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旋毛虫抗原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蔡子涵,曹颖,朱逢龙,李倩,和艳红,杨毅梅[1](2021)在《纳米金棒标记技术应用于旋毛虫感染诊断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用聚合纳米金棒标记的巯基化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构建旋毛虫感染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方法制备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囊包幼虫的粗抗原和纯化抗原,以及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优化金晶种子生长法中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抗坏血酸(AA)和硝酸银(AgNO3)的用量,制备出长径比稳定的纳米金棒,与不同浓度(10、 20、 30、 40、 50μg/ml)巯基化的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虫体粗抗原以及虫体纯化抗原结合进行纳米金棒的功能化,通过观察紫外分光扫描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的变化,筛选标记的最适浓度和诊断抗原。用纳米金棒标记最适诊断抗原,分别检测不同囊包幼虫感染度(轻、中、重度分别感染50、 100、 300条/鼠)小鼠感染后5、 8、 11、 17、 23 d的血清抗体以及重度感染的小鼠不同血清稀释度(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的血清抗体情况,并与包被最适诊断抗原的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性比较,判定其检测早期低虫荷时的敏感性。结果 11.875 ml 0.2 mol/L CTAB、 160μl 100 mmol/L AA和150μl 10 mmol/L AgNO3制备出的纳米金棒径长比最长,溶液最稳定。用纳米金棒标记的不同浓度旋毛虫粗抗原、纯化抗原以及排泄分泌抗原,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显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位移最大值为87 nm,最适包被抗原为排泄分泌抗原。用纳米金棒标记的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能检出轻度、中度、重度感染囊包幼虫后5 d小鼠的血清抗体以及稀释度为1∶800的阳性血清抗体。ELISA法能检出轻度和中度感染囊包幼虫后11 d小鼠的血清抗体和重度感染囊包幼虫后8 d小鼠的血清抗体以及稀释度为1∶600的阳性血清抗体。结论纳米金棒能够有效标记旋毛虫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功能化的纳米金棒对旋毛虫早期感染及低虫荷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刘昊[2](2021)在《旋毛虫感染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IDO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鹿香云[3](2019)在《旋毛虫与小鼠Lewis肺癌细胞相关抗原筛选及其抗血清抗肿瘤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生物治疗被认为是癌症新兴疗法,包括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研究发现一些寄生虫感染也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时研究人员就发现了旋毛虫感染具有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旋毛虫抗原对多种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如H7402肝癌、MCF7乳腺癌、Sp20骨髓瘤、Hela宫颈癌和A549肺癌等。在肺癌研究中裸鼠肿瘤模型是常用动物模型之一,但因裸鼠为免疫缺陷小鼠,缺乏完整的免疫系统,肿瘤在其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肿瘤正常发生过程差异较大,数据参考价值有待商榷。小鼠Lewis肺癌模型是肺癌研究中常用的另一小鼠模型,它是将LLC细胞接种于SPF级C57BL/6小鼠而建立,荷瘤过程经历了小鼠的正常免疫应答。该模型更接近于肿瘤的正常发生过程,在肺癌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关于旋毛虫与小鼠Lewis肺癌(LLC)细胞之间相关抗原及其抗血清的抗肿瘤作用尚未报道。本试验对旋毛虫肌幼虫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筛选,获取了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sHSPs,原核表达,检测该相关抗原sHSPs体外对LLC细胞的作用,并制备sHSPs抗血清,对荷瘤小鼠模型治疗,观察其抗肿瘤效应。通过细胞因子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旋毛虫sHSPs抗血清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生长机制,为深入研究旋毛虫抗肿瘤机制和肿瘤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筛选和其抗血清的制备与鉴定以LLC细胞全蛋白抗血清为阳性血清筛选旋毛虫肌幼虫cDNA表达文库,经筛选将获得的阳性噬菌斑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公布旋毛虫基因序列比对后获得4个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基因Tsp09334、Tsp07696、Tsp09092、DQ986457.1,经生物学分析后发现编码旋毛虫小热休克蛋白(sHSPs)的DQ 986457.1基因具有多个亲水区及抗原表位,因此选取该基因进行下一步试验。根据比对获取的旋毛虫sHSP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旋毛虫肌幼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sHSPs基因,并将其连接至表达载体p ET-32a(+)进行原核表达,获得重组sHSPs。