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XML的构架描述语言XBA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文昱[1](2019)在《基于教育测量学和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有发展潜力就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这是对教学进行导向、诊断、激励和鉴别的重要途径,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而且发达国家的成功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对试卷进行合理、有效地评价是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育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1]本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人文学院、护理学院及国际学院的12个班级总计59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Ⅰ、计算机基础Ⅱ四套试卷的统计分析,设计了基于教育测量学及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数据库及可视化报表,以实现对试卷指标及成绩的统计分析、对试卷知识点的分词提取处理、对数据结果的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达到辅助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促进考试分析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目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试题、试卷质量改进的建议。希望能为学校的考试分析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参考。方法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及信息研究法,收集并梳理国内外有关教育测量学、考试分析系统设计等内容的研究及报道,结合网页检索补充可视化设计内容。利用Access 2016数据库设计整体架构并导入数据完成试卷及试题的标准分、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统计学指标计算,再利用Python和TFIDF算法对题干和选项进行分词及关键词提取,整理为试题知识点,最后利用power BI进行可视化分析设计,并发布可视化报表,可以通过QR码或者Web页面实时共享报表结果。结果及结论本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基本完成了基于教育测量学及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研究,实现了对学生、班级、教师、课程、试题、试卷等几个维度数据的组织管理,实现了与考试相关的各类指标的统计计算,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报表设计。本研究通过对考试及试卷各项指标的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工作,能够帮助教师简化较为烦琐的考试分析工作,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改进教学工作质量及考试质量。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可视化报表,增强协作交流空间,促进考试分析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考试分析工作进行了丰富与补充,在理论及技术层面均具备可行性和推广性,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周允强[2](2017)在《基于XBA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XBA作为一种描述性语言,主要针对软件体系结构,通过对其组成体系结构的基本元素进行描述,再根据不同系统的风格不同的特点,利用XML的可扩展性,对具体系统结构进行描述及定义。通过利用XBA定义的核心XML Schema来对C2体系结构风格描述成新的XML Schema,再对一个具有C2风格的系统结构用XBA来描述。
甄成浩[3](2017)在《参与式感知服务器功能和激励机制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结合智能终端技术优势,参与式感知这一新型的数据获取方式应运而生。通过人们携带的智能设备获取环境和个人数据,形成高时空覆盖度的感知网络,并且大大降低数据采集成本,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参与式感知技术将智能终端、众包、互联网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场景,构建出更广泛更智能的感知网络,形成整个公共环境中社会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数据资源,参与式感知技术也逐渐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商业应用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作者以参与式感知平台为基础,研究参与式感知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为了构建合理高效的系统平台,并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数据服务,对系统服务器业务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实现,同时,由于平台对参与者贡献数据的依赖性,也针对该应用场景下激励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参与式感知的相关背景和技术路线,描述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参与式感知系统服务器架构,然后详细阐述了服务器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主要包括涉及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过程中感知数据、站点数据、任务管理等接口的设计和实现,以及为提高数据交互效率、为客户端提供高效的数据服务,对各类数据的数据模型设计和数据库存储相关研究;另外,在激励机制方面,提出了一种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利用动态价格调整数据分布和收集情况的激励方法,论述了系统的多轮激励任务模式实现情况,并将多种激励方式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激励任务管理系统。