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现代铜版画的发展

国际现代铜版画的发展

一、国际现代铜版画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赖婧[1](2021)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铜版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

安娜(Tarasenko Anna)[2](2021)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外销画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从清代外销画的出现的背景、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中国外销画作品首次在广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十九世纪外销画也在北京出现了。外销画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玻璃画等等。这些美术作品结合了欧洲和中国绘画的技法。其内容讲述中国风景与风情,以及中国异地的动植物。外销画的诞生不仅归功于中西贸易的迅速发展,这种艺术作品还起源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耶稣会代表是最初到达中国的。十八世纪,俄罗斯在北京也成立了东正教使团。传教士把欧洲书籍和各种西方艺术作品带到中国,其中包括绘画和铜版画。在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士中出现了艺术家,其中有格拉蒂尼,郎世宁,马国贤,等。至于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活动,除了在中国传教之外,他们的任务还包括中国的全面研究。在本研究中,使团最重要的代表是N.Ya.比丘林和Z.F.列昂季耶夫斯基。除了写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面作品,他们把大量图片的资料带到俄罗斯,主要是由中国的画家们制造的。这些图纸不仅作为书面研究的补充,但同时也成为了关于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重要信息来源。过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定期的贸易增加了俄罗斯贵族对东部邻国的兴趣。这些接触不能不给俄罗斯艺术留下明确的印记,因此中国的主题逐渐开始出现在俄罗斯艺术品中。由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代表从北京带来的画品包括中国风景,其人民和他们习俗的图像。这些收藏品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知识。这些幅画出现在俄罗斯的收藏中对随后的改变是一种巨大的冲动。此后不久,由俄罗斯皇帝的法令决定在东正教使团的成员中应该有一位专业艺术家。于是,从第十一届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有专业画家:A.M.列加舍夫、K.I.科尔萨林、I.I.奇穆托夫、L.S.伊戈列夫。他们的职责包括绘制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画品。这项任务要求是最准确中国形象的传送。多亏了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的作品,近世有机会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了解那个时期的在中国生活。在世纪之交,外销画中呈现的中国生活的现实形象间接影响了在俄罗斯新艺术派和先锋派中的新潮流的形成。N.S.冈察洛娃、I.I.马什科夫和其他艺术家都在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此时,从中国风的异国情调和外销画的民族志性的展示过渡到艺术形象的象征深度,通过民间艺术的简化形式来传达。因此,在二十世纪初,艺术家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艺术在艺术、文化和形而上层面上的深度互动。本探讨突出两点认识:一是通过史料文献挖掘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二是注重俄中通过外销画实现的艺术交流路径与形成的影响力。这样的两点,共同着力于中外艺术比较研究,即比较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从而揭示中俄艺术交流史的脉络演变。

冀丽娜[3](2021)在《铜版画肌理语言的艺术性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版画是历史悠久又具有时代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其有高度技术性的艺术特征,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铜版画的制作技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诸多艺术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大大增强了铜版画艺术的表现魅力。在铜版画创作中应用铜版画特殊技法制作各种肌理会极大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在作品创作中肌理效果需要作者根据作品内涵能动地运用肌理来丰富画面,这就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把握好肌理语言的制作性与偶然性的表现特征,合理运用肌理才能使画面呈现特殊的艺术效果。