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sHSPs,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Western blot鉴定sHSPs,结果显示sHSPs与LLC细胞全蛋白抗血清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说明sHSPs具有良好反应原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sHSPs抗血清进行鉴定,结果显示sHSPs抗血清与LLC细胞可以发生结合反应。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sHSPs体外对LLC细胞的作用检测LDH释放情况分析sHSPs对LLC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sHSPs浓度增大,LLC细胞死亡率增大,说明sHSPs对LLC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sHSPs对LLC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LLC细胞存活率随着sHSPs浓度增大而减小,说明sHSPs对体外LLC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HSPs各浓度组未见caspase-3活化片段,说明sHSPs对LLC细胞的增殖抑制可能不是由caspase-3引起的凋亡发挥作用。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sHSPs抗血清的体内抗肿瘤效应LLC细胞悬液接种于C57 BL/6小鼠前肢背部皮下,建立小鼠Lewis肺癌肿瘤模型。小鼠接种LLC细胞7天后,用sHSPs抗血清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连续治疗7天后,将小鼠处死,剥离肿瘤称重,测量体积,计算抑瘤率。结果表明,sHSPs抗血清具有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最高抑瘤率为69.23%。ELISA检测IL-4、IL-10、IFN-γ和TNF-α水平无差异,发现sHSPs抗血清可能并非调节这些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免疫组化分析治疗后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细胞中增殖凋亡相关基因VEGF、Bcl-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VEGF基因表达无差异,Bcl-2基因表达显着下降,表明旋毛虫sHSPs抗血清可能通过下调Bcl-2基因发挥抗Lewis肺癌肿瘤作用。
王春[4](2019)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猪旋毛虫方法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呈世界性分布。猪是旋毛虫主要宿主之一,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旋毛虫的猪肉及其产品是人类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旋毛虫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目前旋毛虫检测方法无法满足现场快速检测旋毛虫病的要求。因此,开发适用于现场的高效、灵敏的旋毛虫检测方法,能有效地缩短旋毛虫的检验时间,并为旋毛虫病的诊断和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研究基于上转发光免疫层析(up-converting phosphor technology-based lateral flow assay,UPT-LF)技术快速检测猪旋毛虫。通过抗原和检测模式筛选、层析条件优化,确定间接法制备试纸条。将山羊抗猪IgG与示踪物上转发光颗粒(up-converting phosphor particle,UCP)共价偶联,以旋毛虫肌幼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WM5)表达的蛋白WM5(2 mg/mL)与兔抗山羊IgG(0.5 mg/mL)喷点于分析膜上作为检测带(T)与质控带(C),并命名该试纸条为Tsp-UPT-LF。通过进一步优化确定Tsp-UPT-LF最佳血清稀释倍数(5倍)、最优样品处理液(0.03 mol/L的PB内含有0.5%NP-40,0.1 mol/L NaCl,1%BSA)。通过对95份阴性血清的检测,确定Tsp-UPT-LF的Cutoff值为0.099。猪囊虫、华支睾吸虫感染后的猪血清测试结果显示Tsp-UPT-LF的特异性良好。对273份猪血清样本进行检测,Tsp-UPT-LF和ELISA的总符合率为92.31%,一致性系数Kappa(K)值为0.837,表明两种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Tsp-UPT-LF检测感染五万条旋毛虫肌幼虫猪血清,结果显示感染第28 d为阳性(T/C值0.109),第122 d阳性最强(T/C值为0.207),至第425 d时阳性值有所下降,抗旋毛虫IgG阳性率为71.4%。本研究建立的基于UPT-LF技术检测猪旋毛虫的方法,通过对血清样本检测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耗时短(整个检测过程在20 min内完成),为猪旋毛虫的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参考。
张小波[5](2018)在《旋毛虫病荧光免疫层析抗体检测试纸条的建立》文中提出旋毛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能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因此,开发适用于现场的高效、灵敏的旋毛虫检测方法,能有效地缩短旋毛虫的检验时间,并为旋毛虫的防治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在本研究RPMI1640培养液培养旋毛虫肌幼虫而获得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并通过其检测不同感染条件下的猪阳性血清,所得结果作为试纸条检测准确性的参照。同时应用肌幼虫ES抗原作为诊断抗原,通过对各种固相材料的选择和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微球标记山羊抗猪IgG的旋毛虫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应用于猪旋毛虫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经过体外培养得到浓度为2mg/ml的肌幼虫ES抗原。ES抗原经Western blot鉴定可以与旋毛虫感染阳性猪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利用喷涂有1mg/ml ES抗原和0.625mg/ml兔抗山羊IgG的NC膜、喷涂有时间分辨荧光微球标记的山羊抗猪IgG的结合垫Ahistrom8964,并连同XQ-Y8样品垫、荧光专用黑色底板和吸水纸H5072进行旋毛虫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该试纸条可检测到1:100稀释的猪血清中的抗旋毛虫抗体,与抗猪囊虫、华支睾吸虫等血清无交叉反应;应用该试纸条与OIE认定的旋毛虫血清学标准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表明试纸条的检测效果较标准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感染剂量为1000条时晚10天,但不同感染量不同感染天数的阳性血清IgG抗体水平趋势大致相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旋毛虫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等,能够快速检测出猪血清中的旋毛虫抗体,并可应用于现场初筛。
