品位矿石充填塌陷区周边的高危空区群;再禁止塌陷区南部井下采出矿石,并在地表采用深孔爆破技术崩落悬臂矿岩;然后对塌陷区北部和东北部高陡悬崖实施地表削坡剥离和利用低品位矿石回填塌陷区;最后在6~8 a内由地下开采过渡到露天开采,并探索性回采塌陷区内的巨块矿石。为减少前期剥离投入、缓解剥离境界外修路难的问题,结合环山贴坡布置螺旋型阶梯状剥离台阶、道路融入山坡剥离境界等思路,利用3Dmine软件建模研究,优化确定了720剥离境界。同时,通过生产计划上图标识,及时更新协同作业区,实时微震监测地下采区和GPS监测塌陷区岩移等技术措施,实现了矿山协同开采的动态监测与预警。研究表明:所提出的优化剥离境界思路和一系列露天与井下协同开采技术方案,解决了该矿当前的生产难题,为该矿露天与井下协同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可为类似矿山提供有益参考。
卢宏力[6](2019)在《大高差起伏地形露天爆破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开挖爆破,往往爆破方量多、爆破规模大,且爆破作业频繁,爆破地震效应等爆破施工安全问题突出,论文依托渝怀铁路增建二线Ⅶ标GDK0+100~GDK3+534.45段高边坡开挖及边坡防护工程,针对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施工的爆破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控制进行了研究。在开展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白金汉定理,结合爆破地震效应影响因素物理量量纲分析,推导并给出了依托工程大高差起伏地形迎、背坡位置的质点振动速度峰值经验公式,同时进一步结合该爆破振动速度预测模型,开展了针对依托工程爆破震动影响不同建、构筑物的爆破地震效应控制,保证了依托工程高边坡爆破开挖施工质量与安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开挖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通过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了依托工程垂直方向、水平纵向与水平横各三个方向的质点振动速度峰值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开展了质点振动速度与频率衰减规律研究,得出了依托工程不同位置、不同建构筑物土岩爆破引起的爆破地震结构响应频谱特性。(2)在爆破地震动影响因素与结构爆破振动响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施工风险评估,得到了依托工程主要风险源为爆破振动影响的结论。(3)基于白金汉定理(?定理),结合爆破地震效应影响因素物理量量纲分析,推导并给出了基于高程放大效应迎坡与背坡质点振动速度峰值经验公式,提出了基于高程差等因素的迎坡与背坡质点振动速度峰值预测模型。(4)结合基于高程差等因素的迎坡与背坡质点振动速度峰值预测模型,开展了针对依托工程爆破震动影响不同建、构筑物的爆破地震效应预测与控制,保证了依托工程高边坡爆破开挖施工质量与安全。
刘宇[7](2019)在《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精细爆破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爆破作为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应用最多、效率较高的破岩方式之一,工程爆破不断的追求设计过程更加智能化、施工自动化水平更高,装药结构与装药量更加接近“原生态”,爆破产生的危害效应更低。精细爆破作为传统爆破的继承和发展,尝试着进一步精细控制爆炸能量的释放以及介质破损,抛掷等过程,很好地解决了在工程爆破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对于爆破对象的描述,传统的专业图纸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于爆破设计智能化和施工自动化的要求,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爆破”,智能化的爆破设计软件必须以爆破对象详细的三维地理信息和周边环地理境信息作为数据基础。无人机航测遥感结合多视图三维重建技术,为爆破领域内三维地理信息的获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结合航空摄影测量行业成功的方法和经验,以露天煤矿的岩石台阶为爆破对象,首先使用低空无人机航测遥感对待爆破区域进行扫描,利用获取的航片通过多视图三维重建技术建立起待爆区域的实景三维点云数字模型,然后对开源点云处理工具CloudCompare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一个以三维点云数字模型为数据基础的露天矿精细爆破设计系统。系统中,在待爆区域的点云模型上,首先通过人工交互的方式选取爆破区域的真实的轮廓,包括坡底线、坡顶线以及两侧边界;软件提供了通过设置首个炮孔和按照爆破区域轮廓两种布置炮孔方式;数利用KD-tree算法查询炮孔孔口的实际标高,从而算出炮孔的实际孔深。在最前排孔的装药量计算时系统给出了利用底盘抵抗线计算和利用炮孔所担负岩体体积计算两种计算方,在计算炮孔所担负岩体体积中,利用贪婪三角算法将真实的坡面三角网格化,从而得到最前排炮孔实际所担负的岩体体积,从而求得每个炮孔精确的装药量。生成爆破设计后,以三维的形式直观、形象的展示给设计者,最终生成指导爆破施工的精细爆破参数表,每孔的装药量更加接近于原生态装药,对于炸药能量的控制更加精细。本文也试着将开发的基于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精细化爆破设计系统在安家坡露天矿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朱天星[8](2019)在《露天矿山爆破安全评估要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露天矿山爆破工程项目进行安全评估,是为了确保爆破工程施工安全和完善公安机关现场监管执法管理依据。