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中的“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

电视文化中的“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

一、电视文化的“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论文文献综述)

高菲菲[1](2021)在《从互联网谈话节目的兴起看电视谈话节目的突围》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曾经如日中天的传统电视谈话节目,如《超级访问》《康熙来了》等均因为收视率不佳而纷纷陷入停播的困境。相较之下,《奇葩说》《吐槽大会》等优质的互联网谈话节目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崛起,聚焦了众多观众和学者的目光。这种现象表明,谈话节目这一形态本身是极具潜力的,电视谈话节目遭遇的困境并非节目形态本身的问题,创新度不够才是症结之所在。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谈话节目的兴起原因,总结其发展优势,为电视谈话节目的突围提出几点发展策略。

胡芳媛[2](2020)在《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守正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壮语春晚是中国(广西)壮语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是广西电视台《绿色广西》栏目和广西新闻网红水河旅游频道在2017年联手创办的一档新的民族原创电视节目,该节目全程以壮语主持和演出,是一台集壮族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旅游风景为一体来展演的综合性大型节日晚会。壮语春晚开创了壮族民族语言春晚的先河,在宣传壮语之美的同时,挖掘了壮族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展现了壮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搭建了壮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守正创新研究以壮语春晚为具体案例,论证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语境下壮语春晚的守正态度和创新引领,同时,从壮语春晚对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对壮语春晚的研究,总结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创办经验,思考民族原创电视节目是的未来走向,探究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如何走好守正创新之路,在完善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概念和类型的同时,使民族原创电视节目达到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任星燃[3](2019)在《电视新闻播音语速的时代性嬗变》文中认为电视新闻播音速度是否合适,关乎着新闻内容能否准确、清晰地传播,也是受众对新闻内容接受效果的有机体现,当然也影响到播音员播音风格的形成和形象的塑造。

李亘[4](2018)在《《马兰花开》节目研究》文中指出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在向各领域不断扩容的同时对整个传媒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视谈话节目,仍然占据一席之地。本研究以内蒙古卫视播出的大型年代明星类访谈节目《马兰花开》为研究对象,结合戏剧与影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采用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该节目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马兰花开》的整体构建,即节目策划、主持人、节目嘉宾以及现场观众四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对《马兰花开》节目的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进行剖析。第三部分以节目播出方提供的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对收视率数据做差异性检验,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影响该节目传播效果的原因及观众特点。第四部分在前文研究基础之上,以“窥斑见豹”的视角升华主题,结合对《马兰花开》的个案研究,指出当下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思路。以《马兰花开》为个例,本文认为,当下传统电视访谈类节目普遍面临“两大压力,七重困境”:其一,传统行业现代化变革的内部压力所导致的三重困境——同质化危机、传统模式禁锢和深度主题匮乏;其二,新兴媒体冲击的外部压力所导致的四重困境——网谈节目的形式冲击、泛娱乐化的内容冲击、消费主义的价值冲击以及盈利模式的资金困局。针对以上问题,对于《马兰花开》节目的发展,笔者认为节目应顺应潮流,主创队伍应树立媒介融合的发展观,进一步细化受众差异,使节目逐步走向主流化、高端化。

曾彦彦[5](2018)在《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自1980年开播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节目通过对天气情况在固定时间、以固定方式加以播送,成为气象信息不可或缺的一个传播平台,并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资讯栏目,多次被评为“收视率最高”“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追溯该节目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与社会需求以及科技与传播手段的发展息息相关。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天气信息预报转为向大众开放的服务类栏目创造了条件,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国特色让天气预报成为农业生产的刚需,加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共同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天气预报节目与大众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形式的更迭出现,拓展了天气信息的传播渠道,丰富了天气信息的传播方式,让多层次、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成为可能。这其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凭借多年的播出历史、民众长期以来的收视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内容传播来看,它主要依托于主持人的叙述以及色调、道具等符号来实现内容传达,而多年的预报实践也让节目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叙事框架,发展出适用于各类天气情况的信息报道范式。当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还会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在日渐规范的节目播出中,不同地域、不同频道的天气预报节目也会形成各自的特色。通过对天气信息的传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功能,这包括对社会风险预警的功能、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以及拉近气候科学方面知识鸿沟的功能。而日复一日的传播,不仅让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能嵌入日常生活,发挥仪式性传播的作用;还通过节目内容中对国家与民族信息的强调,强化了国族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的不足之处,比如节目的接近性、通俗性、连贯性不够,削弱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有鉴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尤为注意传播方式的返朴归真、雅俗共赏,以及资源的优化整合。

