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啶5'核苷酸酶的研究进展

嘧啶5'核苷酸酶的研究进展

一、嘧啶5′核苷酸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门晓妍[1](2021)在《基于激素和多组学的银杏基生垂乳发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杏(Ginkgo biloba L.)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树种,有“活化石”之称。因其寿命长,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病虫害少,观赏性强,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科研价值。垂乳(Chichi)是银杏一种特有的生物现象,它通常生长于树干、树枝或根颈处,呈基部较宽、顶端钝圆的倒圆锥体或圆柱体。从银杏垂乳被发现和命名至今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但其发育机制仍然众说纷纭。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组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解释各类生物学现象。银杏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为通过有参转录组测序技术解释其发育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以银杏基生垂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和LC-MS/MS的方法比较了垂乳(C)与根(R)、茎(S)组织在转录和代谢水平上的差异。我们筛选了在垂乳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差异积累的代谢物和植物激素,构建了激素信号转导调控通路,筛选了其中的关键酶和调控基因,旨在探明垂乳发育调控机制,解释垂乳的特异性及其在银杏适应环境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为银杏基因功能研究以及解释银杏环境适应能力等研究提供思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垂乳、根、茎组织中共检测出7类植物激素的21种化合物。细胞分裂素类化合物(c Z、t Z、IP)、茉莉酸类化合物(MEJA)、脱落酸(ABA)、水杨酸(SA)均在垂乳中含量最高,且均显着高于茎和根。生长素类化合物(IAA、ME-IAA、ICAld、I CA)、赤霉素(GA6)、茉莉酸(JA、H2JA、JA-ILE)和乙烯前体ACC均在根中含量最高,除ICAld外均显着高于茎、垂乳。IAA、ME-IAA的含量呈现根>垂乳>茎的趋势。在检出的7种赤霉素类化合物(GA3、GA4、GA6、GA7、GA15、GA20和GA51)中,GA3的含量远超其他化合物,在垂乳和根中都有较高的含量,显着高于茎。植物激素之间含量比值,AUX/GA的比值在根中最高,显着高于茎和垂乳;AUX/CTK的比值呈现根>茎>垂乳的趋势。(2)垂乳、根和茎组织中共检测出代谢物414种,分属于11个一级分类的32个二级分类。相对含量最多的代谢物依次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30.41%)、脂质(17.76%)、酚酸类(9.62%)、有机酸(7.89%)、黄酮(7.60%)等。将根、茎分别作为对照组与垂乳相比较,S vs C和R vs C对比组合各得到119种和156种DAMs,二者有69种共同DAMs,其中68种趋势一致。共同上调的20种DAMs主要集中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7种)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7种);共同下调的48种DAMs主要集中在黄酮类(15种)、酚酸类(14种)、木脂素和香豆素类(8种)和脂质(4种)。S vs C对比组合有55种DAMs被富集到63条KEGG通路中;R vs C对比组合有53种DAMs被富集到51条KEGG通路中。(3)通过转录组测序,9个植物样本共获得74.95 Gb Clean Data。共得到505378738条Raw Reads,过滤后获得487175244条Clean Reads。各样本转录组序列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的比例在83%以上。将根、茎分别作为对照组与垂乳相比较,S vs C和R vs C对比组合各得到2655条和5259条DEGs,二者有1124条共同DEGs,其中826条表达趋势相同。S vs C对比组合有843条DEGs被富集到127条KEGG通路中;R vs C对比组合有1605条DEGs被富集到129条KEGG通路中。(4)S vs C对比组合中1753条DEGs和118种DAMs具有强相关性;R vs C对比组合中3740条DEGs和146种DAMs具有强相关性。两个对比组合具有强相关性的DAMs主要集中在酚酸类、黄酮、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和脂质分类中。949条共同DEGs与8种植物激素化合物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其中与t Z具有强相关关系的DEGs最多,达到538条,其次依次为MEJA(343条)、IAA(297条)、ACC(268条)、SA(222条)、JA(127条)、ABA(118条)、GA3(53条)。共有27条与相应激素化合物强相关的DEGs富集到植物激素合成、信号转导相关KEGG通路中,其中15条DEGs与两种或两种以上激素化合物存在强相关性。(5)基生垂乳发育与苯丙烷、黄酮、氨基酸、核苷酸合成,以及植物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等通路密切相关。我们推测,根系接受胁迫刺激后启动应答反应,通过信号转导诱导基生垂乳发生发育。基生垂乳形态建成过程中,细胞分裂素发挥主要作用。基生垂乳通过脱落酸、茉莉酸、水杨酸、乙烯等植物激素调控网络参与植物的胁迫响应。我们筛选出可能参与银杏基生垂乳发育和胁迫调控的关键酶和基因如下: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咖啡酰-Co A O-甲基转移酶(Gb_12660)与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Gb_09387)、茉莉酸合成相关酰基辅酶A氧化酶(ACX,Gb_13280)、细胞分裂素合成相关UDP-葡萄糖基转移酶73C(UGT73C,Gb_19257)、生长素反应因子ARF(Gb_17830)、生长素响应因子GH3(Gb_40050)、细胞分裂素二组分响应调节器ARR-A家族(Gb_33947)与ARR-B家族(Gb_37200)、茉莉酸转录因子MYC2(Gb_15096)。

刘益宁,秦臻,李旋,蒋帅,吴鹤云,谢希贤[2](2021)在《胞苷合成途径改造对大肠杆菌嘧啶核苷发酵的影响》文中认为嘧啶核苷包括尿苷和胞苷,是生产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中间体。为获得胞苷高产菌,该研究以高产尿苷的大肠杆菌UR6为出发菌株,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代谢工程改造。结果显示,cdd、cmk和ygdH 3个基因的敲除阻断了胞苷及其前体物的主要降解途径,使胞苷产量达到了2.8 g/L,而尿苷产量基本无变化;突变体PyrHecj(D93A)和PyrGcgl(D160E、E162、E168K)的引入结合nudG基因的双拷贝有效增强了胞苷合成途径,使胞苷产量提高至5.6 g/L,尿苷产量降低至9.3 g/L;引入酵母菌的5′-核苷酸酶PHM8使尿苷的产量提高至11.5 g/L,而对胞苷的积累影响不大;乳清酸核苷-5-磷酸脱羧酶和尿苷酸激酶的融合表达,增强了尿苷酸到胞苷的合成通量,使胞苷产量进一步提升至7.2 g/L,尿苷产量降低至8.2 g/L。最终所得菌株可用于胞苷和尿苷联产,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王媛[3](2021)在《小分子CD73抑制剂的发现、优化及生物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新的靶标不断被发现。腺苷信号通路是肿瘤免疫抑制中关键的一条通路,ATP在胞外CD39的作用下降解为AMP,而AMP在胞外CD73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为腺苷。因此,阻断腺苷信号通路能够降低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本论文主要以CD39-CD73-腺苷信号通路为主线,开展了小分子CD73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小分子CD73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利用课题组自建的化合物库,采用三分法的筛选策略,通过孔雀绿磷酸盐试剂法,筛选发现新型骨架的小分子CD73抑制剂先导化合物。在对激酶抑制剂库进行筛选时发现化合物MS1013在浓度为10μM时,对人源CD73蛋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高达92.56%。在对天然产物库进行筛选时发现化合物MS1371在浓度为10μM时,其抑制率为63.63%。并且,本论文进行了靶标的选择性及CD73抑制活性IC50值的测定,发现化合物MS1013和MS1371均对CD39无抑制活性,且都对CD73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免疫激活作用研究表明,天然产物化合物MS1371在10μM时对IFN-γ具有激活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AB680。以上结果表明,天然产物化合物MS1371(即白桦脂酸),可作为小分子CD73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然后,采用相似性搜寻技术对先导化合物白桦脂酸进行了初步构效关系研究,为后续结构优化提供了方向。二、白桦脂酸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基于先导物白桦脂酸的初步构效关系,设计合成出10个3-白桦脂酸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并开展CD73抑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5个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活性。其中,白桦脂酸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ZM514对CD73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其人源CD73抑制活性IC50值为1.39±0.01μM,相比白桦脂酸提高了4.24倍。