本文中我对铜版画及铜版画的肌理语言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点明铜版画特殊肌理语言的实验和研究对铜版画艺术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还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实验实践法对铜版画的肌理艺术特性和表现语言进行了理论上的学习与研究和实验性的尝试,并结合毕业创作进行阐述。同时还对肌理语言在画面中视觉性与情感的表达进行了分析与探索。肌理语言就是表达艺术家情感的基础,运用不同的肌理营造画面传达作者的一种观念才是肌理运用的最终目的。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动态研究并展示了《小城谣》系列作品的创作成果。第二部分首先对铜版画的发展现状以及铜版画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概述。从特殊肌理的艺术表现性、审美性、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对铜版画中的肌理语言进行艺术性的研究与探索。阐述肌理语言在铜版画中的价值。最后就毕业创作《小城谣》的题材确立、创作过程,以及作品中对于肌理语言艺术应用进行论述。

董昆兴[4](2021)在《对复数性绘画的综合性思维探索与延伸 ——以徐冰为例》文中认为当代标准化的生活使“复数”以鲜明的特征强迫性渗入人的生活意识中。由于版画艺术创作手段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恰好使其具备了这一特质,使其在诸多传统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它因为“间接性”的工作方法产生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也因为思考先行的作画方式延伸出了“观念先行”的综合性思维方式,顺利地接轨当代艺术创作模式,在传统绘画的各种表达中显得尤为灵巧,独具包容性与跨界的轻便感。因为其天生携带了“当代”的基因,在艺术创造上更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未来可期。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在着手版画研究的浅谈时,研习诸多前辈的文章、观摩各代版画名家的佳作,充分认识到了版画语言传统的部分与当代观念的部分两边缺一不可。既要有传承,也要接轨当下时代生活、图像产生逻辑甚至是时兴的哲学思想方式。与此同时,版画的创作方式借助于各种机器、工具,时常要与几名版画创作人、技师相偕完成一件作品,这也是版画艺术充满独特性的原因之一——它的思考方式就与坐在画室头尾独自完成一张作品的创作者有很大区别。正因为如此,回到历史中去,在各个时期,充分认识到彼时版画在艺术生产劳动中的位置,借此去反推出版画于艺术、版画于社会的意义。这样的反思式方法论亦可用于今后的创作中去。为了抓住版画艺术的本质,开拓属于自己的新艺术语言,在技法外需要对创作思维进行探索与延伸,故本文着重进行单个艺术家案例——徐冰的研究,横纵延伸出对其他艺术家作品案例的分析。徐冰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的最大认可,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当代版画人的思路,帮助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他的文章思考皆启蒙了不少艺术后辈对于“观念艺术”、“社会与艺术”等等的思考,与此同时,他也是用作品的方式回应了艺术的功能等艺术基本问题。因此,笔者选择研究徐冰,也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追随大师的思考借以开拓属于自己的艺术理想。本文以时间为脉络,地点与事件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在艺术观念、创作媒介、艺术手段等等多方面去梳理、分析与反思,找到一种属于版画基因的方法论,结合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创作实践,在版画性质与形式已经有了坚实成果的基础上,背靠艺术史脉络,展望创作新思维的有机结合,最后回到自我创作实践中。本文最后的部分是“谈谈我的版画创作实践”,通过媒介将艺术观念形成审美艺术,从意象到物态的流变,使其更趋向于“当代性”的艺术作品实践,使艺术创作语言得以延展,最终帮助到笔者的创作实践,可以日后逐渐形成笔者创作背后观念的自洽与语言的日渐成熟。特别是当下,青年艺术家不可回避地进入了网络时代艺术的境地,能通过此文的书写,从版画中找到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论进入真正的时代观察、社会观察,应是研究生研读后比较大的收获,也能更加自信地走进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去检验自己的作品成果,在艺术的乐园中摘取属于自己的硕果。

王道晨[5](2020)在《铜版画技法语言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铜版画的制作方式与其他画种不同,曾以精湛的复制能力成为欧洲主流的艺术媒介之一,经过几个世纪艺术家们的努力,铜版画的制作方法随着人们科技的进步而发生一系列改变,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表达艺术理念的手段之一。而铜版画的发展过程,同其他画种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批判之中起伏着向前发展的。由于铜版画具有高度复杂性,使得一些铜版画爱好者和学者过度的执着于技法的研究,而忽视了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本文以此为背景,以技法为手段,分析了技法在铜版画中的作用,以及情感与技法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主要分成了四大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简述了铜版画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科技发展对版画的影响,阐述了铜版画在目前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原因。