王兆国,徐静,刘晓雷,白雪,王楠,唐斌,刘明远[6](2017)在《旋毛虫抗原基因T668的定点突变及原核表达》文中指出旋毛虫抗原基因T668是本实验室发现的1条高反应原性的特异性抗原基因,该基因编码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本试验利用重叠PCR的方法对旋毛虫抗原基因T668成功实现酶活性中心重要位点定点突变改造,将酶活性中心的结合位点259位亲水性丝氨酸和催化三联体中240位的丝氨酸分别突变为疏水性丙氨酸,并构建、纯化了可溶性表达的双位点突变的重组蛋白,后经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表达的重组蛋白能够与旋毛虫感染26d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为后续开展对该丝氨酸蛋白酶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晶[7](2015)在《旋毛虫感染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Trichinella),是已知可以感染人类的最小的线虫寄生虫,具有独特的生命周期。由旋毛虫引起的旋毛虫病是较为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呈全球性分布且非常广泛。该病已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及食品安全,并对畜牧业经济也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是病原微生物入侵宿主机体早期接触到的一类免疫细胞。DC于外周通常为非成熟状态,不仅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还能够高效摄取、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当有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后便可刺激其成熟。成熟DCs可激活初始T细胞使其活化,活化的T细胞即具有启动、调控、并维持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功能。成熟的DCs还可以维持机体免疫耐受。旋毛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宿主的免疫系统互相作用,并针对宿主免疫系统发展进化建立不同的免疫逃避和抑制机制,从而能够在宿主机体内长期存活。旋毛虫在宿主的骨骼肌中寄生是一种长期慢性感染状态,旋毛虫可以在宿主机体内一直存活下去直到宿主死亡,并且在宿主死后的数月至数年内仍具有感染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利用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ES)进行刺激,检测其对DCs的影响。经检测我们发现由ES抗原作用的DCs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11c阳性率在70%以上,CD40+和B7共刺激因子(CD80+、CD86+)的表达量均有升高,且差异显着,表明ES刺激DC发育为不完全成熟状态,改变了DC的功能。在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实验中,DCs作为刺激细胞,当DCs的成熟受到抑制时,T细胞增殖水平也随之下降,进而抑制了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旋毛虫产生免疫逃避而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此时机体处于慢性感染阶段。经旋毛虫ES抗原作用的DCs分泌IL-10的水平有明显提高,而IL-12水平降低,表明旋毛虫的感染使宿主Th1/Th2平衡遭到破坏,使免疫反应向Th2方向分化。我们又通过流式细胞术在体内研究旋毛虫感染对小鼠DC诱导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四周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感染组脾脏和局部粘膜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MLN)中DC亚群CD11c+CD11b+CD8a-,CD11c+B220+CD8a+和CD11c+B220+CD8a-的比例提高(P<0.05),表明小鼠在感染旋毛虫后,体内DCs主要以向这三个细胞亚群分化为主。同时在旋毛虫感染后,小鼠脾脏和MLN中DC表面的成熟标志CD40+、MHC-II和B7共刺激因子(CD80+、CD86+)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在小鼠感染旋毛虫三周后,感染组脾脏和MLN中DC表面的成熟标志MHC-II和CD86+的表达量下降,表明DC的抗原递呈功能在旋毛虫感染的慢性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旋毛虫感染不同时期的小鼠DCs中My D88的表达水平变化与旋毛虫感染宿主的生活周期基本一致。此外,我们在试验中发现RNA干扰可显着抑制感染旋毛虫不同时期小鼠DC的My D88的表达,进而阻断TLR信号的转导。