并且,对鼠源CD73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4.65±2.50μM,相比白桦脂酸提高了3.70倍。CD73高表达的肿瘤细胞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ZM514对MDA-MB-231和Mia Pa Ca-2两种肿瘤细胞的毒性均很小,说明此类化合物并非细胞毒药物。免疫激活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ZM514在10μM时对IFN-γ激活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AB680,与APCP相当。因此,白桦脂酸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ZM514可作为小分子CD73抑制剂进一步进行后续深入研究。三、白桦脂酸酯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基于白桦脂酸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出8个白桦脂酸酯类衍生物,并开展CD73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4个衍生物对CD73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ZM522、ZM523对人源CD73的抑制活性IC50值均达到纳摩尔级,相比先导物提高10倍以上。并且,化合物ZM522对鼠源CD73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3.06±0.02μM,其抑制作用相对先导物明显增强。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出,化合物ZM522细胞毒活性与先导物白桦脂酸相当。免疫激活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ZM522在10μM时对IFN-γ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本研究发现了一类全新骨架的小分子CD73抑制剂先导化合物,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小分子CD73抑制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卉[4](2020)在《核苷酸酶PTPN调控拟南芥及玉米抗旱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旱作为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已经成为制约全球农业发展的巨大瓶颈,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由于植物具有不可移动性,所以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自身进化出一套独特的保护机制来抵御非生物胁迫,深入解析植物干旱响应调控机理对于改良植物耐旱性,尤其是培育耐旱作物具有重要意义。脱落酸(ABA)是一种天然生成的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研究表明ABA在调控干旱胁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抗坏血酸(As A)是植物中主要的抗氧剂,有利于植物清除非生物胁迫所造成的氧化伤害,广泛报道参与植物抵御非生物逆境。尽管很多研究报道ABA和As A参与调控植物非生物逆境响应,但二者间是否存在联系,如何协同调控干旱胁迫应答至今仍然未知。本研究通过对本实验保存的140份未知功能的拟南芥磷酸酶类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材料进行干旱表型筛选,鉴定了一个干旱敏感型突变体,并克隆了T-DNA插入所破坏的基因At PTPN(PTP-like Nucleotidase),进一步以At PTPN作为候选基因开展了系统性的基因功能验证和分子机理解析相关研究工作。系统发生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在各物种中相似性很高,极高的保守性预示着该基因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At PTPN基因在多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并且其转录水平能够受到ABA以及干旱的诱导;表型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野生型材料,Atptpn突变体对外源ABA处理不敏感,对干旱胁迫更加敏感。在Atptpn突变体中外源表达At PTPN基因能够恢复Atptpn突变体的ABA不敏感表型以及干旱敏感表型。超量表达At PTPN显着增强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以及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证实At PTPN在调控植物干旱胁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序列比对,我们进一步发现并克隆了玉米基因组中与At PTPN序列相似性最高的基因Zm PTPN(氨基酸序列相同性达72%)。组成型过量表达Zm PTPN显着提高玉米苗期抗旱性。RNA干涉下调Zm PTPN表达则显着降低玉米苗期抗旱性,证明玉米Zm PTPN与拟南芥At PTPN功能相近,均为干旱胁迫应答反应中的正调控子。以上结果表明,PTPN抗旱功能在高等植物中十分保守。为了进一步解析PTPN调控植物耐旱分子机理,本研究进一步筛查了PTPN的作用底物,通过底物筛查我们发现PTPN蛋白具有典型的核苷酸酶活性,能够水解GDP/GMP/d GMP/IMP/d IMP等核苷酸,释放Pi。VTC2是植物As A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本研究发现,PTPN能够通过调控拟南芥中局部Pi的含量影响由VTC2控制的限速步骤,调控植物体内的As A合成。超量表达As A合成途径的限速酶编码基因VTC2能够显着提高植株的As A含量,提高拟南芥的抗旱性,并且部分依赖于At PTPN的功能。以上结果说明VTC2与At PTPN在As A生物合成和干旱胁迫应答反应中存在遗传互作。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我们筛选到热激蛋白转录因子HSFA6a能够特异性结合At PTPN启动子上的HSE(heat shock factor binding element)位点,并激活其表达。遗传分析结果显示,HSFA6a调控ABA和干旱应答反应的功能部分依赖于At PTPN。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抗旱基因PTPN。一方面,该基因由HSFA6a介导参与ABA应答反应,另一方面该基因作为核苷酸酶调控As A的合成。该基因作为一个中枢分子,将ABA信号通路与As A合成通路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植物干旱胁迫应答反应。PTPN基因的发现及其抗旱机理解析,为作物抗旱品种选育提供新的遗传资源和理论依据。

倪婕[5](2020)在《大环内酯Macrolactin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对草莓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是一种对草莓极具破坏力的病害,其感染机制复杂、寄生范围广、易发生遗传变异。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环保、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抑菌物质对指导草莓采后灰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Macrolactin类大环内酯为暹罗芽孢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已有基础研究表明其对灰葡萄孢等植物病原菌抑菌作用明显,本文在此基础上对Macrolactin进行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并进一步研究其对草莓灰葡萄孢菌的防治作用。但野生菌发酵产生的大环内酯Macrolactin产量较低,相关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该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应用,所以,本研究采用人工诱变育种手段以提高大环内酯Macrolactin的产量并且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大环内酯Macrolactin合成相关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硅胶柱层析、TLC、Semi-HPLC等纯化手段对B.siamensis YB304发酵产物中的大环内酯Macrolactin进行分离纯化,经LC-MS、13C-NMR、1H-NMR谱图鉴定,确定化合物NJ08-3为24元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结构式为C30H44O10。该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在p H5-7、低于80℃下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对大部分常规有机试剂不敏感。同时,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部分细菌和真菌均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2)采用UV-ARTP复合诱变,结合抑菌圈活性初筛及HPLC复筛,得到一株突变菌株Mut-K53,其发酵性能相比之野生菌株得到显着提高,Macrolactin R产量提高3.95倍,即156.5μg/m L,且具有遗传稳定性。(3)采用TMT蛋白质组学结合PRM验证技术,分析差异蛋白引起的大环内酯Macrolactin代谢通路变化及相关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突变菌株Mut-K53对蔗糖等碳源的利用加强;糖酵解途径积极上调;芳香族氨基酸等氨基酸代谢途径显着上调,产生的各种酰基辅酶A和氨基酸等前体物质是Macrolactin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大环内酯Macrolactin合成代谢的关键蛋白多为上调蛋白,这是导致Macrolactin R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4)通过Macrolactin R对草莓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Macrolactin R对草莓灰葡萄孢菌丝的EC50值为2.88μg/m L,对孢子的EC50值为1.93μg/m L,其抑菌效果与纳他霉素、嘧霉胺等杀菌剂相当;且Macrolactin R对草莓感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着;可通过破坏灰葡萄孢细胞膜结构造成细胞凋亡及内容物渗漏。