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温高压筒子染色工艺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钱旺灿[1](2017)在《涤棉粘混纺筒子纱染色》文中认为介绍涤棉粘筒子纱染色,采用节能减排染整加工工艺,包括松式络筒、精炼处理、还原染料染色、染皂同浴(分散染料染色与还原染料染色后皂煮同浴法)和柔软整理等。通过制定各项工艺配方、条件、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此工艺染色的纱线耐升华色牢度、耐日晒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熨烫色牢度、耐漂色牢度和耐丝光色牢度均符合色织整理的标准,同时,染色纱线的筒差、层差、缸差均≤0.5级,且色泽鲜艳漂亮、质量稳定。
贾凯凯[2](2016)在《棉筒子纱的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有机溶剂染色》文中认为自活性染料面世,因其优良的性能迅速发展为棉纤维染色的主要染料,同样也是棉筒子纱染色的主要染料。活性染料在棉筒子纱染色过程同样存在染料水解,使用大量电解质促染,产生了大量的难以治理的印染废水等问题。有机溶剂染色技术的出现从根本是避免了废水的产生,成为一种新型染色方法。本课题研究了棉筒子纱在有机溶剂中用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染色的工艺。本研究首先选用DMSO(二甲基亚砜)与DMC(碳酸二甲酯)混合有机溶剂,作为代替水的染色介质。根据有机溶剂染色的特点,设计并制造了特有的筒子纱染色设备并用于探究棉筒子纱在有机溶剂内的染色工艺,选用活性红24为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代表对棉筒子纱染色,探究了DMSO与DMC混合比例对活性红24的上染率和固色率的影响,染色时间对上染率和固色率的影响,确定两种溶剂的最佳混合比例和上染时间,并与水相染色效果对比。在最佳的染色条件下进行染色,测试染色结果的匀染性及色牢度。利用HPLC色谱对染色过程中不同阶段内的活性红24进行分析,分析其在染色的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使用筒子染色设备中的回收装置,对溶剂进行回收,并比较回收溶剂染色效果与新溶剂的染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DMSO与DMC的最佳混合比例为1:9,染色时间为2h。棉筒子纱在有机溶剂内染色的上染率远高于在水相染色的上染率和固色率。单个筒子纱内中外层色差及同一缸的3个筒子纱间的色差CMCΔE<1。耐皂洗牢度与耐干摩擦牢度为5级,耐湿摩擦牢度为4级。经HPLC色谱分析,整个染色过程活性24没有发生水解。使用回收的溶剂进行染色不影响染色效果。其他条件不变,将活性红24换为活性橙5与活性蓝14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本课题还研究了DMSO/Diglyme体系与DMSO/二苯醚体系代替DMSO/DMC体的可行性。首先对比小样棉织物在这三种有机溶剂体系内染色的效果,初步确定可行性。再研究棉筒子纱在这三种有机溶剂体系内染色的效果,进一步确定其可代替性。研究结果表明,小样棉织物染色过程中,DMSO/Diglyme=1:9,DMSO/二苯醚=2:8时所得到的染色效果与小样棉织物在DMSO/DMC体系内的染色效果相近;棉筒子纱染色过程,DMSO/Diglyme=1:9.5,DMSO/二苯醚=1:9时所得到的染色效果与棉筒子纱在DMSO/DMC体系内的染色效果相近。最后本课题根据探究棉筒子有机溶剂染色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并制造了适合50kg棉布有机溶剂染色的气流染色设备,用于有机溶剂染色的进一步放大实验研究。
任支刚[3](2012)在《纯棉筒子纱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及染色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纯棉筒子纱传统前处理工艺时间长、能耗高,采用活性染料对其染色存在内-中-外层色差问题。本课题采用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对纯棉筒子纱进行前处理,由于所用低温活化剂体系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漂白效果,因此在保证前处理效果的同时可降低前处理温度,缩短前处理时间,从而达到降低生产能耗的目的;实验中选择匀染剂WXQ应用于纯棉筒子纱活性染料染色中,有效改善纯棉筒子纱染色中产生的内-中-外层色差问题,减少了批间色差问题,提高了一次染色准确率。并研究了纯棉筒子纱经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后的各项染色性能。实验中选用不同类型低温活化剂进行复配,通过研究不同复配体系对前处理效果(如白度、毛效及强力等)的影响,确定出最佳低温活化剂复配体系MR(以下简称低温活化剂MR),并与市售低温活化剂DMB808进行效果对比,结果表明,低温活化剂MR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漂白效果,比市售低温活化剂DMB808前处理效果好。将低温活化剂MR应用于纯棉筒子纱高效短流程前处理中,通过测试前处理后纱线白度、毛效及强力等指标对前处理工艺(如低温活化剂MR用量,精练剂GDY用量,H2O2用量,NaOH用量,前处理温度及时间等)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化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并对所用低温活化剂MR机理进行了表征。对比发现,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效果与传统前处理效果相当,并可节约生产总成本约23.6%,能够满足低温、省时、高效等要求。实验中对所选用匀染剂WXQ的匀染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匀染剂WXQ可以降低染色初期染料上染速率,有较好的匀染效果且并不影响染料最终上染率及纱线得色深度。将匀染剂应用于经高效短流程前处理的纯棉筒子纱活性染料染色中,对染色工艺(如匀染剂WXQ用量,盐、碱加入方式等)进行优化,确定出最优染色工艺并对其染色热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匀染剂WXQ的使用并不影响染料的吸附特征,只改变了染料的吸附速率。选用多种色号分别对经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和传统前处理的纯棉筒子纱进行中试及批量染色实验,对不同筒子纱染色后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经高效短流程前处理纯棉筒子纱染色后匀染性及各项色牢度均与经传统前处理纯棉筒子纱相当,但前者的单纱强力损失率明显小于后者。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在保证前处理效果的前提下不影响纯棉筒子纱后续染色性能,并能减小纱线经湿热处理后的强力损失,保证了纱线品质及后续加工质量,达到了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目的。