刘喜东[8](2014)在《Ts-cystatin重组减毒沙门氏菌对小鼠相关免疫应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旋毛虫病是由摄入未煮熟含有旋毛虫包囊的肉类引起的,对人类健康依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沙门氏菌携带靶基因可以有效的诱导细胞和体液免疫。口服携带靶向基因的沙门氏菌口服可以模拟旋毛虫自然感染过程,减毒沙门菌疫苗经口服进入宿主肠道被Peyer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这些吞噬细胞被激活后开始迁移至全身,沙门菌裂解后质粒被释放出来并被转运至胞浆,最后在宿主细胞内表达外源基因。在鼠伤寒沙门氏菌,有一种由phoP基因(转录激活因子)和PhoQ(传感器激酶)构成的调节子蛋白质。这个操纵子可调控重要毒力功能,包括抵御肽御素cryptdin家族的内源性抗微生物肽。phoP/PhoQ缺失突变体能显着降低对BALB/c小鼠的毒力作用,并作为有效的疫苗应用于很多动物。所以phoP/phoQ缺失突变体的减毒沙门氏菌的菌株,并宿主提供安全保障。目前,phoP/phoQ突变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药理实验和免疫模型中。旋毛虫有一个复杂的生命周期,涉及肠内和肠外两个阶段,能够诱发粘膜免疫和全身免疫反应,关于旋毛虫入侵的机制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本实验中的Ts-cystatin编码基因是本实验室在前期工作中,利用感染旋毛虫的猪血清,对旋毛虫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获得的,它是一种高峰度强反应原性基因。本实验旨在通过减毒沙门氏菌真核表达研究该基因对宿主相关免疫应答的影响。虽然沙门氏菌可以携带原核和真核两种质粒,来引起免疫应答,而且许多研究小组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在大肠杆菌中的基因表达和收集融合蛋白上。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的蛋白质,但所表达的蛋白质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可能不同于天然活性蛋白。本实验选择真核表达系统作为该基因的表达载体。本实验检测了体液IgG和粘膜IgA来研究抗体应答,检测脾细胞增殖来分析细胞免疫。为研究该基因对Th1或Th2应答的影响,本实验检测了Th1细胞和Th2细胞因子以及特异性细胞转录因子。此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变化情况。最后,检查寄生虫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s-cystatin重组减毒沙门氏菌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血清IgG抗体和肠道IgA抗体;能够刺激宿主脾细胞增殖并引起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变化;能够诱发Th1/Th2混合型免疫反应,并能降低STAT6的转录。Ts-cystatin组肠道肠道成虫回收率增加了15.8%,雌虫繁殖力下降了89%。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较Ts-cystatin组肌幼虫的数目没有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s-cystatin编码基因在旋毛虫抵抗宿主快速排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俞昭旸[9](2013)在《旋毛虫抗原对Toll样受体作用及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建立》文中提出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ES抗原),是一类由旋毛虫虫体分泌排泄而产生,可以进入宿主机体,直接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可用于疾病诊断、疫苗以及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家族具有模式识别受体的功能,通过识别病原体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 patterns, PAMPs),也称为TLRs的配体或激动剂,构成了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固有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TLRs能识别多种抗原,如内源性的热休克蛋白,及多种外源性抗原。HSP70是一类最保守的热休克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本研究采用体外培养旋毛虫肌幼虫方法制备ES抗原,用于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经过三轮筛选筛,得到2株稳定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株细胞分泌抗体亚型均属于IgG类。选取其中A11细胞株制备腹水并纯化,纯化后腹水效价为1:2.1×105,纯化后单抗浓度为3.8mg/ml。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单抗A11可识别ES抗原中43、49、53kDa三条蛋白带。用ES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ES抗原多抗并纯化,纯化后血清效价为1:1.2×106,纯化后多抗血清蛋白浓度为8.8mg/ml。用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以多抗为检测抗体,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经方阵法确定单抗最佳工作浓度为7.6μl/ml(1:500),多抗浓度为4.4μl/ml(1:2000)。该检测方法对常见寄生虫抗原如日本血吸虫、弓形虫、猪鞭虫、猪囊尾蚴、猪蛔虫、华枝睾吸虫、捻转血矛线虫、前后盘吸虫均无交叉反应。本方法对ES抗原最小检出量为12ng/ml。检测肌幼虫24h培养液上清,5蚴/ml即可检测出ES抗原。将虫体进行超声破碎检出量为0.25蚴/ml。通过对感染旋毛虫小鼠不同时间血清进行检测,在感染后7d即可检测出循环抗原。利用制备的单抗A11结合免疫亲和层析法,对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进行提纯,之后进行SDS-PAGE分析,可见分子量大小约为43、49、53kDa的三条混合蛋白带,混合蛋白浓度为0.34mg/ml。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TLR2、TLR4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小鼠巨噬细胞cDNA中扩增TOLL样受体2(mTLR2)和TOLL样受体4(mTLR4)基因,得到基因全长CDS,经克隆测序正确后分别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TLR2和pcDNA3.1-mTLR4。重组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用RT-PCR与免疫荧光检测其表达及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TLR2转染后成功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膜。利用TLR2激活物pam3csk4和TLR4激活物LPS分别刺激转染重组质粒的HEK293T细胞后,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其下游转录因子NF-κB的转录活性,结果经刺激后TLR2和TLR4荧光素酶活性显着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说明表达的mTLR2和mTLR4具有野生型分子的功能。