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黄岩区柑橘种植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1](2021)在《基于WebGIS的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柑橘种植信息数据化困难和种植信息深度分析缺位,柑橘产业的宏观调控成效难有突破。农业信息化可以为柑橘种植信息的数据化和深度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在众多农业信息化方法中,WebGIS支持下的种植适宜性评价显得格外重要。随着WebGIS技术和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快速发展,让基于农作物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在WebGIS上的实现成为可能。本文实现了基于WebGIS的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为柑橘采样点数据信息化,柑橘种植区适宜性评价流程化和柑橘种植区域合理化布局奠定了技术基础。本研究运用WebGIS常用开发技术,实现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展示、层次分析和适宜性评价五个模块的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该系统采用适宜性评价方法,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对柑橘主产区适宜性等级进行分级,为柑橘种植者和柑橘产业调控者提供参考。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本文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综合分析,选择12个影响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利用隶属度函数和区间分类法为各个因子统一量纲,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等级,用加权求和的方式计算每个采样点和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程度。据此建立柑橘种植适宜性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2)通过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系统数据库,根据系统数据库表之间的逻辑关联,在Postgre SQL数据库中存储用户数据和评价模型数据。然后,借助Post GIS中间件将评价单元和采样点数据存储到Postgre SQL数据库中。最后,利用Geo Server的WFS服务发布这些地理空间数据。运用Spring Boot、Mybatis、Spring MVC实现RESTful API接口,为前端提供读取数据库中相关数据的Web API接口。(3)用户管理和数据管理是本系统的基础功能,也是柑橘适宜性评价影响因子数据化的关键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用Shiro和JWT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等功能。数据管理模块则通过RESTful API网络异步请求,调用封装成JSON格式的数据库数据,实现用户对柑橘种植适宜性评价采样点、用户数据、模型数据的查看、增加、删除、编辑、修改等功能。(4)数据展示、层次分析、适宜性评价是系统的高级功能,是对数字化的柑橘采样点数据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模块。通过使用Open Layers和am Charts等组件提供的诸多地理空间数据信息化技术,数据展示模块得以更全面地展示系统数据。层次分析模块则利用丰富的用户交互手段和后台矩阵算法实现其基本功能。适宜性评价模块结合用户设置的参数得到层次分析模块的结果,通过适宜性等级划分函数计算出适宜性程度,利用采样点图标大小、评价单元颜色、热力图影响范围等手段展示适宜性评价结果。本文结合时下最先进的WebGIS开发技术,将柑橘适宜性评价系统分成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展示、层次分析和适宜性评价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层层递进,互相关联,组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柑橘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本系统把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编辑、展示、分析功能有机地结合。使得快速且有效地在WebGIS平台上进行柑橘种植适宜性评价成为可能,为柑橘产业的宏观调控给出指导意见,为其他研究机构进行WebGIS的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开发提供有效参考。
常翠英[2](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调控的小流域植被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流域土地利用系统景观植被的构成、类型、配置等的不合理是水土流失的主要起因,经植被结构优化来提升生态功能,是从根本上遏制区域土壤侵蚀、面源污染,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江西新余市红壤丘陵区狮子口库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小流域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应用GIS的空间信息处理功能,并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考虑小流域土壤侵蚀与全氮/全磷面源污染负荷,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网格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定量计算,探讨景观数量结构特征的影响,在小流域、汇水区和景观类型三个尺度水平上进行生态风险分析,提出基于狮子口水库水源地保护的植被结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整体上,狮子口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林地为主,柑橘园其次;小流域整体“汇”景观占比高于“源”景观。小流域从上至下汇水区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呈增大趋势,且上部区域景观聚集度最好。小流域“汇”景观乔木林地、水域景观优势度、破碎度高,其次是“源”景观中的柑橘园和旱地,林地聚集度最高,其次是水田和柑橘园。