第二章将铜版画制作技法分为直接技法和间接技法两大门类,介绍了多种传统的铜版画的制作技法及其制作原理和呈现出的艺术效果。第三章介绍了以不同技法创作的世界名画,分析世界名画中的创作方法、艺术效果及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阐述了技法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述技法的语言表现特点与应用。第四章是笔者自己的创作实践与作品分析,以及笔者自己对铜版画技法与情感的思考和对铜版画未来怎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铜版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其特有的技术性所造就画面效果,影响着画面中展现出的作者情感。本文通过对铜版画基本技法和名作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研究,探寻出其中技法与作者情感表达间的联系,揭示技法与情感二者相辅相成,为铜版画如何正确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铜版画的发展道路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绮晖[6](2020)在《晚清石印“画报版画”研究 ——以“点石斋”“飞影阁”画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语境中,有关“中西融合”的讨论,大多立足于对外部世界冲击的回应来讨论东西美术的融合,而版画作为西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在讨论中被忽视。而今日看来,铜版、石版画因在图像复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多的是以技术层面引入中国。特别是石印版画技术,在传教士和商人的引介下被广泛用于印刷与新式传媒业。以商业画报形式存在的晚清“画报版画”,由于长期依赖商业环境,因此发展模式有别于欧洲。其次,早期从事石版画创作的中国画师受传统雕版行业制作流程的影响过深,使其面对石版画等新型版画技术时依然未能摆脱“器物”的思考层面。这点与画师自身的教育程度和艺术品味有关,同时也与当时文人阶层垄断艺术评论的舆论空间难脱关系。但无论如何,晚清的商业画报是中国早期版画的一种形态且以图为主的形式令画报在美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中国画师在石版画创作时表现出的艺术探索,都是影响晚清石版画发展的重要艺术实验。因此,晚清时期中国画师的自我艺术定位,石版艺术在中国生存环境还有技术层面对晚清画报版画的制约,以上三者都是影响“画报版画”从商业版画向创作型版画转型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分三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论文第一部分尝试整理自明末以来,西洋铜版画和石印版画进入中国的途径方式,以及中国画师如何理解这种新版画型式的影响;其次论文着重以《点石斋画报》中登载的作品为案例,分析中国商业画报形成过程和内容特征,理解点石斋画师如何运用中式绘画技巧与学习西式绘画技巧呈现日益形成的上海消费性的社会;最后,论文从晚清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垄断和中国画师的自身局限出发,分析中国画报版画为何没能形成独立创作型艺术性石版画的原因。

李思晨[7](2020)在《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人们正处于视觉性文化异常繁荣的时代,现代人从清晨起床的那一刻开始,就被各式各样的图像包围,故有学者称当今社会已进入图像时代。伴随着图像时代而来的还有史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图像转向”的要旨正是意识到图像作为史料并发挥文献证据价值,从而拓展史学视野与研究范围。十三行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贸易、文化交流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十三行图像资料是研究十三行的重要史料,本研究整理了原着绘本、编撰绘本、展览画册三类十三行时期图像绘本,归纳了画师画作、随行记录画、外销画画品、器物画作四类十三行时期图像类型。综合考量画本意义、画像内容、文字史料等因素,选取了《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两本画册进行研究。依据图像绘本的内容和性质,以及中国形象的解构指标,将画册图像分为风景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三类。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图像学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图像分析、新文化史观、东方主义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风景画展示了中国秀丽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风景的地域认知,对港口城市的特别关注等特点,从态度上看,西方人认为中国风景散发迷人魅力。肖像画展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反映了明显的等级差异,特殊的吸烟爱好等特点,从态度上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物暴露诸多缺点。