蔡杰[4](2012)在《基于小浴比筒子纱染色过程的pH值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浴比筒子纱染色机是一种基于三级叶轮泵及其脉流控制技术这一全新概念而设计的纱线染色机,与传统染色机相比,具有节能、环保、染色效率高、染色周期短、节约染助剂消耗的优点。但是,小浴比染色过程中染液量少,添加中和助剂的量不当,会对染液pH值的调节造成较大偏差,从而影响染料的上染率和固色率,导致染料在染液中的残余量增加,引起形形色色的染色缺陷。而且,传统筒子纱染色采用的人工调节pH值的方法,对工艺人员的经验要求高,而调节效率却很低,因而造成染色助剂和水洗用水的消耗增加。所以,研究小浴比筒子纱染色过程的pH值控制方法对提升染色效率、控制染色质量、减少染色助剂消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筒子纱染色机的机械结构和染色工艺原理以及小浴比染色技术的特点,提出了染液pH值的自动控制的方案;对筒子纱染色过程的前处理阶段、染色阶段、后处理阶段的pH值控制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为pH值反馈调节提供设定值输入;建立了筒子纱染色过程pH值调节的机理模型,通过分析得出:pH值调节模型具有在中和点(pH=7)附近增益很大,远离中和点的两侧增益小的严重非线性特性;针对筒子纱染色过程pH值调节的特点,提出了自动区间调节的策略,通过PID控制器的输出智能地决定加酸或加碱的量;为了克服pH值调节的严重非线性特性,PID控制器控制系数的确定采用三段式非线性过程增益补偿的办法,以保证整个pH值控制系统具有统一的开环增益系数,提高pH值控制的精度,为小浴比染色过程染液pH值的控制提供了理论方法。另外,本文对小浴比筒子纱染色pH值监控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和软件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下位机PLC通过MODBUS协议与pH变送器进行通讯,实现现场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上位机通过HMI协议与PLC通讯,实现对现场数据的集中管理。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中综合使用数据库技术、多线程技术,保证通讯数据处理和人机画面显示的流畅性。最后,将pH值监控系统应用到小浴比筒子纱染色过程中,对现场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监控下的pH值调节方法能较好地适应小浴比筒子纱染色,能够缩短染色周期,减少染色助剂及水、电、蒸汽的消耗,保证筒子纱染色质量。
李梦秋[5](2011)在《基于三级叶轮泵小浴比染整设备节能染色方法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染整行业属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在当今能源紧张、水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形势下,开发研制环保节能一体化的小浴比染整设备是当务之急。但由于国产染整设备的综合技术水平一般,如浴比大,耗水多、耗能大、自动控制系统差、织物上染率差、产品合格率低等缺陷,在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上处于劣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染整设备的发展现状及染色技术的发展,然后提出了超低浴比染色技术。小浴比节能染整设备及其所采用的小浴比染色技术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传统染色出现色差、色斑等的不足,而且还提高了活性染料的直接性,减少对盐类的依存,降低盐类的消耗和污水助剂的含量。同时,小浴比染色所用水资源比原来大大减少,而且减少了染料的用量,达到节约能源,降低加热升温时间,提高染色效率和一次上染率,提升织物的染色效果。本文对小浴比技能染整设备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小浴比染色技术的工艺流程,为后面染色过程控制方法及织物上染原理做出了铺垫。其次,本文对染色过程中的染液循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染色过程中的IN-OUT和OUT-IN的染液循环方式并给出了染液循环比流量及与纱线的交换频率等概念。对染整设备的循环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出了基于小浴比的三级叶轮泵的主泵循环装置,并对其动力学原理及其实现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在分析了染色清洁生产新工艺之后,本文在基于三级叶轮泵的基础上,设计出了超低浴比的染色技术。提出了脉流漂染的原理,改传统的恒流速染色为脉流染色,并且给出了不同工艺段的脉流漂染特性曲线。平稳上升或下降的脉流,大幅减少了因高压水流对纱线长时间的冲击而导致的纱线发毛甚至断纱的现象;也减少了由于染液与织物纤维交换接触不充分而导致的色花、层差等疵病的产生。染液采用脉动流速与纱锭接触获得脉动循环动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染纱水浴比,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染色机所存在的浴比大、能耗高、排污量大等问题。最后,在基于上述染色技术的情况下,对现场采回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并分析了超低浴比染色新工艺的优点,并对影响其匀染性的因素做出了分析。