综上,Macrolactin R对草莓灰葡萄孢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徐哲文[6](2020)在《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冬虫夏草是虫草真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而生成的子座与虫体的虫菌复合体,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公认的冬虫夏草无性型真菌,其功能和成分与冬虫夏草高度相似,已成为野生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核苷作为中国被毛孢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国被毛孢首次研究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建立了原生质体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技术,获得核苷高产菌株,并探究了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差异。本文首先对中国被毛孢菌株Hirsutella sinensis ZJB18002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方法进行优化,考察了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裂解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获得了最适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将培养7 d的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悬浮于5 m L含0.6 mol/L KCl和3mg/m L破壁酶、4 mg/m L溶壁酶和3 mg/m L崩溃酶的0.1 mol/L磷酸钾缓冲液(p H=5.5)中,于18℃,120 rpm酶解0.5 h,原生质体产量达4.37×107/g湿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原生质体再生条件,包括再生培养基成分、酶解条件和涂布浓度,结果表明:将浓度为5×104/m L的原生质体涂布于再生培养基上,于16℃黑暗培养21 d,得到成熟的中国被毛孢单菌落,再生率为12.89%。其次,对原生质体诱变条件进行了筛选,建立了ARTP与EMS复合诱变中国被毛孢原生质体的条件:最佳ARTP处理时间为80 s,最佳EMS诱变剂量为40μL/m L,选取ARTP诱变的正突变菌株进行EMS诱变,最终筛选出突变菌株Hirsutella sinensis ZJB19050,其腺苷含量为3.36 mg/g、鸟苷含量为2.7 mg/g和尿苷含量为6.46 mg/g,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160.2%、67.4%和113.5%。论文最后对核苷代谢途径中涉及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预测和构建了中国被毛孢腺苷、鸟苷和尿苷的生物代谢途径,对代谢途径中涉及的8个关键酶及其对应的功能基因序列进行验证,并成功克隆表达。根据2-ΔΔCt相对定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核苷代谢途径中的4个表达上调和3个表达下调的关键酶基因;其中5’-核苷酸酶与转甲酰基酶的活性分别比原来提高了658.8%和222.5%,而腺苷脱氢酶的表达量仅为原始菌株的31.2%;鸟苷代谢途径中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和GMP合成酶均为表达上调基因,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95.6%和179.6%;尿苷代谢途径中尿苷激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的表达量为原始菌株的36.1%和23.5%。

李宁宇[7](2020)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研究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黑仔鳗饲料中发酵豆粕对鱼粉的替代效果及豆粕的可能作用,设置5组实用饲料,以含有60%鱼粉和5%豆粕的A组为对照组,分别使用10%(B组)和20%(C组)的发酵豆粕替代对照组中11.7%和23.3%的鱼粉,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用4.5%的发酵豆粕替代B组和C组中全部的豆粕设置成D组和E组。在水泥池的网箱中饲养初始体质量为(0.405±0.003)g的日本鳗鲡黑仔鳗76d。结果显示: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逐渐升高;B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显着高于D组,C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高于E组但差异不显着。试验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除D组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B组MDA含量显着低于D组。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肝脏中的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则相反,ALT、AST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随发酵豆粕用量增加而增加;在鱼粉用量相同时,含有5%豆粕比不含豆粕的试验组有更高的血清TP以及GLB含量。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可以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肝功能;豆粕在不同发酵豆粕使用量下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影响效果不同: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使用会促进其生长性能,但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则无此现象。2.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为了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及豆粕在其中发挥的可能作用,基于第一章养殖实验的设计,采集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样本并测定其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等指标。测定结果显示:1、共测得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7种,半必需氨基酸2种,非必需氨基酸8种;共测得2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9种。2、在A、B、C三组,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粗脂肪则相反;氨基酸含量∑EAA、∑NEAA以及∑EAA/∑NEAA等指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HEAA、∑FAA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14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ΣSFA、ΣMUFA、ΣPUFA、∑n-3PUFA等指标亦是如此。3、在B、D两组间,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下降;14种氨基酸含量呈现上升,3种氨基酸含量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19种脂肪酸含量以及ΣPUFA、ΣMUFA、∑n-3PUFA、∑n-6PUFA、ΣSFA、脂肪酸总量等6类指标呈现下降。4、在C、E两组间,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出现下降,粗脂肪含量出现上升;14种氨基酸含量出现下降,3种氨基酸含量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同C组相比,E组的蛋氨酸呈现上升(P<0.05);4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上升,2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下降。综上所述,发酵豆粕的用量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的含量。在不同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的含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更有利于提高其脂肪酸含量,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更有利于提高其氨基酸含量。3.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变化基于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第一章中生长指标的结果,为更为深入的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后以及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采集5个试验组的肠道样本,并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1、10%的发酵豆粕可以促进日本鳗鲡黑仔鳗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丰富度;在发酵豆粕使用量较低的饲料中,搭配使用少量豆粕,可以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在发酵豆粕使用量较高的饲料中,搭配使用少量豆粕则没有效果。