风俗画展示了中国多样的风习文化,呈现了“创新”与“落后”并存的劳动文化;贫富差距悬殊、嗜赌娼妓的休闲文化;态度包容、儒家正统、多教并存、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的习俗文化;适度宽宏、男尊女卑、野蛮处置、皇权至上的刑罚文化,从态度上看,中西观念冲突明显。在图像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解构。从文本广度和文本深度两个方面总结图像文本的特征,运用新文化史观分析西方视角态度变化和中国形象逆转的原因,运用东方主义分析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本质。总的来看,图像文本所呈现的十三行时期中国形象,既是对中国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记录和反映,也是中西跨文化传播观念差异的展现,更是西方自身文化形态的折射。

罗瑶[8](2020)在《《为钢而战》铜版组画(1975-1977)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美术学院的校史中,有一组名为《为钢而战》的铜版画。这组作品一共有6张,由5位艺术家从1975年开始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创作起源于1975年初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由于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此时为了呼应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的措施,艺术家创作了5张表现钢铁生产的作品,用来热情地歌颂5月份钢铁工业座谈会上邓小平“把钢铁生产搞上去”的决心。第二个阶段的创作是在1976年新增了一张《战斗的堡垒》。这一张表现大批判场景的作品被补充制作出来,是因为1975年底毛泽东错误地认为邓小平在“全面整顿”期间强调安定团结和恢复经济的措施是“修正主义”的。此后,一股名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逐步扩大,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开始不点名地批评邓小平。相应的,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为了让《为钢而战》组画已完成的5幅避免受到突然改变的政治风向的侵袭,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治立场不会因为这几幅语焉不详的作品受到质疑,李景方在学院领导的委托下添加了一张是非分明、表意清晰的图像,作为这场“批邓”运动的注脚。于是《为钢而战》组画在第6张《战斗的堡垒》的加持之下,其内涵由“热情赞美邓小平”变成了“不点名批评邓小平”。这套作品戏剧性的地方远不止于此。随着后来《为钢而战》组画的展出和收藏,这6张画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命运。第一阶段创作出的5张作品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再次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政治意涵,最终在1977年的“双庆”美展上,包裹在歌颂新任主席华国锋的外衣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然而第6张《战斗的堡垒》则因邓小平全然改变的政治生涯决定了它在国内永远无法面世的命运。然而,直到20年后,这张作品得到机会流传到欧洲观众的面前,从此开启了它在海外的另一番征程。我们今天再来挖掘这套作品背后跌宕起伏的创作和展出经历,并不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那段特殊历史的好奇,更不是为了证明艺术在政治面前的妥协和束手无策。相反,我们想要呈现的是在巨大的时代压力面前,艺术家与政治政策之间的斡旋,以及这组生机勃勃的作品在历史的洪流中顽强的求生历程。当然,那个时代的艺术不可避免是政治的产物。但如果我们只是把艺术看做是在瞬息万变的政策风向中无可奈何的受害者,或者将作品全然看作是政治宣传和权力斗争的工具的话,那么当我们看到所有与《为钢而战》组画同时代的作品时,我们看到的只是艺术与政治之间简单地依附或对抗。可是一张图像能诉说的何止千言万语,这组作品中包含的信息的丰富性、故事的多义性、人性的复杂性,今天我们是否能以理解和同情的眼光去解读。本文通过文献挖掘、口述采访、图像表意分析等途径,旨在从微观层面对《为钢而战》(1975-1977)进行研究、剖析,梳理它酝酿、创作、展出和收藏的经历,找到其创作之时的政治、文化诉求,并思考今天对此应持有之价值判断。在此过程中也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集体主义创作模式、钢铁工业图像、四川美术学院的铜版画学统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进行讨论。虽然半个世纪的时光带走了嘈杂,图像却不会缄默。这组图像中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视觉经验和创作模式的形成、延续,钢铁工业图像在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起源和象征,铜版画这种创作技法的渊源和传承等等问题,今天对我们无疑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反思意义。