谢择月[6](2018)在《网络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的话语分析》文中提出在90年代初我国开始兴起脱口秀节目,获得大部分观众的喜爱与追捧。经过近30年的发展,脱口秀节目同质化、商业化严重,已经失去了大量的忠实观众。2014年,网络脱口秀飞速发展,有着新的情境、新的特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观众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奇葩说》在这一批网络脱口秀节目中脱颖而出,从2014年至今点击量超过23.8亿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48.5亿。一档引起用户共鸣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充斥着怎样的话语?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出现了怎样的话语特点?话语的背后又是什么?第一章对脱口秀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脱口秀节目研究相对成熟,新兴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大多停留在现象研究。笔者试从话语的文本分析、叙述话语、风格与修辞、互动框架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希望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为其他节目提供借鉴。第二章对我国脱口秀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电视平台审核标准更严苛、互联网的普及导致用户收看习惯变化、网络制作效率高速度快,这三个因素促使网络脱口秀节目获得用户的青睐。第三章是对《奇葩说》的语料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话题的分类以及话题构成方式进行分析。本文选取《奇葩说》仍在架的84期节目为样本,对其话语内容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每期节目的话题选择,分析每期话题将如何深入探讨,是如何通过话题对社会进行建构。第四章以《奇葩说》为代表的网络脱口秀节目除了考察其话语选择,也要从整体的风格与修辞上进行把控。话语风格能体现出一档节目的基调,利用推理叙事、情感渲染、常用修辞手法反映出节目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来传播。节目是视听语言的艺术,场景的布局、肢体动作、影视后期剪辑等视觉修辞效果对语言表达进行补充,丰富了节目的画面语言。第五章分析《奇葩说》节目建构的三种互动话语框架,本文从话语权、话轮来对节目中主持人、议长、奇葩议员、嘉宾话语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我们看出主持人不再掌控节目的绝对话语权,议长随着对话语境的转变而更换身份。在访问嘉宾的互动话语环节中,从话语权、话轮、访问上对节目的互动话语进行总结。节目的用户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节目,用户被赋予话语权。第六章对《奇葩说》节目话语背后对应的权力,本章着重探究节目的话语背后体现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博弈。从青年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到传统文化如何反向建构,透过两者间的相互博弈,来反观我们青少年对于此类脱口秀的话语立场与态度。