最后,进行服务器的部署和测试,并对已完成工作做出总结和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葛羽航[4](2015)在《基于前驱任务关系的工作流过程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大多数企业都使用信息系统来进行业务过程管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信息系统,都会使用工作流模型描述任务关系并维护整个业务过程。伴随着业务过程的节点数量增加以及结构复杂度逐步添加,实际的业务过程模型,一方面跟定义好的期待的模型会存在一定可能的不一致,另一方面执行的效率也可能低于预期。为此,需要对业务过程进行挖掘以获得实际的执行过程,从而找出导致低效的原因,或者不一致的业务过程节点。现有的工作流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是在计算设备中,根据一系列的程序或规则将文件、信息或活动从一个参与者传输到另一个参与者的整个或部分业务过程。这个传递的过程,可以记录下工作流的日志。而过程挖掘的目标是从工作流系统所生成的工作流日志中重现运行时业务过程模型,以支持工作流设计和分析的技术。经典的工作流挖掘算法以α-算法为代表,流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从事件日志中抓取并整理成事件轨迹(eventtraces);(2)分析事件轨迹及抽取次序关系(relationship);(3)从次序关系中生成工作流模型。在王栋毅的论文中,提出了跟经典挖掘算法不一样的思路,基于事件多重集(multi-set)而不是事件轨迹的工作流挖掘算法(λ-算法)。λ-算法跟α-算法相比,不需要分析事件轨迹,在挖掘时的性能更高。但λ-算法依赖的多重集是需要从后继日志中提取信息,这一点有个明显的缺陷是,后继信息的记录需要回头查找。和α-算法比,在引擎生成日志时存在性能问题,特别是处理海量日志的时候。本文在经典算法和λ-算法的基础上,结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前驱任务关系的挖掘算法。ρ-算法通过记录任务的前驱信息,可以更高效和全面的找到任务之间的并发和选择关系。因此,和经典算法相比,ρ-算法不仅能够正确挖掘SWF网、带短循环结构的工作流网,而且能够正确挖掘隐式依赖结构、一些隐式库所以及一些非良好结构的工作流网,包括λ-算法不能处理的模型。因此,ρ-算法能够处理范围更广的工作流网。同时,和λ-算法相比,前驱任务算法不需要回头查找,工作流引擎在生成日志时采用Append模式生成日志,性能更高。经典的算法依赖的日志,是当前工作流引擎能够记录的通用日志格式,但从日志中抓取并整理成事件轨迹这个过程具有很高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λ-算法避免了这个复杂度,却无法应用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没有解决如何生成多重集的问题。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ρ-算法除了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同时,也为ρ-算法应用到实际生产环境,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环境。包括设计和编写Activiti的插件,使得业务过程可以记录前驱任务。设计和编写ProM6的插件,使得可以从带前驱任务的日志中挖掘出过程模型,并能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展示。Activiti是工业界成熟的开源工作流引擎,被用于大量实际的生产线项目中;而ProM6是工业界成熟的BPM框架,在其基础上有大量的插件可以使用。通过ρ-算法和这两个工具的配合,实现了从日志生成到挖掘在实际生产环境的完整生态环境。本论文提出的ρ-算法的Java实现、基于Activiti的前驱任务日志生成插件、基于ProM6的前驱任务关系日志挖掘工具,全部在Github上以Apache License开源发布,并提供了相对详细的使用说明和开发文档。
葛治吕[5](2013)在《基于WPF的RIA触模式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新一代的触摸式信息平台以灵活多变的客户端或动态Web技术为基础,支持图、文、声、视等多媒体信息的展示与更新,并能够与用户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但从应用现状来看,一方面触摸式公众信息平台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另一方面,现有的开发模式和完成产品,又存在信息单一、用户体验性差、无法承担复杂业务等诸多问题,双方的矛盾正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选择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富因特网应用)框架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结合触摸式信息平台的特性需求,提出将RIA技术应用于触摸式信息平台的技术路线,并着重分析异构数据整合、RIA表现层构造、数据访问效率、系统稳定性保障等应用过程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进而结合信息发布平台的业务需求和设备、部署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WPF实现RIA触摸式信息平台的开发模式,设计了数据服务平台、XBAP方式运行的WPF应用程序、服务器端管理系统与终端客户端系统相结合的整体RIA触摸式信息平台解决方案,并对前文提出的待解决关键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进一步以红河学院校园综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作为应用实例。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开发方式的优劣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方向。