王彤彤[9](2020)在《水彩画创作中的铜版画语言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增加水彩画的表现形式、拓宽水彩画的表现广度是现阶段艺术创作者去探究的重要问题。铜版画自身特性使创作者拥有对画面高度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作画技术的熟练操作。作为具有浓郁版画语言的一个画种,有很多可让水彩画创作产生灵感的借鉴之处。笔者试图从铜版画中丰富的肌理语言、多种表现形式、技法工具以及思维意识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其应在水彩画创作中的可能。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水彩画和铜版画这两者艺术语言的概念及艺术特点,来肯定铜版画语言应用在水彩中的可能,其次,从铜版画的画面意识、工具媒介、画面形式三个方面,逐步探讨铜版画语言在水彩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从增强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扩充水彩绘画语言的创作思维,给水彩画创作提供启发性的创作思路等方面,探讨铜版画语言在水彩中运用的借鉴价值及意义。水彩画在当代的艺术环境中较传统的绘画方式已有明显的转变,但在艺术形式、题材、技法、思维意识等方面仍存在可发掘的空间,借鉴铜版画语言可增强水彩画的画面形式,拓展水彩画语言的表现力,在水彩绘画中融入铜版画语言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值得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究。

关晰文[10](2017)在《铜版画印痕语言的实验性应用探究》文中认为铜版画是利用版来绘画的间接艺术,并非直接绘画艺术,利用媒介物印制的印痕艺术。铜版画的痕迹是通过制版、印版形成的,铜版画的语言魅力是其所呈现的语言形式是痕迹下的产物,从雕凹线、蚀刻,腐蚀法、软蜡法、干刻法、美柔汀发展到拼贴、照相制版等表现技法,都是通过“蚀、刻、刮、磨”来表现产生的。铜版画从十五世纪中叶被用来制作复制版画,从原来的图像传播转为绘画史上的独立风格。版画艺术向着视觉的多样性发展,通过美学的延伸解构和技术方法的重组,产生不同于传统的审美方式,呈现的技法和媒介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通过并用影印、摄影、录像等数位科技,数位科技对艺术的表现已经介入已深,艺术家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快的效率,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中去。铜版画的语言魅力除了延续传统的版画制作外,并且利用版画的制作手法,以“版”为模探讨版画延伸的领域,强调铜版画印痕意识的延伸与浮雕、装置、雕塑、其他绘画语言等三维形式拓展应用,呈现多元性与多样性媒材复合表现趋势,对版画印痕语言的拓展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二、国际现代铜版画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现代铜版画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相关的概念
    三、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第一章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政治经济前提
        一、清朝的对外政策与贸易状况
        二、清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组织与外销画的出现
    第二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文化艺术前提
        一、西画东渐的影响与清宫廷绘画
        二、专业艺术领域的西洋风绘画
        (一)江南西洋风画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
第二章 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画室与主要创作的形式
        一、外销画生产的过程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创作的形式
    第二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体裁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外销动植物画
        四、肖像画
第三章 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十八——十九世纪的俄中贸易状况对外销画传播的影响
        一、俄中陆地的贸易与对俄中艺术交流的影响
        (一)俄中贸易商队
        (二)恰克图与买卖城:十八——十九世纪俄中艺术互动空间
        二、俄中在广州的海洋贸易的情况
        (一)在俄罗斯收藏的最初清代外销画册
    第二节 俄中在艺术领域互动的发端
        一、清代中国艺术品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二、十八世纪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风对外销画在俄罗斯的收藏出现的影响
        三、清代外销画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第四章 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北京外销画的起源
        一、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对北京外销画发展的影响
        二、北京外销画的画家与创作条件
    第二节 俄罗斯收藏的外销画的种类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动植物画
        四、肖像与人物画