(2)小流域19个汇水区中8、12、16、17号汇水区“源”景观占比高于“汇”景观,柑橘园为优势景观;11、15、19号汇水区“源”“汇”景观占比相对均等,其中11号汇水区旱地为优势景观;其余汇水区“汇”景观占比高于“源”景观。且景观格局特征上,8、11、12、15、16、17、19号汇水区“源”景观破碎度低“汇”景观破碎度高,5、6、8、12、19号汇水区“源”景观聚集度高且“汇”景观聚集度低,利于面源污染产生和集中。(3)侵蚀模数分析结果显示,小流域整体处于中度侵蚀水平,以微度侵蚀区面积最大,中度及以上侵蚀区占比19.45%,整体呈现小流域下部侵蚀程度高于上部。汇水区上,16、17号汇水区处于强度侵蚀水平,6、9、15、13、14、12、10、2、11号汇水区处于中度侵蚀等级,其余为轻度侵蚀。地类上,“源”景观中裸土地、柑橘园、油茶园、旱地侵蚀模数处强度水平及以上,水田微度侵蚀;“汇”景观中草地、灌木林地处于强度水平,林地处于轻度。其中中度及以上侵蚀等级的汇水区和地类是需要调控的关键区。(4)全氮/全磷面源污染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显示,小流域整体上磷“源”强度较氮“源”低,氮磷“源”“汇”分布差异不大,中部和下部区域水库岸带分布有较强的面源污染氮磷“源”且较集中。小流域及19个汇水区总体上景观“汇”作用大于“源”作用。地类中,水田、住宅、油茶园和柑橘园是磷面源污染源,油茶园、柑橘园、水田、旱地、裸土地和住宅是氮面源污染源,这些面源污染氮磷源地类是需要调控的关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源”景观和柑橘园占比是土壤侵蚀和氮磷面源污染极为重要的来源,交通用地也是氮磷面源污染的来源,且柑橘园和交通用地的团聚程度和优势度越高,越利于侵蚀和面源污染氮磷负荷产生;而乔木林地面积越大,破碎度越低,集聚度和优势度越高,对侵蚀和污染的削减力度越大。(6)以景观特征与土壤侵蚀、全氮/全磷面源负荷的相关关系为依据,结合识别的关键“源”景观和汇水区,提出基于小流域土壤侵蚀和面源污染调控的植被结构优化措施,并进行优化结果分析:三项措施中,措施一在柑橘园、油茶园地表混种箭舌豌豆高羊茅,对土壤侵蚀的优化效果最好,使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降至1730.23 t·km-2·a-1,转为轻度侵蚀等级,中、强度侵蚀汇水区转为轻度;措施三在水库沿岸布设30米宽滨水植被缓冲带,对面源污染全氮/全磷负荷调控效果最好,小流域面源污染全氮、全磷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分别由-0.555、-0.506降低至-0.579、-0.524,11个汇水区也均有所降低,幅度0.002-0.081,平均下降幅度约0.030;措施二裸土地转化为乔木林地的土壤侵蚀和面源污染氮磷负荷优化效果中等。综合以上三项措施实施小流域植被结构优化,小流域林地面积增加约65.3公顷,裸土地消失,柑橘园、油茶园等地类面积有不同程度削减。其优化效果最好,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降至1638.50 t·km-2·a-1,侵蚀等级降为轻度,中、强度侵蚀汇水区降至轻度。全氮/全磷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小流域整体分别降低至-0.725、-0.634,12个关键汇水区也均下降,幅度0.022-0.474,平均降幅约0.197。
秦明星,张赛茹,冯美臣[3](2019)在《基于GIS的红芸豆种植适宜性综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综合视角对岢岚县红芸豆种植适宜性进行分析。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土壤类型、生育期平均温度以及种植区与河流距离、乡镇距离和道路距离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红芸豆种植适宜性空间布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性分布结果与实际状况基本符合,研究区高度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不适宜区所占面积分别为370.42,699.95,650.95,262.68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8.67%,35.28%,32.81%,13.24%。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岢岚县红芸豆种植适宜性提供理论依据,为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提供参考。
严丹[4](2019)在《柑橘种植对寻乌县农民经济生活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寻乌县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近二三十年来良好的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引导,当地柑橘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国极具优势的柑橘主产区。柑橘种植业成为寻乌县农业生产中种植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比较优势最明显的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1991-2016年中国和寻乌县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多重共线性逐步回归、集中系数和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等方法,分别对寻乌县柑橘种植优势及发展状况、柑橘种植对寻乌县农民经济生活的影响和柑橘种植对寻乌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1-2016年,寻乌县柑橘种植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1991-2008年属于柑橘种植业的蓬勃发展期;2008-2013年属于稳定发展期;2013-2016年属于衰退期。柑橘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从2002年开始,寻乌县柑橘种植业在县GDP中处于支柱地位。(2)1991-2016年,柑橘种植是影响寻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水稻种植,柑橘种植面积增加所引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占1991年以来纯收入增加额的44.88%。柑橘种植面积与农村恩格尔系数呈负相关,柑橘种植面积每增加1万亩,农村恩格尔系数会下降4个百分点。(3)1991-2001年,柑橘种植业的发展在波动中上升,集中系数水平有所提升;2001-2009年,集中系数呈急速增长态势,寻乌县柑橘种植迅速扩张;2009-2016年,集中系数在波动中呈较大幅度的下降,柑橘种植业步入了成熟阶段。(4)1991-2016年,寻乌县农业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赣州市,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是农业结构内部发展最快的部门,其他三个部门发展缓慢;寻乌县农业产业的总体竞争优势较为稳定;农业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1991-2016年,寻乌县农业四大部门按增长份额排名为:种植业,牧业,渔业和林业。农业产业结构内部表现出很强的不平衡性,种植业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性,且不断加强,牧业其次,其他两个产业占比较小。