刘江坚,孟庆涛[6](2011)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针织染整机械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文中对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针织染整设备的参展情况进行分析,从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4个方面依次详细介绍了各参展商的参展设备性能、特点和相关技术参数,并结合展会和市场情况综合评述了其技术创新、改进和发展前景。表明随着人们对针织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对针织染整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都促进了针织染整机械整体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关键还要加强设备的机电配套件的可靠性,以及提高设备的性价比。
刘江坚[7](2010)在《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针织染整机械述评 (二)染色设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歇式染色机仍然是本届展览会染色设备的重点,尤其是适于针织物的各类溢喷染色机和气流染色机大多以实物展出。其中,气流染色机在间歇式染色机中又是格外突出,实物参展有10家之多。国外主要染色设备制造商有:德国的第斯
黄钢[8](2010)在《超临界流体染色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染整加工是整个纺织工业中耗水量最大的产业。传统的染色方法以水为介质,染色后用水清洗,耗水量大,染色后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未固着的染料和助剂。末端治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以这种被动的方式治污,所采用的化学方法又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污染。所以,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开发绿色染整加工技术,寻求少水或者无水染色工艺成为染整领域的发展方向。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以超临界C02代替水作为染色介质,染色过程中不需加入任何助剂,染色后剩余染料容易从介质中分离,不排放到环境中,从源头上杜绝了废水的产生。另外,该染色技术省去了常规水染色水洗和烘干过程,既简化了流程又降低了能耗。近年来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超临界流体染色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涤纶纤维的染色工艺和机理、适用于超临界流体染色染料的开发和天然纤维的染色等。尽管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超临界流体染色设备的研究开发,但由于各国对该技术的研究均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有产业化应用。本课题组从本世纪初开始着手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研究,先后研制了一台超临界流体染色小样机和一台分散染料溶解度测定装置,分别研究了涤纶纤维染色工艺和机理、分散染料溶解度与其上染率关系等。通过这两台设备的开发,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超临界流体染色工艺和设备方面的宝贵经验,为生产型设备的开发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本课题组开发出了一台染色釜容积达到24 L的超临界流体染色样机。该样机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可靠,各项参数指标能够满足用分散染料对涤纶纱线和织物进行染色的要求。该样机于2008年1月份通过上海市经委组织的鉴定,专家委员会的结论认为整机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中所有超临界流体染色试验都是在该样机上展开的。本文应用该样机,研究解决了超临界流体染色产业化过程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即染色均匀性、染料的上染率及染色重现性和染料的拼色性等。1.在将超临界CO2染色技术由实验室设备推向产业化设备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研究小组都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即涤纶筒子纱染色均匀性问题。因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影响超临界流体染色涤纶筒子纱染色均匀性的因素。研究表明,流速是影响染色均匀性最关键的因素,流速提高,染色均匀性显着提高。采用精密络筒机络筒保证筒子纱卷绕密度的均匀性,是染色均匀的基础。若纱线的卷绕密度为0.32g/cm3,采用不锈钢弹簧筒管代替不锈钢束口筒管,且对纱筒进行倒角,即使热收缩性能差的纱线,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染色均匀性。循环泵的换向周期对染色均匀性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得到染色均匀的纱线,一般采用5分钟换向一次。三批筒子分别在完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染色,发现各批次的上染率接近,批次间色差很小,表明自行研制的样机各项参数比较稳定,能够满足生产要求。2.目前大多数文献中都认为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上染量都要小于其在水介质中的上染量。影响筒子纱上染量的因素很多,除染色工艺条件外,还与设备本身的构造有关。研究表明,染料釜的合理设计和染料在染色釜中的均匀分布,是影响染料萃取传质效率的关键因素。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研制出了可使染料均匀分散的分布器,还可有效防止染色过程中染料粉末凝聚,提高了染料的传质效率,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达到与常规水染色相当的水平。染料的上染量还与染色工艺条件有关,染液流速、温度和压力任何一个因素的提高,上染量也随之提高。