分别取三种旋毛虫抗原:旋毛虫ES抗原、经单抗亲和纯化得到的43、49、53kDa混合蛋白及原核表达的旋毛虫HSP70蛋白,分别加入转染了mTLR2或mTLR4的HEK293T细胞。结果显示:旋毛虫ES抗原和经单抗纯化得到的43、49、53kDa混合蛋白都与mTLR2和mTLR4受体直接作用,激活下游NF-κB通路,原核表达的旋毛虫HSP70蛋白则仅能激活mTLR2受体的NF-κB通路。不与mTLR4发生反应。本研究为旋毛虫病的预防诊断、免疫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庞宇[10](2013)在《旋毛虫p43与p53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健康状况具有很大威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感染率,能够引起被感染宿主产生并发症,如心肌炎、毒血症甚至死亡。因此研究抗旋毛虫的核酸疫苗及其免疫机制对旋毛虫病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试验通过RT-PCR方法从旋毛虫肌幼虫总cDNA中克隆获得旋毛虫抗原基因p43与p53,并将p43、p53基因通过T4连接酶分别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免疫前1d在小鼠胫前肌注射0.5%盐酸普鲁卡因50μl/只。每隔2周免疫一次,于三免后第2周,每个试验组小鼠感染100蚴旋毛虫肌幼虫。攻虫后7d每组分别剖杀3只小鼠,计算成虫减虫率;攻虫后35d,每组分别剖杀3只小鼠,计算LPG、RCI、肌幼虫减虫率及RCI减虫率。在各时间点上取小鼠血清用于检测抗体水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试验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小鼠后7d,与PBS对照组成虫检出数相比,空质粒组成虫减虫率为17.91%,试验组I、试验组II和试验组III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37.31%、34.33%和41.79%,组间差异显着(P<0.05);旋毛虫感染小鼠后35d,与PBS对照组LPG相比,试验组I、试验组II和试验组III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0.16%、65.60%和72.07%,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与PBS对照组RCI相比,试验组I、试验组II和试验组III的RCI减虫率分别为71.33%、76.60%和70.38%,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三次免疫后,IgG抗体水平提高,与PBS组差异显着(P<0.01);各个试验组小鼠血清中的H-FABP检测结果均低于70pg/ml,与PBS组相比差异不显着。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小鼠淋巴细胞中的CD4+/CD8+比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三次免疫过程中与PBS组相比各试验组CD4+/CD8+比值均为上升阶段,表现为免疫增强阶段;在攻击感染旋毛虫后7d,空质粒组、试验组I、II、III均表现为免疫抑制阶段;在攻虫后21d与35d,各个试验组均表现免疫增强阶段,且到本试验结束仍表现为免疫增强。本试验通过应用SYBR-Green I荧光定量方法检测小鼠肠上皮细胞TLR2及TLR4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TLR2检测中,除了在感染旋毛虫后21d的TLR2表达增大明显外,其余各个试验时间点其表达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在二免后,试验组I、II、III与PBS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三免后,试验组I与PBS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II与PBS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III与PBS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在TLR4检测中,其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免疫时间的增长,TLR4的表达量有所增加,在攻虫后7d TLR4表达量达到各个试验时间点的最高值,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其中攻虫后21d TLR4表达量仍有较高的表达。本试验通过探讨旋毛虫p43、p53基因的核酸疫苗对小鼠免疫保护的效果与免疫保护机制、检测小鼠小肠TLR2与TLR4的表达量变化情况,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旋毛虫免疫机理与致病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旋毛虫抗原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毛虫抗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金棒标记技术应用于旋毛虫感染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旋毛虫抗原的制备 |
1.2.1 不同虫期旋毛虫粗抗原制备 |
1.2.2旋毛虫虫体纯化抗原的制备 |
1.2.3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制备 |
1.3 纳米金棒的制备与优化 |
1.3.1 金晶种子液的配置 |
1.3.2 不同增长媒质的制备及纳米金棒聚合 |
1.3.3 纳米金棒的优化 |
1.4 纳米金棒功能化以及抗原筛选 |
1.5 功能化纳米金棒检测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抗体 |
1.5.1抗旋毛虫血清抗体制备 |
1.5.2 纳米金棒标记技术检测血清抗体 |
1.6 纳米金棒标记技术检测早期低虫荷血清的敏感性验证 |
1.7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
2 结果 |
2.1 确定最适的增长媒质 |
2.2 旋毛虫3个虫期的纯化抗原的筛选 |
2.3 确定抗原最适浓度和最适诊断抗原 |
2.4 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旋毛虫与小鼠Lewis肺癌细胞相关抗原筛选及其抗血清抗肿瘤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寄生虫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1 克氏锥虫抗肿瘤作用 |