针对露天矿山爆破工程的特点,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结合浙江省露天矿山周边环境及施工工艺特点,制定出露天矿山爆破安全评估程序,对爆破施工现场安全评估的基本要素逐个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建议,编制符合项目管理及法律法规要求的文件资料,为公安部门依法审批,监理单位现场监督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苏强[9](2019)在《安家岭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安全限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安家岭爆破生产工作面不断向矿界东帮推进,爆破振动对东邦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变得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对安家岭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安全限界展开研究。首先,查阅大量文献并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设计深孔台阶爆破方案和最佳延期起爆网络,确定单段最大起爆药量、分析岩石移动方向、初步预测建(构)筑物的安全限界。其次,应用ANSYS/LS-DYNA对爆破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爆区不同高度的岩石应变变化规律,得出自由面一侧的应变较大,且台阶无后冲现象;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获得X、Y、Z方向及合速度的振速峰值衰减规律,且相关系数都达到0.93,预测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安全限界分别为251.92m和183.42m。然后,对最优爆破方案进行爆破试验和振动监测,应用FFT对现场监测的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得出主频随爆心距增大,其衰减规律不明显;爆破振动主频主要集中在于0Hz30Hz,与周边建(构)筑物的固有频率接近,容易产生共振,对建(构)物造成破坏。应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对实测爆破振速峰值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X、Y、Z方向及合速度的振速峰值衰减规律,结合主频预测出民用建筑的安全限界为200.77m;工业建筑安全限界为146.75m。数值模拟预测与实际预测的安全限界误差较小,且数值模拟预测安全限界大于实际预测安全界限,主要由于实际岩石中存在节理、裂隙,导致振速衰减更快。最后,以减小导爆管延期误差和单段最大起爆药量为原则,对爆破方案进行优化。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预测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安全限界分别为142.33m和101.81m,结果表明优化效果显着,可以进一步向安家岭矿界东帮推进。该论文有图53幅,表24个,参考文献66篇。
吴翔伟[10](2019)在《某钼铋钨多金属矿选矿厂厂址选择及总平面布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厂址选择是矿山企业总体布置及总平面布置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优的总平面布置一直是总图设计孜孜以求的目标。论文依托某钨钼铋多金属矿采选工程,紧密结合矿山现状及采、选工艺,研究了选矿厂的厂址选择及总平面布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厂址选择研究。矿山有悠久的生产历史,矿区格局已基本形成,厂址方案影响因素较多,论文研究了选矿厂周边影响因素及各种条件对选矿厂厂址选择的影响,如岩石移动带、铜锡多金属矿开采、钨钼多金属矿井下中深孔大爆破、东河洪水位、野鸡尾尾矿库、井巷公司深部矿体等。研究了项目建设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外部建设条件。结合工程项目拟选了三个选矿厂厂址方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厂址进行综合评价,推荐方案一井巷公司厂址作为选矿厂厂址。2、总平面布置研究。对主要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辅助生活设施等进行研究,提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建立总平面设计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总平面布置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确定了最优总平面布置方案。3、场地竖向设计方法研究。对竖向布置形式、挡土墙设计、排水方式、土石方计算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设计原则和方法。4、采用三维设计软件对场地土石方量进行计算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建立了原始地形和工业场地的三维模型,计算结果精确,实时显示调整结果,极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精度。