2、饲料中使用一定的发酵豆粕和豆粕有利于改善日本鳗鲡肠道微生物结构,降低致病菌群的丰度。3、通过预测分析发现,发酵豆粕的使用没有降低日本鳗鲡的肠道微生物对于氨基酸、脂类以及碳水化物的代谢功能,豆粕亦是如此。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使用一定的发酵豆粕和豆粕,有益于改善日本鳗鲡黑仔鳗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4.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影响代谢组学专门研究生物体关于外界环境改变所引起对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是与表型联系最紧密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基于第一章中的生长结果,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肝脏代谢与机体生长性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在A、B、C三组间,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共检测到3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琥珀酸酯、柠檬酸盐、苹果酸等代谢物出现下调,顺势乌头酸等代谢物出现上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发现,发酵豆粕显着影响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二羧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代谢途径。2、在B、D两组间,共检测到29种差异代谢物。豆粕的缺失显着影响了腐胺、N-乙酰腐胺等毒性代谢物的上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中发现,饲料中豆粕的缺失,会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以及嘌呤代谢等代谢途径。3、在C、E两组间,共检测到67种差异代谢物。豆粕的缺失显着影响了原儿茶酸脂、奎宁酸盐、L-去甲肾上腺素、富马酸盐、乙醇酸盐等代谢物的下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中发现,饲料中豆粕的缺失,会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三羧酸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二羧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综上所述,结合第一章的生长结果,发酵豆粕的使用可能从提高了三羧酸循环和二羧酸这两条代谢途径提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体内代谢水平,从而促进其生长。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饲料中搭配豆粕可能通过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对于甘氨酸代谢水平从而促进了其生长。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饲料中存在豆粕与否虽未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但显着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多种代谢物的含量及代谢途径。5.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制DNA的转录会随着生长环境、摄食种类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基于日本鳗鲡黑仔鳗代谢组学的结果(第四章),为了进一步探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理,对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的肝脏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在A、B、C三组间,随着发酵豆粕的使用量的增加,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参与二羧酸代谢、三羧酸代谢,调控苹果酸脱氢酶的基因MSTRG.1873.3出现显着上调,直接造成下游代谢物苹果酸的下调。2、在B、D两组间,豆粕的缺失,使得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参与腺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代谢途径,调控腺苷脱氨酶的基因MSTRG.14624.4出现下调,调控精胺合酶的基因MSTRG.9984.5、调控胍丁胺酶的基因MSTRG.8362.2出现上调,并间接导致了腐胺的上调。3、在C、E两组间,豆粕的缺失,使得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的基因MSTRG.17176.1、调控2-氧戊二酸脱氢酶E1的基因MSTRG.28724.1以及调控鸟氨酸-氧-酸转氨酶的基因MSTRG.26450.4等一系列调控酶类表达的相关基因发生显着变化。综上所述,发酵豆粕的使用显着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参与二羧酸代谢以及三羧酸代谢中重要酶类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引起关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从而提高其代谢途径的效率,促进了其生长。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参与腺嘌呤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中重要酶类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引起关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从而降低其代谢途径的效率,对其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缺失虽未对其生长造成显着影响,但也同样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多种基因的转录水平及其调控酶所参与的代谢途径效率。

王蒙[8](2020)在《免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文中指出从血常规检查到胆固醇检测,生物标志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对于生物标志物检测需求的增加,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技术也急需改善。免标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凭借其低成本、易操作的特色逐渐成为检测生物标志物的有力检测技术。本论文将生物化学领域中的扩增方式与电化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研发出原理巧妙、操作简单快速、背景信号低、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免标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肿瘤细胞基因组DNA中的5-羟甲基胞嘧啶和肺癌细胞中microRNA这两种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定量检测。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其中80%的病例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研究表明,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icroRNA-486-5p的表达程度过低,而且microRNA-486-5p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着非小细胞肺癌分期的增加而降低。因此,microRNA-486-5p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肿瘤分期和预后治疗,并且可以利用检测microRNA-486-5p来获取非小细胞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我们构建了一种免标记、无底物的电催化放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准确定量肺癌细胞中的microRNA。当存在目标microRNA时,借助金-硫键固定在层层组装后的修饰电极上的捕获探针与其杂交形成双链结构,随后通过多聚腺苷酸聚合酶(poly(A)聚合酶)在microRNA的3’-OH末端多聚腺苷酸化以形成可以进一步与富T辅助探针杂交形成双链DNA的poly(A)序列。含铁的富氮碳纳米管(FeCN)可以催化插入到双链DNA凹槽中的氧化还原分子―琉堇,而不添加任何不稳定的底物H2O2,实现了电催化信号的放大。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可达0.853 fM,具有六个数量级的动态范围、选择性高和背景低的优势。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捕获探针的序列扩展到检测多种目标核酸,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潜在应用。5-羟甲基胞嘧啶是DNA去甲基化过程中的中间体,与黑色瘤癌、白血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5-羟甲基胞嘧啶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由于5-羟甲基胞嘧啶与5-甲基胞嘧啶结构相似,且其丰度小,灵敏检测5-羟甲基胞嘧啶依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们构建了一种基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和Ru(III)氧化还原循环的双信号放大策略,利用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灵敏检测5-羟甲基胞嘧啶的免标记、非固定化的电化学磁性生物传感器。通过对双链DNA中5-羟甲基胞嘧啶位点进行特异性修饰,利用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的特异性结合,将修饰后的DNA固定到磁珠上,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酶进行无模板的扩增和Ru(III)氧化还原循环的双信号放大,通过添加磁体,无需将DNA固定在电极上即可实现高灵敏度(检测限可低至9.06fM)、高特异性和宽动态范围的目标需求。除此之外,该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准确定量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和人胚胎肾细胞系(HEK 293T细胞)中的5-羟甲基胞嘧啶,可用于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DNA去甲基化机理的研究。