1.2 刚地弓形虫抗肿瘤作用 |
1.3 疟原虫抗肿瘤作用 |
1.4 棘阿米巴抗肿瘤作用 |
1.5 旋毛虫抗肿瘤作用 |
第二章 热休克蛋白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2.1 热休克蛋白的分类及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
2.2 HSP70、HSP90和HSP27 的抗肿瘤作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旋毛虫与小鼠Lewis肺癌细胞相关抗原的筛选和其抗血清的制备与鉴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筛选 |
1.2.2 阳性噬菌斑的PCR扩增 |
1.2.3 免疫筛选基因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
1.2.4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与纯化 |
1.2.5 sHSPs基因的PCR扩增和表达载体的构建 |
1.2.6 sHSPs蛋白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1.2.7 sHSPs蛋白纯化和超滤后SDS-PAGE分析 |
1.2.8 sHSPs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1.2.9 sHSPs的 Western blot鉴定 |
1.2.10 sHSPs抗血清的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
1.3 讨论 |
1.3.1 旋毛虫肌幼虫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筛选 |
1.3.2 阳性基因的生物学分析 |
1.3.3 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1.3.4 抗血清的制备 |
1.3.5 sHSPs抗血清的鉴定 |
1.4 小结 |
第二章 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sHSPs对体外LLC细胞的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检测LDH的释放来评估sHSPs对 LLC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2 CCK-8 法检测sHSPs对 LLC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3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 表达情况 |
2.3 讨论 |
2.3.1 旋毛虫相关抗原体外抗肿瘤细胞作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旋毛虫与LLC细胞相关抗原sHSPs抗血清的体内抗肿瘤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小鼠Lewis模型的建立 |
3.2.2 C57 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肿瘤治疗效果 |
3.2.3 sHSPs抗血清对荷瘤小鼠治疗后的抑瘤率 |
3.2.4 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3.2.5 C57 BL/6小鼠组织器官病理学检测 |
3.2.6 免疫组化检测VEGF、Bcl-2基因表达 |
3.3 讨论 |
3.3.1 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
3.3.2 sHSPs抗血清对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治疗 |
3.3.3 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和免疫组化结果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上转发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猪旋毛虫方法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旋毛虫病研究进展 |
1.1 旋毛虫病的危害 |
1.2 旋毛虫抗原研究进展 |
1.3 旋毛虫病诊断方法现状 |
第二章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概况及应用 |
2.1 上转发光技术概况 |
2.2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概况 |
2.3 UPT-LF结构 |
2.4 UPT-LF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旋毛虫上转发光免疫层析试纸条(Tsp-UPT-LF)候选抗原的制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Tsp-UPT-LF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Tsp-UPT-LF评价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旋毛虫病荧光免疫层析抗体检测试纸条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旋毛虫研究进展 |
1.1 旋毛虫 |
1.2 流行病学 |
1.3 旋毛虫抗原 |
第二章 旋毛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2.1 病原学诊断方法 |
2.2 免疫学诊断方法 |
2.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三章 免疫层析试纸的概述与应用 |
3.1 免疫层析试纸的基本结构与检测原理 |
3.2 时间分辨荧光微球的发展与优势 |
3.3 免疫层析试纸在动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的制备及猪阳性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旋毛虫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性能评价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旋毛虫抗原基因T668的定点突变及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与质粒 |
1.2 工具酶与试剂 |
1.3 T668基因突变引物、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4 T668基因的克隆及定点突变 |
1.4.1 PCR扩增T668全基因 |
1.4.2 分段扩增T668基因 |