第五章 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
    第一节 俄罗斯美术中中国现实形象的出现
    第二节 外销画对十九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影响
        一、外销画对在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
        二、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的画家
        (一)A.M.列加舍夫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第一位职业艺术家
        (二)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外销绘画对俄罗斯艺术的间接影响
        一、中国外销画对俄罗斯收藏年画出现的影响
        二、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转变:从外销画中的现实形象到先锋派中的象征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铜版画肌理语言的艺术性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毕业创作选题与实现方案
    1.1 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创作动态分析
    1.3 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
第二部分 铜版画肌理语言的艺术性分析与研究
    2.1 铜版画的概况
        2.1.1 铜版画的发展及国内现状
        2.1.2 铜版画的艺术特色
    2.2 铜版画中肌理语言的艺术价值
        2.2.1 铜版画中肌理语言的概述
        2.2.2 肌理在画面中的独立审美性
        2.2.3 肌理语言的表现特征
    2.3 铜版画中的肌理语言与情感的表达
        2.3.1 材质肌理的不同感受
        2.3.2 肌理语言与情感表达以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为例
    2.4 铜版画《小城谣》的创作
        2.4.1 创作题材的确立
        2.4.2 《小城谣》创作过程
        2.4.3 我的作品中对于铜版画肌理语言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对复数性绘画的综合性思维探索与延伸 ——以徐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复数性绘画概念的由来
    2.2 对复数性绘画的再认识
    2.3 版画表现形式及其应用
    2.4 版画创作中的综合性思维
    2.5 当前研究的不足及本课题的提出
3 版画创作的思维与特征
    3.1 版画的创作思维
        3.1.1 复数性思维
        3.1.2 间接性思维
    3.2 版画创作的特征
        3.2.1 图像的功能性与印刷方式带来的图像特征
        3.2.2 创作媒介产生的材料艺术语言
4 由徐冰作品引发的版画跨界思考
    4.1 徐冰的个人创作梳理
    4.2 以《天书》为案例分析
    4.3 《蜻蜓之眼》与版画作品的关联性
    4.4 总结:徐冰的版画基因与跨界作品
5 “复数性”绘画语言的跨界转换与表达
    5.1 网络时代的当代艺术特征
    5.2 版画基因的传播特征
    5.3 个人创作中对版画思维的理解与运用
    5.4 版画家进入当代艺术的种种可能性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5)铜版画技法语言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一、铜版画技法的发展过程
    (一)历史进程与现状
    (三)科技发展对版画的影响
二、传统铜版画制作技法概述
    (一)直接技法
        1.干刻技法
        2.雕线技法
        3.美柔汀技法
    (二)间接技法
        1.蚀刻技法
        2.飞尘技法
        3.糖水脱胶腐蚀法
        4.其他技法
        (1)海特技法
        (2)直腐技法
三、技法在作品中的情感体现
    (一)直接技法的情感体现
        1.雕线类作品
        2.美柔汀类作品
    (二)间接技法的情感体现
        1.蚀刻类作品
        2.飞尘类作品
四、铜版画《生灵》系列创作实践
    (一)铜版画创作实践
        1.《生灵》一创作分析
        2.《生灵》二创作分析
        3.《生灵》三创作分析
    (二)对铜版画技法与情感的思考
        1.技法与情感相辅相成
        2.现代版画作品的情感需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6)晚清石印“画报版画”研究 ——以“点石斋”“飞影阁”画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方石印术传入与石印图像流行
    一、“西画东渐”中的“新版画”
        1.利玛窦与程氏墨苑“宝像图”
        2.郎世宁与宫廷舆图
        3.石印技术的商业应用
    二、商业图像为主流的画报版画出现
        1.新兴市民阶层崛起与消费文化形成
        2.“图说式”画报在上海流行
第二章 《点石斋画报》版画及制作者
    一、画报版画的类型
        1.政治时事与官场现形
        2.都市文化中的市井百态
        3.异国奇闻与新知
        4.以德为先的说教
    二、画报版画的样式及画面特征分析
        1.中式世俗版画样式开创
        2.国画线条与皴法的沿用