龙霞,黄先智,丁晓雯[9](2019)在《鸭油对D-gal诱导小鼠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小鼠氧化应激模型,造模21 d后分别灌胃625、1 250、2 500 mg/kg鸭油乳液[含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生理盐水、溶剂(含TBHQ)、2 500 mg/kg纯鸭油(不含TBHQ),45 d后测定血浆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高剂量鸭油组小鼠血浆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分别升高23. 08%、30. 93%和24. 14%;金属硫蛋白、硫氧还原蛋白含量分别升高17. 70%、24. 13%; 8-异前列腺素含量下降20. 88%;蛋白质羰基、3-硝基酪氨酸、晚期蛋白氧化产物含量分别下降9. 91%、11. 61%、13. 57%; 8-羟基脱氧鸟苷、5-羟基胞嘧啶含量分别下降21. 48%、15. 10%; 8-氧鸟嘌呤DNA糖苷酶、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酶活性分别上升15. 10%、18. 27%。此外,TBHQ不能改善小鼠的氧化应激。较高剂量的鸭油能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氧化应激。

刘敏[10](2019)在《5’-核苷酸酶YB92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核糖核苷酸水解酶简称5’-核苷酸酶(5’-NT),5’-NT能够水解多种核糖核苷-5’-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5’-磷酸,最终生成相应的核苷和无机磷酸。在生物细胞中有多种酶参与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分解,以保证核苷酸和核苷的量处于适当水平。核苷酸和核苷的库存量保持动态平衡,这有利于实现DNA和RNA的有效合成。由于5’-NT能够催化5’-核苷酸产生相应的核苷和磷酸从而能够调节体内核苷酸和核苷水平,这一机制在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核苷酸酶作用相反的是核苷酸激酶,核苷酸激酶能够催化核苷与无机磷酸生成相应的核苷酸。5’-核苷酸酶的分布较为广泛,例如细菌、植物细胞和脊椎动物组织等都含有5’-核苷酸酶。根据5’-核苷酸酶含有的保守结构域分类,主要分为HAD家族和HD家族,HAD家族的5’-核苷酸酶目前研究较多,HD家族的5’-核苷酸酶在真核生物中尚未有研究。YB92是一种重要的5’-核苷酸酶,它能够将5’-核苷单磷酸水解为相应核苷和磷酸。YB92结构上含有HD结构,具有HD结构域的蛋白可具有核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并且它们在信号传导和核苷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和结构生物学方法对酿酒酵母的HD结构域蛋白YB92(YBR242W)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通过核苷单磷酸与YB92反应实验,表明了YB92(YBR242W)是核苷5’-单磷酸水解酶,YB92蛋白的脱氧核糖核苷5’-单磷酸酶的活性超过核糖核苷5’-单磷酸酶的活性;核苷三磷酸抑制试验表明,核苷三磷酸抑制YB92(YBR242W)水解核苷单磷酸。通过对YB92蛋白进行大规模的纯化表达,将蛋白进行蛋白质晶体生长条件筛选和优化,得到了质量较高的晶体,用X射线对晶体进行衍射,解析了 YB92-AT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从结构上看,YB92是由8个α螺旋和4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组成。通过比对发现YB92的结构类似于来自大肠杆菌的HD家族的YfbR晶体结构,将两个结构叠加后,推断YB92可能和YfbR具有相同的催化底物结合位点。分子筛柱层析色谱和交联实验研究表明,溶液中的YB92蛋白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这与YB92结构的观察的结果和分析结果一致。我们将HD结构域活性中心附近的一些保守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发现与二价金属配位氨基酸残基以及活性位点附近保守残基对YB92活性至关重要。与金属离子配位Asp79、His80、His108和Asp109残基,活性位点附近的保守E112和E133点对催化活性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从结构上看,YB92的K59穿过界面进入到另一单体靠近活性中心位置,我们推测K59与相邻分子中的活性中心部分氨基酸残基(E75/E181/Q185)有氢键相互作用,我们用生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K59影响整个YB92的催化活性。总之,我们结构比对和突变研究结果表明YB92在酿酒酵母中起5’-核苷酸酶的作用。

二、嘧啶5′核苷酸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嘧啶5′核苷酸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素和多组学的银杏基生垂乳发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银杏
    1.2 银杏垂乳
        1.2.1 垂乳的命名
        1.2.2 垂乳的生理特性
        1.2.3 垂乳的解剖结构
        1.2.4 垂乳发育机制
        1.2.5 垂乳的生态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3.1 生长素
        1.3.2 赤霉素
        1.3.3 细胞分裂素
        1.3.4 脱落酸
        1.3.5 乙烯
        1.3.6 水杨酸与茉莉酸
        1.3.7 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多组学分析
        1.4.1 转录组学
        1.4.2 代谢组学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植物材料
    2.3 仪器与试剂
    2.4 研究方法
        2.4.1 植物激素检测
        2.4.1.1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2.4.1.2 植物激素定性定量
        2.4.1.3 标准曲线和绝对定量
        2.4.2 代谢组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2.1 提取
        2.4.2.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2.4.2.3 代谢物定性与定量
        2.4.3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3.1 总RNA提取和检测
        2.4.3.2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
        2.4.3.3 文库质检
        2.4.3.4 上机测序
        2.4.3.5 qRT-PCR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银杏不同组织植物激素含量
        3.1.1 植物激素定性定量
        3.1.2 标准曲线
        3.1.3 激素含量分析
        3.1.3.1 生长素类
        3.1.3.2 赤霉素类
        3.1.3.3 细胞分裂素类
        3.1.3.4 茉莉酸类
        3.1.3.5 脱落酸、水杨酸和乙烯
        3.1.4 激素间含量比值
    3.2 银杏不同组织代谢组分析
        3.2.1 数据结果质控与评估
        3.2.1.1 样本质控
        3.2.1.2 主成分分析
        3.2.1.3 聚类分析
        3.2.1.4 重复性评估
        3.2.2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2.3 银杏不同组织差异积累代谢物筛选
        3.2.4 差异代谢物KEGG注释与富集
    3.3 银杏不同组织转录组分析
        3.3.1 转录组概况
        3.3.2 基因表达量
        3.3.3 qRT-PCR验证
        3.3.4 差异表达基因概况
        3.3.5 差异表达基因KOG分析
        3.3.6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3.8 转录因子注释
        3.3.9 新基因发掘与注释
        3.3.10 可变剪接
    3.4 联合分析
        3.4.1 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
        3.4.1.1 相关性分析
        3.4.1.2 差异相关性分析
        3.4.1.3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1.4 相关性网络
        3.4.2 转录组与激素联合分析
        3.4.2.1 差异相关性分析
        3.4.2.2 KEGG通路富集
        3.4.3 基于植物激素的转录、代谢调控通路
4 讨论
    4.1 基生垂乳中的植物激素积累
    4.2 基生垂乳中的氨基酸、核苷酸类代谢物
    4.3 基生垂乳中的苯丙烷类代谢物