闫强[6](2013)在《航天嵌入式软件测试系统配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航天嵌入式软件测试在航天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发有效的软件测试系统对减小损失、提高开发效率,促进航天工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航天嵌入式软件的测试系统仍存在通用性差和开发效率低的情况。本文针对这问题,设计和实现了可配置的软件测试系统的配置模块,将不同被测设备之间的差异抽象为配置文件之间的差异,实现了软件测试系统的可配置。论文在阐述了航天嵌入式软件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本论文中的相关技术;分析了测试系统的需求,对测试系统进行了模块划分;给出了配置模块的各子模块的界面设计和数据结构的详细设计;基于实际测试数据,对配置模块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配置模块实现了对软件测试系统进行配置的目的,系统功能和性能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郭佳[7](2012)在《基于Cosim协同仿真的交换机芯片驱动开发》文中提出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设备软硬件分离的传统开发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发展,而软硬件的协同开发能够缩短设备的开发周期,在嵌入式开发中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在软硬件协同开发中,仿真器对产品建模、早期集成测试软硬件、有效的调试和出错以及对设备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仿真器对软硬件的协同开发支持不足,不能有效的衔接软硬件割裂的开发环境,自身的灵活性不够,导致协同开发方法学在实际的嵌入式开发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根据现有仿真器的不足之处,设计开发了一种的新的嵌入式仿真器Cosim,它是一种分布式多芯片的体系架构仿真器。本文主要首先研究了协同仿真器的整体结构,启动过程,实现了客户端的系统建模和模块间的通信消息设计;其次对仿真器的硬件平台进行了驱动设计,同时对Offline Diagnostic(简称OD)系统的硬件驱动进行接口函数的修改,实现了系统驱动的移植。最后,在Cosim仿真器上实现了系统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启动和通信,并且对所开发出的软件在Cosim中实现了协同仿真,使得在真实硬件开发出来之前,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性和端口功能的测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 Cosim协同仿真系统的研究。研究了Cosim协同仿真系统,仿真系统环境配置和启动过程,系统模块间的通信协议中消息的类型和定义;系统中服务器和客户端间接口协议的API实现。并且实现了软件客户端的(C/System C-model)系统建模。2. Earl RTL硬件客户端的研究。研究了系统硬件客户端仿真主板Sup2T交换机的功能和硬件结构,并主要介绍了交换机Earl子板的功能结构和对数据包的收发流程。3. Earl C客户端的软件实现。首先研究了软件客户端的实现平台OD系统;其次,基于Earl的硬件结构实现了Earl软件客户端寄存器读写等驱动程序的开发和上层测试应用程序ECC的开发;接着实现了仿真系统中客户端,服务器间通信接口函数的开发;最后实现了对Earl子系统设备驱动的仿真移植。从而在系统硬件开发出来之前,将软件开发程序运行在Cosim中的模拟硬件环境中,及时发现软件Bug和硬件接口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软硬件的协同仿真。本文中详细的阐述了ASIC芯片的驱动的设计以及实现过程,通过移植ASIC驱动到仿真环境集成测试,为软硬件协同开发的方法学在嵌入式设备的应用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4. Cosim仿真结果及分析。在前文开发出的Cosim仿真平台和驱动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了两部分的测试:首先是对仿真系统本身的测试,如系统中服务器,客户端,路由表的启动和他们之间的通信。其次是对仿真系统中软件和硬件客户端的协同仿真。第一步,本文对Earl硬件客户端的单个ASIC寄存器和内存的读写功能进行了仿真,得出寄存器和内存读写值的对照结果,以及寄存器和内存在访问过程中所返回的地址信息。第二步,实现了多芯片间交互的收发包仿真,这部分仿真测试了芯片间的接口和系统的整体集成性。
姚建飞[8](2011)在《基于GWT的SPC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SPC(统计过程控制)是制造业分析的基础,它把生产过程事后把关的被动性转变成事前预防的积极性,从而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其创造更高利润,达到盈利最大化,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SPC就已经开始成为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而且日趋成熟,一些SPC系统相继出现,只是它们是基于C/S架构或者“瘦”客户端的传统B/S架构构建的,两者都有其自身的缺点。论文首先研究了SPC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过程作为构建SPC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最终目的。其次,在分析了现有的SPC系统的优缺点后,研究了最新主流的软件技术,有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丰富的用户体验等优点的RIA(富互联网应用)技术,有使开发、部署、维护和移植都相对简便等优点的GWT(Google Web Toolkit)技术,有实现异步快速响应的Ajax(异步JavaScript和XML)技术,还有使客户端功能更加强大同时还满足跨平台,跨浏览器等优点的HTML5技术,并最终确定以这些新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SPC系统。然后,论文还研究了企业中的现有其它系统,画出了企业系统部署架构图。尽量做到新的SPC系统与其它系统无缝集成,既对新SPC系统的开发控制了成本,又使其达到与生产过程紧密相连进而为企业创造最高利润的目的。最后,论文着重阐述了新SPC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具体实现。详细设计涉及到安全,系统构成,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具体实现涉及到设计模式的选择,界面的实现,服务器端与客户端数据交流等方面。在详细设计的数据库设计中,因为实时数据库中存放SPC数据的数据表结构相对复杂,而对它的初始化会直接影响到SPC系统的图形是否可以正常显示,于是专门对表的初始化进行了研究并作了详细说明。
