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应避免的几个倾向

入世应避免的几个倾向

一、入世须注意避免的几种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赵跃[1](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张志建[2](2016)在《合法性视阈下的董仲舒德教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儒学教化系统的真正创立者。董仲舒构建的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学理论和实践,使儒学由思想成为制度,从乡野走上殿堂,深刻影响着汉代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他同时构架起了汉代教化的基本脉络,使教化成为汉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学教化开始成为中国教化传统的主体基调。思想政治教育欲汲取传统之精华,则必须关注董仲舒之德教思想。依汉初之时代背景,因教化之时代课题,董仲舒适时而动,应势而起,更新先秦及汉初之儒学,集诸子百家于大成,依托《春秋公羊传》而成《春秋繁露》,展开德教思想之理论构架。其后,董仲舒积极展开实践,“天人三策”应帝王,推动德教思想的制度化,在儒学制度化和制度儒学化、制度化儒学和儒学化制度的合理有效互动中实现了思想与王权的合谋共赢,汉代由此成为接受学术(儒学)指导的政权。董仲舒以德教为核心之儒学理论和实践,深刻影响汉代乃至中国传统社会,并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教化的根本基调。其教化理论和实践赋予中华民族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特征,奠定中华民族之政治格局、民族心理和文化结构,在事实上起到了塑造民族、塑造文化中国之功勋。董仲舒德教思想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历史的启示、文化的资源以及方法的借鉴。在董仲舒德教思想研究中,所采者以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为主,就是坚持以中国思想文化之“本来面目”认识董仲舒,采取“以中释中”之模式,将董仲舒德教思想的观念、命题、范畴等置于中国思想文化系统中进行观照、解释,运用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问题意识、话语体系等范畴来研究和界定董仲舒思想,持“同情”、宽容、“独立”之研究理念,以期更为接近历史之“本来”与董仲舒思想之“本义”。

王艳珍[3](2015)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如《老子》中所说:“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所有不凡业绩的取得也都需要从思想到行动上的逐渐积累。拥有卓越是一种过程,也是平凡而非凡的品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打破西方人认为的其只会领兵打仗而不会领导人民搞经济建设的错误认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领导力,带领全国人民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而今正在奔向全民共富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奏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乐章。我国作为GDP总值位居当今世界第二的事实已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领导力之强大。而这种强大的经济领导力的取得是源于伟大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的实践。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探索着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跨入增速稳定的升级版,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经济领导力变革发展之路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实践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由绪论和八章“正文”构成的本文,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实践,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交织、将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杂糅,对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的领导力变革进行研究。具体操作路径是:以相关概念的界定为楔入点,阐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关系,以渐进式转型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理论依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客观必然性与可行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实践特征及实践要义进行分析;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及领导力变革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客观总结分析了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党在执政条件下要把领导经济发展当成首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发展效果上要坚持追求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在观念上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政绩观的统一;在科技上应主要靠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在体制上要扭转利益格局失衡使经济向全面均衡发展转变。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认为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力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包容性发展在吸取历史经验,运用时代智慧,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的同时已取得辉煌成就。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转型发展期,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成为势在必行。经济新常态下党的领导力开始由管制型向简约型转变、由官僚型向服务型转变、由集权型向共享型转变、由空谈型向务实型转变。呈现简约化、服务化、共享化、务实化的发展趋势。当传统增长引擎正加速失效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做出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助力我国经济的增长呢,李克强总理给出了最佳方案:改造传统引擎,打造创新引擎。这恰似给处于严冬的中国经济穿上了能保暖升温的“秋裤”。他在2015年冬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说:“中国经济要行稳至远,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要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实行双引擎。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的引擎;另一方面,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改造升级传统的引擎。”中国经济唯有“腾笼换鸟”,方能实现“凤凰涅盘”。