李亚琼[7](2017)在《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其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创造更高的收视率,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开始过度膨胀,全面走向了“泛娱乐化”。一些综艺节目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使节目走向低俗化,甚至还有一些新闻节目也出现了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做法如果不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将严重拉低我国文化品位,给国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同时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电视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当前我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逐渐呈现出白热化状态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入手,对涉及到的各种元素展开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了自己创新性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行业的多元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皓华[8](2017)在《公共文化建设视角下天津电视台节目战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电视节目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基础上,能够做到经常性服务、多样化服务、同质化服务、普遍性服务。在现阶段,优先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首选样式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分析研究电视节目中有关公共文化建设内容以及节目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与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目前,发达国家电视节目都非常重视其公共文化服务属性与功能,在节目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本论文以天津电视台节目为具体案例,从管理学的四大职能角度,分析天津电视台节目管理现状,得出天津电视台节目在促进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天津电视台节目所处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内部环境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基于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问题,找到影响天津电视台节目发展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设计天津电视台节目战略管理方案以及改进的具体措施,最终完善天津电视台的节目管理体系,为天津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李慕琰[9](2017)在《作为生活风格的社交网络 ——青年线上品味与区隔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15位青年社交网络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观察他们的线上实践并邀请他们进行社交网络自述,探讨青年使用者在社交网络中的品味判断与形塑,以及社交网络行为和他们的生活风格之间的关系。从社交网络的内容上看,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中既是内容发布者又是观看者,从场景、文化消费、身体实践和影像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进行观看与被看的实践,建构起默认的品味规则。从社交网络的人群特征来看,人们以想象的品味共同体进行自我规训和判断,青年群体建构了以代际为边界的青年品味共同体,再基于核心社交圈和社会身份寻找自己的品味共同体,对品味意见领袖的效仿和自我小众化的行动使社交网络的时尚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推动的过程。从社交网络的书写机制来看,书写频率、自我披露程度和书写目的,成为了书写格调的几个典型的判断维度,有闲者、无病呻吟者和不体面的炫耀者成为了歧视性对比的"品味他者"。社交网络的书写格调表现出一种禁欲的倾向,是由于人们避免过度的自我迷恋,以适度的书写方式作为品味的判断标准,在自我的内部产生了自恋和禁欲的品味争夺。从社交网络所建构的生活风格来看,以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有趣"为目标的"体验主义"成为了社交网络世界中统治性的生活风格,虚拟与自然经验逐渐融合与相互重构,线下体验的丰富性优于线上成为社交网络使用者所追求的生活风格目标,产生了虚拟与自然经验的品味争夺。品味的二律背反仍是品味运作的核心,围绕在品味形塑过程中的争夺——个性化与社会化力量的对抗,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在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对抗之外,自恋与禁欲的对抗、虚拟与自然经验的对抗成为了新的品味争夺机制,重构了以社交网络为中介的品味区隔。

黄婕[10](2016)在《VR新闻传播:读图时代的媒介延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现实(简称VR)技术成为众多媒体的选择。VR技术的发展契合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的观点。以VR技术与新闻传播的融合(VR+新闻)为探讨对象,论证了VR新闻传播是读图时代的再一次媒介延伸。对VR技术的起源、发展、特点进行阐述,并且对"VR+新闻"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的特点、应用、其引发的革新进行分析,对它符合当今读图时代趋势和是再一次媒介延伸进行详细论证,最后从媒介延伸理论展望VR新闻的未来发展思路,探讨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电视文化的“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文化的“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论文提纲范文)

(1)从互联网谈话节目的兴起看电视谈话节目的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现状
    1.1 创造力不足,形式单一
    1.2 传统电视谈话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差
    1.3 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时效性差,话题滞后现象严重
2 互联网谈话节目的兴起及特点
    2.1 精准个性的小众定位
    2.2 节目元素设计个性鲜明,创新性极强
        2.2.1 嘉宾选择的素人化倾向
        2.2.2 “去主持人化”的现象更加明显
        2.2.3 话题的设置更加多元化
    2.3 更注重受众的多元互动体验
3 电视谈话节目的突围
    3.1 积极建立“受众市场”的传播观念
    3.2 节目元素的设计应顺应节目定位的需要
    3.3 利用新媒体,开发多元化的受众互动渠道
4 结语