1.4.3 融合PCR扩增定点突变基因mT668 |
1.5 T668全基因和突变基因mT668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
1.5.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1.5.2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1.5.3 Western blot分析 |
1.5.4 酶谱分析 |
2 结果 |
2.1 T668基因的定点突变及克隆 |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可溶性鉴定和纯化 |
2.3 Western blot分析 |
2.4 酶谱分析 |
3 讨论 |
(7)旋毛虫感染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旋毛虫和旋毛虫病概述 |
1.1 旋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分类 |
1.2 旋毛虫生活史 |
1.3 流行病学 |
1.4 旋毛虫病的诊断 |
1.5 旋毛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
1.6 小结 |
第二章 旋毛虫感染在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 树突状细胞在调节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2.2 旋毛虫感染在调节宿主免疫反应极化中的作用 |
2.3 旋毛虫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
2.4 结论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旋毛虫排泄/分泌物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旋毛虫感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发育和分化影响的体内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旋毛虫感染不同时期小鼠DC MyD88的变化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RNA干扰对ES作用的DC MyD88基因的影响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Ts-cystatin重组减毒沙门氏菌对小鼠相关免疫应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旋毛虫与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
1.1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 |
1.2 旋毛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
1.3 旋毛虫与免疫应答 |
1.4 旋毛虫 DNA 疫苗的前景 |
第二章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免疫调节 |
2.1 Cystatin 超家族的分类 |
2.2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生物学功能 |
2.3 旋毛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
第三章 减毒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
3.1 基于沙门氏菌的疫苗诱发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方式 |
3.2 沙门氏菌作为疫苗运载体的策略 |
3.3 DNA 疫苗运载体研究进展 |
3.4 沙门氏菌作为高级免疫调节单元研究进展 |
3.5 减毒沙门氏菌 phoP/phoQ 菌株的应用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Ts-cystatin 编码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Ts-cystatin 重组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其在宿主体内的转录与表达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Ts-cystatin 重组沙门氏菌对宿主相关免疫应答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旋毛虫抗原对Toll样受体作用及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 |
1.2 旋毛虫 ES 抗原 |
1.2.1 ES 抗原组成 |
1.2.2 ES 抗原在免疫诊断方面研究 |
1.2.3 ES 抗原在免疫系统方面研究 |
1.3 旋毛虫常用的检测方法 |
1.4 TOLL 样受体 |
1.4.1 TOLL 样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 |
1.4.2 TLRs-NF-κB 的激活与功能 |
1.4.3 TLR2 与 TLR4 |
1.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
2.1.2 菌株和载体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2.1.5 仪器设备 |
2.1.6 应用软件及网络资源 |
2.2 实验方法 |
2.2.1 旋毛虫 ES 抗原单抗制备及双夹心 ELISA 方法建立 |
2.2.2 旋毛虫 ES 抗原成分与 TLR2、TLR4 受体直接作用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旋毛虫 ES 抗原单克隆抗体制备 |
3.1.1 旋毛形线虫肌幼虫 ES 抗原 SDS-PAGE 分析 |
3.1.2 纯化的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3.1.3 最佳抗原及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
3.1.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3.1.5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的鉴定 |
3.2 杂交瘤细胞部分特性鉴定 |
3.2.1 测定细胞上清液效价 |
3.2.2 Western blot 鉴定 |
3.2.3 抗体亚类鉴定结果 |
3.2.4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分析 |
3.2.5 单克隆抗体交叉反应 |
3.2.6 单抗A11腹水纯化 |
3.2.7 兔抗旋毛虫 ES 抗原多抗的纯化 |
3.3 双抗体夹心 ELISA 方法建立 |