李宗梅,周晓元,满旺,孙风琴,黄于同[5](2018)在《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的耕地适宜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显得尤为快速,土地资源变得十分珍贵,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研究区域为福建省漳州市,利用遥感影像、DEM数据、土壤数据得到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水利因素为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土地评价纲要》将漳州市耕地适宜性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一般适宜、条件适宜以及不适宜4个等级。研究表明,漳州市耕地高度适宜区分布在漳州市中东部地区,面积为1 267. 65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11. 20%;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南部地区,面积为884. 02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7. 81%;条件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北部以及部分沿海地区,面积为3 123. 36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27. 60%;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西北部、东北部以及西南部沿海地区,面积为6 043. 41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53. 39%。
黄晶晶[6](2018)在《成都平原典型区县域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耕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人类生存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生产资料,都要依赖耕地获取。耕地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作物特性和区域环境条件,开展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全面掌握耕地资源的使用状况,而且有助于及时调整其开发利用方向,合理优化、配置和调整种植结构,为耕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据此,本文选择成都平原彭州市(蔬菜种植为特色)和金堂县(水果种植为特色)2个典型市县,收集研究区的相关图文资料,综合考虑成都平原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及环境因素,并从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参评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开展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最后提出区域种植业发展建议与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彭州市适宜种植蔬菜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高度适宜种植的面积占12.42%;金堂县适宜种植水果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高度适宜种植的面积占6.43%。(2)彭州市不适宜蔬菜生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通济镇、磁峰镇、新兴镇几个乡镇,主要原因是区域内的土壤类型多为白鳝泥田、钙紫石骨土,且分布在丘陵坡地中、上部,排水不畅通、有障碍层次和肥力不足等问题。(3)金堂县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合镇、栖贤乡、三星镇几个乡镇,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地形部位较高,灌溉保证率较低,水源缺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4)成都平原蔬菜种植需要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加强水利建设,完善排灌体系。水果种植可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用养结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轮作,挖掘土壤潜力。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在耕地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反映耕地土壤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或作物种植模式的适宜性程度高低,还可以反映导致耕地不适宜的限制性因素,是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科学依据,在提高成都平原耕地的生产能力的同时,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莫保文[7](2018)在《柑橘种植技术与管理方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广西地区柑橘种植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针对管理结构和产量质量等问题的技术性监督机制也逐渐趋于完善。为了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目标,要整合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进一步创收提供保障。基于此,对柑橘种植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柑橘种植技术的管理方式,以供参考。