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各项改革措施来应对新的发展需求,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领导力也与传统经济状态下有很大的不同,形成了新的领导力。这种新的领导力主要由战略管控力、经济平衡力、创新驱动力、愿景感召力、法治践行力、民生惠及力构成。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自然也要受到国际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此,就需要学习借鉴国外有关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成功经验来看,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力变革的长效开发机制;二是要调整完善政策法规保障领导力的发展;三是要规范领导力的开发方法路径应多元化;四是要关注领导力开发中的本土文化因素。这些成功的做法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当然,我们不能“拿来主义”式地全盘生搬硬套,在领导力变革的具体实现途径上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主观上,一是要以包容并蓄培养领导力变革;二是要以德行垂范约束领导力变革;三是要以变革胆识完成领导力变革;客观上,一是要以能力转型促进领导力变革;二是要以制度完善保障领导力变革;三是要以实践锻炼成就领导力变革。

钟志强[4](2014)在《六朝咏物诗史论》文中提出本文在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六朝咏物诗的基础上,采取史论结合的架构,从文学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对六朝咏物诗的创作特征及其演进,以及蕴含其中的诗学观念及其演进,作出探讨。在此基础上,试图从整体上重新审视六朝咏物诗创作及其诗学观念,重新思考六朝咏物诗的文学史地位。研究六朝咏物诗及其诗学思想,是了解先唐诗歌表现技巧和创作思想的重要方面。处于过渡阶段的六朝文学及诗人的创作观念,为后世尤其是唐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本质是什么?咏物诗人的创作情境如何?咏物诗的创作特征如何认定?咏物诗的表现特征体现了咏物诗人怎样的诗歌观念?以六朝诗人的观念为原点,梳理和分析以上问题,不仅能把握六朝咏物诗文学形式及诗人创作思想演变的轨迹,更能反映出咏物诗人创作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揭示咏物诗创作观念及其演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本文整体结构如下:第一章通过对前人咏物诗义界的研究状况的回顾,结合咏物诗创作和甄别的实际情况及六朝人对“物”内涵的认识,完善咏物诗概念的理论表述:俞琰《咏物诗选》所说的“以一物命题”之“一物”,是指诗歌的中心物象;以诗歌内容主体作为咏物诗判断标准较为稳妥;客观的具体实在之物符合六朝人对“物”的理解,以其为中心意象的诗歌就是咏物诗。第二章考察魏晋到梁陈的咏物诗本体观。认为六朝诗人经历了一个由抒发情志到娱乐情性的咏物诗主流本体观念的发展过程。但这个本体观并非按照由“志”到“情”再到“性情”的顺序性发展,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交错和联系:魏晋时期“情”与“志”相互包含,以缘情取代言志,南朝以来由“情隐性显”到诗人主动娱乐情性。六朝咏物诗人本体观是研究其时文学思想的重要途径。第三章论述六朝咏物诗人的创作情境。咏物诗人的创作,离不开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离不开同一时代诗人的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切磋和交流,也离不开处于不同地域或政权统治区域间的相互影响。六朝诗人的创作态度,由崇古尊经到重今求新,最后能依据自身创作需要,理性成熟的汲取前人创作经验,对不同文学集团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遗产都兼收并蓄。对六朝诗人的创作情境的研究,使得六朝咏物诗的文学形式及表现变得更易理解。第四章探讨六朝咏物诗的语言形式观念。通过对六朝咏物诗声律、对偶、用典、辞藻诸方面的文本细读,梳理其“声文”、“形文”之美,进而揭示其时诗人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真”与“美”的创作倾向和审美情趣。第五章考察六朝咏物诗人的意象观。分别对六朝咏物诗人的意象时空观和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意象与诗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第一,诗歌意象的空间性由宏观视角、意与象疏离变成细微局部、意与象融合,意象的时间性则从有序的直线思维发展成无序和跳跃;第二,咏物诗的中心意象与其它意象的组合关系主要有辐辏式、辐射式、并置式三类;第三,因地域、阶层等方面所造成的咏物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形成他们咏物诗的意象观的重要原因。余论部分以六朝咏物诗人的本体观和意象观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六朝咏物诗对唐代成熟咏物诗作的影响。从而明确六朝咏物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周文明[5](2008)在《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和积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为重要。要适应时代的进程,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对市场的竞争转变为对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赢得市场。随着入世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外企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残酷。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才能争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强大的必行之路。目前对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已经很多,在大型企业的管理探索和研究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海尔,联想等明星企业。但是我国中小企业情况更加复杂,面临的难题与挑战也更为特殊。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在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和主要模式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现状,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的难题,提出了变革的探索思路与措施。鉴于变革不可避免地给员工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及情绪上的波动,在策略上强调变革过程有必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在员工谅解与支持下实施企业的人力资源变革。本文还从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的趋势,评述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的现状,论证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化的关系,通过对应用案例分析,阐述了采用信息化技术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产生的推动和带来的变化,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本文中的案例和提出的建议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运行模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管理企业的经验,对这套模板加以改造并用于实践中。必须看到,人力资源管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各个中小企业都有着不同于大型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各自特点,找到一条真正适应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之路,尚需深入探索。