二、露天深孔大爆破设计施工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露天深孔大爆破设计施工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露天深孔爆破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差爆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块度的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工业电子雷管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微差爆破作用原理和微差时间选取 |
2.1 微差爆破作用理论 |
2.1.1 应力波叠加理论 |
2.1.2 新增自由面理论 |
2.1.3 二次碰撞理论 |
2.2 微差时间的选择原则 |
2.2.1 应力波叠加原则 |
2.2.2 新增自由面原则 |
2.2.3 二次碰撞原则 |
2.2.4 最小抵抗线原则 |
2.2.5 微差时间的经验取值原则 |
2.3 初始微差时间的选取 |
2.4 小结 |
3 试验方案设计 |
3.1 爆破试验现场 |
3.2 爆破试验方案设计 |
3.2.1 爆破参数设计 |
3.2.2 爆破器材 |
3.2.3 起爆网络和布孔方式 |
3.2.4 爆破飞石安全允许距离 |
3.2.5 试验流程 |
3.3 爆破块度测定方法选择 |
3.4 小结 |
4 微差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ANSYS/LS-DYNA程序简介 |
4.2.1 ANSYS/LS-DYNA程序算法基础 |
4.2.2 动力方程 |
4.2.3 质量守恒方程 |
4.2.4 能量守恒方程 |
4.3 ANSYS/LS-DYNA求解步骤 |
4.3.1 建立几何模型 |
4.3.2 网格划分 |
4.3.3 边界条件 |
4.3.4 材料参数和状态方程 |
4.4 应力分析点选取原则 |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1 孔间微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5.2 排间微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爆破试验与块度测定 |
5.1.1 爆破试验 |
5.1.2 块度测定 |
5.2 不同孔间微差时间试验结果分析 |
5.3 不同排间微差时间试验结果分析 |
5.4 合理微差时间的研究确定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柿竹园矿露地联采塌陷坑高陡边坡变形监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及监测需求 |
1.1 工程背景 |
1.2 监测需求 |
2 岩质边坡变形监测的技术要求 |
2.1 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
2.2 边坡表面位移变形监测的技术要求 |
3 变形监测方案的对比与选择 |
4 0.5″全自动全站仪测量方案初步设计 |
5 结论 |
(3)马坑铁矿井巷掘进亚光面爆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漏斗研究现状 |
1.2.2 掏槽研究现状 |
1.2.3 光面爆破研究现状 |
1.2.4 爆破振动研究现状 |
1.2.5 爆破振动信号分析 |
1.2.6 围岩松动圈研究现状 |
1.3 亚光面爆破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现场调研及矿体岩石力学参数确定 |
2.1 引言 |
2.2 地质条件 |
2.3 爆破器材 |
2.4 现行方案 |
2.4.1 装药结构 |
2.4.2 方案效果 |
2.5 岩石力学参数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破漏斗试验及亚光面爆破参数初步确定 |
3.1 引言 |
3.2 爆轰破坏岩石过程 |
3.3 利文斯顿爆破漏斗 |
3.4 地下爆破漏斗一般方法 |
3.4.1 爆破漏斗实验方法 |
3.4.2 位置选取 |
3.4.3 爆破漏斗器材 |
3.4.4 填塞器材 |
3.5 数据测量 |
3.6 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3.7 亚光面爆破参数初步确定 |
3.8 AHP(层次分析)模型建立 |
3.8.1 判断矩阵 |
3.8.2 权重的计算 |
3.8.3 聚类分析 |
3.8.4 加权聚类分析 |
3.8.5 AHP模型计算 |
3.8.6 Q型聚类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掏槽方式选取及掏槽参数的确定 |
4.1 引言 |
4.2 楔形掏槽理论分析 |
4.2.1 同列眼距确定 |
4.2.2 掏槽眼倾斜角度确定 |
4.2.3 孔底间距参数确定 |
4.3 直眼掏槽理论分析 |
4.3.1 空孔作用机理 |
4.3.2 起爆方式 |
4.3.3 掏槽炸药量 |
4.3.4 中心孔与空孔间距 |
4.4 实验条件 |
4.4.1 矿体条件 |
4.4.2 爆破条件 |
4.5 实验过程 |
4.5.1 楔形掏槽实验 |
4.5.2 直眼掏槽实验 |
4.5.3 复合型掏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亚光面爆破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光面爆破理论基础 |
5.3 光面爆破与亚光面爆破区别 |
5.4 亚光面爆破参数确定 |
5.4.1 炮眼深度及直径 |
5.4.2 掏槽方式确定 |
5.4.3 最小抵抗线 |
5.4.4 炮眼间距 |
5.4.5 装药结构 |
5.4.6 超欠挖测量 |
5.5 亚光面爆破现场试验 |
5.5.1 初始条件 |
5.5.2 方案选取 |
5.5.3 起爆方式 |
5.5.4 爆破效果 |
5.6 克服小构造石英带亚光面爆破实验研究 |
5.6.1 起爆方式 |
5.6.2 爆破效果 |
5.7 出矿进路亚光面爆破试验研究 |
5.7.1 装药结构 |
5.7.2 爆破效果 |
5.8 技术经济指标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爆破振动效应分析 |
6.1 引言 |
6.2 爆破振动对巷道安全测算 |
6.3 基于HHT爆破振动信号瞬时能量分析 |