(2)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守正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访问研究法
        三、文本分析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壮语春晚节目概况
    第一节 壮语春晚的创办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区域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二节 壮语春晚及其特点
    第三节 壮语春晚的简介
        一、壮语春晚的节目内容
        二、2017——2020 年壮语春晚的节目梳理
    第四节 壮语春晚的认同效应
        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二、民族情感归属认同
        三、民族区域经济认同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语境下,壮语春晚的守正态度
    第一节 壮语春晚的守正初心
        一、守正是电视节目责任之本
        二、守正是节目受众精神所需
    第二节 壮语春晚的守正路径
        一、春晚中民族歌舞文化的传承
        二、春晚中壮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三、春晚中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四、春晚中壮族民俗风情的传承
    第三节 壮语春晚的守正价值
        一、展示壮语之美,挖掘壮民族历史文化
        二、展示壮乡之美,拓展神韵八桂的魅力
        三、展示民族大团结,推动壮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三章 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创新引领
    第一节 理念上的求同存异
    第二节 主题上的寓政于艺
    第三节 内容上的雅俗共赏
    第四节 形式上的多元融合
第四章 从壮语春晚看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机遇
        一、电视人和电视节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
        二、不断革新的技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
    第二节 民族原创电视节目面临的挑战
        一、播出平台和时间限制
        二、差异化不明显,同质化严重
        三、节奏缓慢,信息密度不够
        四、观众参与互动性不强
    第三节 壮语春晚对民族原创电视节目未来走向的启示
        一、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
        二、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结语
附录1 :精准扶贫普新歌
附录2 :访问
附录3 :2017-2020 壮语春晚节目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电视新闻播音语速的时代性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新闻播音速度的现状分析
    (一)电视新闻播音速度的差异性
    (二)电视新闻播音速度的时代性要求
二、电视新闻播音速度的影响因素
    (一)生活节奏的更新换代
    (二)受众获取信息量的与日俱增
三、结语