赵岩青[6](2005)在《论金融创新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文中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缺乏活力、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等外在因素,也有银行自身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等内在因素。如果仅仅依靠不良资产剥离、财政注资、加大欠款企业清欠追缴力度等传统手段,无法保障不良资产问题的有效解决,近一段时期出现的不良资产余额反弹便是最好的证明。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的金融活动,在广阔的金融舞台上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话剧,为社会经济生活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风景线。金融创新不仅极大的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制度的深刻变革,而且也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与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要想有效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必须在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公司治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加速金融创新的步伐。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不良资产的现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大胆利用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加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操作构想,通过不断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途径与手段,形成全新的制度与市场,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旨在使国有商业银行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资产风险,保障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持续发展。

启航[7](2002)在《入世须注意避免的几种倾向》文中研究表明 第一,生吞活剥地接受国际游戏规则。既为游戏规则,当然要讲策略和技巧,善于运用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二,与国际接轨中盲目崇洋。首先,要多一些战略和全局考虑。记得在90年代中期的合资热中,一些企业的合资完全不顾及合资后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结果并未达到引进先进技术

林新[8](2001)在《企业并购与竞争规制》文中提出在近20年间,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从而引发全球性并购浪潮,这对世界经济产 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研究这一新的现象,对于正确判断世界经济新结构和未来趋势,藉以 正确制定我国经济战略政策,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第一章对企业兼并、收购的概念作了必要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对并购类型作了概念 性的描述。第一、公司兼并收购,依被并购对象所在行业部门来划分,被分为横向并购、纵 向并购,混合并购。第二、根据目标公司经营者与收购者的合作态度,公司收购可分为善意 收购和敌意收购两大类。第三、如果按兼并收购的融资渠道来分,可分为杠杆收购、管理收 购和联合收购。第四、以对目标公司的支付方式为标准,公司收购可分为现金支付形式,股 票换股票/资产形式和承担债权债务形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其企业兼并、收购的历史沿革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代表 性。第二章详细的描述了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每一次并购浪潮的 特点,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对并购的态度,以及每一次并购浪潮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章对西方较为流行的解释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企业 并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以用一种经济理论解释清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企业并购 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原因。不同的企业,进行的并购动因不同,同一 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并购的动因也可能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不仅由一种原因进行并购, 实际上并购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虽然其中某个因素占主要地位,但必须考虑 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个领域中,理论假说很多,本章主要从控制权增效假说、效率理论、 信息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经理阶层扩张动机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论、税收理 论、再分配理论等九个方面论述了企业并购的动因。 第四章讨论了企业并购的效应问题。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之所以采 取并购扩张企业,就是认为并购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那么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本章将 并购的功能分为规模经济效应、组合协同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交易费用效应和科技进步效 应等并对这些功能作了详细分析。深入了解和认识并购的功能将对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中存在 的盲目性及行为目标的扭曲起到警示作用。并购的最大弊端——垄断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西 方学者把其归为市场的不完全性。在这不完全性市场中,垄断会带来资源分配无效率和资源 运用无效率。认识垄断的弊端有助于政府认识垄断企业或可能形成垄断企业的危害性,从而 进行政府干预。 第五章介绍了欧共体企业合并控制法。欧共体企业合并控制法的宗旨是要保护中小企业 的权益,反对垄断。欧盟竞争法对改变市场结构的合并行为实施了严格的监控。在欧盟竞争 法中,合并与获得控制行为被称为聚合,企业合并控制法就是要控制反竞争的聚合。构成反 竞争的聚合有四个要件(1)各自独立的企业或者已经控制了至少一个企业的个人;(2)实 施了聚合行为,即合并与获得控制行为(3)对共同体具有影响;即对多大规模企业之间的 聚合才由欧共体审查。(4)与共同市场不相容。即如果一个合并可能会产生或者加强市场优 势地位,从而使共同体或其相当一部分地域的有效竞争严重受到阻碍,该合并被视为与共同 体市场不相容。