高超[9](2010)在《面向业务的终端软件开放式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国家决心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要求三种网络在技术上互相渗透,在网络层上实现互通,在应用层上实现协议统一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加大了数字电视的推广力度,但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数字电视软件为立足点,以数字电视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数字电视终端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资源和业务这两个关键要素,探索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法,保障业务服务质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开放式的软件架构SOOAT,以它为框架设计基础构件,为业务QoS提供基础保障,同时提高软件的复用能力。本文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跨区域、多运营商的新一代广播电视服务系统”课题为依托,为保障业务服务质量,在开放式软件架构关键技术领域,完成了如下的工作和创新:1)提出了数字电视业务的QoS模型,在终端完成了基于QoS的业务调度。在业务层,定义了QoS合同,在语法上统一了QoS规约;在基础软件层,加入了QoS机制,提供了QoS协商和QoS映射功能。在资源管理构件中,将音视频设备和通用资源分开调度,并首次将内存带宽作为可调度资源。实验表明,终端的并发量支撑能力提高了近一倍。2)引入INTENT机制,提出功能资源模型。业务发送INTENT表达功能意图,资源管理构件按照功能资源模型将INTENT抽象为一组资源集合,调度相关设备以支撑业务。使用INTENT,业务并不直接访问设备,解除了业务与设备的耦合,保障了设备安全。在多业务并发环境中,INTENT机制解决了业务访问资源冲突的问题,它比使用临界区的方法更安全、更简洁。3)实现了统一的内存管理模型,并设计了一种适合嵌入式环境的动态内存分配算法。使用共享内存技术动态协调数字电视终端中的两种不同内存区域,根据业务的变化趋势调整共享内存的生长方向,保障了终端开展多样化业务的能力。设计了HHSF内存分配算法,很好的契合了嵌入式环境内存需求,达到了O(1)的复杂度。4)设计了数字电视业务多样化的组织、分发和存储方案。引入了两种业务组织形式,与Web保持兼容。提供了不同的分发策略,分发信道可以自由选择。根据业务组织形式的不同和性能指标的差别,在终端实现了差异化存储。本文的研究为数字电视行业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软件参考方案。
张忠文[10](2010)在《基于J2EE架构的B/S模式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加强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地反映合同动态信息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德阳东汽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机电公司”)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合同签订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其传统的合同管理手段落后,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已经无法满足公司需求。合同管理流程和手段的变革势在必行,公司急需一个完善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本文以合同管理理论、项目组织理论、项目计划理论和项目控制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在研究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合同管理体系展开研究,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第一、通过对合同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综述研究,确定了系统的开发架构模式为B/S (Browse/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模式及开发平台为J2EE (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 Java 2平台企业版);第二、在总结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系统的开发背景、系统权限管理及各种报表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了系统的初步需求分析;第三、根据系统需求分析,从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运行设计等几方面进行了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第四、编程实现了东汽机电公司基于J2EE构架的B/S模式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功能包括系统管理、分供方管理、上合同管理、下合同管理、订货管理等模块。