        3.界画样式的借用与转化
        4.兼采西式素描表现手法
    三、从画工到画家地位的转变
        1.从“笺扇庄”到“点石斋”
        2 .从“御前”到“寓沪”
第三章 晚清世俗画报版画的定位、诉求及局限
    一、画家经营策略模糊与艺术价值定位偏差
        1.“皇家嘉誉”和海上画派的双重压力
        2.文人情怀的《飞影阁画报》
        3.“画报”到“画册”—飞影阁新诉求的夭折
    二、世俗趣味笼罩下的画报经营氛围
        1.作为商品属性的画报复制版画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艺术需求
        3.画风过于统一缺乏个性
    三、画报版画创作的局限
        1.文人审美的强势惯性传承
        2.“画匠”身份转型艰难
        3.“西学为用”的创作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7)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基于图像的研究
        二、基于十三行的研究
        三、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四、基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一、具体方法
        二、理论框架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范畴
    第一节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绘本
        一、原着绘本
        二、编撰绘本
        三、展览画册
    第二节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类型
        一、画师画作
        二、随行记录画
        三、外销画画品
        四、器物画作
    第三节 十三行图像中的中国形象
        一、十三行图像呈现中国形象的优势
        二、十三行图像呈现中国形象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三行图像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选择研究文本
        一、十三行图像的类别特征
        二、十三行图像的研究文本
    第二节 确定图像分类
        一、图像分类的方法与设计
        二、图像类别的定义与统计
    第三节 制定分析框架
        一、风景画分析方法
        二、肖像画分析方法
        三、风俗画分析方法
        四、整体分析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风景:风景画视角下的风光景致
    第一节 风景画的景致概貌
        一、风景地点:“北京”至“港澳”
        二、风景类别:“自然”与“人文”
        三、风景内容:“多样”与“典型”
    第二节 风景画的景致特点
        一、自然解读:展现秀丽风景
        二、人文解读:呈现多样景观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风景
        一、彰显地域特征
        二、关注港口城市
        三、散发迷人魅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人物:肖像画视角下的百态民生
    第一节 肖像画的人物概貌
        一、人物构图:“正面”与“全身”
        二、人物性别:“重男”与“轻女”
        三、人物身份:“皇帝”到“乞丐”
        四、人物配饰:“烟袋”与“烟杆”
    第二节 肖像画的人物特点
        一、身份解读:展示各个阶层
        二、女性解读:体现地位差异
        三、配饰解读:显现特殊爱好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人物
        一、表现社会等级
        二、展现诸多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风习:风俗画视角下的风习文化
    第一节 风俗画的风习概貌
        一、风俗题材:四种类别
        二、要素分析:内容多样
    第二节 风俗画的风习特点
        一、劳动解读:“创新”与“落后”并存
        二、休闲解读:“富裕”与“贫困”对比
        三、习俗解读:“礼仪”与“迷信”之争
        四、刑罚解读:“宽宏”与“野蛮”同现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风习
        一、洞察社会风俗
        二、凸显观念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图像分析:图像文本的中国形象表达
        一、文本广度:增强中国形象的全面性
        二、文本深度:展示中国形象的深刻性
    第二节 新文化史观:西方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变化
        一、形象呈现:“优越”与“糟糕”共存的中国形象
        二、形象变化:“凝视”与“逆转”背后的原因发掘
    第三节 东方主义: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的本质
        一、西方文明的霸权
        二、跨文化传播观念的对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为钢而战》铜版组画(1975-1977)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为钢而战》组画的酝酿