葛爱霞[8](2017)在《基于大数据集成的顺德区“三旧”改造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快速城镇化,造成了城镇过快增长,土地利用粗放低效,土地资源难以为继。城市增量建设用地开发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城市发展方式。目前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方式正处于转型阶段,三旧改造是对存量建设用地中的“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进行存量的再开发,三旧改造涉及到数据汇集、规划评价、模式优化等一系列重要工作,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技术方法作为支撑。当前对于三旧改造的研究偏向于宏观理论为主,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三旧改造的改造模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现象,因此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评价理论以及模式优化的技术方法框架,为三旧改造全过程提供科学化的决策支持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广东省顺德区三旧改造的多年实践经验,探索了三旧改造的评价理论方法,初步构建了涵盖潜力评价、效益评价、模式评价在内三旧改造评价体系,建立针对不同评价尺度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多准则决策的评价方法体系;创新了面向三旧改造的大数据采集、预处理、标准化及建库技术,进行了数据清洗与标准化,构建了基于地块单元的时空数据库;通过宗地法划分评价单元,分别建立能够客观反映改造潜力与改造效益的指标体系,通过地理加权的方法,开展了三旧造潜力评价与效益评价;从改造主体和改造目标两个层面,对三旧改造模式进行归结和分类,解析了三旧改造潜力、效益与模式的内在联系,采用层次指标分析法进行模式优化,通过每个地块的综合效益分值和潜力分级确定其最终改造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初步探讨了三旧改造评价的理论方法。通过对三旧改造的改造要素进行分析,并根据改造单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确立了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评价指标标准,明确了不同尺度下指标遴选的原则与定量化方法。在三旧改造的评价方法体系中,按照递进的逻辑顺序,描述了单元划分主要的五个划分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对三旧改造的等级评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清楚界定改造目标,明确改造实践范围。该理论方法对涉及到三旧改造的潜力、效益及模式评价能够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2)创新了三旧改造大数据集成技术。论文建立了统一的三旧改造研究数据整合技术框架和处理流程。创新了三旧改造研究数据的标准化、质量提升及时空数据库构建技术,确定了数据采集及处理标准,集成网络爬虫数据抓取技术、遥感自动分类技术以及缺失数据填充技术对涉及到的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及处理,构建基于地块研究单元的时空数据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该数据整合技术框架为三旧改造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数据整合技术方案。(3)针对目前三旧改造所涉及的主要改造类型——旧城镇和旧工厂,创新了基于多层次综合模型及模糊决策树的潜力和效益评价技术,该评价技术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能够作为三旧改造评价提供具有普适性的决策支持方法。针对改造地块的特点,构建旧城镇和旧厂房改造潜力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三个方面分别选取13个评价指标,引入大数据集成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分别进行改造地块潜力和效益评价。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顺德区旧城镇中改造潜力等级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潜力一级和潜力二级,而相比之下,旧厂房的改造潜力分布相对均匀。在效益评价结果方面,研究区三旧改造效益整体处于良好水平,通过对研究区的特征区域与低级行政区进行对比,发现其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方面都为优。(4)针对现有三旧改造实践中不同的改造特点,通过用途转化进行模式分类,模式中包含了三旧改造的主体、改造目标和改造现状三方面的角度,形成了“改造主体——用途转换方式”相结合的12种三旧改造模式,解决了考虑改造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对改造主体和改造用途考虑的问题,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得到模式识别结果,根据空间相关性分析对改造的模式进行优化。根据研究区历史的改造项目数据对模式优化的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以证明其可信度。通过实验结果验证,该模式分类能够涵盖我国目前所有的三旧改造项目类型,模式评价及优化技术能够为三旧改造实践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信息。