该系统已成功投入使用,通过对该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合同管理的处理速度,减少了合同管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使得对于合同信息及管理人员的信息查询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有效地提高了公司决策链的反应速度。该系统对增加合同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管理监督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合同风险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基于XML的构架描述语言XBA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XML的构架描述语言XB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育测量学和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 |
1.1 教育测量学理论 |
1.1.1 经典测量理论 |
1.1.2 项目反应理论 |
1.2 数据库概念 |
1.3 可视化概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标准化考试分析工作 |
1.2 多数院校试卷分析结果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利用考试数据 |
1.3 一体化考试分析设计,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3.1 建立科学的考试分析系统,提高考试质量 |
3.2 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改进教学工作质量 |
3.3 学生个人发展评价 |
4 研究内容 |
4.1 统计学指标的选取 |
4.2 具有存储数据、计算指标功能的数据库设计 |
4.3 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知识点的探索 |
4.4 考试成绩及指标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设计 |
5 研究方法 |
5.1 文献研究法 |
5.2 信息研究方法 |
6 技术路线 |
1 统计学指标研究 |
1.1 标准分 |
1.2 信度 |
1.2.1 信度概念 |
1.2.2 信度影响因素 |
1.2.3 对策 |
1.3 效度 |
1.3.1 效度概念 |
1.3.2 效度影响因素 |
1.3.3 对策 |
1.4 难度 |
1.4.1 难度概念 |
1.4.2 难度影响因素 |
1.4.3 对策 |
1.5 区分度 |
1.5.1 区分度概念 |
1.5.2 区分度影响因素 |
1.5.3 对策 |
1.6 小结 |
2 数据库设计 |
2.1 设计原则 |
2.1.1 实用性 |
2.1.2 易用性 |
2.1.3 完整性 |
2.1.4 模块化 |
2.1.5 层次性 |
2.1.6 稳定性 |
2.1.7 灵活性 |
2.1.8 可拓展性 |
2.1.9 安全性 |
2.1.10 共享性 |
2.2 设计目标 |
2.3 数据库对象 |
2.4 数据库功能 |
2.4.1 数据管理 |
2.4.2 人员管理 |
2.5 数据库表设计 |
2.6 数据库查询设计 |
2.6.1 标准分数的计算 |
2.6.2 信度系数计算 |
2.6.3 效度系数计算 |
2.6.4 难度系数计算 |
2.6.5 区分度系数计算 |
2.7 数据库窗体设计 |
2.7.1 导入标准模板数据 |
2.7.2 学生基本信息 |
2.7.3 教学基本信息 |
2.7.4 试卷基本信息 |
2.7.5 考试分析 |
2.8 小结 |
3 知识点提取 |
3.1 jieba分词 |
3.2 TFIDF提取关键词 |
3.3 代码及结果 |
4 可视化设计 |
4.1 可视化设计工具 |
4.2 设计原则 |
4.2.1 清晰性 |
4.2.2 准确性 |
4.2.3 实用性 |
4.2.4 美观性 |
4.2.5 层次性 |
4.3 设计目标 |
4.4 设计内容及分析 |
4.4.1 数据间关系 |
4.4.2 教学基本信息 |
4.4.3 试卷基本信息 |
4.4.4 试卷分数分布 |
4.4.5 试题总体分析 |
4.4.6 试题难度分析 |
4.4.7 试题区分度分析 |
4.4.8 试题知识点提取 |
4.4.9 试题正答率 |
4.4.10 各班答题对比 |
4.4.11 班级答卷情况 |
4.4.12 错题汇总 |
4.4.13 学生个人报表 |
4.4.14 教师报表 |
4.5 小结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2.1 交互式可视化技术在考试分析中的应用 |
2.2 分词及关键词提取算法的探索 |
2.3 多工具融合联结的完整分析流程 |
3 研究不足 |
3.1 样本局限性 |
3.2 分析题型局限性 |
3.3 用户管理局限性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学术论文 |
2 课题研究 |
(2)基于XBA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XBA的核心XML Schema进行扩展 |
1.1 XBA基本结构 |
1.2 CC2体系结构风格 |
1.3 由CC2风格对XBA核心XML Schema进行扩展定义 |
2 用XBA表述的基于C2体系结构风格的会议安排系统 |
2.1一个用CC2描述的简单会议安排系统 |
2.2 XBA对会议安排系统的配置描述 |
3 结语 |
(3)参与式感知服务器功能和激励机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参与式感知及相关技术 |
2.1 参与式感知介绍 |
2.2 相关技术路线 |
2.2.1 HTTP&HTTPS协议 |
2.2.2 HBase数据库 |
2.2.3 JSON数据通信格式 |
2.2.4 Spring与SpringMVC框架 |
2.2.5 RMI进程间通信 |
2.3 服务器部署和开发环境 |
2.3.1 阿里云服务器 |
2.3.2 服务器部署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参与式感知系统中激励机制的研究 |
3.1 一种动态价格影响数据分布的参与式感知激励机制 |
3.1.1 参与式感知激励机制相关背景 |
3.1.2 研究现状和相关比较 |
3.1.3 激励机制设计思路 |
3.2 动态价格激励机制详细设计 |
3.2.1 任务参数设计 |
3.2.2 实时价格分布计算 |
3.2.3 激励机制示例 |