6.3.1 Hilbert边际谱分析 |
6.4 现场实验 |
6.5 萨道夫斯基安全计算 |
6.6 爆破振动信号瞬时能量分析 |
6.6.1 EMD小波阀值去燥 |
6.6.2 边际谱分析 |
6.6.3 小波包能量分析 |
6.7 导爆管雷管微差时间和误差识别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围岩松动圈测试与围岩破碎支护研究 |
7.1 引言 |
7.2 声波法测试松动圈原理 |
7.3 测点平面布置 |
7.3.1 测试现场概况 |
7.4 声波法测试结果分析 |
7.5 支护方案 |
7.6 支护成本经济指标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
8.1 研究结果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金刚砂石矿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及动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的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动力效应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爆破振动基本理论 |
2.1 爆破地震波 |
2.1.1 爆破地震波的形成 |
2.1.2 爆破地震波的类型 |
2.1.3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频率特性 |
2.1.4 爆破地震波的衰减规律 |
2.2 爆破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
2.3 国内外爆破振动安全判据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刚砂石矿台阶爆破振动的试验研究 |
3.1 金刚砂石矿概况 |
3.1.1 矿山现状 |
3.1.2 地质条件 |
3.2 施工方案 |
3.2.1 爆破方案 |
3.2.2 起爆网路的选择 |
3.2.3 爆破作业的实施 |
3.3 爆破振动监测 |
3.3.1 监测目的 |
3.3.2 监测内容及方法 |
3.3.3 监测结果 |
3.4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分析 |
3.4.1 峰值振速传播规律分析 |
3.4.2 主振频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爆破动力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
4.1 数值模拟 |
4.1.1 LS-DYNA3D |
4.1.2 计算方法 |
4.2 数值模型及材料参数 |
4.2.1 数值模型 |
4.2.2 状态方程 |
4.2.3 材料参数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高程60m的动力效应分析 |
4.3.2 高程50m的动力效应分析 |
4.3.3 高程40m的动力效应分析 |
4.3.4 高程30m的动力效应分析 |
4.3.5 高程20m的动力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高危空区群下地下转露天协同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空区类型划分 |
2 地表剥离境界方案优化 |
3 地下转露天安全协同开采技术 |
3.1 推排、回填、压实塌陷区矿岩 |
3.2 露天与地下协同作业安全措施 |
4 结论 |
(6)大高差起伏地形露天爆破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 |
1.2.2 爆破地震效应研究 |
1.2.3 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
1.2.4 爆破地震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露天爆破引起的爆破地震及其影响 |
2.1 露天爆破引起的爆破地震波 |
2.2 露天爆破地震波传播影响分析 |
2.2.1 爆破地震波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2.2.2 爆破地震波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
2.3 爆破地震波传播传播过程中的地形效应 |
2.4 露天爆破地震波引起的结构响应 |
2.4.1 工程结构动态特性 |
2.4.2 单质点系的振动响应 |
2.4.3 单质点系爆破地震结构响应 |
2.5 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施工风险评估 |
2.5.1 高边坡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2.5.2 高边坡工程专项风险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编组站高边坡爆破地震监测与分析 |
3.1 依托工程概况与爆破开挖方案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爆破开挖方案与周边环境 |
3.1.3 典型爆破参数设计 |
3.2 爆破地震安全监测 |
3.2.1 爆破地震动监测仪器与监测内容 |
3.2.2 现场测点布置 |
3.2.3 依托工程爆破振动控制标准 |
3.3 爆破地震安全监测结果与分析 |
3.3.1 前期工程现场监测数据回归分析 |
3.3.2 后期迎坡面区爆破地震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和频率分析 |
3.3.3 后期背坡面区爆破地震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和频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迎、背坡高边坡爆破地震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