李谋[9](2015)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描述了我国现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对现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瞿友琼[10](2013)在《重庆地区柑橘园土壤养分现状及优化施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范围内,重庆市无疑是最利于柑橘生长的生态区域之一。现阶段的农业种植条件下,柑橘种植面积达到了1.5×105公顷面积以上,相对应的柑橘产量也达到了近2.0×106吨以上,每年为重庆市农业生产体系所创造的产值达到了十余亿元。为此,指导重庆地区柑橘园种植的规范化发展,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经济的价值的实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重庆地区柑橘园种植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养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了优化施肥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二、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黄岩区柑橘种植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黄岩区柑橘种植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GIS的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种植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2 WebGIS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数据和方法 |
2.1 柑橘种植适宜性评价数据获取和预处理 |
2.2 选取柑橘种植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 |
2.2.1 社会因素 |
2.2.2 气候因素 |
2.2.3 区位因素 |
2.2.4 土壤因素 |
2.2.5 适宜性评价校验因素 |
2.3 建立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模型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 |
2.3.3 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归一化 |
2.3.4 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等级的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3 柑橘种植适宜性评价WEBGIS技术框架 |
3.1 后端技术 |
3.1.1 Spring Boot |
3.1.2 MyBatis3 |
3.1.3 Spring MVC和 Swagger |
3.1.4 Shiro和 JWT |
3.1.5 GeoServer |
3.2 前端技术 |
3.2.1 Vue.js和 Element |
3.2.2 OpenLayers |
3.2.3 GeoJSON 和 amCharts |
3.3 数据存储技术 |
3.4 技术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 |
4.1.2 性能需求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用户管理模块 |
4.3.2 数据管理模块 |
4.3.3 数据展示模块 |
4.3.4 层次分析模块 |
4.3.5 适宜性评价模块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5.1 后端实现 |
5.1.1 用户权限控制实现 |
5.1.2 适宜性评价系统接口基于RESTful API实现 |
5.2 前端实现 |
5.2.1 系统路由控制 |
5.2.2 采样点数据的查询和数据可视化 |
5.2.3 层次分析法的浏览器实现 |
5.2.4 基于各个影响因素的适宜性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实现和应用说明 |
6.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
6.2 系统入口和主界面 |
6.3 后台数据和用户数据的管理 |
6.4 采样点的数据展示 |
6.5 柑橘种植适宜性评价层次分析法 |
6.6 柑橘种植适宜性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调控的小流域植被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土流失研究 |
1.2.2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 |
1.2.3 小流域植被格局与水土保持、面源污染调控的关系研究 |
1.2.4 “源-汇”理论及其在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调控中的应用研究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影像数据参数及影像处理方法 |
2.2.1 影像数据参数 |
2.2.2 影像处理方法 |
2.3 小流域提取和汇水区划分 |
2.4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方法 |
2.5 秩相关分析方法 |
2.6 土壤侵蚀特征分析方法 |
2.6.1 ULSE模型简介 |
2.6.2 模型因子测算及确定 |
2.7 面源污染特征分析方法 |
2.7.1 “源”“汇”景观面源污染全氮、全磷修正系数和权重 |
2.7.2 网格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模型 |
2.8 技术路线图 |
3.结果与分析 |
3.1 小流域及各汇水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及景观格局分析 |
3.1.1 小流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及景观格局分析 |
3.1.2 汇水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及景观格局分析 |
3.2 狮子口小流域土壤侵蚀和面源污染负荷分析 |
3.2.1 土壤侵蚀负荷 |
3.2.2 氮磷面源污染负荷 |
3.3 狮子口小流域土壤侵蚀及面源污染与景观格局的秩相关分析 |
3.3.1 景观数量特征与土壤侵蚀、污染输出的Spearman相关分析 |
3.3.2 景观结构特征与土壤侵蚀、污染输出的Spearman相关分析 |
3.4 基于源汇分析的狮子口库区小流域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调控关键区域确定 |
3.4.1 土壤侵蚀调控关键区域 |
3.4.2 氮面源污染调控关键区域 |
3.4.3 磷面源污染调控关键区域 |
3.5 基于源汇理论的狮子口小流域植被结构调整 |
3.5.1 基于关键“源”景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地表植被结构调整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调控 |
3.5.2 基于关键“源”景观调整为“汇”景观的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调控 |
3.5.3 基于狮子口水库滨水植被缓冲带布局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调控 |
3.5.4 狮子口库区小流域植被结构优化综合效益分析 |
4.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小流域土壤侵蚀、全氮/全磷面源污染空间分布讨论 |
