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马可颉,郑一,邱玉慧[1](2022)在《居民社保满意度对商业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互补和挤出两种观点。以往研究多以社保支出、居民社保参与情况为变量,从客观视角研究其对商业保险参保率的影响;而参保主体对社会保险的主观评价较少得到关注。通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抽样调查数据,建立Logit模型,分析居民社会保障满意度对个人商业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保满意度的上升与个人商业医疗保险的参保呈显着负相关,即居民对社保越满意,购买商业保险的可能性越低;但在处于不同社会保险参保状态的人群之间呈现明显差异。
陈红光,裴劲松[2](2022)在《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的耦合协调度及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012~201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微观面板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评级指标体系,并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对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且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东西部商业重疾险与大病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差异大,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协调度存在失调问题。因此大病保险需要商业重疾险做补充衔接,并需要继续重点发展西部地区的商业重疾险,以达到二者的协调互补。
许荣庭,沈袁恒[3](2022)在《普惠型医疗保险发展:实践困境与优化方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普惠型医疗保险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一大热点。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普惠型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其次通过对国内部分保险公司线上及线下调研,发现当前普惠型医疗保险发展面临配套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市场认可度普遍偏低、可持续经营能力不强、保险效果低水平重复、相关主体联动不足等困境。进一步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相关经验,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立足点,提高保险规制水平;以强化市场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市场认可度;以优化运行模式为突破点,激发保险生命力;以设计差异化产品为关键点,强化保险增补性;以建立联通机制为动力点,提高相关主体协同度。
刘晓梅,王艺臻[4](2021)在《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研究》文中指出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其对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也不相同。不同国家的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对我国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美国和英国三个国家的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不同的责任定位,结合国情,首先明确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其次从国家、保险机构和消费者三个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在充分发挥对医疗保障的补充作用的基础上带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岳崴,王雄,张强[5](2021)在《健康风险、医疗保险与家庭财务脆弱性》文中认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当前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边缘人群。该部分群体处于非贫困状态,但是应对经济不确定性能力较差而呈现出脆弱性特征。健康风险作为重要的背景风险,对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贫困边缘家庭致贫返贫的重要风险来源。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流动性视角研究了健康风险和医疗保险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健康风险会显着增加家庭财务脆弱性,同时商业医疗保险对家庭财务脆弱性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并且会降低健康风险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边际影响;从净效应看,当前居民医疗保险无法改善家庭财务脆弱性,但居民医疗保险会通过改善家庭健康状况对家庭财务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对非脆弱财务状态进行分解,进一步研究健康风险和医疗保险对家庭其他财务状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风险会制约家庭的财务自由,同时也降低家庭处于过度消费且具有流动性状态的可能性,而医疗保险对家庭财务自由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健康风险与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关系以及医疗保险的经济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为防范贫困边缘家庭致贫返贫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扶贫功能提供了参考。
姜朋,曹质涂,王正洋,高文宇[6](2021)在《商业健康险与地方财政卫生支出竞争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探讨了商业健康险需求与中国31个主要省份地方政府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关系。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省份地方政府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存在策略互补支出竞争;并且商业健康险需求对地方政府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存在正向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合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促进商业健康险需求和优化地方政府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结构更为有效,若将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单一政策,将不利于地方政府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姚敏[7](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优化研究 ——以R财险基层公司为例》文中指出
穆希琳[8](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陈子晗[9](2021)在《异地就医下商业医疗保险的责任承担路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异地就医无法即时报销的当下,基于损失补偿原则,商业保险公司于赔付时通常要求被保险人先行返回医保参加地自行报销后,再对扣除社保报销后的部分进行赔付。但多数保险公司于厘定保费时并未扣除社保报销费用,这不利于被保险人请求权的行使。基于此,文章提出限制性连带赔偿方式的解决路径,认为于该情形下被保险人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主张全部给付,而由保险公司在承担责任后再向社保经办机构追偿。
张丙元[10](2021)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试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居民社保满意度对商业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界定 |
(四)模型构建 |
四、实证分析 |
(一)描述统计 |
(二)回归分析 |
五、结论 |
(2)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的耦合协调度及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的耦合机理 |
三、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
(一)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协调度指标构建 |
(二)评价指标权重测度 |
1.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2.指标两两比较并构造判断矩阵 |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三)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1.耦合度模型 |