3.3.1 兔抗 ES 抗原 IgG 与 A11 单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3.2 双抗体夹心 ELISA 判定标准 |
3.3.3 交叉反应结果 |
3.3.4 灵敏度检测结果 |
3.3.5 宿主血液中循环抗原检测 |
3.4 旋毛虫 ES 抗原成分与 TLR2、TLR4 受体直接作用分析 |
3.4.1 A11 单抗亲和层析分离天然旋毛虫 43、49、53kDa 混合蛋白 |
3.4.2 mTLR2、mTLR4 基因的扩增 |
3.4.3 mTLR2、mTLR4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
3.4.4 mTLR2、mTLR4 基因的真核表达分析 |
3.4.5 mTLR2、mTLR4 对 NF-κB 转录活性的影响 |
3.4.6 旋毛虫抗原与 mTLR2、mTLR4 受体直接作用 |
4 讨论 |
4.1 旋毛虫 ES 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 |
4.2 双抗体夹心 ELISA 方法建立 |
4.3 天然 43、49、53kDa 混合蛋白的提取 |
4.4 mTLR2、mTLR4 受体的真核表达 |
4.5 旋毛虫抗原与 mTLR2、mTLR4 受体的直接作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旋毛虫p43与p53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旋毛虫及旋毛虫病 |
1.2 旋毛虫的排泄分泌抗原、p43 与 p53 的研究进展 |
1.2.1 排泄分泌抗原的研究进展 |
1.2.2 旋毛虫 p43 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3 旋毛虫 p53 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 核酸疫苗及在旋毛虫中的应用 |
1.3.1 核酸疫苗的研究意义 |
1.3.2 核酸疫苗的优缺点 |
1.3.3 旋毛虫核酸疫苗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
1.4 旋毛虫心肌损伤的研究 |
1.5 Toll 样受体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虫种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验仪器及设备 |
2.1.5 主要生物信息学软件 |
2.2 方法 |
2.2.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2.2.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2.3 核酸疫苗免疫保护性试验 |
2.2.4 应用 SYBR-Green 荧光定量方法检测小鼠肠上皮细胞 TLR2 及 TLR4 表达量变化情况 |
3 结果 |
3.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3.1.1 旋毛虫总 RNA 提取结果 |
3.1.2 p43 与 p53 基因的 RT-PCR 扩增结果 |
3.1.3 重组质粒 pMD18T-p43 与 pMD18T-p53 的鉴定 |
3.1.4 pMD18T-p43 与 pMD18T-p53 的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3.1.5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p43 与 pcDNA3.1-p53 的构建 |
3.2 核酸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果 |
3.2.1 核酸疫苗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 |
3.2.2 抗体水平的检测 |
3.2.3 H-FABP ELISA 检测结果 |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 T 细胞亚类 |
3.3 荧光定量方法检测 TLR2 与 TLR4 的变化情况 |
3.3.1 GAPDH、TLR2 与 TLR4 的标准品 |
3.3.2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TLR2 相对表达量结果 |
3.3.3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TLR4 相对表达量结果 |
4 讨论 |
4.1 p43 与 p53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4.1.1 p43 基因分析 |
4.1.2 p53 基因分析 |
4.2 核酸疫苗对小鼠免疫保护效果的分析 |
4.3 TLR2 与 TLR4 在小鼠小肠的表达变化情况的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
四、旋毛虫抗原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金棒标记技术应用于旋毛虫感染诊断的研究[J]. 蔡子涵,曹颖,朱逢龙,李倩,和艳红,杨毅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05)
- [2]旋毛虫感染对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IDO表达的影响[D]. 刘昊.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旋毛虫与小鼠Lewis肺癌细胞相关抗原筛选及其抗血清抗肿瘤效应的研究[D]. 鹿香云. 吉林大学, 2019(11)
- [4]上转发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猪旋毛虫方法建立[D]. 王春. 吉林大学, 2019(11)
- [5]旋毛虫病荧光免疫层析抗体检测试纸条的建立[D]. 张小波. 吉林大学, 2018(01)
- [6]旋毛虫抗原基因T668的定点突变及原核表达[J]. 王兆国,徐静,刘晓雷,白雪,王楠,唐斌,刘明远. 中国兽医学报, 2017(04)
- [7]旋毛虫感染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研究[D]. 姜晶.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2)
- [8]Ts-cystatin重组减毒沙门氏菌对小鼠相关免疫应答的影响[D]. 刘喜东. 吉林大学, 2014(09)
- [9]旋毛虫抗原对Toll样受体作用及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建立[D]. 俞昭旸.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10]旋毛虫p43与p53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D]. 庞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