本章对欧共体企业合并控制法反竞争的聚合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六章介绍了美国反托拉斯法与美国司法部的合并指南。美国是西方市场经济的典型代 表,其谢尔曼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1914年颁布的克莱顿法是对谢尔曼法的补充和 发展。克莱顿法第七条规定了禁止严重减少竞争或产生垄断趋势的企业合并,至今仍是美国 控制企业合并最重要的条款。为了提高适用法律的稳定性,美国司法部依据最高法院关于企 业合并判决中的基本原则,于1968年颁布了合并指南。合并指南规定了可以追诉合并企业的市场份额。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1982年司法部义颁布了新的合荆脯。1982年抬南的最大特点是极大限度的允许合并,其最重要的改革是币场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市场范围。1984年司法部对1982年倩南进行了修订,在十预标准上更为宽松,在计算市场份额和集中度时考虑外国企业进入市场的能力,在企业效率和可能发生垄断之间更多考虑效率。1992年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联合颁布了企业横向合并指南;与1982年、1984年相比,1992年的横向合井指南最有意义的修订体现在两的方面,第一是更清楚的分析和解释了

二、入世须注意避免的几种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须注意避免的几种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合法性视阈下的董仲舒德教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合法性及汉初教化问题的形成
    2.1“过秦”与“改制”
        2.1.1“汉承秦制”的历史选择
        2.1.2“过秦”与思想“大一统”
        2.1.3“更始”与教化国策的确立
    2.2 合法性危机及论证的时代呼唤
        2.2.1 反秦合法性与“革命”论弊端
        2.2.2 统治者“正义”论证及其缺陷
        2.2.3“天”与合法性论证的信仰化
    2.3“大一统”及合法性论证诉求
        2.3.1“大一统”趋向与合法性论证之必要
        2.3.2“大一统”反动与合法性论证之迫切
        2.3.3“大一统”应对及思想大一统之凸显
    小结:时代、时代课题及董氏之应对
3 董仲舒德教与合法性论证的确立
    3.1“天”之阐释与合法性论证
        3.1.1“唯天之施”及其神圣性
        3.1.2“取象于天”及其合理性
        3.1.3“天命”转移及其合法性
    3.2“人”之德教与合法性论证信仰化
        3.2.1“人”及其德教之可能性分析
        3.2.2 人性及其德教之必要性论证
        3.2.3“中民”及其德教之对象选择
    3.3“德”之言说与合法性论证具体化
        3.3.1 教化与统治者之“德”
        3.3.2“五常”与社会伦理道德
        3.3.3“三纲”与政治秩序
    小结:天、人、德及其教化
4 董仲舒的德教构想及其制度化
    4.1 儒学教化及其思想大一统努力
        4.1.1 儒术“独尊”及其经学化
        4.1.2 学校教育的确立及其官方化
        4.1.3 儒家伦理道德及其政治化与社会化
    4.2 政治制度构架及其德教实践
        4.2.1 德政理想与儒家“礼”制
        4.2.2 德主刑辅与儒家“法”制
        4.2.3 官僚制度与儒家“士”制
    4.3 教化保障措施及其制度化
        4.3.1“调均”制度及其经济基础作用
        4.3.2 乡里控制制度及其教化实践
        4.3.3 符瑞灾异说及其心理制裁功能
    小结:德教、制度化与“大一统”论证
5 董仲舒德教思想的基本分析与评价
    5.1 董仲舒德教思想的“二重性”
        5.1.1“独尊儒术”与专制化弊端
        5.1.2 合法性认同与凝聚力作用
    5.2 董仲舒德教思想的当代审视
        5.2.1“二重性”的当代区辨
        5.2.2 德教的当代解读与现代转化
    5.3 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与转化董仲舒德教之可能性
        5.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教之耦合
        5.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德教传统分析
    小结:徳教价值剖析与当代实现之可能
6 董仲舒徳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启示
    6.1 徳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论证
        6.1.1 合法性的阐释与强化
        6.1.2 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凝聚
        6.1.3 核心价值的确立与认同
    6.2 徳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论证
        6.2.1“人性”的设定与适用
        6.2.2“理性”的彰显与重塑
        6.2.3“德性”的审视与发挥
    6.3 徳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当性”论证
        6.3.1“成人”教育的全面实现
        6.3.2“生活教育”的有效开展
        6.3.3“有效教育”的合力推动
    小结:徳教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结语:传统的现代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董仲舒年谱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二)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研究
        (二) 国内外对领导力变革的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二) 本文的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及本文的界定
        (一) 转型与变革
        (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三) 领导力变革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关系
        (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领导力变革的动力源
        (二) 领导力变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助推器
        (三)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领导力变革提出挑战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理论基础
        (一) 渐进式转型理论
        (二) 变革型领导理论
        (三) 魅力型领导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的必然性
        (一) 党的领导力变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
        (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领导力变革同步跟进
        (三) 党对经济转型的领导依托于相关制度的供给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的可行性
        (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领导力变革的可能
        (二) 领导力变革引领并且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三)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领导力变革现实且可行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领导力变革的实践要义