(4)《马兰花开》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马兰花开》节目架构
    (一)节目策划
        1.节目定位
        2.故事题材
        3.聚焦热点
        4.悬念设置
        5.特别节目
    (二)节目主持人
        1.双主持人的特点
        2.女性主持人传播魅力
    (三)节目嘉宾
        1.明星效应
        2.草根文化
    (四)节目现场观众
        1.营造现场气氛
        2.互动参与性
二、《马兰花开》节目视听元素
    (一)视觉元素
        1.栏目包装
        2.舞台布景
        3.摄影风格
        4.灯光技术
    (二)听觉元素
        1.音乐
        2.音效
三、《马兰花开》节目传播效果分析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1.同时段央视与地方卫视收视率差异性分析
        2.午间时段不同类型节目收视率差异性分析
        3.《马兰花开》受众构成特点
四、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一)行业内部竞争压力
        1.同质化危机
        2.传统模式禁锢
        3.主题缺乏深度
    (二)新媒体竞争压力
        1.网谈节目的形式冲击
        2.泛娱乐化的内容冲击
        3.消费主义的价值冲击
        4.盈利模式的资金困局
    (三)发展思路
        1.树立媒介融合发展观
        2.差异化定位,细化受众
        3.内容主流化与制作高端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产生
    第一节 社会的需求
        一、“雨过天晴”的政治环境
        二、“靠天吃饭”的经济生产
        三、“知天乐命”的民生需求
    第二节 科技与传播手段的发展
        一、天气预报登上报纸
        二、天气预报融入广播
        三、天气预报走进电视
        四、天气预报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
第二章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传播
    第一节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内容传播
        一、作为叙事的信息传播
        二、作为载体的符号选择
        三、节目内容的框架分析
    第二节 影响我国气象传播的法规与文化
        一、我国气象信息传播法规
        二、民间文化对气象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传播特色
        一、各有侧重的播讲内容
        二、各具风采的主持选择
        三、各有特点的节目包装
第三章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第一节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社会功能
        一、预警功能: 为“风险社会”保驾护航
        二、服务功能: 担当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三、宣传功能: 拉近与气候科学的知识鸿沟
    第二节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文化意义
        一、仪式与日常生活的嵌入
        二、国族认同与想象的共同体
第四章 对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反思
    第一节 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不足
        一、接近性不够,主持人“宛在水中央”
        二、通俗性不够,语言使用“居庙堂之高”
        三、连贯性不够,节目编排“嘈嘈切切错杂弹”
    第二节 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返璞归真,实现多元看点
        二、雅俗分赏,做好频道建设
        三、有条不紊,促进资源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网络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脱口秀及网络脱口秀研究综述
        1.2.2 《奇葩说》节目研究综述
        1.2.3 话语与话语理论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创新点
2 网络脱口秀的产生与发展
    2.1 我国脱口秀发展历程
        2.1.1 我国电视脱口秀的发展
        2.1.2 我国网络脱口秀的诞生
    2.2 网络脱口秀的发展原因
        2.2.1 互联网土壤构建的新情境
        2.2.2 网络观众个性化多于趋同
        2.2.3 制播团队的自负盈亏模式
3 《奇葩说》语料的选择及构成
    3.1 《奇葩说》话题的选择
        3.1.1 话题的表现类型
        3.1.2 话题选择的特点
    3.2 话题内容的构成方式
        3.2.1 话题的纵向延伸
        3.2.2 话题的横向拓展
4 《奇葩说》叙述话语的风格及修辞
    4.1 多元的风格碰撞
    4.2 口语表达风格
        4.2.1 幽默的表达
        4.2.2 吐槽的形式
    4.3 话语文本的修辞分析
        4.3.1 依靠叙事的修辞模式
        4.3.2 诉诸情感的修辞策略
    4.4 叙述现场的视觉修辞
        4.4.1 镜头语言的直接表达
        4.4.2 非言语的间接表达
        4.4.3 儿童化的语境构建
        4.4.4 后期影视技术支撑
5 建构《奇葩说》节目的互动话语框架
    5.1 主持人、议长与议员互动建立话语框架
        5.1.1 不同关系下的话语呈现
        5.1.2 主持人话语比例分析
    5.2 与嘉宾互动:在相互配合中进行对话
        5.2.1 对话中的话语争夺
        5.2.2 访谈中的提问特点
    5.3 与用户互动:建立用户认同机制
        5.3.1 场外用户:新媒体平台打通互动渠道
        5.3.2 现场观众:利用投票器决定每场胜负
6 《奇葩说》话语权力的博弈
    6.1 《奇葩说》迎合青年亚文化
        6.1.1 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显性介入
        6.1.2 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渗透
    6.2 《奇葩说》被主流文化收编
        6.2.1 主流文化的霸权示威
        6.2.2 主动被商业收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界定与表现
    2.1 泛娱乐化的界定
    2.2 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表现
        2.2.1 泛娱乐化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
        2.2.2 泛娱乐化在新闻节目中的表现
第3章 当前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3.1 电视节目娱乐元素存在的合理性
    3.2“受众本位”理念的影响
    3.3 消费主义盛行下电视节目“市场导向”的影响
    3.4 媒体评价缺位的影响
第4章 对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批判
    4.1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导致观众审美单一
    4.2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影响观众的认知
    4.3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降低电视传播信息的功能
    4.4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扼杀了电视人创新的热情
    4.5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威胁国家文化安全
第5章 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5.1 提升节目创新能力
        5.1.1 提升节目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5.1.2 提升电视节目创新能力的措施
    5.2 创新电视文化传播机制,实现频道专业化管理
        5.2.1 实现频道专业化管理
        5.2.2 制作精品小众化栏目
        5.2.3 创建大众化栏目,实现雅俗共赏
    5.3 构建多元的监管监督体系
        5.3.1 加强对电视行业的行政监管
        5.3.2 构建多元的监督体系
    5.4 提高电视从业人员的素质,强化其文化安全意识
    5.5 创新电视节目话语方式,将不同元素引入节目制作,提升节目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公共文化建设视角下天津电视台节目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文献概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概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工具
    2.1 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的相关概念
    2.2 电视节目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3 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
    2.4 节目战略管理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2.5 理论工具
        2.5.1 PEST分析法
        2.5.2 SWOT分析法
第3章 发达国家电视节目战略管理的经验
    3.1 美国PBS节目的经验
    3.2 英国BBC节目的经验
    3.3 日本NHK节目的经验
第4章 天津电视台节目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4.1 天津电视台简介
    4.2 天津电视台节目管理状况分析
        4.2.1 战略计划分析
        4.2.2 组织结构分析
        4.2.3 领导激励分析
        4.2.4 反馈控制分析
    4.3 天津电视台节目收视率及社会影响
    4.4 天津电视台节目推广公共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分析
第5章 天津电视台节目环境分析
    5.1 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分析
        5.1.2 经济环境分析
        5.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5.1.4 技术环境分析
    5.2 竞争环境分析
        5.2.1 中央电视台节目分析
        5.2.2 省级电视台节目分析
        5.2.3 新媒体节目分析
    5.3 内部环境分析
        5.3.1 人力资源分析
        5.3.2 资金分析
        5.3.3 管理体制分析
    5.4 天津电视台节目SWOT分析
第6章 天津电视台节目发展战略方案以及保障措施
    6.1 天津电视台节目发展战略方案
        6.1.1 专业化的市场调研
        6.1.2 专业化的节目统筹制作
        6.1.3 专业化的节目编排
        6.1.4 专业化的营销宣传管理
    6.2 天津电视台节目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6.2.1 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6.2.2 实行节目控制考评机制
        6.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作为生活风格的社交网络 ——青年线上品味与区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何谓"品味"
        二、社交网络研究
        三、一种视角:社交网络与品味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交网络的内容和品味判断
    第一节 场景:远离日常生活
    第二节 文化消费:知识和文化资本占有
    第三节 身体实践:生活品质的构建
    第四节 影像:审美的视觉化
        一、意义:图像的审美愉悦
        二、发布策略与审美疲劳
第三章 社交网络品味的层次和共同体
    第一节 品味共同体的建构与运作
        一、代际革命与青年共同体
        二、品味共同体的想象
        三、品味的意见领袖
    第二节 品味的"自我小众化"
    第三节 社交网络时尚的自我推动
第四章 线上书写机制和品味形塑
    第一节 书写格调的品味他者与歧视性对比
        一、书写频率:被排斥的有闲
        二、自我披露程度:无病呻吟和自律
        三、书写目的:炫耀的不体面
    第二节 禁欲的书写格调
第五章 社交网络与生活风格
    第一节 "拼贴"生活风格
    第二节 "体验主义"风格的统治
    第三节 虚拟与自然体验的相互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受访者名录及资料
致谢