在流量为1100kg/h、温度为120℃和压力为25 MPa条件下,染色60 min即可达到染色平衡,上染率和染色牢度均可达到与常规水染色相当的水平,完全符合企业生产要求。3.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染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染料的选择、染色设备和工艺的优化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分散红60为模型染料,得到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染色的一些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在超临界流体中染色,分散红60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Arrhenius方程求得其扩散活化能为22.22 kJ/mol,远小于其在水介质中的扩散活化能163.84 kJ/mol。研究还测得分散红60对涤纶的亲和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染色热和染色熵分别为-23.63kJ/mol和-26.09 J/(molK)。这些热力学参数均匀与分散红60在水介质中染色的值相当,证明分散染料染色涤纶的机制与所用介质无关。4.有关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拼色研究报道很少,而在实际生产中,对于某一特定的色泽,通常需要多种染料的拼混才能得到。因此,为了筛选出适合超临界流体拼色的染料,研究了分散染料的配伍性。根据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染色行为与其在水介质中染色行为的相似性,故我们选择在水介质中染色涤纶常用的三原色(分散橙30、分散红167和分散蓝79),作为超临界流体拼色研究的基础。通过比较三原色单色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的上染速率和提升力发现,这三只染料的上染速率形状相似,在染色60 min后,三只染料都得到染色平衡。三只染料的提升力曲线也相似,染料的上染量与用量成线性关系。三只染料的上染速率和提升力都与其在水介质中的相当,可以认为三只染料在超临界C02中同样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把这三只染料中的两只或者三只染料拼混起来染色,发现各染料在拼染时的上染量与染料用量仍成线性关系,上染量之间的比例不随总染料用量的改变而改变。加之,拼色样的色相角不随总染料用量的增加而改变,进一步表明所选的三原色在拼混过程中配伍性良好,适合拼色。5.染色产品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特点,使得配色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为了满足生产加工要求,需要引入计算机配色系统。用前面选出的三原色染料,分别染制了一组不同得色深度的标准色样,借助配色软件建立了专用于超临界流体配色的染料基础数据库。根据色度学原理,在CIE 1964色品图上预测了染料基础数据库所能配出的最大色域范围。配色软件在计算配方时,是以各染料单独染色样为基础的,没有考虑拼染过程中染料间的相互影响,导致配色成功率低。根据部分实际拼色样的配方与配色软件的预测配方间的差异,可以得到染料在拼色时的上染系数,应用上染系数对配色软件进行修正后,软件预测配方的准确性显着提高。通过以上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工业级的超临界CO2染色设备的设计、工艺条件的确定、染料的选择、拼色染色等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推进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刘江坚[9](2009)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针织染整机械述评 (二)染色设备》文中提出本届展览会上染色设备参展较多。国外主要染色设备制造商有:德国的第斯(Thies)、特恩(Then)、欧宝泰克(Erbatech),意大利的巴佐尼(Brazzoli)、奥本(Oben)、比利尼(Bellini)、诺希达(Noseda),瑞士贝宁格(Benninger)
钟汉如,吴楚珊[10](2009)在《高温高压筒子纱染色机专用脉流漂染技术》文中指出针对传统筒子纱漂染技术缺陷,提出了高温高压筒子纱脉流漂染技术,分析了高温高压筒子纱漂染原理及方法,阐述了脉流漂染特性数学公式的推导及其工艺曲线图,并给出了高温高压筒子纱脉流漂染工艺流程,最后介绍了高温高压筒子纱脉流漂染控制装置工作原理.结果表明,该脉流技术的应用使染液流量能根据实际需要有规律波动,改善了染液与纤维的交换效果,不仅保证了染色效果,还起到了明显的节能作用.
二、高温高压筒子染色工艺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温高压筒子染色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涤棉粘混纺筒子纱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材料 |
1.2 设备 |
1.3 生产工艺 |
1.3.1 涤棉粘筒子纱络筒质量要求 |
1.3.2 精炼工艺配方、流程 |
1.4 还原染料染色[2] |
1.4.1 染料还原 (简称“干缸”) |
1.4.2 隐色体上染[3-4] |
1.4.3 隐色体氧化[2-3] |
1.5 染皂同浴[2, 4] |
1.6 柔软后处理 |
2 质量检验 |
2.1 染整后牢度 |
2.2 染整后色差 |
3 结论 |
(2)棉筒子纱的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有机溶剂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活性染料 |
1.2 无水染色 |
1.2.1 有机溶剂染色 |
1.2.2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 |
1.2.3 反胶束染色 |
1.2.4 真空升华染色 |
1.2.5 非水溶剂对棉纤维的溶胀研究 |
1.3 筒子纱染色 |
1.3.1 筒子纱染色机 |
1.3.2 筒子纱染色理论研究 |
1.3.3 松式络筒 |
1.3.4 筒管 |
1.3.5 络筒纱线密度对染色的影响 |
1.3.6 筒子纱染色影响因素 |
1.3.7 流体力学在筒子纱染色上的应用 |