4.1 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地震预测模型 |
4.1.1 影响爆破振动强度的物理量 |
4.1.2 考虑地形因素的爆破地震预测模型 |
4.1.3 迎坡面爆破振速预测模型 |
4.1.4 背坡面爆破振速预测模型 |
4.2 起伏地形爆破地震预测与控制 |
4.2.1 迎坡面模型应用及其评价 |
4.2.2 背坡面模型应用及其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7)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精细爆破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台阶爆破软件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爆破设计软件研究现状 |
1.2.3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精细爆破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
2.1 精细爆破的理论基础 |
2.1.1 爆破理论的萌生阶段 |
2.1.2 爆破理论的形成及发展阶段 |
2.1.3 现代爆破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
2.2 精细爆破的技术体系 |
2.2.1 精细化爆破目标 |
2.2.2 定量化的爆破设计 |
2.2.3 精细的爆破施工 |
2.2.4 精细化的爆破管理 |
2.3 精细爆破对有害效应的控制 |
2.3.1 精细爆破对爆破振动的控制 |
2.3.2 精细爆破对空气冲击波的控制 |
2.3.3 精细爆破对个别飞散物的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3 无人机摄影测量原理及测量系统 |
3.1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
3.1.1 基础知识 |
3.1.2 常用坐标系 |
3.1.3 相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
3.1.4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旋转变换 |
3.1.5 共线方程 |
3.2 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 |
3.2.1 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基本构造 |
3.2.2 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特点 |
3.3 航线规划的一般方法 |
3.3.1 航线规划基本要求 |
3.3.2 航线规划参数计算 |
3.4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数据获取 |
3.5 外业数据获取 |
3.6 内业数据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4 露天深孔台阶爆破设计软件开发 |
4.1 露天台阶爆破的主要参数 |
4.2 爆区边界的获取 |
4.3 炮孔的自动布置 |
4.3.1 炮孔平面坐标的确定 |
4.3.2 炮孔孔口标高的确定 |
4.4 装药量的确定 |
4.4.1 单排炮孔或多排炮孔的第一排炮孔装药量计算 |
4.4.2 多排孔爆破的第二排起以后各孔的每孔装药量 |
4.5 爆破安全距离计算 |
4.6 炮孔的三维效果展示 |
4.7 本章小结 |
5 实际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无人机航线规划及影像采集 |
5.3 建立三维点云模型 |
5.4 成果 |
5.5 精度检测 |
5.6 自动生成爆破参数 |
5.6.1 导入模型输入孔网参数 |
5.6.2 确定轮廓 |
5.6.3 实现炮孔自动布置 |
5.6.4 炮孔孔深计算 |
5.6.5 计算装药量 |
5.6.6 安全距离核算: |
5.6.7 生成爆破参数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露天矿山爆破安全评估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露天矿山项目的特点 |
1.1 矿山选址的固定性 |
1.2 露天矿山生产特点 |
1.3 露天矿山施工本质安全 |
1) 最终坡位置的无选择性。 |
2) 地质条件认识过程。 |
3) 动态性与时效性。 |
4) 边坡及岩体可变形。 |
5) 存在高边坡。 |
2 露天矿山安全评估程序 |
1) 评估程序。 |
2) 现场踏勘基本要点。 |
3) 矿山环境分析。 |
3 露天矿山爆破安全评估要素 |
1) 爆破安全评估主要内容。 |
2) 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 |
3) 爆破工程定级。 |
4) 设计方案的依据资料。 |
5) 设计方法、参数合理性分析。 |
6) 起爆网路。 |
7) 存在的有害效应及可能影响的全面性。 |
8) 安全措施可行性。 |
9) 应急预案适当性。 |
4 结语 |
(9)安家岭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安全限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爆破地震效应 |
2.1 爆破振动 |
2.2 爆破地震波传播特征 |
2.3 爆破振动的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深孔台阶爆破方案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爆破方案设计 |
3.3 爆破安全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数值模拟分析 |
4.1 LS-DYNA理论基础 |
4.2 模型建立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 |