4.2.2 景观特征与土壤侵蚀、全氮/全磷面源污染的关系讨论 |
4.2.3 基于水土流失、面源污染调控的植被结构优化方案讨论 |
4.2.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GIS的红芸豆种植适宜性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3 研究方法 |
1.3.1 层次分析法 |
1.3.2 种植适宜性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评价指标赋值 |
2.1.1 自然地理因素不同指标分级赋值 |
2.1.2 人文地理因素不同指标分级赋值 |
2.2 种植适宜性分析 |
2.2.1 高度适宜区 |
2.2.2 较适宜区 |
2.2.3 适宜区 |
2.2.4 不适宜区 |
3 结论与讨论 |
(4)柑橘种植对寻乌县农民经济生活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种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2 柑橘种植业研究进展 |
1.2.3 农业产业结构评价及偏离份额模型应用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 寻乌柑橘种植优势及柑橘种植业发展状况分析 |
3.1 寻乌柑橘种植优势 |
3.1.1 气候优势 |
3.1.2 地形、土壤优势 |
3.1.3 政策优势 |
3.1.4 位置、市场优势 |
3.2 寻乌县柑橘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1 柑橘种植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2 柑橘相关产业状况分析 |
3.2.3 柑橘种植对农业和县GDP的拉动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4 柑橘种植对寻乌县农民经济生活的影响 |
4.1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
4.2 柑橘种植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
4.3 柑橘种植对农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 |
4.4 柑橘种植对农民生活消费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柑橘种植对寻乌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
5.1 柑橘种植业的集中系数评价 |
5.1.1 集中系数 |
5.1.2 结果分析 |
5.2 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农业产业结构评价 |
5.2.1 寻乌县农业产业构成分析 |
5.2.2 偏离份额模型概述 |
5.2.3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的耕地适宜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 |
1.2.1 遥感数据 |
1.2.2 DEM数据 |
1.2.3土壤数据 |
1.3 技术路线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评级体系的确定 |
2.2 评价因子的选取 |
2.2.1 地形地貌 |
2.2.1. 1 坡度 |
2.2.1. 2 坡向 |
2.2.2 土壤性状 |
2.2.2. 1 土壤pH值 |
2.2.2. 2 土壤深度 |
2.2.3 水利条件 |
2.2.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2.3 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的生成 |
2.3.1 坡度 |
2.3.2 坡向 |
2.3.3 土壤pH值 |
2.3.4 土壤深度 |
2.3.5水利条件 |
2.4 评价结果分析 |
2.4.1 高度适宜区 |
2.4.2 一般适宜区 |
2.4.3 条件适宜区 |
2.4.4 不适宜区 |
3 讨论与结论 |
(6)成都平原典型区县域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彭州市自然资源与环境概况 |
2.1.2 金堂县自然资源与环境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2 数据库建立方法 |
2.2.3 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
3 构建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体系 |
3.1 划分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单元 |
3.2 选择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因子 |
3.2.1 评价因子选择原则 |
3.2.2 确定评价因子 |
3.3 建立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 |
3.4 专家打分 |
3.5 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
3.6 构造隶属函数模型 |
3.6.1 戒上型函数模型 |
3.6.2 戒下型函数模型 |
3.6.3 峰型函数模型 |
3.6.4 直线型函数模型 |
3.6.5 概念型指标 |
3.7 确定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等级 |
3.7.1 确定评价单元总分值 |
3.7.2 确定耕地土壤适宜性等级 |
4 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4.1 彭州市蔬菜种植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分析 |
4.2 金堂县水果种植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分析 |
5 成都平原耕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应用建议 |
5.1 蔬菜种植建议 |
5.1.1 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 |
5.1.2 挖掘冬季闲田种植潜力 |
5.1.3 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
5.1.4 产业化经营,提高蔬菜生产效益 |
5.2 水果种植建议 |
5.2.1 加强对农民施肥技术的指导 |
5.2.2 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
5.2.3 进行坡改梯,结合土地平整等措施增厚土层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柑橘种植技术与管理方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柑橘种植技术 |