        (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领导力变革的出发点
        (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领导力变革的落脚点
        (三)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领导力变革的实践特性
第三章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经济领导力变革的演进与经验教训
    一、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经济领导力变革的演进过程
        (一) 计划经济“重工轻农”时期的领导力变革(1949-1978)
        (二) 探索“经济建设新路”时期的领导力变革(1979-1991)
        (三) 经济增长向质量型转变时期的领导力变革(1992-2002)
        (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的领导力变革(2003-2011)
        (五) “三期叠加”经济新常态下的领导力变革(2012—至今)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 党在执政条件下要把领导经济发展当成首要的任务
        (二) 发展效果上要坚持追求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
        (三) 思想上要实现领导政绩考核与经济发展标准的统一
        (四) 科技上靠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向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变
        (五) 体制上需扭转利益格局失衡使经济向均衡发展转变
第四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存在的问题
        (一) 能力不足与赶超发展相悖
        (二) 民意难顺与主人地位相悖
        (三) 决策近视与持续发展相悖
        (四) 因循守旧与创新发展相悖
        (五) 权力寻租与社会稳定相悖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观念陈旧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 追求“显绩”忽略“潜绩”短视经济转变
        (三) 用人上德才观偏废耽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 领导干部知识恐慌乏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 圈子里潜规则至上破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 领导干部心浮气躁贻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发展的趋势
    一、由管制型转向简约型
        (一) 简约领导与简政放权的内涵及特点
        (二) 简约领导与传统领导的区别
        (三) 新常态下简政放权的意义
        (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二、由官僚型转向服务型
        (一) 服务型领导的内涵
        (二) 善于服务是领导力变革的根本
        (三) 党的领导力变革首要体现是政府角色的双重转型
        (四) 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的特殊本质
    三、由集权型转向共享型
        (一) 共享领导的内涵
        (二) 两种领导类型的利弊分析
        (三) 共享领导的价值
    四、由空谈型转向务实型
        (一) 务实领导的内涵
        (二) 务实领导的核心内容
        (三) 务实领导的现实价值
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发展的框架
    一、战略管控力
        (一) 战略及定力与战略管控力的涵义
        (二) 战略管控力的理论依据
        (三) 战略管控力的提升
    二、经济平衡力
        (一) 平衡力及平衡状态与经济平衡力的涵义
        (二) 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矛盾及其解决
        (三) 国外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启示
    三、创新驱动力
        (一) 引擎与双引擎助力双中高的涵义
        (二) 改造传统引擎
        (三) 打造创新引擎
        (四) 创新驱动力的时代价值
    四、愿景感召力
        (一) 愿景与愿景感召力的涵义
        (二) 愿景感召力的特点
        (三) 愿景感召力的作用
    五、法治践行力
        (一) 践行和法治践行力的涵义
        (二) 法治践行力的特点
        (三) 法治践行力的实质
    六、民生惠及力
        (一) 民生惠及力的涵义
        (二) 民生惠及力的特点
        (三) 民生惠及力的实质
第七章 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及领导力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的成功经验
        (一) 建立健全领导力变革长效开发机制
        (二) 调整完善政策法规保障领导力发展
        (三) 规范领导力开发方法路径应多元化
        (四) 关注领导力开发中的本土文化因素
    二、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领导力变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 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 重视教育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三)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有效作用
        (四) 汲取对环境资源破坏的教训
第八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的实现途径
    一、以包容并蓄培养领导力变革
        (一) 包容性发展与包容领导力的内涵
        (二) 包容领导力的作用
    二、以道德规范修成领导力变革
        (一) 道德规范之于领导的重要性
        (二) 道德规范是改变领导力的有效手段
    三、以变革胆识完成领导力变革
        (一) 以变商提高发展领导力变革
        (二) 以胆商提高促成领导力变革
    四、以能力转型促进领导力变革
        (一) 领导能力转型的必要性
        (二) 转变观念是领导能力转型的关键
    五、以制度完善保障领导力变革
        (一) 制度创新对于党的经济领导力变革的重要性
        (二) 干部任免从“委任制”到“责任制”的转变
    六、以实践锻炼成就领导力变革
        (一) 注重实践是领导力变革的根本
        (二) 实践是实现领导力变革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4)六朝咏物诗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咏物诗:先唐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第一章 六朝咏物诗概念界定
    第一节 六朝咏物诗界定研究之回顾
    第二节 六朝咏物诗界定之理论探讨
    第三节 六朝咏物诗界定之实际困难
    第四节 六朝咏物诗人的“物”观念
第二章 六朝咏物诗的本体观
    第一节 魏晋:以抒情言志作为主流
        2.1.1 咏物诗寓兴为上——“言志观”的巅峰
        2.1.2 诗缘情而绮靡——缘情的弱化、俗化和女性化
        2.1.3 以体物为本体观的咏物诗
    第二节 东晋和刘宋:由玄理化转向世俗化的缘情与体物观念的兴起
        2.2.1 东晋咏物诗——抒情言志的玄理化与向体物倾向的转变