    4.4 基生垂乳中的差异转录因子
    4.5 基生垂乳发育关键转录、代谢调控机制
        4.5.1 根系感受胁迫刺激
        4.5.2 根系进行防御应答
        4.5.3 信号转导诱导基生垂乳发生发育
        4.5.4 激素调控基生垂乳形态建成
        4.5.5 基生垂乳参与植物防御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胞苷合成途径改造对大肠杆菌嘧啶核苷发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基因编辑方法
        1.4.1 pGRB质粒和重组片段的构建
        1.4.2 DNA片段重组
    1.5 摇瓶培养方法
    1.6 检测方法
    1.7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阻断胞苷及前体物降解途径对嘧啶核苷发酵的影响
    2.2 加强胞苷合成途径对嘧啶核苷发酵的影响
    2.3 5′-核苷酸酶对嘧啶核苷发酵的影响
    2.4 融合蛋白的表达对嘧啶核苷发酵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小分子CD73抑制剂的发现、优化及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小分子CD73 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1.1 激酶抑制剂类先导化合物的研究
    1.2 天然产物类先导化合物的研究
第二章 白桦脂酸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一、设计思想
    二、结果与讨论
    三、结论
    四、实验部分
第三章 白桦脂酸酯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一、设计思想
    二、结果与讨论
    三、结论
    四、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以CD73作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靶标的抑制剂研究进展
    1、CD73 的结构与分布
    2、CD73 的生物学功能
    3、CD73 与肿瘤微环境
    4、CD73 与腺苷
    5、CD73 与放疗
    6、CD73 与肿瘤的发展
    7、CD39-CD73-A2a R腺苷通路抑制剂研究进展
    8.结论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附录

(4)核苷酸酶PTPN调控拟南芥及玉米抗旱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干旱的概念及类型
    1.2 植物应对干旱的策略
        1.2.1 植物的主要“逃旱”机制
        1.2.1.1 干旱对植物根系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1.2.1.2 干旱对植物叶片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1.2.2 植物的主要“耐旱”机制
        1.2.2.1 抗氧化系统
        1.2.2.2 渗透调节系统
    1.3 植物激素与干旱胁迫
        1.3.1 参与干旱胁迫应答的主要植物激素—脱落酸(ABA)
        1.3.2 ABA信号通路
    1.4 HSF转录因子家族
        1.4.1 HSF转录因子的序列特征及分类
        1.4.2 HSF转录因子与非生物胁迫
    1.5 植物核苷酸酶研究进展
    1.6 抗坏血酸
        1.6.1 抗坏血酸的发现
        1.6.2 抗坏血酸的结构和性质
        1.6.3 植物中抗坏血酸的合成途径
        1.6.3.1 D-甘露糖/L-半乳糖途径
        1.6.3.2 其他合成途径
        1.6.4 抗坏血酸与非生物胁迫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所用菌株
    2.3 材料种植
        2.3.1 拟南芥材料种植
        2.3.2 玉米材料种植
    2.4 遗传材料的构建及鉴定
        2.4.1 拟南芥AtPTPN超量表达和回补材料
        2.4.2 拟南芥AtPTPN Crispr-CAS9 编辑材料
        2.4.3 拟南芥VTC2基因超量表达材料
        2.4.4 拟南芥HSFA6a基因超量表达材料
        2.4.5 拟南芥AtPTPNpro-GUS材料
        2.4.6 玉米ZmPTPN超量表达材料
        2.4.7 玉米ZmPTPN RNAi干扰材料
    2.5 进化分析
    2.6 拟南芥材料干旱表型考察
        2.6.1 存活率
        2.6.2 离体叶片失水率
    2.7 玉米材料干旱表型考察
    2.8 拟南芥材料ABA敏感性考察
        2.8.1 子叶变绿率
        2.8.2 气孔导度检测
    2.9 拟南芥材料甘露醇敏感性考察
    2.10 亚细胞定位
        2.10.1 载体构建
        2.10.2 拟南芥原生质体分离及转化
        2.10.3 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2.11 GUS染色
    2.12 表达量分析
        2.12.1 转录水平表达量分析-qRT-PCR
        2.12.2 蛋白水平表达量分析-Western blot
    2.13 核苷酸酶活性鉴定
        2.13.1 昆虫表达系统体外表达蛋白
        2.13.2 核苷酸酶活性检测实验
    2.14 酵母单杂交
    2.15 凝胶阻滞实验(EMSA)
        2.15.1 原核蛋白表达及纯化
        2.15.2 EMSA
    2.16 ChIP-PCR
    2.17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2.18 小分子检测
        2.18.1 脯氨酸(Proline)检测
        2.18.2 丙二醛(MDA)检测
        2.18.3 花青素(Anthocyanin)检测
        2.18.4 过氧化氢(H2O2)检测
        2.18.5 可溶性无机磷(pi)检测
        2.18.6 抗坏血酸(AsA)检测
        2.18.7 脱落酸(ABA)检测
第三章 核苷酸酶PTPN调控拟南芥及玉米抗旱分子机理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 拟南芥干旱敏感型突变体Atptpn的发现及鉴定
        3.2 拟南芥AtPTPN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3 拟南芥AtPTPN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3.1 转录水平表达情况
        3.3.2 AtPTPN蛋白亚细胞定位
        3.4 PTPN遗传材料干旱相关表型鉴定
        3.4.1 Atptpn突变体对外源ABA的敏感性以及对干旱的耐受性降低
        3.4.2 Atptpn突变体对渗透胁迫的耐受性降低
        3.4.3 表达外源AtPTPN基因恢复Atptpn突变体的ABA及干旱表型
        3.4.4 AtPTPN超量表达提高植株对ABA敏感性及抗旱性
        3.4.5 ZmPTPN超量表达提高玉米抗旱性
        3.4.6 RNA干扰ZmPTPN表达降低玉米抗旱性
        3.5 PTPN核苷酸酶活性检测
        3.5.1 核苷酸酶活性鉴定
        3.5.2 PTPN核苷酸酶的酶学特性
        3.6 AtPTPN调控拟南芥抗坏血酸(AsA)的合成
        3.7 HSFA6a结合AtPTPN启动子并调控其表达
        3.8 HSFA6a与 AtPTPN在 ABA及干旱应答反应中存在遗传互作
        3.9 PTPN参与调控拟南芥及玉米的耐低磷反应
第四章 讨论
    4.1 PTPN调控拟南芥及玉米抗旱的分子机理
        4.1.1 PTPN是一个全新的核苷酸酶编码基因
        4.1.2 PTPN调控植物抗氧化系统
        4.1.3 PTPN是连接ABA信号通路与AsA合成途径的中间枢纽
    4.2 PTPN功能的多效性
    4.3 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
        4.3.1 应用前景
        4.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表
附录Ⅱ 部分实验详细操作步骤
附录Ⅲ 作者简介
致谢

(5)大环内酯Macrolactin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对草莓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草莓灰霉病的危害及防控
        1.1.1 草莓灰霉病的危害
        1.1.2 草莓灰霉病的主要防控措施
    1.2 大环内酯Macrolactin类化合物的概况及活性
    1.3 暹罗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4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
        1.4.1 化学诱变
        1.4.2 物理诱变
        1.4.3 等离子体诱变
        1.4.4 复合诱变
    1.5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中的应用
        1.5.1 蛋白质组学TMT标记定量技术
        1.5.2 PRM靶向蛋白质组学验证技术
        1.5.3 蛋白质组学在代谢调控机制方面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大环内酯Macrolactin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B.siamensis YB304 菌株的发酵培养
        2.2.2 大环内酯Macrolactin粗提物的制备
        2.2.3 大环内酯Macrolactin的检测
        2.2.4 大环内酯Macrolactin的分离纯化
        2.2.5 大环内酯Macrolactin的光谱分析和结构测定
        2.2.6 大环内酯Macrolactin化合物的抑菌谱测定
        2.2.7 大环内酯Macrolactin化合物的稳定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环内酯Macrolactin的分离纯化