1.4 气流染色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棉筒子纱在DMSO/DMC混合溶剂中的活性染料染色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2 染色工艺 |
2.1.3 活性红24标准曲线测定 |
2.1.4 上染率及固色率的测定 |
2.1.5 匀染性测试 |
2.1.6 色牢度测试 |
2.1.7 HPLC色谱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筒子纱染色设备 |
2.2.2 活性红24标准工作曲线 |
2.2.3 DMC体积分数对上染率和固色率的影响 |
2.2.4 活性红24的上染率曲线和固色率曲线 |
2.2.5 泵速对匀染性的影响 |
2.2.6 有机溶剂染色与水相染色对比 |
2.2.7 棉筒子纱活性红24溶剂染色的匀染性 |
2.2.8 棉筒子纱溶剂染色的清洗及干燥 |
2.2.9 HPLC分析活性红 24 |
2.2.10溶剂的回收及重复使用 |
2.2.11活性红 24、活性橙 5、活性蓝14对棉筒子纱溶剂染色效果 |
2.2.12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活性红24在DMSO/ Diglyme体系及DMSO/二苯醚体系的染色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2 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有机溶剂染色工艺 |
3.1.3 棉筒子纱的活性染料有机溶剂染色工艺 |
3.1.4 混合溶剂比例对染色的影响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混合溶剂比例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3.2.2 棉织物在不同体系染色效果的对比 |
3.2.3 棉筒子纱在不同体系染色效果的对比 |
3.2.4 活性染料有机溶剂染色放大实验设备 |
3.2.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纯棉筒子纱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及染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纯棉筒子纱前处理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纯棉筒子纱染色的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原理 |
2.1 棉纤维及筒子纱的结构 |
2.2 纯棉筒子纱的前处理原理 |
2.3 纯棉筒子纱低温漂白原理 |
2.3.1 常见低温活化剂种类及活化原理 |
2.3.2 低温活化剂的复配原理 |
2.4 纯棉筒子纱活性染料染色原理 |
2.4.1 活性染料染棉机理 |
2.4.2 筒子纱染色特点 |
2.5 纯棉筒子纱匀染剂 WXQ 的作用机理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织物 |
3.1.2 助剂 |
3.1.3 染料 |
3.1.4 化学试剂 |
3.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纯棉筒子纱传统前处理工艺与方法 |
3.3.2 纯棉筒子纱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与方法 |
3.3.4 纯棉筒子纱染色方法 |
3.4 测试方法 |
3.4.1 前处理纱线白度测试 |
3.4.2 纱线强力的测试 |
3.4.3 前处理纱线毛效的测试 |
3.4.4 双氧水分解率的测试 |
3.4.5 上染速率曲线及固色百分率的测试方法 |
3.4.6 染品深度 K/S 值测试 |
3.4.7 层差指标的测试方法 |
3.4.8 染色样品色牢度的测定 |
3.4.9 染色废水化学需氧量(BOD 值、COD 值)的测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研究 |
4.1.1 低温活化剂复配体系的确定 |
4.1.2 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优化 |
4.1.3 纯棉筒子纱高效短流程前处理低温活化机理表征 |
4.1.4 高效短流程前处理与传统前处理对比 |
4.2 纯棉筒子纱染色工艺分析 |
4.2.1 匀染剂 WXQ 的应用性能研究 |
4.2.2 纯棉筒子纱活性染料染色工艺优化 |
4.2.3 纯棉筒子纱染色热力学研究 |
4.3 纯棉筒子纱中试染色及批量染色效果测试 |
4.3.1 纯棉筒子纱中试染色效果测试 |
4.3.2 纯棉筒子纱批量染色效果测试 |
4.4 纯棉筒子纱染色 COD、BOD 值测试对比 |
5 结论 |
5.1 本论文得到的几点结论 |
5.2 本论文存在的几点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基于小浴比筒子纱染色过程的pH值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筒子纱染色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内外筒子纱染色机发展现状 |
1.2.2 筒子纱染色机发展趋势 |
1.3 pH 值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浴比筒子纱染色机的结构与染色原理 |
2.1 小浴比筒子纱染色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机械结构分析 |
2.1.2 工作原理概述 |
2.2 小浴比筒子纱线染色原理及工艺 |
2.2.1 染色基本理论 |
2.2.2 筒子纱染色工艺流程 |
2.3 pH 值控制在小浴比筒子纱染色中的意义 |
2.3.1 小浴比染色技术 |
2.3.2 小浴比筒子纱染色 pH 值自动调节的重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浴比筒子纱染色的 pH 值工艺过程分析 |
3.1 染色性能评价中的重要概念 |
3.1.1 匀染与上染百分率 |
3.1.2 常见的筒子纱染色缺陷 |
3.2 小浴比筒子纱染色过程 pH 值控制规律研究 |
3.2.1 前处理阶段 pH 值控制规律 |
3.2.2 染色阶段 pH 值控制规律 |
3.2.3 后处理阶段 pH 值控制规律 |
3.3 pH 值控制条件下的工艺改进及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染色工艺的 pH 值自动调节策略研究 |
4.1 pH 中和过程特性分析 |
4.2 筒子纱染色过程 pH 值调节的机理模型 |