        2.2.2 刘宋咏物诗——世俗之情的回归与追求形似创作观念的盛行
    第三节 齐至梁前期:吟咏情性与声色大开
        2.3.1 “诗体物”与齐梁咏物诗人本体观
        2.3.2 齐梁诗人的“情性”观辨析
        2.3.3 逞才游戏的创作倾向
    第四节 梁后期至陈:求真求美与娱乐本性
        2.4.1 拟古造情与求真的创作理念
        2.4.2 追求艺术美的观念
        2.4.3 主动娱乐本性的观念
第三章 六朝咏物诗的创作情境
    第一节 六朝咏物诗人对于前人的“通变"
        3.1.1 魏和西晋咏物诗人的通变观
        3.1.2 东晋、刘宋、齐永明时期咏物诗人的通变观念
        3.1.3 梁、陈时期的咏物诗人的通变观念
    第二节 六朝诗人间的交流及其对咏物诗创作的影响
        3.2.1 源于诗艺追求而模仿他人
        3.2.2 为文造文的创作情境
        3.2.3 六朝诗人间切磋、交流的情境对咏物诗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南北咏物诗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3.3.1 南朝诗人对北朝文学的接受和发展
        3.3.2 北朝诗人对南朝文学的接受和发展
第四章 六朝咏物诗的语言形式
    第一节 六朝咏物诗的声文之美
        4.1.1 魏晋咏物诗的声文之美
        4.1.2 南朝咏物诗的声文之美
    第二节 六朝咏物诗的形文之美
        4.2.1 感物诗与赋物诗
        4.2.2 六朝咏物诗语言的辞藻美
第五章 六朝咏物诗的意象
    第一节 中心意象所处的时空视角与运动轨迹的演变
        5.1.1 空间性视角与思维:视角由宏观到微观,意与象从疏离到融合
        5.1.2 意象思维的时间性:在有序和跳跃中回忆、直面和想象
    第二节 六朝咏物诗意象之关系论
        5.2.1 中心意象与其它意象的关系
        5.2.2 咏物诗人与意象间的关系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情况

(5)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与应用
        1.2.2 国内开展的研究情况
    1.3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1.4 论文的写作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
2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2.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人力资源的含义
        2.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2.1.3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2.1.4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2.1.5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程序
    2.2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简述
        2.2.1 单一的工资管理时代
        2.2.2 工资/劳动人事管理时代
        2.2.3 人力资源管理时代
        2.2.4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时代
    2.3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
        2.3.1 员工的激励
        2.3.2 员工的考核与评估
        2.3.3 管理人员评估的方法
        2.3.4 员工绩效考核的方法
        2.3.5 员工的招聘与培训
    2.4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规律及特殊性
        2.4.1 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复杂性
        2.4.2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2.4.3 人力资源的动态性
        2.4.4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2.4.5 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2.4.6 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
        2.4.7 信息不对称性
3 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3.1 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趋势
        3.1.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3.1.2 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3.1.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的趋势
    3.2 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3.2.1 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
        3.2.2 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应对措施
4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4.1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4.1.1 决策过程扁平化
        4.1.2 管理的侧重点偏颇
        4.1.3 人力财力投入受限制
        4.1.4 部门经理更了解人员状况
    4.2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3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4.3.1 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4.3.2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完善
        4.3.3 招聘与培训的机制薄弱
        4.3.4 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导致企业价值方向发生错位
        4.3.5 党组织建设对企业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
        4.3.6 党员的先进性作用难以发挥
    4.4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浅析
        4.4.1 外部环境方面
        4.4.2 内部氛围方面
        4.4.3 国情的特殊性与企业自身的弱点
5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做法
    5.1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5.1.1 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
        5.1.2 管理上的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5.1.3 使用中的快速提拔
        5.1.4 以物质刺激为主的激励手段
    5.2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5.2.1 强调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内部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源配置
        5.2.2 严格管理又颇具情感的色彩
        5.2.3 以内部提拔为主的培养机制