        2.3.2 化合物NJ08-3 的结构解析
        2.3.3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的抑菌谱
        2.3.4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的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V-ARTP诱变选育高产Macrolactin R的暹罗芽孢杆菌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标准曲线的测定
        3.2.2 暹罗芽孢杆菌B.siamensis YB304 菌悬液的制备
        3.2.3 野生菌株B.siamensis YB304 的紫外诱变及筛选
        3.2.4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及筛选
        3.2.5 UV-ARTP复合诱变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3.2.6 野生菌株和UV-ARTP复合诱变高产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3.2.7 野生菌株和UV-ARTP复合诱变高产菌株的发酵曲线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标准曲线的测定
        3.3.2 紫外诱变的致死率及正突变率
        3.3.3 紫外诱变高产菌株的筛选
        3.3.4 等离子体诱变的致死率及正突变率
        3.3.5 等离子体诱变高产菌株的筛选
        3.3.6 突变株的Mut-K53 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3.3.7 野生株 YB304 和突变株 Mut-K53 的生长曲线
        3.3.8 野生株 YB304 和突变株 Mut-K53 的发酵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产Macrolactin复合诱变菌株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收集
        4.2.2 蛋白质的提取和肽段的酶解
        4.2.3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测定
        4.2.4 PRM靶向蛋白质组学测定
        4.2.5 数据库搜索与分析
        4.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蛋白质组数据质量评估
        4.3.2 野生菌株 YB304 与突变株 Mut-K53 的蛋白质变化
        4.3.3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分析
        4.3.4 差异蛋白的GO功能分类与KEGG通路分析
        4.3.5 大环内酯Macrolactin合成代谢通路分析
        4.3.6 PRM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草莓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野生菌株 YB304 和突变菌株 Mut-K53 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
        5.2.2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草莓灰葡萄孢孢子的影响
        5.2.3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草莓灰葡萄孢菌丝的影响
        5.2.4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草莓感染灰葡萄孢的防治实验
        5.2.5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草莓灰葡萄孢细胞凋亡的影响
        5.2.6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草莓灰葡萄孢细胞渗漏的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野生菌株 YB304 和突变菌株 Mut-K53 对草莓灰葡萄孢的拮抗效果
        5.3.2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灰葡萄孢孢子的抑制能力
        5.3.3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的抑制能力
        5.3.4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草莓感染灰葡萄孢的防治效果
        5.3.5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灰葡萄孢细胞凋亡的影响
        5.3.6 大环内酯Macrolactin R对灰葡萄孢细胞内容物渗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研究进展
    1.3 原生质体技术研究进展
    1.4 菌株选育
        1.4.1 ARTP诱变
        1.4.2 EMS诱变
        1.4.3 复合诱变
    1.5 中国被毛孢代谢途径
        1.5.1 中国被毛孢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1.5.2 核苷代谢途径
    1.6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6.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被毛孢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2.2.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中国被毛孢ZJB18002的培养
        2.3.2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制备
        2.3.3 原生质体形成过程及活力检测
        2.3.4 原生质体再生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制备影响因素
        2.4.2 原生质体形成过程及活力的检测
        2.4.3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再生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被毛孢Hirsrtella sinensis ZJB18002 原生质体的诱变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出发菌株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分析方法
        3.3.2 原生质体的制备
        3.3.3 ARTP诱变
        3.3.4 EMS诱变
        3.3.6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3.3.7 突变株的遗传学鉴定
        3.3.8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中国被毛孢 Hirsrtella sinensis ZJB18002 深层发酵曲线
        3.4.2 ARTP诱变
        3.4.3 EMS诱变
        3.4.4 复合诱变突变株稳定性实验
        3.4.5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学鉴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变菌株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差异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4.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总RNA提取
        4.3.2 RNA质量检测
        4.3.3 RNA反转录获得c DNA
        4.3.4 关键酶基因验证
        4.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6 实验数据分析
        4.3.7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结果
        4.4.2 关键酶基因的挖掘
        4.4.3 关键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4.4.4 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日本鳗鲡养殖及营养需求现状
        1.1 我国鳗鲡的养殖现状
        1.2 日本鳗鲡营养需求研究现状
    2 鱼粉替代的研究现状
        2.1 动物性蛋白源
        2.2 植物性蛋白源
    3 发酵豆粕的研究现状
    4 发酵豆粕与豆粕研究展望
    5 研究展望
第一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样品测定与分析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抗氧化能力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5 小结
第二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4.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DNA抽提和PCR扩增
        1.5 illumina Miseq 测序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的物种注释与评估
        3.2 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3.3 主成分分析
        3.4 肠道菌群的功能预测
    4 讨论
        4.1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仪器与试剂