4.2.1 pH 值调节的机理模型 |
4.2.2 小浴比筒子纱染色过程 pH 值调节的特点 |
4.3 pH 值的自动区间调节策略 |
4.3.1 pH 值自动区间调节的总体思路 |
4.3.2 加酸/加碱 pH 值控制的自动选择方法 |
4.3.3 加酸/加碱 pH 值调节控制器的设计 |
4.3.4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浴比筒子纱染色 pH 值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 pH 值监控系统的结构 |
5.2 pH 值的检测与数据传输 |
5.2.1 pH 检测仪的选型 |
5.2.2 pH 值变送器支持的 MODBUS 协议 |
5.2.3 pH 值检测装置的配线方法 |
5.3 pH 值监控系统的硬件实现 |
5.3.1 监控单元 |
5.3.2 中央控制单元 |
5.4 pH 值监控系统的软件实现 |
5.4.1 下位机 PLC 软件设计 |
5.4.2 HMI 通讯协议及其上位机实现 |
5.4.3 pH 值监控过程的数据处理 |
5.4.4 pH 值监控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 |
5.5 系统运行及控制效果分析 |
5.5.1 实验数据的测量 |
5.5.2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三级叶轮泵小浴比染整设备节能染色方法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染整新技术 |
1.2.2 国内外染整设备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小浴比染色节能染整设备的结构及其原理 |
2.1 小浴比染整设备的基本结构 |
2.2 小浴比染整设备的工作原理 |
2.3 小浴比筒子纱染整设备的工艺流程 |
2.3.1 染色过程 |
2.3.2 染色工艺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小浴比节能染整设备的染液循环分析 |
3.1 小浴比染色技术 |
3.2 染液循环系统分析 |
3.2.1 染液循环 |
3.2.2 内-外流循环控制 |
3.2.3 染液与纱线的交换频率 |
3.2.4 染液循环的比流量 |
3.3 染液循环理论分析 |
3.3.1 染液循环能力 |
3.3.2 容积交换律 |
3.4 染液循环系统中染整设备循环结构的改进 |
3.5 染液循环对小浴比染色工艺的影响因素 |
3.5.1 染色压力与压差的影响 |
3.5.2 水洗工艺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小浴比节能染整设备循环系统的研究 |
4.1 小浴比节能染整设备循环系统的组成 |
4.1.1 纱架 |
4.1.2 吸水室 |
4.2 小浴比染整设备三级泵技术 |
4.2.1 比流量 |
4.2.2 主泵额定压差与比转数关系 |
4.2.3 超低浴比染色主泵的选取 |
4.2.4 采用低比流量的意义 |
4.3 小浴比染整设备三级泵的染色机理 |
4.4 小浴比染整设备三级叶轮泵动力学原理及实现 |
4.4.1 小浴比三级叶轮泵结构 |
4.4.2 三级叶轮泵动力学原理 |
4.4.3 三级叶轮泵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小浴比染整设备染色新方法的实现 |
5.1 染整设备清洁生产新工艺 |
5.1.1 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
5.1.2 染色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新工艺 |
5.2 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新工艺 |
5.2.1 冷轧堆染色的发展 |
5.2.2 冷轧堆染色机理及工艺实现 |
5.2.3 冷轧堆染色常见疵病及解决方法 |
5.3 超低浴比染色新方法 |
5.3.1 超低浴比新工艺及其控制方法的染色机理 |
5.3.2 超低浴比染色新方法的实现 |
5.3.3 超低浴比染色实测数据与分析 |
5.3.4 超低浴比染色新方法的优点 |
5.3.5 影响超低浴比染色新方法匀染性的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针织染整机械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处理设备 |
1针织物烧毛机 |
2针织物丝光机 |
2.1中国香港立信高乐公司针织直辊丝光机 |
2.2江苏新联印机公司LME828-200L型针织物剖平幅针铗丝光机 |
3针织物连续式煮、漂和水洗设备 |
3.1中国香港立信高乐针织除油水洗机 |
3.2德国寇司特卡里寇公司辊筒式平幅水洗机 |
3.3中国香港裕民公司KSB9000型针织开幅连续煮漂机 |
3.4中国台湾兴承公司连续式无张力水洗除油缩练机 |
3.5江苏新联印机公司LME318-200型针织物平幅精练、漂白联合机 |
4述评 |
(二) 染色设备 |
1溢流或喷射染色机 |
1.1德国第斯公司的i MASTER H2O超小浴比溢喷染色机 |
1.2中国香港立信公司TEC系列高温染色机 |
1.3广东三技公司高温高压染色机 |
1.4中国台湾亚矶公司双液流染色机 |
2气流染色机 |
3筒子纱染色机 |
4中样及实验室试样染色机 |
4.1中国台湾亚矶公司AK-U2型下走式中样机 |
4.2中国台湾宏益公司化验室染色机 |
4.3中国台湾宏益公司染液滴定机 |
4.4上海正裕公司可调式试样机 |
5其他染色机 |
6计算机测色配色系统 |
6.1美国爱色丽公司计算机测色配色系统 |
6.1.1高精度分光仪 |
6.1.2 Color i QC颜色品质控制软件 |
6.1.3纺织品配色软件 |
6.2美国亨特立公司的Ultra Scan PRO分光测色仪 |
7全自动配料系统 |
8述评 |
8.1间歇式染色机 |
8.2针织物连续式染色及冷轧堆染色机 |
8.3中样染色机及实验室小样机 |
8.4计算机测色配色及自动配料系统 |
(三) 印花设备 |
1平网印花机 |
1.1上海巨新印染机械有限公司KS8000全自动平网刮刀印花机 |
1.2东莞市丰顺机械科技有限公司UNI-X8大型平网印花机和U-NI-M8磁棒平网印花机 |
1.2.1 UNI-X8大型平网印花机 |
1.2.2 UNI-M8磁棒平网印花机 |
1.3中国台湾宗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CL-800针织布用全自动12色平网印花机和CL-900针织布专用全自动平网印花机 |
1.3.1 CL-800针织布用全自动12色平网印花机 |
1.3.2 CL-900针织布专用全自动平网印花机 |
1.4中国台湾奇正印花机械有限公司的KC-8H针织布平网印花机、奇正全新六分色平网印花机、KC-7A-S毛毯印花机 |