3.2.4 价格演化趋势与价格合理性 |
3.2.5 任务结束判定和核算 |
3.3 参与式感知激励机制仿真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与式感知平台的业务需求和总体设计 |
4.1 服务器端功能需求分析 |
4.1.1 数据通信需求 |
4.1.2 数据逻辑处理需求 |
4.1.3 数据持久化需求 |
4.1.4 激励任务管理模块需求 |
4.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1 易用性 |
4.2.2 稳定性 |
4.2.3 安全性 |
4.2.4 可扩展性 |
4.3 参与式感知平台总体设计 |
4.3.1 本课题的参与式感知实验平台 |
4.3.2 服务器功能分层 |
4.4 服务器各模块设计 |
4.4.1 通信接口模块 |
4.4.2 感知数据和逻辑处理 |
4.4.3 数据库模块 |
4.4.4 参与式感知激励任务模块 |
4.5 系统部署和开发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与式感知平台详细设计 |
5.1 服务器系统设计 |
5.2 通信接口模块 |
5.2.1 站点数据 |
5.2.2 图片数据 |
5.2.3 任务数据 |
5.3 图片站点数据业务逻辑 |
5.3.1 图片数据的处理 |
5.3.2 站点数据的新建和更新 |
5.4 数据库管理 |
5.4.1 站点数据设计 |
5.4.2 照片数据设计 |
5.4.3 数据查询接口 |
5.5 多轮激励任务模块 |
5.5.1 任务生成模块 |
5.5.2 激励任务执行模块 |
5.5.3 多轮激励任务结算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1.1 站点数据测试 |
6.1.2 用户数据测试 |
6.1.3 任务数据测试 |
6.1.4 多轮任务测试 |
6.2 白盒测试 |
6.2.1 数据站点新建和更新功能路径测试 |
6.2.2 主站照片墙数据处理功能路径测试 |
6.2.3 激励任务推送功能路径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7.3 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前驱任务关系的工作流过程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
1.3 论文研究的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工作流过程挖掘背景知识 |
2.1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 |
2.2 Petri网和工作流网 |
2.3 工作流过程挖掘 |
2.3.1 α-算法 |
2.3.2 α-扩展算法 |
2.3.3 β-算法 |
2.3.4 λ-算法 |
第三章 ρ-算法相关定义和算法过程 |
3.1 前驱任务 |
3.2 事件 |
3.3 日志事件序列 |
3.4 次序关系 |
3.5 并发关系 |
3.6 选择关系 |
3.7 前驱完全日志 |
3.8 挖掘算法 |
3.9 ρ-算法实例 |
第四章 ρ-算法的相关分析 |
4.1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2 挖掘能力对比分析 |
4.3 算法性能实验分析 |
4.4 算法的挖掘局限 |
第五章 ProM6插件设计和实现 |
5.1 ProM6框架 |
5.2 基于前驱任务关系的挖掘插件概述 |
5.3 基于前驱任务的挖掘插件详细设计 |
5.4 使用示例 |
第六章 Activiti插件设计与实现 |
6.1 Activiti引擎及其原理 |
6.2 前驱任务记录插件的设计原理 |
6.3 综合案例一智造链系统 |
6.3.1 智造链系统概述 |
6.3.2 使用前驱算法相关工具 |
6.3.3 案例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列表 |
参与项目 |
(5)基于WPF的RIA触模式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公众信息平台及触摸式软件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RIA技术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RIA的触摸式信息平台关键问题研究 |
2.1 RIA特性与模式研究 |
2.1.1 RIA的技术特性 |
2.1.2 RIA与HTML 5 |
2.2 RIA主流技术与本文解决方案选择 |
2.3 实现触摸式信息平台的几个关键问题 |
2.3.1 优秀的用户体验性能 |
2.3.2 异构数据的整合 |
2.3.3 高效的数据访问 |
2.3.4 系统稳定性的保障 |
2.3.5 符合触摸式设备的表现层设计 |
第三章 一种基于WPF的触摸式信息平台开发模式 |
3.1 总体框架设计 |
3.2 WPF主体程序设计 |
3.2.1 系统导航结构 |
3.2.2 表现层设计 |
3.2.3 符合触摸式设备的页面布局原则 |
3.2.4 业务与数据访问设计 |
3.2.5 软键盘的自动弹出 |
3.3 异构数据整合方案 |
3.4 本地数据缓存方案 |
3.5 系统稳定性保障方案 |
3.5.1 用户与操作系统的隔离 |
3.5.2 终端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
3.5.3 Windows热键的屏蔽 |
第四章 红河学院校园信息查询平台的实现 |
4.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 系统数据服务 |
4.3 多样化的表现层操作 |
4.4 终端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
4.5 系统测试与实际应用情况分析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航天嵌入式软件测试系统配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基于 XML 技术的系统配置文件 |
2.2 面向对象的系统编程语言 PYTHON |
2.3 基于 WXPYTHON 技术的系统用户界面 |
2.4 基于多线程技术的系统性能优化 |
2.5 采用循环冗余校验算法的数据传输检错 |
2.6 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模块划分 |
3.3 测试配置子模块 |
3.3.1 测试配置子模块功能需求 |
3.3.2 测试配置子模块其他需求 |
3.4 用例生成子模块 |
3.4.1 用例生成子模块功能需求 |
3.4.2 用例生成模块其他需求 |
3.5 数据操作助手子模块 |
3.6 系统中其他模块简要介绍 |