2.耦合协调度模型 |
3.耦合协调度等级与类型 |
四、耦合结果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时序耦合分析 |
1.商业重疾险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
2.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 |
3.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 |
(三)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空间耦合分析 |
1.东西部商业重疾险与大病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差异大 |
2.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 |
3.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耦合协调度存在失调问题 |
五、结论及启示 |
(一)大病保险需要商业重疾险做补充衔接 |
(二)继续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商业重疾险发展 |
(三)引导社会将重疾险作为大病保险补充衔接 |
(3)普惠型医疗保险发展:实践困境与优化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惠型医疗保险的背景 |
(一)普惠型医疗保险的内涵 |
(二)普惠型医疗保险的缘起 |
(三)普惠型医疗保险的特点 |
二、普惠型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 |
(一)参与城市爆发式增长 |
(二)运营模式较为多元 |
(三)保险公司积极入局 |
(四)第三方服务平台大量涌入 |
三、中国普惠型医疗保险发展的实践困境 |
(一)制度瓶颈:配套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
(二)市场制约:市场认可度普遍偏低 |
(三)模式桎梏:可持续经营能力不强 |
(四)产品弊端:保险效果存在低水平重复问题 |
(五)协同矛盾:相关主体联动不足 |
四、国外提升医疗保险普惠性的经验做法 |
(一)美国:商业医疗保险制度 |
(二)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保障制度 |
(三)新加坡: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 |
(四)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
(五)国际经验总结 |
五、中国普惠型医疗保险发展的优化路径 |
(一)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立足点,提高保险规制水平 |
1. 补齐政策制度短板。 |
2. 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
(二)以强化市场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提升保险市场认可度 |
1. 实施“政府+企业”合作宣传模式。 |
2. 升级咨询及健康管理服务。 |
(三)以优化运行模式为突破点,激发保险生命力 |
1. 坚持保本微利运行原则。 |
2. 弱化逆向选择风险。 |
3. 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 |
(四)以设计差异化产品为关键点,强化保险增补性 |
1. 突出产品错位保障功能。 |
2. 开发定制化产品。 |
(五)以建立联通机制为动力点,提高相关主体协同度 |
1.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分工。 |
2. 建立医保数据共享机制。 |
(4)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比较分析 |
三、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国际经验 |
(一)日本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二)美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三)英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四)关于日本、美国和英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的启示 |
四、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一)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速度缓慢 |
(二)社会医疗保险发展不完善 |
五、完善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的建议 |
(一)明确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二)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医疗保险 |
(5)健康风险、医疗保险与家庭财务脆弱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四、模型与变量 |
1. 模型设定 |
2. 数据来源 |
3. 变量说明 |
4. 变量描述性统计 |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
1. 基准回归 |
2. 应对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法 |
3. 应对自选择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处理效应模型 |
4. 进一步家庭财务状态分析:基于工具变量的多项选择模型 |
六、机制检验和异质性分析 |
1. 健康风险和医疗保险对可支配收入和医疗支出的影响 |
2. 城乡异质性分析 |
七、稳健性检验 |
1. 增加户主教育程度作为医疗保险的工具变量 |
2. 用户主健康状态替代家庭身体状态差人数 |
3. 用家庭参保率替代家庭是否参保 |
4. 户主健康状态替代家庭身体状态差人数,且家庭医保参保率替代家庭是否参保 |
5. 多项Probit模型中家庭医疗保险参保率替代家庭是否参与医疗保险 |
八、结论与政策建议 |
(6)商业健康险与地方财政卫生支出竞争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
(一)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说明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 模型设定 |
1.面板最小二乘模型(POLS): |
2.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SAR): |
3.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 |
4.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 实证结果及分析 |
1.POLS回归 |
2.空间权重矩阵选择 |
(1)空间邻接权重矩阵 |
(2)反距离权重矩阵 |
3.空间自相关检验 |
4.空间回归结果 |
(二) 稳健性检验及后续研究 |
五、结论与启示 |
(8)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9)异地就医下商业医疗保险的责任承担路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第一,不利于被保险人请求权的行使。 |
第二,有违诚实信用原则。 |
第三,与保险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不相适应。 |
二、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 |
(一)社会医疗保险 |
(二)商业医疗保险 |
(三)二者的相同点 |
三、保险责任承担路径——参考重复保险制度 |
(一)医疗保险能否构成重复保险 |
(二)重复保险的效力——借鉴连带赔偿主义 |
(三)社会医疗保险特殊性考量——限制性连带赔偿主义 |
四、试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居民社保满意度对商业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J]. 马可颉,郑一,邱玉慧. 社会科学动态, 2022(03)
- [2]大病保险与商业重疾险的耦合协调度及发展问题研究[J]. 陈红光,裴劲松.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2(01)
- [3]普惠型医疗保险发展:实践困境与优化方向[J]. 许荣庭,沈袁恒. 西南金融, 2022(01)
- [4]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研究[J]. 刘晓梅,王艺臻.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1(06)
- [5]健康风险、医疗保险与家庭财务脆弱性[J]. 岳崴,王雄,张强.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0)
- [6]商业健康险与地方财政卫生支出竞争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J]. 姜朋,曹质涂,王正洋,高文宇. 商学研究, 2021(05)
- [7]“互联网+”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优化研究 ——以R财险基层公司为例[D]. 姚敏.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8]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9]异地就医下商业医疗保险的责任承担路径探讨[J]. 陈子晗. 时代报告, 2021(07)
- [10]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D]. 张丙元. 辽宁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