1.4.1 KC-8H针织布平网印花机 |
1.4.2奇正全新六分色平网印花机 |
1.4.3 KC-7A-S毛毯印花机 |
1.5福建万宝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FPB系列刮刀式高速平网印花机和FPC系列宽幅磁棒式毛毯平网印花机 |
1.5.1 FPB系列刮刀式高速平网印花机 |
1.5.2 FPC系列宽幅磁棒式毛毯平网印花机 |
1.6佶龙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DH系列平网印花机 |
1.7大铉IDH&佶龙公司的DHP9900S单动式平网印花机 |
1.8西安德高机电公司的FSM-B C/A新型全伺服平网印花机 |
1.9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的LMV541A自动平网磁棒印花机和LMV551 561全自动平网磁棒印花机 |
1.9.1 LMV541A自动平网磁棒印花机 |
1.9.2 LMV551 561全自动平网磁棒印花机 |
1.10 Machinery Burg Kie (裕民工业有限公司总代理) 的SFM-9090全自动平网印花机 |
1.11其他国外参展商之平网印花机 |
1.12成衣衣片印花机 |
2圆网印花机 |
2.1江阴市永欣印染机械有限公司的圆网印花联合机 |
2.2福建晋江聚旺印染机械有限公司的达芬奇开放式圆网印花机 |
2.3佶龙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彩蝶系列圆网印花机 |
2.4西安德高机电公司的DGE-3080全数字特宽幅磁棒式圆网印花机 |
2.5裕民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的MBK-8080圆网印花机 |
2.6其他圆网印花机 |
3数码印花机 |
3.1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5个系列数码印花机 |
3.1.1 VEGA5000系列 |
3.1.2 VEGA2000系列 |
3.2中国香港中大实业有限公司代理以色列Kornit公司的Korni Avalanche 951印可穿成衣数码印花机 |
3.3日本MIMAKI ENGINEER-ING公司的Tx400-1800B数码喷墨印花机 |
3.4挚阳国际总代理的奥地利齐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科瑞丝喷墨印花机 |
4分色制版设备 |
4.1绍兴轻纺科技中心的金昌系列平网蓝光制网机和金昌系列圆网蓝光制网机 |
4.1.1金昌LD Blu-ray蓝光平网制网机 |
4.2杭州开源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的开源蓝光制网机 (RL2200A、RL3500A) |
4.3杭州赛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蓝光 (UV) 激光制网机 (SD2200、SD3500) |
4.4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的蓝圆UV激光制网机 (BR2200、BR3500) |
5述评 |
(四) 后整理设备 |
1针织物烘干机 |
1.1韩国东亚公司HITEC型防缩烘干机 |
1.2德州亚星纺机公司YX-HG2800-系列网带烘干机 |
1.3维骏机械 (杭州) 有限公司I-MASLIT-A退捻剖幅轧水机 |
2针织物预缩机 |
2.1意大利法拉路公司针织物预缩机 |
2.1.1开幅针织物预缩机 |
2.1.2圆筒针织物预缩机 |
2.2韩国丰光机械株式会社针织开幅预缩机 |
2.3德州亚星纺机公司YXLS2800型拉幅预缩机 |
3针织物定形机 |
3.1中国香港裕民公司CS-8000型拉幅定形机 |
3.2韩国日星机械工业株式会社针织拉幅定形机 |
3.3德州亚星纺机公司YXLD2800型拉幅定形机 |
4针织物柔软机 |
5针织物磨毛机、起毛机、剪毛机 |
5.1瑞士桑德森 (上海) 公司湿磨毛机 |
5.2江苏连云港鹰游纺机公司MB331C型精剪机、SME472C型双烫机、MB322N烫剪机 |
5.2.1 MB311C型精剪机 |
5.2.2 SME472C型双烫机 |
5.2.3 MB322N型烫剪机 |
5.3浙江海宁纺机公司ME509A (C) 型精密剪毛机 |
6述评 |
(7)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针织染整机械述评 (二)染色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二) 染色设备 |
1 溢喷染色机 |
1.1 意大利MCS公司ITALICA染色机 |
1.2 意大利巴佐尼公司Innoecology生态匀染机 |
1.3 中国香港立信公司JUM-BOTOWEL系列型高温毛巾染色机 |
1.4 广东三技公司UFH型高温染色机 |
1.5 中国台湾昆勇 (南) 公司KN-FRJ-HX型双导轮双流染色机 |
2 气流染色机 |
2.1 德国特恩公司SYNERGY G2型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 |
2.2 德国特恩公司LOTUS型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 |
2.3 邵阳纺机公司M7202B型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 |
2.4 广东三技公司ASH型高温气流染色机 |
3 卷染机 |
4 经轴染色机 |
5 筒子染色机 |
6 连续式染色机 |
6.1 德国高乐公司连续式轧蒸染色机 |
6.1.1 浸轧单元 |
6.1.2 蒸箱单元 |
6.1.3 水洗单元 |
6.2 贝宁格 (寇司德) 公司染色均匀轧车 |
a.U形浸渍槽 |
b.辊体调节 |
c.轧压染色 |
6.3 贝宁格 (寇司德) 公司SF型连续加料系统 |
7 成衣染色机 |
8 实验室小样及中样试样染色机 |
8.1 美国德塔颜色系统公司AHI-BA IR型和AHIBA IR PRO型试样机 |
8.2 意大利尤格利尼公司MINI-JET喷射中样机 |
8.3 上海正裕色彩软件有限公司可调式试样机 |
8.4 韩国大林丝达乐公司实验室用试样机 |
8.4.1 红外线染色试样机 |
8.4.2 迷你拉幅定形机 |
9 全自动测色、配色及染料配送系统 |
9.1 中国台湾名璟公司配色及染料称量系统 |
9.1.1 无管路滴液机 |
9.1.2 母液调制机 |
9.1.3 染料称量系统 |
9.2 中国台湾亚流科技有限公司化验室及染料配送系统 |
9.2.1 化验室试样机系列 |
9.2.2 染料计量溶解输送系统 |
9.2.3 液体助剂计量溶解输送系统 |
9.2.4 粉体助剂计量溶解输送系统 |