5.1 爆破振动监测 |
5.2 爆破振动信号处理 |
5.3 爆破振动分析 |
5.4 爆破方案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某钼铋钨多金属矿选矿厂厂址选择及总平面布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由来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厂址选择的研究现状 |
1.2.2 总平面布置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项目采矿及选矿工艺流程 |
2.1 项目概况 |
2.2 采矿设计 |
2.2.1 开采范围 |
2.2.2 规模 |
2.2.3 开拓运输方案 |
2.2.4 通风方案 |
2.3 选矿工艺流程 |
2.4 给排水 |
2.5 电力 |
2.6 总体布置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钼铋钨多金属矿选矿厂厂址选择 |
3.1 城乡规划及公司发展规划 |
3.1.1 湖南省关于有色行业的发展规划 |
3.1.2 郴州市关于有色行业的发展规划 |
3.1.3 公司发展规划 |
3.2 厂址方案介绍 |
3.3 选矿厂厂址选择常见技术影响因素 |
3.3.1 选矿厂与矿山距离 |
3.3.2 安全距离 |
3.3.3 选矿工艺 |
3.3.4 与尾矿库的距离 |
3.3.5 供水、供电条件 |
3.3.6 地质条件 |
3.4 厂址周边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岩石移动范围 |
3.4.2 铜锡矿露天开采爆破危险范围 |
3.4.3 钨钼铋多金属矿地下中深孔大爆破 |
3.4.4 东河洪水位 |
3.4.5 防排洪 |
3.4.6 野鸡尾尾矿库 |
3.4.7 井巷公司深部矿体 |
3.5 厂址方案技术经济条件 |
3.5.1 方案一:井巷公司厂址 |
3.5.2 方案二:太平里厂址 |
3.6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厂址方案选择 |
3.6.1 建立厂址方案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
3.6.2 厂址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3.6.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6.4 优选厂址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钼铋钨多金属矿选矿厂总平面与竖向布置 |
4.1 总平面布置概述 |
4.2 有色金属矿山总平面布置内容 |
4.3 某钼铋钨多金属矿选矿厂总平面布置 |
4.3.1 布置原则及要求 |
4.3.2 工艺条件 |
4.3.3 总平面布置 |
4.4 竖向布置 |
4.4.1 布置原则 |
4.4.2 竖向设计内容 |
4.4.3 布置形式 |
4.4.4 挡土墙 |
4.4.5 排水方式 |
4.4.6 土石方计算 |
4.5 厂内道路 |
4.6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中的应用 |
4.6.1 总平面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 |
4.6.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6.3 总平面方案比选 |
4.6.4 推荐方案 |
4.7 本项目及预留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图 |
4.7.1 本项目选矿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
4.7.2 预留铜锡矿选矿工业场地 |
4.8 选矿厂三维效果图及实景图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露天深孔大爆破设计施工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露天深孔爆破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的影响研究[D]. 张阳光.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柿竹园矿露地联采塌陷坑高陡边坡变形监测方案研究[J]. 兰晓平. 采矿技术, 2020(05)
- [3]马坑铁矿井巷掘进亚光面爆破试验研究[D]. 陈元利.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金刚砂石矿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及动力效应研究[D]. 贺路. 贵州大学, 2020(04)
- [5]高危空区群下地下转露天协同开采技术研究[J]. 何斌全,汤永平. 金属矿山, 2020(05)
- [6]大高差起伏地形露天爆破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控制[D]. 卢宏力.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7]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精细爆破设计系统研究[D]. 刘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露天矿山爆破安全评估要素分析[J]. 朱天星. 工程爆破, 2019(02)
- [9]安家岭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安全限界研究[D]. 苏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某钼铋钨多金属矿选矿厂厂址选择及总平面布置研究[D]. 吴翔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