3.7 小结 |
第四章 配置模块各子模块详细设计 |
4.1 测试配置子模块详细设计 |
4.1.1 工程图设计 |
4.1.2 界面设计 |
4.1.3 数据结构设计 |
4.1.4 写入配置文件 |
4.2 用例生成子模块详细设计 |
4.2.1 用例生成子模块界面设计 |
4.2.2 用例生成子模块功能设计 |
4.3 数据操作助手子模块详细设计 |
4.3.1 数据操作助手设计中的数据打包 |
4.3.2 数据操作助手子模块详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运行与测试 |
5.1 软硬件环境 |
5.2 物理部署 |
5.3 配置模块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测试配置子模块功能测试 |
5.3.2 用例生成子模块功能测试 |
5.3.3 数据操作助手功能测试 |
5.3.4 数据操作助手子模块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几种 CRC 校验使用的查找表 |
(7)基于Cosim协同仿真的交换机芯片驱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主流仿真器介绍 |
1.2.1 协同仿真的方法 |
1.2.2 协同仿真的工具 |
1.3 现有仿真器的局限性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Cosim仿真器 |
2.1 引言 |
2.2 Cosim简介 |
2.2.1 什么是Cosim |
2.2.2 Cosim的功能特点和使用对象 |
2.2.3 Cosim的组织架构 |
2.3 Cosim的环境配置 |
2.4 Cosim模块 |
2.4.1 Cosim启动过程 |
2.4.2 Cosim Server |
2.4.3 Cosim Manager |
2.4.4 Cosim Client |
2.4.5 仿真系统Cosim launcher实现与脚本文件配置 |
2.5 Cosim模块间的通信协议 |
2.5.1 Cosim消息的构成 |
2.5.2 Cosim消息的类型 |
2.6 主要的数据结构和API |
2.6.1 Cosim的数据结构 |
2.6.2 Cosim的API |
2.7 小结 |
第3章 Earl RTL客户端 |
3.1 引言 |
3.2 Earl简介 |
3.3 Earl组织架构 |
3.3.1 Supervisor Card-Sup2T简介 |
3.3.2 Earl子板功能模块 |
3.4 Earl RTL side |
3.5 集成RTL client到cosim环境 |
3.6 小结 |
第4章 Earl C客户端 |
4.1 引言 |
4.2 Offline Diagnostic平台 |
4.3 OD软件客户端IOS Vitual Client模块的实现 |
4.4 设备驱动的软件结构 |
4.5 Makalu驱动设计 |
4.5.1 Makalu驱动结构 |
4.5.2 寄存器读写 |
4.5.3 内存读写 |
4.5.4 ECC测试例程 |
4.6 设备驱动的仿真移植 |
4.7 小结 |
第5章 Cosim仿真结果 |
5.1 引言 |
5.2 Cosim launcher运行结果 |
5.3 Cosim server运行结果 |
5.4 Cosim manager运行结果 |
5.5 Cosim客户端运行结果 |
5.5.1 DIAG客户端 |
5.5.2 TEST客户端 |
5.5.3 Eureka客户端 |
5.6 收发数据包仿真结果 |
5.7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情况说明 |
(8)基于GWT的SPC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SPC系统涉及的理论和技术 |
2.1 SPC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
2.2 SPC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
2.2.1 RIA介绍 |
2.2.2 AJAX介绍 |
2.2.3 GWT介绍 |
2.2.4 HTML5 CANVAS介绍 |
第三章 SPC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SPC系统的总体目标 |
3.2 SPC系统的开发背景 |
3.3 SPC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帕累托控制图 |
3.3.2 频率分布图 |
3.3.3 经典控制图 |
3.3.4 SPC系统的预警功能 |
3.4 SPC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四章 SPC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SPC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 |
4.3 SPC系统的部署 |
4.4 SPC系统的详细设计 |
4.4.1 SPC系统的安全控制 |
4.4.2 SPC系统的构成 |
4.4.3 SPC系统的数据库定义 |
第五章 SPC系统的技术实现 |
5.1 SPC系统的设计模式 |
5.2 系统界面的实现 |
5.2.1 SPC系统的主页面代码结构 |
5.2.2 SPC系统图形界面的实现 |
5.2.3 SPC系统中控件的实现 |
5.3 SPC系统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的数据交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面向业务的终端软件开放式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面向业务的开放式软件架构关键技术 |
1.2.1 业务形态 |
1.2.2 开放式软件架构设计 |
1.2.3 业务QoS模型及业务调度 |
1.2.4 资源建模及资源管理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面向业务的开放式软件架构设计 |
2.1 嵌入式软件架构研究现状 |
2.1.1 开放式构件模型及软件架构 |
2.1.2 数字电视中间件 |
2.1.3 其他行业解决方案 |
2.1.4 体系架构研究方向 |
2.2 面向业务的开放式软件架构——SOOAT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协议解析构件设计 |
3.1 数据广播协议 |
3.2 HTTP及相关协议 |
3.2.1 AJAX |
3.3 JAVASCRIPT扩展 |
3.3.1 流媒体扩展 |
3.3.2 EPG扩展 |
3.3.3 文件系统扩展 |
3.3.4 其他扩展 |
3.3.5 INTENT映射 |