9.3 韩国大林丝达乐公司配色系统 |
9.3.1 容量式自动调液系统 |
9.3.2 母液制作机 |
9.4 美国德塔颜色系统公司配色系统 |
9.4.1 分光测色仪 |
9.4.2 实验室滴液机 |
9.4.3 Datacolor Match TextilR配方预测软件 |
9.5 上海正裕色彩软件有限公司全自动配料系统 |
9.5.1 计算机测配色系统 |
9.5.2 直通式无管路计量系统 |
9.5.3 母液配制 |
9.5.4 半自动粉体计量系统 |
9.5.5 染液、助剂计量配送系统 |
1 0 评述 |
1 0.1 间歇式染色机 |
1 0.2 连续式染色机 |
1 0.3 冷轧堆染色机 |
1 0.4 小样及中样试样染色机 |
1 0.5 全自动测色、配色和染料配送系统 |
(8)超临界流体染色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临界流体染色基本特性 |
1.2 超临界CO_2染色技术的优势 |
1.3 超临界CO_2用于合成纤维染色 |
1.3.1 合成纤维染色发展概况 |
1.3.2 纤维 |
1.3.3 染料 |
1.3.3.1 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 |
1.3.3.2 染料在超临界CO_2流体和纤维上的分配 |
1.3.4 超临界CO_2染色工艺参数 |
1.3.5 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拼色 |
1.4 超临界流体染色工序和设备 |
1.4.1 超临界CO_2染色合成纤维工序 |
1.4.2 超临界CO_2染色生产型设备 |
1.5 超临界CO_2用于其它纤维染色 |
1.5.1 对纤维改性 |
1.5.2 对流体改性 |
1.5.3 对染料改性 |
1.5.4 反向胶束法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试验材料 |
2.2 药品 |
2.2.1 染料 |
2.2.2 试剂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染料的提纯 |
2.4.2 染料的纯度检验和熔点测定 |
2.4.3 混合染料的制备 |
2.4.4 超临界CO_2染色 |
2.4.5 常规高温高压染色 |
2.5 测试方法 |
2.5.1 纤维上染料量的测定 |
2.5.1.1 筒子纱上染料量的测定 |
2.5.1.2 涤纶织物上染料量的测定 |
2.5.2 染色牢度的测试 |
2.5.3 纱线的干热收缩率测定 |
2.5.4 纱线截面观察 |
2.5.5 测色 |
第三章 影响筒子纱染色均匀性因素 |
3.1 纱线耐热稳定性的影响 |
3.2 纱线卷绕密度及形态的影响 |
3.3 CO_2循环流速的影响 |
3.4 循环泵换向周期的影响 |
3.5 染色的重现性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影响筒子纱上染量的因素 |
4.1 CO_2循环流速、染料溶解度和粒径的影响 |
4.2 染料釜结构及染料分布对传质效率的影响 |
4.3 流体压力的影响 |
4.4 染色温度的影响 |
4.5 染色时间的影响 |
4.6 染料用量的影响 |
4.7 染后纤维表面浮色及染色牢度 |
4.8 透染性 |
4.9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超临界流体染色的动力学及热力学 |
5.1 分散红60在纤维上的扩散系数 |
5.2 分散红60的扩散活化能 |
5.3 分散红60在超临界流体染色的分配系数 |
5.4 染色亲和力、染色热和染色熵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三原色染料在超临界CO_2染色中的拼色 |
6.1 拼色染色时纤维上染料量的测定 |
6.2 三原色单色染料在超临界CO_2中染色的配伍性 |
6.2.1 三原色单色染料在超临界CO_2染色中的上染速率 |
6.2.2 三原色单色染料在超临界CO_2中的提升力 |
6.3 三原色拼混染料在超临界CO_2中的染色 |
6.3.1 双拼染料(O-30和B-79质量比1:1)的染色 |
6.3.2 三拼染料(O-30、R-167和B-79质量比1:1:1)的染色 |
6.4 三原色拼色样的色度学参数 |
6.5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超临界流体染色数据库的建立 |
7.1 染料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7.2 基础数据曲线分析 |
7.3 三原色染料在CIE 1964标准色度图中的色域界限 |
7.4 计算机配色原理 |
7.5 计算机配方的修正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高温高压筒子染色工艺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涤棉粘混纺筒子纱染色[J]. 钱旺灿. 染整技术, 2017(09)
- [2]棉筒子纱的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有机溶剂染色[D]. 贾凯凯. 东华大学, 2016(05)
- [3]纯棉筒子纱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及染色工艺研究[D]. 任支刚. 西安工程大学, 2012(12)
- [4]基于小浴比筒子纱染色过程的pH值控制方法研究[D]. 蔡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5]基于三级叶轮泵小浴比染整设备节能染色方法的设计研究[D]. 李梦秋.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7)
- [6]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针织染整机械述评[J]. 刘江坚,孟庆涛. 针织工业, 2011(07)
- [7]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针织染整机械述评 (二)染色设备[J]. 刘江坚. 针织工业, 2010(08)
- [8]超临界流体染色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D]. 黄钢. 东华大学, 2010(08)
- [9]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针织染整机械述评 (二)染色设备[J]. 刘江坚. 针织工业, 2009(10)
- [10]高温高压筒子纱染色机专用脉流漂染技术[J]. 钟汉如,吴楚珊.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