        5.2.4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手段
    5.3 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和管理特点
        5.3.1 企业的管理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
        5.3.2 从企业战略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
        5.3.3 人力资源是社会资源
        5.3.4 综合考虑企业与社会的诸多因素
6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探索
    6.1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难题
        6.1.1 在变革中员工容易产生的思想问题
        6.1.2 中小企业的用人原则问题
        6.1.3 中小企业老板的素质问题
        6.1.4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缺乏问题
    6.2 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6.2.1 要创造条件完善中小企业民营的外部环境
        6.2.2 提高管理者素质与家族资本所有权、经营权适当分离
        6.2.3 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
        6.2.4 建立良好的绩效考评体系
        6.2.5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6.2.6 建立充分反应人力资本价值的薪酬体系
        6.2.7 逐步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
        6.2.8 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6.3 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3.1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贯穿思想教育
        6.3.2 在培训中要注重引入培养职业道德
        6.3.3 在情感管理中提高员工认同感
    6.4 要充分发挥员工中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6)论金融创新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背景分析
    1.1 引言
    1.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1.3 不良资产形成的深层原因
    1.4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回顾
第2章 金融创新: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
    2.1 金融创新一般讨论
    2.2 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制约因素及难点分析
    2.3 利用金融创新处置不良资产的意义
第3章 考察与借鉴:国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得失
    3.1 成功的典范:美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
    3.2 日本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教训
    3.3 韩国——东南亚国家中不良资产处理的领先者
    3.4 国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验借鉴
第4章 利用金融创新,探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途径
    4.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应注意的问题
    4.2 为处置不良资产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3 加速金融创新,构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长效机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企业并购与竞争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企业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第一节 企业兼并、收购的概念
    第二节 企业兼并收购的类型
第二章 并购史
    第一节 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美国的五次并购浪潮
第三章 兼并收购动因和理论分析
    第一节 控制权增效假说
    第二节 效率理论
    第三节 信息理论
    第四节 代理成本理论
    第五节 经理阶层扩张动机论
    第六节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第七节 市场力量论
    第八节 税收理论
    第九节 再分配理论
第四章 兼并收购的基本功能及弊端
    第一节 兼并收购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垄断的弊端
第五章 欧洲企业控制法
    第一节 合并控制条例的由来
    第二节 聚合行为的主体
    第三节 聚合行为
    第四节 对共同体具有影响的合并
    第五节 与共同市场不相容
第六章 美国反托拉斯法与控制企业合并
    第一节 反托拉斯法律体系的演变
    第二节 美国企业合并指导原则
    第三节 美国企业控制合并法的趋势
第七章 兼并收购的防御及规制
    第一节 公司组织结构的问题
    第二节 公司控制市场理论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兼并收购的防御
    第四节 美国对目标公司反收购的规制
第八章 世界跨国并购与我国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近两年世界跨国并购风潮
    第二节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和趋势
    第三节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利弊分析
    第四节 构建跨国并购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五节 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并购的对策
参考文献

四、入世须注意避免的几种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2]合法性视阈下的董仲舒德教思想研究[D]. 张志建.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2)
  • [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视阈下领导力变革研究[D]. 王艳珍.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6)
  • [4]六朝咏物诗史论[D]. 钟志强. 南开大学, 2014(04)
  • [5]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D]. 周文明.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6]论金融创新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D]. 赵岩青. 河北大学, 2005(05)
  • [7]入世须注意避免的几种倾向[J]. 启航. 金融信息参考, 2002(01)
  • [8]企业并购与竞争规制[D]. 林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标签:;  ;  ;  ;  ;  

入世应避免的几个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