3.4 协议插件模型 |
3.5 多协议解析构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源管理构件设计 |
4.1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1.1 资源管理难题 |
4.1.2 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
4.1.3 业务QoS保障问题 |
4.1.4 QoS解决方案 |
4.2 业务QoS模型 |
4.2.1 QoS合同 |
4.2.2 QoS映射 |
4.2.3 QoS调度 |
4.2.4 QoS协商 |
4.2.5 资源管理构件对QoS的支持 |
4.3 资源管理构件 |
4.3.1 构件接口 |
4.3.2 构件逻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资源管理算法 |
5.1 系统描述 |
5.1.1 视频处理流程 |
5.1.2 数值估算 |
5.1.3 业务状态转移图 |
5.2 资源管理算法 |
5.2.1 系统资源量化 |
5.2.2 数学模型 |
5.2.3 资源调度策略 |
5.2.4 业务调度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内存管理 |
6.1 动态内存分配算法综述 |
6.1.1 基于顺序表的DSA |
6.1.2 基于离散表的DSA |
6.1.3 Buddy System |
6.2 终端内存难题与解决方案 |
6.3 分配物理内存 |
6.3.1 用户空间 |
6.3.2 内核空间 |
6.4 LMM方案 |
6.5 动态内存分配算法 |
6.5.1 数据结构 |
6.5.2 Hash函数及碰撞解决 |
6.5.3 实时性 |
6.5.4 内存碎片 |
6.6 实验分析 |
6.6.1 负载数据 |
6.6.2 试验设计 |
6.6.3 实验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业务分发与存储技术 |
7.1 业务模式 |
7.2 业务分发流程 |
7.2.1 前端播发算法 |
7.2.2 业务分发信道 |
7.3 终端业务存储技术 |
7.3.1 Flash的存储架构 |
7.3.2 耗损均衡 |
7.3.3 下载式业务终端存储算法 |
7.4 终端业务缓存技术 |
7.4.1 缓存替换算法综述 |
7.4.2 WebPage业务终端缓存算法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J2EE架构的B/S模式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合同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2.2 东汽机电公司简介及合同管理现状 |
2.3 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2.3.1 系统开发背景 |
2.3.2 基本设计概念与处理流程 |
第三章 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选型 |
3.1.1 开发架构模式选型 |
3.1.2 开发平台选型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网络架构体系设计 |
3.2.2 运行环境设计 |
3.2.3 系统平台技术设计 |
3.3 接口设计 |
3.3.1 用户接口 |
3.3.2 外部接口 |
3.3.3 内部接口 |
3.4 运行设计 |
3.4.1 运行模块组合 |
3.4.2 运行控制 |
3.4.3 运行时间 |
第四章 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设计 |
4.1.1 系统管理 |
4.1.2 分供方管理 |
4.1.3 上合同管理 |
4.1.4 下合同管理 |
4.1.5 订货管理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分供方管理相关数据库表 |
4.2.2 上合同管理相关数据库表 |
4.2.3 下合同管理相关数据库表 |
4.2.4 订货管理相关数据库表 |
第五章 东汽机电公司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
5.1 分供方管理 |
5.2 上合同管理 |
5.3 下合同管理 |
5.4 订货管理 |
5.5 系统测试 |
5.5.1 测试要求 |
5.5.2 测试的阶段及具体实施方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XML的构架描述语言XBA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育测量学和可视化技术的考试分析研究[D]. 梁文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基于XBA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的研究[J]. 周允强.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7(16)
- [3]参与式感知服务器功能和激励机制研究与实现[D]. 甄成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4]基于前驱任务关系的工作流过程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葛羽航. 南京大学, 2015(05)
- [5]基于WPF的RIA触模式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葛治吕. 云南大学, 2013(05)
- [6]航天嵌入式软件测试系统配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闫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7]基于Cosim协同仿真的交换机芯片驱动开发[D]. 郭佳. 东华大学, 2012(07)
- [8]基于GWT的SPC系统的构建[D]. 姚建飞. 复旦大学, 2011(08)
- [9]面向业务的终端软件开放式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 高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9)
- [10]基于J2EE架构的B/S模式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忠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