(10)VR新闻传播:读图时代的媒介延伸(论文提纲范文)

1 VR技术引发新闻传播领域的革新
    1.1 VR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1.2 新闻传播领域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思路
    1.3 媒介融合时代VR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2 从读图时代到VR技术——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介延伸论
    2.1 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
    2.2 读图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视觉延伸
    2.3 VR技术:图像时代的再一次延伸
3 从媒介延伸论展望VR新闻未来
    3.1 满足受众旺盛的求新求变之心
    3.2 满足受众对硬性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
    3.3 媒介延伸的个性化——“雅俗分赏”
4 风险评测
    4.1 技术短板问题
    4.2 推广与普及问题
    4.3 媒介过度延伸——“虚拟现实人”的滋生
5 结论

四、电视文化的“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互联网谈话节目的兴起看电视谈话节目的突围[J]. 高菲菲. 西部广播电视, 2021(03)
  • [2]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守正创新研究[D]. 胡芳媛.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电视新闻播音语速的时代性嬗变[J]. 任星燃. 记者观察, 2019(06)
  • [4]《马兰花开》节目研究[D]. 李亘.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8)
  • [5]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研究[D]. 曾彦彦.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网络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的话语分析[D]. 谢择月.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7]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探究[D]. 李亚琼. 河北大学, 2017(01)
  • [8]公共文化建设视角下天津电视台节目战略管理研究[D]. 刘皓华. 天津大学, 2017(10)
  • [9]作为生活风格的社交网络 ——青年线上品味与区隔研究[D]. 李慕琰. 南京大学, 2017(02)
  • [10]VR新闻传播:读图时代的媒介延伸[J]. 黄婕. 科技传播, 2016(22)

标签:;  ;  ;  ;  ;  

电视文化中的“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