    2.1 一组表现钢铁工人的作品
    2.2 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生产方式
    2.3 一次钢铁工业图像的实验
    2.4 一次铜版画技法的实践
第3章 《为钢而战》组画的创作历程
    3.1 “全面整顿”与《为钢而战》的诞生
    3.2 从“热情歌颂”到“不点名批评”
    3.3 艺术界的“地震”和“流产”的展览
第4章 《为钢而战》的展出与收藏
    4.1 不完整的展出和收藏
    4.2 《战斗的堡垒》——辗转海外的图像
    4.3 偏执的视角
第5章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9)水彩画创作中的铜版画语言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水彩画和铜版画艺术语言概述
    第一节 水彩画和铜版画的产生与发展
        一 水彩画和铜版画的产生
        二 水彩画和铜版画的发展
    第二节 水彩画和铜版画艺术语言的特点
        一 水彩画艺术语言的特点
        二 铜版画艺术语言的特点
    第三节 铜版画艺术语言在水彩画创作中运用的可能性
        一 水彩画和铜版画艺术语言的共性
        二 铜版画艺术语言的个性
第三章 铜版画艺术语言在水彩画创作中的运用分析
    第一节 水彩画创作中铜版画的画面意识运用
        一 铜版画节奏感表现的多变性
        二 水彩画创作中画面意识向铜版画的借鉴
    第二节 水彩画创作中铜版画的工具媒介运用
        一 铜版画肌理语言制作的多样性
        二 水彩画创作中肌理材料向铜版画的借鉴
    第三节 水彩画创作中铜版画的画面形式运用
        一 铜版画形式语言表现的丰富性
        二 水彩画创作中画面形式向铜版画的借鉴
第四章 铜版画艺术语言在水彩画创作中的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铜版画艺术语言在水彩画创作中的意义
        一 丰富水彩画的形式语言
        二 拓展水彩画的创作思维
    第二节 铜版画艺术语言对水彩画创作的启示
        一 个人水彩画中加入铜版画媒介工具的运用
        二 自身水彩画中发挥铜版画应用语言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铜版画印痕语言的实验性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铜版画艺术的概述
    (一)铜版画艺术的渊源
    (二)铜版画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1. 国外铜版画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2. 国内铜版画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三)从铜版画的发展中探究印痕语言的意义
二、铜版画印痕语言的内涵与应用表现
    (一)铜版画印痕语言的内涵
        1.铜版画印痕语言的产生“蚀、刻、刮、磨”
        2.铜版画印痕语言的凹凸立体表现
        3.铜版画印痕语言的色彩平面表现
    (二)传统印痕表现语言的实验应用
        1.雕线、直刻、美柔汀等的传统直接表现
        2. 蚀刻、飞尘、软底等的传统间接表现
        3. 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的重叠实验应用
    (三)现代科技表现语言的实验应用
        1.感光制版、数位制版的多元化应用表现
        2.科学利用并用技术与传统表现相结合
三、铜版画印痕语言特性的实验应用优势
    (一)偶然性与必然性对铜版画的创作应用
    (二)间接性与多元性对铜版画的拓展应用
    (三)复数性与分享性对铜版画的推广应用
四、铜版画印痕语言的艺术实验应用价值
    (一)铜版画印痕语言与其他绘画语言的交叉实验应用
    (二)铜版画印痕语言实验应用的意义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际现代铜版画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铜版画创作研究[D]. 赖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D]. 安娜(Tarasenko Anna).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铜版画肌理语言的艺术性分析与研究[D]. 冀丽娜. 山西大学, 2021(12)
  • [4]对复数性绘画的综合性思维探索与延伸 ——以徐冰为例[D]. 董昆兴. 东华大学, 2021(01)
  • [5]铜版画技法语言实践研究[D]. 王道晨.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晚清石印“画报版画”研究 ——以“点石斋”“飞影阁”画报为例[D]. 刘绮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D]. 李思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为钢而战》铜版组画(1975-1977)研究[D]. 罗瑶.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9)
  • [9]水彩画创作中的铜版画语言应用研究[D]. 王彤彤.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铜版画印痕语言的实验性应用探究[D]. 关晰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国际现代铜版画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