        1.5 样本处理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 测序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CA分析
        3.2 差异代谢物
        3.3 代谢途径差异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影响
        4.2 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仪器与试剂
        1.5 样本处理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以及质量控制
        2.2 转录本水平定量、差异基因筛选、功能富集及聚类分析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质控与评估
        3.2 测序reads基因组比对结果
        3.3 mRNA表达水平分析
        3.4 差异表达mRNA分析
        3.5 差异mRNA的 GO富集分析
        3.6 差异mRNA的 KEGG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mRNA转录水平及其功能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可能转录机制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免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标志物的概述
    1.2 常见的生物标志物
        1.2.1 MicroRNA
        1.2.2 5-羟甲基胞嘧啶
    1.3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3.1 荧光光谱分析法
        1.3.2 比色法
        1.3.3 电致化学发光法
        1.3.4 表面增强拉曼法
        1.3.5 质谱分析法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免标记、无底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灵敏检测肺癌细胞中microRNA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电化学测试参数
        2.2.3 FeCN的合成
        2.2.4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2.2.5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2.2.6 MicroRNA的电化学检测
        2.2.7 细胞提取物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免标记、无底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灵敏检测肺癌细胞中microRNA的原理
        2.3.2 FeCN的结构表征
        2.3.3 免标记、无底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表征
        2.3.4 免标记、无底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灵敏检测肺癌细胞中microRNA的可行性
        2.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6 灵敏度分析
        2.3.7 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2.3.8 细胞血清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免标记、非固定化的电化学磁性生物传感器灵敏检测5-羟甲基胞嘧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设备和电化学测量参数
        3.2.3 从细胞株中分离DNA
        3.2.4 一步亚硫酸氢盐法介导的DNA中5-羟甲基胞嘧啶位点的生物素化
        3.2.5 连接5-羟甲基胞嘧啶DNA的磁珠的制备
        3.2.6 电化学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免标记、非固定化的电化学磁性生物传感器灵敏检测5-羟甲基胞嘧啶的原理
        3.3.2 免标记、非固定化的电化学磁性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表征
        3.3.3 免标记、非固定化的电化学磁性生物传感器灵敏检测5-羟甲基胞嘧啶的可行性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5 灵敏度分析
        3.3.6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3.3.7 实际样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获奖
致谢

(9)鸭油对D-gal诱导小鼠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及饲养
        1.3.2 实验样本的收集与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鸭油对小鼠血浆中总氧化能力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2.2 鸭油对小鼠血浆中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2.3 鸭油对小鼠血浆脂质氧化产物含量的影响
    2.4 鸭油对小鼠血浆蛋白质氧化产物含量的影响
    2.5 鸭油对小鼠DNA氧化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5’-核苷酸酶YB92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HAD结构域的核苷酸酶
        1.1.1 HAD结构域的核苷酸酶代表
    1.2 HD结构域的核苷酸酶
        1.2.1 HD结构域超家族的酶成员YfbR
        1.2.2 HD结构域超家族的成员OxsA
    1.3 核苷酸酶家族概述
        1.3.1 大肠杆菌的胞质核苷酸酶
        1.3.2 胞质-5'-核苷酸酶-Ⅱ
    1.4 HD结构域蛋白YB92研究意义
第二章 YB92蛋白研究的实验方法及流程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载体和实验菌株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基础溶液配制
    2.2 试验流程
        2.2.1 表达载体构建和基因克隆
        2.2.2 酵母蛋白YB92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2.3 分子筛层析Superdex 200对YB92的分子量估算
        2.2.4 YB92蛋白结晶实验
        2.2.5 X晶体衍射及数据收集解析
        2.2.6 YB92蛋白单点突变
        2.2.7 YB92蛋白双点突变
        2.2.8 磷酸酶活性实验
第三章 YB92蛋白研究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YB92及突变体PCR鉴定目的基因
    3.2 小量表达最适条件摸索
    3.3 YB92蛋白纯化相关分析
    3.4 YB92蛋白溶液中存在状态分析
    3.5 YB92蛋白磷酸活性分析
        3.5.1 PNPP做底物筛选YB92活性实验分析
        3.5.2 YB92与不同核苷单磷酸反应
        3.5.3 不同离子催化YB92与核苷单磷酸作用
        3.5.4 不同突变位点的YB92酶活性测试分析
        3.5.5 核苷三磷酸抑制试验分析
        3.5.6 活性中心带正电荷氨基酸突变分析
第四章 结论
    4.1 YB92蛋白作为磷酸酶的指导作用
    4.2 酵母HD结构蛋白YB92研究进展
    4.3 YB92蛋白研究收获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嘧啶5′核苷酸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素和多组学的银杏基生垂乳发育机制研究[D]. 门晓妍.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胞苷合成途径改造对大肠杆菌嘧啶核苷发酵的影响[J]. 刘益宁,秦臻,李旋,蒋帅,吴鹤云,谢希贤.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12)
  • [3]小分子CD73抑制剂的发现、优化及生物活性评价[D]. 王媛.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核苷酸酶PTPN调控拟南芥及玉米抗旱分子机理研究[D]. 张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5]大环内酯Macrolactin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对草莓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D]. 倪婕. 广西大学, 2020(07)
  • [6]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D]. 徐哲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D]. 李宁宇.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8]免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 王蒙.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鸭油对D-gal诱导小鼠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J]. 龙霞,黄先智,丁晓雯.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19)
  • [10]5’-核苷酸酶YB92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 刘敏. 安徽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嘧啶5'核苷酸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