1.1 良种选择 |
1.2 科学化施肥 |
1.3 合理化剪枝 |
1.4 科学整合土壤肥力 |
2 柑橘种植管理方式 |
2.1 精准化生长和管理 |
2.2 GIS技术 |
3 结语 |
(8)基于大数据集成的顺德区“三旧”改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地大数据研究 |
1.2.2 城市土地整治与城市更新研究 |
1.2.3 三旧潜力评价研究 |
1.2.4 三旧改造效益评价研究 |
1.2.5 三旧改造模式研究 |
1.2.6 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理论基础 |
2.1.1 概念辨析 |
2.1.2 基础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研究区选择 |
3.1.2 研究区地理位置 |
3.1.3 行政区划 |
3.1.4 自然条件 |
3.1.5 社会经济条件 |
3.1.6 三旧改造现状 |
3.2 数据来源 |
4 三旧改造评价理论研究 |
4.1 三旧改造评价体系 |
4.1.1 土地评价与三旧改造评价 |
4.1.2 三旧改造评价类型与特点 |
4.2 三旧改造评价指标体系 |
4.2.1 三旧改造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三旧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三旧改造评价方法体系 |
4.3.1 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
4.3.2 指标筛选方法 |
4.3.3 等级评定方法 |
4.4 小结 |
5 面向三旧改造的大数据集成技术研究 |
5.1 三旧改造数据获取、采集与分类 |
5.1.1 数据获取与采集概述 |
5.1.2 数据采集方式与内容 |
5.1.3 数据采集内容与获取过程 |
5.2 三旧改造数据的清洗与处理 |
5.2.1 属性信息处理 |
5.2.2 空间信息处理 |
5.3 三旧改造数据库构建 |
5.4 小结 |
6 顺德区三旧改造潜力评价 |
6.1 指标体系构建 |
6.1.1 评价指标指的筛选 |
6.1.2 评价指标的标准与量化 |
6.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 单元划分 |
6.3 等级评定 |
6.3.1 多层次综合模型建立 |
6.3.2 结果验证与调整 |
6.3.3 结果与评价分析 |
6.4 小结 |
7 顺德区三旧改造效益评价 |
7.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1.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7.1.2 评价指标定的标准与量化 |
7.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2 单元划分 |
7.3 等级评定 |
7.3.1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7.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7.3.3 三旧改造效益评价计算 |
7.3.4 三旧改造效益评价等级确定 |
7.4 小结 |
8 三旧改造模式研究 |
8.1 指标体系构建 |
8.1.1 影响因子识别 |
8.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8.1.3 用途转换类型划分 |
8.1.4 评价指标量化 |
8.2 模式优化 |
8.2.1 模式识别结果 |
8.2.2 模式优化结果分析 |
8.3 改造模式特征及推进措施 |
8.3.1 改造模式特征 |
8.3.2 模式推进措施 |
8.4 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之处 |
9.3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三旧改造项目调查项目表 |
附表2 顺德区“三旧”改造用地潜力项目补充调查表 |
附表3 顺德区三旧改造典型项目情况调查表 |
附表4 顺德三旧改造调查问卷 |
一、博士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二、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9)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对象 |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1、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
2、其他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
2、土地适宜性评价发展趋势 |
(10)重庆地区柑橘园土壤养分现状及优化施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地区柑橘园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
2重庆地区柑橘园优化施肥措施分析 |
四、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黄岩区柑橘种植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GIS的柑橘主产区种植适宜性评价系统研究[D]. 孙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调控的小流域植被结构优化研究[D]. 常翠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GIS的红芸豆种植适宜性综合分析[J]. 秦明星,张赛茹,冯美臣.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2)
- [4]柑橘种植对寻乌县农民经济生活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D]. 严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的耕地适宜性分析[J]. 李宗梅,周晓元,满旺,孙风琴,黄于同. 江苏农业科学, 2018(20)
- [6]成都平原典型区县域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D]. 黄晶晶.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7]柑橘种植技术与管理方式探究[J]. 莫保文. 南方农业, 2018(03)
- [8]基于大数据集成的顺德区“三旧”改造模式研究[D]. 葛爱霞.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 李谋. 城市地理, 2015(16)
- [10]重庆地区柑橘园土壤养分现状及优化施肥的研究[J]. 瞿友琼.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