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是什么?
- 答:原则:
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大孝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备仿困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仿念,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创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
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子儒学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问:结合师范生的岗位和《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论述师范生如何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 答:《学记》继承和发扬了《论语》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提出:“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兄肆雹, 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 即晓喻, 是启发诱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君子的教学, 重在启发诱导。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牵拉; 是鼓励而不是压抑; 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引导而不牵拉, 师生关系就融洽; 鼓励而不压抑, 学习就轻快; 启发而不灌输, 学生就会思考。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这样的教师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的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到“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即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简约而透彻、精辟而得体, 虽多用譬喻但意思要明确。《学记》启发诱导原则的心理基础是“志”。“士先志”、“辨志”、“游其志”、“继其志”、“强力而不反雹铅”, 都是强调磨练学生羡帆坚强的意志,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记》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 又要善于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 答: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如下:
1、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尊师重道。
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碰念肢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是尊师,其次是重道。
3、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高伍。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而太窄,片而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辄小畏难而退。
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4、豫时孙摩。
豫,预防性原则笑世。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